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文化(20200521104619)

合集下载

闽南风俗端午节作文

闽南风俗端午节作文

闽南风俗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在闽南地区,人们举家出游或回家与亲人团聚,共聚一堂,庆祝这一传统佳节。

在闽南地区,人们过端午节的方式是将糯米粉做成粽子,里面放入各种馅料,如肉、蛋、蘑菇等,然后用竹叶或粽叶包裹起来,蒸煮而成。

吃粽子成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赛龙舟源于中国古代的祭龙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体育竞技活动。

到了端午节时,人们会聚集在河岸边观看龙舟比赛,欣赏龙船划水、鼓点喊声的壮观场面。

闽南地区的端午节风俗丰富多彩,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一些当地特有的习俗。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花车巡游,车上装饰着各种鲜花和装饰物品;另外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摆放菖蒲,以求祈福。

总之,闽南地区的端午节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庆祝这一佳节,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阐述生命情感。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

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

“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

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

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

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

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祭先祖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

泉州的习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

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

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

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

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

芋头也要上供桌。

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

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祭祖先。

祠堂里,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起旧来。

一炷香烧完后,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

闽南的'纸钱颇有讲究,分为金箔纸钱与银箔纸钱。

金箔纸钱是用来拜天公与敬神用的,而银箔纸钱则是用来敬奉先祖的。

听老人们说,银箔纸钱是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用的通行货币,先祖们以前苦惯了,在除夕那天给他们多烧点纸钱,祈求他们保佑家族兴旺、添丁进财。

纸钱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二、“炝火盆”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闽南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闽南地区包括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闽南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闽南传统文化以庙会、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为特色。

闽南地区的庙会活动非常丰富多彩,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

其中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是泉州石狮庙会,它是中国四大庙会之一、泉州石狮庙会以狮舞和花灯为主要表演形式,属于闽南地区的民间艺术。

闽南地区的狮舞形式独特,舞者身穿狮子皮,采用跳跃、蹦极、翻滚等动作,寓意祈求好运和吉祥。

闽南的花灯制作精美,多彩多样,成为庙会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闽南地区信仰的主要宗教为道教、佛教和妈祖信仰。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古代三教之一,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妈祖信仰则是闽南地区的特色宗教信仰,妈祖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保护神,被视为渔民捕鱼和航海安全的神灵。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妈祖的生日,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如妈祖游行、舞狮、舞龙等。

闽南传统文化还以宴席文化和剧曲传承为特色。

闽南地区的宴席文化讲究丰盛和热情,菜肴丰富多样,有闽菜、客家菜、潮汕菜等多个菜系。

闽南地区的饭店、茶楼等场所专门设有雅座和酒席,以接待宾客和举办盛宴。

雷锋堂是传统的潮汕客家宴席场所,是闽南宴席文化的代表。

剧曲传承是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代表了闽南传统文化的精髓。

闽南地区的剧曲有闽南戏、潮剧、客家戏等多个剧种,各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闽南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变迁。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闽南传统文化依然在闽南地区生生不息,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和传承。

尤其是近年来,闽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宣传,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这些都为闽南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总之,闽南传统文化是福建地区独特的一部分,以其庙会、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特色而闻名于世。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

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

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

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

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福建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家乡风俗传统被世人称颂。

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把美好的风俗传统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乡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敬神尊祖,讲究礼仪,崇尚传统,尊重老人,注重团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闽南地区,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每逢清明、重阳、农历七月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祭祖用具,整理祖坟,烧香祭拜祖先。

人们认为祭祖是传承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感恩。

祭祖活动充满着庄严而神圣的氛围,凝聚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家国情怀。

此外,福建闽南地区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过年期间,人们要回家团聚,一家老小共度美好时光;每逢传统节日,人们要亲手制作各种美食,如年糕、糕粿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每当有重大活动,如结婚、丧礼等,人们都会按照传统礼俗进行庆祝或悼念,彰显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在福建闽南地区,尊老敬老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对老年人充满敬畏之心,孝顺父母、照顾长辈是每个人的天职。

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被视为宝贵财富,为子孙后代传授道德规范和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凝聚着家庭美德和社会凝聚力的文化符号。

这些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的传递,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家乡风俗,让闽南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让我们的家乡风情永不凋零。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贴年画、放鞭炮、祭拜祖先、赏花灯和团圆饭等。

贴年画是闽南传统文化品味的一种体现,人们会在春节前贴对联、剪红纸和春联等年画装饰家庭和商家。

放鞭炮则是为了驱邪避祟,把不祥的事物赶走,向新年祈求好运和平安。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祭拜祖先,祭祀先人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祭品和礼仪表达对祖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此外,赏花灯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人们沿街散步观赏不同风格的花灯,体验浓郁的春节氛围。

最后,团圆饭是春节必备的家庭聚餐,一家人共享团圆和喜悦,共度新春佳节。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闽南民风民俗简介

闽南民风民俗简介

闽南民风民俗简介闽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闽南独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回味,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

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的民风民俗。

服饰习俗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

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

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

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

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

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

“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

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

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

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

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

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

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福建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发源地,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闽南地区,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戏曲形式在当地广受欢迎。

这些戏曲形式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剧情内容吸引着观众,传承着闽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扎染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传统,展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众多游客。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弯曲的飞檐形式,建筑内外装饰精美,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除了艺术和建筑,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

许多宗教建筑和庙宇也成为了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最后,闽南地区的美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

著名的闽南菜系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精致的烹饪工艺吸引着众多食客,成为了闽南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都展现了闽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闽南地区的文化内涵,更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寄托。

希望闽南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闽南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

是我国 360 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 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 的舞台剧。

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 《山伯英台》、 《乌白蛇》、 《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

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 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

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

伴奏 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

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

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 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 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 经过数百年的融 合孕育,在 20 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

上世纪 20 年代,台湾 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

1926 年厦门成立了闽 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

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 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

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 班。

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2006 年马英九为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开锣。

抗日战争时期, 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又创造了杂碎调, 推动了歌仔戏艺术新的发 展。

1948 年闽南歌仔戏班“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入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欢迎,称 为都马调。

歌仔戏因此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 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 术。

作为民间口传文学、以口耳相授方式流传和继承的闽南话童谣的起源、沿革没有详细的 文字记载,但福建地方典籍记载着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看到民间有人传授和流行着《月 光光》的童谣,并记下该首童谣:“月光光,渡池塘。

闽南的端午节风俗作文

闽南的端午节风俗作文

闽南的端午节风俗作文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端午节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家乡闽南,端午节也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和独特的习俗。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闽南的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在闽南地区被称为“重午节”,有人说这是因为端午节当天太阳最高,重力最大,也有人说这是因为端午节是夏至之后第三个“重”日。

无论如何,端午节在闽南地区已经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这个活动的起源和源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屈原。

据传说,屈原是伟大的诗人,他曾经献身于国家,却遭到贪官污吏的排挤。

后来,他写下了《离骚》这篇壮丽的抒怀之作,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最终,他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自尽,以表达他对国家的无限热爱。

为了让屈原的灵魂安息,人们开始在端午节比赛划龙舟来纪念他。

在闽南,赛龙舟活动非常流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龙舟队伍。

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组织比赛,许多龙舟队伍会穿上各种颜色的装饰物,节日气氛十分浓厚。

比赛的规则十分简单,由数十人组成的龙舟要在指定路线上划行,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

观众们都会在河边观看比赛,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

在端午节当天,吃粽子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粽子是用糯米和豆沙、五花肉等搭配食材包裹而成的,外面再包上一层箬叶,蒸煮后焖制而成。

不同的地方,粽子的做法和口味也不同。

在闽南,粽子是用糯米、五花肉、咸蛋黄、花生等材料包裹而成的,味道香甜可口,色彩鲜艳。

除了这两个非常著名的风俗之外,还有一些小众、但同样有趣的活动,比如挂菖蒲、裹艾叶等。

菖蒲在民间被认为是一种能够祛邪、辟邪的植物,人们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在门口挂上菖蒲来驱赶瘟疫和鬼怪。

而艾叶则是一种能够驱除疾病和传染病的草药,人们会在端午节的时候裹上艾叶,随身携带,有保健之效。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节日,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一份责任和荣耀。

闽南的端午节风俗虽然与北方和其他地方的风俗不尽相同,但同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传承闽南文化传统

传承闽南文化传统

传承闽南文化传统
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文化发源地,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闽南文化以其独特的语言、音乐、舞蹈、建筑和美食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方言,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闽南话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情感。

在闽南话中,不仅有着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还有着独特的语音和语调,这使得闽南话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闽南音乐和舞蹈也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而闻名,它常常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闽南舞蹈则以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舞步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是闽南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体现。

闽南建筑是闽南文化传统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建筑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它常常被人们用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情感。

闽南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它承载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仰。

闽南美食更是闽南文化传统的一大亮点。

闽南美食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和独特的做法而闻名,它是闽南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闽南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记忆。

总的来说,闽南文化传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情感,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闽南文化传统,让它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光发热,成为我们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闽南传统文化与中秋节

闽南传统文化与中秋节

闽南传统文化与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而闽南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与中秋节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这片土地上,闽南传统文化与中秋节共同演绎出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形式,让这一节日更加别具一格。

一、闽南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闽南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南音、南曲、南画和南戏闻名于世。

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历史沉淀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了闽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秋节期间,闽南传统文化更是得以全面展示和传承。

二、中秋节与月亮崇拜中秋节是一个与月亮紧密相关的节日,而在闽南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

月亮被视为吉祥、团圆和美好的象征,人们会在中秋节之夜一起赏月、吃月饼,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同时,在闽南传统文化中,月亮也被赋予了诗意和浪漫的色彩,成为了文人雅士创作的重要题材。

三、闽南传统美食与中秋节中秋节的美食文化在闽南地区表现得尤为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月饼,闽南地区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比如,世代流传的“糖画”技艺,通过将糖浆倒在凉板上,迅速用铜勺捏制成各种动植物形象,艳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闽南地区的薄饼、角糕、松坂肉等传统小吃也是中秋佳节的必备美食,丰富了人们的味蕾。

四、闽南传统戏曲与中秋节晚会闽南地区的传统戏曲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秋节期间,各种戏曲演出和晚会活动常常成为了人们欢度节日的重要方式。

闽南传统戏曲形式独特,既有舞台戏剧形式,又有街头巷尾的民间艺术表演,无论是在庙会上还是在村落间,人们都能欣赏到各类戏曲演出,为中秋佳节增添了一抹艺术的色彩。

五、闽南传统民俗与中秋节庆祝除了艺术表演之外,闽南地区还保留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比如,闽南地区常常会举办一些传统民间舞蹈比赛、龙舟比赛、灯笼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庆祝形式,也展示了闽南地区人们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

综上所述,闽南传统文化与中秋节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

闽南人过年的风俗

闽南人过年的风俗

闽南人过年的风俗闽南人过年的风俗闽南春节习俗介绍:闽南人过年基本上是从腊月十六“尾牙”(福建旧时称改善伙食为“做牙”,而“尾牙”则为最后一次做牙)这天开始的。

一直到元宵,整整一个月,过年“过”翻天。

前期是预热阶段,比如置办年货,祭拜灶王爷等。

转入除夕,就热闹起来了。

除夕之夜,闽南称之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今年就是“二九暝”)。

家家在天色未晚前准备好“春饭”等供品。

“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

在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表示“年年有余”。

在大门后,还要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意味着又长又甜,家运吉祥。

一到腊月二十四这天,民间传说这些供在家里的神仙们就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本年度的“工作”,闽南人把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称为过小年,并会举行比较隆重的祭拜仪式,恭送这些神仙上天去做客,直到正月初四这天这些神仙才会重新回到家中,为人们送来新年的财运并保平安。

除夕夜的团圆饭说完了拜天公、拜年的闽南风俗,再说说闽南人的除夕夜的团圆饭是如何吃的。

除夕夜的团圆饭在闽南被贯以一种特殊的称谓叫“围炉”,记得小时候吃年夜饭时,在桌子的正中央都要摆放一口特制的火锅,中间有个烟囱,里面放置木炭,这种火锅在一些地方今天还在沿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火锅和液化气火锅,但使用新式的火锅却少了几分年味,因为使用老式的火锅所散发出来的那种香味是新式火锅所代替不了的。

闽南人对于“围炉”即年三十晚上的这顿饭是特别的重视,并且也比较讲究食物的名称和搭配,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但所选择的食物一定要有特别的意义。

餐桌上一定要有鱼,那叫年年有余(鱼),吃鱼头预示着来年“富饶饶”(闽南地方方言),要有甜芋泥,因为芋与富裕的裕同音,还要有蚶,蚶的壳类似于古代的银子,有金银万两的象征,一般是在围炉快结束时吃的,这种海产不需要要蒸煮,只需用开水生烫一下即可,要是拿去煮就失去了新鲜性,不好食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
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

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
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
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
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
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

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
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

这除了继承连绵
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

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

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
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

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
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

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
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
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

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

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
独造性特征。

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

它不仅形成历
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
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

故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

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

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

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
国外。

闽南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
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

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
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
受,去实践,去体悟。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
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
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