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合集下载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苏轼对亡妻凄婉的爱情及相思之情;3.鉴赏词中的表现手法,体悟感受词作里传达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资料】1.苏轼和王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文学上的三苏指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22岁中进士,入世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等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詹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

十六岁时,与当时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二人两情相悦,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

苏轼悲痛欲绝,久久不能忘记,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

她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见识的告诫和嘱咐。

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王弗的去世,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苏轼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是由于与妻子情深意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长久。

2.本词写作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3.苏轼的三个妻子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诗歌鉴赏力能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教学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读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江淹在《别赋》中曾说过“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曾讲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对相爱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片相思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豪放词人——苏轼。

背景介绍:(课件)公元1055年,19岁的苏轼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了。

王弗,四川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以这样说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总体把握(一)听课文朗诵,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二)课文分析1、标题是”记梦”,作者开篇是否写“梦”了?为了开门见山,上片的内容可否删除?明确: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词江城子赏析及教案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及教案《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正文: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题解: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三、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不幸的是王弗在她二十七岁时于汴京(今开封)去世,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于故里四川眉州。

在这首词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四、内容分析:上片、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相隔的夫妻,互相摇念,却无半点消息,可想而知作者凄哀至极的心境。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茫茫”二字,表面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传达出作者无边的凄清和空虚的情怀。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夫妻日夜思念,却杳无音讯。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作者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感情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也时时地在脑际闪现,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

千里之外,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仕途坎坷、潦倒失意之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一﹑整体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是苏教版选修课程中“‘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一章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本章节一共选入了苏轼的四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分别想从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不同的层面介绍苏轼对宋词的创新和贡献。

从而让大家了解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苏轼。

苏轼的词强调词的主体性,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也是苏轼的一项创新:即以悼亡题材入词。

对于悼亡这一题材来说,苏轼的这一创新,不仅没有冲淡悼亡词的庄重,反而增加了词作的抒情色彩,《江城子》一篇质朴而庄重,感情蕴藉深厚,感人至深。

在苏轼之前,只有悼亡诗没有悼亡词,苏轼之后,涌现了很多悼念亡妻的绝佳词作。

教师将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使学生快速的进入相应的情境,结合多媒体图片介绍本课相关背景,使学生了解王弗其人以及她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其次运用朗读教学的方式展开,使学生充分地了解文本。

再次教师抓住关键字具体分析,充分地拓展文本的内涵。

最后,拓展延伸,提一下悼亡词,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二、教育背景分析。

对本首有关苏轼王弗彼此恩爱情深流传千古的词,我们不能不熟悉。

这首词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多么深奥的语义。

在朴素的文字下却蕴含着无比的深情。

对于苏轼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不深刻。

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个多情的苏东坡。

三、教学目标分析:⑴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词作背景,结合注释诵读全词。

②能记住一两个苏轼和王弗之间的小故事,并能有一些自己的感慨。

⑵过程和方法:①从语言入手,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初步把握和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②能够感知苏轼对王弗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深沉思念。

对苏轼形象的理解除豪放外更添多情的特征。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够受到感染和启迪。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习目标1、根据课下注释读懂词的含义,并背诵本词。

2、诵读体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

3、学习积累,鉴赏词作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体会苏轼的深情,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学习重点诵读体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积累,鉴赏词作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体会苏轼的深情,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朗读鉴赏,通过比较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用案人自我创新一、情景导入苏轼,我们高一学过了他的散文赋名篇《赤壁赋》,领略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洒脱、达观;学过了他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了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与旷达。

这两篇佳作让我们更多的懂得了他的“豪放”,而他内心深处的“婉约多情”则是我们不熟知的。

苏轼,千古第一风流人物,我们应该对他有更多的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去感受他的“十年生死”之梦。

二、感知诗词:古诗词诵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重点词语:思量:想念,相思。

千里孤坟:孤坟远在千里之外。

话:谈论、叙说。

纵使:即使。

应不识:(你)应该也认不出(我)来:助气助词,无义。

小轩窗,正梳妆: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顾:看。

料想每年的明月之夜,你在那短松冈上,都会因思念我而柔肠寸断吧。

料得:料想。

肠断: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2、译文:十年来,我们阴阳两隔,彼此茫然不相知。

虽然我没有刻意去想你,可心中自然难以忘怀。

你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我难过时也)没有地方诉说心中的悲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①生死相隔,深情难忘。

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

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

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②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人生经历,了解诗歌背景。

2.理清诗词的线索脉络,分清内容层次。

3.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鉴赏表现手法,理解情感。

情景导入他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他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放,他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味苏轼的这份柔情,感受他对亡妻的深情。

环节一:知人论世1.走近苏轼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2.苏轼的重要经历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四十四岁时谪往黄州;五十八岁谪往惠州;六十一岁谪往海南儋州。

3.后世的评价苏轼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并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既积极进取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4.写作背景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含义,学习表现手法。

2.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3.鉴赏词作里表现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dān]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等。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苏辛”苏轼辛弃疾书—“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文—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思】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从那些字眼看出来的?2..本词题目为“记梦”,整篇词都在描写梦中的情景吗?试分别找出梦前,梦中梦后的诗句。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议】1.“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2.“不思量,自难忘”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十年”一句有什么关系?联系苏轼生平,思考本句中的“凄凉”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4.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检】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完整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主讲人:张玉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

(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1、内容讲解(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集体备课通用教学案学科:高二语文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备人秦瑶备课成员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2、鉴赏本诗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感受苏轼对妻子王弗诚笃的情感和身世沧桑之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鉴赏本诗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苏轼对妻子王弗诚笃的情感和身世沧桑之感。

课型新授课1课时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起苏轼,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那么苏轼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形象: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乐观)然而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言道“但是,即使如此,苏轼的内心深处也有着不那么容易被关注、被触碰的柔软之处。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来走近和认识不一样的、未知的苏轼。

二、预习检查(一)解题(二)作者介绍(三)背景介绍三、文本解读(一)初读文本请同学们听录音,说说做“梦”的是谁?被“梦”的对象又是谁?并结合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诗人:深情款款、思念妻子亡妻:温柔、恬静(二)初读文本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可以划分为几部分?线索:梦三部分:梦前、梦中、梦后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三)深入研读上片:请同请同学们自由读词的上片,讨论下面问题。

(讨论3分钟)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2.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重点: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一、激趣导入如果苏轼。

结合学生已经接触的作品,创建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豪迈奔放的,自适旷达的苏轼,进而启发学生感受这首一改常态,情感细腻深沉的作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从这首词中看见不一样的苏轼。

二、文本探究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思考:本词的线索是什么?以什么作为写作顺序?①记梦:点明写作内容梦到亡妻,抒发思念、伤感、无奈之情。

②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梦前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学习活动二:以写促读,走入梦境请大家自由朗读梦境部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来具体描绘作者梦中所见的情景。

示例:梦中我轻而易举地飞回家乡四川眉州,回到以前与你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晨曦微露,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而我此刻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你依旧明艳动人,而我却两鬓如霜,面容憔悴。

我们有千言万语要向对方倾诉,但是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通过梦境部分的赏析,我们发现作者基本全用白描,语言质朴自然,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正是白描手法的魅力所在。

学习活动三:咬文嚼字,以声传情梦境越是美好,则越是反衬出现实的悲苦。

作者的现实生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小组合作,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点评和交流。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的,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一样,花落人亡两不知。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②“不思量,自难忘”,对你的思念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状态,妻子一直都在我的心里,即便不去想,会时不时地记起。

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

十年忌辰,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难以遏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概述】本节课旨在通过分析、理解并解读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培养对文学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逐渐掌握文学作品的解读技巧,并能够从中领悟到文学作品的美感与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1.学习和理解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基本背景和创作意图;2.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通过对作品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处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与追求。

【教学重点】1.解读杨万里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揭示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2.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色和处境的理解,并联系到现实生活。

【教学准备】1.复印杨万里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文本;2.准备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城子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城子的联想和感受;2.展示杨万里的画作《江城子写生图》,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江城子的描绘。

二、阅读和理解(20分钟)1.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文本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2.学生阅读完毕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指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对杨万里的诗歌风格的感受。

三、解读和思考(25分钟)1.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2.分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3.通过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处境的反思,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追求和价值观进行思考和探讨。

四、练习与拓展(20分钟)1.引导学生仿写一段诗句,表达自己对江城子的想象和感受;2.组织学生集体或小组朗读自己写的诗句,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3.展示其他与江城子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学习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重点难点】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深沉的爱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学习流程】一、导入:你们认为宋朝全才型的人物是谁?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政治家,可谓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轼即使仕途不顺、即使惨遭贬斥,却总是乐观旷达的,他的诗词文章亦如其人,给我们的印象也是豪放旷达的,但是,我们的大文豪也有悲痛浓得化不开的时候,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柔婉细腻的悼亡词,来感受他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二、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二)写作背景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

“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

”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梦境中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这个梦境有别于任何以往的经历,其中蕴藏着无尽的教育启示。

本文将根据这个梦境,设计一节富有启发意义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梦境中所述的经历。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的背景故事;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3.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梦境体验。

教学准备:1.江城子的相关资料和文本;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学生个人文具。

教学活动:步骤一:导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江城子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向学生介绍江城子的背景故事,使其对梦境有初步了解和认识。

步骤二:文本解读(20分钟)分组让学生阅读江城子的相关文本,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互相讨论和解读这段文本。

教师在小组之间巡视,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文本中的意义和象征。

步骤三:图像创作(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他们对江城子的理解和诠释,自由创作与梦境相关的图像作品。

可以使用各种绘画材料,如纸笔、彩色铅笔、水彩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视觉表达自己对梦境的印象和感受。

步骤四:梦境再现(3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图像作品展示给其他组。

展示的学生需要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他们创作图像的灵感来源和设计理念。

其他组可以提问,分享对于同一梦境的不同理解和观点。

步骤五:梦境书写(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梦境经历,以散文或诗歌的形式书写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的梦境。

鼓励他们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感官描写,使读者能够沉浸在他们的梦境当中。

步骤六:展示和分享(20分钟)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梦境文本进行展示和分享。

可以通过小组展示、朗读等方式进行,让他们互相欣赏和点评彼此的作品,增强艺术欣赏与批评能力。

总结:通过这节富有启发意义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还能够培养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读懂词作,通过诵读感悟苏轼对亡妻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词作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3.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苏轼豪放词风的另一面。

教学重点感悟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作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出示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一段话,思考王弗在苏轼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当十九岁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苏轼遇上了年方二八(16岁)的聪颖女子王弗,两人成婚了。

王弗出生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温柔聪慧,在事业和生活上都给苏轼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天妒红颜,幸福的婚后生活仅仅过了十一年,26岁的王弗身染重疾,不幸病逝。

公元1075年,王弗离世十年,历经宦海沉浮的四十岁的苏轼来到距离亡妻千里之遥的密州任职,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旷世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二、初读:体会词情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朗读与点评。

2.思考:标题写到“记梦”,是否一开篇就在写梦?哪几句在写梦?明确:不是,写梦的诗句为“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本词以“梦”为线索,按照“现实——梦境——现实”的结构来写(手法:虚实结合)三、品读:感悟深情(1)品味“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

明确:“茫茫”即“茫然不相知”“音讯渺茫、模糊不清”,之所以感到“茫茫”,是因为苏轼和妻子已十年未见,天人两隔、生死相隔。

“两茫茫”则说明不只是词人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包含了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

短短七个字,既奠定了全词凄婉沉痛的感情基调,也包含了苏轼对妻子深沉的思念。

(2)任务:找出上片感触深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

(完整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完整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 ?十年存亡两茫茫》教课设计主讲人:张玉教课目的: 1.认识写这首诗的背景。

2.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教课手段:多媒体,板书教课过程一、导入苏轼的魅力安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如何一个形象?请联合学过的词句往返答。

(豪放、豪迈、才干横溢)今日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有名的哀悼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领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昼夜记梦》苏轼一世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逝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成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慧宁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不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念书时,她便陪同在侧,整天不去;苏轼偶有忘记,她便从旁提示。

苏轼问她其余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无微不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惋惜天妒良缘,佳人命薄,王弗 26 岁就逝世了。

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问可知的。

苏轼 21 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 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睦,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 40 岁了,二十年宦途奔走沉浮,老婆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仍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昼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昼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逝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商讨:1、内容解说(1)“十年存亡两茫茫。

不思索,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如何的情思?“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不过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觉,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老婆在内。

生者和死者,相同的情思,相同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妇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2.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三、学习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苏轼著名的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诗人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那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二)初读: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教学目标、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地词作鉴赏方法.、掌握词作虚实相生地写作手法.教学重点:、词作地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虚实相生地写作手法鉴赏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地.他地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地诗句回答.(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地另一面——多情.公元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岁地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岁地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地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地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地伴侣,而且是文学上地知音,事业上地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地打击.三、学习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苏轼著名地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诗人小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这一切地一切都令他感伤……(二)初读:整体感知.写作背景“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诵读全诗,自主思考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地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千里)孤坟(明)月阴冷凄凉深挚思念孤寂哀伤(短)松冈(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通过分析本词地意象和意境,我们对作者地感情有了自己地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且思考下面地问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茫茫:遥不可及.“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地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这一面地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地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地情思,一样地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地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地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地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地更深一层地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地每时每刻地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地无意识地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地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地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地人生体验?联系词地写作背景思考.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地斗争愈演愈烈地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地灰尘,也是岁月地风尘、情感地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地笨拙和苍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感情地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四)写作手法鉴赏通过解读文本,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词人对亡妻地深挚感情,这首词被称作“千古悼亡诗之魁”,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也比同类词略胜一筹.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词写作手法地鉴赏.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是《记梦,》词作地内容全部是梦境吗?不是.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地?时间顺序.在词中找出依据.看词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刚才所说地时间顺序?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地爱情和深沉地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地调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师明确并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地显著特色.梦是虚幻地、缥缈地,然而梦中人地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地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四、当堂背诵、默写五、课堂小结六、课外作业板书设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意象、意境、感情二、虚实相生地写作手法三、因为爱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案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学习目标、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地词作鉴赏方法.、掌握词作虚实相生地写作手法.学习重点:、词作地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虚实相生地写作手法鉴赏教学过程:一、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地诗句回答.二、学习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初读:整体感知.了解写作背景、诵读全诗,自主思考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地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地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地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地人生体验?联系词地写作背景思考.、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四)写作手法鉴赏、题目是《记梦,》词作地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地?、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三、当堂背诵、默写四、作业《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案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教学目标、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地词作鉴赏方法.、掌握词作虚实相生地写作手法.教学重点:、词作地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虚实相生地写作手法鉴赏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二、学习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诗人小传(二)初读:整体感知.写作背景、诵读全诗,自主思考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地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地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地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地人生体验?联系词地写作背景思考.、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四)写作手法鉴赏、题目是《记梦,》词作地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地?、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三、当堂背诵、默写四、课堂小结五、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主讲人:张玉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

(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1、内容讲解(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

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小结: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不也同样吗?“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这十年间,诗人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爱妻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因此格外感人。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颓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

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总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小结:梦中这五句,才入题“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总结: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小结:梦后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总结:梦后——此爱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四、总结1、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五、艺术特色(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六、拓展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2、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2、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1).虚幻世界和梦境。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想象和回忆。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七、结束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