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影子》评课稿
吴思雨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听课评析
吴思雨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听课评析
《阳光下的影子》这节课共分两块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测得的数据较少,所以将学目标稍作调整,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影子观测器,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
而老师给出提前测好的数据,让学生根据柱状图,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在课后持续测量,验证规律。
听课评析:
1、学生一开始能想到影子的变化可能和太阳有关,在长短,方向位置上有变化,但是无法描述清楚,需要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时间,但是一讨论,学生可能就会刹不住车,是不是规律都会说出来,这里可能需要对规律做出一个解释和说明,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再提取出一些关键信息。
2、事实上我觉得这节课教材的安排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这节课需要一天五个时间点的观察,更好的方式可能应该和班主任进行协商,在课前做好简易日晷并让班主任协助督促学生去完成,做简易日晷不难,难的是学生能否有这个毅力去完成几次观察记录,完成后学生拿着已经观察记录好的记录单到课堂进行分析研讨。
对于上几个年级若干个班的科学老师来
讲,确实真的很绝望!
3、这节课学生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是关于观察时的方向,需要强调必须先确定方向放置好再做影子的观察记录,这一点学生在几次观察过程中都容易忽视,需要反复强调并在小组中安排专门一名同学监督。
《阳光下的影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阳光下的影子》导学案一、导言《阳光下的影子》是一部描写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鲁迅。
小说以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为主线,通过描写主人公阿Q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阴郁和工人阶级的悲凉命运。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进修目标1.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2.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3.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进修内容1.《阳光下的影子》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2.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3.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的分析;4.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四、进修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引导学生进入《阳光下的影子》的世界。
2.进修主题和人物形象通过阅读小说的片段和对话,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分析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讨论小说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讨论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警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室练习1.阅读小说的选段,分析其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3.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一个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
六、课后作业1.整理导学案中的进修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2.选择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写一篇人物分析;3.总结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愿学生在进修中不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成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新时代青年。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评课阳光下的影子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评课阳光下的影子1.执教西席对整体传授设计缺乏明白,对一个传授历程还未把握,即不知道每一部分到底该怎样操纵,此中,西席受原有传授方法影响较严重。
一句话,西席的备课不充分。
第一个环节,本来设计了2-3分钟完成,但是西席在实际的处理历程中,用了8-9分钟。
西席先根据设计引入,即让一个同砚站到墙边,用手电筒照射,出现影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了影子,西席马上给出一个主题是《光和影》,这个主题与所设计的主题是不同的,原先设计的主题是《光下的影子》。
接下来根据设计提问:你们什么时候见过影子?学生回答的内容较为丰裕,“白天的时候见过”“有太阳的时候,在太阳下就会有影子”“在晚上能看到”“影子是黑黑的”“屋子、树(的影子)”“我们出去玩的时候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树的影子、小草的影子”“早晨做早操时,看到大树、小草的影子”,“有光”“太阳热”“火”“开灯”“晚上用灯”“手电筒”下(都有影子)。
可见,一年级小学生对影子与我们前期的观察是相符的。
但是西席的处理欠机智,西席问完学生后,走到黑板前,把光、阳光写在黑板的左边,又把小草、树等物体名称写下来,重复学生的话,然后写出总结的“许多物体在光下都有影子。
”这一环节的处理很拖沓。
第二环节中,西席问出了“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但是西席采取语文的分化方法,学生说出了一些想法,“太阳光的反射才有黑影子”“下午太阳照在桌子上”“灯光下都有影子”“下午阳光照在手上”,西席一直夸大影子产生的条件,西席一直想让学生明白一定要有光、物体,但是一直引不出孩子这方面的明白,也就造成时间特殊浪费。
在让学生写下猜测的历程中,西席还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的想法,讨论部分是设计历程中没有涉及的,因为原有的想法是:这个部分的内容是难点,学生无法根据平常阅历给出正确的评释,应该让学生写下猜测后,马上做手电筒实验,这样议决形象的实验,让学生去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
但是西席让学生去讨论,学生根本没有讨论出什么内容,只是浪费了时间。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2课。
在第1课中,学生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很多特征,而本单元第2、3、4课将带领学生探索太阳和月球运动变化的规律,例如本课通过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而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让学生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以这样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们运用自然规律的智慧。
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制作简易日晷,由于该活动需要学生到课外记录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故建议教师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聚焦问题“一天之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了解学生的前认知。
然后向学生讲解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测量记录一次,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完成第一次记录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准确记录的技能,这样学生在课后才能准确记录。
第2课时——围绕制作简易日晷进行分享和研讨。
让每个小组上台分享,学生根据制作的“简易日晷”进行论述,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借助“制作简易日晷”这个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坚持记录的能力以及根据观察事实进行论述的能力。
【学生分析】学生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影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影子在光源的反方向,有阻挡物才会有影子,影子和阳光有关系,等等。
但是对于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有一些同学了解的较多,有一些则知之甚少。
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 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 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阳光下的影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分析《阳光下的影子》是一本广受欢迎的英语教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学生的英语进修中。
本教材主要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修英语,激发学生进修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底下将对《阳光下的影子》这本教材进行详细分析。
起首,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平时生活为背景,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展示英语的应用途景。
这样的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加进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第一单元中,教材通过一个关于学生在学校参与运动会的故事展示了如何用英语扣问时间和表达时间。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进修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其次,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故事情节中,教材设置了大量的对话和交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表演等方式来练习英语口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自大心,更好地应对各种平时交流场景。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大量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每个单元的结尾,教材都设置了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然后进行写作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总的来说,《阳光下的影子》这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非常切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修英语,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置信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的进修环境中,学生一定能够快乐地进修英语,取得更好的进修成绩。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说《阳光下的影子》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太阳下的影子》 说课稿
《太阳下的影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太阳下的影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太阳下的影子》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太阳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以及影子形成的原因。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接着,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影子的变化,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教材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们已经对光和影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影子形成的原理以及其变化规律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在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数据收集、分析和归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描述太阳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影子形成的原因。
(2)太阳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准确地描述影子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背景和目标本课活动和前面一课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样是研究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过这一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
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觉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学生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的内容打下肯定的根底。
教科书内容分两局部。
第—局部: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第二局部:整理我们的记录。
科学概念●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X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X时,影子最长。
●人们很早就了解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学情分析1、对于农村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科学课,还是一个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大局部的科学老师为了简便,都是照本宣科,甚至连科学课都被主科的都要来上他的课,更不要说让学生自己动手来主动探究了。
2.对于影子,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他们说出影子的科学性的知识,学生不了解从何说起,更别说形成理论性的知识点,而且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不够,学生的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可以说是比拟差的,所以本节课不仅要指导学生参照课本设计要做的实验,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次比拟简单的实验来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数据的整理,将是这节课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突破口。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的变化——方向变化和长短变化。
2、使学生会做实验的设计。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说明影子变化的实验。
4、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现象是有肯定条件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
2、难点: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教学环节教学反思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神奇。
《太阳下的影子》 说课稿
《太阳下的影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太阳下的影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太阳下的影子》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章节通常出现在教材的“光与影”单元。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光的传播特点以及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教材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自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变化规律等。
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科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影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影子形成的原理、影子的变化规律等科学知识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即光源、遮挡物和屏。
(2)知道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形状会随着光源位置、方向和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影子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在实验中能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尊重事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皮影戏、日晷等,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科学《阳光下的影子》
制作材料选择和步骤指导
材料选择:硬纸板、铅笔、直尺、量角器、剪 刀、胶水等。
01
1. 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适当的半圆,作 为晷面。
03
02
制作步骤
04
2. 在半圆上标出时间刻度,可以用量角器 和直尺辅助绘制。
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阳光下影子 的变化,培养其细致观察 和记录的能力。
激发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 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 探究兴趣。
预期学习成果
01
知识层面
学生能够掌握光和影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
02
能力层面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解
小学科学《阳光下的影子》
汇报人:XX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影子形成原理及特点 • 观察实验: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 • 探究活动:制作简易日晷仪 • 拓展延伸:自然界中其他类型影子现象 • 总结回顾与自我评价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自 然现象的规律和原理。
• 实验器材:日晷仪(或简易日晷)、指南针、记录本、笔 、手表或其他计时工具。
实验器材准备和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 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在室外开阔地进行实验。
2. 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将日晷仪放置在地面上,确保其底座水平。
实验器材准备和实验步骤
3. 在日晷仪上选择一个物体(如铅笔 或直尺),将其竖直插在日晷仪的中 心孔中。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
科学《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阳光下的影子》。
一、说教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是在阳光下(室外)研究光和影的关系,是对上节课的探究活动光和影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延续,同时还为学生接下来学习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内容做好了准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教材共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深刻认识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整理我们的记录,学生把记录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反映影子长短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由于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所需观察时间较长,课堂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建议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探讨并实施实验活动,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实验;下一节课开展数据整理和交流活动。
二、说学情大部分学生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的,且有一部分学生能画出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由西到东变化的,了解影子在正午的时候是最短的。
但五年级的学生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往往缺乏耐心,特别是在等待时学生难以根据目的耐心的坚持观察和记录,希望通过本节课的长时间探究实验,学生能够初步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并认识到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体会到真实观察和记录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而且,五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自主探究,但他们对于数据的整理能力还是相当缺乏的,他们更习惯于借助表格中的数据来发现规律,对于能够“可视化”地呈现物质变化规律的图表认识还处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3.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清晨和傍晚时,影子最长。
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
中班科学活动:《阳光下的影子》一、活动目标(一)初步感知身体动、影子也动,影子和身体在一起。
(二)体验观察影子、与影子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一)阳光明媚的户外空旷场地。
(二)幼儿用书第5册封二、第1页。
三、活动过程(一)影子在哪里?1、找各种各样的影子。
——这些影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说说找到的最大、最小的影子。
)2、找找老师的影子。
——我的影子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影子?什么时候又不见了?我的影子有几个?3、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你有影子吗?它在哪里?你的影子有变化吗?什么时候变的`?怎么变的?——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动,影子也动,我们停,影子也停,它总是跟着我们。
(二)分不开的影子。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走到哪儿,影子跟到哪儿,影子能和我们分开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影子和你分开?2、大胆猜想,提出假设。
——请你想个办法把影子和自己分开。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用跳或者站在桌子上等方法。
)3、根据刚才幼儿的猜测,逐一进行尝试和验证。
4、交流分享。
——你用了什么方法让影子和你分开?你成功了吗?5、教师小结:影子和身体在一起,不能分开。
(三)影子捉迷藏。
1、大胆猜想,引出游戏。
—一影子不能和身体分开,那影子能躲起来,不被别人发现吗?2、师幼共同玩影子捉迷藏游戏:教师蒙上眼睛,从1数到10,幼儿在操场四周寻找可以将影子藏起来的地方,如大树后、房屋旁,然后教师去找影子,如发现幼儿的影子还能被看到,就表示被抓住,被抓住的幼儿和教师一起去找影子,直至游戏结束。
《阳光下的影子》参考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课题阳光下的影子计划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方向相反,长短也随太阳变化而变。
2.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教具学具准备日晷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单、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指南针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先让学生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接着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数据,然后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再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学到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26页,根据上节课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理由。
学生回答学生推测并说理由。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
二、观察阳光下影子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观测来验证我们的相法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但每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察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目的和观察记录方法。
分组实验,做好让学生明白只有动手实验才能验证前面的猜测,培养其动手能记录力。
三、整理记录1.师讲: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2.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还有什么发现?分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学生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
四、日影观测仪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记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回答此问题的提出,是对本节课的巩固反馈。
《阳光下的影子》评课稿
2011-2012学年度《阳光下的影子》评课稿中卫一小薛荣慧本课学习首先通过看手影游戏的电影,“影子游戏”引入新课学习,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看电影和“影子游戏”活动的目的是创设一个情镜,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让学生进入探究光和影之间关系的学习,同时从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
学生都玩过手影游戏,但未必都知道其中的道理。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蕴涵着科学道理。
通过这个活动。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焦老师的教学流程如下:1、激趣引入,感知影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生活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
上课一开始,她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熟悉的手影图片和皮影戏图片,从视觉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1)这些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2)产生这些影子需要什么条件呢?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带着疑问亲自玩一玩手影游戏,探究出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屏,及遮挡物必须要在光源和屏的中间才能形成影子。
2、联系实际,认识光源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站在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首先让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光源,再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光源图片(如太阳、月亮、蜡烛等),同时让学生猜想交流,讨论出像月亮和镜子等靠反射光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未燃烧的蜡烛也不是。
从而总结出光源的概念。
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并且是正在发光时叫做光源。
3、开展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或规律在学习了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影子现象中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根据学生的疑问,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适合本课研究的问题。
并把影子的变化规律列为研究重点。
在学生实验这个环节,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和实践中,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教材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包含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他们在科学探究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训练,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并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影子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总结太阳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
5.拓展: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影子现象,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阳光下的影子太阳光照射物体→ 产生影子物体遮挡阳光→ 产生影子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及说课稿白云六小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研讨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课件演示。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出示课题:阳光下的影子)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为了节约时间,实验的分组合作非常重要,记录人,画图人,画柱状图的人,量尺寸的人。
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阳光下的影子》课文教案
《阳光下的影子》课文教案标题:《阳光下的影子》课文教案正文:一、教学背景与目标《阳光下的影子》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在阳光下欢快的游戏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亲手创造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乐趣。
该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能力,激发他们在平凡中发现快乐的能力。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阳光下的影子》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3. 学会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对阳光和自然的观察和探索能力;5.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阳光并谈论自己对阳光的感受,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20分钟)通过朗读课文和讲解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主人公游戏时的快乐心情。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3. 分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完成以下任务:a. 小组内互相讨论并总结出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b. 列举课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和技巧;c. 小组内分工合作,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创作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字。
4. 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和心得。
5. 深化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并进行讨论:a. 为什么主人公在游戏中感到快乐?b. 你在阳光下也能发现快乐吗?你是如何做到的?c.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6. 拓展延伸(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在阳光下发现快乐的方法和经验。
鼓励学生通过插画、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并鼓励积极发言。
三、课后练习与反思1.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感受阳光带来快乐的短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阳光场景。
2. 反思与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参考资料教师使用的课文:《阳光下的影子》教师备课参考资料: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词语解释等辅助材料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将得以全面理解《阳光下的影子》这篇课文中的情感转变和自然景物描写的技巧。
2018年阳光下的影子说课word版本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阳光下的影子说课篇一:《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及说课稿白云六小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研讨课《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课件演示。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出示课题:阳光下的影子)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为了节约时间,实验的分组合作非常重要,记录人,画图人,画柱状图的人,量尺寸的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教后反思这节课让我专门为难!实验如何开展?是利用工具箱里的材料让小孩们在课堂上观测,依旧让小孩们用自己的材料课后去开展?我一直在摸索。
最终,今天上课我依旧采纳了第一套方案。
因为我觉得让小孩们课后去开展实际成效并可不能好!假如要在课堂上完成那个实
验,时刻是最大的问题,假如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专门不科
学的。
因此决定每隔五分钟记录一次,如此能够得到四到五个数据,能够查找一定的规律。
下午3点45分到4点15分,在五(3)班上了,测得了四个数据,在课堂上完成了交流,并得出了规律,大约每过五分钟,太阳角度会有1度左右的变化,长度会变化0.5CM左右。
接下来是翌日上午10点50分到11点30分,在五(2)班进行同样的教学,最终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却发觉了问题,差不多上得不出规律。
(2)班的课堂适应一直是最好的,实验探究能力也专门强,难道是在(2)班我没上好?应该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时刻上。
由于10点50分到11点30分接近正午,影子的变化正处在由长变短向由短变长过渡的交
接处,在那个时刻关口,时刻间隔又这么短,本身现象就极其不明显,加上学生操作的一些误差,最后得到的数据五花八门也不足为怪了!本以为这节课有太阳就成了,没想到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以后应该引起更高的注意才行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度
《阳光下的影子》评课稿
中卫一小薛荣慧
本课学习首先通过看手影游戏的电影,“影子游戏”引入新课学习,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看电影和“影子游戏”活动的目的是创设一个情镜,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让学生进入探究光和影之间关系的学习,同时从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
学生都玩过手影游戏,但未必都知道其中的道理。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蕴涵着科学道理。
通过这个活动。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焦老师的教学流程如下:
1、激趣引入,感知影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生活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
上课一开始,她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熟悉的手影图片和皮影戏图片,从视觉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1)这些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2)产生这些影子需要什么条件呢?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带着疑问亲自玩一玩手影游戏,探究出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屏,及遮挡物必须要在光源和屏的中间才能形成影子。
2、联系实际,认识光源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站在他们熟悉的
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首先让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光源,再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光源图片(如太阳、月亮、蜡烛等),同时让学生猜想交流,讨论出像月亮和镜子等靠反射光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未燃烧的蜡烛也不是。
从而总结出光源的概念。
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并且是正在发光时叫做光源。
3、开展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或规律
在学习了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影子现象中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根据学生的疑问,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适合本课研究的问题。
并把影子的变化规律列为研究重点。
在学生实验这个环节,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和实践中,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课实验我为学生准备了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探索出光源、挡光物体、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
在实验前让学生自学实验步骤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真阅读的能力。
在实验中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如果遇到困难可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空间。
在各小组充分实验后,分别汇报得到的结论。
然后师生共同梳理得出结论:实验(1)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
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角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实验(2)在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的情况下,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遮挡物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实验(3)物体光照面不同,影子的形状也不同。
即物体影子与光照面有关。
科学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引出“投影”这个概念――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并列举“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标志牌、厕所标示牌等。
4、应用知识,拓展延伸
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把教材知识和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应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进行实践活动。
在拓展延伸环节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让手影动物变胖或变瘦的活动。
接下来,在学生掌握了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做练习:用鼠标拖动太阳,把太阳放到正确位置。
在这个练习里,只有太阳放到了正确的位置才会有掌声。
动画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影子和光源的位置关系。
这样练习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标,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有趣难易适度具有挑战性,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动手动脑,回到生活中去,即从书本回到生活,从课堂回到现实,符合有效练习设计遵循的原则。
让学生听一个关于影子的故事,在轻松有趣的故事里结束本节课,一定让学生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