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十二章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简,其犹橐龠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④,不如守冲(中)⑤。

译文

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万物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万物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圣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百姓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百姓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天地的简选择用(自然选择),如龠(管乐器),虚心而不理亏,动用起来愈发出众超群。过分的烦苛的政令使气数穷尽,不如执一守冲(中正)。

注释

①不仁:不偏爱。仁:偏爱,仁爱。仁爱:偏爱,亲疏远近有等级差别的偏爱。

②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陈:陈献,陈设供奉。箧衍,指方形竹箱,盛物之器。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将:扶持,扶助;供养,奉养;奉行,秉承;请;携带;带领;顺从;随从。蘇:取草;割草。爨:烧;烧火做饭。爨,炊也。——《广雅》)祭祀时,刍狗被人们认为神灵附身,神灵守护着刍狗,因而此时的刍狗是尊贵的受保护的,盛以竹箱,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 主祭人斋戒以将之供奉。祭祀神灵仪式结束后,人们认为神灵已经脱离了刍狗。神灵脱离了刍狗,刍狗脱离了神灵,致使刍狗失去了神灵的庇护,以致遭受践踏蹂躏,任由行者踩头颅踏脊背,任由蘇者(拾草人)拿去烧火做饭,被焚烧成灰。刍狗的荣辱存亡,取决于神灵是否附身它,取决于神灵是否保护它。神灵是道衍生的各类神的总称。神灵,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永恒不死的人物。神灵是道的衍生,也指人死后的精灵。神灵者,神也。神:(1)(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2)信神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3)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4)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5)人的神志活动,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协调控制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神明)。道者,天下(万物)母也,谷神也,象帝也,万物之奥主也。道拟人化之后是神,法则(规律)拟人化之后是天命或天意。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古籍《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现代哲学对“神”的定义“神”是拟生物化了的宇宙。而“神”的行为就是生物事化了的宇宙事。“人类神”是拟人化了的宇宙。而“人类神”的行为就是人事化了的宇宙事。类似于人类神,其他生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神,否则,它们就不会产生依赖感和恐惧感。人类对神仙、上帝、幽灵、鬼怪、祖宗、圣贤等的崇拜、信仰和敬畏,其实就是对各自心目中万能宇宙的崇拜、信仰和敬畏。神是寄于心,牵引心,给心以法则,使心认识本体。神就是宇宙万物正常运行的法则。所以,此处的神(神灵)是道和法则(规律)的意思。刍狗合道合法就受救助保护,刍狗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受罪是指:因违背了法则,而受到应有的惩罚。

③橐龠:龠,管乐器,因为龠发源于橐(吹火管),所以又称橐龠。橐:古代一种鼓风吹火器。龠:乐器,中国的民族管乐器,龠极可能滥觞于“吹火管”,吹火管即无音孔之龠。

④数穷:气数已尽。数:气数。气数已尽:形容人已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生命力。气数:命运。

⑤守冲(中): 守道;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守着冲虚清静为道(中正);执一守冲(中正),

执一守中(中正);抱一守冲(中正),抱一守中(中正);抱朴守冲(中正),抱朴守中(中正);守冲抱一(中正),守中抱一(中正)。守中(冲):守道;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

抱一:抱道,奉道;抱法,奉法;与道合一,与真理合一;亦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抱朴。中正:指正道;得当;不偏不倚;纯正;正直,中直;指正直之士。

执一:专一;掌握根本之道;执行根本之道;奉行根本之道;执行根本之大道;奉行根本之大道;奉道;守道,守母。《文子·微明》:“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

《吕氏春秋·有度》:“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治。”高诱注:“执守一道,而万物治理矣。”

资料

龠(转自百度百科)

龠是中国的民族管乐器。就其持势吹法而论,大体可以概之为四,即:横,直,竖,斜。“横吹”者,笛,篪一类乐器是也;“直吹”者,簧哨一类唢呐,管子诸器属之;“竖吹”者,则为洞箫,尺八诸管。此三种持势吹法皆寻常习见,为大众所熟知。而独有“斜吹”一法,几乎不被人识,更不知何器属之。其实,“斜吹”之器,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古龠一类乐器。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应用颇广。龠:又称苇龠、豳龠。关于苇龠,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可见它是十分古老的乐器。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龠章》云:“掌土鼓、豳龠。”豳是古地名,在陕西境内。豳龠即指豳地之龠。在《诗经》中亦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等等,可见当时龠在民间相当流行。

龠的历史

古龠之斜吹,其法质朴,不需另设吹孔,只于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鸣奏出奇妙的乐音。溯其源,它极可能滥觞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老子《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是知“龠”字本义乃可作“吹火管”解。实则,吹火管即为无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开口律管。这种中空之管,运用「斜吹」之法,至少可以演奏出三声音阶的旋律,此古人所谓“吹律”是也。据史载: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截竹首制为“黄钟之宫”,也称“黄钟之龠”(本《汉书·律历志》),是为后世律吕之本。也为历代度、量、衡三者法制之基础。足见古龠之器由来尚矣,它不仅是后起的横向联合吹之笛,竖吹之箫乃至直吹的一切簧哨类乐管的先祖乐器,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之根本。诚如明代大乐律学家朱载堉所言:“龠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吕精义》)。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骨龠(据考古)。至黄帝时期,又出现了以天然植物材料制作的「苇龠」(据《礼记》);尧舜禹时期的大理皋陶作“夏龠九成”,龠被首倡为宗考乐舞的标志性乐器,是边吹边舞的(据《吕氏春秋》);殷商时期,“龠”字已经盛行于甲骨文,多用作祭名。至两周时期,古龠更被隶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此时的古龠已被阐扬得光焰四射,据史载:武王伐殷,祀庙谒祖有龠人(《逸周书》);穆王西游,大奏广乐有龠器(《穆天子传》);国祭中,击鼓歌诗有“龠章”(《诗经》);宫廷里,掌握国子舞羽吹龠有龠师(《周礼》),足可见古龠文化在先秦时期的灿烂与辉煌。然自秦汉以降,雅乐沦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