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第五章雷达作用距离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 Pr Simin 时,雷达不能检测目标
∴ PrSimi n 4PtA 2R 2r4ma x 4 PtG 32Rm 2 4 ax
5.1 雷 达 方 程
——雷达方程的两种基本形式
Rmax
4
Pr A2 42Si min
Rmax
4
PtG22
4
4、Rmax[]14
——与目标截面积的四次方根成正比
1
5、与 2 有关

Rmax 4
Pr A2 4 2Si mi n
时,呈反比关系

Rm ax
4
PtG22
4
S 3 im in
时,呈正比关系
5.1 雷 达 方 程
四、方程的其它形式 1.用信噪比表示雷达方程
Simin K0T BnF0N S0 0min K0T BnF0M
•由天线理论知道: G 4A
2
4.单基地雷达收发共用天线,即:
Gt Gr G
At Ar A
所以:
Pr

PtG22
4 3 R4
或者:
Pr

Pt A2 4 2 R4
5.1 雷 达 方 程
5.根据接收机信号检测理论
•当 Pr Simin 时,雷达才能可靠地发现目标 •当 Pr Simin 时,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Rmax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 雷达方程 5.2 显小可检测信号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5.4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5.5 系统损耗 5.6 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5.7 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
5.1 雷 达 方 程
一、概述 二、基本雷达方程 三、由方程得出的主要结论 四、方程的其它形式 五、其它雷达方程 六、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RCS)
S 3 im in
5.1 雷 达 方 程
三、由方程得出的主要结论
1、
1
Rmax[Pt ] 4
——与发射机输出脉冲功率的四次方根成正比
2、 Rmax[Simin1]4
——与接收机灵敏度的四次方根成反比
3、
1
Rmax[G] 2

1
Rmax[A] 2
——与天线增益或有效接收面积的平方根成正比
5.1 雷 达 方 程
5.1 雷 达 方 程
五、其它雷达方程 二次雷达方程
——目标上装有应答器 目标应答器收到雷达信号后,转发特定的应答信号。 雷达利用应答信号来发现和跟踪目标。
1.二次雷达的特点 •雷达收到的回波信号只经过单程传播。 •二次雷达系统能可靠地工作
——应答器能收到雷达信号 ——雷达能检测应答器转发的信号
5.1 雷 达 方 程
Rmax4
PtG22 4 3KT0BnF0M
——与接收机的噪声系数以及显示器的识别系数的 四次方根成反比
5.1 雷 达 方 程
2.用信号能量表示雷达方程
∵ EPt ;Bn 1

Rmax4
EGt22 4 3KToBnFoM
——提高作用距离的实质是提高雷达发射机辐射信 号的能量
5.1 雷 达 方 程
二、基本雷达方程
1、设:雷达发射功率为 Pt
天线的增益为 G t
则:在雷达与目标连线方向 距雷达天线R远处的雷达 辐射功率密度为S 1
S1

Pt Gt
4R 2
j R
5.1 雷 达 方 程
2. 设: 目标散射面积为
目标将接收到的功率无损耗地辐射出去 则:目标二次辐射功率为
2、二次雷达方程的推导
上行R
下行R
雷达 S imin Pt G
应答器 Simin Pt G
5.1 雷 达 方 程
(1)上行作用距离 Rmax
已知:雷达发射功率Pt,雷达天线增益Gt,
应答天线有效接收面积
A
' r
,应答器的灵敏度
P' r min
则:上行作用距离
Rmax
PtGtGr2 4 2 Sim in
R m a x mR im n,aR { x m } ax
一般要求
Rm axRmax
5.1 雷 达 方 程
六、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RCS) 雷达是通过目标的二次散射功率来发现目标的。为
了描述目标的后向散射特性, 在雷达方程的推导过程中, 定义了“点”目标的雷达截面积σ,
P2=S1σ
5.1 雷 达 方 程
一、概述
1.雷达方程的意义 •雷达与目标之间的空间能量关系 •雷达主要的战技指标 •雷达发现目标的最远距离
2.预备知识 •自由空间 介质各向同性、均匀 电磁波以光速匀速、直线传播 电磁波在传播中无能量损耗
5.1 雷 达 方 程
•天线增益与面积的关系
G
4 2
Ae
天线增益定义:在相同输入功率的条件下,天线在最 大方向上产生的功率密度与理想点源天线(无方向性 理想天线)在同一点产生的功率密度的比值,即为该 天线的增益系数。
P2 S1 P 4tGRt2
5.1 雷 达 方 程
3.设:目标将截获功率全部无耗均匀辐射
则:雷达天线处回波功率密度为 P2 Pt G t 4R 2 (4R 2 )2
设:雷达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为 则:在雷达接收处回波功率为:
Ar
j
Pr

PtGt Ar 4R2 2
R
5.1 雷 达 方 程
5.1 雷 达 方 程
(2)下行作用距离 Rm ax
已知:应答器发射功率 Pt ,应答器天线增益 G t , 雷达天线接收增益 G r ,雷达接收机灵敏度 Si min
则:下行作用距离
Rm ax
PtGtGr2 4 2Simin
5.1 雷 达 方 程
二次雷达的作用距离 Rmax
P2为目标散射的总功率, S1为照射的功率密度。雷达 截面积σ又可写为
P2 S1
5.1 雷 达 方 程
由于二次散射, 因而在雷达接收点处单位立体角内的
散射功率PΔ为
P
Biblioteka Baidu2
4
S1
4
据此, 又可定义雷达截面积σ为
4返回接收机每单 角位 内立 的体 回波功率(5.1.10)
入射功率密度
5.1 雷 达 方 程
R
P
S1
图 5.1 目标的散射特性
5.1 雷 达 方 程
σ定义为, 在远场条件(平面波照射的条件)下, 目标处每单 位入射功率密度在接收机处每单位立体角内产生的反射 功率乘以4π。
为了进一步了解σ的意义, 按照定义来考虑一个具有 良好导电性能的各向同性的球体截面积。设目标处入射 功率密度为S1, 球目标的几何投影面积为A1, 则目标所截 获的功率为S1A1。 由于该球是导电良好且各向同性的, 因 而它将截获的功率S1A1全部均匀地辐射到4π立体角内, 根 据式(5.1.10),可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