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
道德经六十二章原文译文和注释及感想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译文及注释第一节: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的原文译文「道者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强为之,天下将自化,恢恢乎。
」这段文字中,道德经提出了「道者无为,而无不为。
」的概念。
道在这里并不是指具体的行动,而是指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道是无为而无不为,即它自身不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为。
这种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如同自然界中的万物。
如果君王能够守护这种自然的规律,那么万物将自然地追随这种规律而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万物产生了愿望和欲望,那么道德经表示它会强行干预以适应这种变化。
这种随时随地的自然规律,使得整个天下都将自然而然地发生化变,变得丰富而充满生机。
第二节:「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是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段文字中,道德经提出了对人们所厌恶和所向往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
人类社会中,往往排斥孤独、缺少权势和财富的人,却推崇富有权势的王公之人。
然而,道德经认为,这种观念在实际的生活中必然会遭受物物法则的制约。
即使有人试图去破坏这种规律,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或者导致损失。
道德经表示,自己也教导人们遵循这种规律。
同时指出,强大的统治者也无法逃脱这种规律的制约,所以自己愿意做一个有道德的老师,为人们指引追随这种自然的规律。
第三节:「三年之丧,天下之大恶也。
既而我知故好之。
」这段文字中,道德经指出了丧葬的习俗对整个社会的伤害。
虽然丧葬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沉浸在丧葬之中过久,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安宁产生巨大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经强调人们应当尽快走出丧葬的悲痛,重新面对生活并寻求快乐。
这种观点恰恰体现了道德经所强调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不要刻意去干预自然发生的事情,要顺应自然,以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
回顾与总结:从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现象密不可分。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译⽂(建议收藏)[⽼⼦·第四⼗九章]圣⼈常⽆⼼[1],以百姓⼼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百姓皆注其⽿⽬,圣⼈皆孩之。
[注释]:[1]「⽆常⼼」,有本作「常⽆⼼」、「⽆⼼」,即⽆私⼼。
马王堆本「常」为「恒」,「⽆恒⼼」亦即不固执⼀⼰之⼼。
[2]「歙」,⾳「吸」,纳⽓⼊内。
「歙歙焉」,有灵⽓运⾏、并⾮⼈意之状。
[翻译]:圣⼈没有⼀⼰之⼼,⽽是⼀⼼为了百姓的⼼。
良善的⼈,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也以良善待他,从⽽结出良善的果⼦。
信实的⼈,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也以信实待他,从⽽结出信实的果⼦。
圣⼈在天下,以其⽓息使⼈⼼浑然纯朴。
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第五⼗章]出⽣⼊死。
⽣之徒,⼗有三;死之徒,⼗有三;⼈之⽣,动之于死地,亦⼗有三[1]。
夫何故?以其⽣之厚。
盖闻善摄⽣者,路⾏不遇兕虎,⼊军不被甲兵;兕⽆所投其⾓,虎⽆所⽤其⽖,兵⽆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死地。
[注释]:[1]从韩⾮⼦注。
不论⽣死,⼈皆有四肢九窍;送⽣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
联系上句「出⽣⼊死」的总概括,以及后⾯的「夫何故?以其⽣⽣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
有⼈将「⼗有三」译为「⼗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出来,就进⼊了死亡。
⼈以四肢九窍活著,⼈以四肢九窍死去,⼈以这四肢九窍,将⾃⼰的⽣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太贪婪今⽣的享乐了。
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命的⼈,⾏路不会遇到⽼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
在他⾯前,凶⽜不知怎么投射它的⾓,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第五⼗⼀章]道⽣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然。
浅谈《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浅谈《道德经》第六⼗⼆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之葆也,不善⼈之所葆也。
第六⼗⼆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之葆也,不善⼈之所葆也。
美⾔可以市,尊⾏可以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天⼦、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驷马不善,坐⽽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它告诉了我们⼀个道理:⼤国也好,⼩国也好,都是⼈为的⼤⼩之分。
就像江河和⼩溪,江河与⼩溪并⽆分别,本就⼀源,⾛的路不同⽽已,⼩溪就是流过⼗万⼋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江河之中。
⼤国就像江河,⼩国就好⽐⼩溪,江河与⼩溪本⽆分别,⼤国与⼩国相处,不应以⼤⼩不同⽽区别对待,互相应该谦下看待对⽅。
各⾏天地⽆为之道,则⼤国和⼩国皆能很好兼容。
也就是说,⼤者为下,⽅符合⾃然之道。
反之,如果“⼤国”为上,就违反了⾃然之道,那么“⼤国”将不久亦。
⼤者宜为下,下者,包容、谦虚、⽆为。
接上⼀篇,本篇解读第六⼗⼆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之葆也,不善⼈之所葆也。
注:融汇、⼀体。
善⼈:遵循⾃然法则,懂得⼤道之⼈。
善⼈不善⼈不善⼈:不遵循⾃然法则,不懂⼤道之⼈。
道⽣⼀,⼀⽣⼆,⼆⽣三,三⽣万物。
道⽣之,德蓄之。
万物由道所⽣,由德所蓄。
道是万物之母,道与万物⼀体。
道者,本就与万物⼀体。
遵守⾃然法则,懂得⼤道之⼈,与道合⼀,把道看作是⾃⾝的⼀部分;反之,即使不遵守⾃然法则,不懂⼤道之⼈,道也同样与他不分,道会庇护他,道会反作⽤于他。
美⾔可以市,尊⾏可以贺⼈。
尊:顺应⾃然规律,遵守⾃然法则。
信⾔不美,美⾔不信。
美丽的⾔辞,可以像商品⼀样,为我们所⽤,做交易,从⽽达到最⼤的利益,但脱离⾃然平衡的阿谀奉承并不可信。
顺应⾃然规律,遵守⾃然法则,⾏⽆为之道,才是真的帮助⾃⼰,也帮助他⼈。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天⼦、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驷马不善,坐⽽进此。
⼈之不善,何弃之有?如果不能够尊守⾃然法则,这就是不善之⼈,不善之⼈道会葆之,不会抛弃他。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展开全文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善”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注也,注:注释,解释说明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
道者,万物之注也:道,是万物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原因。
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
可以理解为:道者,理也,万物之所以成也,万物之所以然也。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善人:善为道者。
善于遵道而行的人。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 《道德经·第十五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
”《道德经· 第二章》美与善都是人为的主观意念,没有绝对的美和善,就像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一样。
无所谓美,无所谓善。
人为的区分美与丑,善与不善,本身就是不善的。
·把“善人”理解为善良的人,是不正确的。
不善人:不善为道者,不善于遵道而行的人,平常人。
葆:·本义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外观形象、行为表现。
·掩盖,隐藏,伪装的意思。
《管子·水地》:“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
”佞,能说会道,善于奉承。
谄谀葆诈,谄媚,阿谀奉承,虚伪,狡诈。
善人之葆也:善为道者的行为表现及精神风貌。
不善人之所葆也:不善为道者,平常人所想要装扮成的样子。
什么是道?老子说:道者,万物之注也。
道,是万事万物之所以是这样的根本原因。
正如韩非子的解读:道者,理也:万物之所以成也;万物之所以然也。
道是什么样的?老子说:“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意思是:道,是遵道而行的善为道者的行为表现;是平常人所想要装扮成的样子,而不是其所刻意表现出来的道貌岸然。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是一篇关于“无为而治”的篇章。
它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治理方法。
这一章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首先提到了“道德之器”。
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像一个器皿一样,能够容纳并包容众多的事物。
这种包容性不仅仅是对于个人的容忍,更是对于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包容。
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容纳众多的事物,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的情况,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其次,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强调了治理的无为之道。
它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不追求权力和个人荣誉,而是应该追求公正和善良。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
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强行干预自然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避免偏见和个人主义的干扰。
最后,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保持谦逊,不要自大和傲慢。
只有谦逊,才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而如果领导者自大和傲慢,就容易忽视他人的意见,导致决策的错误和偏颇。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给了我很多关于领导的启示。
它告诉我,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包容性、无为而治的智慧和谦逊的品质。
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和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贯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的理念,我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者,并为他人带来更多的价值和帮助。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第六十二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
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⑦。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
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
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
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1、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
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
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道者万物之奥,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
善人之宝,宝以为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於此也。
虽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
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
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不善当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言以尊行道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此道上之所云也。
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为道也。
物无有贵於此者,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也。
道德经62章感悟

道德经62章感悟
道德经第62章的核心内容是关于非为、无为、无私的思想。
以下是对这章的一些个人感悟:
非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刻意去行动,反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有时候,过度的努力和干预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适时放下执念,顺其自然,让事情发展自然而然。
无私才能成全万物:这句话强调了无私的重要性。
只有摒弃自我利益的心态,真正为他人着想,才能使万物得以成全。
如果我们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私利,就难以真正与他人和谐相处,也无法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善无需张扬:这一章中提到“为善者,不善而去;不善者,善而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善行不需要张扬,不需要宣扬。
善良的行为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出于虚伪的目的或表面的功利。
只有内心真正善良、纯净的人,才能做到无欲无求地为他人谋福利。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62章传达了一种无为而治、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在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善良,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顺应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并解释

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并解释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随意的去做事情。
《道德经》:一个字,藏着说话最大的智慧

《道德经》:一个字,藏着说话最大的智慧《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曰:“美言可以市尊。
”与人沟通交流,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
”会说话的人,既能让别人如沐春风,又能让自己处处受益。
《道德经》启迪世人,说话最大的智慧,就一个字:少。
01少废话《道德经·第五章》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说的话过多,就容易变成废话,甚至使自己陷入危机。
倒不如持守虚静,学会适时沉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都不多说话;说话过多的人,往往都显得智慧不足。
多言,不等于会说话,往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不言,不等于不会说话,反而谨慎慢言、沉默是金。
不言的核心要义,并非总是故作高深、沉默不语。
而是善于把握时机,少说废话、说有用的话。
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待了三年始终默默无闻。
秦国大举进犯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王便派平原君去联楚抗秦。
为顺利完成使命,平原君决定遴选20人同去,可只有19人达到条件。
此时,毛遂主动请求,愿一同前往。
平原君不以为然地说:“有才之人,如锥子装在口袋里,很快便能刺穿口袋显露出来。
而我一直未看到你的才华,怎么会带你同去呢?”毛遂心平气和地说:“我从未显露才华,是因为您从未将我当作锥子放在您的口袋里啊!”于是,平原君便带着毛遂等人,连夜赶往楚国。
到了楚国,商谈受阻,毛遂慷慨陈词,晓之以利弊,说服了楚王。
楚国的相助,解了赵国之危。
事后,平原君感叹:“毛遂三寸之舌,可抵百万大军,若非他主动请愿,我可就埋没这个大才了。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毛遂沉默三年,并非无才,而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曰:“不言而善应。
”时机不对,就要少说话,甚至不说话;时机一到,就要紧紧抓住,善于主动回应。
不言,并非不说话,而是一旦开口,就要切中要害。
苍蝇和青蛙,不分白天黑夜地叫个不休,却没有人理睬;雄鸡黎明一叫,震动天下,人人起床。
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简,其犹橐龠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④,不如守冲(中)。
译文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就如祭祀神灵(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失道违法妄作非为,万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就得到救助保护,万物失道违法妄作非为就遭罪受罚;圣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就如祭祀神灵(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失道违法妄作非为,百姓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就得到救助保护,百姓失道违法妄作非为就遭罪受罚。
天地的简选择用(自然选择),如龠(管乐器),虚心而不理亏,动用起来愈发出众超群。
过分的烦苛的政令使气数穷尽,不如守着冲虚清静为道(中正)。
注释①不仁:不偏爱。
仁:偏爱,仁爱。
仁爱:偏爱,亲疏远近有等级差别的爱。
②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陈:陈献,陈设供奉。
箧衍,指方形竹箱,盛物之器。
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
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将:扶持,扶助;供养,奉养;奉行,秉承;请;携带;带领;顺从;随从。
蘇:取草;割草。
爨:烧;烧火做饭。
爨,炊也。
——《广雅》)祭祀时,刍狗被人们认为神灵附身,神灵守护着刍狗,因而此时的刍狗是尊贵的受保护的,盛以竹箱,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 主祭人斋戒以将之供奉。
祭祀神灵仪式结束后,人们认为神灵已经脱离了刍狗。
神灵脱离了刍狗,刍狗脱离了神灵,致使刍狗失去了神灵的庇护,以致遭受践踏蹂躏,任由行者踩头颅踏脊背,任由蘇者(拾草人)拿去烧火做饭,被焚烧成灰。
刍狗的荣辱存亡,取决于神灵是否附身它,取决于神灵是否保护它。
神灵是道衍生的各类神的总称。
道德经62章原文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62章原文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
其实这城,不恃其大,
而恃其德,
其处者乐。
故往而不害,
安而不忧,
是谓智慧之矩。
心得感悟:
一、智慧之矩。
就《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而言,“智慧之矩”指的是言行要有智慧且谨慎,行事安担忧,而不致伤害他人,也不致留下遗憾。
也就是说,要有良知和清高的道德观,保持自身和他人的礼节,以保持喜乐、令别人安心。
二、不恃其大,而恃其德。
本章给出的重要信息是:不要因处在一个位置的优势而自负,而应以真正的品德来衡量自身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身份或地位。
正是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有真正的自信,而真正的自信才能带来生活中的快乐和愉悦。
三、从善而行。
“从善而行”是一个基本的道德概念,也是一个基本的人生信条,它提示我们不要因为社会传统或其他暴力和野蛮行为而丧失理性和善行。
我们要慎重思考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沉浸在利己主义和物质追求中,忘记了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
四、不施害。
《道德经》的第六十二章提出了不施害的建议,即:在处理事情时不要损害他人,而应尽量保护他人,不要。
《道德经》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白话文注解
如果一生中只能选择读一本书,我选择『老子』!
相传老子生於中国的春秋战国初期,是一位大思想家,就连被尊称至圣先师 的孔子向其『问道』之后,都曾感叹老子的见解高深,云:『朝闻道,夕可死矣!』。 其住世期间,眼见世间乱象四起烽火连连,虽曾提倡无为而治的学说,但终不得 圣主识其无私治世、回归大道的济世道法,遂传下此八十一章道德经。读者叁修 此经后,相信必能得其般若智慧;看清世间诸法实相,早日体悟大道。
7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隳(毁坏,音: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 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 唯孤 寡 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下希及之
2
第一章
名可名非常名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音:较)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句式整齐,⼤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
读之朗朗上⼝,易诵易记。
体现了中国⽂字的⾳韵之美。
下⾯是©⽆忧考⽹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六⼗⼆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道者万物之奥。
善⼈之宝,不善⼈之所保。
美⾔可以市尊,美⾏可以加⼈。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天⼦,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版】 道(dào)者(zhě)万(wàn)物(wù)之(zhī)奥(ào)。
善(shàn)⼈(rén)之(zhī)宝(bǎo), 不(bù)善(shàn)⼈(rén)之(zhī)所(suǒ)保(bǎo)。
美(měi)⾔(yán)可(kě)以(yǐ)市(shì)尊(zūn), 美(měi)⾏(xíng)可(kě)以(yǐ)加(jiā)⼈(rén)。
⼈(rén)之(zhī)不(bù)善(shàn),何(hé)弃(qì)之(zhī)有(yǒu)? 故(gù)⽴(lì)天(tiān)⼦(zǐ),置(zhì)三(sān)公(gōng), 虽(suī)有(yǒu)拱(gǒng)璧(bì)以(yǐ)先(xiān)驷(sì)马(mǎ), 不(bù)如(rú)坐(zuò)进(jìn)此(cǐ)道(dào)。
古(gǔ)之(zhī)所(suǒ)以(yǐ)贵(guì)此(cǐ)道(dào)者(zhě)何(hé)? 不(bù)⽈(yuē):求(qiú)以(yǐ)得(de),有(yǒu)罪(zuì)以(yǐ)免(miǎn)邪(xié)? 故(gù)为(wéi)天(tiān)下(xià)贵(guì)。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61-81章先秦-老子第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以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65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每一章的总结归纳

道德经每一章的总结归纳道德经是古代中国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由老子创作并主要受其影响的道家经典。
全书由81章组成,每一章都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和道德原则。
本文将对道德经中每一章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道德观念。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章强调道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它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
人们应该超越有限的思维和认知,去追求真正的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在这一章中,道德经指出美和善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的存在是相对的。
人们应该超越相对的观点,寻求超越性的真理。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一章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通过不过度强调功利和物质欲望,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内心的宁静。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一章意味着道是无穷尽的,它不会因为人们的使用而减少。
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以实现自身的完善。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认为天地不具备普遍慈悲的道德观念,它对于万物都是公平平等的对待。
人们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避免傲慢和偏见。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一章表达了一种持久的生命力,指出了生命的无穷性。
人们应该像大地一样持久坚韧,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
第七章:天长地久道德经强调了永恒的道,认为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人们应该追求超越物质和利益的价值观,实现精神层面的幸福。
第八章:上善若水这一章通过水的特质来表达善的概念。
水是柔软而强大的,如同善的力量一样。
人们应该效仿水的品质,善待他人,不对抗他人。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一章意味着人们应该学会节制。
持续盈利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并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适度的满足即可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一章表达了人与自然联系紧密的观念。
人们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追求内心的和平与宁静。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这一章强调团结的力量。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解读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解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是一篇关于政治和领导力的章节。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在治理国家和领导人民时的一些重要原则和策略。
以下是对该章的多角度全面解读。
首先,在治理国家方面,第六十二章提到了“道者万物之奥”,意味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基。
因此,领导者应当以道为准则来统治国家,而不是凭借个人欲望或权力欲望来行事。
这种以道为基础的领导方式将会带来和谐、稳定和繁荣,因为道是自然法则的体现。
其次,该章强调了谦逊和谨慎的重要性。
它提到了“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这句话意味着领导者应当保持谦虚和低调的态度,不要自诩为伟大或者高人一等。
只有通过保持谦逊和谨慎,领导者才能真正地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该章还强调了非攻的原则。
它提到了“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意味着领导者应当避免使用武力或者侵略性手段来解决问题。
相反,他们应当通过和平、对话和妥协来处理纷争和冲突。
这样的非攻姿态将会带来和平与和谐,而不是争斗与战争。
第四,该章还讨论了领导者的智慧和明智的重要性。
它提到了“圣人无常心”,意味着领导者应当超越个人私利和短视的考虑,以整体利益为导向。
领导者应当具备智慧和洞察力,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抉择。
最后,该章还强调了领导者的慈爱和善良的重要性。
它提到了“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意味着领导者应当以慈爱和善良来对待人民,而不是以威严和残暴来统治。
只有通过慈爱和善良,领导者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强调了以道为准则、谦逊和谨慎、非攻、智慧和明智、慈爱和善良等原则和策略在治理国家和领导人民时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和策略能够帮助领导者建立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简,其犹橐龠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④,不如守冲(中)⑤。
译文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万物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万物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圣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百姓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百姓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天地的简选择用(自然选择),如龠(管乐器),虚心而不理亏,动用起来愈发出众超群。
过分的烦苛的政令使气数穷尽,不如执一守冲(中正)。
注释①不仁:不偏爱。
仁:偏爱,仁爱。
仁爱:偏爱,亲疏远近有等级差别的偏爱。
②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陈:陈献,陈设供奉。
箧衍,指方形竹箱,盛物之器。
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
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将:扶持,扶助;供养,奉养;奉行,秉承;请;携带;带领;顺从;随从。
蘇:取草;割草。
爨:烧;烧火做饭。
爨,炊也。
——《广雅》)祭祀时,刍狗被人们认为神灵附身,神灵守护着刍狗,因而此时的刍狗是尊贵的受保护的,盛以竹箱,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 主祭人斋戒以将之供奉。
祭祀神灵仪式结束后,人们认为神灵已经脱离了刍狗。
神灵脱离了刍狗,刍狗脱离了神灵,致使刍狗失去了神灵的庇护,以致遭受践踏蹂躏,任由行者踩头颅踏脊背,任由蘇者(拾草人)拿去烧火做饭,被焚烧成灰。
刍狗的荣辱存亡,取决于神灵是否附身它,取决于神灵是否保护它。
神灵是道衍生的各类神的总称。
神灵,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永恒不死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十二章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简,其犹橐龠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④,不如守冲(中)⑤。
译文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万物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万物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圣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百姓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百姓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天地的简选择用(自然选择),如龠(管乐器),虚心而不理亏,动用起来愈发出众超群。
过分的烦苛的政令使气数穷尽,不如执一守冲(中正)。
注释①不仁:不偏爱。
仁:偏爱,仁爱。
仁爱:偏爱,亲疏远近有等级差别的偏爱。
②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陈:陈献,陈设供奉。
箧衍,指方形竹箱,盛物之器。
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
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将:扶持,扶助;供养,奉养;奉行,秉承;请;携带;带领;顺从;随从。
蘇:取草;割草。
爨:烧;烧火做饭。
爨,炊也。
——《广雅》)祭祀时,刍狗被人们认为神灵附身,神灵守护着刍狗,因而此时的刍狗是尊贵的受保护的,盛以竹箱,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 主祭人斋戒以将之供奉。
祭祀神灵仪式结束后,人们认为神灵已经脱离了刍狗。
神灵脱离了刍狗,刍狗脱离了神灵,致使刍狗失去了神灵的庇护,以致遭受践踏蹂躏,任由行者踩头颅踏脊背,任由蘇者(拾草人)拿去烧火做饭,被焚烧成灰。
刍狗的荣辱存亡,取决于神灵是否附身它,取决于神灵是否保护它。
神灵是道衍生的各类神的总称。
神灵,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永恒不死的人物。
神灵是道的衍生,也指人死后的精灵。
神灵者,神也。
神:(1)(会意。
从示申。
“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
本义:神灵);(2)信神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3)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4)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5)人的神志活动,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协调控制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神明)。
道者,天下(万物)母也,谷神也,象帝也,万物之奥主也。
道拟人化之后是神,法则(规律)拟人化之后是天命或天意。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古籍《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现代哲学对“神”的定义“神”是拟生物化了的宇宙。
而“神”的行为就是生物事化了的宇宙事。
“人类神”是拟人化了的宇宙。
而“人类神”的行为就是人事化了的宇宙事。
类似于人类神,其他生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神,否则,它们就不会产生依赖感和恐惧感。
人类对神仙、上帝、幽灵、鬼怪、祖宗、圣贤等的崇拜、信仰和敬畏,其实就是对各自心目中万能宇宙的崇拜、信仰和敬畏。
神是寄于心,牵引心,给心以法则,使心认识本体。
神就是宇宙万物正常运行的法则。
所以,此处的神(神灵)是道和法则(规律)的意思。
刍狗合道合法就受救助保护,刍狗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受罪是指:因违背了法则,而受到应有的惩罚。
③橐龠:龠,管乐器,因为龠发源于橐(吹火管),所以又称橐龠。
橐:古代一种鼓风吹火器。
龠:乐器,中国的民族管乐器,龠极可能滥觞于“吹火管”,吹火管即无音孔之龠。
④数穷:气数已尽。
数:气数。
气数已尽:形容人已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生命力。
气数:命运。
⑤守冲(中): 守道;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守着冲虚清静为道(中正);执一守冲(中正),执一守中(中正);抱一守冲(中正),抱一守中(中正);抱朴守冲(中正),抱朴守中(中正);守冲抱一(中正),守中抱一(中正)。
守中(冲):守道;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
抱一:抱道,奉道;抱法,奉法;与道合一,与真理合一;亦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抱朴。
中正:指正道;得当;不偏不倚;纯正;正直,中直;指正直之士。
执一:专一;掌握根本之道;执行根本之道;奉行根本之道;执行根本之大道;奉行根本之大道;奉道;守道,守母。
《文子·微明》:“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
”《吕氏春秋·有度》:“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治。
”高诱注:“执守一道,而万物治理矣。
”资料龠(转自百度百科)龠是中国的民族管乐器。
就其持势吹法而论,大体可以概之为四,即:横,直,竖,斜。
“横吹”者,笛,篪一类乐器是也;“直吹”者,簧哨一类唢呐,管子诸器属之;“竖吹”者,则为洞箫,尺八诸管。
此三种持势吹法皆寻常习见,为大众所熟知。
而独有“斜吹”一法,几乎不被人识,更不知何器属之。
其实,“斜吹”之器,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古龠一类乐器。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说文》。
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
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应用颇广。
龠:又称苇龠、豳龠。
关于苇龠,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
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
可见它是十分古老的乐器。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周礼.春官.龠章》云:“掌土鼓、豳龠。
”豳是古地名,在陕西境内。
豳龠即指豳地之龠。
在《诗经》中亦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等等,可见当时龠在民间相当流行。
龠的历史古龠之斜吹,其法质朴,不需另设吹孔,只于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鸣奏出奇妙的乐音。
溯其源,它极可能滥觞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
老子《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是知“龠”字本义乃可作“吹火管”解。
实则,吹火管即为无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开口律管。
这种中空之管,运用「斜吹」之法,至少可以演奏出三声音阶的旋律,此古人所谓“吹律”是也。
据史载: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截竹首制为“黄钟之宫”,也称“黄钟之龠”(本《汉书·律历志》),是为后世律吕之本。
也为历代度、量、衡三者法制之基础。
足见古龠之器由来尚矣,它不仅是后起的横向联合吹之笛,竖吹之箫乃至直吹的一切簧哨类乐管的先祖乐器,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之根本。
诚如明代大乐律学家朱载堉所言:“龠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吕精义》)。
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骨龠(据考古)。
至黄帝时期,又出现了以天然植物材料制作的「苇龠」(据《礼记》);尧舜禹时期的大理皋陶作“夏龠九成”,龠被首倡为宗考乐舞的标志性乐器,是边吹边舞的(据《吕氏春秋》);殷商时期,“龠”字已经盛行于甲骨文,多用作祭名。
至两周时期,古龠更被隶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
此时的古龠已被阐扬得光焰四射,据史载:武王伐殷,祀庙谒祖有龠人(《逸周书》);穆王西游,大奏广乐有龠器(《穆天子传》);国祭中,击鼓歌诗有“龠章”(《诗经》);宫廷里,掌握国子舞羽吹龠有龠师(《周礼》),足可见古龠文化在先秦时期的灿烂与辉煌。
然自秦汉以降,雅乐沦丧,古龠开始式微。
随著竖、横吹的笛类乐器的相继兴起,古龠的斜吹之法也渐于宫廷中失传。
至迟自明清以来,历朝宫廷雅乐及孔庙祭祀乐舞中所持之龠,皆不能演奏,只是一根徒有“龠”名的棍状舞具而已民。
加之史载“龠如笛”的语焉不明,古龠的真实形制及吹法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及至当代,由于某些权威古文学家对“龠”字的误解,至使音乐学界出现了将“龠”定论成“编管乐器”的重大失误,悠久的古龠文化就此似乎失落的一干二净。
然而,大道难泯,真器不灭。
一种无孔的斜吹骨管乐器于当代考古发掘的新石器遗址中现身(贾湖“骨龠”),引起了举世瞩目,也诱发了人们对一惯漠视的民间斜吹乐乐管的关注和类比考察,从而为破解史载“龠如笛”的千古之谜提供了坚确的实器之证,古龠“斜吹”的真相才有幸逐渐大白于天下。
事实上,古龠乐器虽于宫廷雅乐中名存实亡,却于民族民间音乐中名亡实存。
像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塔吉克族的“奈依”,柯尔克孜族的“却奥尔”,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蒙古族的“潮尔”,蒙古族图瓦(拓拔)人的民间传统乐器“楚尔”(楚吾尔)以及中原地区地道教的“篍”等乐器,其实都是古龠在今天民间的孑遗。
这些乐管名虽各异,却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结构特征,即:无吹孔,演奏特征皆为“斜吹”。
在中国吹管乐器家族中,这是一个明显区别于笛、箫类的乐管群体,属于一种截然独立的吹奏体系,其器名于字源或语源上考之,也大都与“龠”相涉,正可统而概之为“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