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与案例分析7

合集下载

大学生讲解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讲解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知识逐渐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理论知识,更要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大学毕业生小张(化名)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逮捕。

据了解,小张在某次聚会上,因醉酒后误将朋友家中的笔记本电脑拿走。

小张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盗窃,也未归还电脑。

事后,朋友发现了电脑的失窃,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过调查,公安机关认定小张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

二、案件争议点本案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小张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2. 小张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3. 小张是否可以适用自首情节?三、案例分析1. 小张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在本案中,小张误将朋友家中的笔记本电脑拿走,其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小张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他误以为笔记本电脑是自己的,没有归还的意愿。

其次,小张秘密窃取了朋友的电脑,没有经过朋友的同意。

最后,笔记本电脑的价值较高,符合数额较大的条件。

因此,小张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2. 小张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小张已满十八周岁,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根据上述分析,小张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因此,他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 小张是否可以适用自首情节?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事实被揭露之前,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在本案中,小张在被公安机关逮捕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符合自首情节。

大一思修法律案例分析

大一思修法律案例分析

大一思修法律案例分析在大一思修课程中,法律案例分析是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原则和法律实践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的正文内容,旨在通过具体案例来探讨法律问题和法律思维。

在现代社会,法律不仅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也是维护社会正义和秩序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旨在通过实际案例来探讨法律问题和法律思维。

案例背景:2019年,某大学学生李某在校园内捡到一部手机。

李某发现手机未设置密码,便擅自使用该手机,并消费了手机绑定的支付宝账户中的资金。

手机失主王某发现手机丢失后,通过定位功能找到了李某,并要求李某归还手机及赔偿损失。

李某拒绝归还手机,也拒绝赔偿。

王某随后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法律问题分析: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李某未经手机失主同意,擅自使用手机并消费账户资金,其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2. 李某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李某除了需要归还手机外,还应当赔偿王某因手机丢失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此外,李某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根据其盗窃金额的大小和情节的严重性,可能会被判处相应的刑罚。

3. 对于王某的损失,法律如何保护?王某作为手机的合法所有者,其财产权受到法律保护。

在李某的行为构成侵权的情况下,王某有权要求李某赔偿损失。

如果李某拒绝赔偿,王某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如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启示:此案例提醒我们,法律不仅是纸上的规定,更是现实生活中维护正义和秩序的重要保障。

每个人都应当尊重他人的财产权,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应当依法维权,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法律思维与案例分析7

法律思维与案例分析7


案例 女大学生依法维护自己的肖像权 女大学生张某很喜欢照相。有一次,她在一 个照相馆拍了一张艺术照,照得非常满意。 不久,同学告诉她,她的照片被放得很大, 放在照相馆的橱窗内做广告。张某认为照相 馆侵犯了她的肖像权,遂向照相馆提出要求 :第一,将照片从橱窗撤下,照相馆向她赔 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3千元;第二,照 相馆与她补签肖像使用协议,使用期2年,使 用费5千元。经协商双方同意:照相馆使用其 肖像3年,费用3千元。
(一)自身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国家方面
(一)自身方面
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 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 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 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 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 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 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 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 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3.讲程序
(1)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 法律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规定和 过程。 (2)法律程序的重要性 程序公正是保障实现个案实体公正最有力的制 度性条件。离开正当的法律程序,法律的公平 、正义、秩序、效率、自由和人权等价值都将 无法实现。 案例 余祥林冤案引发的思考
佘祥林,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1994年 1月2日,佘妻张在玉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 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 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 院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 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 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 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 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人 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 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 。

法律案例分析初步思路(3篇)

法律案例分析初步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法律理论的理解,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以确保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法律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

二、明确案例分析的目的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之前,首先要明确分析的目的。

一般来说,法律案例分析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理解法律条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了解法律条文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

2. 掌握法律实践技能:通过分析案例,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丰富法律知识体系:通过分析案例,了解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体系。

三、收集和分析案例资料1. 收集案例资料:在分析案例之前,首先要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法律条文、案例背景、相关法律法规等。

2. 分析案例资料:对收集到的案例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四、确定案例分析框架1. 确定分析角度:根据案例分析的目的,确定分析的角度,如法律条文解读、案件事实分析、法律适用等。

2. 构建分析框架:根据分析角度,构建案例分析框架,明确分析步骤和重点。

五、法律条文解读1. 逐条解读:对涉及的法律条文进行逐条解读,分析条文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2. 结合案例:将法律条文与案例事实相结合,分析条文在案例中的具体应用。

六、案件事实分析1. 描述案件事实:对案例中的事实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案件背景、争议焦点、相关证据等。

2. 评价案件事实:对案件事实进行评价,分析其是否合法、合理。

七、法律适用1. 确定法律关系:分析案例中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2. 适用法律条文:根据法律关系,选择合适的法律条文进行适用。

3. 判断法律效果:根据法律条文和案件事实,判断案件的法律效果。

大学生法律思维民法案例(3篇)

大学生法律思维民法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法律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民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以一起“宿舍漏水事件”为例,探讨大学生在处理民法案例时如何运用法律思维。

二、案例背景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小李,入住学校宿舍楼。

一天,小李发现宿舍墙壁出现渗水现象,经询问宿舍楼管理员,得知是楼上宿舍的管道漏水所致。

小李多次与楼上宿舍同学沟通,但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无奈之下,小李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要求小李与楼上宿舍同学协商解决。

然而,双方在赔偿金额上存在较大分歧,小李遂寻求法律帮助。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思维概述法律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依据,运用法律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人们在处理法律问题时,遵循法律原则,尊重法律程序,维护法律权威。

2. 案例中法律思维的应用(1)明确法律关系在“宿舍漏水事件”中,小李与楼上宿舍同学之间形成了民事法律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相邻权是指不动产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在行使权利时,不得妨碍他人合法行使权利。

因此,小李有权要求楼上宿舍同学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2)运用法律原则在处理该案例时,小李应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

小李可以要求楼上宿舍同学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同时也要考虑到楼上宿舍同学的实际经济能力,协商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

(3)了解法律程序小李在处理该案例时,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程序。

首先,可以尝试与楼上宿舍同学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以向学校相关部门投诉;如仍无法解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寻求法律帮助小李在处理该案例时,可以寻求法律援助。

如遇到困难,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宿舍漏水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民法案例,大学生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运用法律思维,明确法律关系,遵循法律原则,了解法律程序,寻求法律帮助。

法律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3篇)

法律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3篇)

第1篇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条文,还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法律考试中,案例分析题往往占据重要比例,因此掌握正确的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法律案例分析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案例分析【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履行了交付货物的义务,但乙公司未按期支付货款。

甲公司多次催收无果,遂将乙公司诉至法院。

分析步骤:1. 事实梳理:首先,梳理案件的基本事实,包括合同签订、履行情况、违约行为等。

2. 法律关系分析:分析甲乙双方在合同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如甲公司的交付义务、乙公司的付款义务等。

3. 法律适用:根据案件事实,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4. 争议焦点:找出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如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违约责任如何承担等。

5. 论证分析:结合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对争议焦点进行论证,阐述自己的观点。

答题技巧1. 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抓住关键词,如“违约”、“赔偿”等。

2. 梳理事实:将案件事实梳理清晰,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3. 分析法律关系:明确甲乙双方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

4. 确定法律依据:根据案件事实,查找适用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5. 论证分析:对争议焦点进行论证,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6. 注意格式:答题时注意格式规范,如标题、段落、标点等。

7.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举例【案例】丙与丁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丙将房屋出租给丁,租金为每月5000元,租赁期限为两年。

合同签订后,丁按期支付了租金。

但在租赁期间,房屋被丙的亲戚借用,导致丁无法正常使用房屋。

丁要求丙赔偿损失,但丙拒绝赔偿。

法律思维现实案例分析(3篇)

法律思维现实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已成为当地知名企业。

2018年,甲公司决定将部分股权转让给乙公司,以扩大公司规模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公司将持有甲公司50%的股权转让给乙公司,股权转让价格为1000万元。

协议签订后,乙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然而,在股权转让完成后不久,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前隐瞒了其存在巨额债务的事实。

甲公司认为乙公司的行为违反了股权转让协议中的诚信原则,要求乙公司返还股权转让款并赔偿损失。

乙公司则辩称,股权转让协议中并未明确约定乙公司需披露其债务情况,因此其行为不构成违约。

双方协商未果,甲公司遂将乙公司诉至法院。

二、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股权转让协议中关于信息披露义务的认定以及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

1. 股权转让协议中关于信息披露义务的认定股权转让协议是股权转让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其内容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公司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股权转让协议中,转让方有义务向受让方如实披露公司的真实情况,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债务情况等。

因此,股权转让协议中应包含信息披露义务条款。

2. 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乙公司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前未如实披露其存在巨额债务的事实,是否构成违约,需要结合股权转让协议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

三、案例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中关于信息披露义务的认定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中,虽然未明确约定乙公司需披露其债务情况,但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性质和诚实信用原则,乙公司作为转让方,有义务如实披露公司的真实情况。

因此,法院应认定股权转让协议中包含乙公司向甲公司披露公司债务情况的信息披露义务。

2. 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根据股权转让协议中关于信息披露义务的认定,乙公司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前未如实披露其存在巨额债务的事实,违反了股权转让协议中的信息披露义务。

法律案例分析思路及步骤(3篇)

法律案例分析思路及步骤(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法律原理、掌握法律技能、提高法律思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法律案例分析思路及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法律案例分析。

二、法律案例分析思路1. 问题识别首先,要明确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即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

在分析案例之前,需要准确把握问题,确保分析方向正确。

2. 法律规范针对识别出的法律问题,查找相关法律规范,分析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适用范围、效力等级等。

同时,关注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了解法律规范的变迁。

3. 案例事实分析案例中的事实情况,包括当事人、事件、时间、地点、证据等。

通过梳理事实,为后续的法律适用提供依据。

4. 法律关系梳理案例中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与事实之间的桥梁,有助于分析法律问题的解决路径。

5. 法律适用根据法律规范和案例事实,分析法律问题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

关注法律规范的解释、适用原则、法律漏洞等问题。

6. 案例评析对案例进行综合评析,包括案例的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等方面。

同时,探讨案例对法律实践的影响,以及对法律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三、法律案例分析步骤1. 阅读案例首先,仔细阅读案例,了解案例背景、当事人、事件、时间、地点、证据等基本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案例中的关键信息,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2. 问题识别根据阅读案例的结果,明确案例中的核心问题。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找出案例中的关键词汇,如“合同”、“侵权”、“犯罪”等,结合法律知识,判断涉及的法律问题;(2)关注案例中的争议焦点,如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的承担等;(3)思考案例中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3. 查找法律规范针对识别出的法律问题,查找相关法律规范。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查阅法律法规全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2)参考法律解释、案例指导、司法解释等辅助材料;(3)关注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了解法律规范的变迁。

法律案例分析的建议(3篇)

法律案例分析的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加深对法律理论的理解,提高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份关于法律案例分析的建议,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案例分析任务。

二、案例分析的意义1. 提高法律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2. 深化法律知识: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增强法律实践能力: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在模拟法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法律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法律职业道德: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将来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基础。

三、案例分析的方法1. 确定案例分析的主题:在开始分析案例之前,首先要明确案例分析的主题,即关注案例中的法律问题。

2. 收集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案例分析的主题,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

3. 分析案例事实:对案例中的事实进行梳理,明确案件的基本情况和争议焦点。

4. 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根据案例事实,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5. 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说明其法律依据。

6. 总结经验教训: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案例的解决提供借鉴。

四、案例分析步骤1. 阅读案例:仔细阅读案例,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和争议焦点。

2. 确定分析主题:根据案例内容,确定案例分析的主题。

3. 查阅法律法规:针对分析主题,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规定。

4. 分析案例事实:梳理案例事实,明确案件的基本情况和争议焦点。

5. 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6. 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说明其法律依据。

7. 总结经验教训: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案例的解决提供借鉴。

法律逻辑学真实案例分析(3篇)

法律逻辑学真实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推理、论证和法律论证的有效性的学科。

通过对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判决的合理性,提高法律实践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真实案例的分析,探讨法律逻辑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2019年,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被害人王某的家中被盗,被盗物品价值约10万元。

王某报案后,警方迅速展开侦查。

经过调查,警方锁定了嫌疑人李某。

李某对盗窃事实供认不讳,但声称自己并非单独作案,而是与同乡张某共同作案。

在审理过程中,张某提出自己并未参与盗窃,并提供了不在场的证据。

法官在审理此案时,面临以下问题:1. 如何判断李某和张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2. 如何评价张某的不在场证据?3. 如何在法律逻辑学的指导下作出合理的判决?三、法律逻辑学分析1. 判断共同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在判断李某和张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时,我们需要分析以下两个方面:(1)主观要件:李某和张某是否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李某供述自己与张某共同作案,说明李某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至于张某,虽然他声称自己并未参与盗窃,但需要进一步调查其不在场证据的真实性。

(2)客观要件:李某和张某是否实施了共同犯罪的行为?李某供述自己与张某共同作案,且警方在张某家中搜出了部分被盗物品。

这说明李某和张某实施了共同犯罪的行为。

综合以上分析,李某和张某构成共同犯罪。

2. 评价张某的不在场证据张某提出自己不在场,并提供了以下证据:(1)证人证言:张某的朋友证实案发当天他在张某家中,两人一直在一起。

(2)监控录像:案发当天,张某出现在案发现场附近的监控录像中。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证人证言和监控录像都存在被伪造或篡改的可能性。

因此,在评价张某的不在场证据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证人证言的真实性:证人证言是否具有可信度,是否与其他证据相印证。

(2)监控录像的完整性:监控录像是否被剪辑,是否存在盲区。

法律案例分析初步思路(3篇)

法律案例分析初步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法律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为法学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案例分析的意义1. 增强法律实践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法学学习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2. 深化对法律的理解:案例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提高法学素养。

3. 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案例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4. 提高法学研究水平:案例分析是法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法学研究水平。

三、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1. 确定案例类型:首先,要明确案例的类型,如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

2. 梳理案件事实:详细梳理案件事实,包括案件背景、争议焦点、当事人关系等。

3. 分析法律关系:分析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如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等。

4. 查阅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规定。

5. 对比分析:将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案件争议点。

6. 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案件争议点,提出解决方案,包括法律依据和具体措施。

7. 总结与反思:对案例分析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身在分析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类似案例的分析提供借鉴。

四、案例分析的具体思路1. 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分析目的,针对案例中的争议焦点进行分析。

2. 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运用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进行分析。

3. 全面分析:对案件事实、法律关系、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分析,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4. 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对案件事实进行推断,得出合理结论。

5. 批判性思维:对案件进行分析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法律规定、案例事实等进行质疑,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6. 比较分析:对类似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借鉴他人经验,提高分析水平。

法律讲堂中的案例分析(3篇)

法律讲堂中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法律讲堂中,案例分析是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思维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以一起合同纠纷案为例,对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合同法律关系。

二、案情简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向乙公司支付了50万元定金。

然而,在货物交付过程中,乙公司因故未能按时交货。

甲公司多次催促乙公司履行合同,但乙公司始终未能交付货物。

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返还定金并支付违约金。

三、争议焦点1. 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2. 甲公司能否要求乙公司返还定金?3. 甲公司能否要求乙公司支付违约金?四、案例分析(一)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货物买卖合同明确约定了货物交付的时间和方式。

乙公司未能按时交货,已构成违约。

(二)甲公司能否要求乙公司返还定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当事人一方违约,对方要求支付定金的,应当支付。

”本案中,甲公司已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50万元定金。

根据法律规定,乙公司违约后,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返还定金。

(三)甲公司能否要求乙公司支付违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因乙公司违约而遭受损失,包括但不限于货物的损失、商誉的损失等。

因此,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支付违约金。

五、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乙公司未能按时交货,已构成违约。

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返还定金并支付违约金。

据此,法院判决乙公司返还甲公司50万元定金,并支付违约金。

六、案例分析总结本案涉及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定金罚则和违约金等问题。

通过对该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事人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

民事案例分析真实案例范文

民事案例分析真实案例范文

民事案例分析真实案例范文民事案例分析真实案例篇7 学生入学之初自信心相对缺乏,大部分学生怯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部分愿意表达自己的学生其表达能力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任务的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成自己的看法(观点),并能够通过收集、消化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用于支撑自己的观点并能有条理地表达。

24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能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通过重复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场所为固定教室,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教学方法上也采用的是讲述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但教学场所单一,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但由于课堂教学地点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1“.教学场所多样化”流于形式。

一直以来,教室就是固定的教学场所,学生的大部分学习都在教室里完成,教学场所单一。

近年来,许多专业进行教学场所多样化整改,将教学场所搬到厂房、车间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法律专业就业面向较为特殊,只能选择律师事务所或模拟法庭等场所作为新的教学场所,且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进行的教学都是综合性的案件分析与解决,需要学生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法律知识学习经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体系。

而《民法》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开设时间是学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培训背景,更谈不上专业知识体系。

如果照搬别的专业的教学经验,机械地将本课程的教学场所扩展为律师事务所或模拟法庭等地点,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边做边学,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法律逻辑思维案例分析(3篇)

法律逻辑思维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以下简称乙方)与李四(以下简称甲方)于2018年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甲方将其位于某市某区的房屋出租给乙方,租赁期限为三年,自2018年10月1日起至2021年9月30日止。

合同约定租金为每月5000元,乙方需在每月1日前支付当月租金。

此外,合同还约定了房屋的维修责任、押金退还等条款。

在租赁期间,乙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租金,但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房屋的维修。

2019年6月,房屋的厨房管道发生破裂,导致厨房严重漏水。

乙方多次与甲方协商维修事宜,但甲方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维修。

乙方遂于2019年7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方承担维修责任,并赔偿因其维修不及时造成的损失。

二、案件争议焦点1. 甲方是否应承担房屋的维修责任?2. 乙方是否可以要求甲方赔偿因其维修不及时造成的损失?三、法律逻辑分析1. 甲方是否应承担房屋的维修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出租人应当按照约定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交付的租赁物应当符合约定的用途。

租赁物有瑕疵的,出租人应当及时修理或者更换。

出租人未履行前款义务的,承租人可以要求减少租金或者解除合同。

”在本案中,甲方作为出租人,有义务保证房屋符合约定的用途,并对房屋进行必要的维修。

因此,甲方应承担房屋的维修责任。

2. 乙方是否可以要求甲方赔偿因其维修不及时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房屋的维修,导致乙方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法律规定,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方作为出租人,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房屋的维修,违反了合同约定,应当承担维修责任。

同时,甲方的不及时维修行为导致乙方遭受了损失,应当赔偿乙方因维修不及时造成的损失。

法律思维典型案例范文(3篇)

法律思维典型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思维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法律思维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法律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案例背景:某市某区居民张某,因邻里纠纷,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

张某认为李某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运用法律思维,成功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二、案例概述张某与李某系邻居,双方因房屋装修问题产生纠纷。

张某认为李某在装修过程中,擅自改变了房屋结构,影响了其居住环境。

李某则辩称,其装修行为符合相关规定,未对张某造成实质影响。

双方争执不下,张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律思维分析1. 确定案件性质法官首先运用法律思维,确定了案件的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邻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

因此,法院对本案进行民事审判。

2. 分析案件事实法官在审理过程中,运用法律思维,对案件事实进行了详细分析。

(1)张某主张李某擅自改变房屋结构,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房屋装修需符合规划要求,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属于违法行为。

(2)李某辩称其装修行为符合相关规定。

法官在审查相关证据时,发现李某提供的装修许可证明存在伪造嫌疑。

经调查,李某承认其未取得合法装修许可。

3. 适用法律法官在分析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思维,对案件适用的法律进行了明确。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李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侵犯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法院判决李某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解决方案法官运用法律思维,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要求李某拆除擅自改变的房屋结构,恢复原状。

(2)判决李某赔偿张某因李某违法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四、案例启示本案中,法官运用法律思维,成功化解了邻里纠纷,体现了法律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本案给我们的启示:1. 法律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处理纠纷时,我们要运用法律思维,明确案件性质,分析案件事实,适用相关法律规定,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大学法律案例启示分析(3篇)

大学法律案例启示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法律案例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学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法律、运用法律。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大学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背后的法律问题,探讨其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启示。

二、案例一:大学生盗窃案【案例简介】某大学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盗窃同宿舍同学王某笔记本电脑一台,价值5000元。

后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法院审理,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启示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盗窃,反映出其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的认识不足。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应当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家庭教育缺失:李某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未能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家庭教育是法律教育的基础,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法律教育,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 法律教育亟待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案例二:大学生网络侵权案【案例简介】某大学学生张某,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他人创作的小说上传至网络,被原作者发现后,原作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法院审理,张某被判侵权,需赔偿原作者经济损失5000元。

【启示分析】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张某的行为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反映出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大学生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

2. 网络法律知识缺乏:张某在网络侵权案中,未能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大学生应学习网络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3. 法律教育需与时俱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法律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网络法律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四、案例三:大学生校园暴力案【案例简介】某大学学生陈某,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

经法院审理,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启示分析】1.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陈某在校园暴力案中,因情绪失控而导致犯罪。

大学课堂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大学课堂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大学课堂中,法律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律条文,掌握法律适用的原则,并提高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对案件进行详细分析,探讨相关法律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大学法学院一名大三学生小李,在一次周末与同学小张、小王等人聚会时,因饮酒过量导致神志不清。

在送小李回家的路上,小张和小王因琐事发生争执,情绪激动的小李在一旁劝解时,不慎将小张推倒在地,导致小张头部受伤。

事后,小张的家人要求小李及其家人赔偿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10万元。

小李及其家人认为,小李在醉酒状态下,对自身行为缺乏控制能力,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三、案例分析1. 醉酒者责任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致人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小李在醉酒状态下推倒小张,导致其受伤,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然而,由于小李醉酒,其行为缺乏控制能力,是否可以减轻其责任?2. 共同侵权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在本案中,小张和小王在争执中情绪激动,小李在劝解过程中推倒小张,三人共同实施了侵权行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3. 醉酒者责任减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因受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损害发生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在本案中,小张在争执中情绪激动,具有一定的过错,可以适当减轻小李及其家人的赔偿责任。

四、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条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用于判断侵权责任、共同侵权责任以及醉酒者责任减轻等问题。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处理本案过程中,还需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确定小张和小王在争执中的违法行为,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法律思维和民法实例

法律思维和民法实例

法律思维和民法实例王泽鉴注:该文摘编自王泽鉴著《法律思维和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法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使法律人能够认识法律,具有法律思维、解决争议的能力。

也就是说,一个法律人应该明了现行法制的体系、基本法律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能够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依法律的规定,做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于先,处理已发生争议于后,协助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

大陆法系国家(以台湾地区为例)的传统法学教育注重抽象的课堂讲授,教授在课堂上讲授各种法律的社会功能、体系、基本概念、构成要件以及法律效果。

学生听课,很少发文,通常亦无课堂作业。

为了配合课堂讲义式教学的需要,教科书乃成为学术著作的主流。

就考试题目而言,亦偏重抽象议论题,任课教师于考试后也很少解说试题的内容,综合分析学生在法律思考方面常犯的错误或不足。

传统法学教育实有改进的余地。

其中一项关键的重点就在于积极推展“实例研习”(的文称Ubung,在日本称为演习)的教学方法。

易言之,即学生除上课听讲以外,就每一门基本法律科目,尚需研习若干的实例,考试亦应以实例为原则,期能加强增进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人从事的工作在于将抽象的法律适用于具体的个案,涉及到法律的解释、漏洞的补充、或法律续造等法学方法的问题,而此实为法学教育的重点。

实例研习有如下的功效:第一,凭借实例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法律概念。

王伯琦先生在其“论概念法学”论文中谓:“我可不韪的说,我们现阶段的执法者,无论其为司法官还是行政官,不患其不能自由,唯恐其不知科学,不患其拘泥逻辑,唯恐其没有法律概念。

”可见,确实掌握法律概念,是何等的重要和何等的不易。

概念是法律的构成部分,处理问题的思考工具,因此必须藉着实例的演练去理解和运用。

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无权处分和无权代理是民法重要的概念,官方考试中常见的试题是(1)何谓负担行为?何谓处分行为?二者之不同点在哪里?(2)无权处分与无权代理的区别何在?试就其性质或要件与效力言之。

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

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

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法律案例分析已成为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分析法律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其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大学生如何进行法律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张三与李四是大学同学,两人因一次学术讨论产生分歧,张三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对李四的不当言论,李四认为张三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遂将张三告上法庭。

案例分析:1. 确定法律关系:在分析案例时,首先要明确案例中涉及的法律关系。

在本案例中,张三和李四之间存在的是名誉权侵权法律关系。

2. 法律条文引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公民的名誉权受到法律保护,禁止他人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公民的名誉。

3. 事实认定:法庭需要对张三发表的言论进行事实认定,判断其是否构成对李四名誉权的侵犯。

这包括对言论内容的分析,以及言论对李四名誉的实际影响。

4. 证据收集:李四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张三的言论确实对其名誉造成了损害。

这可能包括社交媒体上的截图、第三方证人证言等。

5. 法律适用:根据事实认定和证据收集的结果,法庭将适用相关法律条文,判断张三是否侵犯了李四的名誉权。

6. 判决结果:如果法庭认定张三的言论确实侵犯了李四的名誉权,将依法判决张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7. 法律后果:判决结果将对张三和李四产生法律后果。

张三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李四的名誉权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8. 案例启示:通过本案例,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名誉权的重要性,以及在网络环境中发表言论时应当注意的法律边界。

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应当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时,需要从法律关系、法律条文、事实认定、证据收集、法律适用、判决结果、法律后果以及案例启示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这样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提高法律素养,还能够为将来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范文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范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关法律的10个例子1,早晨来上班,你过马路要遵守道路安全交通法。

2,路过菜市场,买了煎饼果子。

他要约,你承诺,跟摊主形成买卖合同。

3.来到所里,有个当事人来交代理费,没带够,给所里打了个条。

当事人跟所里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

4,坐在电脑前,打不开电脑,坏了,让人来维修。

你跟维修人员之间建立了合同法上的加工承揽关系。

5,人家维修完了,让你掏钱结账,突然发现钱包不见了。

原来被小偷偷了,小偷的行为是盗窃行为。

应受到法律制裁。

这是刑事法律关系。

6.你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以过年放假不出警,你起诉公安局,属于行政诉讼。

你与公安机关之间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7.公安机关败诉了,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按照国家赔偿法赔偿了你的损失。

这属于国家赔偿法调整的范围。

8,你很高兴,请大伙去吃饭,到饭店,与饭店形成合同关系。

9,在饭店吃饭,你拼命劝大伙喝酒,结果导致一人酒后肠胃出血,朋友起诉你,与你形成了侵权法律关系。

10,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比如结婚得达到法定条件,离婚得符合法定标准啊。

民法理论与实践于政文读后感遗忘不能使之沉睡,因为上帝赋予我们永恒的力量。

——题记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借助于不断成熟的上层建筑的发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

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之于多数人,浩瀚、复杂甚至艰涩成为其最初的感性认知,关于法律的书籍则更是让人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人士望而却步。

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律学者,他从自己习惯的历史角度俯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法律思想史,别有况味。

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幕幕历史画卷的瞬间,用游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他从中华民族的起源黄河出发,在汾水斜阳下,寻找獬豸神兽的依稀足印;在壶口细雨中,聆听洛阳旧事,感慨郑国子产"铸刑鼎"的传奇;在齐鲁晓风里,徜徉徘徊,静观"百家争鸣"的雄奇壮阔;踏上八百里秦川,与秦始皇虚拟对话,看法家的潮起潮落;回首未央宫,再阅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磅礴大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月14日晚,据当事司机孙中界称,当时自己驾驶面包 车行驶在路上,一男子衣着单薄恳求搭车,男子上车几 分钟后,自己的车即被两辆车包围、逼停,随即被指认 涉嫌黑车经营,回公司后遭遇指责,他无法接受自己做 好事反被冤枉,遂用菜刀切断左手小指以示清白。 孙中界说,“这几个人把我从车里拽出,拿走了我的驾 驶证和行车证,并把我推上面包车开进附近的一个胡同 ,胡同里停着一辆依维柯,他们又把我推到车上,上面 有几名身穿制服的男子,我想掏出手机报警,手机却被 他们没收。他们在车上对我进行审问,一名男子拿出上 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调查处理通知书,说 我开黑车,非法营运。我说是对方主动上车,我也没向 对方要钱,纯粹是出于做好事的心理。可他们坚持说我 非法营运,还让我在处理通知书上签字。因为尿急,我 无法忍受,只好在上面签了字”。

案例 女大学生依法维护自己的肖像权 女大学生张某很喜欢照相。有一次,她在一 个照相馆拍了一张艺术照,照得非常满意。 不久,同学告诉她,她的照片被放得很大, 放在照相馆的橱窗内做广告。张某认为照相 馆侵犯了她的肖像权,遂向照相馆提出要求 :第一,将照片从橱窗撤下,照相馆向她赔 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3千元;第二,照 相馆与她补签肖像使用协议,使用期2年,使 用费5千元。经协商双方同意:照相馆使用其 肖像3年,费用3千元。

一.法律思维的含义 二.法律思维的特征
三.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一.法律思维的含义
1.什么是法律思维? 所谓法律思维,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精神和原理 ,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2.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 济或道德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 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 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 考与处理。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和处理,法律思维方 式应当优先。
程鹏才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缓刑四年。
生命权是公民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任何人 未经 许可,均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生 命。程鹏才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 成要件,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
法律
2.讲证据
(1)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要以证据为根据 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证 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2)证据要有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 案例 孙中界遭遇“钓鱼式执法”
二.法律思维的特征
1.讲法律 2.讲证据 3.讲程序 4.讲法理
1.讲法律
(1) 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要以法律为准绳 (2)在法与情、法与理冲突时,要遵守法律 ,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但 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某些法律规定不合理、 不合情,也不能漠视违背或搁置法律。一项 法律规定,只要它没有被修改或废除,就是 有效的,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或执行。如果人 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国 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 机关修改或废除该项法律规定,但在国家修 改或废除之前,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 案例 男子帮助妻子实施安乐死被诉故意杀人
(一)自身方面
3.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
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 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 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 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 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 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 ,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一)自身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国家方面
(一)自身方面
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 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 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 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 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 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 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 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 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2.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
案例
乔玉贵等人侮辱国旗案
乔某、吴某、蔡某等人,均系福建省某地质 学校学生。他们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 校领导的批评教育和处理。为此,他们对学 校的严格管理制度感到不满,尤其对学校学 生护校队产生对立的情绪,企图伺机报复。 经过预谋,五人于1992年11月10日凌晨2时 许, 被告人乔某、吴某、蔡某等三人,到学校 操场上把该校升挂在旗杆上的国旗降下,换 上两条偷来的男式长裤升挂在旗杆上。随后 把降下的国旗浇上少量煤油,点燃后扔进护 校队的值班室。
(一)自身方面
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 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 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 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法律工 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 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 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 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大学生有必要了 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3.讲程序
(1)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 法律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规定和 过程。 (2)法律程序的重要性 程序公正是保障实现个案实体公正最有力的制 度性条件。离开正当的法律程序,法律的公平 、正义、秩序、效率、自由和人权等价值都将 无法实现。 案例 余祥林冤案引发的思考
佘祥林,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1994年 1月2日,佘妻张在玉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 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 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 院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 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 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 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 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 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 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 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 。
4.讲法理
(1)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理由来支 持法律结论 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要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 ,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理由。 (2)法律思维对理由有特殊要求 法律理由必须公开、有法律上的依据和说服力。 案例 一个裁判文书引发的申述
聂树斌,男,1995年3月3日,石家庄市 人民检察院以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强 奸妇女罪,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 起公诉。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不公开 开庭审理了此案,并于1995年3月15日 作出以强奸杀人两罪执行死刑十年后, 2005年发现另有真凶,聂树斌的母亲到 石家庄中院和河北高院申诉两年,法院 都以没有裁判文书为由不予受理。直到 申诉两年后,神秘人以特快专递的方式 ,分别寄给聂母一、二审判决书,申诉 才真正进入程序。
人们常说,法律是空气、 水, 或者是面包, 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法律本来是 生活本质的呈现,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 度和行为方式。为证明这一说法,请听一则 所罗门的故事。 据希伯莱传说,神赐给所罗门王极大的智慧 ,“如同海沙不可测量”。 天下列王都差人 听 他的智语。 《圣经· 列王纪上》记载了这样 一件事:一日,两*女争夺孩子,久执不下。 所罗门王令人将孩子一劈为二, 各与半, 一女愿劈,一女不愿,宁送子与彼。王遂判 子归后者。在故事中,所罗门王判案依据什 么呢?


所罗门王依据的是一种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 ——生母一般比其他人对孩子有更深厚的感 情,舍不得让孩子被劈而死。这种生活常识 与生活经验是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可以超 越时空岁月,为后世人们所用。所以说,法 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我们从摇篮 走向坟墓。从出生时起我们就穿上法律的外 衣,直到临近死亡脱下法律的外衣并通过遗 嘱加以处置,法律伴随我们人的法

案例 大学生自毁前程抢金链被判刑一年 小樊是中部某省某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学 生。2004年的暑假,他到广州游玩,7月27 日傍晚,他竟然抢了一名路人的铂金项链, 但在逃跑的路上被抓获。 在庭审中,小樊对 自己的糊涂行径追悔不已,可惜为时已晚, 荔湾区法院于11月11日以抢夺罪判处小樊有 期徒刑1年。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进理想的 大学,却因一时贪念违法犯罪,落得坐牢的 结局。
(一)自身方面
4.牢记法律思维的四大特征, 解决问题要通过法律。

大学生的民主与法制观念较为淡薄,问题并 非完全出在学生身上,而且于我们的教育环 境、校园环境缺少一种浓厚的民主与法治氛 围,大学生缺少民主与法治精神的熏陶。众 所周知,以往各高校处理违纪学生,大多由 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说了算,甚至由班主任 、辅导员说了算,不管处理决定是否合情合 理,受处分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而无处申诉 。这种“家长式”管理的弊端显而易见:一 方面,缺少申诉和复议的处理决定,往往很 难保证其公正性、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 自上而下的单方面处罚方式,有违现代民主 与法治精神,不利于大学生民主与法制观念 的养成。
请问,如果遇到以下情况, 你会如何处理?
1.买手机回来,你会保留购机的发票吗? 2.在手机使用过程中,如果运营商因某项增 值业务多收你5元钱,你会怎么办? 3.当手机被盗,你好不容易抓到偷你手机的 小偷时,你会如何处理? 温馨提示:学习法律后,我们要自觉养成按 照法律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

43岁的被告人程鹏才是大冶市保安镇塘湾村农民,其妻 柯珍英因患风湿病自2000年起一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 自理,多次要求程鹏才让她喝农药自杀,在被程鹏才一 次次拒绝后,2008年5月30日,柯珍英再次对程鹏才提 出这一要求。程鹏才想到妻子多年受病痛的折磨以及在 经济上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就同意了妻子的请求,并于 当天到大冶市保安镇种子站购回一瓶剧毒农药。6月2日 晚,柯珍英与程鹏才商定第二天一早由程鹏将农药给她 喝。次日早晨6时许,程鹏到柯珍英睡房,将事先准备 好的农药灌进一空牛奶盒里,插好吸管,放在柯的枕边 ,然后独自出门。柯在吸食农药过程中,不小心将牛奶 盒弄到地上,让女儿打电话将程鹏才叫回。程鹏才回家 后重新将吸管放在柯的枕边。过了20多分钟,柯珍英喝 农药自杀身亡。 最后大冶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