读《资本论》有感_3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_作文3000字_读后感作文_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简介独特,值得深入研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资本论》读后感,仅供参考!《资本论》读后感篇一《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读后感3000
资本论读后感3000《<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这部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宛如一座巍峨的思想高峰,让我在攀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震撼与深思。
初读《资本论》,说实话,我被它的厚度和深度吓到了。
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理论推导,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和运行规律的世界。
马克思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范畴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他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而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让我想起了日常生活中购物的经历。
我们在商场里挑选商品时,往往只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衣服是否好看、鞋子是否舒适、食品是否美味。
但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些商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生产出来、如何被定价的。
就拿我前段时间买的一双运动鞋来说吧。
我在商场里看到它时,被它时尚的外观和舒适的脚感所吸引。
标价五百多元,我觉得价格还算合理,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但后来我仔细一想,这双鞋的价格真的只是由它的材料和生产成本决定的吗?显然不是。
在这双鞋的生产过程中,工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工厂需要支付原材料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工人工资等等。
而商家在把鞋卖给我之前,还需要加上运输成本、营销成本、利润等等。
这一系列的环节构成了这双鞋的最终价格。
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的出现方便了商品交换,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些现象会对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我想起了小时候,长辈们经常会说:“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当时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通过阅读《资本论》,我明白了这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同样的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是《资本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积累是通过剩余价值的剥削实现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读马列原著有感(资本论)3000字】《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读《资本论》有感(三篇)
读《资本论》有感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____》。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____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____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合集四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合集四篇)资本论读书报告3000字1 以下就《资本论》本书的基本前提和论点做三点简评:一是关于资本利润的平均化,马克思的前提是资本家之间尔虞我诈的对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这在当时马克思研究条件下的英国、欧美内部还是说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皆准。
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对立并非最深刻的对立,资本主义,乃至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其生产方式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更深刻的对立关系,譬如:宗教和种族的对立,这并没有因暂短和近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普及而消失,有些矛盾乃至贯穿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和可预见的未来。
此外,资本究竟是资本家意志的表现还是资本家是活的资本,马克思倾向于后者,即物是第一性的,这与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然而资本,无论是货币、商品还是机器,它在循环周期中的任何形态中都是冷冰冰的,它不断增值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欲望是人所特有的,是活生生的,是目的论决定的。
资本属性的本质背后是人的属性,人是有种族的、信仰宗教的、有国别和伦理道德的,代表人的资本也依其具有上述属性,这些属性阻碍了资本的一般无差别的流动,从而也就阻碍了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
二是关于人性的恶,此书对资本家的道德负评是无比正确,但恶具有普遍性而非阶级性,它不以人的阶级属性而转移,被剥削阶级的人的恶只不过暂被剥削阶级抑制了。
穷苦欧洲劳工、被迫害的清教徒到了北美就成了基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人。
人不会因一夜之间社会所有制基础改造完成而发生道德上的飞跃,人类道德的进化有其自身内在规律,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只是条件之一。
三是马克思的人口的相对过剩理论要有一个必要前提——市场规模的扩大,书中并没有提及。
扩大再生产中,当新增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时,如果伴随着可变资本比前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有所减少,才是有机构成的提高,才是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
可变资本(工资,进而代表雇佣工人数)的减少必然伴随着生产出一个过剩的产业工人后备军。
资本论读后感3000
资本论读后感3000《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著,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著作。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对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完《资本论》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分析令我印象深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的深入解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以私有制和利润追求为基础,使得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种剥削和压迫不仅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这些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设想和向往。
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将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将由全体劳动者共同拥有和管理,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的财富将得到更加公平的分配。
马克思的这些设想给了我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向往,也让我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美好的期待。
最后,通过阅读《资本论》,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私有制和利润追求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生产关系。
这种经济体系使得竞争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3000字(精选3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3000字(精选3篇)读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3000字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读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3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1《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读《资本论》有感_3000字
读《资本论》有感_3000字篇一:读资本论有感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资本论也是一本圣书吧,对于资本论我放暑假的时候把他研究了一下,发现有了很多新的感慨,让我受益匪浅。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通用16篇)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通用16篇〕资本论的读书心得〔通用16篇〕资本论的读书心得篇1《资本论》通篇可以说是围绕剩余价值理论来展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一条主线。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至为关键。
剩余价值理论是人本理论,具有科学性、优越性。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深化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兴旺国家推行的利润分享机制、劳资集体会谈机制、保护劳工立法机制、累进式所得税机制、遗产税和土地税机制、社会福利和补贴机制、政府干预机制等,说明西方兴旺国家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没完全实行按消费要素分配。
这说明了,在社会消费开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
同时也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剥削的阐述,提醒了社会开展的方向和消费力开展的途径。
因此,为促进消费力的更快开展,纯市场交换机制导致的按消费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的。
只有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充分考虑人本因素,将人的奉献与物的奉献加以区别,才能符合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进步,表达人本关心。
剩余价值理论符合社会理论规律。
我国如今处于社会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才能,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
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p 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消灭剥削的本质。
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根底设施建立,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工程的开发和开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篇2《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消费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巨著,是马克思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
【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产生和发展。
他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出发,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冲突。
他认为,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劳动时间的交换,而货币则成为这种交换的媒介。
当资本家拥有货币并购买劳动力时,资本的形成就完成了。
通过对资本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资本家通过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积累财富,而工人则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
这种剥削使得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而工人则越来越贫穷。
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就是这种剥削关系的结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落后之间的冲突。
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进步迅速,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和剥削关系的制约,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这种矛盾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崩溃。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实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马克思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让我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并且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崩溃。
这让我深感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性和问题。
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我也认识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经济理论,但是实现社会的解放和平等还需要基于这一理论的实践。
单单靠理论学习,是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
我们需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学习资本论感想(五篇)
学习资本论感想(五篇)第一篇:学习资本论感想学习资本论感想《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列主义思想光辉的指导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毛泽东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官僚资本阶级,压迫剥削无产阶级---即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和普通劳动者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驱和共产党员流血牺牲换来的......巴黎公社的失败、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之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国家公有制不断私有化的转变!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与膨胀。
私人资本的最大特征与本质---就是以最大能量掠夺劳动者的劳动剩余价值、是一只出笼的猛虎、象开闸的洪水没有回头的余地。
当垄断资本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经济基础后,就必然要改变上层建筑的性质!这是任何一个真正共产党员和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常识!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人类平等社会还是如此遥遥无期!如果客观地说: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只是人类向共产生义前进的一种尝试-----20世纪后期,科技的高速发辰,大大推动了资本世界的生产力、而民主的自由竞选、议会制度缓解了国内矛盾,资本主义正日若中天、在资本主义处於强势阶段,这种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篇:资本论感想、收获姓名:CM1008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学号:20110410141学习《资本论》的收获《资本论》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类通史涉及的世界,统一在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之中;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统一在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把社会的生产方式,统一在历史进程的不同利益阶层之中;把与人们主观世界相对应的客观物质、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以及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类自身,统一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之中。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通用6篇)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通用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通用6篇),欢迎品鉴!第1篇: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
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1。
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2。
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
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
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
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
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
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
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
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2篇: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消费升级关键一:建立“知的资本”认知的能力看到本书时,相信你跟我一样,对书名也有一点疑惑,究竟什么是“知的资本论”?让我们先回到消费升级的概念里。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通用6篇)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通用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后感篇1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大学
资本论读后感3000字大学一、简介和背景介绍《资本论》是一部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9世纪中叶所著的重要著作。
这本著作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引起了巨大关注和重要反响,并至今仍被认为是近代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一。
本书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它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了劳动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二、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曾经很长时间躲避《资本论》这本书。
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难懂的书,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但在近期,我终于下定决心开始了这部书的阅读。
开始的几天,我读得很慢,每页都需要仔细地阅读,并不断地查阅相关的资料。
但是,当我逐渐进入书本中核心内容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眼界和思考方式都在逐渐地打开。
最终,我忍不住感叹:“这本书也太经典了吧!”在我的阅读体验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卡尔·马克思在这本书中的言辞极其精炼,每个字都是那么惊才艳艳。
他不仅用了极少的文字表达了很多概念和思想,而且在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逐渐明白了马克思的抱负是要为全人类谋福利,他也着实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三、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资本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不仅在经济思想和社会科学上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尤其在当今时代,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书的价值就更加凸显了。
马克思在这本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为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此外,《资本论》的影响也从未停止。
它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并引发了无数次的相关研究和讨论。
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曾经是历史,而且至今仍在继续影响未来。
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在阅读《资本论》过程中,最让我深思的就是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本论读后感3篇
资本论读后感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1该书详细描写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解释了不平等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当今社会不平等的深深担忧。
分别定义了资本和收入,解释了资本和收入的增长模式,资本主要通过遗产继承并通过高增长率确保自身每年迅速增长,相对而已收入增长的途径很少且很低,读后感通过教育能有效提高收入增进资源公平分配。
比较了资本相对收入的增长率,19世纪到21世纪资本相对于收入的增长率表现为U字行,20世纪一战二战倒是资本严重受损,资本增长率一度低于收入增长率,但维持不了多久,资本增长率远远超过收入增长率,到目前为止看不到这个模式的改变。
这就导致资本分配不均,有钱的更容易增加财富,社会不平等一直扩大。
作者建议采用累进税进行缴纳税收,也就是富有的人交税的比率要大于不那么富有的人,他认为这是平衡不平等最有效的形式。
作者的理想模式是对全球进行征收累进税,构建有效的世界银行,确保有效征税和经济良好稳定运转。
资本论读后感2知识分子阅读,不仅是指其特有的阅读态度和思考方式,更重要的还有包括读物的选择。
在众多出版物中,哪些读物的知识价值最高而且是主流的,许多人都很难确切判定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所选择的均为对人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的代表之作,这些著述一直都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大脑,使人类的思想更为生动、睿智,并被一代学人视为最理想藏书。
这些著述大都篇幅宏大,难以适应当代人阅读的特有习惯。
为此,在凝炼编译、准确压缩的基础上,以图释的方式对书中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精彩补述,既突出了原作者的精要思想,又回避了让更多读者犯难的学究气。
一切尖端的思想都能轻松理解,一切深奥的知识都可以变成今天的常识,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资本论》有感_3000字篇一:读资本论有感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资本论也是一本圣书吧,对于资本论我放暑假的时候把他研究了一下,发现有了很多新的感慨,让我受益匪浅。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
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
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
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
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
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
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第二,科学研究劳动。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
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
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
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
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
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
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
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
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
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
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
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位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范围讨论有五次,包括涉及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前三次讨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价值创造源泉问题、世纪之交由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再掀热潮的后两次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
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
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
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
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篇二:读资本论有感记得多年以前,一次偶然机会和中文版《资本论》有缘,怀着好奇心读了起来。
好奇是因为小学时代就知道马克思在当时大英博物馆,经历四十寒暑才写成的。
后来在朱自清先生散文关于访英记录中,也证明大英博物馆在20世纪三十年代,还完整地保留着马克思当年学习位置及留下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