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复习资料第九章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九章 教学(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九章教学(下)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即因材施教)个别教学制的优点: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特长、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
个别教学制的缺点: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二)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称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机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中国采用班级上课京师同文馆班级上课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班级上课制优点:可以对学生集体教学班级上课制缺点:没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指导,不里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三)道尔顿制诞生于道尔顿中学道尔顿制,教师不在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是才请教师辅导。
(四)分组教学制1.能力分组(尖刀班与普通班)利:因材施教弊:区别对待,学生定位不清2.作业分组(同班分方向)(五)特朗普制即大班上课(公共课),小班研究(专业课),个别教学。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导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形成了一套严格制度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按教学任务可分为:1.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2.单一课和综合课按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课的结构新授课技能课复习课综合课:1.组织教学2.检查与复习3.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作业又称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2.参观参观一般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3.讲座4.辅导教师给予引导、其实、咨询和指点三、教学工作的基本关节(一)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学期教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备好课,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教育学第九章重点
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念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P300识记二、教学方法的分类P301~307比较流行的教学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形态分类(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二)行为主义分类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三)主体性分类1.提示型教学方法2.自主型教学方法3、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四)层次分类 1.操作性教学方法2.原理性教学方法3.技术性教学方法第二节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一、教学策略概述(一)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概念P308识记教学策略(广义的)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稳定性,甚至还有一定的封闭性。
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专门活动组织开展的方法、结构及其特性等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授方式、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式可以分为简单方式和混合方式。
(二)教学策略的类型P309识记学习策略、教授策略和教学策略。
二、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内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教育原理第九章
教育原理第九章教育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第九章德育一、考试内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组成部分;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德育内容的层次;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德育原则的概念及其贯彻要求;德育途径的概念;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的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的要求。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德育的概念;(2)德育原则的概念:(3)德育途径的概念;(4)德育方法的概念。
2.理解:(1)德育的组成部分;(2)德育的功能;(3)德育的任务;(4)德育内容的层次;(5)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6)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上述三个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要注意发挥三者的整体功能,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尚品德。
2.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具体规定学牛发展的政洽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
我国的学校德育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意德育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
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
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
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前者。
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确定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九章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特殊教育概论 教学课件课件
七、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习环境 (一)融合的普通班级 (二)资源教室与特殊班 (三)工读学校
七、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二、教学策略 (一)药物治疗 (二)心理治疗
七、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1.精神分析疗法 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主要是通过自由 联想、梦的分析、防御机制的分析以及移 情的分析来理解病人内心的冲突,借助解 释这种方式帮助病人领悟他内心潜意识的 冲突,从而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一旦潜 意识的内心冲突被意识,由此导致的症状 就有可能被控制或消失。
我国的定义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是指行为表现与一般 学生应有的行为明显偏离,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 影响教育的、明显而持续的行为特点的学生。 学习能力不足,但不能用智力、感觉和躯体的原 因加以解释 不能与同龄人和教师建立或保持良好的关系。 对正常环境缺乏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弥漫性不愉快心境或抑郁。 容易出现与个人学习困难有关的生理症状或恐惧 反应。
四、情绪与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
(二)脑损伤 1.感染性疾病 2.化学性毒物 3.物理损伤 4.营养问题
四、情绪与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
(三)生化失衡 生化失衡指人体内出现有毒物质,以及维生 素或矿物质不足或过量而导致的儿童情绪反应异 常。 (四)内分泌障碍或其他严重生理疾病 如甲状腺分泌异常。严重的心、肺、肝、肾 等脏器功能不全,脑炎、低血糖等都会引起情绪 障碍。另外一些心因性疾病也会引起情绪与行为 异常。
四、情绪与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
•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基因会影响到儿童的生理 特征。只是在近期以来,人们才弄清楚,基因还 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 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 因素。染色体的变异可能引起严重的行为问题。 有两种类型的情绪行为障碍与基因很牢固地联系 在一起: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虽然基因所传递 的准确的生物特征现在仍然未知,但是有一点很 清楚,精神分裂症是由于大脑神经化学因素的失 衡造成的。
《教育学》讲义第九章
教育学讲义第九章识记:教学方法概念的含义领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互制约的关系领会:流行的教学方法的分类及每一类教学方法及每一类教学方法分类下的若干种具体教学方法。
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P300识记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教与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采用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P300一般而言,教学内容制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被动的,一旦被选定之后,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制约甚至决定作用。
一切教育现象、教学过程得以形成的基点就是目标,所以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不是内容而是目标。
教育教学过程是以目标为基点的“目标—内容—方法”的教育学范畴体系构成的。
所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目标和内容分别制约着方法,而“目标—内容”关系则决定着方法。
P301~307比较流行的教学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形态分类(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通过教师应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这类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的特点,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保障,与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相结合使用,这样既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高等教育学概论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时代性
化
的
特
独特性
先导性
征
高 育人功能 导向功能 校
校
园 辐射功能 调节功能
文
化 的 激励功能 凝聚功能
功
能
整合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
主要内容:校园美化、绿化、净化 要求:总体规划、分区建设、分步实施
◎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主要内容:
行政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制度
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与模式 学位制度
一、外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简史
洪堡理念与柏林大学;“学问的教育” 分级的高等教育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霍普金斯大学,“科研至上” 标志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始
芝加哥大学,“服务于社会”
康萨斯大学,“产学研合作” 开创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先河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初步形成三级学位授予制度; 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目的; 步子慢、规模小
解放初期——采用苏联模式;以培养科学专门人 才和高校师资为目的;计划性强; 没有建立学位制度
改革开放后 的大发展期——正式建立研究生学位
制度,并进入大发展期
P229
一、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共同特点
它是本科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学术研究与产业开发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一、研 究 生 教 育 的 层 次 目 标
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
二、研 究 生 教 育 的 形 式
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
(中国)
(英美苏)
高教大众化、
终身教育、服务社会
三、研 究 生 教 育 的 模 式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九章
1、教育内容:⼴义: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的⼀切影响的总和狭义:指学校传授给学⽣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为习惯的总和2、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活动的内容纲要和⽬标体系,是教学和学⽣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3、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地安排他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限期。
雏形是:礼、乐、射、御、书、数近带学科课程的奠基⼈:夸美纽斯学科课程的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知识⽐较简约、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学习、巩固知识、易于造成学科分离4、活动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由⼀系列的活动组成的,侧重于学⽣直接经验的获得的课程,如参观、实验等5、潜在课程:是与有计划的学习相对的,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给学⽣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如学风、校风、校园的⽂化环境等6、七艺:古罗马时代的⽂化课程,包括⽂法、修辞、辩证法、算术、⼏何、天⽂、⾳乐,是西⽅学科课程的原始形态,7、学科基本结构:是⼀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8、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考试⼤%是国家根据⼀定的教育⽬的和培养⽬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作的指导性⽂件9教学⼤纲: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件。
规定了某⼀学科的教学⽬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纲⼀般由说明部分、正⽂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部分组成具体归定了某⼀学科的:教学⽬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教学⽅法的基本要求10、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书,教科书是教学⼤纲的具体化1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定社会的要求,有⽬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2、体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发展学⽣智⼒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数学、⾃然和社会⽂字中13、体育:是向学⽣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的肌体素质,增强学⽣的体质和运动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育学复习--第九章
第九章教学(下)第五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从根本上说,教学方法的产生发展是有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授法的具体形式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二)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三)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教师运用讨论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四)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教师运用实验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工作充分(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五)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实验实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333教育综合-教育原理(第九章)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现代教学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日益提高,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 和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便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依据如下 几个方面。 ( 1 )课题(或单元)与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法特点。 ( 2 )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班级上课的特点。 ( 3 )学生的情趣、可接受水平,智能的发展状况,学习态度、学风与习惯。 ( 4 )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思想与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与能力,个性与特长。 ( 5 )教师与学生活动的配合、互动,教师主动性与学生主动性的动态平衡。
12/23/2012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 6 )讲与练,学与用,班级、小组与个人活动,课堂教 学与课外作业或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结合。 ( 7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沟通、合作与竞争。 ( 8 )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 环境、物质设备等。 ( 9 )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以及其他可利用的时 间,如早自习、晚自习等。 ( 10 )对可能取得的效果的慎重预计与考量。
12/23/2012
二2 .发展性原则 3 .指导性原则 4 .计划性原则 (二)方法 1 .观察法: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 2 .测验法: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3 .调查法:调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4 .自我评价法:在教学评价中,自我评价十分重要。
12/23/2012
教育学考研有复习方法备考资料问题留言,老师在不忙的情况下会给大家解答
12/23/2012
12/23/2012
(三)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教学评价进行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分类有 以下三种。 1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 性评价。 ( l )诊断性评价。 ( 2 )形成性评价。 ( 3 )总结性评价。 2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 1 )相对性评价。 ( 2 )绝对性评价。 3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 1 )教师评价。 ( 2 )学生自我评价。
教育学(第九章)PPT课件
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世界观 和人生观;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文明习惯养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国情; 民主法制
十一、德育模式
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 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等的组合方式。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 (知)、体谅模式(情)、社会模仿模 式(行)。
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力?
认知模式
【瑞士】皮亚杰:理论建构 【美】科尔伯格:实践操作的德育模式 关注重心: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阶段和顺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ຫໍສະໝຸດ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 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 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 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 个阶段。道德两难问题.doc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逻辑推理局限于具 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社会代表者;主导 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性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的总和
4、德育过程的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七、德育过程
1、概念: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个体社 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内化)
2、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 品德形成过程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
人民大2024《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第九章 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的华文教育
❖ (三)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最早的华文学校是由悉尼著名侨领叶炳南、叶同贵等人于 1909年发起创办的悉尼中华蒙养两等小学堂。 ❖ 70年代澳中两国建交以来,不仅开设中文课程的大、中、小学校逐年 增加,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各类中文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华文教 育的质量也得以明显地提升。
20
❖ (四)南非 ❖ 与东南亚相比,非洲华文教育的历史要短得多。 ❖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战后初期,南非华文教育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发 展阶段 ❖ 在20世纪60年代后,南非传统华文学校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华文教育 遭受到挫折。直至中国改革开放后,华文教育在南非才得以恢复重办。
❖ (一)华文教育的初创萌芽期(19世纪及以前) 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其后各朝各
代交流亦十分频繁。
10
❖ 华文教育初创萌芽期的特点有以下几个(吴凤斌,1994)。 (1)当时东南亚各地华侨创办的私塾、义学、书室、书院及其学生有明 显的增加和发展,而且出现了华侨联合集资办学的良好开端。 (2)办学的宗旨与愿望是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周孔之 道及礼教,培养当地华侨子弟人才。 (3)除少数联合集资及富商资助的学塾、书院外,多数的私塾办学条件 相当简陋,经费严重不足,师资良莠不齐,所学难以致用。 (4)当时华侨办的义学、书室或书院比过去有极大的进步,突出地体现 在办学规则、育人理念、因材施教、优学者奖等原则之上,对后来华侨 教育的发展及创建都起到了启蒙示范作用。 (5)这个时期,东南亚各地华侨教育的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办学规 模、内容等也有差异。
14
1980年,新加坡关闭了最大的华文学校——南洋大学。
15
李光耀倡导新加坡人要“少说方言,多讲华语”,因为“如 果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成功,她的贸易相当大,到时候说华语 方便,讲福建话没用,所以文化上对我们有利,经济上也是 有利。”
教育概论(1-9)复习提纲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①萌芽阶段:⑴《学记》,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人类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⑵《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昆体良,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②独立形态阶段:⑴16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⑵1762《爱弥儿》,卢梭,法国,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⑶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⑷1806《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学者,③多样化阶段:⑴《明日之学校》,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代表学者,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
⑵《教育学》,凯洛夫,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1930《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④理论深化阶段:⑴1963《教育过程》,布鲁纳,⑵1958《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1975《教学与发展》,赞科夫,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⑶巴班斯基,苏联,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最优处理教学问题3、教育的质的特点(教育的本质)①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活动4、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服务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内容④教育活动方式6、现代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逐渐普及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④教育制度逐步完善7、未来教育的概念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它强调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九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九章教育方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第二节教育方法第三节德育方法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一、启发式与注入式(一)启发式1.基本含义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更多的是一位“引”师,引导学生去思考。
第二,在学生观上,学生是有待唤醒的独立个体。
第三,在教学效果上,居发式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成长能力。
(二)注入式1.基本含义注入式就是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传递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以听讲、记忆为主,“注入”是形象的比喻,比喻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就像一个注入容器的过程,学生是一个被接受的容器。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第二,在学生观上,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的客体。
第三,在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注入式方法没有协调处理好教育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教和学等关系,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活动变成单向的灌输,在某种意义上,算不得真正完成了教育过程。
二、接受式与发现式(一)接受式1.基本含义接受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为主,以理解、掌握等思维活动为主。
接受学习理论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2.主要思想第一,教师观上,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辅助者。
第二,学生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三,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接受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形成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更好地促进学习迁移。
(二)发现式1.基本含义发现式教学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自身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发现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布鲁纳,发现式教育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
2.主要思想第一,学生观上,学生是一个主动发现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九章-高等职业教育
高校教师资格证-上海市高等教育学概论-第九章-高等职业教育[单选题]1.英国于1826年创立(),20世纪70年代(江南博哥)初创办了可获得学位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是世界上较早的高等职业教育。
A.柏林大学B.实业学堂C.伦敦学院D.剑桥大学[单选题]2.()改变了社会关系和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A.教育B.技术C .科技D.知识[单选题]3.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承担()职能。
A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B.科学研究C.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D.服务社会[单选题]4.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为导向()。
[单选题]5.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说法错误的是0。
Λ.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B.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类型C.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科为本位D.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为专业技术应用型,突出职业的特点 [单选题]6.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
A.学科专业B.职业能力C.学历学位D.知识能力[单选题]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6号文件首次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类型。
Λ.1990年B. 1998年C. 2002年业场府划 行市政计 A.B.αD.D.2006年[单选题]8.有人把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概括为“1221”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个“1”是指()。
A.汇集使用各种资源平台B.终身学习培训基地C.人才培训系统D.职业资格证书[单选题]9.有人把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概括为“1221”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个“2”是指()。
A.两种资源平台B.两种培训基地C.两个人才培训系统D.两种证书[单选题]10.不属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是()。
A.工程型人才B.技术型人才C.服务型人才D.技能型人才[单选题]11.()主要搞设计、规划、决策以及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A.工程型人才B.技术型人才C.管理型人才D.技能型人才[单选题]12.()主要从事技术应用和现场实施。
A.工程型人才B.技术型人才C.管理型人才D.技能型人才[单选题]1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始于()中期。
教育学概论 第九章
教育学概论第九章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2、属于校园显性文化的是:
A、校风
B、班风
C、人际关系
D、校园建筑
3、属于隐性校园文化的是:
A、校园建筑
B、校园活动仪式
C、校园场地布置
D、师生关系
4、不属于现代德育评价的特点的是:
A、生态性
B、发展性
C、复杂性
D、主体性
5、不属于发展性德育评价的理念的是:
A、强调评价的真实感
B、追求评价的激励性
C、回归评价的反思性
D、广泛参与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2003年颁布的初中德育学科课程采用综合课程的方式编排。
正确错误
2、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弥补了德育学科课程的局限,从而成为德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确错误
3、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师生共同开发的,具有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正确错误
4、校本德育课程是依据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以学校德育资源的整合为基点,以学校文化的凸显为核心而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
正确错误
5、德育与学科学习是分离的。
正确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本章主要内容本章重点难点1.我国班主任制度的历史演变;2.班主任的主要工作;3.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我国班主任制的演变概念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联系班级各科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是学校管理的骨干力量。
一、训导制中国古代教育重视训导。
❑孔子不仅“管教”,更重“管导”;❑隋唐以来,最高学府国子监中皆设有“监丞”一职,而府、州、县学又专设“训导”一职,其职责即专事训育。
❑明、清国子监中又专设“绳愆厅”,由监丞主事,更加强化了训导的职能。
二、级任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帮提调1878年张焕伦正蒙书院——学长,斋长,班长清朝末年——监学,教习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即寅卯学制)采用级任制——监学,舍监1932年国民政府明确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级任三、导师制•1938年3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将级任制改为导师制,导师由校长聘请。
四、班主任制•解放区是最早使用“班主任”这一名称的。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班主任制度得以正式确立,班主任制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始普遍施行。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及其开展一、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图9-1 班主任工作系统示意图图9-2 班主任工作系统结构图(一)班主任的决策性工作性质和特点•班主任的决策性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和策略性的部分,是对学生和班集体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所作出的规划和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等等,具有预见性、规划性、调控性等特点。
工作内容①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对班集体在一定时期中的发展作出规划,并在相应的发展阶段中制订出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如制订班集体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制订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任务,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等等。
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作出预测,并制订出对学生发展所应采取的策略与方法,如对新生入学、青春期的困扰、学生早恋等问题作出预见性的决策,对学困生进行深入了解并制订出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等等。
③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特点进行自我调节等,如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不同学年段的衔接过渡,尽快适应不同学年阶段的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等等。
(二)现代班主任的协调性工作班主任的这部分工作应符合合力性原则,它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各种内外部因素以促进班集体的建设及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其空间特征,又可分为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等不同类型。
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强调的是校内与校外的空间特征。
•内部协调工作包括跟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科任教师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外部协调工作包括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社会上的教育力量,跟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联系等。
•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强调的是校内的空间特征。
•纵向协调是指班主任跟年级组、学校各行政部门等的协调性工作,是班主任向上沟通的途径,保证班主任工作跟学校的整体工作协调一致,以更好地贯彻学校的办学思想。
•横向协调指的是班主任跟同年级各科任教师、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方面的协调工作,这种协调有助于加深对本班学生的全面了解,统合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着重体现教育的一致性和合力性原则,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三)现代班主任的常规事务性工作这部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础、最繁杂的部分,包括处理班级中各种杂事,组织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等。
这一部分工作,又可以分为常规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两类。
•常规性工作是学校每一阶段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学期始末的教育,组建班委会,组织考试,组织各种节日的庆典活动,开展各种比赛,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等等。
常规性工作具有周期性、计划性等特点。
•事务性工作是指非预期出现而需要加以处理的各种事情,如组织学生完成学校各部门临时指派的任务,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这些工作,都是不定期出现的,具有临时性。
二、现代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前提。
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班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洞悉他们的心灵世界。
了解学生的方法(1)资料分析•资料包括学籍卡、学习成绩统计表、毕业生登记表、学生的健康卡等等。
如果能查看原班主任的工作手册或上一学期的学生手册当然更好。
•班主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过去。
(2)观察•应该对平时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做事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积累第一手材料。
重视捕捉学生个性中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品质表现。
(3)谈话谈话的方式一是商讨式谈话。
这要求班主任以尊重、平等、亲切的态度,以商讨问题的方式跟个别学生谈话。
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性格倔强、脾气暴躁、感情容易冲动的学生而采取的。
二是点拨式谈话。
这种谈话要求班主任用暗示手段,或借他人他事旁敲侧击,或用名言警句、格言、成语等简明有力的语言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明白某些道理。
这种方式适用于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他们自我意识强,独立感受性强,比较敏感,外界稍有刺激信号,就容易产生连锁反应。
三是批评式谈话。
这要求班主任用尖锐的语言、激烈的语调、严肃的态度来跟个别学生谈话。
这适用于具有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心理的学生。
四是突击式谈话。
•这种谈话主要用于自我防卫心理强的学生,他们不肯轻易认错,事后矢口否认,或搪塞掩盖,或转嫁他人。
五是渐进式谈话。
•这种谈话适用于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班主任在同其谈话时,语言稍有不慎,他们轻则沉默抗拒,重则寻死觅活。
•这种谈话要求班主任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地安排谈话内容,谈话要适可而止,分步进行,逐渐将话题引向他的心灵深处。
谈话过程的注意事项•一是要把握好谈话的时机。
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绪状态,选择最容易发生作用、产生效果的时刻,这是取得谈话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面部表情要丰富。
•三是谈话的态度要真诚。
只有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谈话,才能让学生产生真挚感、亲切感和信任感,才能消除学生对班主任的防御、紧张、恐惧以及对立的心理状态,才能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和内心感受,使谈话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是要掌握适度的谈话分寸。
(4)家庭访问。
家庭访问的注意事项•一是家访前要认真准备;•二是把握好家访的时机;•三是家访时应尽量让学生在场;•四是跟家长谈话时要讲究语言艺术。
(5)日检册(“班级日志”)。
•日检册包括日检表、各周日检评估成绩表、期中和期末日检成绩表、学生在校表现日检情况统计表等。
•日检内容主要包括每个学生思想品德、出勤、学习、劳动、纪律、卫生以及音、体、美等方面的表现情况。
•检查时间范畴主要包括自习时间、授课时间、课间时间、上操时间、午休时间。
(二)加强跟学生的沟通交流,关心每位学生的发展•只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关爱、欣赏和信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反之,学生心理处于自卑、消极等不健康的状态,这无疑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调查结果有54%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跟他们倾心交谈,有48%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能了解他们的忧虑与不安,有40%的学生认为找不到一位能倾诉内心隐私的老师,有38%的学生认为老师常让他们感到紧张与不安。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确立师生平等观念,重学生人格•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采纳其正确的方面。
•2.跟学生开展对话,加强跟学生的沟通交流•班主任应经常深入学生实际,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状况,注意学生的言行动向,善于抓住苗头,当学生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尚在萌芽状态时,就应及时加以提醒制止,切实做到禁于未发,防患于未然。
•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要一方面进行严肃的批评,提出制止错误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进行启发诱导,用科学的道理和正面的事例来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危害性和及时纠正错误的重要性。
•教师还要善于倾听。
3.运用多种策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爱的策略一是渗透性策略。
•渗透的方法有多种,最主要的有目标渗透与过程渗透。
首先,以情感为中介,实现知识向信念的转化。
其次,实现教学过程与道德实践的一体化。
最后,发挥学科特色,实现真善美的融合。
二是生态性策略。
•首先,要求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在学校中的现实生活情况,关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其次,要求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以人文关怀构建校园文化,提升精神生活质量。
•最后,要以博爱之心,营造生态环境。
三是仪式化策略。
•仪式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而固定下来的、体现某种道德精神的礼仪活动,它对人的心灵起着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
四是随机性策略。
•儿童在社会情境中的许多自发的适应性行为,并非教育者的有意设计,但当这种自发的适应性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结合具有教育意义时,个体便无意识地进入教育情境,处于一种教育需要状态。
这是一种教育的最佳点,敏锐地捕捉这一契机,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能。
•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及生活困难学生更应付出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4.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本文由一生范文网h t t p://w w w.o n e s h e n g.c n给力分享,更多优秀范文请访问h t t p://w w w.o n e s h e n g.c n•及时对其闪光的地方加以赞扬褒奖,引导激励学生去不断获取成功,满足他们追求自尊和实现自我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有助于他们的发展与进步。
(三)选拔培养好班干部班干部的地位班级的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
好的班干部应具备的条件一是思想品质好;二是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三是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四是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五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
如何培养班干部呢?其一,要大胆使用。
其二,热情支持。
•对学生干部既要交给任务,又要教给方法;•既要大胆放手,又要小心扶植;•既要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在培养中使用,又要在使用中培养,使学生干部真正成为班主任联系班级的纽带,起到助手的作用。
(四)加强跟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树立大局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尊重科任教师,帮助他们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与科任教师的联系,注意倾听科任教师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