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合集下载

六种皮肤外用药教你正确使用

六种皮肤外用药教你正确使用

六种皮肤外用药教你正确使用1. 消炎药膏消炎药膏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外用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炎症引起的红肿、瘙痒等症状。

常见的消炎药膏有氢化可的松膏、红霉素软膏等。

使用时,首先要清洗患处并保持干燥,然后取适量药膏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天使用2-3次,疗程根据症状决定。

2. 抗菌药膏抗菌药膏主要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引起的红肿、脓包等症状。

常见的抗菌药膏有炉甘石洗剂、新霉素软膏等。

使用时,同样要先清洗患处并保持干燥,取适量药膏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天使用2-3次,疗程一般为1周左右。

3. 舒缓药膏舒缓药膏主要用于减轻皮肤瘙痒、刺激等不适症状,常见的舒缓药膏有氢化可的松膏、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等。

使用时,先清洗患处并保持干燥,取适量药膏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天使用2次,疗程根据症状决定。

4. 抗真菌药膏抗真菌药膏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引起的瘙痒、脱皮等症状。

常见的抗真菌药膏有克霉唑软膏、酮康唑软膏等。

使用时,先清洗患处并保持干燥,取适量药膏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天使用2次,疗程根据症状决定。

5. 退烧药膏退烧药膏主要用于降低局部皮肤温度,减轻皮肤发红、疼痛等症状。

常见的退烧药膏有伸平膏、冰精灵膏等。

使用时,先清洗患处并保持干燥,取适量药膏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天使用2-3次,疗程根据症状决定。

6. 晕车药膏晕车药膏主要用于缓解晕车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常见的晕车药膏有复方丁胺卡巴胶囊、樟脑丸等。

使用时,要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和用量使用,一般在出行前30分钟使用。

使用药膏时要注意不要涂抹在开放性伤口、破损的皮肤上,以免引起不适。

总结:在使用皮肤外用药时,需要先清洗患处并保持干燥,然后取适量药膏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

对于不同类型的皮肤问题,选择相应的药膏进行使用,并根据症状和医生建议确定使用的疗程和频率。

同时要注意遵循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和用量,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皮肤科外用药物使

皮肤科外用药物使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



面、腹股沟、腋下、生殖器和肛周宜选用弱效制剂 超强制剂宜短期使用(14~20天) 掌跖和肥厚皮损常需强效制剂,甚至封包治疗 溃疡和萎缩皮肤不宜使用皮质类固醇 感染性疾病忌用 长期使用后,不宜立即停药 大面积长期使用后,应检测肾上腺功能 外用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法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减敏现象 强效激素每周不超过45克,弱效或中等强效激素每周不超 过100克。

1.乳剂(W/O)、霜剂(O/W):为水和油的半固 体乳剂,是皮肤病治疗的主要剂型.它应用方便,当涂 擦后容易渗入皮肤.
2.软膏:为油性,可含有少量的水.它有油腻感,但一 般能耐受,多用于润滑皮肤,特别是用于水化皮肤,对 肥厚痂皮,苔藓化或堆积的鳞屑更好,在某些糜烂或 开放性损害(如淤积性溃疡)比霜剂刺激性小.药物中 软膏的穿透作用比霜剂强.

清洁剂
作用:清除皮损处浆液、脓液、鳞屑、痂皮、
残留药物等。 药物: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植物油、 石蜡油、1 /5000~1 /8000高锰酸钾、 0.02% 呋喃西林及凡士林(封包)等。 以及肥皂水、 酒精、汽油等。
保护剂
作用:保护皮肤,减少摩擦,防止外来刺激。常被 用于保护间擦区(如趾间,臀沟,腋窝,腹股沟和炎症部 位).粉剂可使浸渍的皮肤干燥,并吸收水分减轻摩擦. 药物:植物油、氧化锌粉、滑石粉、淀粉、 炉甘石、 碳酸钙粉等。 1~5%硅油(润滑、防燥、防浸渍、 防日晒)。
止痒剂
作用:表面麻醉作用或使局部有清凉感而止
痒。 药物:5~10%苯唑卡因、1~2%达克罗宁、 2%樟脑、 0.5~2%薄荷脑、0.5~1%麝香草脑、 0.5~2%酚、 0.5~1%石炭酸、5~10%水合氯 醛、2.5~10%焦油 类、5~10%苯甲醇、糖皮 质激素等。

中药汤剂外用药的用法

中药汤剂外用药的用法

中药汤剂外用药的用法一、煎汤法1.选择合适的药材:中药汤剂外用药常以较粗的原料药制成,一般包括根、茎、皮、叶、果等植物部位。

药材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行合理的搭配。

2.研磨药材:将所选的药材按照相应的比例粉碎或研磨。

3.煎煮药材:取适量的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后用中火煮开,再转小火煮30分钟至1小时。

煎药时要保持水的温度,不要过热或过凉。

4.过滤药液:将煎好的药汁倒入干净的容器中,用纱布或滤网过滤掉渣滓,获得纯净的药液。

二、浸泡法1.选择合适的药材: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药材可以是鲜品或者是干品,但都需要事先洗净。

2.研磨药材:将所选的药材研磨成粉末状或切成小片。

3.泡制药液:将药材放入适量的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清水,药材与水的比例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

让药材充分浸泡,一般需要浸泡3-8小时,有些较难煎煮的药材可以浸泡一夜。

4.滤出药液:将浸泡好的药材倒入干净的容器中,用纱布或滤网过滤掉药渣,获得纯净的药液。

三、使用方法1.外湿疮疡:将煎煮或浸泡好的药液,用棉球或纱布蘸取,轻轻浸润到患处,然后用干净的纱布包扎固定。

湿疮疡一般需要连续敷药,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

2.皮肤瘙痒:将煎煮或浸泡好的药液,加入适量的温水中,泡浸患处20-30分钟。

3.烫伤烧伤:将煎煮或浸泡好的药液降温至适宜的温度(约40℃左右),然后用棉球轻柔地涂抹在伤口上,每日3-4次。

4.外用湿敷:将煎煮或浸泡好的药液倒入浸泡盆中,将患部浸泡其中10-20分钟。

四、注意事项1.中药汤剂外用药一般只能外用,不能内服。

如果需要内外治疗,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

2.使用药液前要清洁伤口,保持皮肤干燥,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3.使用药液时要保持温度适宜,不要烫伤患者的皮肤。

总之,中药汤剂外用药是中医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中药汤剂外用药需要严格按照药材的选取、煎煮或浸泡、使用方法等步骤进行操作,并注意一些注意事项。

中药汤剂外用药在治疗皮肤病、创伤、烫伤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慎重,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中医确有专长考核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中医确有专长考核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中
医确有专长考核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中医确有专长考核”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为此整理了“《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中医确有专长考核”,详情如下: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是要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

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抗感染制剂控制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

面部、阴部皮肤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高:先用低浓度制剂,根据病情需要再提高浓度。

一般急性皮肤病用药宜温和安抚,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和浓度较高药物。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
给以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外涂软膏在第二次涂药时,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液状石蜡轻轻揩去第一次所涂的药膏,然后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失荣的定义、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
【肺痈的中医辨证治疗】2020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哮病的针灸治疗选穴。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是指通过将药物涂抹到皮肤表面来治疗疾病的药物形式。

它们常用于局部治疗,如皮肤病、创伤和炎症等。

使用外用药时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1. 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之前,确保目标区域的皮肤干净,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进行清洁,并轻柔地擦干。

2. 涂抹适量:使用外用药时,涂抹适量的药物到目标区域。

过多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浪费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均匀涂抹:将药物均匀地涂抹在目标区域上,确保每个部位都受到足够的覆盖。

4. 按照说明使用:根据医生的指示或药物说明书上的指导来正确使用外用药物,并严格遵循用药的时间和频率。

5. 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使用外用药时,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黏膜,以防止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6. 注意过敏反应:使用外用药后,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或刺激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请谨记,以上仅是使用外用药的一些基本原则,具体的使用方法还需根据药物种类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遵循。

医院外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外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外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使用外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及相关部门。

三、外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1. 一级外用抗菌药物:适用于轻度感染,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 二级外用抗菌药物:适用于中度感染,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 三级外用抗菌药物:适用于重度感染,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经常或过度使用会使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新上市的,在适应症、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尚需进一步考证的、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四、外用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遵循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品种。

2. 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疗程。

3. 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严格控制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4. 对特殊患者(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应谨慎使用外用抗菌药物。

5.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五、外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1.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外用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2. 医师、药师在开具外用抗菌药物处方时,应严格按照本制度及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3. 临床科室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监督员,负责监督本科室外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4. 医院定期对外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 医院对外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依据。

六、处罚与责任1. 违反本制度,滥用外用抗菌药物的,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2. 因不合理使用外用抗菌药物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 医院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外用药物在治疗皮肤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

如应用恰当,可获得明显疗效,同样如使用不当或错误,可造成病情加重或导致药源4性疾病的发生。

首先,应在正确诊断及了解自然病程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药物的性能,剂型,浓度及目前治疗进展状况。

掌握患者个体差异,患病部位等,同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正确选择剂型常用的剂型有散剂,溶液,洗剂,酊剂、油济、硬膏剂、气雾剂等。

这些剂型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要根据皮肤不同病期(进展期、稳定期、慢退期)及不同性质(急性、亚急性、慢性)选用不同剂型。

依占皮肤病很大部分的湿疹皮炎类疾病为例,对剂型选用加论述:1急性期在红斑、丘疹、小水疱、无渗液阶段,可选用散剂、洗剂、乳剂;在水疱、糜烂、有渗出阶段,为使渗液停止,肿胀消退,应选用具有收敛、消炎、止痒药物的溶液进行湿敷或罨包;2 亚急性期在丘疹、水疱、点状糜烂、痂皮、色暗红时可用糊剂、乳剂;3慢性期皮肤损害以皮肤肥厚、苔藓化为主,局部耐受性强,选择范围广泛,则可选用糊剂、软膏、乳膏、酊剂、搽剂、涂膜剂、气雾剂等。

掌握了湿疹皮炎类疾病三个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可举一反三,其它皮肤病的治疗照此原则即可。

二,正确选用药物及浓度外用药物根据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分为清洁剂、抗真菌剂、收敛剂、角质剥脱剂、角质促成剂、腐蚀剂、抗过敏剂等多种。

临床上应根据病因进行选择。

如真菌病用抗真菌药物,若误用激素类药就会使病情加重。

另外应注意药物浓度例如水杨酸1%~2%有角质促成作用,5%有角质溶解作用,20%以上有角质剥脱腐蚀作用。

三,患者个体的差异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并区别对待之。

如颜面部、颈部、生殖器、皮肤粘膜对药物较敏感,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婴幼儿皮肤细嫩,用药浓度宜低;孕妇药物吸收会影响胎儿发育,应禁用对胎儿有毒害作用的药物;有的患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现象,如对氢醌、汞制剂等。

四,药物的使用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及剂型后,使用方法亦决定治疗效果。

外用药使用原则

外用药使用原则

外用药使用原则
外用药物是治疗人类各种皮肤病及伤痛症状的重要药物,它们被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外用药使用时应遵守一定的原则。

首先,外用药物应精确使用,不能有多余的药物用于治疗,不能乱用药物。

如果有多种外用药物,应将其用量完全按照医生或药师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严格遵守此程序,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另外,如果治疗有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尽快咨询医生或药师。

其次,外用药应使用正确的方法。

外用药的用法不同,有的可以涂抹,有的可以喷雾,有的可以喷雾,有的可以植入,有的可以给予灌肠,有的可以给予皮肤针剂和给皮下注射,应该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正确的用法,防止引起不良反应。

第三,外用药应进行规范的清洁。

在使用外用药物前,应将病人皮肤表面清洗干净,以保证药物正常地渗透皮肤。

另外,在施用药物后,应对外用药物处进行清洁,以防止皮肤的感染。

最后,外用药物使用完毕后,应保持皮肤的湿润。

在使用外用药物后,应注意保湿病人的皮肤,以防止皮肤过度受损,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外用药是治疗皮肤病及伤痛的药物,外用药使用应精确使用、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规范的清洁、保持皮肤湿润,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 1 -。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关于外用药的那点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这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这可真的太重要啦,用好了那效果杠杠的,用不好可能就得闹笑话咯!首先咱得知道,这外用药可不像内服药那样吃进去就行,你得找准地方抹上去。

别笑啊,我真见过有人把治脚气的药当成护手霜的,这不是闹笑话嘛!所以用药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到底是治啥的。

然后呢,清洁可是很关键的一步哦!你想啊,要是那地方脏兮兮的,药抹上去能发挥好作用吗?就好比你要往脸上抹香香,肯定得先把脸洗干净呀,要不然那不是白瞎了。

哎呀,还有这用量也得注意,可不是越多越好哟!就像我们做菜放盐一样,放多了咸死,放少了没味。

外用药也一样嘛,涂太多浪费不说,说不定还会有副作用呢。

再来说说这注意事项,可别随随便便就用哦!比如说过敏体质的人就得小心了,万一用了过敏咋办?那不是找罪受嘛。

这就像有些人吃海鲜会过敏一样,咱得搞清楚自己的状况,可别乱来。

还有哦,如果你的伤口破了,可得问清楚医生能不能用这个药,别自己瞎整。

我就听说过有人伤口破了还乱用外用药,结果感染发炎了,多遭罪啊。

另外,咱在用外用药的时候也得小心别碰到其他地方。

你想想,要是不小心把眼药水滴到耳朵里了,那不是乱套了嘛。

所以得集中注意力,别一边抹药一边还在玩手机。

最后,我得提醒大家,外用药用完了可得放好。

别随手一扔,到时候找不到了,或者被小孩子拿去当玩具玩就不好了。

你看,这小小的外用药,要注意的地方还真不少呢!总之,对待外用药咱可不能马虎,该注意的都得注意。

这样才能让外用药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解决问题呀。

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些原则和注意事项哦,让我们和外用药和谐相处,健健康康的!哈哈,希望大家都能正确使用外用药,让生活更加美好哟!。

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1)急性期皮损不能用刺激性药物,涂药时避免用力摩擦,以减少刺激。

(2)肿胀明显或有渗液的皮损可采用湿敷的方法,使之收敛,减少渗出。

湿敷间歇期用糊膏,不用油膏或洗剂。

1 次湿敷面积不得超过体表总面积的1/3,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单纯红肿、无渗液的皮损不能用油膏,可用洗剂、粉剂或糊剂。

(4)亚急性皮损可选用霜剂、油剂、洗剂或粉剂,不宜用软膏。

(5)慢性皮损皮肤浸润肥厚、苔藓化、角化或皲裂,适宜使用油膏或加用角质剥脱剂。

(6)皮损并发感染时,应先治疗炎症,待感染控制后再治疗皮肤病。

炎症期不能使用刺激性的外用药。

(7)选择外用药宜从低浓度开始,并在小面积使用。

表皮剥脱或有溃破的皮损,药物容易被吸收,因此,用药后要注意局部及全身反应,并注意药物副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慎用。

(8)用药前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致敏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

(9)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用药也有所不同。

婴幼儿、女性面部皮肤娇嫩,用药后容易被吸收,也容易受到刺激,应选用浓度低、
刺激性小的药物。

面部及暴露部位不使用引起色素沉着的药物,以免影响美观。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表皮的结构由深入浅依次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1、H1受体拮抗剂由于有与组胺相同的已基胺结构,因此能与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产生抗组胺作用。

可以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效应,此外尚有一定的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

不良反应:第一代,嗜睡,法力,困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

部分还可导致黏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放大。

第二代,轻微困倦。

2、H2受体拮抗剂与H2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血管扩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

不良反应:头痛,眩晕,长期应用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阳痿,精子减少等,孕妇及哺乳妇女慎用。

皮损类型:原发: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继发: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皮肤的功能: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代谢,免疫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如天疱疮)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定义: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致病原与发病机制:总分为两大类。

2021中医学 皮肤病概论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2021中医学 皮肤病概论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外治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多在皮肤或黏膜,采用各 种外治法可以减轻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使皮损迅 速消退;有些皮肤病单用外治即可达到治疗 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 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 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 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 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中药或抗感染制剂控制 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 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 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先用低浓度制剂,根 据病情需要再提高浓度。一般急性皮肤病用药 宜温和安抚,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 和浓度较高的药物。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 立即停用,并给予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外涂软膏在第2次涂药时, 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上 一次所涂的药膏,然后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 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外购药使用管理制度范本

外购药使用管理制度范本

一、目的为了规范外购药的使用和管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防止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外购药品的使用和管理。

三、外购药品的定义外购药品是指患者或家属从院外购买到我院病房或日间治疗中心使用的药品。

四、外购药品使用原则1. 患者在院内的用药,原则上只能使用我院药学部药房及静配中心调剂的药品。

2. 确因病情需要而我院无法供应的药品,医师应充分掌握患者病情,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权衡患者对外购药品的接受能力、对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的耐受力和经济承受力,尽量规避风险,客观评估疗效。

3. 使用外购药品应通过HIS系统外购药品使用界面填写《患者外购药品资料登记表》(含患者使用外购药品知情同意书),打印出纸质版,按《外购药品使用流程》审核后开具医嘱使用。

4. 未曾在中国大陆境内上市销售的新药,因药效和不良反应都是未知的,极易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不得在临床使用。

五、外购药品的管理1. 患者从院外购买的药品,应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上市、从合法的药品经营企业购得的合格药品,提供合法票据(包括税务发票或送货单等)。

2. 患者填写《患者外购药品资料登记表》后,由主管医师上交科主任审核,科主任审核同意后,再由科室上交医务处,并在药剂科备案,医务处批准同意后,患者方能外购药品。

3. 患者按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后,将发票原件交于药剂科审核,审核合格后,将发票复印件交主管医师,由主管医师将发票复印件贴在外购药品知情同意书背面附于病例中。

4. 外购药品的保管,原则上由病人自己保管,对于有特殊保管要求的药品在患者的要求下,可由科室代为保管,但应对药品名称、规格、药品说明书、厂家、数量、剂量、生产批号、有效期进行确认。

六、外购药品的使用1. 患者在使用外购药品期间,主管医师应严密观察病情,一旦发现可能由外购药品引起的病情变化,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学校常备外用药品管理制度

学校常备外用药品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常备外用药品的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保障师生的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校所有常备外用药品的采购、储存、使用、检查和报废等环节。

第三条学校常备外用药品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性:确保药品质量,防止药品过期、变质、失效。

2. 有效性:药品品种齐全,满足师生日常用药需求。

3. 合理性:采购药品时,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

4. 规范性: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管理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执行。

第二章药品采购第四条学校常备外用药品的采购由校医室负责,经学校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五条药品采购应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药品供应商,确保药品质量。

第六条采购药品时,需核对药品名称、规格、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信息,确保药品符合要求。

第七条药品采购后,由校医室进行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

第三章药品储存第八条学校常备外用药品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专用药品柜中。

第九条药品柜应标明药品名称、规格、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信息,便于管理和使用。

第十条药品应按类别、性质分类存放,避免串味、混淆。

第十一条定期检查药品储存环境,确保药品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第四章药品使用第十二条教师和学生使用常备外用药品时,应遵循以下规定:1. 在校医的指导下使用药品,确保用药安全。

2.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使用药品,不得随意更改剂量。

3. 用药后,及时将药品归还给校医室,并做好登记。

第五章药品检查第十四条定期对常备外用药品进行检查,内容包括:1. 药品名称、规格、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信息是否齐全。

2. 药品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3. 药品是否过期、变质、失效。

第十五条发现过期、变质、失效的药品,应及时清理并报损。

第六章药品报废第十六条药品报废应符合以下条件:1. 药品过期、变质、失效。

2. 药品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3. 药品储存环境不符合要求。

第十七条药品报废后,由校医室填写报废清单,经学校领导批准后,按规定程序进行报废。

10种外用药的正确使用

10种外用药的正确使用

外用药的正确使用1. 皮肤用药使用前将手及患部洗净。

轻轻涂抹,不要搓揉,除非是为了治疗皮肤干燥或促进血液循环。

没有医师或药师指示,不可包覆患部。

挤出过多的药品不要再放回容器。

悬服液用前要振摇。

2. 皮肤贴片不宜贴在毛发处、伤口或结痂部位。

3. 肛门栓剂如果变软了,可以在使用前用冷水冲硬。

洗净双手,除去外包装,让病人侧躺,从肛门口塞入约五公分深度或食指长度。

夹住两臀,塞入后保持躺姿数分钟。

4. 肛门软膏手及肛门部位洗净擦干。

少量药膏涂于肛门周围。

5. 眼膏眼药水点药时,眼部不可碰触药瓶或药管开口。

点药前洗手,隐型眼镜应该先取出。

使用两种以上眼药时,先用药水再用药膏,两药相隔三至五分钟。

悬服液用前要振摇。

将下眼睑往下拉开,再滴入药水或压送约半公分的药膏。

点药后可以闭上眼睛一、二分钟。

为防止药水流入鼻泪管进入喉咙,可按压眼内角一会儿。

多余的药膏可用面纸擦掉。

不要与别人共享眼药。

6. 鼻用药点鼻前将鼻子擤干净。

若为鼻喷剂,每次用后将喷头洗净,可用面纸擦拭。

将喷头放入鼻孔,塞住另一孔,将药品压出,同时缓缓吸入,再用口呼气。

鼻滴剂用后最好静躺一、二分钟,并慢慢转动头部。

滴管用后放回瓶子前,先用清水洗净。

不要与别人共享药品。

7. 耳用剂避免滴管碰触耳部,尽可能请别人帮忙。

点药时,大人的耳朵往后上方拉,婴儿往后下方拉。

点完后保持相同姿势五分钟。

过多的药水不可用干棉花擦,而是用沾了药液的棉球,以免药液被棉花吸走。

8. 阴道乳霜将指定药量压入送药管,将送药器轻轻插入阴道深部约八、九公分深,压送推管将药品送入阴道。

使用后清洗送药器。

9. 阴道锭或阴道栓剂洗净双手。

可用手或特定插入剂将药品置入阴道深部。

如果栓剂变软,可以在使用前用冷水冲硬。

使用后清洗送药器。

10. 漱口水漱牙龈时,使用约三十毫升药水,含漱数分钟后吐出。

漱口腔时,头上仰三十度,使用约二十五西西药水,漱喉咙时,头上仰四十五度,使用约十五毫升药水,含漱数分钟后吐出。

中医外科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中医外科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中医外科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中医外科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皮肤病的病理机制和病情表现,辨证施行中
药外用治疗。

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中药制剂和外用方法。

2. 显效靠内用:中医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强调内外兼治。

尽管通过外用可以直接作用在皮肤表面,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内用中药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
抗力。

内用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程来确定。

3. 外用灵活多样:中医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强调外用方法的灵活多样。

除了常见的药膏、洗剂、湿敷等外用方法外,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拔罐等物理疗法进行外治。

根据皮肤病的具体情
况和病情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外用方法进行治疗。

4. 个体化治疗:中医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强调个体化治疗。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各不相同,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程来确定。

同时要注意观察病情的
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防止副作用:中医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强调防止副作用。

外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
量使用、长期使用以及皮肤过敏等问题。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外用药物的使用频率和
疗程,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总之,中医外科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是辨证施治,显效靠内用,外用灵活多样,个体化
治疗和防止副作用。

通过合理的应用外用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皮肤病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的
目的。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1 . 精简原则有些药物只限于疾病的急性期使用,如抗生素类药物、镇痛药等,待病情缓解后即可以停服。

有些同类的药物由于作用机理相似,可以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一种,这样就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从而减少药物数量。

2 . 分时分批原则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合理安排给药时间,如长效的降压药可以固定时间服用,以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用;中成药与西药,在服用时间上错开,这样更有利于药物吸收利用。

3 . 轮休替代原则就是说同一类型的药物使用时间长了要进行轮换;不同种类的药物有的具有相同的作用,它们之间可以替换着服。

这在中成药采用方面尤其须要特别注意。

4 . 遵医嘱原则存有许多患者总指出得了病就必须服药,究竟怎么服药、喝什么药往往道听途说,还指出服用药物就是多多益善;有些患者干脆谁也有错,凭印象至药店买药,这些都不明智。

得了病还是必须回去医院,只有在恰当确诊的前提下,按医生的化疗意见用药,才可能将接到实效。

服用药物后还要定期至医院复查或咨询。

1、性能相互影响,容易串味,名称容易搞错的品种也应分开存放。

2、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毒性药品应当专库或专柜放置,选定专人看管。

3、危险品应严格执行公安部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储存管理暂行办法”、“爆炸物品管理规则”和“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等规定,按其危险性质,分类存放于有专门设施的专用仓库。

4、有效率药品按效期远近,按批号,依次专码堆满。

并按“中国医药公司医药商品调拔责任制”规定的期限,定期报告业务部门及时销售。

5、长期储存的怕压商品定期翻码整垛,货垛间应采取必要的隔垫措施。

6、退款商品应当单独放置和标记。

必须查清原因,及时处理。

因质量问题而退款的药品请示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出错后,必须再次检验合格后就可以回到库存。

退款Lauz记录(包含退款单位、日期、品名、规格、数量、退款理由、检查结果、处置日期及处置情况等内容)并留存两年。

7、搬运和堆垛应严格遵守药品外包装标记的要求,安全操作,防止野蛮装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不同的皮疹使用不同的药物剂型。

如急性渗出期,使用溶液较好。

亚急性期伴少量渗出时用糊剂或水粉剂。

慢性皮损可用软膏等,有苔癣样变时还可用涂膜剂等。

有糜烂,渗出时不能用酊剂。

2低浓度到高浓度使用。

3先局部再全面使用。

4年龄和部位不同使用药物不同,如婴幼儿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

多毛部位不使用糊剂或水粉剂等。

治疗皮肤外用药物很多,从剂型上分类大致有:溶液剂、软膏剂、油剂、霜剂、洗剂、糊剂、酊剂和外用散剂等。

从药物作用分类有:清洁药、保护药、止痒药、收敛药、角质溶解药、角质增生药、消毒抗菌药等。

成人的皮肤总面积约1.5-2平方米,可发生多种皮肤病。

选用皮肤外用药时,应根据病因和病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加以选择。

用药适当,能使症状减轻,促其痊愈,否则应用不当,反使病理过程加剧,增加病人痛苦,因此应用皮肤外用药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根据发病的原因及病理改变的程度,正确选择药物及剂型
1、急性期:炎症表现有红、肿、丘疹、皮疹、水泡而无外溢者,用粉剂或洗剂为宜,因这类剂型有安抚、冷却、止痒及蒸发作用,可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消除患处的肿胀与炎症,使患者感觉较舒适。

急性时不能用糊剂及软膏剂,因能阻滞水分蒸发,增加局部的温度,可使皮疹加剧。

急性开放性皮炎,则宜用湿敷,如大片糜烂渗液则选用适当的水溶液湿敷,促其炎症消退,如3%硼酸溶液具有散热、消炎、清洁作用,可用于急性皮炎,但配成软膏只能用于治疗慢性皮炎,否则阻碍局部散热,使渗出液更多,炎症更重。

2、亚急性期:炎症表现为小片的糜烂,伴有少量渗出,也有为分散的丘疹或出现鳞
片和痂皮,一般用糊剂,如无糜烂渗液,可用洗剂、霜剂等,有痂皮时先涂以软膏,软化后拭去,再用外用药物,使药物易吸收。

3、慢性期:表现为干燥、增厚、粗糙、苔藓样变或角化过度,此期应选用软膏或霜
剂、硬膏等。

苔藓样变也可用酊剂,能保护滋润皮肤,软化附着物,使其渗透到病损深部而起作用。

感染化脓性皮肤病,应选用适宜的抗感染药物。

皮肤瘙痒病,由于皮肤病大多有瘙痒的症状,应注意选择使用止痒药物。

止痒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挥发性物质,如樟脑、薄荷脑、冰片等,另一类为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药物。

如石炭酸、地卡因、苯佐卡因等。

可配成粉、搽、洗、酊、溶液剂等,用于皮肤的瘙痒性治疗。

有的病人将肤氢松软膏看作是止痒的特效药,任意使用,这是不妥的。

二、根据皮肤发病的部位,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法
外用药的用法,一般有涂擦和贴敷两种方法,不同的个体和皮肤的部位,对各种外用药的适应性常有一定的差异,用药的原则应根据药物的浓度由低→高,面积由小→大,应视病情病损程度而定,如无副作用,再逐渐普及全身用药,不同部位的皮肤渗透速度也有一定的差异。

吸收药物的量,随药物在赋形剂中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如甾体类均因浓度增加而渗透作用增强。

小儿、妇女、成人面部,口腔附近,股内侧等部位,皮肤较柔嫩,都不宜采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浓度也应低些,如有过敏或刺激现象,应立即停药或改用药物治疗,一种外用药久用后,作用往往会减弱,应经常轮换性质相似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皮肤局部治疗可以用清洁剂,吸收剂,抗感染剂,抗炎剂,收敛剂(促进蛋白沉淀的干燥因子,使皮肤收缩),润肤剂(皮肤柔软剂)和角质松解剂(能使表皮的鳞状细胞变软,疏松和易于剥脱).
必须谨慎选用外用药的基质(赋形剂或媒介),因为它可以改变有效成分的效果.基质的成分和活性部分一样,可以成为过敏或刺激反应(即接触性皮炎)的原因.
局部制剂
霜剂为水和油的半固体乳剂,是皮肤病治疗的主要剂型.它应用方便,当涂擦后容易渗入皮肤.
软膏为油性,可含有少量的水.它有油腻感,但一般能耐受,多用于润滑皮肤,特别是用于水化皮肤,对肥厚痂皮,苔藓化或堆积的鳞屑更好,在某些糜烂或开放性损害(如郁积性溃疡)比霜剂刺激性小.药物中软膏的穿透作用比霜剂强.
洗剂原本为细小的粉状物质(如炉甘石)混悬于水或酒精基质中,然而许多现代的洗剂(如某些皮质类固醇激素)为水基质的乳剂.洗剂使用方便,可使急性炎性和渗出损害凉爽,干燥.
溶液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均匀混合.像洗剂一样,溶液也可使皮肤干燥.使用方便,特别是用于头皮.最常用的溶媒为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和水.
封包疗法适用于银屑病,异位性皮炎,红斑狼疮和慢性手部皮炎.通常是在治疗区域用不透气聚乙烯薄膜(塑料袋)整夜覆盖在霜剂或软膏上面以增加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吸收和效力.其刺激性要比洗剂封包疗法小.浸有丙酮缩氟羟龙的塑料胶带特别适用于孤立或顽固的损害.封包疗法可发生粟粒疹,萎缩纹,细菌或真菌感染.长期大面积使用封包疗法后,儿童和成人(较少)可发生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的抑制.
二丙酸倍他米松和醋酸去炎松气雾剂现有售,但很少用,因为比起霜剂,洗剂和溶液来并无实质性的优点.
种类和指征
清洁剂主要为去垢剂和溶剂.肥皂是最大众化的去垢剂,但合成的去垢剂也被应用.婴儿香波在眼周通常能很好耐受,而且可以用于清洁创口和擦洗,常用于银屑病,湿疹和其他类型的皮炎以去除结痂和鳞屑.但是在急性对刺激敏感,渗液多的损害,最适宜还是单用水或等渗盐水来清洁.
为了增强或提供某种疗效,可在清洁剂或其他皮肤科制剂中加入某些成分,如为了达到抗头皮屑的作用可在香波中加入巯基吡啶锌,硫化硒或焦油浸剂.
水是用于清洁的基本溶媒.用自来水浸泡,洗浴或湿敷(用纱布或旧被单)48~72小时(每隔1~2小时换1次),一般来讲将会起到干燥,镇静,冷却的作用,可使急性渗出或流水损害清除.含醋酸铝,硫酸镁的溶液湿敷并不比自来水更好,因为蒸发可以使溶液中的成分造成刺激性的浓度.
保护剂粉剂常被用于保护间擦区(如趾间,臀沟,腋窝,腹股沟和炎症部位).粉剂使浸渍的皮肤干燥,并吸收水分减轻摩擦.然而某些粉剂如果变潮湿时有可能结块而具有刺激性.滑石粉常较麦淀粉为好,因后者能诱发真菌生长.粉剂可被混合于护肤性的霜剂,软膏或洗剂中.火棉胶和其他膜剂能产生一层有弹性的,半硬化的连续性膜.嗜水性多聚物敷用时上面可盖一块纱布.锌明胶(Unna靴)为一种封包敷料.遮光剂保护皮肤避免紫外线照射(参见第119节).
抗感染剂根除引起皮肤感染的特异性因子(如细菌,真菌,原生物)将在本手册的其他部
分讨论.局部抗生素治疗痤疮和某些药物(如莫匹罗星)可治疗某些表浅皮肤感染.局部杀真菌药,杀疥虫药和灭虱药,如系统性抗生素一样均被常用.
症状缓解剂(用于瘙痒,烧灼和疼痛)除止痛药外,0.5%~3%的樟脑或0.1%~0.2%的薄荷可单独或混合后制成霜剂或软膏.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或地布卡因)对皮肤一般无作用,但有时对粘膜表面有效果.含有盐酸普拉莫星的局部制剂对于皮肤瘙痒有一定的疗效.除此之外,普拉莫星与苯海拉明,利多卡因或地布卡因等药物相比,致敏反应较少.较新的局麻药易熔混合物(如Em-la霜剂)对皮肤病的治疗有帮助,尤其是与封包疗法合用时,效果更佳.
抗炎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最有效的局部抗炎药物.除非全身大面积广泛使用,否则它没有全身副作用(相关效用见表110-1).瘙痒性炎性皮肤病通常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治疗效果.然而它们也可以使某些疾病加重(如痤疮,酒渣鼻和某些真菌感染).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其他制剂通常制成霜剂,软膏,洗剂,凝胶或溶液使用,较少被制成气雾剂和胶布.
尽管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不同功效的制剂可以选用,往往一开始便应选用强效制剂(表110-1),除非是面部或间擦部位的病损,这些部位副作用发生的机会较多.中效和高效糖皮质激素在用于治疗面部皮肤病时,应短期使用,因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会引发酒渣鼻,痤疮或严重的口周皮炎.每天局部使用2~3次或在某些皮肤病可以较频繁使用.非常强效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常较少使用.为了达到最大效果,霜剂必须涂擦均匀.1%氢化可的松可用于轻度炎症性皮肤病而不需开处方.因为氢化可的松不含氟,常不会引起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口周皮炎,皮肤萎缩和萎缩纹,所以宁可选它来代替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用来治疗面部皮肤病.局部抗生素制剂和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是很少有理由的,联合应用不比单独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更有效果,而且由局部抗生素引起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特别是新霉素)可以使原来的问题复杂化.
损害内注射损害部位注射皮质类固醇混悬液(几乎总是醋酸去炎松)可释放高浓度的药物,对慢性损害或对局部外用皮质激素不敏感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混悬液可用生理盐水稀释,应用的浓度为2.5~5mg/ml以减少局部皮肤萎缩的危险.在黑人可出现色素减退.皮肤萎缩常是可逆的.高浓度达40mg/ml可用于治疗瘢痕疙瘩. 谈一点临床上的体会:
1、皮肤科外用药最简单的原则:干对干,湿对湿,即有渗出较多时,选用湿敷;渗出少时,采用洗剂、糊剂;干燥,结痂,有鳞屑时,采用乳膏、霜剂。

2、对于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肥厚、苔藓样变的皮疹,使用皮炎宁硬膏等外用,不仅可以使皮损变平,还可以隔离搔抓,恶性刺激。

局限性的肥厚、结节,可以局注得宝松。

3、对于角质过度的皮损,采用苯甲酸软膏封包,效果不错。

4、对于难以愈合的创面,如果有感染,一般可能为多种细菌感染,可以采用双氧水和庆大+生理盐水局部湿敷,如果没有脓性分泌物,创面干爽,可以采用贝复济局部换药,或紫草油换药,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