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335c71c227916888486d7f7.png)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
“革命文学”又称“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在早期,经常被叫做“普罗文学”。 “革命文学”的倡导经过了一个由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就通过《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开始宣传“革命文学”的主张。如邓中 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强调,新文学应该“警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 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要求: “我们的文 学家,同时是一个革命家”。教导作家:“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 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 革命文学”。 除此之外,沈雁冰(茅盾)、蒋光慈(赤)、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前辈也从不同的 角度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沈雁冰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中强调:“无 产阶级艺术绝非仅仅描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 一种适应于世界的艺术。”蒋光慈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中提出:“因为社会 中有阶级的差别,文化也随之含有阶级性。”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号召 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指出当时时代所要 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 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鲁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27 年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的讲演中,题目是《革命时代的文学》。
二、出现这种文学特征的原因 1、社会现实原因
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翼集团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在全国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但是在思想、文化和文艺领域,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 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导力量。而共产党虽然力量薄弱,却因为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宏伟 理想, 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作家。这样,就使得国共双方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文艺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 终又使得它们谁也统治不了谁,在思想、文化、文艺领域,产生了一块表达较为自由 的天地。在这块天地里,一方面,左翼革命文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与左翼文学相对立的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造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也一并 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30年代无产阶级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个人民主主义文学并存共 荣的局面。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0971ba5577232f60ddcca119.png)
新月派的理论家。主要观点:学是天才的产
物,强调文学的贵族性.
3.
文学“要有道德描写,然后才
有力量”
朱光潜(1897-1986)
《“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1935)
艺术的最高境界: 和平静穆。
六、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朱光潜、沈从文等京派文学家强调文
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鲁迅(1881-1936)
《白莽作〈孩儿塔〉序》,提倡战斗的力的美,对京派的 文学观予以反击。称赞白莽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 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三、“左联”的成立及发展
1、左联:全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鲁迅作《对于 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左联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的第一 个全国性文学团体。
人文主义文艺观 理论上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 从文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评价 标准。
梁实秋
中国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革命文学兴起,
《太阳》《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社“突 变”。 代表人物:蒋光慈、钱杏邨 、李初梨、 冯乃超、彭康。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代表人物:朱光潜、梁实秋、沈从文、 林语堂等。 主要观点:反对文学为政治斗争服务, 注重文学的本体建设。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5682125ff01dc281e53af06f.png)
左联的历史贡献: 1、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2、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探讨创作方法。 左联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失误): 1、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2、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
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有: 1、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 2、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就“性灵文学”发生论争。 3、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对本时期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两方面: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 2、中国革命的历程已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潮流直接 强力地介入文学,新文学的队伍随即在“革 命”和“人性”的旗帜下不断分化组合。
在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这 两种重要的文学主潮下,涌动着多元而复杂 的人的观念与文学话语:
其一,五四人文主义人学观
其二,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 与话语
作家独有的艺术世界 : 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 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 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边城世界 ”
“我们不能不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 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 素,这是当然的结论。”
声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 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
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
声
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音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 城人,笔名孟实 )的美学、文 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 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https://img.taocdn.com/s3/m/1cdabf0aa8114431b90dd8e3.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31fc41a02020740be1e9b5c.png)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3、2,上海,《拓荒者》、 《北斗》等刊物,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革命作家统一组织。主要成 员:鲁迅,冯雪峰,李初梨等。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积极从事 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以文艺来配合 革命斗争,推动“左翼”文艺的发展。 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4.“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 学”
思考题: 1.概述“左联”成立情况,主要成绩及缺失。 2.简述30年代文坛的几次论争。 3.对梁实秋的“人性论”你作何评价?
1931—1933,“文艺自由论辩”
胡秋原——“自由人”
苏 汶——“第三种人”
“文艺虽不是‘至上’,然而决不是‘至下’ 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那是艺术的叛徒。艺术家虽不是神圣,然而 也不是叭儿狗。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 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 ——胡秋原《阿狗文艺论》 “我是一个‘自由人’”,反对“某一种文学 把持文坛。” ——《勿侵略文艺》
2.左翼阵营对“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批判
1、黄震遐发起,《前锋周报》,《前锋月 刊》,号召作家以民族意识作为文艺的使命, 开展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黄震遐:《陇海线上》 《黄人之血》
3.左翼阵营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犁《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时间: 1928年初——1929年底
太阳社、后期创造社
与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
论争三方面:
文艺的社会作用;
文艺和宣传的作用; 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a5fd873d87c24028915fc385.png)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 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7ab4480a0740be1e650e9ab8.png)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98a1924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5.png)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一、概述1、基本特征:(1)、政治化(1928年北伐战争<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结束,1927至1937,土地革命/十年内战/国内革命战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东北沦陷。
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决定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倾向的文学(近现代通俗文学)共同存在、发展《朱版教材》基本风貌:一是上承五四人的文学的文艺、美学思潮及文学创作中的多彩艺术成就;二是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与话语:三种“人”的观念的对话、冲突——一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即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2、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左翼)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人文主义)两大文艺思潮各自发展演变、相互竞争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革命文学论争——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受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左倾文艺思潮影响)的基本主张:把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及新社会的预图”,“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它的根本任务”;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2)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和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主要缘于其对五四文学的否定,把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做革命的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都当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3cc3adb96529647d272852fe.png)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第五讲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五讲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037300e70975f46527d3e1f7.png)
“左联”主要进行的文学活动: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传播与运用。 冯雪峰翻译介绍了列宁《托尔斯泰——俄罗斯革命的明镜》 《论新兴文学》。 鲁迅翻译介绍了《苏俄文艺政策》,普列汉诺夫的《艺术 论》。 瞿秋白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 《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了国 际文化研究会,以极大的努力输入苏联文学作品,高尔基的 《母亲》、法捷耶夫《毁灭》、绥拉菲摩维支《铁流》、萧洛 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等。易卜生、惠特曼、托尔斯泰、莱 蒙托夫、契科夫、果戈理等作家的作品都得到了及时的介绍。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鲁迅 “拿来主义”——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形式上)
4.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如前苏联 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方的作品等。 5.革命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6.“左联” 的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 阳翰笙等40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 会,地点在上海的霞飞路,郭沫若、茅盾、郁达夫 都列名参加了左联。
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与创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为 提倡革命文学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载的大量革命文学 作品和不少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论文、译文,及关于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文章 而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 太阳社在理论和创作上曾带有过激的偏向。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二、文学论争的特点: 1.论争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诸如 文艺与阶级的关系,文艺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文 艺与生活的关系、时代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 系,而文学艺术内部关系问题、美学范畴问题却 未能得到全面的探讨。 2.每一个提上日程的争论问题,都未能充分展开,问 题的讨论显得浮光掠影。 3.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论争 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 过程中,不仅成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指导思想, 而且对众多追求革命的文学家产生巨大的引力, 构成30年代文学的主潮; 4.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也有不可 忽视的实绩,并在文学发展的背景下对主流派文 学起某种补充作用。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c6e834083d049649a665841.png)
弗洛依德思想,推出《文艺心理学》。
林语堂(1895-1976)宗白华(1897-1986) 丰子恺(1898—1975) 梁实秋(1902-1987)
17
王森然(18 95-1984)
(1902-1931)、彭康(1901-1968)、李初梨(1900-1994)、阳翰笙(1902-1993)
8
3.成立“左联” (1)1930年3月2日,鲁迅、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 梨、彭康、钱杏邨、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在上海参加成 立大会。 (2)理论纲领:“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 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3)选举冯乃超、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茅 盾等也参加了左联。 (4)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文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3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4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13
3.成绩与不足 1936年初,共产国际领导指示左联解散。 (1)提倡与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现代文学影 响深远。 (2)政治上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苏联文学运动和理 论,存在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创作上,某些作家存 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总体上说,文学运动方面的影响远大于创作实践. 14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21e5e614ba1aa8114431d94c.png)
正式兴起
• • • • • •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正式提出 最初是创造社、太阳社理论倡导 郭沫若(麦克昂)《英雄树》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主要观点
“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 而起的”必将是“无产阶级文艺” • 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 及新社会的预图”—性质
文坛论争
• 与右翼思潮的斗争 1930年3月“六一社” 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黄 震遐《前锋周报》《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宣言》“文艺的中心意识” “文艺 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族是 一个人种的集团” 黄震遐《黄人之血》人种学来抹杀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
梁实秋观点
• 与 “人性论”的论争
• 文艺思想上,夸大文艺作用,能“组织生活”: 冯乃超《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超越 时代”“创造时代”:钱杏邨《英兰的一生》
• 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鼓吹标语口号式文学。 冯乃超《同在黑暗的路上走》 • 主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郭沫若《桌子的跳舞》 • 批判五四以来文学,唯我独革宗派情绪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张资平--“社会变 革中的落伍者”
•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很多共 产党人从政治革命直接参与文学运动; • 社会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 首先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创造社、 太阳社(1928)酝酿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就是如此; • 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独立领导中国革 命的现实政治斗争,有建设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求; • 同时,也有来自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诸如前苏联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 方辛克莱、巴比塞、德莱塞等作品; • 革命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也提供了组织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人文主义——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人文主义——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207b406be23482fb5da4c3e.png)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 概述:30年代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 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闸扬了五四人的学理流派。
• 代表人物(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等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论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丰子恺等
• 主要观点:他们提倡人性论,重视与强调文学“洗刷人心”、 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时期“改造国民 性”的文学主题。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 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他们 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 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 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前期理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
,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
献。
后期理论:后期新月派提出了
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
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
,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 (苦闷的象征)
• 他们采取的是贵族式的不介入的清高态度,绝对不能容忍 文艺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翼。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 强调“超脱现实”的原则,即所谓“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人文主义文学流派
京派、新月派、《论语》派等,海派中有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他们具体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49cd5eb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d.png)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0aa6fa50029bd64783e2c7a.png)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 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 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 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 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 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 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 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 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 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8088f51610a6f524ccbf8574.png)
左翼文学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
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
——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30年代文学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
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共同丰富着三十年代小说界。
这一时期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所分割。
二、类型: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
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三、30年代文学论争:(一)、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暴露,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时刻性质:是革命作家队伍内部的论争焦点:谁对抗日救亡更为有利,谁更能体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这两个口号都是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5e3b6745336c1eb91a375d4a.png)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 楚女
二、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 的成立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 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回国的 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基本理论主张 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1.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实秋等人 坚持文艺的普遍人性与左翼作家的阶 级性的论争
2.30年代初以胡秋原和苏汶(杜衡)为代 表的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 队伍关于“文艺自由论”的激烈论争。 3.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 强调“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与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追求艺术 的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较为典型 地反映了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3、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 4、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
二、“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其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 介绍和研究工作。 其二,“左联”自觉地加 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其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 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革命文学 初期普遍存在的幼稚病, 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 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回
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 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 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 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 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 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d0e333e58fb770bf78a555e.png)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光慈
发起: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成仿 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蒋光慈、 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 刊物: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创 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的《创造月刊》 《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 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不同
◎五四时期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个性
解放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弘扬个性;30
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
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
◎五四时期主要是新旧文学的争夺,文言与 白话的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 乡村与都市的对立成为创作与论争的焦点。
◎五四时期抒情文体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
30年代叙事文体成就巨大。
◎文学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0年代的文学思潮
30年代是人文主义文学、无产
阶级文学并存的时代。二者共同决
定了30年代文学的基本面貌。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
主主义作家的文学观
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2.文学主张: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 务,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 性的表现。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 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人的文学),但 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有一定距离。
2、“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 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 斗目标。
左联会址外景 左联会址内景
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
左联成立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等刊
3.梁实秋的文艺观
基本主张:人性论、天才论、节制的 精神。 梁实秋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提 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标准,以古典的节 制为美学追求。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节 欲的人性论。梁实秋强调人性的普遍性, 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提倡天才论,遭到左 联文艺家的批判。
4.沈从文的文艺观 反对文学商业化和政治化,书写理
想人性,提倡生命的价值、尊严,重建
民族品格。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主要是一种风格
批评,整体感悟和精确点评相结合。
讨论:如何评价沈从文的文艺观念?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左翼革命文 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兴起 背景: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 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 家和一批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日
物,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推 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提倡和实践了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
30年代的文学论争
1.革命文学论争 1928
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1928-1930
左翼作家鲁迅等与新月派梁实秋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1931年底-1932 左翼作家鲁迅、瞿秋白等与“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焦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