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最新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种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收入支出和运用各种财政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保障社会稳定等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的实现。

下面将从定义、原理、工具、影响等方面对这两种政策进行探讨。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运用税收政策、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目标的政府行为。

财政政策主要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

1.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指的是国家在经济低迷或衰退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刺激投资、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经济复苏。

2.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收等手段来控制经济增长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收紧财政支出,提高税收,减少社会需求,从而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态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分为宽松型货币政策和紧缩型货币政策两种。

1. 宽松型货币政策:宽松型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刺激消费、投资,促进经济活动。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刺激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从而提高企业投资和人民消费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

2. 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等手段来控制经济增长和遏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遏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抑制过度投资消费行为,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引言在经济领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

它们都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而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本文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详细解释和比较。

二、财政政策1. 定义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它主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状况来影响经济活动,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2. 目标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 - 经济稳定:通过调控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

- 就业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活动,促进就业增长。

-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 社会公共服务: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

3. 工具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工具来实施: - 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 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水平和结构,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 财政赤字:在经济下行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4. 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对经济有以下影响: - 经济增长: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或遏制经济过热。

- 就业: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就业增长,减少失业率。

- 通货膨胀:如果财政政策过于宽松,导致过多的货币供应,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收入的分配情况。

三、货币政策1. 定义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它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2. 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 - 价格稳定:通过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稳定。

- 经济增长: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 就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促进就业增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关系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市政策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都是为促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并以此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因此两者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一致的;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与社会资金运动相联系,共同调节再生产资金的循环,制约社会资金流量和流向;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都要通过控制超越当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达到货币供应量的稳定第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同属需求管理政策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着相当大的互补性,必须保持密切的相互配合.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每一政策都会受其政策功能及实施范围的限制而难以产生全面的效应,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产生政策手段之间的相互掣肘和抵触,如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财政实施扩张政策而货币实施紧缩政策时,它们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会产生相互抵消,反之亦然: 又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时会产生联动效应。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可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引起财政预算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其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通过分配领域进而影响生产领域。

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并通过流通领域影响生产领域。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有哪些。

下面为大家做分享!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政策。

(2)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化,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货币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三部分构成。

(3)类型不同。

根据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财政政策一般可分为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减少失业,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指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而我国在2005年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则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它是既有扩张又有紧缩的松紧适度的财政政策。

从总量调节出发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要量的大体平衡,功能是促使和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和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有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或使已有的通货膨胀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但也可能会抑制生产的发展,导致经济停滞。

我国近几年来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属于以上类型,而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上或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或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4)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手段,它们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分析它们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1.1 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税收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税收政策的总体目标、税收制度的设计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和执行。

税收政策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税收制度的设计涉及税率、税基、税法等方面,需要依据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来确定。

税收政策的调整和执行则是针对具体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来进行的,它包括调整税收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加强税收管理的力度。

1.2 支出政策支出政策是财政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支出政策包括政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政府支出的规模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和调控能力,而政府支出的结构则关系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共产品的提供。

支出政策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需要来确定,它既要保证政府的基本职能得到满足,也要保证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稳定性。

1.3 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财政补贴政策是指政府以财政资金对特定行业、企业或者个人进行补贴,以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等目的。

财政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补贴对象的确定、补贴标准的设定和补贴资金的来源等方面。

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2.1 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利率政策主要包括基准利率的制定和调整、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的确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设定等方面。

利率政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来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活动,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

利率政策需要根据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国际汇率等因素来确定,它既要保证货币的稳定价值和购物力,也要保证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2.2 货币供应政策货币供应政策是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

它们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方式来影响经济运行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以下将详细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和影响。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政府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旨在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等。

财政政策的目标:1. 经济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推动总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2. 就业:透过提供公共项目和减少税收负担来刺激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3.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制度来调整财富和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财政政策的工具:1. 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便于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领域增加投资来刺激经济活动。

2. 税收:通过调整税率和税基来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

降低税率可以鼓励消费和投资,提高税率可以减少需求和控制通胀。

财政政策的影响:1. 经济增长:适度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税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2. 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税收可以刺激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3. 通胀:如果财政政策过于激进,导致需求过热,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4.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制度调整可以实现收入再分配,改善社会公平。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货币的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货币政策的目标:1. 价格稳定:保持物价的稳定水平,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 经济增长:通过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和就业水平。

3. 就业: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货币政策的工具:1. 货币供应量调控:央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2. 利率调节:央行调整利率可以影响市场的融资成本和借贷需求,从而影响企业投资和消费者借贷行为。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两种不可或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作用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对 policymakers 和普通民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定义、工具、目标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其工具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

根据操作方式和目标,货币政策通常分为扩张性与紧缩性两种类型。

1. 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放缓或衰退时,中央银行可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手段包括:降低利率:通过降低基准利率,促使商业银行减少借款成本,从而激励企业投资与消费者消费。

量化宽松:通过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将资金注入市场,扩大银行的可贷资金,提高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其能够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放贷。

当经济过热并伴随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将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控制物价水平。

主要手段包括:提高利率:增加基准利率提高借款成本,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减少资产购买:逐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通过短期内不再购买金融资产,达到收缩市场流动性的目的。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

二、财政政策的定义及其工具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等方式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收入分配公平。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不景气或失业率上升时,政府可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支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增加政府支出,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和投资。

在经济过热或者需要控制财政赤字时,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削减公共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政府项目开支,从而减少预算赤字。

财政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重要目标。

它们的核心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环境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财政收支平衡和公共支出调控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固定公共支出、调节税收政策和发行政府债券等手段来实现。

在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中,财政政策可以用来推动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稳定就业等目标。

通过控制公共预算、实现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鼓励投资等措施,财政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以保持经济稳定和实现增长。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央行通过影响利率、调控汇率和控制通货膨胀来实现。

利率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整银行间借贷市场和商业银行利率的水平可以影响整体经济活动的发展。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货币利率和供应量、影响汇率以及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来影响整个经济。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常会相互作用,共同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使国家的经济状况保持相对平稳,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促进产业的发展。

因此,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宏观政策工具的两种重要形式。

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它们的目标和方向可以根据当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策需要灵活调整,以营造适宜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一、政策目标的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目标不同。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因此,财政政策更注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而货币政策更注重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政策手段的比较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改变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政策目标。

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因此,财政政策主要依靠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实现调控,而货币政策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调控。

三、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的比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自己的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货币供给量,而财政乘数则是指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税收和平衡预算所产生的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两者都是反映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政策变动量之间的关系,但货币乘数更注重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财政乘数更注重政府的财政政策变化。

四、调控力度的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都反映为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而货币政策的效应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的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效应更注重货币供给量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而财政政策的效应更注重利率对总需求和均衡收入的影响。

五、协调配合的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

三种协调配合模式包括双紧搭配、双松搭配和一松一紧搭配。

这些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经济管理和调控当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的调控手段,它们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来影响经济运行,而货币政策则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

下面将从宏观层面分别探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节财政收支状况,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以及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1)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研发等领域的投入,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2)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影响市场主体的收入分配状况和生产经营行为,进而对经济进行调控。

降低税收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而提高税收则可以调节收入分配,增加财政收入。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以及管理金融市场,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1)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当经济增长过快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来减少货币供应,抑制通货膨胀;而当经济增长过慢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放宽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增长。

(2)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是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利率水平,可以影响市场主体的货币需求和借贷行为。

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消费和投资,减少货币供应;而降低利率则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货币供应。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相互关联、协调推进的。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重要工具。

它们在实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下面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1、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

其主要目标包括实现就业、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收入再分配。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

其主要目标包括控制通货膨胀、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2、政策手段: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可以刺激经济活动和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可以抑制经济活动和需求,控制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或降低利率,可以刺激借贷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通过减少货币供应或提高利率,可以抑制借贷和投资活动,控制通货膨胀。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货币乘数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影响,单位货币供应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程度。

货币乘数较大时,货币政策的杠杆作用较强。

财政乘数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影响,单位财政支出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程度。

财政乘数较大时,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较强。

4、调控力度分析:财政政策具有较强的直接性和精确性,可以通过具体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实现对经济的影响。

然而,财政政策的实施受制于财政收支平衡和政治因素等限制。

货币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迅速性,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对经济进行调控。

然而,货币政策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并且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不良影响。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协调模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协调配合的方式,通过政府支出、税收和货币供应、利率的联合调整来实现经济调控。

双紧搭配:在经济过热时,财政政策收紧、货币政策收紧,以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两种重要手段,在维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在本文中将简要介绍一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关内容。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类型(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措施,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总和。

它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手段,货币政策的效应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央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权威机构。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类型1.财政政策的类型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主要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中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要求保持财政的支出与收入的平衡。

2.货币政策的类型与财政政策类似,货币政策也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在经济萧条时期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一种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国债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IS-LM模型分析景晓奕一、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一)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支出,可以刺激总共、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2、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①国家预算。

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

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

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

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

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

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

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

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在不断演变。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政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影响经济运行的两个关键因素,它们的协调和配合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并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货币政策。

2024年,中国央行有望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稳健中性政策旨在保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保持通胀率在合理水平,并提供合理的流动性支持。

这样的政策有助于维持经济的稳定,并为结构性改革提供条件。

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央行还将注重金融风险管理,加强银行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其次,财政政策在经济政策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将继续注重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平衡。

同时,财政政策还将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如创新科技、绿色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等。

此外,财政政策还将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和公正。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是实现宏观经济平衡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一致的政策共识。

央行和财政部应共同研究和评估经济形势,以确定合适的政策方向和力度。

其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套措施也需要相互支持和补充。

比如,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存贷款准备金率来引导经济运行,而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

最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政策,以保持政策效果的稳定和可持续。

在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开放型经济战略。

结构性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

中国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和互利共赢。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解读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解读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解读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涵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主要包括政府收支预算、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措施。

而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2.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导。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计划,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以促进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增长。

我国也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主导。

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的中央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

通过适当调整利率、定向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来平衡流动性和控制通货膨胀。

4. 对当前政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拉动需求、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则可以保持通货膨胀在合理水平内。

这两种政策相互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稳步增长。

总结与回顾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以稳定经济、保持金融稳定为目标。

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实体经济,而中央银行则以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来保持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在合理水平内。

这两种政策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上述分析,相信您对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希望本文的解读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把握经济形势,做出明智的决策。

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

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都可能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政策,有效化解各种风险,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在财政政策方面,除了继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外,我们也需要更加注重财政支出的效益和结构性调整。

2024版第七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24版第七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概述•货币政策概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践目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挑战与对策定义作用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公平与效率原则在保障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总量平衡原则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目标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原则财政政策的工具与手段财政收入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和国债等。

通过调整税率、税基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总需求。

财政支出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通过调整政府支出规模和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财政投融资政策工具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预算政策工具通过编制和执行政府预算,对财政收支进行全面规划和安排,实现财政政策的总体目标。

定义作用目标原则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手段工具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利率和汇率等。

手段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包括一般性政策手段、选择性政策手段和补充性政策手段。

其中,一般性政策手段是最主要的手段,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二者协调配合对于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经济过热时,政府会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则会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还需要考虑政策时滞、政策力度和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以提高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什么是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含义: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如预算、税收、国债、补贴、财政收入和支出。

(2)分类: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2023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1)货币政策的含义: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信贷、货币发行。

(2)分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

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宏调原则:“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

”3、总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怎么区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怎么区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怎么区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总支出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数量,进而影响经济。

2.内容不同:财政政策和财政收入的内容与支出有关,而货币政策的内容与利率和信贷政策有关。

3.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不同:财政政策通常由国家制定,由政府财政部门实施;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执行。

4.作用过程不同:货币政策的直接对象是货币运动过程,首要目标是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财政政策的直接对象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初始目标是改变国民收入的数量和结构,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5.可控性不同:货币政策通常需要通过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需要一个传导过程,并可能偏离最终目标;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哪些区别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哪些区别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二者各有侧重,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这个也将成为历年考试的考点,所以学生分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很有必要!1、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放生作用。

2、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3、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

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

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4、调节的范围不同。

财政收支及其政策体现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其调节范围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货币政策主要处理商业性金融系统功能边界内的事务,其调节范围基本上限于经济领域(当然,可以由经济领域间接传导到其他领域)。

5、调节的侧重点不同。

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对总量与结构发生调节作用,但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带有更为强烈的结构特征,因为财政收入按不同项目与不同规定来组织,可以直接调节不同地区、部门、企业及个人的收入水平,财政支出按资金性质与用途来安排,可以直接调节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财政政策对总量的调节,则主要是以政府收支及其乘数作用影响社会总资金运动的全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有什么联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有什么联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二者各有侧重,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这个也将成为历年考试的考点,所以学生分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很有必要!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

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

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总之,财政政策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助力企业,让创业变简单。

汇桔网的公司财税服务给您业务可靠的支持。

工商注册,公司变更,财务报表,,出纳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需求,我们全力满足您的需求,给您专业的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7年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旨要克服通货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试从对策论的角度探讨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或措施问题。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满足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

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修饰语,可以作为判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

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

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计划”手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

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

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

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

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

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

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一个很明显的经验事实是,在传统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下,由于预算的极度软约束,为了追求控制权的扩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无效率的规模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它对贷款利率信号是极不敏感的。

国有企业累积的风险可以转嫁给银行,银行最终又转嫁给国家。

在这种微观基础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缺乏效率)都将无效。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首要前提。

而从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指对那些经战略性重组后保留下来的有存续必要的国有企业,按照其行业性质和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分别建立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机制。

但总的趋势应该是,除极少数企业继续保持国有独资外,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要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容的微观运行机制,从而强化它作为市场主体的性质和功能,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或发展壮大,或退出消失。

2.保护非公产权。

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不足,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民间投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为银行对非公企业贷款的歧视性政策,另一则为对非公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不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非公财产所有者特别是私人财产所有者的不确定因素多,保卫自己财产的交易成本过高。

这种不确定使企业家无法形成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从而导致非公投资者缺乏全力以赴投资的长期行为。

这样,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非公企业,就很难发展到其应有的规模、水平和实力。

3.进一步打破垄断,向非公企业开放更多的领城。

第一,减少对传统国有垄断部门的准入障碍,即向民间资本(非国有经济)开放这些投资领域,这一方面为竞争格局形成提供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达到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增强社会对未来经济良好预期之目的。

第二,正如国有部门垄断地位形成靠的是国家力量一样,打破这种垄断也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对诸如电信、民航、电力、铁路、教育、金融等传统垄断领域,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已为它们成为竞争性领域提供了可能性,国家不仅要允许而且应以优惠政策鼓励新人者,同时对目前居于垄斯地位的企业赋予更多的逆补贴方式,以促使竞争格局的早日形成。

二、完善金融市场。

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1.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以及耐政政策传导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培育和呵护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其本身就是实施有效财政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极为迅速,在这种条件下,原有的市场管理原则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发生这种变化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必须对有关方面进行改革。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逐渐增加同业拆借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根据有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合作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以及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同业拆借市场,从而扩大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需求,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滞留在同业拆借市场的比例。

二是发展国债回购市场,建立国债回购的一级交易商制度,这不仅能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还能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交易场所与交易对象。

三是加快商业信用票据化的步伐。

实现企业间资金融通的票据化不仅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三角债”问题,而且还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增加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是发展资本市场,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比率,提高企业和居民户资金安排的利率敏感度。

五是大力开发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各种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和有利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制度创新。

2.采取措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对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常被用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然而在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利率的这种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市场化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角度上说,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有益的。

但实行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他们至少包括:第一,对利率变化具有较高敏感度的存、贷款主体;第二,完全商业化运作的银行机构,它们既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能力,又有追求利率最大化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动力;第三,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监管水平。

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负增长,总体利率水平较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加强,利率扩张机制受到抑制,是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时机。

可以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对贷款的直接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灵活确定贷款利率。

此后,对存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管理,扩大浮动幅度,最终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让利率真正成为资金的“价格”,居民户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金融商品,各类企业可以在利率约束条件下一视同仁地获得贷款,这样必能反过来提高居民户和企业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从而促进货币政策效应的提高。

三、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在通货紧缩条件下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加强是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商业银行对央行调控行为的不配合又是货币内生性增强的原因。

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总额仍占全部存贷款总额的近70%,它们的行如何对货币政策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仅有着一般国有企业的通病,而且还存在大企业病。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四大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控制机制,形成了大量烂帐、坏帐(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风险控制。

但现在的问题是它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没有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以致出现普遍的消极“借贷”的行为,这种行为加剧了这次的通货紧缩。

究其根源,这种消极“借贷”与当初缺乏风险控制一样,都是产权制度的缺陷所致。

基于此,目前理论界和银行实际部门都在探索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措施,比如,“多级法人制”、“切块上市”等等。

尽管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有不同争论,但在总体改革方向上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现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使之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真正的企业。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缺陷是我国重复建设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和财政政策效应低下的重要根源之一。

实践表明,缺乏微观指引的扩张性宏观政策往往只能大量增加存货而使资金沉淀,从而不能带来较大的乘数效应。

那么如何发挥微观指引作用呢?这就需要深化融资和投资领域的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资金流入有效益的行业和企业。

改革的方向是减少政府在投融资领域的干预,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标准的投融资体系。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回报,并从外部“硬化”企业的财务预算。

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中介机构,尤其是高水准的专业化投资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以识别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进行有选择的融资和投资提高投资的效益水平。

不仅如此,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市场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从而将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投融资有机结合起来,造就行为端正的微观经济单位,为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在内的各种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和机制。

五、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无论是对财政政策乘数还是对货币政策乘数而言,都是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乘数越大。

所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全体居民特别是中、高收入阶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于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提高农民收入,降低贫困人口比重。

第一,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提高第一产业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物质前提。

第二,改革现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管理方法,研究农民具有固定土地使用权并可进行交换的具体方法,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这是改变落后耕作方式,提高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制度前提。

第三,逐渐取消户籍制,坚决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彻底清除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的体制障碍,使进入城市并能在城市以合理合法方式生存的农民获得体制内生存,享受公正的体制待遇。

这既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也是迅速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