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2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好用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2、了解选材特点、细节描写以及结构特点。
3、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
4、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
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
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
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
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
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二、解题:喜看稻菽千重浪1、“稻菽”《三字经》上怎么讲?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三字经》2、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原文是什么?以其中一句做题目的原因是什么?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篇通讯选自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
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突出了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成就。
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三、走进文本,人物初印象1、从单元提示里面,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第一段与后面的四段是什么关系?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可贵品质。
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学会使用论据进行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袁隆平的颁奖词)二、补充文体知识1、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通讯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三个显著特点。
2、人物通讯的类型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1)传记式: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3)群像式: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3、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1)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2)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3)体现人生价值,或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4)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三、题解与作者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请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
2、思考: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1四、走进文本(一)写什么1、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提示:概括事件的基本模式:谁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某事,结果怎样)2、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作者对袁隆平先生的敬仰之情。
2. 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描写、引用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3. 领会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4. 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中的表现手法和它们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2. 运用文章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和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2. 学生准备阅读文章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领域的杰出人物,引出袁隆平先生。
2. 简要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找出文章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并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强调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文章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关于一位你尊敬的科技工作者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科技工作者,了解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奉献精神,下一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科技领域的杰出人物,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事迹,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作用,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加强对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领会。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享调查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奉献精神的故事,互相启发和感悟。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是我国现代农业事业中的重要开拓者和杰出科技工作者。
2019年,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农业科学领域专家。
他被誉为“千万稻农之父”、“中国水稻之父”。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讲授袁隆平先生这位伟人的事迹,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科学家创新精神的力量和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课题。
一、情境设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感知,让他们有一种无论是在精神上、感性上,还是认识上都能够陪伴袁老师“耕稼”的视觉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图例、实物、逻辑分析等多种途径,将学生的潜意识引领至“农田”实地。
根据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创设农业成长实验室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种田”,让学生重新体验农事劳作,亲身感受耕种之苦与艰辛。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种植,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对“绿色”的关注和追求。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感觉就仿佛置身在稻田之中,不断感受到这个领域内杰出科技工作者们的种种疑惑与探索,在“实验室”中亲手实验、调配、施肥,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能够:1. 学习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经历、成果及其对我国农业的贡献,领略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
2. 意识到种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3. 探索生态种植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责任心态。
4. 培养对生物科学原理的基本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影音引导型教学法:通过影音资料、图例、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潜意识,建立思维联系,加深记忆印象。
2. 研讨式课堂:通过互动式的研讨、讨论的形式,带领学生领悟科研的执着与坚持;提高学生对不同意见的辨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导学目标:1.了解国家最高科技奖及其评选要求。
2.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科学成就。
3.认识水稻良种培育的重要意义。
4.思考科学家的职责和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知识链接: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以表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分为个人奖和团队奖两种。
评选标准包括成就卓著、在本领域有突出贡献、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几个方面。
袁隆平:是中国南方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是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是中国南方农业现代化的开创者之一。
袁隆平创造了杂交水稻技术,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
导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放一张图片,“国家最高科技奖”悬挂在获奖者的胸前,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国家最高科技奖?它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有什么奖励和嘉奖措施?2.讲解(1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袁隆平:他是一位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得到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他的贡献对中国南方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袁隆平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很优秀的一代人,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
3.课堂活动(35分钟)3.1 让同学们观看袁隆平的视频并回答问题。
让同学们观看袁隆平的视频,允许他们在视频中询问、记录自己的问题和疑问。
观看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共同解答问题和疑惑,帮助他们理解袁隆平及其成就。
3.2 手抄《袁隆平传》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写《袁隆平传》的重点内容,包括生平、学术经历、荣誉成就等,并用清晰的词汇和语句,尽可能详细。
3.3 水稻良种的发展制度介绍水稻良种的发展制度,同时让学生讨论这些制度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改进。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导语】本文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介绍了袁隆平对水稻育种的贡献及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经历,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作用以及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章正文】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
在这美好的早晨,你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班主任发来的消息:“同学们,今天语文老师请你们写一篇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的文章,请在一小时内完成。
”以下是我的一篇作品,供大家借鉴。
袁隆平的贡献袁隆平,生于1930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他开创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使得全球的水稻产量大增,被誉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第一人”。
在中国,每年有五亿亩稻田在使用他的技术,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袁隆平博士几乎是从事水稻研究的一生。
在他的眼中,水稻不仅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水稻之王”发挥出它最大的生产潜力。
为此,他攀登悬崖峭壁,到处寻找水稻的纯种,不断地进行了千百次的试验。
1964年,袁隆平发现了一种叫做WA354的纯种杂交水稻,它有着与传统水稻不同的优点:更加抗逆性强、不容易倒伏以及产量高。
之后,袁博士开始了一系列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探索实验,并率先在广西实现田间试验。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袁隆平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难关,使其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世界水稻产量。
他的成果也为国家探索出走出一条“压实地力、提高单产,走富民路”的农业发展方向。
获奖背后的努力2019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成就为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的获奖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困难+解决”的结构。
难点:抓住文章典型事件及其人物精神。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二)作者简介: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学术成就,体现袁隆平的学术品质。
第三部分:介绍袁隆平的道德操守。
第四部分:介绍袁隆平的理想志向及其研制杂交水稻成功的巨大影响。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2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目标预设1.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以分析探究引导写作。
2.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表达交流新闻播报(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请同学们先做一道数学题中国水稻年亩产量是600斤,假如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那么,一亩水稻一年能养活几口人?0.5*365=182.5斤600/182.5=3人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0.5*365=182.5斤182.5*13亿=2372.5亿斤2372.5/2.3=1000斤“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谈何经济建设。
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二、走近人物(5分钟)1、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1.3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简介袁隆平及其事迹。
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讲解生字词,解释词义。
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总结讨论成果,梳理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4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写一篇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第二章:导学案2.1 学习目标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学习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2.3 学习步骤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生字词。
课堂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课后复习,总结学习收获。
2.4 学习评价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课后作业: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
第三章:习题合集3.1 选择题1. 下列关于袁隆平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A.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B. 水稻育种专家C. 稻菽种植专家D. 科技界领军人物2. 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是:(B)A. 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B. 他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巨大贡献C. 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D. 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3. 下列词语中,与“稻菽”意思相近的一项是:(B)A. 麦田B. 稻田C. 草原D. 玉米地3.2 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请阐述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
第15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
2.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3.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重点难点】1.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1)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2)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3)人物通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
它以_______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_______”,一条是“_______”。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研导学案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1.了解袁隆平的经历及成就。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4.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5.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文章脉络,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一、走近作者: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二、掌握文体知识:(1)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
同时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2)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3)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介绍。
3. 课文结构分析和表达手法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5. 布置作业,进行阅读延伸。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阅读法: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2 教学反馈1. 课堂讨论:学生对课文结构和表达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评价。
3. 学生反馈: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相关资料:关于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材料: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2. 作业材料: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阅读课文。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讨论课文内容。
4. 第四课时:布置作业,进行阅读延伸。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45分钟2. 第二课时:45分钟3. 第三课时:45分钟4. 第四课时:45分钟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收集有关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的资料,进行预习。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的关注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2)写作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写作练习的完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及其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回答课文后的思考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教师解释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第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的关注之情。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文章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的特点。
2.梳理全文内容,分析细节描写,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及其精神品格。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新闻:广义上,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访谈等,其中通讯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前有引标题或后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以上三部分.....缺一不可....背景:新闻发生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六要素”[5W1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
整合成一句话即新闻的导语: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有何意义。
新闻文体的共同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2.袁隆平简介袁隆平,汉族。
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59年到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分析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袁隆平事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4.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强调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袁隆平事迹的读后感,深入思考科技创新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第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习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习内容1. 学习文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分析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
3. 学习难点:如何深入理解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学习步骤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学习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3. 探究学习:深入探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思考科技创新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科研成就以及为国家、民族作出的突出贡献。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热情。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如“杂交水稻”、“科技奖”等。
(2)能够概述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科研成就。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有效概括。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袁隆平先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感和不懈追求,展现了这位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
(2)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科研成就。
(3)感受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
2.2.2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杂交水稻技术的原理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有效概括。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袁隆平先生的了解和敬意。
3.2 自主学习(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①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就有哪些?②袁隆平先生是如何获得这些成就的?③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精神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3.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提炼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杰出贡献,体会他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努力。
通过学习,我们要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热爱,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掌握文章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培养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进步的重要性。
我们要以杂交水稻之父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重难点《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他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掌握文章中的科普知识和专业术语,理解杂交水稻技术的原理和意义,这对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也是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并欣赏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展现杂交水稻之父形象的手法,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琢磨和体会。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2. 这位科学家在农业领域的哪项成就最为突出?3. 文中提到的“稻菽”一词,指的是什么?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科学家的科研生活。
B. 文中提到了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C. 文章主要讲述了科学家的个人生活,对科研成就涉及不多。
D. 科学家的事迹激励了广大读者,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2. 下列哪一项不是科学家精神的表现?A.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B. 淡泊名利,专注科研C. 追求享乐,忽视责任D. 甘于奉献,服务人民三、简答题1. 文中科学家是如何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困难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课堂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了解人物通讯和小说的区别,并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通过梳理文本,掌握典型细节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通过分析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指导学生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并能自主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教学重难点1.在对比和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理解并传承劳动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二、学习任务1.课前预习任务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孔乙己》,写好人物形象分析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在报纸上剪裁一份关于人物的新闻报道备用。
2.课中学习任务情境创设:今天,咱们有个重要任务,需要对人物通讯进行专题研究,然后选出代表根据研究报告给全年级同学做专题讲座。
学习任务一:比较阅读,见微知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手头上掌握的资料,来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
教师同担当防汛护校园本报记者王志鹏6月20日13点多,黄潭源行知幼儿园园长李惠萍收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教育局的停课通知,她赶紧安排教师联系家长,把全园205个孩子接回家。
到了14点,只剩下大一班学生伊然的家长还没来。
教师蒋姝妍再一次拨通了家长的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地说,必经之路上有段小路被淹了,过不去。
“伊然今晚跟我回家吧,我来照顾她。
”“蒋老师,我们刚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真是太感射了。
”17点半,全园除一名保安留守外,全部撤离。
20点左右,洪水通入幼儿园。
23点左右,洪水涨至最高位,之后开始消退。
第二天早上7点多,李惠萍来到功儿园,只见地上全是於泥,食堂的大型设施东倒西歪,教室里一片狼藉,水留下的痕迹显示最高水位达到了12米,配电房、消防控制室全部瘫痪。
27名敦职员工陆续到达后,迅速投人灾后清理工作中。
住在附近的学生家长闻讯也拿着扫帚、铁锨参与进来。
“我数了下,一共有60多名家长,他们真是太让我感动了!”李惠萍说。
经过一天的抢救,清淤、清扫工作基本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人物格言)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袁隆平
二、课文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回答: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
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
献)
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练习二)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3、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
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练习三)
——邓小平、杨利伟、袁隆平都是“中国的脊梁”。
理由是:
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②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③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4、阅读下面的课文,并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和压缩,把主要意思用
两个复句表达出来。
(练习四)
——袁隆平对这蔸奇特的稻禾精心照顾,收获时对其种子进行了观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分离定律,断定这株去年发现的稻禾,是“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袁隆平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了真理,认定:只要探索出“天然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三、中心思想:
——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四、深入探究
1、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2、课文的第一段与后面的四个小标题是什么关系?
是总分关系。
(第一段):总述袁隆平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第二段-----最后)分述其事迹及表现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线索: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五、能力展示
因为袁隆平的突出贡献,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
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
然而荣誉和财富的不约而至并没有改变袁隆平科学家的本色。
他自己说他并不在乎那些名利。
而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则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想来想去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派记者古国歌对事情的真实度进行调查。
二人之间有一场对话后,杨红旗竟然流着眼泪跪下求古国歌表扬自己。
请就此谈谈你的名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