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

合集下载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

国家登革热诊疗指南

突发高热 头、眼、关节痛 乏力
实验室检测: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恶心呕吐
皮疹出血
6
皮疹
初期为多形性皮疹 病程3-6天出现 &
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
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 称为皮岛。
出血
约25-50 %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束臂实验阳性; 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 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
毒核酸等 排除其他诊断
诊断分类
疑似诊断: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征, WBC或PLT减少等&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IgM抗体阳性。
实验室确诊:疑似或临床诊断+ 急性期 NS1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恢复期IgM抗体 4倍以上升高等。
重症登革热诊断标准
一、 符合典型登革热的症状、体征 二、 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重症病例的临床预警指征
退热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明显出血倾向; 肝肿大>2cm; 少尿等
重症实验室预警指征
血小板快速下降(小于50×109/L; 红细胞比容升高(HCT>20%);
常见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 急性心肌炎; 二重感染; 输液过量; 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精神异常; 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红细胞压积等;
对症治疗
1.退热:物理降温为主;高热用扑热息痛, 慎用阿司匹林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汤或果汁,慎用碳 酸饮料;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处理& 门诊及急诊病人,应每天观察病情、口服
补液量和液体丢失量、尿量及出血、血常规 等。发现症状无改善或热退后恶化、明显出 血、少尿、气短等应立即住院。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2)分离出寨卡病毒。 •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
,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 • 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滴眼
,每日4次。
(三)中医药治疗。
• 本病属中医“瘟疫·疫疹”范畴,可参照“疫疹”辨证论治。

1.邪犯卫表证。

症状:皮疹、发热、恶风寒、咽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或头颈皮肤
一、病原学
•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 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 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 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传播途径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 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 种进行病毒分离。

关于印发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等6个监测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等6个监测方案的通知

粤卫办〔2011〕50号关于印发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等6个监测方案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传染病监测工作,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我厅组织修订了《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等6个监测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我厅于2005年印发的《广东省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粤卫〔2005〕62号)中相应传染病原监测方案同时废止。

实施过程中如遇问题,请迳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映。

附件:1.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2.广东省人间狂犬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3.广东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4.广东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5.广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2011年版)6.广东省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监测方案(2011年版)二〇一一年九月二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附件1广东省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2011年版)一、背景感染性腹泻是当今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每年发病在10亿人次以上。

感染性腹泻也是我国急性传染病中发病数最多、流行面最广、影响群众生活生产的一组疾病。

广东省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霍乱等感染性腹泻监测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感染性腹泻监测工作也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对防控工作的更高要求。

鉴于感染性腹泻病原复杂多样,单一腹泻病原的监测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前防控工作的需要,为系统了解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态势、病原特点等,我省组织专家在《广东省霍乱监测方案(试行)》(2005年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腹泻症状监测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扩大病原学监测项目,将霍乱弧菌、志贺氏菌、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一并纳入监测体系,形成以霍乱、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感染和诺如病毒感染为重点的感染性腹泻疾病综合监测方案。

7-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7-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部分:输入性病例处置--初步调查
发病和就诊经过
患者于8月20日22时许出现头疼,21日1时许出现发热症状,21日早上至衢
州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21日晚上患者症状加重,自觉体温升高,全
身出现皮疹,服用感冒药未见好转,到高家镇卫生院测体温39.2℃。22日
早上再次前往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转至衢州市人民医院浮石分院,
1952年,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亚分离到CHIK病毒(人、蚊)。
据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
。2006年,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人;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
超过139万。2008-2009年,泰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报告了基孔肯
雅热疫情;2010年,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均有基孔肯雅热疫情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部分:基孔肯雅热概述--病原学
虫媒病毒
披膜病毒科
黄病毒科
甲病毒属
风疹病毒属
基孔肯雅病毒
另有27中可引起 皮疹和脑炎的病毒
黄病毒属
丙肝病毒属
登革病毒
黄病毒、其他多种 脑炎病毒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一个新发传染病, • 应当做哪些方面的思考?
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部分:基孔肯雅热概述--流行病学
预警区:根据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等传染源 或媒介活动情况,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的 可能存在疫情扩散风险的区域。通常以核心区周 围的半径500米区域作为疫情处置的预警区。农 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必要时或以行政 村甚至乡、镇划为预警区。在城市一般以疫点周 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预警区。
问题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十大步骤?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 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 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公卫执业医师考点: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追溯可能的传染源和感染地点,掌握病例在病毒血症期的活动情况;(二)掌握疫情三间分布,确定涉及的范围;(三)了解周围环境的媒介伊蚊密度,评估传播风险。

(一)个案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根本情况、发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发病后逗留地点、共同暴露者情况等,详见“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1)。

1. 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医生及病人、病人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

核实与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是否相符。

2.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调查病例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7天内的活动情况。

确定感染地点,判断该病例为输入性还是本地感染,明确疫情可能扩散的范围。

(二)病例搜索。

1.输入性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在与其共同出境的人员中搜索可疑病例。

假设病例病毒血症期在境内活动,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

所有可疑病例均需采血送实验室检测。

2.本地感染:在核心区开展入户调查,搜索病例;通过查找当地医疗机构处方、门诊日志等方式,调查近期发热病例情况。

(三)环境因素调查。

详细收集疫点及预警区的自然生态、人口与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环境与卫生设施、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与疾病发生和传播相关的信息,分析当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传播。

(四)蚊媒调查与评估。

发生疫情时,在核心区和预警区开展蚊媒密度调查。

调查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核心区每3天一次,预警区每周一次,以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媒介控制效果。

(一)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传播风险,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蚊媒控制措施的建议。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

CHIK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

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NS1-NS2-NS3-NS4-C-E3-E2-E1-3’。

通过病毒部分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基孔肯雅病毒可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病变,并可感染除人外的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一)血清。

急性期血清:无菌采集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一般情况下,发病后2日内血清可用于病毒分离,发病后5日内血清可用于CHIKV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恢复期血清: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无菌采集,与急性期血清间隔时间为2~3周。

采血后,低温保存并尽快运送至实验室分离血清,以便及时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

不能及时检测的血清可置于-70℃保存,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二)伊蚊。

在本病暴发或流行期间,采集家庭内或外环境中伊蚊成蚊、幼虫,用于病原学检测。

二、标本的运输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CHIKV的危害程度属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血清和伊蚊标本应采用A类包装(编号:UN 2814),干冰运输。

三、实验室特异性检测方法目前,基孔肯雅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分离应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灭活血清、伊蚊冻存标本的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可在BSL-2级实验室中。

(一)血清学检测方法。

1.特异性IgM检测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有:IgM捕获ELISA法(MacELISA)、间接ELISA法和IgM捕获法胶体金标记(或其他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等。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方案(2019版)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方案(2019版)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方案(2019年版)一、背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均为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三者有类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发热、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乏力为主要特征,一旦出现疫情,易造成广泛传播。

近年来,广东省每年都有输入及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生。

2010年,东莞市报告国内首起基孔肯雅热本地感染暴发疫情;2016-2017年,南美暴发寨卡病毒病疫情,我省出现输入病例。

目前,这些蚊媒传染病已成为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及时发现我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病例,掌握流行趋势,开展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掌握XX区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流行型别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三、监测工作1.监测内容健康人群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抗体IgG检测。

2.监测点设置1XX区XX镇卫生院、XX区XX镇卫生院。

3.监测数量全区共240份,2间医疗机构各120份。

4.监测时间今年11-12月。

5.监测方法(1)标本采集国家固定监测点每个点选取2个街道/镇,每个街道/镇选取1家综合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作为监测医院,共2家。

每家监测医院采集120份健康人血清,分3个年龄组(0~、15~、60~)采集,每组40人份。

(2)标本检测、上送及信息报送选点的两间镇卫生院采集标本后,填写“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血清学监测表”(附件10),冷冻保存,并在采集工作完成后一周内将标本上送至地市疾控机构,地市疾控机构接收到标本后在一周内上送省疾控中心,由省疾控中心组织地市疾控机构人员集中开展实验室检测,并将标本信息和实验室结果通过“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平台系统”上报。

四、职责与分工(一)XX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本辖区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寨卡病毒病的监2。

基孔肯雅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基孔肯雅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引起基孔肯雅热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毒,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和患者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非洲曼蚊(Mansonia africana)、非洲伊蚊(Aedes africana)、棕翅曼蚊(Mansonia fuscopennata)等吸血传播给人类[1]。

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us)甲病毒属(Alphavirus),其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2]。

其中包膜蛋白E1对其抗原性和分类学有重要意义,通过病毒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CHIKV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3-5]。

基孔肯雅热首先发现于坦桑尼亚,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与生态环境、人类的易感性、蚊虫的带病毒状态、适宜蚊虫繁殖的条件、蚊虫传播病毒的能力,人口的流动等多种因素相关联,并且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为该病由流行区向非流行区传播创造了条件[6]。

基孔肯雅热在中国也被发现[7-8],并多次在非洲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和印度等地暴发流行[9]。

该病最初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疲劳、恶心、发疹及严重的关节炎[10],这些临床特征与登革热和疟疾相似,且传播媒介与登革热雷同,因此,许多基孔肯雅热被误诊为登革热病毒感染[11]。

因此迫切需要准确特异检测CHIKV的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GenBank上新公布的基孔肯雅基因组序列分析比对,在E1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灵敏特异的基孔肯雅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检测方法。

·论著·基孔肯雅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杨宇,白琳,胡健萍,姚李四,魏莲,杨志红,王静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疫研究所,北京100123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

寨卡病毒病(Zika_virus_disease)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228

寨卡病毒病(Zika_virus_disease)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228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 2、女性,10岁;主诉头痛、发热,发病第5天就诊体温 38.2℃,黄疸。血中发现大量疟原虫,血色素9g/dl;凝血 时间正常。尿中无蛋白。6周后康复。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 已确诊了2例输入性 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病例1
• 患者男性,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 员,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疫区)。患者于2016年1月28日 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 治疗,后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香港、深圳,于2月5日 抵达赣州市赣县,6日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 疗,经过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专家精心会诊治疗,全部临床症状 均消失,经血清、尿液、唾液检测,结果阴性,经诊疗专家组综 合评估后于2月14日痊愈出院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1954年首例病 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1月, 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节痛、肌肉痛。 • 常有颜面红晕、结膜充血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 半数病人皮肤有斑丘疹或白色玫瑰样皮疹,尤其儿童常见。 • 50%病人有肝脏肿大,10%有脾脏肿大。 • 重症病人偶见心肌炎、胰腺炎和肝炎,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严重的眼痛、结膜水肿、充血和肌肉酸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经验指南版》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经验指南版》

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2〕128号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该病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为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在我部2008年印发的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基础上;制定本技术指南..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6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病毒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2.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3.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4.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5.传染期..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6.地理分布..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2006年;马尔代夫、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法属留尼旺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曾报道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其中;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40%;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超过139万;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超过45%..2008-2009年;泰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疫情;2010年;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均有基孔肯雅热疫情报告..法国和美国等非流行国家不断发现输入性病例..7.发病季节特点..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三主要临床表现..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二、疫情分类与防控区域划定一输入性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到过有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二本地感染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三疫点..疫点是指基孔肯雅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活动区域中;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区域范围..通常以感染者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感染者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根据蚊媒活动范围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通常作为疫情处置的核心区..一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疫点..四预警区..预警区是指当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时;根据基孔肯雅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等传染源或媒介活动情况;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的可能存在疫情扩散风险的区域..通常以核心区周围的半径500米区域作为疫情处置的预警区..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必要时或以行政村甚至乡、镇划为预警区..在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预警区..三、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关节痛和/或皮疹的患者;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旅游史或周围人群发病情况;考虑本病的诊断;及时采样送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时;要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如为输入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建立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及时掌握当地口岸输入病例的相关信息;防止发生因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四、实验室检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发现可疑病例时;要认真按照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1进行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当地实验室无条件检测时;应及时送上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五、病例管理与职业防护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感染..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和防蚊防护等措施..六、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专业人员按照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2开展调查;明确感染地点;搜索可疑病例;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发现本地感染疫情时;必须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和评估;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按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件2之附表1进行详细个案调查..疫情性质确定后发生的病例可使用“基孔肯雅热入户调查登记表”附件2之附表2收集简要流行病学信息..七、预防控制措施目前尚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控制伊蚊媒介密度、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一预防性措施..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1指导群众防蚊灭蚊..在有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的地区;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要点包括: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基孔肯雅热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可涂蚊虫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2提示旅游者预防境外感染..各地卫生机构协助旅游部门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游者及导游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前往东南亚、南亚和非洲流行区的旅游者;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告知游客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2.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开展一次基层医务人员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3.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疾控部门应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发现蚊媒密度偏高时;及时提请相关单位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及预防性灭蚊工作..4.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积极做好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等工作..5.加强信息沟通;做好联防联控..卫生部门与检验检疫、旅游等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及时通报信息和协调疫情处置工作..二疫情控制措施..疫情控制措施包括:病例管理、个案调查、病例搜索、宣传教育、蚊媒密度调查、灭蚊及效果评价等内容..1.输入性病例的控制措施输入性病例的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的活动地点;根据蚊媒密度与传播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后;应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患者感染来源地以及发病前后活动情况;开展病例搜索和疫点蚊媒密度调查;评估传播风险..2疫点现场的组织协调与沟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与传播风险评估划定疫点后;应尽快通知疫情发生地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做好组织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治的协调工作;落实防蚊灭蚊药物和物资的储备与调拨;采取杀灭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以及开展公众宣传教育等措施..3开展病例搜索..发现输入病例后;应追踪有共同暴露史人群的健康状况;对可能共同暴露者应尽可能采血送检..4疫情通报;强化部门协作..发现输入病例时;应尽快通报相关地区或由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有关地区进行通报;通报内容应包括:病人姓名、发病和诊断情况、主要行程、旅行团或接待单位名称以及相关的联系方式等..病例途经地区的疾控机构接报后;应根据病例停留日期和传染期;评估当地传播风险;并开展相应的防控工作..2.本地感染疫情的控制措施..发现本地感染疫情时;应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疫情所在地人民政府尽快成立基孔肯雅热疫情控制领导小组;组织落实各项防控工作..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划定核心区和预警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在核心区开展以杀灭成蚊、清理蚊虫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措施..对预警区的人群;主动开展发热伴关节痛等症状的应急监测工作..3媒介监测与效果评价..在核心区要求每3天开展1次布雷图指数调查工作;每4天开展1次成蚊密度调查;要求尽快将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在预警区要求每周1次蚊媒幼虫和成蚊密度调查;力求将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4开展流行因素调查;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详细收集疫点及预警区的自然生态、人口与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环境与卫生设施、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与疾病发生和传播相关的信息;分析当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评估疫情扩散风险..根据疫情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5做好风险沟通..依法依规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三疫情终止判定..最后一例病例发生后39天7天病毒血症期+20天蚊媒寿命+12天内潜伏期没有新发病例;并且核心区布雷图指数连续两周低于5;可认为本次疫情终止..附件:1.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2.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1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一、标本的采集一患者标本的采集..急性期血清:发病1周内;无菌静脉采集非抗凝血5ml..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至3周或以上;无菌静脉采集非抗凝血5ml..二伊蚊标本的采集..在本病暴发或流行期间;采集疫点的伊蚊成蚊和幼虫;用于病原学检测..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血液标本采集后;在4℃条件下尽快运送至实验室进行血清分离并保存..血清标本可置于-20℃冰箱短期保存;长期保存须置-70℃以下..标本运输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执行..三、检测方法常用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一般情况下;病毒分离与核酸检测宜采用发病后1周内的血清;IgM抗体检测宜采用发病4天后的血清;IgG抗体的检测宜采用发病1周后的血清..一血清学检测方法..1.特异性IgM检测..采用的方法有:捕获ELISA法MacELISA、间接ELISA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2.特异性IgG检测..采用的方法有:间接ELISA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3.意义1IgM阳性结果;表明患者新近CHIKV感染;用于基孔肯雅热早期诊断..2IgG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CHIKV感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二病原学检测方法..1.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7日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冻存伊蚊标本也可进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RT-PCR和Real-timeRT-PCR等核酸扩增的方法检测..2.病毒分离鉴定..常用Vero、C6/36等敏感细胞系开展病毒分离;分离物可以免疫荧光法或核酸检测进行鉴定..3.意义..患者血清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热病毒和/或检测到病毒核酸后;可确诊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附件2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定本方案..一、调查目的一追溯可能的传染源和感染地点;掌握病例在病毒血症期的活动情况;二掌握疫情三间分布;确定波及的范围;三了解周围环境的媒介伊蚊密度;评估传播风险..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一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发病后逗留地点、共同暴露者情况等;详见“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1..1.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医生及病人、病人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核实与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是否相符..2.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调查病例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7天内的活动情况..确定感染地点;判断该病例为输入性还是本地感染;明确疫情可能扩散的范围..二病例搜索..1.输入性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在与其共同出境的人员中搜索可疑病例..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境内活动;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所有可疑病例均需采血送实验室检测..2.本地感染:在核心区开展入户调查;搜索病例;通过查找当地医疗机构处方、门诊日志等方式;调查近期发热病例情况..三环境因素调查..详细收集疫点及预警区的自然生态、人口与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环境与卫生设施、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与疾病发生和传播相关的信息;分析当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四蚊媒调查与评估..发生疫情时;在核心区和预警区开展蚊媒密度调查..调查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核心区每3天一次;预警区每周一次;以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媒介控制效果..三、资料的分析和报告一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评估传播风险;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蚊媒控制措施的建议..二疫情结束后;应将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汇总分析结果及调查报告及时进行整理归档;并录入数据库..三及时上报结案报告;内容包括:疫情概况、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暴发原因、流行趋势分析、病例分类及病原学检测结果、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及防控建议等..在疫情终止后7天内完成结案报告..附表:1.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2.基孔肯雅热入户调查登记表附表1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一、基本情况一患者姓名: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二性别:1男2女三年龄:_____岁四家庭住址: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市____县市/区____乡镇/街道_____村居委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工作单位:六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七若是输入性病例;请填写以下内容:1.国籍________2.从何处入境本地:;;3.入境口岸________;入境时间:年月日4.入境原因:1旅游2商贸往来3导游工作4留学5探亲访友6其他__________5.入境后到经地区及停留时间:地点1: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地点2: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二、发病与临床症状一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日二首发症状:三相关症状体征:1.发热38℃以上:1有2无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日;最高体温____℃;或未检测..2.关节痛:1有2无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主要累及的关节为可多选:①手腕②脚踝③脚趾④手指⑤膝⑥肘⑦肩关节⑧脊柱⑨其他3.皮疹:1有2无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日至_____月____日;皮疹为:______①斑丘疹②麻疹样皮疹条/线状③猩红热样皮疹簇状④红斑疹⑤其他皮疹部位可多选:_①全身②躯干③四肢④面部⑤其他4.头痛:1有2无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日至_____月____日5.结膜充血:1有2无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6.颜面潮红:1有2无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7.胸红:1有2无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8.出血症状:1有2无3不详如有;则出血部位为多选:___①结膜出血②鼻出血③牙龈出血④呕血⑤便血⑥血尿⑦其他9.皮肤出血点:1有2无3不详如有;则出血点为:①散在②条/线状③簇状④其他_________三、就诊情况四、住所病家环境相关因素:一使用的防蚊设备可多选:____________1蚊帐2蚊香3纱门4灭蚊剂5其他:二积水容器类型可多选:____________1花瓶2瓦盆3铁罐4碗碟缸5池塘6树洞7竹桩8假山9盆景10其他________五、发病前后活动情况一外出史:1.发病前12天内是否有外出离开本市县及出境旅游史:__1是2否如果否;跳至“二发病前后在本地活动情况”如是;地点1: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地点2: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地点3: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返回时间或入境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同行团队名称或旅行社名称:同行人员姓名1:电话:健康状况:同行人员姓名2:电话:健康状况:同行人员姓名3:电话:健康状况:同行人员姓名4:电话:健康状况:同行人员姓名5:电话:健康状况:2.外出期间是否明确有蚊虫叮咬史:1是2否如是;则叮咬地点为:地点1:___________;地点2:___________;地点3:___________;二发病前后在本地的主要活动情况:备注栏填写具体地点六、共同暴露者健康状况一有无家庭其他成员/接触者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2无3不详二家中人口数:___人;出现类似症状者:___人;三工作单位所在部门人数:___人;出现类似症状者:___人;请将出现类似症状的家庭成员或同事的相关情况填入下表:七、其他需补充内容:八、备注一血常规检查二病原学诊断检测三病例诊断分类:本病例属于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调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调查者:附表2:基孔肯雅热入户调查登记表调查点名称:调查人:联系电话:调查日期:填写说明:1、症状:如有相应症状;则填写出现日期;2、外出史:如有外出;则填地址;3、如有联系方式请填在备注..。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工作生活区域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

2、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WS216-2018)

疑似病例:

发病前 14 天内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或工作场所
周围 1 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WS216-2018)

临床诊断病例:
其他:横纹肌溶解、急性胰腺炎等。
二、临床及辅助检查
重症登革热
危重人群:
➢ 年龄>65岁
➢ 伴有基础疾病者
➢ 晚期妊娠
➢ 营养不良或肥胖者
➢ 二次感染
登革病毒二次感染所致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二、临床及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极期

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轻症容易忽视,重症死亡率高。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国内无疫苗上市。

传播媒介广泛存在,输入病例再传播风险持续。
2型的出血、大出血及死亡率高于其他型
一、概述及病原学
病原学

抵抗力:

不耐热,60℃ 30min,或100℃ 2min均可灭活

耐低温和干燥, -70℃或冷冻干燥4℃可长期保存

不耐酸,乳酸、高锰酸钾均可灭活

乙醚、紫外线、0.05%福尔马林都可以灭活
一、概述及病原学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肾损伤:血清肌酐>176.8μmol/L 或高于正常值上限且超出基
线值 2 倍,或尿量少于 0.5ml/(kg·h)持续至少 24h;

逆转录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

逆转录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

逆转录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罗鹏;姜梓凡;郑伟;吴忠华;吕沁风;郭利川;应清界;王刚【摘要】The Chikungunya fever virus (CHIKV) RNA was first transcribed into the cDNA by a reverse-transcriptase reaction,and the resulting product was then served as template for RT-RAA amplification. Universal primers and probe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onserved genome sequence of the CHIKV to evaluate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methods and develop a rapid one-step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 (RT-RAA) assay for (CHIKV) detection. The reaction was performed 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 of 39℃ with a short detection time ( <20 minute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plification is very sensitive which can detect 100 copies. The approach is also shown very specific as it had no cross reaction with other related viruses,such as Dengue virus,West Nile virus,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or Yellow fever virus. This RT-RAA assay was rapid,specific and sensitive,and might be utilized in rapid surveillance for CHIKV on ports.%本研究通过使用逆转录酶,将基孔肯雅热病毒RNA首先逆转录为cDNA.选取基孔肯雅热病毒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及探针,建立基孔肯雅热病毒重组酶介导一步法等温核酸扩增RT-RAA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 RT-RAA) 快速检测法,并分析其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整个过程在39 ℃进行,检测时间短 ( <20 min),检测下限可达100 copy,并与黄热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登革病毒I型等蚊媒病毒不存在交叉反应.本文建立的基孔肯雅热病毒RT-RAA检测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适应于口岸基层基孔肯雅热病毒的快速检测.【期刊名称】《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年(卷),期】2017(024)004【总页数】5页(P212-216)【关键词】重组酶介导扩增;基孔肯雅热病毒;分子检测【作者】罗鹏;姜梓凡;郑伟;吴忠华;吕沁风;郭利川;应清界;王刚【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杭州310012;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杭州310000;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杭州310012;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杭州310012;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杭州310012;江苏齐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135;江苏齐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135;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感染所致的蚊传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

CHIK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

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NS1-NS2-NS3-NS4-C-E3-E2-E1-3’。

通过病毒部分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基孔肯雅病毒可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病变,并可感染除人外的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一)血清。

急性期血清:无菌采集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一般情况下,发病后2日内血清可用于病毒分离,发病后5日内血清可用于CHIKV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恢复期血清:静脉血2~5ml(非抗凝血),无菌采集,与急性期血清间隔时间为2~3周。

采血后,低温保存并尽快运送至实验室分离血清,以便及时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

不能及时检测的血清可置于-70℃保存,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二)伊蚊。

在本病暴发或流行期间,采集家庭内或外环境中伊蚊成蚊、幼虫,用于病原学检测。

二、标本的运输
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CHIKV的危害程度属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血清和伊蚊标本应采用A类包装(编号:UN 2814),干冰运输。

三、实验室特异性检测方法
目前,基孔肯雅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分离应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灭活血清、伊蚊冻存标本的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可在BSL-2级实验室中。

(一)血清学检测方法。

1.特异性IgM检测
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有:IgM捕获ELISA法(MacELISA)、间接ELISA法和IgM捕获法胶体金标记(或其他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等。

一般情况下,IgM抗体发病后1天开始出现,发病后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

2.特异性IgG检测(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
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有:间接ELISA法、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标记(或其他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等。

一般情况下,IgG抗体发病后2天开始出现,发病后5天多数患者呈阳性。

3.意义
(1)IgM阳性结果,表明患者新近CHIKV感染,用于基孔肯雅热早期诊断。

(2)IgG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CHIKV感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二)病原学检测方法。

1.方法
(1)CHIKV核酸检测
可采用RT-PCR和Real-time PCR等核酸扩增的方法检测。

一般发病后4日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冻存伊蚊标本也可进行CHIKV核酸检测。

(2)病毒分离
采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进行。

一般情况下,用于病毒分离的血清标本应在发病2日内采集。

冻存伊蚊标本也可进行CHIKV分离。

2.意义
患者血清中分离到CHIKV和/或排除PCR污染后,扩增到特异性条带、测序后可确诊CHIKV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