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合集下载

第4章---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第4章---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2.2. 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特征
①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 ②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 ③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
(2)适应机制
①不断地投入 ②高度有组织的社会 ③资源私有化 ④一个庞大、自足、少进取、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 ⑤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
2.3. 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研究
(1)工业化特征 ①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②专业化生产 ③社会组织更复杂 ④财富的集中, 使对资源的掠夺更加贪婪 ⑤人口变迁
(2)工业化过程中的适应研究 ①农村人口城市化 ②跨国公司的作用
3.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3.1. 苏美尔文明的衰落 3.2. 地中海地区的环境退化与古文明衰退 3.3. 玛雅文明的消亡 3.4. 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
这是由于人类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包括生理上 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上的适应能力
2.3 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人类是惟一具有反射性意识能力(即增强自己 智力的自觉性的能力)的物种。由于有了这种意识, 某些潜在的限制因素所造成的问题, 对人类来说只 不过是用文化手段适应环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2. 4现代人类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而言是负熵储存。 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若其负熵的耗散超过了来自太阳呢的负熵的补充,
将使资源走向无序和退化。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最终将以一种低品位(或无序)的“废物”的形
式耗散。
第二节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一、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的优 势地位
1.人是自然的产物 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 人与自然界建立起密
(2)具体适应措施 专门研究农业、工业、沿海带、能源供应、林业、水资源、
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具体适应措施。例如农业对资源环境 变化的具体适应措施就包括: 改变地形、引入人为系统(如灌 溉)、改变农作方式、改变农事季节,、引入新品种、农业政 策、农业科技与教育等等

自然资源学复习重点

自然资源学复习重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六大资源。

3、试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其意义。

①稀缺性(指其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意义:迫使人们不断发掘新资源,寻求替代资源,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须从长计议,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掠夺式卡发资源,要珍惜一切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②整体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其整体性特点,做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科学管理)③地域性④多用性(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多种功能、多用途、多效益特性)⑤动态性(指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特征)⑥社会性意义: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发现新能源替代资源)4、解释概念:光能生产潜力:在热、水、CO2等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的群体结构、长势、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处于最适宜状态时,由作物的光合效应所形成的群体最高产量。

光温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障,水分、CO2供应充足,其他环境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农作物在当地光温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气候生产潜力:在当地实际光、温、水作用下,在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宜时,单位面积内农作物的最高产量。

5、干热风的概念:是指春末夏初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常伴有一定风力的天气。

类型:高温低湿型、雨后热枯型。

防御措施:1、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林带是防御干热风的战略性措施,他可降低田间风速和温度、增加农田空气相对湿度。

2、适时灌溉可天界农田水热状况,有利于小麦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增强灌浆速度,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3、配置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进行作物布局调整。

4、化学防御措施5、运用综合农林技术措施,如改革种植制度、调整播期、合理施肥。

6、我国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合理利用:1、东部季风地区已建成优质高产的粮棉油果林等商品基地;2、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有限性与农牧业发展方向 3、西南部低纬高原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林牧业生产。

自然资源学原理(1)

自然资源学原理(1)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世界资源研究所
《险境中的河流-水坝与淡水生态系统的未来》 由于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大坝在提供水和电力的同时, 还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由于大坝及其附属水利设 施的建设,导致了众多淡水栖息地和物种的丧失。 现在,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世界上60% 的大江大河已被水坝、运河和引水工程所阻断。 水坝提供的水,大部分被效率很差的灌溉系统浪费了-全球每年 浪费的水多达1500万亿升。 在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上建成、拟建或在建的水坝有46座(主 要在其上游金沙江),长江是世界上拥有拟建或在建水坝最多的 河流,这严重影响了长江的河流生态。
第一节 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全球视野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
二、资源的冲突与争夺 三、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
1、能源与矿物原料
——目前,人类使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 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 ——化石能源供应的不可持续特性 ——薪柴需求速度远远超出林木的更新速度 ——众多非燃料矿物即将面临枯竭的危险
1、矿产资源
——供给保障程度不足 ——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2、耕地资源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化工业化驱动;水土流失、沙漠 化 ——人均耕地面积锐减
3、水资源
——短缺、浪费现象严重
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均耕地0.795亩(折0.053 hm2)确定 为人均耕地警戒线
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4、 森 林 与 物 种 多 样 性 减 少
WWF(2007年)报告:到2030年60%亚马逊森林将被破坏。 从现在到2030年,亚马逊地区的森林退化将释放555亿到969亿 吨的二氧化碳,其最高值超过全球温室气体两年排放量的总和。 此外,亚马逊的毁坏也将打破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性。 到2030年,农业的发展、牲畜数量增加、火灾、干旱以及伐木都 将对亚马逊55%的热带雨林造成明显甚至严重的毁坏。如果未来 降水量如科学家预测的那样减少10%的话,还会有额外4%的森 林被干旱所毁坏。 随着亚马逊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预计印度和中美洲降水量会有 所减少;在作物生长季节,美国和巴西的一些产粮区也面临着降 水减少的不利局面。

自然资源学原理(4)

自然资源学原理(4)

5、理论资源
——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 为止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方法:根据已勘察地区过去的发现模式外推。
6、最终可采资源 ——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 资源的总和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
——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 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其估算值是建立在天然系统自然输出的基础上,忽 略了由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所施加的局限。或根据发达 地区已实现的生产能力来推算不发达地区和未开发地区 的生产潜力。
第四讲 自然资源的性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什么是自然资源?
环境或其某些部分,只有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时, 才是自然资源。 ——金梅曼《世界资源与产业》 一般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 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 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辞海》
——是已查明的储量,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 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
——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 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估计远景资源范围的常用方法:根据一定地质条 件下过去生产的增长率和探明储量的增长率外推,或根 据过去每钻井单位深度的发现率外推。
6、社会性
——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 发能力 ——自然资源稀缺与开发导致的生态影响约束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 ——自然资源的冲突和争夺冲击着社会
二、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1、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
——自然资源的价值响应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 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1.简述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及核心内容?2.简述自然资源决策保护是否有利可图的影响因素?3.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利途径?4.简述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5.采矿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是?1.对地形的影响A、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a.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

b.固体废弃物堆砌。

B、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双重的土地破坏)a.大规模地挖损土地。

b.大量剥离和废弃物严重占压土地。

6.论述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自然资源的概念课本86页的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 89页的可持续性简答题1.中国自然资源特点参考:1)总量大,类型多2)人均资源少3)空间分布不均匀4)资源禀赋欠佳5)资源力可观1)总量大,类型多。

中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耕地面积占世界第四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

2)人均资源少。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低,并将继续降低,各类可再生资源人均占有量,中国人均值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土地为1/3森林资源是1/6,草地资源是1/3。

另外,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

中国自然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极其明显,南北资源组合的差异也很大。

资源分布与需求分布严重失调4)资源禀赋欠佳。

中国耕地中一等地约占40%,中下等地和有限制因素的地占60%。

多数矿产资源贫矿多而富矿少。

小型坑采矿山多,大型露采矿山少。

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成本较高。

5)资源潜力可观。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内部分异复杂,随着科学认识和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发现和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中国资源节流的潜力也很可观。

2.简述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及其核心内容答案要点:形成两大学派: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论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劳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而没有价值。

2)效用价值理论核心内容是:认为商品价值并非由劳动决定而是由效用决定,效用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它们有别于人工资源,形成于地球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过程之中。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在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原理之前,需要明确两个概念:资源和环境。

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任何自然物质或能量,包括土地、水、空气、动植物、矿产、能源、气候等。

环境则指人类所处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生物、土壤、水、空气等居住、工作或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或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且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人类的发展需要依赖自然资源,但是过度的开采和利用会使资源逐渐减少,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利用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可持续发展。

2.资源分布不均自然资源在分布上不均匀,某些地区资源丰富,而某些地区资源匮乏。

这会导致资源的供需矛盾以及地区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和资源开发来解决问题。

3.资源的开发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的开发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资源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但过度的开发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

因此,需要在尽可能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的前提下,考虑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4.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科技手段也可以对资源开发对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和控制,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5.人类需要承担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责任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是所有公民的责任。

人类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加强资源管理和监管等方式来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

除此之外,重视环境教育和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自然资源学的基本原理是我们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石。

理解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可更新资源:是指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循环再生、永续利用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

3、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在人类开发利用后,长久的时间范围内不可能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4、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可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

5、可持续利用:是指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合理利用。

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2、简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3、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简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简述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6、简述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7、简述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及意义。

8、简述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9、简述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0、简述资源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安全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安全学原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预防为主,以人为本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D.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答案: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2、安全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B.安全法规的制定与执行C.安全工程的规划与设计D.安全管理的组织与协调答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3、安全学原理的基本方法是什么?A.系统工程方法B.事故分析方法C.安全评价方法D.危险源辨识方法答案:A.系统工程方法二、简答题1、简述安全学原理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安全学原理是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措施和人的行为干预,实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风险,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环境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事故应急救援等。

自然资源学的原理与应用

自然资源学的原理与应用

自然资源学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自然资源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自然资源的起源、分布、发展和利用等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的各种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自然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

2. 自然资源学的基本原理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2.1 自然资源的起源和形成自然资源的形成受到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了解自然资源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对于进行资源评价和合理利用非常重要。

2.2 资源的分布规律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某一种矿产资源多分布在特定类型的地质构造中。

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资源储量评估和开发规划。

2.3 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自然资源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资源的勘探、开采、利用和管理等方面。

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4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因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成为自然资源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自然资源学的应用3.1 环境评估与规划自然资源学为环境评估和规划提供了基础知识和技术手段。

通过对环境中各种资源的评估和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3.2 矿产开发和勘探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学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地质构造、矿床类型等因素的分析,可以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合理的矿产开发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矿业的发展。

3.3 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自然资源学可以研究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3.4 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学可以通过对土地的评价和分析,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自然资源学原理绪论自然资源学范式1. 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过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躲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地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困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食物、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第一篇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分类: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1)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在当前的需要、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

条件储量:已经查明,但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来开采是不经济的矿藏。

远景储量: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储量: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储量的总和。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用矿物的元素丰度或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不断房发展。

4. 绝对短缺:当全球尺度上的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5. 相对短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

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原因: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1)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不同(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能源消耗不一样2)地缘政治(封锁和禁运)3)贫困(经济问题)4)由自然因素或人类不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退化第二篇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第五章自然资源生态过程1. 自然资源与熵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均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化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形成的有序结构。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2.人均资源量少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5. 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1.粮食安全(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一、争论双方代表——悲观派与乐观派1、悲观派(1)代表:新马尔萨斯主义者(2)代表作:《增长的极限》(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2、乐观派(1)代表:丰饶论者(2)代表作: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一、美国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二、日本1、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国内2、20世纪80年代,科技立国3、21世纪,海外投资立国⏹三、马来西亚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2、初级加工产品出口⏹四、沙特阿拉伯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

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

⏹六、我国资源战略1、优化区域资源配置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4、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5、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第二章人口过剩是当代自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第02讲

自然资源学原理第02讲
•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自然资源稀缺尤为突 出,且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善。
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 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矿藏和森林,而
另一些国家拥有迷人的沙滩和休闲胜地。
• 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历史不同。发达国家长期的资源开发,
消耗了优质资源。现在,他们利用先进技术、雄厚资本和强
自然资源的性质
Natural Resource
自然资源的概念
•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 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资源,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 以及人类需求和开发利用能力。
• 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组织的综合考察,及自然区划与地理
志的工作;
有关产业部门及所属研究机构进行的单项资源(如森林、 作物品种、石油、金矿等)勘探与调查; 高等院校为配合教学需要进行的调查研究。
相关学科:人类生态学
研究人类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类生态学以人类生态环境为对象, 以协调人口、经济、 资源、环境相互关系为目标。
我国自然资源研究
外国学者如李希霍芬、罗士培等,其中日本侵华时期所作
调查较为系统,涉及东北、华北、内蒙古、海南岛等地。
英、俄、德、法等国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青藏高原 等地也作了一些调查。 主要在我国边远地区(如新、蒙、藏等)进行。同时,针对 国家建设之需,对重要资源(如橡胶、热带作物、盐矿等) 进行专项调查;
自然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的分类
• 恒定性资源:按时间尺度来看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 用而耗竭的资源。 • 不可更新资源(储存性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它们 不能由自然过程再生,其数量必然存在某种极限。 • 可更新资源: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只要利用强度 不超过其再生能力,可无限更新的流动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1]

自然资源学原理[1]

自然资源学原理1、《山海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有关矿产资源的记述。

2、自然资源学: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3、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集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4、影响自然资源经济供应的因素:〔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应量;〔3〕其他用途的竞争;〔4〕科学技术的发展;〔5〕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6〕交通条件的改善;〔7〕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

5、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6、报酬递减原理: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到达一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负数。

7、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总量大,类型多;〔2〕人均资源量少;〔3〕空间分布不均;〔4〕资源禀赋欠佳;〔5〕资源潜力可观。

8、面临自然资源的挑战:〔1〕矿产资源:a供应保障程度不足,b需求压力持续增大;〔2〕耕地资源:a随人口和人均消费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持续增长,b耕地在不断减少;〔3〕水资源:a严重短缺,b浪费严重;〔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a土地退化〔土壤侵蚀,土地污染,盐碱化和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b环境污染,c生态功能降低;〔5〕资源承载力不足。

9、经济决策的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如何分配。

10、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1〕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2)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3)一项重要的国家岁入化为乌有,(4)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5)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

11、采矿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1〕切断蓄水层;〔2〕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及蓄水层水质恶化;〔3〕改变地下水的自然状态和分布,水位下降;〔4〕影响地下水补给。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

自然资源学原理自然资源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利用和保护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供人类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

而自然资源学原理则是指研究自然资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自然资源的形成是自然资源学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然资源的形成主要是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过程而形成的。

比如,矿产资源是在地壳构造运动和岩石圈活动的影响下,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水资源是在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循环的作用下形成的;森林资源是在气候、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形成的。

了解自然资源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

其次,自然资源的分布是自然资源学原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然资源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各不相同。

比如,地处热带的地区水资源丰富,而矿产资源较为匮乏;而地处寒带的地区则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相对较少。

因此,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合理规划和利用自然资源。

再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自然资源学原理的核心内容。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而自然资源的保护则是指保护自然资源不受过度开发和破坏。

在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在自然资源的保护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生态环境恶化。

最后,自然资源学原理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自然资源的供给却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自然资源学原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政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学原理(6)

自然资源学原理(6)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物多样性是指来自陆地、海洋、其他 水体生态系统,以及其他生态复合体中的生 命有机体的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含义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每个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实用价值。
二、种群增长与资源承载力 1、种群增长潜力、限制因素与逻辑斯蒂克 增长曲线
2、自然资源与熵
——“高质量”的自然资源,可看作是由“负熵资本储 存”所组成的。随着这种具有“高质量”品位的利用, 自然资源逐渐变成了“低质量”品位的形式,其“负熵 资本储存”也就相应地减少。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其本身而言是它的“负 熵耗散”。 ——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若其负熵的耗散超过了来自太 阳能的负熵的补充,将使资源走向无序和退化。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即生态因子组成,生态因子 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生物因子: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等 ——非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活动 ——限制因子: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因子中某一 个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
第六讲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第一节 生态学基本概念
一、生态系统 1、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相互作用的科学。 ——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与其环境关系者 ——人类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任何生态系统对其所能支持的生 命物质总量都有一个自然极限;在这个自然极限范围内,人类文 化的调整起着极大的作用。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 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物质能 量联系、生产力、动态及管理等。

资源资源学原理整理重点

资源资源学原理整理重点

自然资源学原理资料整理题型:单选、多选、问答、画图分析(以选择题为主20*3;问答2题)绪论1.自然资源问题的关联域P11——P13 图0.1(P12)表象:人口过剩,包括人口数量过剩和人口消费过剩更深层次的因素:人口分布、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和道德伦理诸因素2.自然资源学定义P13最后一段3.自然资源学的视角P15 图0.4 分为论题维、空间维、时间维第一篇1.自然资源定义: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的类型P27 图1.33.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4)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5)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6)吸收能力:即同化能力,指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7)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8)绝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

(9)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局部稀缺。

4.资源基础及其子集P32 见图1.5持续产量曲线见P38 图1.7重点第三章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1.悲观派——增长的极限:鲍尔丁的“太空船地球”、“热寂”说、梅多斯的世界模型3乐观派——没有极限的增长:西蒙的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替代的作用、耗散结构论2.名词可持续性概念P92第二篇1.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意义:P123(1)当把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生态因子当作资源来开发利用时,会使其他因子也发生改变。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前言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自然资源学原理(5)

自然资源学原理(5)

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1、资源分布不均与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稀缺 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 3、贫困导致的资源稀缺 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
讨论题
1、以某种特定的自然资源为例,分析全球 性和区域性稀缺问题,及其背景的原因。 2、请针对中国某种特定的自然资源,分析 该资源稀缺背后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主 要途径。
第五讲 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一、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
1、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欲望或需要通常被认为是无穷的; ——满足需要或欲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
2、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
P = A(1 + r )
n
二、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 1、狩猎-采集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 (2)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 2、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2)农业的发展 (3)农业资源开发的社会影响 (4)环境影响
3、工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1)早期的工业社会 (2)发达的工业社会 (3)环境影响
4、自然资源的演进
5、未来的挑战
——技术进步的副作用 ——技术进步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环境问题 ——难以探测却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 ——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 ——人类资源环境态度的思维转变问题
……
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一、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1、矿产资源
——世界经矿产的探明储量增 加速度一直超过消费量增加速度。 ——从大国尺度上看,迄今探明储量的增长也超过了消 费量的增长。
2、可更新资源
——就全球范围来看,流动性资源的极限也不是目前 最严重的问题 ——但是全球生态圈正受到严重威胁,人类不可能不断 地将环境用作废物堆放处而不损害生命自身赖以存在的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正不断地过度消耗着地球资 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编者:环规11-1班徐乃千郑重声明:根据课件编者有部分添增(*或字体缩小)。

未经编者许可不得擅自传播!1 自然资源学的概念*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 资源科学的概念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3.1 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3.2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

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

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

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3)共享性4)快速更新性4 自然资源的类型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

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

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

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

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

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

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3.吸收能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废物,为了排放人类活动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废物,就要利用环境媒介,即大气、水、土地等。

这就需要另一个衡量资源潜力的概念,称为吸收能力或同化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任何环境媒介的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天然变化,也可以被人类改变。

4.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这个概念建立在一个设想的基础上,即应把资源利用限制在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的水平上,它类似于持续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概念。

目前应用最广的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的概念是承载能力。

第一种生存承载能力,即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由茁壮成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种最适承载能力,即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

显然,最适承载能力总是小于生存承载能力的。

第三种容限承载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某于密度方面的考虑。

7 中国自然资源态势7.1 特点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可观7.2 稀缺的挑战1、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足,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2、耕地资源3、水资源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8 新能源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的热能。

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

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

21世纪,波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将成为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

8.1 温室气体相关概念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3)、全氟化碳(PFC3)和六氟化碳(SF6)等气体对地表的作用,犹如玻璃对温室的作用,故称温室气体。

8.2 碳排放相关概念CO2 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 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部门是CO2 减排的重中之重。

我国GDP的CO2强度高,但下降速度很快。

9 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理论1.时间定义域:国家的人均GDP 与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呈倒“U”形(图1) , 其基本含义是: 工业发展初期, 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耗量随GDP 的增长而快速增长; 之后工业化不断推进人均GDP 亦不断增长, 而矿产资源人均消费量先增长后逐渐趋缓, 当人均GDP 达到某一较大值时(基本完成工业化) , 矿产资源消费停止增长或有下降趋势。

倒“U”形曲线模式的基本参数包括起点值、顶点值、波长和增长方式, 预示着国家工业化过程中, 矿产资源的消费必须经历初始、增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2.空间定义域: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消费差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资源供应保障模式变化。

这种空间的差异形成了矿产资源消费的空间定义域。

受赋存条件所限,以传统、现代和新兴划分的三大类矿产的资源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金字塔”型特征。

然而在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多元化的作用下,矿产资源消费和生产供应出现了与这种资源赋存相反的逆向空间发展特征。

从世界现代区域开发看, 这三种类型划分恰好同处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消费特征相一致。

10 新马尔萨斯主义(悲观论)与丰饶论(乐观派)对主要资源、环境问题的不同观点1.悲观论:大都是环境保护论者,也多为自然科学家。

以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为代表。

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集中表达了新马尔萨斯主义的观点。

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食物供给呈算术级数增长;●世界将会变得更为拥挤,污染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和退化;●贫富差距越大,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意义:上述关于增长极限的全球研究都是由自然科学家进行的,他们严密的科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这种实证研究。

缺失:关于自然资源极限的判断往往基于静态观念,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动态性质。

既忽视了人类的响应机制,也忽视了资源的文化性质。

2.丰饶论:大多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太空中有的是“新处女地”;●人类比任何其他物质都重要;●通过科学和技术我们可以征服、控制并改造自然,以满足当前和未来需求和需要。

挑战:市场的不完备性、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市场机制加剧了某些资源的稀缺、增长的社会极限。

可持续性的概念*:1) 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即满足人类需求的、可永续存在的社会,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必须特别优先得到满足。

2) 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即保持自身承载能力以支持人类和其他生命的生态系统。

3) 公平性:不仅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也在各代人内部,平等地分配利益和平等地承担代价。

如果在发展政策中忽视资源分配问题(代际分配和代内分配),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源分配问题,狭义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对各代人之间社会公平的关注,但还必须合理地将其延伸到对每一代人内部的公平的关注。

11 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1. 资源分布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2. 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3. 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4. 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12 资源安全相关概念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

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国家资源安全策略:1.贯彻资源安全基础保护战略2.实施合理的资源流通战略3.倡导适度消费的资源节约型战略4.建立深度资源开发的利用战略5.鼓励废弃物资源化的回收战略6.加强资源创新的技术战略7.坚持科学的资源管理战略13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13.1 太阳能与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意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很小部分来自地球内能。

大气圈中无生命的风和雨,是由太阳能驱动的;具有矿物资源也是太阳能作用的结果,能源矿物也是过去太阳能的储藏,即使是无机矿物,也与太阳能驱动的风化、沉积、搬运过程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