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解析:文学的繁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解析:文学的繁荣

教材解析:必修3第22课文学的繁荣一、学法指导1.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成就,介绍和评价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英国诗人雪莱和德意志诗人海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二,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介绍和评价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三,概述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①概述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社会根源。

②概述了20世纪的苏联文学和亚非拉美的文学成就。

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文学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20世纪的世界文学成就还展现了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景观。

2.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学流派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三种。

注意掌握每一流派的特点、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同时,也要注意俄国的普希金也属于浪漫主义代表,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则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杰出代表。

另外,从教材中提到的作家中,分清哪些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提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印度的泰戈尔(1913年)、法国的罗曼?罗兰(1915年)、爱尔兰的萧伯纳(1925年)、美国的海明威(1954年)、爱尔兰的贝克特(1969年)、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82年)、尼日利亚的索卡因(1986年)等。

3.要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学习现代文学的社会主义、西方的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和亚非拉美现代民族主义等文化。

并以此为背景评价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及作品,要注意各类型的历史环境、阶段性发展和艺术特征,还要注意彼此在发展中的相互借鉴,从而展现现代文学的多元化和交流、融合的趋势。

4.我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已从世界现代文学艺术成果中汲取了必要的营养。

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相互交融、吸收,从而相互生长、发展;在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上,应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逐步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所讲的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第18课,题目为《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内容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理论探索,包括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农田和农村经济政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

1.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

通过学习,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1.3 教材重点•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及其对中国的意义1.4 教材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二、教学过程2.1 导入(15分钟)2.1.1 导入问题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我将提出以下问题: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了哪些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2.1.2 导入活动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并鼓励他们提出具体的观点和分析。

2.2 学习内容(40分钟)2.2.1 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5分钟)首先,我们将通过课文讲解的方式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这包括了经济困难、国家安全问题、农村问题、社会问题等。

通过详细的介绍,学生将对新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2.2.2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25分钟)接着,我们将介绍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上述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

这包括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基本农田和农村经济政策等。

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将了解这些理论探索的背景、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原创精品 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doc

原创精品 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doc

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掌握各个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认识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文化特征。

培养收集、解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借助古文知识和工具书,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大师的著作并理解其思想主张;归纳儒学由兴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理清主要线索;查找资料认识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能够使之为现实服务。

[专题教学内容概览]本专题着重讲述从先秦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

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使我国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

其中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虽然一度遭到秦初“焚书坑儒”的惨祸,但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起,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官方儒学受到质疑,思想统治地位不断被削弱。

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儒学批判地吸收道家、佛教思想,到宋代形成程朱理学。

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后,随着明末清初的社会剧变,思想文化领域再次出现活跃的局面,传统儒学的地位更加动摇,进入了总结和衰落时期。

[专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儒学从兴起到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历程。

中国思想文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特征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认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怎样系统评价中国传统思想。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本课学习目标]掌握儒、道、法、墨四家学派思想特色及主张;理解观点间的争鸣与融合;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内容概览]所谓“百家”,就是指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变革时期众多的学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参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参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历史五色斑斓,千姿百态,正是如此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才使得每一时期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每一具历史人物都有其丰富的个性。

新课程努力全面反映人类社会的进展历史进程,从多角度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成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如此的课程框架结构算是一种积极的探究。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可以使人们了解政治制度的由来和演变必修二经济文明史能够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进展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从中国方面看,必修三设计了五个专题,古代中国两个专题,近代现代三个专题,古代两个专题一具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具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要紧是要求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的进展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则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骄人的科技成就和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艺术成就,这两个专题并别仅仅是要学生识记四大发明、唐诗、宋词、汉赋等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透过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的学习,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啥是中国,啥是中国的传统,怎么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并在正确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等,近现代的三个专题分不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历史进入近现代,中国的进展失去了古代的优势,面对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别可幸免,对这种冲突的态度实际上别仅贯通于近现代的历史之中,也会贯通于我们那个如今正在举行的全球化时代。

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潮流怎么冲破旧思想制度的束缚便成为世代主旋律,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际上要紧算是怎么走出封闭学习西方并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别断结合自身实际而制造自个儿的新文化历史过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学习西方解救中国成为仁人志士努力的方向,于是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萌发到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已然降后的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成为当时爱国者们的共同追求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算是按照以上内容来展开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1
4.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深层次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5-18岁之间,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在认知水平方面,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思想流派和重大政策变革。在学习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音频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
1.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提高学习兴趣。
3.图片:直观展示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准备关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报告,通过报告的形式,学生可以深入研究和展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必修三教材分析

必修三教材分析

必修三教材分析历史必修三属于思想文化模块,主要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前四个单元讲述的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古代中国科技文化、西方人文精神发展、世界近代科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的思想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在学习本单元前,对本单元的脉络进行一个总体概况,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框架。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蔚然大宗秦——严重打击汉——主流魏晋——受到挑战宋明——新发展明清——批判继承第1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和早期儒家思想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把握这一问题要注意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中政治、经济的内容来分析,让学生头脑中逐步树立起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系。

通过分析总结出,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具体原因是从经济上井田制变化、政治上分封制变化、阶级上阶层地位变化、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几个方面来分析二、本课另一个重点知识是早期儒家思想形成,主要是把握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1、对于孔子的主张要特别强调其核心“仁”后世儒学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其思想的,可进行对比论述孟子:仁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荀子:仁义、王道,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已成为蔚然大宗,却没被统治者重视原因:(1)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说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2(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多少吸引力三、儒家思想的评价:1、积极:教育: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仁: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利于世界和平,共同发展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2、消极:束缚人们思想,不利于民主和科学思想发展,阻碍中国自然科学发展,促使形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第2课儒家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正统思想这一课的关键点解决的是为什么是在汉武帝时期出现独尊儒术的局面西汉初用“道”,无为而治,主要是当时社会形势决定的(秦末战火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汉武帝用“儒”也是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汉武帝时,社会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但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这就要求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趋势)所以,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当时社会存在决定的。

高二必修3教材分析(成都市华西中学·张方琦)

高二必修3教材分析(成都市华西中学·张方琦)

为什么会发展(背景)——朱熹怎样发展——王阳明怎样发 展——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示例
① 引入环节:
北宋初期,一篇文章让众多的儒学之士群情义愤。这是一 篇怎样的文章呢?
“儒书之言性命者,而《中庸》最著,孔子于《中庸》特 曰:‘质诸鬼 神而不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然自 孔子以来,将百世矣,专以性命为教,唯佛者大盛于中国, 孔子微意其亦待佛以为证乎?不然,此百世复有何者圣人, 大盛性命之说,而过于佛与?…… ”
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主要思想
①理先于任何具体事物(气),理就是世界本 源 ②万物皆有理,人类社会中封建伦理道德(三 纲五常)是天理 ③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
⑤ 衔接环节——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发生在淳熙二年(1175年)春天。在理 学观点上有分歧的朱熹、陆九渊二人在鹅湖一会, 共同讨论学术问题。陆九渊赋诗明志,讥讽朱熹学 说
视汉代儒学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第二节《汉代儒学》教学设计流程环节
一、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学生感受历史的延续性,进而多一些历史思 1、秦时儒学惨遭重创——焚书坑儒 考 2、西汉建国之初,无为而治宽松环境下儒家的复苏(以 叔孙通的故事形式补充) 二、儒学成为正统 1、内在: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外在:汉武帝时代的要求和汉武帝对董仲舒新儒学的 全面肯定。 三、汉武帝和历代统治者维护儒学正统的手段 1、太学的出现 2、科举制度 小结: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若干原因
探究:韩愈、石介反佛、道的主张,是否很好应对 佛道的挑战,复兴儒学?
第二组问题教师的引导方向:
韩愈侧重政治手段来解决思想问题;石介侧重用华夷 之辨来解决思想问题。——外在的批判,无法根本解 决思维类的问题。 明智的做法应是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宋明儒家以一 种比较冷静的态度来重视佛道教的优点及自己理论上 的缺陷。 自南朝到韩愈,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现实利害立论,进 行外在的批判,真能入室操戈,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 在批判的,则要等到宋明理学了。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说课稿
2.主要代表人物: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介绍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如伏尔泰、卢梭、洛克等,帮助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观点。
3.启蒙运动的影响:分析启蒙运动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和困惑。
2.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学生在知识掌握、思考问题等方面的不足。
3.根据学生的反馈,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深入阅读:推荐与启蒙运动相关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阅读,拓展知识面。
2.思考题:布置关于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影响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作业目的:通过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便于学生随时查阅资料,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指导讨论等,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给予反馈。
2.生生互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位于整个课程体系的近代史部分,主要讲述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启蒙运动是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启蒙运动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等。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优秀10篇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优秀10篇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优秀10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计划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篇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但总体的学科能力不强,对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脉络模糊不清;学习方法上存在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重点抓好基础,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使学生逐步清楚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历史发展的大致线索;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历史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多种品质。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1、立足课堂教学①备课组高度统一,分工协作,精心备课;②注重基础,不简单赶进度;③注重知识(教材前后、中外知识)联系,注重规律性知识总结;④注意学习方法介绍,注重能力培养;⑤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2、注重训练质量①练习试卷尽量自己组编;②努力做到每练必批,每批必评,每评必透;③考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到纠错本上;④针对问题较大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⑤每节教学内容都有配套练习,每章都有阶段练习,练过后附发参考答案。

3、加强基础训练,增强学法指导。

高二学生文理分科后,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

但是由于毕竟高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制作一份吸引人的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篇1)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激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

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况分析:一、教师自身状况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

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备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说课稿第7课启蒙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说课稿第7课启蒙运动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历史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在学习启蒙运动时,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理性主义、天赋人权等概念。
2.对启蒙运动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认识不足,难以将其与我国现实相结合。
3.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可能无法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
主要知识点包括:
1.启蒙运动的背景: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等。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
3.启蒙运动的主要主张:理性主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
4.启蒙运动的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启蒙运动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启蒙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增强学习动机。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逻辑性强的主要内容呈现和简洁的风格。板书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醒目地展示“启蒙运动”主题。
2.时间线:列出启蒙运动的主要历史节点,以便学生把握历史脉络。
3.人物与主张:列出主要启蒙思想家及其核心主张,以树状图或表格形式展现。
4.影响与意义:用箭头或流程图形式展示启蒙运动对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1.先介绍启蒙运动的背景,如科学革命、宗教改革等,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本质来看,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主要包括 教科书(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 教学材料。
各门学科的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材料 作出的具体设计,具体包括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和 作业设置等。
教学参考资料是对教科书的揭示和补充说明。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 教材编写意图 • 教材编写依据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二、宏观结构
(一)专题编写
“中外混编,古今贯通”
岳麓版教材基于课标,将专题进行了整合和排序, “中外混编,古今贯通”。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 的是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手法去编写的。从世界历 史整体性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历史本是纵横联系 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正是借鉴了“整体史观”的 理念编撰而成。
学生学习、现实生活、 评价、文化五个视角分
评价
现实 生活
析教材,能够促进对教
材的二次开发,进一步
增加教材的附加值。
三、教材分析的具体步骤
分析 国家 课程 标准
细化、 具体 化课 程标 准
分析 教材 宏观 结构
分析 学习 者特 征
分析 教材 微观 层次
分析 教材 配套 资源
投入
教学 使用
进行 课后 思考 反馈
要素 分析
关系 组织原 分析 理分析
胡定荣.教材分析:要素、关系和组织原理
教材分析的几个视角
吴立宝 ,王光明 ,王富英
教师对教材的多视角解
读和分析,是正确理解
学科
“理想的课程”、深刻
知识
领悟“正式的课程”、 合 理 设计 和 实施 “ 运作 文化 的课程”、优化学生
学生 学习
“经验的课程”的关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 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 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 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稿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研究论文,要求结合历史潮流进行分析。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以清晰、简洁和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为原则。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事件背景、事件过程和事件影响。首先,在事件背景部分,板书将列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如社会矛盾、政治危机等。其次,在事件过程部分,板书将简洁地描述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突出关键节点。最后,在事件影响部分,板书将总结各个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如推动现代化进程、促进民族解放等。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有所了解。他们还应具备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以便能够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然而,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理解不够,难以把握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如对戊戌变法的评价过于片面等。
1.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2.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等。同时,我还将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理论依据是杜威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必三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必三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必三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部编版高中历史选必三教学计划教材分析篇1一、指导思想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以《教学大纲》为准绳,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教、学好必修课文和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读、写、听、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本事:使学生汲取课文中的实用语言、艺术语言、文学语言的丰富养料;同时,经过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陶冶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报国的革命情怀。

二、教学要求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语文功能。

语文素质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作用,自觉地承担起语文素质的培养功能(包括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思维素质、交际素质的培养功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审美、会思考、会交际。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导学为主,以实践为主的思想。

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摆脱“教本主义”的樊笼,开辟“学本主义”的天地。

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充实。

2、学习教学大纲,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任课教师要强化大纲意识,确立整体观念,立足本学年,瞻顾全学段。

不仅仅自我要熟知本年段和整个学段教学目标,弄清教材的知识点和本事标高,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并且要使学生明白《大纲》的要求,使其在语文学习中自觉朝着《大纲》规定的目标奋进。

要坚决消除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以保证高效益地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切实提高读写基本本事,发展学生智能。

教师要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我和学校。

3、强化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编制教案、学案,做到:①教育目标和本事目标明确;②知识、本事及语文实践活动资料具体落实;③教法安排和学法指导实在可行;④重点难点清楚、教学过程明晰;⑤版书设计实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例如,在讲解师夷长技运动时,我可以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师夷长技”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成败原因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共同完成一份报告或海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可以设置一些历史情景模拟活动,如让学生扮演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和音频等资源。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更清晰、生动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概念,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图片和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音频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事件的语音解说,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细节。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生动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如对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他们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主要包括:对师夷长技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确把握。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存在困难,如对“自强”、“求富”、“维新”等概念的深入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师夷长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其中,师夷长技运动是指清朝中期以来,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士大夫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的爱国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政府推行的一项以自强为主的改革运动,旨在借鉴西方科技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维新变法是清朝末年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教材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教材

一、文化史教材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文化史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涵盖了我国和世界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变迁和影响。

而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学生们了解并理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的内容和特点。

二、教材内容介绍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涵盖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

教材以文字和图片结合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世纪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以及近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在内容上,教材充分涵盖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主要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教材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使学生们更加生动和具体地理解历史文化。

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现代文化的变迁,适合学生们对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理解。

三、教材特点分析1. 多视角呈现: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史》采用了多视角的教学方法,既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多视角呈现历史文化的发展,让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

2. 体系完整:教材内容体系完整,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细分为不同的主题和篇章。

这种体系化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理清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关联。

3. 丰富案例: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著,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科技等多个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加具体地理解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

4. 突出中华文化特色:在介绍世界文化的教材也突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影响。

通过比较和对比,使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四、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说课稿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学生参与度不高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根据需要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地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演变过程,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核心,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2.教学难点: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这部分内容涉及历史时期较多,学生难以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同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 PPT课件:通过精美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直观地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视频资料:播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
3.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相关论文、文章、网络课程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4.创设情境模拟,如模拟古代学者之间的辩论,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历史,提升学习体验。
5.设定明确的奖励机制,如积分制度或优秀作业展示,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批判性思维;4.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习兴趣。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讲授法能够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案例分析法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讨论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1.提问互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历史角色,进行辩论或情景再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历史理解;4.课堂反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这些互动方式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以及对历史事件分析的深度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度,同时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帮助学生理解。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提供额外的辅导材料,以及在下一节课开始前回顾和巩固上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能够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说课稿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说课稿
4.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分析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等;
5.最后,我会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抓住重点。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针对某个时期的文学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用于展示文学作品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2.多媒体音频和视频,如古诗词朗诵、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片段等,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感受;3.互动式教学软件,如在线投票和答题系统,用于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估学习效果。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展示经典文学作品,如播放著名诗词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产生兴趣;
2.设计互动讨论环节,让学境教学,如模拟古代文人雅集,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我会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知识上的过渡;
2.接着,我会介绍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
3.然后,我会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详细讲解其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审美能力。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1.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不足;2.对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关系的认识较为表面;3.缺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4.对古典文学中的复杂文化现象理解困难。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建议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

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教学方法1.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2.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材的本质来看,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主要包括 教科书(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 教学材料。
各门学科的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材料 作出的具体设计,具体包括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和 作业设置等。
教学参考资料是对教科书的揭示和补充说明。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 教材编写意图 • 教材编写依据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胡定荣.教材分析:要素、关系和组织原理
毋庸置疑,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应该以教科书为主要的分 析对象,并参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资料来进 行分析,具体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 原理分析。
要素 分析
关系 分析
组织原 理分析
胡定荣.教材分析:要素、关系和组织原理
教材分析的几个视角
吴立宝 ,王光明 ,王富英
二、宏观结构
(一)专题编写
“中外混编,古今贯通”
岳麓版教材基于课标,将专题进行了整合和排序, “中外混编,古今贯通”。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 的是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手法去编写的。从世界历 史整体性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历史本是纵横联系 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正是借鉴了“整体史观”的 理念编撰而成。
三、微观内容
(二)栏目设计
大事 年表 导读 单元 导读
活动 建议
正文
自我 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析与 探索
阅读与 思考
三、微观内容
(二)栏目设计
每册教材前设导读, 每专题前设专题导语, 每课提供了引语, 针对相应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说明, 这样使学生在开始本专题 的学习时, 就能了解本专题的内容和线索, 抓住核心问题,并 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投入学习, 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提高 其学习效率。 另外, 岳麓版教材在课后还设计了 “知识链接 ” “阅读与思 考” “解析与探究” “自我测评” “活动建议” 等栏目, 这 些栏目都有利于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教师对教材的多视角解 读和分析,是正确理解 学科 知识 “理想的课程”、深刻 领悟“正式的课程”、 学生 合 理 设 计 和 实 施 “ 运 作 文化 学习 的课程”、优化学生 “经验的课程”的关键 环节。教师从学科知识 、 学生学习、现实生活、 现实 评价 评价、文化五个视角分 生活 析教材,能够促进对教 材的二次开发,进一步 增加教材的附加值。
整体史观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 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 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 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马克· 布洛赫说过:“唯有总体史才是真历史。“整体史观 也称全球史观,重在从历史的横向发展看待历史。 全球史 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 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 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 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第四,要通盘考虑,注意一个知识点与一节课,一节课与 一本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见木也要见林。
第五,要研究学生,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
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郭从杰
岳麓书社
文化发展历程 历史必修三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 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 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5+3
中国 世界
了解 简述 列举 概述 知道 理解 ……
一、课程标准
(三)课标中规定的八个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汉字与书法 笔墨丹青 诗歌与小说 梨园春秋
共 30 课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希腊先贤的精神觉醒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挑战教皇的权威 理性之光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诗歌、小说与戏剧 音乐与美术 电影与电视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四、岳麓版教材存在的不足
第一,受“整体史观”编撰观念的影响,岳麓版教材的课程结 构在时间跨度,空间跨度方面非常大。每节课教学的知识量非 常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
第二,在课程的子目录设计方面,子目录间的联系不是特别紧 密。这样造成学科知识体系不系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第三,岳麓版的教材在编排过于迎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基本 要求,在一些教学细节方面还不能兼顾到。例如:其设置的 “特色栏目”虽然有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但由于教材内容 广博,有的内容又交代不完整,或者缺少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忽略了高中生薄弱的历史基础和还不完善的认知能力,使得教 学中高中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和解决课后的“特色栏目”的问题。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祖国的灿烂文明;中西文化的对比
一、课程标准
(二)内容标准:
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 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 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现代科学革命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共 30 课
二、宏观结构
19课中国史 11课世界史
三、微观内容
(一)图片的应用
第一单元共
21页,6课,有 58 幅图片。 10页,4课,有30幅配图。
第四,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模块的编排,将其分为政 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忽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 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得不加大难度,很难形成整体性。 “中外混编,古今贯通”也使中外的历史前后联系不密切,缺 乏主线,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 第五,过分强调模块专题,但学生基础薄弱,导致现在的学生 对历史知之甚少,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扩大我国文化 的影响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一、课程标准
(四)学习要点 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学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 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什么是教材?什么是教材分析?
教材 ≠ 教科书
(包括但不限于)
显然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教 材不仅仅指教科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文字印 刷教材、电子音像教材和实物教材等一系列供师生使 用的教学材料。
对于历史学科来讲,教材还包括 其他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 文物、遗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 术等。
三、教材分析的具体步骤
分析 国家 课程 标准
细化、 具体 化课 程标 准
分析 教材 宏观 结构
分析 学习 者特 征
分析 教材 微观 层次
分析 教材 配套 资源
投入 教学 使用
进行 课后 思考 反馈
四、分析教材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注重史观的指导。 第二,关注国内外局势与社会发展。 第三,关注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适当将学术研究的成果 穿插到教材中间来,同时可以考虑补充一下地方史的内容。
二、宏观结构
(二)模块设计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共 6 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二、宏观结构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孔子与老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三、微观内容
(三)史学材料的广泛应用
正文吸收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给广大师生的历史学 习和探究活动提供许多新材料、新视角,开阔了眼界, 有利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求真、求实、创新的 科学态度。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世界文明史》, 伯恩斯(美)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葛兆光 《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申漳
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将目光盯着 教科书,还应该将视野扩展到日 常生活空间,身边的图书馆、博 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研究机 构等都可作为教材信息来源,本 校的实验室、教学挂图、网络资 源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 地都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
• 教科书 • 教学参考资料
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郭从杰
第二单元共
这些图片都是很好的内容补充,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 握课本内容。
三、微观内容
(一)图片的应用 岳麓版教材实现了图文并茂,形成了“五彩缤纷”的 历史教材感观。在内容编写上,岳麓版教材重视历史 图片和史料的载入。相比于人教版刻板抽象的教材感 观,岳麓教材的图文并茂便于吸引学生的眼球,利于 激发学生的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更受学生们喜欢。大 量的图片、史料、地图、文献引文、启发性设问等等, 都是岳麓版教材的鲜明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