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综述--年会论文
《2024年“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范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弹性”。
本文旨在探讨“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与实际案例分析。
二、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实践意义海绵城市是建设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对城市的生态和可持续性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改造。
这种理念的实践对于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 应对极端气候:面对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等,海绵城市通过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降低雨水对城市的冲击力。
2. 改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
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改造,海绵城市能够在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1. 国外案例:德国的柏林墙根绿化和荷兰的“绿色屋顶”等项目都是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这些项目通过建设低影响开发(LID)系统,有效控制了雨水径流,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2. 国内案例:近年来,中国多个城市也积极开展了海绵城市的建设。
如上海浦东新区的多个试点项目、北京的海绵公园等,均采用了绿地渗井、透水铺装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面临的挑战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海绵城市的实践中,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方向和理论依据;而实践则不断检验和丰富理论。
然而,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资金投入: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
因此,如何保障资金来源和合理分配资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材料不断涌现,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提高建设效果和效率,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发、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为从源头解决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美化城市景观环境,国家官方文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科学理念,从此“海绵城市”理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对海绵城市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具体案例阐述该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引言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公民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加强。
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致使城市中面临着水资源污染以及发生的内涝等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较为严峻,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制约。
因此,为了从源头上使径流污染、内涝等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提出了关于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即“海绵城市”,倡导城市建立雨水开发系统。
1海绵城市理论基本概述海绵城市理论起源于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明显体现在城市降水的较低利用率与浪费问题方面。
从实质上看,海绵城市归属范畴应在于城市规划建设与其自身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立足于城市生态环境和相应设施的有效运用,有效建设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生态设施,将城市的水文特征等逐渐改变,使其在园林、绿地等生态设施的支持下,将缓释、吸收以及利用等方面功能有效发挥出来。
海绵城市理论经过长期的演变,世界各地在城市水循环以及河道系统方面,相继进行了以发挥城市海绵功效为主要特点的实践行为,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出相应的理论。
例如,在城市不同的旱涝时期,怎样提升其储藏、调配以及吸收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相继归纳形成了可持续排水、水敏感城市设计以及低影响开发等多种通过降水循环而影响城市水文特征的相关理论。
从实质上看,这些理论都可以归属于以加强利用自然降水为目的的海绵城市设计方式和理念。
《2024年“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范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水资源的短缺、水环境的恶化、城市内涝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这一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雨水时具有“弹性”,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本文将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海绵城市理念的理论基础1. 理论基础概述海绵城市理论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结合雨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循环理念等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多种技术和工程措施,将雨水就地吸纳和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 关键理论内容(1)水资源的自然积存: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使雨水能够自然积存于城市中。
(2)自然渗透: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措施,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
(3)自然净化:通过建设湿地公园、雨水湿地等生态设施,使雨水得到自然净化,提高水质。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1. 国内外实践案例(1)国外实践:如德国的雨水花园、美国的绿色基础设施等,都采用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国内实践:近年来,中国在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等问题。
2. 实践经验总结在实践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多措并举等措施,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1. 面临的挑战虽然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 对策与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建设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建设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据调查,中国是当今世界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功能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病更是不容忽视:水污染、下垫面硬化、城市内涝等问题严重。
面对日趋恶化的水資源问题,建设海绵城市体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研究建设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海绵城市;城市建设;理论实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采取“粗暴”手段,形式简单、动作硬化、肆意排放,不注重科学化的集中管理,“大旱大涝”现象严重。
而海绵城市则是通过科学完整的城市建设体系,对水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的处理,使得水资源重复循环利用,实现水生态的平衡,利于现代化城市建设。
一、海绵城市理论分析1.海绵城市的涵义。
在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城市内部设施建设,时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在完全顺应自然的条件下,进行雨水的渗透净化和蓄积利用,把新型设施建设与现有设施有机联系,有效控制雨水的排放、净化、再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循环。
将绿地、池塘、坑洼矮地等与人工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结合,实现雨水的有机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水生态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2.海绵城市的本质。
水环境和水生态并不是同一类含义,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实则相通之处衔接紧密。
水问题出现的关键就在于水生态的调节出现偏差,故如果要使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必然要解决水生态的调节。
更多的把关注点由水体转移到整个水态循环之中。
例如,雨水并非单纯落入河道,因而防洪之时便不能只是防守河道。
水体污染主要原因在其外部,进行水质管理也不能单纯关注水体。
要想有效解决水问题,就必须整个水循环系统进行规范化处理。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摘要:自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以来,各地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海绵城市是减少和避免暴雨灾害、有效减少暴雨径流、改善多雨城市形象的关键举措。
雨水作为一种可回收资源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共识,做好雨水回收对维护城市环境有重大意义,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我国国情和现状,探讨了能够适应当前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深入推进,不仅是我国的城市数量增加了,也体现在城市规模的扩大上。
受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的影响,我国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城市群落多成辐射状,且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近。
这样各个城市经济来往密切,互相促进发展,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非常不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和长远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的建设大受欢迎。
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可以让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点:吸水、渗透、净化,使城市的旱、涝危害降低,大大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一、海绵城市理论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学者和技术人员将城市比作海绵的能力,这是由他们对雨水的吸附来定义的。
同时,在相关技术指导文件中,我国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说明,即为保护雨天城市雨水处理排水措施,应合理节约和使用。
海绵城市理论代表了中国城市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
它将城市和水资源问题与缓冲力量适当地联系起来,以确保城市位于水环境境内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其生态平衡。
建立海绵城市的建成,意味着城市能够维持现有生态,合理修复受损的生态水环境。
同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自身与水环境的整合,实现科学发展,确保水环境的稳定。
在建设过程中,要与公园绿地相关部门协调,一方面保证公园绿地有能力处理自然雨水,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控公园绿地的能力。
二、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一)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认识由于海绵城市施工理论是近几年提出的,相关的技术和人才方面还不够成熟,人员的相关经验不足。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特征,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排水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工程,而关于其现状和问题也逐渐受到广大科研和建设人员的关注。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不仅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指导。
2. 实施进展与成效在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
同时,这些措施也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策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了支持,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周期长、投入大,一些地方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影响了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2.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尚未完全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导致建设效果参差不齐。
同时,这也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的难度。
3. 后期维护与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不仅在于建设过程,更在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在后期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如部分绿地被占用、雨水花园被填埋等,导致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效果。
2. 统一技术标准与规范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传统城市社会化的开发模式导致了城市水logging、河水污染、城市内涝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城市面源稀缺的水资源,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
二、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理论最早起源于1986年的香港,旨在解决城市雨水的排洪问题。
它是一种绿色、生态友好型的城市建设理念,试图将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模仿和提升自然的城市。
1. 概念与原则海绵城市的概念源于海绵的特性,具有吸水、渗水和释放水的特点。
海绵城市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将水作为资源来合理规划、利用和处理。
其核心原则包括雨水资源化、管理源头控制、适应性规划、多功能利用和参与治理。
2. 核心技术海绵城市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化和洪水防治。
其中,源头控制是核心。
通过改变城市的建设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避免雨水直接排入下水管网,而是通过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绿色设施进行自然过滤和净化,以提高雨水的自然保持和再生能力。
三、海绵城市的实践海绵城市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以下是全球一些典型的海绵城市实践案例。
1. 新加坡新加坡是全球海绵城市的典范之一。
由于缺乏自然水源,新加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了雨水收集系统,并建设了雨水花园、绿色设施来进行雨水的再利用。
此外,新加坡还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使其具备更好的排水能力以应对持续的强降雨。
2. 中国广州广州作为中国的城市化排头兵,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州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并在黄埔、天河等区域进行了试点。
通过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绿色设施,广州在保护水资源和防洪排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美国纽约纽约市面临日益频繁的风暴袭击和洪涝问题。
为了提高城市的抗风雨能力,纽约实施了海绵城市战略。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精选5篇)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日益严重。
为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强调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根据湖州市规划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低影响开发技术1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是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
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型建设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减轻暴雨对城市健康运行的影响。
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宏观性。
绿色基础设施技术关于雨水排水管理方法侧重于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缺乏对生态环境系统水平的综合考虑。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生态优先,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设一个绿色网络、水文网络的系统梳理,支撑起了海绵城市的骨架。
在水文网络与景观基础上,将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形象概念,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
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控制指标分析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通常包括了径流污染控制、径流总量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径流峰值控制等。
《2024年“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范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应对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的水文特征,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本文将探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二、海绵城市概念及意义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这一理念强调通过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将雨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减少水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一)实践案例1. 某城市绿地建设:该市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如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使雨水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
同时,这些绿地还为城市提供了休闲空间,改善了生态环境。
2. 某小区雨水收集系统:该小区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厕、浇花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理论支撑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支撑。
主要包括水文学、生态学、景观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挑战与对策(一)挑战1. 资金投入: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绿地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建设等。
2. 技术水平: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等。
3. 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意识,使其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二)对策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 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水平。
3. 公众参与: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摘要: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低影响开发城市发展方式,使城市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良好调蓄作用。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防洪排涝1雨水综合利用1.1雨水利用流程建设项目屋面及硬化地面产生的径流通过项目区内雨水收集系统排入就近的下凹式绿地内,拦蓄入渗到地下,下凹式绿地蓄满后通过项目区内道路布设的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经雨水沉砂池沉淀后汇入雨水调蓄池内或排入项目区内生态景观水体。
雨水调蓄设施蓄满后,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溢流排入区域市政雨水管道或项目区内雨水花园等景观水体。
集雨池收集的雨水经过滤后,通过灌溉系统最终用于项目区乔灌木及绿地灌溉或道路浇洒,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区域水环境。
总之,通过雨水综合利用,可以涵养地下水资源,同时能够缓解下游区域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
1.2雨水综合利用系统1.2.1雨水净化系统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和净化,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遇到降雨强度较大的雨水可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为了营造湿润的水环境,项目区内配置人工湿地,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贮水池中。
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采用提升系统—水泵进行循环。
1.2.2雨水利用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收集、屋顶绿化、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
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渗滤池:渗滤池与池塘、洼地相配合,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水生植物,起到调蓄集水的作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2024年“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范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内涝、洪灾等水安全问题愈发严峻。
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海绵城市”的理念逐渐得到了重视,它倡导在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运用自然的或自然形式的绿色生态资源去减少、化解这些因环境恶化所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本文将探讨“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二、理论背景“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起源于对自然环境的模拟与借鉴。
它强调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雨水时具有很好的弹性,可以有效地吸收、储存、净化、利用雨水。
这种理念融合了低影响开发(LID)与水生态修复的原理,强调将传统的雨水管理模式转变为“慢排”的可持续模式。
在理论上,海绵城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绿色生态措施,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来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实践应用1.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海绵城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为大量的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加入透水性路面、绿色屋顶等措施,使得雨水可以快速渗透到地下或被绿地吸收。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降低雨水径流,还能增加地面的湿度和植被覆盖率。
2.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厕、绿化灌溉等非饮用水用途,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 生态修复与保护:对于已经遭受污染的水体和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理念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并恢复生态环境。
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1. 技术挑战:虽然海绵城市理论相对成熟,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克服技术难题。
例如,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和排水系统,如何保证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等。
2. 资金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政府需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近年来,中国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城市内部的水涝和城市周边的洪涝灾害频发,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活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并在许多城市进行了实践。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海绵城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海绵城市”的理论。
所谓“海绵城市”,即建设具有一定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自我吸水、储水、排水的能力,解决城市内部的水涝问题,并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减缓城市周边的洪涝灾害。
这一理论的提出源于瑞士城市模块化理论和荷兰雨水处理系统的经验,通过综合运用低影响开发、绿色基础设施、城市水管理等手段,改变传统城市排水方式,实现城市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的协调。
在实践方面,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例如,重庆市南坪半岛项目作为全国首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通过改造森林生态、构建湿地花园等措施,减少了雨水径流,有效解决了城市内部的排水问题,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
又如,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将中央商务区打造成海绵城市样板区,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排水沟、雨水收集与利用设施等,大大提高了区域的抗洪能力。
这些实践证明了海绵城市理论在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方面的巨大潜力。
然而,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克服。
首先,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需要规划、建设、环保、水务等部门的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协同行动,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改造老旧城区或城市更新时,资金问题成为制约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
最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以鼓励和引导城市发展出更多的海绵城市项目。
为了推动“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借鉴下面几点经验。
首先,加大科研力度,加强理论研究,提升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推动该理论的创新和完善。
《2024年“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范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篇一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近年来逐渐被提及和推广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借鉴自然海绵体的生态原理,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问题,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同时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基础、应用现状、挑战与机遇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海绵城市理论基础海绵城市理念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借鉴,强调将城市的雨水、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通过建立具有良好蓄水、渗透和净化的功能系统,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利用雨水,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实践应用(一)国内实践在中国,海绵城市理念已在多个城市得到实践。
如:广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已经建立了许多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如生态公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
这些项目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减少了内涝风险。
同时,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得到了持续发展。
(二)国外实践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也在探索和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这些国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注重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挑战与机遇(一)挑战尽管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技术难题、资金投入不足、公众意识不强等。
此外,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也会对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不同的挑战。
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应对各种挑战。
(二)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
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资金投入的增加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科技发展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方案选择。
这些机遇将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五、未来展望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将朝着更加科学、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4年“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范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内涵、意义及其实践与理论展开讨论。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与意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它强调的是对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一)理论层面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以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理论为指导。
首先,生态学理论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其次,环境科学理论则提供了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和评估方法。
这些理论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层面1. 雨洪管理: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增加城市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有效管理雨洪。
2. 生态修复:对受损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自净能力,提高水质。
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这些设施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
4.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如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为例,该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增加了城市的渗水能力,减少了雨水径流。
同时,该市还建设了多个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项目,提高了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质量。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该市在应对雨洪方面表现出色,有效减少了内涝的发生。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海绵城市理论的研究,推广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摘要: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渗、滞、蓄、净以及用和排等方式,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降雨以及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而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安全可靠性。
本文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建设实践,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概念与特征;建设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下垫面逐渐粗糙,小区域范围内容易出现涡流现象,而且城市降水频率以及强度增加。
目前国内城市排水系统中,多采用的是地面与管道排水结合模式,地面水泥等地面不透水,降雨入渗率非常的低,以致于地表径流量急剧增加,路面积水形成“看海”奇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一、海绵城市建设理论1、基本概念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即城市犹如海绵,“弹性”非常的好,可以有效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等,尤其是强降雨天气条件下可就地吸收、渗透以及净化雨水,而且还可以补充地下水,对水循环进行调节;干旱时,可将事先蓄存的雨水释放出来利用,让水在城市迁移过程中“自然”的存在。
城市海绵建设,就是要采用渗、滞、蓄、净以及用和排等方法,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其可以实现快速排除与末端集中控制之目的。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强调基于植草沟以及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等措施的应用,进行有效的排水,通过慢排缓释以及源头分散等方式,建立“弹性”城市基础设施,并与传统的设施衔接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2、技术特征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建设,采用小型以及分散式技术设施,比如绿化用地、屋面以及人行道等,对雨水进行分散控制。
其中,LID①能够减少暴雨径流达99%,而且能够对暴雨径流峰值进行延迟,争取5至40分钟的时间。
LID可根据城市区域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规划建设,有效保持原有生态系统,入渗效果非常显著,可以起到有效的补充涵养地下水的重要作用。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基于现有地形以及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利用,经济优势明显。
其中的调蓄设施,与城市园林、绿地以及水体景观等结合在一起,使得“灰色”项目建设量锐减,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设成本。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

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概念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概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方式,将城市设计为一个能够高效储存、净化和利用水资源的系统。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收集与利用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降水收集起来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用水和街道冲洗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城市下水道的负担,还可以回收利用水资源。
2. 绿地建设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增加城市公园、花坛和屋顶绿化等绿化空间,可以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3. 蓄水与渗透建设地下储水设施和渗透地面,可以使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水层,提高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能力,减少地表径流,达到防洪和减缓城市水资源枯竭的效果。
4. 生态水体通过修复城市中的河道、湖泊和湿地,恢复自然的水体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提供城市居民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1. 新加坡新加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该市通过建设蓄水池、雨水花园和绿化屋顶等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此外,新加坡还通过提高建筑物的雨水利用率和加强市容管理,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的发生。
2. 丹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水体系统,建设了一系列人造湖泊和湿地,提高了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同时,哥本哈根还注重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的结合,将绿色景观融入城市设计中,为居民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1. 提高城市抗洪能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和储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城市对洪水的缓冲能力,从而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保护水资源海绵城市建设通过雨水收集与利用、蓄水与渗透等措施,实现了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缓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设计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对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
2. 技术应用与标准不统一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项技术与应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技术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效果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建成后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护经费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衔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确保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多项技术与应用,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保持一致,提高建设效果。
海绵城市理论论文现代城市设计论文

海绵城市理论论文现代城市设计论文摘要:对于海绵城市在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其在很多城市都受到了重视,尤其是对于南方城市,更是可以借助于海绵城市实现自身优化,这也就需要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基本内容要点,切实保障海绵城市的运行价值最大程度体现。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现代城市;设计中;应用;浅析1 海绵城市设计的相关概述1.1 海绵城市设计的概念广义上来讲海绵城市是指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使构成城市的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生命共同体,体现出最佳的生态功能,从而促使城市整体自然循环有序发展。
狭义上来讲,海绵城市重点严格管控城市雨水径流总量,以及雨水径流形成的污染,特别是严格管理分散的、规模较小的源头雨水,有效打破了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思想,大范围应用消化与循环利用雨水的概念。
1.2 海绵城市生态系统运行过程全面思考城市的整体运行,不仅需要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基础设施和城市用水,同时也需要思考项目技术的可行性。
由于上述因素,海绵城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水文条件、指标规划的差异性和项目的可行性,设计出城市低影响的雨水生态系统。
其次要全方位有效整合自然要素,科学消化雨水,同时整体应用渗透、净化、外排等各类生活技术,也就是要对地下水有效补充,合理调整利用水循环。
最后,采取上述要素设计的海绵体可以在降雨过程中尽可能留住水,防止城市发生大规模积水现象,在干涸时,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最大程度减轻水资源紧张的程度。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2.1 雨水花园设计2.1.1 概述雨水花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州的雨洪专家在1990年提出,多为凹浅种植有各种植物的绿地,由砂石层、土壤层、种植层、蓄水层组成。
通过营造自然的雨水渗透系统,引导雨水径流,收集雨水并净化雨水,使之为人们所利用。
雨水花园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途径,被认为是降低城市水污染的最佳方式之一。
2.1.2 雨水花园特征低影响开发指导下的雨水花园在系统、功能以及设施使用上都与传统的雨水花园有不同,因为其倡导利用生态并对自然水文情况影响最小的方式对场地进行设计,因此相比较于传统雨水花园对于水利设施的依赖,LID理念下指导的雨水花园倾向于借助园林对雨水处理的效果进行雨水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措施
非结构措施
渗
滞
蓄
净
用
留
留
留
留
植被、透 水铺装
等
生 物滞留 池等
排
政策
规划
法规
…
…
总规
控规
修规
专项规划
图 1-1 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结构图
2 国外海绵城市相关理念与经验
2.1 海绵城市相关理念
海绵城市最早由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 Budge(2006)将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 现象。而如今,学者们将“海绵”比作城市的雨洪调蓄能力。
近期建设规划等方面增加相关要求,如用地布局减少不透 量、径流峰值、
水地面、保护生态敏感区、明确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域等 雨水利用目标
[11]
海绵城市总量 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地块规划设计中,同时
修建性详细规划
专项 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水系规划 排水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控制目标 落实控规提出 的开发目标要 求
1.海绵城市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海绵城市 进行了如下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 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
海绵城市应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 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的能力[2]。具体来说,海绵城市就是以“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 为理念,优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雨水进行渗透吸收,部分雨水用以调蓄、净化并利用[3]。
3 国内建设发展现状
3.1 海绵城市学术研究
国内最早在城市建设中提出“海绵”概念的是在《城市景观之路》一书中,俞孔坚和李
迪华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
键战略”,并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10]。
台湾水利署在出台的《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中提出发展 LID 技术,构建“海绵城市”[10]。
明确海绵城市 开发控制目标
明确地表径流控制要求、“海绵体”设施布局要求
按用地性质提出地块的场地、建筑、道路等具体的海绵城 市设计要求
道路、场站、停车场等提出海绵城市开发控制要求 明确滨水空间的绿化控制线、建筑控制线等,并提出水域、 岸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等控制要求 明确城市低洼易涝等特殊区域的海绵城市开发、城市雨洪 控制的安全性要求 明确不同类型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提出立体绿化建 设要求,并针对海绵城市设施分区提出植物选择要求
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相关理念的雨洪管理理念主要有: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绿色基 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 Water Infrastructure,GSI); 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德国的雨水利用(Storm Water Harvesting)和雨洪管理(Storm Water Management);澳大利亚的水敏性城市(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日本的雨水贮存渗透计划等[5]。尽管这些理念的名称不同,但 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基本涵盖: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等雨水渗透、滞留设 施,以及生物滞蓄池、湿地等雨水贮存设施[6]。
其构建基础框架,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及管理中的内容、要求与方法,
并提供了我国部分实践案例。《指南》的发布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规划类型 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表 3-1 《指南》中各规划类型的控制目标及要求
目标
《指南》基础上的细化控制要求
在用地布局、生态建设与资源利用、绿地系统、防洪排涝、 城市地表径流
表 2-1 国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与政策
政策名称
(1)控制雨水径流的较佳场地规划(Better Site Planning,BSP); (2)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3)雨洪最优管理系统(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 (1)各州禁止降水直接排入公共管网,要求城市开发“排放量零增长”; (2)新建工商业建筑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配置雨水利用设施,若无,政府将征收雨 水设施费和排放费[9]。; (3)实时水价引导,规定高水价和高处理费; (4)制定屋面雨水利用设施标准。 (1)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在 广场、公园、运动场、停车场等利用透水铺装、渗透管、 渗透井等进行贮雨渗透;利用建筑物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9]; (2)建设“雨水流出抑制型下水道”,采用各种渗透设施截留雨水并收集利用。
武汉 (湖北省)
常德 (湖南省)
南宁 (广西壮族 自治区)
重庆 (重庆市)
园;芍药停车场;再 东外环河绿道
平方公里示范区
市建设技术规范》;
生水厂建设
南湖湿地、白沙湿地、 洪圩湿地工程、备用 清溪河沿线 水源项目等
老城区、天堂湖新区, 编制《池州市海绵城 并整合为 44 个区块 市规划设计导则》
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 部大厦项目;厦门天 马微电子公司纯水系 统
岛内人行道改造,共 马銮湾片区约 20 平
铺设 11 万余平方米 方公里示范区;翔安
透水砖;改造厦禾路、 新城东南部 15 平方
白鹭洲路等主干人行 公里试点区
道约 12 公里
编制《厦门市海绵城 市实施方案》;拟定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 设管理方案》(暂行)
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 编制《萍乡市海绵城
湿地公园、玉湖公园、 玉湖、五丰河流域治 政办公中心区域及老 市建设行动计划》;
城市名称 迁安
(河北省)
白城 (吉林省)
镇江 (江苏省)
嘉兴
“点”层级
“线”层级
黄台山公园建设; 三里河环境整治;
人民广场下沉式广场 滦河综合治理; 与绿地建设;污水处 龙形公园景观水渠建
理厂改扩建
设
森林公园、劳动公园、 天鹅湖公园、鹤鸣湖 新开河、引嫩入白工
公园;棚户回迁区建 程、洮儿河灌区渠系
设;东湖湿地
江二社区改造;金山 湖路建设;
已建设生态草沟 15.72 公里;生态化道 路 40 公里;
晴湾佳苑;嘉兴植物 蒋水港绿道、湘家荡
“面”层级 老城区、城中村和新 城区,总面积 20 平方 公里,占主城区的 67%
25 平方公里白城生 态新区建设
官塘新城、镇江新区 生态示范区和高校园 区 LID 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综述
凌子健,翟国方,何仲禹
摘要:针对国内城市面临的内涝问题和水资源短缺并存的问题,城市水问题治理在规划转型的新常态下需 要变革思路,借鉴国外低影响开发(LID)理念提出的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是城市生态雨洪管 理的方式之一,目前国内在理论、实践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内容,通过 梳理国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政策,吸收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经验。通过归纳国内海绵城市学术研究进 展,对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整理,特别是对 16 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内容进行了梳理, 对现今国内海绵城市实践建设实践效果与问题做出说明与分析,最后分别以规划控制和工程建设角度对海 绵城市的建设提出展望,以期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 试点城市 城市规划
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16 座城市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未来三年,中央将对这些城市进行补贴以促进海绵城市
建设。从试点城市中归纳整理出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对国内不同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具有
较强的参考性和可推广性,见表 3-2。
表 3-2 “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3.2 试点城市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海绵城市的实践探索。典型
的项目有深圳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示范区、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
设项目、北京顺义东方太阳城老年住宅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等。
2015 年 2 月,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确定迁安、白城、镇江、嘉兴、
鹅湖公园建设
理
城易受洪涝影响区域 制定《萍乡市海绵城
作为试点区
市实施方案》
千佛山风景区西区中
水利用;济南森林公 园、花圃公园透水铺 装建设;卧虎山山体
凤凰路、旅游路东段 “海绵”试验段
在欧洲,德国柏林的波茨坦广场的雨洪设施是德国雨水利用的典范,在汉诺威市的康斯 伯格生态城,其雨水收集系统也是独具特色。在英国,LID 系统被应用于城市排雨水系统, 发展成为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的理论与方法。
国家 美国 德国 日本
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内涝和干旱频发,除了极端天气影响,雨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 利用是其中重要原因,城市降雨多通过下水管网直接排出,但同时,现有的下水管网设计标 准较低,往往无法满足强降雨造成的排水需求,从而引发洪涝灾害。为治理城市水问题,国 家提出了“海绵城市”新理念。
但是,不难发现关于“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多围绕以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水敏感城市等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我国在引入国外理念的同时,多数技术设施和应用方法 都照办发达国家经验,使得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实践方面存在诸多的瓶颈。因此,我国在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快海绵城市的基础研究,以推动海绵城市在我国的推广应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