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首先,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正是遗传素质,使人类的个体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可能发展为一个高度心理发展水平的人。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饿、渴的内脏感觉等。
其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的差异。例如一个是父母近亲结婚而生下来的婴儿,另一个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结婚生下来的婴儿,给他们于同样的生长环境,那二十多年之后他们会怎么样呢?结果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
最后,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总之,遗传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
(2)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在身体方面遗传的影响大于环境,而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则恰恰相反。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到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是环境。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建构主义教育思潮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思想倾向性、理想性和激进性,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政策研制、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评价等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并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观念的构建及教学行动方式的改变。
9、记录某教师在一堂课上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并根据提问的特征对该教师的提问进行分析
答:(1)提问的用语应简单明确。除特殊要求的可有多种答案问题以外,一般的问题都应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不应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如某教师讲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有对春天的山、水的描述。为了让学生理解春天里河水的"水涨起来了",提了一个问题的问学生:"冬天的水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就不够明确。教师的意思是想要学生答"冬天水枯了"来反衬春天水涨的描述。由于问题不够明确,学生可以答:"冬天水清亮了","冬天水冷","冬天水结了"等等,不容易一下想到"冬天,水枯了"。
(3)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一方面,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遗传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蓝图,同时也依赖与外部环境并会受其影响。环境不仅提供了“建筑材料”,如食物和水,而且是有机体的特殊环境经历也会与遗传指令交互作用而影响发展的精确过程。
(2)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如某教师讲《变色龙》一课,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答:"善变"。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回答:"一是变得快,一瞬间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二是变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教师接着问:"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呢?""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最后教师提出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经过短暂讨论,学生回答出"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8、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分析说明他在哪些方面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影响?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
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另一方面,遗传素质与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例如,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父母的翻版-如外貌或脾气。因为父母通常既给孩子提供了遗传基因又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环境。所以,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制约着个体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其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先天遗传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人类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就不会变为现实。心理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观察而进行学习,环境通过对人的榜样的塑造,从而塑造出与这个榜样有一定一致性的人来。所以“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
3.主观因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或观点,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不同,处在同样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经历了同样的事件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的人格。
7、试分析评价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答:所谓的遗传是指经过受孕到个体生命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环境是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基于此,在我们认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c、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为着学习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办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wk.baidu.com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
(2)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拓一些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