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贴敷
编辑
作用直接,适应症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而成,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经典之作。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治疗失眠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其疗效显著,不仅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还能够减少失眠症状带来的不适感。
本文将对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失眠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建议。
一、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穴位中医药认为,穴位是人体的敏感点,贴敷中药贴布在穴位上能够产生温补、通经活络的效果,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穴、神门穴、风池穴、太冲穴等,这些穴位分布在头部、颈部、手部、足部等部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2. 制作中药贴布中药贴布是由中药材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药效的贴片,可以通过煎汤、研磨、加工等方法制成。
根据失眠症的症状和病因,可以选择具有安神、补血、理气、清热等功效的中药材,如首乌、山楂、黄连、川芎等,制成中药贴布。
3. 贴敷方法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制作好中药贴布后,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贴敷:(1)清洁皮肤:先用温水洗净贴敷部位的皮肤,保持皮肤清洁。
(2)热敷穴位:在贴敷部位进行热敷,使血管扩张,促进中药贴布的渗透吸收。
(3)贴敷中药贴布:将制作好的中药贴布贴敷在选定的穴位上,轻轻按压使其粘贴牢固。
(4)保持姿势:贴敷后,患者应保持适当的姿势,避免频繁活动以及过度用力。
4. 贴敷时间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时间通常为30分钟至1小时,每日1次,连续贴敷7-10天为一个疗程。
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但一般不宜超过2周。
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护理措施1. 监测病情在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期间,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精神状态等,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保持环境舒适失眠症患者在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期间,应保持室内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嘈杂和光照过强的环境对患者的影响,有利于患者的休息和恢复。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Γ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储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k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常规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doc
常见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疗法)1、强直性脊椎炎(白芥乳没膏灸):用热醋贴敷穴位30分钟,然后每穴贴花生米大小药糊1块,用肤疾灵固定,每次贴12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0天。
取穴:夹脊穴,风寒配风门、17椎下,风湿配大椎、阴陵泉,顽痹配膈腧、命门、腰阳关。
2、颈椎病(花蛇乳没肉桂粉灸):取药2-4g,用肤疾灵固定,3天换药一次,7次为1疗程。
取穴:颈夹脊穴、大抒、大椎,风寒配风门、肩井、阳陵泉,肝肾亏虚配肾俞、肝腧、太溪,头晕头痛配百合、太阳,列缺。
3、腰椎间盘突出症(复方透骨乳没膏灸):取2-4g药膏,用肤疾灵固定,每日换药1次,12天为1疗程。
取穴:夹脊穴、肾俞、大肠俞、阳陵泉、昆仑、腰阳关。
4、腰肌扭伤(斑蝥白芥膏灸):取2-4g药膏,用肤疾灵固定,一次3-4个穴位贴敷,24小时去除贴敷,可见局部出现蚕豆大水泡,刺破,放液,外搽紫药,3天后重复治疗。
取穴: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寒湿配腰阳关、关元,气滞血瘀配期门、膈腧,湿热流注配三焦腧、阴陵泉。
5、肩关节周围炎(斑蝥灸):根据病情0.5-2小时,局部起泡,产生灸疮,每次选1-3穴位。
多选肩部穴位。
取穴:肩髃、肩髎、臂臑,疼痛加肩井、肩贞、天宗、肌肉萎缩加曲池、足三里。
6、慢性咳嗽(斑蝥膏灸):敷药7天后取下,每次取3-5个穴位,1次为1疗程。
疗程视情况定。
取穴:列缺、肺俞、大椎、天突,风寒配外关、风门,风热配尺泽、曲池。
虚咳配孔最、气海,寒湿配阴陵泉、脾腧,肝火配太冲、阳陵泉,肾虚配肾俞、涌泉。
7、高血压(复方白芥胆南星膏灸):每日1次,2周1个疗程,一般1周有效,可连续5-6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取穴:曲池、神阙、涌泉、痰浊中阻配内关,阴阳两虚配肾俞、关元,阴虚阳亢配太冲、太溪、气血亏虚配三阴交、足三里。
8、坐骨神经痛(斑蝥灸):敷灸0.5-2.5小时,灸至皮肤发红为度。
取穴: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体会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体会【摘要】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的疾病,影响生活质量。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贴敷特定穴位,调理身体。
本文介绍了该疗法的原理、具体操作步骤、疗效观察、注意事项、优势与局限性。
疗法有效性经过观察得到验证,但需注意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结论指出该疗法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具有积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未来,该疗法在中医治疗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望成为慢性前列腺炎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
【关键词】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慢性前列腺炎、定义、介绍、原理、操作步骤、疗效观察、注意事项、优势、局限性、作用、发展前景1. 引言1.1 慢性前列腺炎的定义慢性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长期慢性炎症,是男性常见的一种生殖系统疾病。
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残余尿感、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可能涉及细菌感染、局部免疫反应失调、生活习惯不良等因素,是一种复杂的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轻重不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身心困扰。
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尤为重要。
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效果有限,治疗过程繁琐。
1.2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介绍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男性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由气血不畅、湿热蕴结、肾气虚等因素引起的。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敷贴中药,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温通经脉,达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目的。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在特定的穴位敷贴经过特殊处理的中药贴膏或中药药水,让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这一疗法既具有中药的疗效,又具有针灸的作用,能够快速进入患处,起到祛湿、消炎、活血通络的作用。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调理。
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穴位贴敷是中草药以及中医外治、穴位外治相结合的产物。
该方法是使用姜汁、醋、蜂蜜、酒等制成特定中草药,贴敷在体表,通过经络腧穴传导,把中草药作用直接传达到病灶,产生防病治病的效果,起到治疗慢性病、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穴位贴敷常用于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从临床实践发现,对慢性支气管炎、风湿、骨关节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有很好效果。
有很多病情反复的患者通常今年夏天贴,明年冬天就不用打针了,效果确实非常好。
1、什么是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中医、中药,还有经络腧穴理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疗法是将中药研磨成粉,用介质调和成膏状后,贴敷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2、穴位贴敷有什么作用?能治什么病?穴位贴敷主要有两种作用,它们分别是:1、具有刺激穴位的作用,即将药物贴在穴位上,可以刺激经络,从而起到调理整个机体平衡的作用;2、具有药物作用,即药物贴在穴位上后可以被吸收,从而在患者体内发挥药物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穴位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该疗法源远流长,较口服药物简便、实用。
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人体表里、上下,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途径。
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神气所游行出入之处”,穴位贴敷中的药物作用于穴位可以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祛除病邪、防病保健和调理体质的目的。
腧穴贴敷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贴敷法的特点在于具有双重治疗作用——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
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穴位敷贴的名词解释
穴位敷贴的名词解释穴位敷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利用一定的贴敷技巧将药物或贴片贴在特定穴位上,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多个穴位,这些穴位与身体的各个器官和功能密切相连。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穴位敷贴早在古代就有记载,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
穴位敷贴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连接各个组织器官的通道,经络内流动着人体的气血。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或疾病。
而穴位作为经络上的特定点位,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
贴敷药物或贴片于穴位上,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穴位敷贴常用的药物有中药、中成药、贴剂等。
中药是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原料,经研制、加工而成的药品。
中成药是指通过中药炮制,常见剂型有丸剂、散剂、颗粒剂等。
贴剂是一种贴敷类型的中药剂型,常见形式有膏剂、贴膏、贴药等。
这些药物往往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养生。
在穴位敷贴中,常用的穴位包括大椎、足三里、合谷、曲池等。
大椎位于颈部脊柱最高凸点处,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缓解颈肩痛、头痛、偏头痛等症状。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对于调理脾胃、助消化、增强免疫力等有显著效果。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中央,可用于缓解手腕疼痛、手指麻木等问题。
曲池位于肘部外侧凹陷处,适用于治疗肩周炎和关节炎等疾病。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直贴法、刺激法、点按法等。
直贴法即将药物或贴片直接贴于穴位上,并用绷带或胶布固定。
刺激法是通过轻柔按摩或按压穴位,增强刺激效果。
点按法则是用手指轻轻按压、磨擦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贴敷方法和穴位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穴位敷贴作为一种非药物侵入性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喜爱。
然而,作为一种传统医疗方法,穴位敷贴也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案例一:治疗颈椎病 案例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案例三: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案例四:治疗肩周炎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药理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研 究
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其机制研 究
药物对经络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 究
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 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应咨询医生 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药物过量: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 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医 生帮助。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 童等特殊人群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意 见。
孕妇禁用
添加标题
糖尿病患者慎用
添加标题
皮肤破损者慎用
添加标题
汇报人:
发展历程:从传统膏药到现代穴 位贴敷疗法
现代研究进展:对穴位贴敷疗法 的科学解释和临床应用
发展趋势:结合现代科技,提高 疗效和安全性
优势:安全、无 创、无痛、便捷
治疗效果:缓解 疼痛、改善睡眠、
增强免疫力等
适用范围:内科、 外科、妇科、儿
科等多种疾病
临床应用:广泛 应用于各种疾病 的治疗和康复中
咳嗽:适用于急性支气 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汇报人:
中药穴位贴敷疗 法:通过将中药 敷于特定穴位, 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原理:利用中药 的药效和穴位的 刺激作用,调节 人体气血运行, 达到治疗效果。
穴位:人体特定 部位,具有不同 的生理功能和治 疗作用。
中药:具有不同 药效的中草药, 通过配伍使用, 达到治疗效果。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起源:古代 中医学中的外治法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所谓“穴位敷贴”,是指一些冬季容易发作和复发的疾病(如哮喘),在病情系那个对缓解的夏季,采用适当的调治(如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等),以预防或减少疾病发作乃至根治为目的的一种疗法。
在盛夏之际,病人的腠理毛孔疏松,使用药物容易投入,达到治病的功效。
该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故在民间广为流传。
穴位敷贴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自然疗法。
自清代张路《张氏医通》记载至今被广泛应用,据1996年依赖国内文献报道:中药外贴疗法防治2300余例哮喘患者3年以上长期疗效治愈显效率达90%左右,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设哮喘冬病夏治门诊,该法的临床应用已经成熟,并被医务专家和患者接受。
该疗法历史悠久起源于“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和“春夏养阳”的治疗法则。
夏令三伏天,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之时,正式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
根据“春夏养阳”(《内经》)的防病思想,此时予以积极调养,培本以扶助正气,使患者的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根治不发了。
因此“穴位敷贴”属于防御性的治本之法。
符合《内经》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
一、穴位敷贴的平喘机理中医学认为哮喘是因痰饮久伏,遇邪引动而发,其病根在于痰,其主邪在于寒。
敷贴方药组成重点就是针对痰邪宿根和寒气两端,穴位敷贴所选用的细辛、白芥子等辛散温通、祛风活血药刺激性强,一则药物可经皮肤、血管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发挥药效;二则通过穴位刺激可调整经络之气,达到气至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消退;三者可调节集体免疫功能,达到改善过敏体质及缓解临床过敏症状之目的。
二、常用敷贴穴位1.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隔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肾俞: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天突:胸骨上窝正中,任脉经。
6.华盖:在胸骨正中线上,平两乳头,任脉经。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中药进行贴敷,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在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一、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1. 穴位的选择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许多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作用。
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选择合适的穴位非常重要。
临床应用中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等。
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穴位,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中药的选择中药的选择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症,选择具有相应药性的中药进行贴敷。
例如,治疗疼痛病症时可以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治疗炎症可以选择具有消炎作用的中药。
3. 穴位贴敷方法和时间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法和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
一般来说,将中药贴敷在穴位上,覆盖好,并用绷带固定。
贴敷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在贴敷过程中,可以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适当调整。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进展1. 临床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例如,在皮肤病治疗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改善病情,减少症状。
在疼痛治疗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2. 实验研究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实验研究表明,中药穴位贴敷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
此外,中药穴位贴敷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
3. 机制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人员已经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
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激活特定的途径,影响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治疗效果。
例如,中药穴位贴敷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总结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中药贴敷疗法
主治;遗精、阳痿、 早泄、不孕、不 育、遗尿、月经 不调、白带、腰 背酸痛、头昏、 耳鸣、耳聋、小 便不利、水肿、 喘咳少气。
泄痢,绕脐腹痛, 脱肛,五淋,妇 人血冷不受胎, 中风脱证,角弓 反张,风痫,水 肿鼓胀,肠炎, 痢疾,产后尿潴 留。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体位,穴位定位要准确。 2.贴敷的时间可视患者反应而定。一般每天换药1次,每次贴敷4-6小时 对胶布过敏者,可适当减短贴敷时间。3.贴敷部位交替使用。 4.贴敷后如出现红疹皮肤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停止使用。
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 喘,遗精,阳萎,疝气, 遗尿,淋浊,尿频,尿 闭,尿血,月经不调, 痛经,经闭,带下,崩 漏,腹痛,泄泻,痢疾 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 宫出血,子宫脱垂,神 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并有强壮作用。
主治:胃痛、呕吐、 腹胀、肠鸣、消化 不良、下肢痿痹、 泄泻、便秘、痢疾、 疳积、癫狂、中风、 脚气、水肿、下肢 不遂、心悸、气短、 虚劳赢瘦。
科室常用穴位
1.三阴交 2.关元 3.足三里 4.肾腧 5.神阙
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 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 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 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 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 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 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 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 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 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 保健穴。
感谢观看
中药穴位贴敷
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适
什
科
应
么
室
症
是
常
与
穴
用
注
位
穴
意
贴
位
事
敷
项
什么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指将一些特定的药 物打粉混匀后贴敷在一定的 穴位上,通过药物和穴位的 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 方法。科室目前有四种自制 穴贴,分别为痛经贴,暖宫 贴,止呕贴、保胎贴。
中医保健了解中医穴位贴敷的疗效与方法
中医保健了解中医穴位贴敷的疗效与方法中医保健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穴位贴敷作为中医保健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穴位贴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疗效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穴位贴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中医穴位贴敷是指将药物或其他物贴敷于人体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刺激穴位,以起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等效果的一种疗法。
其中,穴位是中医理论中的特定部位,它们位于人体经络上,具有独特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中医穴位贴敷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物或物质的刺激,改善人体的经络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保养身体的作用;二是通过药物的吸收,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人体,从而发挥药物的疗效。
二、中医穴位贴敷的疗效1. 调理气血:中医穴位贴敷能够刺激和调节身体经络的气血流通,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从而增强体质,调理内分泌,舒缓疲劳等。
2. 缓解疼痛:中医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使疼痛感受到的信号被抑制,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头痛、颈肩腰腿疼痛等症状,中医穴位贴敷有着显著的疗效。
3. 改善睡眠:中医穴位贴敷可以调理人体的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问题。
4. 促进康复:对于一些疾病康复期的患者,中医穴位贴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提高康复效果。
5. 强身健体:中医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三、中医穴位贴敷的方法中医穴位贴敷的方法有很多,具体的选择应结合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来确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1.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或保健需求选择合适的穴位,如太冲、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经典穴位。
2. 穴位准备:先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中药穴位敷贴
发泡膏
药物:斑蝥、白芥子等份
制备方法:研细末,30%二甲基 亚砜调成膏状备用
用法:麦粒大一团,取穴上脘、 中脘或阿是穴,三小时或发泡 后取下
发泡膏麦粒大帖敷,三小时后 取下(儿童两小时)
帖药一定选准穴位,药物不要 扩散
如感觉疼痛,及时取下
揭下后起水泡,通常2-3天逐渐 干瘪
起泡后尽量不要碰破,破后消 毒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
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 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 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 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 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 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 冬季发病的症状。
三伏期间,过敏、气喘等疾病 症状较轻,毛细孔张开,易由 皮肤吸收药效,将等中药磨粉 赋形后,敷贴于肺俞、心俞、 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贴 。
加硝酸甘油5-10mg可增加疗效。
敷脐方
药物:黄芪 羌活 威灵仙 乳香 没药 琥 珀 肉桂等份
加减:言语不利加菖蒲、葛根;高血 压加牛膝、地龙、夏枯草;下肢偏 袒重加牛膝、地龙、独活、桑枝
制备方法:研细末,
用法:10g 醋或酒调敷肚脐,麝香壮 骨膏固定,热水袋热敷半小时至一 小时,口中有药味或酒醋味道为佳 12小时取下。
宁嗽软膏
药物:白芥子、杏仁、半夏等份 制备方法:研细末,30%二甲基
亚砜适量调成软膏 用法:晚洗脚擦干,帖双涌泉
穴,次晨取下,每日一次 白芥子、半夏生用效果较好
生白芥子刺激性强,注意不良 反应
二甲基亚砜具有挥发性 调软膏后注意密封
止咳方
药物:生百部、五倍子等份 制备方法:研细末,30%二甲基
亚砜适量调成软膏备用 用法:贴脐
发泡膏
药物:斑蝥、白芥子等份 制备方法:研细末,30%二甲基
穴位贴敷疗法到底有什么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到底有什么作用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中药的功效、主治和归经等特点,组合多种药物形成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膏药直接贴敷于体表,通过皮肤发挥作用。
制作膏剂的药物通常具有浓郁的气味,同时加入辛香等能够引导药效迅速传递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渗透进入皮肤,进而传导到经络和脏腑器官,发挥调节气血、通畅经络、驱散寒湿、消肿止痛等作用。
1穴位贴敷的优势穴位贴敷疗法通过作用于穴位,药物经皮肤吸收的量较少,避免了药物经过消化道的过程。
因此,这种疗法能够弥补内部用药治疗的不足,一般而言,它的安全性较高,没有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相对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特别适用于一些难以口服药物的人群,例如小孩子。
穴位贴敷疗法既适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也可用于急性症状的缓解,例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泻、便秘、积食、关节痛、小儿厌食等症状。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预防保健的目的。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药物组合,可以发挥其调节机体气血、通畅经络、缓解疼痛等作用,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2穴位贴敷疗法的功效穴位贴敷疗法对人体发挥养生保健功效的理论基础是调节经脉和平衡阴阳。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同时能够行气血、营养阴阳、滋润筋骨、促进关节活动,温养皮肤。
因此,通过调节经脉的虚实情况,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复杂的中医干预疗法,其作用机理相当复杂,涉及经络穴位和药物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效应。
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渗入人体的腠理,通经络,有时能够提取病邪,有时能够攻散病邪,与服药相比尤为有效,这是至妙的疗法。
”清代医家吴尚先也提到“皮毛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
贴敷治病通过药物的气味直接作用于病灶(外治),或者通过经络作用传达到脏腑器官,最终到达病灶(内治)。
主要机理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2.1穴位作用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与针灸疗法相似,都是基于中医经络学说。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该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中药贴膏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许多常见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例如,对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疾病,研究发现贴敷中药贴膏于相关穴位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消炎和杀菌。
对于慢性腰背痛、颈椎病等慢性疼痛病症,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实践证明,通过贴敷中药贴膏于相关的穴位,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缓解疼痛。
其次,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表现出了潜力。
例如,对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发现通过贴敷中药贴膏于额、阳明、太渊等穴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和相关症状。
另外,在失眠、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治疗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也被一些医生采用。
通过贴敷中药贴膏于神门、内关等穴位,能够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在疼痛管理方面,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也呈现出一定的优势。
目前,大部分疼痛管理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药物容易产生依赖和副作用。
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则在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同时,有效缓解各类疼痛症状。
例如,通过贴敷中药贴膏于胸骨下或背部的合谷穴位,可以缓解急性心绞痛的疼痛。
通过贴敷中药贴膏于头部的太阳穴位,可以缓解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
此外,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还在一些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中显示出了潜力。
例如,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调节相关穴位附近的气血运行,辅助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在癌症的辅助治疗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也逐渐被引入。
通过贴敷中药贴膏于对应癌症部位的相关穴位,可以缓解治疗过程中的不适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穴位贴敷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中药穴位贴敷
——晐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1.咳喘宁贴敷散1号:
方剂: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麝香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蜂蜜适量和并穴位外敷,胶布固定2-4小时连续3次,每周一次。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
脾俞膻中每次选用4穴
痰多加丰隆穴
主治;久咳、痰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咳喘宁贴敷散2号
方剂: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匀和并固定于脐中,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主治:咳喘
3.咳喘宁贴敷3号
方剂:麻黄、吴茱萸、白芥子
共研细末,姜汁调糊纳脐中固定。
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疗程。
痰多加草决明、莱菔子。
主治:哮喘
二、眩晕(高血压)
1.眩晕停1号:珍珠母、槐花、吴茱萸
方剂:上药共研细末,米醋调膏敷于脐中及双侧涌泉穴
主治: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
2.眩晕停2号:
方剂:吴茱萸菊花肉桂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
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
3.眩晕停3号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脘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主治:痰浊型眩晕(高血压)头昏头晕。
三胃脘痛
1.胃痛1号
方剂:附子肉桂高良姜小茴丁香木香吴芋共研细末,姜汁调膏纳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寒凝气滞胃痛,胀满腹泻。
2.胃痛2号
方剂:青皮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砂仁共研细末,醋调薄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3.胃痛3号
方剂:大黄栀子当归丹参芒硝香附共研细末,清水调膏纳脐中或胃脘部,或神阙、麝香膏固定每日1次。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反酸
四腹泻
1.止泻1号
方剂:白胡椒炮干姜肉桂吴芋丁香大茴共研细末,姜汁调并敷脐,每日1次。
主治:寒湿泄泻,长鸣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清稀。
2.止泻2号
方剂:黄连黄柏砂仁五倍子共研细末,醋调薄并纳脐每日1次。
主治:湿热泄泻,腹痛腹泻,肛门灼热,口渴喜饮
3.止泻3号
方剂:黄芪补骨脂吴茱萸肉冠附子五倍子小茴香共研细末,醋调敷脐。
每日1次。
主治:虚寒泻
五.便秘
1.通便1号
方剂:黄芪皂角大黄共研细末,蜜调如膏敷于脐内,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主治:久病气虚便秘、排便无力,纳少便干。
2.通便2号
方剂:大黄芒硝当归枳实厚朴共研细末,麻油调膏纳脐,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主治:热积便秘,便干腹痛。
身热口干喜饮,纳少腹胀
3.通便3号
方剂:大黄山栀皂角共研细末大蒜末和并贴脐。
每日1次。
主治:大便秘结
六、痛经
1.痛经1号
方药:香附乳香没药细辛延胡索川芎当归共研细末,于每次经前,取药20g以米酒挑膏贴于脐上,关元胶布固定,2天更换一次,连用3次。
主治:痛经
2.痛经2号
方药:五灵脂生蒲黄香附丹参乌药各等量,共研细末,醋调敷于脐上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3.痛经3号
方药:小茴香炮姜元胡五灵脂生蒲英没药川芎当归官枝毒药各等分共研细末。
经前2天醋调膏状,外敷于脐,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次。
七、足跟痛(足跟骨刺、跟腱周围炎、骨膜炎、脂肪垫损
伤)
1.消痛1号
方剂:生南星生草乌生半夏白芷白术桃仁红花各等分。
共研细末,凡士林调膏,摊纱布外敷足跟部。
每日1次。
2.消痛2号
方剂: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栀子等分为末,黄酒调膏,敷足跟,每天换药1次。
3,消痛3号
方剂:酒大黄乳香没药乌蛸蛇桑寄生细辛20g
研末睡前黄酒调敷足跟纱布包好各10g。
次晨去掉,公用4次。
八、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1.止痛膏1号
方药:乳香没药三七桃仁地龙刘案奴丹参
血竭白芷红花各等分,共研细末,凡士林调膏,敷于痛
点,上盖纱布固定隔日一次。
主治:网球肘初起,骨质增生
2.止痛膏2号
方药:羌活独活桂枝秦艽鸡血藤乌蛸蛇木瓜川芎川乌草乌乳香木香
主治:网球肘久治不愈,风湿痹痛,肩关节炎
3.止痛膏3号
方药: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生草乌生川乌
白芷细辛桃仁红花血竭吴茱萸麝香冰片
主治: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炎
九、面瘫(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
1.面瘫1号
方剂:蓖麻仁生附子冰片捣膏敷地仓穴,左贴右,右贴左,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
主治:面瘫(中风后遗症)
2.面瘫2号
方剂: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威灵仙白芨全虫僵蚕
陈皮,取药末15g用姜汁调糊状,外敷患侧。
主治:面神经麻痹风寒阻络型
3.面瘫3号
方剂:马钱子适量,黄酒调涂患侧,每天换1次
主治:面神经麻痹风寒型
十、肋痛(胆囊炎、胆石症)
1.利胆止痛1号
方剂:大黄蒲黄大贝吴芋冰片共研细末,适量清水调膏状,敷于胆囊疼痛处,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两用3-5天。
主治:胆囊炎疼痛不止脘腹胀满
2.利胆止痛2号
方剂:黄柏生桃仁延胡索冰片共研细末,凡士林调膏。
外敷胆囊压痛处,胶布固定。
24小时换药1次,7天一疗程。
主治: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疼痛不止局部肿胀
3.利胆止痛3号
方剂:白芨花椒苦楝子元胡细辛枳壳共研细末。
醋调外敷疼痛处。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十一、痔疮
消痔膏1号
方剂:冰片芒硝桅子大黄苍术双花
地榆炭槐角炭白芷黄柏五倍子共研细末备用,将患处洗净取药20g用凡士林调膏图肛周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早晚各1次,10日一疗程。
主治:内痔外治
消脂膏2号
煅田螺煅咸橄榄核冰片共研细末凡士林调膏外用。
方剂:血栓痔
消脂膏3号
蝉蜕冰片麻油蝉蜕焙焦存性加冰片研末,麻油调匀,睡前用金银花、木鳖子、甘草煎汤熏洗将药涂敷痔核上,两用5-7天。
主治:痔疮
十二水肿
1.水肿1号
方剂:赤小豆研末、每次取药30-50g。
以水调成糊敷于脐上,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10次一个疗程。
主治:水肿
2.水肿2号
方剂:生姜大葱大蒜共捣烂敷于脐上,胶布固定每日换2次药,连用5天。
.
主治:肾类水肿
3.水肿3号
方剂:甘遂大戟蝼蛄车前子黑白丑芫花等量
主治:臌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