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授课教师:王淑玲一、课程与课程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为什么教学”、“教什么和学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

它是以语言文字为其学习对象和内容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目的是形成学生认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历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定义、定理、原则、程序等,并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一门学科。

二、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对话、辅导等重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指从微观角度讲,研究中学语文教法、学法,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一切教法的规律,一切学法的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学科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语文教育现象作了深入的观察分析,提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

后来,历朝历代都有一些文人学者对语文教育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

如: 宋代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元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王筠的《教童子法》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阐释概念题1、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指从微观角度讲,研究中学语文教法、学法,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一切教法的规律,一切学法的规律的理论。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历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定义、定理、原则、程序等,并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一门学科。

3、课程与课程论课程使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论市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对话、辅导等重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

5、语文课程规律语文教学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文化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

6、国文教授法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

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

其历史意义在于,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4.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近几十年间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手段(2)教学手段现代化(3)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二、简答题
1.教学手段有何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学手段的功能?
2.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二、简答题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2.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3.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简答一般教学目标编写的三种表达方式。
三、论述题
1.简述设计和编写教学目标的原则与方法。
2.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2)产婆术(3)做中学(4)范例教学
一、名词解释
(1)课堂教学管理(2)课堂规则(3)课堂时间管理(4)课堂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和要求有哪些?
3.常用的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有哪些?
三、论述题
1.简述常见的几种课堂管理模式。
2.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管理策略
第十三章
一、名词解释
3.校本课程开发有何特征?
4.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5.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有哪些?
6.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7.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泰勒原理
2.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2)教学的基本要素(3)新教育运动(4)教学本质(5)优化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新颁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基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新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编语文课程论,分章探索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资源、评价和文化教育;第二编语文教材论,阐述了语文教材的整体价值、类型、编写和使用,并评析了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编辑体例、内容结构以及编辑技巧等;第三编语文教学论是《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依据两个“课标”明确区分的教学领域和语文教学实际,分别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程序、方式等,作了深入阐述,并给“课标”中反复强调的体验和感悟、层次和角度、自主和探究等以专门的研究,还解说了现代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常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第四编语文教师论,则讨论了语文教师的使命、素质、科研与编写乡土教材的业务内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可供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用作教材。

第一编语文课程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3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 3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二、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7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13一、语文课程的功能13二、语文课程的地位17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22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22一、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22二、构建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会的语文课程29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目标36一、确立课程目标的意义与依据36二、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38三、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性43四、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性与文字表达46第三章语文课程资源48 第一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48一、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48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50 第二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53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53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和途径56第四章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61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测试61一、语文课程测试的性质与类型61二、语文课程测试的方式方法64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评价70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和作用70二、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和方法72第五章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78 第一节我国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78一、我国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传统78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育内容80 第二节外国母语课程的文化教育80一、英国母语课程的文化教育80二、美国母语课程的文化教育82三、法国母语课程的文化教育83四、日本母语课程的文化教育84 第三节新加坡华文课程和我国台港澳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85一、新加坡华文课程的文化教育一85二、我国台湾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87三、我国香港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88四、我国澳门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88第二编语文教材论第一章语文教材总论93 第一节语文教材的价值和类型93一、语文教材的价值93二、语文教材的类型96 第二节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99一、语文教材的编写99二、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102三、语文教材的使用103第二章语文教材分论107 第一节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概观107一、编写思想107二、编写体例109三、其他113 第二节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116一、阅读内容结构116二、写作内容结构122三、口语交际内容结构123四、综合性学习内容结构124五、名著导读125六、古典诗词诵读125七、专题126八、图像系统126九、附录127十、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127 第三编语文教学论第一章语文教学论与语文学习论131 第一节语文教学论131一、语文教学论的性质131二、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31三、语文教学论的任务132四、语文教学论与相关学科133五、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方法134 第二节语文学习论137一、语文学习的性质137二、语文学习的类型137三、语文学习的内容138四、语文学习的过程139五、语文学习的方式140第二章语文教学原则141 第一节言语训练与语言教学相互协调的原则142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42二、贯彻原则的途径143 第二节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互为表里的原则146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46二、贯彻原则的途径147 第三节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相辅相成的原则149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49二、贯彻原则的途径150 第四节学校语言学习与家庭、社会语言学习结为一体的原则151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51二、贯彻原则的途径152第三章阅读教学154 第一节阅读理念与阅读教学理念154一、阅读理念154二、阅读教学理念156 第二节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161一、体验和感悟的性质与意义161二、体验和感悟的目标162三、生成体验和感悟的方法163四、生成体验和感悟的原则164 第三节阅读教学的层次与角度166一、问题意识与提问策略166二、阅读教学的层次168三、阅读教学的角度170 第四节阅读教学模式175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175二、我国的阅读教学模式177三、外国教学模式181四、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斜新186 第五节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187一、记叙文阅读教学187二、说明文阅读教学194三、议论文阅读教学200 第六节古诗文的阅读教学208一、语言层面的教学208二、文化层面的教学211三、审美层面的教学214四、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216 第七节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219一、独自式阅读教学219二、对话式阅读教学220三、探究式阅读教学223 第八节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228一、朗读和默读228二、摘记和提要241第四章作文教学251 第一节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理念251一、作文的理念251二、作文教学的理念255 第二节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259一、中学生的作文兴趣259二、中学生的作文习惯260 第三节作文教学的原则与要求262一、作文教学的原则262二、作文教学的要求264 第四节作文教学过程267一、作文前的学生准备与教师指导268二、作文中的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276三、作文后的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278 第五节各类文体的写作教‰"287一、自叙文的写作教学287二、实用文的写作教学291三、研究性文章的写作教学295四、文学作品尝试写作教学297第五章口语交际教学302 第一节口语与口语交际302一、口{吾302二、口语交际303 第二节口语交际教学304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304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305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306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307 第三节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310一、交际策略311二、场景策略312三、互动策略313 第四节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315一、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思路315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316第六章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318 第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与目标318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318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320 第二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特点321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321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324 第三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327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327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330第七章现代语文教学媒体332 第一节现代语文教学媒体概述332一、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含义与特点332二、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分类与作用334三、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选用原则与要求339 第二节语文多媒体教学344一、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与类型344二、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345三、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355四、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评价356五、语文多媒体教学结构的设计357 第三节常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359一、录音录像教材的制作与使用359二、幻灯投影教材的制作与使用362第四编语文教师论第一章语文教师的使命与素养369 第一节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369一、语文教师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369二、语文教师应该是教学改革的探索者370三、语文教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370四、语文教师应该是母语学习的促进者371五、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文化的建设者372 第二节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373一、语文教师的素养373二、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375。

语文课程论

语文课程论

语文学科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课程: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发展学习者的品格,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而有计划地编制的学科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教学:对于教学的含义在我国的四种理解:一是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途径的学习;二是教授;三是教学生学;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以及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3、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提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应用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课程论、教学论与语文学的边缘学科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

5、阅读: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读者和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

6、写作:(1)写作教学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or(2)写作是人们学会用书面语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体认生活的过程。

写作,表层结构虽是语言链条形成的潜在文本,内层结构却是生命意识的流动。

7、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规定的语文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资源:也叫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并服务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各种因素与条件的总称。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泛指一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

特指学校所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包括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系列。

如教科书、练习册、教学用书、挂图等。

专指语文课本。

定篇: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内容,目的在于传承文化,要透彻、彻底地领会文章本身,主要是经典作品。

例文:相当于直观教具,目的在于掌握文中提炼出的知识,如:《济南的春天》的写景方法样本:即叶老所谓“例子”,在于养成阅读、写作同类文中的放大和能力,是进行仿写或仿读的例子。

如学演讲。

用件:提供信息,介绍资料,知识短文,在于获得其中信息语文教学过程:也称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是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

主体间性对话: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这种碰撞和问答,现代阅读理论称为“主体间性对话”,读者和作者互为主体。

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阅读: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吸收、加工、重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心智对话的过程。

阅读能力: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音乐,扮演角色,让学生走进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文要素进行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分横向、纵向、对比和类比四个方面;横向即为同类比较;纵向即为发展前后比较;对比即为相对或相反对比;类比即为反映同一要素的语文知识比较。

(完整版)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

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要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可以从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他的形式这一角度来理解。

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

实际上,语文课程是充满了人文性的课程。

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既有思想感情色彩,它包括伦理道德内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这也是证明语文课程也是人文课程的根本理由。

3: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5: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了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课程:课程是专指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实质就是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

教学: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专门环境特定文化为对象,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结构—定向教学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简称。

结构化教学和定向化教学是结构—定向教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

中心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双机制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课程决策层次: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时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表意目标:源于美国学者艾斯纳(Eisner, E. W.)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是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的结果,而不是在活动之初预先规定的目标。

课程研制:是一种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文化选择、传递和创新活动过程。

课程变迁:变迁是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迁移,实质上就是情况或阶段的变换。

课程变迁可以定义为课程在教育哲学、价值观、目标、组织结构、材料、教授策略、学生经验、评估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任何变换。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框架:是指同一套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这主要是规范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各个领域或各门课程在学生学习结果方面的陈述方式。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

“人文性”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 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 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理性与非 理性,认识与情感,过程与动机得到有机 的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注 意做到: 1、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 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1)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既有语 言形式,又有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 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内容是一个 统一体,语言形式离开语言内容,将不复 存在。语言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 式表现出来。
生:春天像火炉,驱散了严寒,送来了温暖。 生:春天像一道方程式,它的解属于奋斗者。 生: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生:春天像指南针,为孜孜不倦、努力向上的人指明了方向。 „„ 生:作者是用心灵来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 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还可以补充一句:‚一生之计在于少 年‛。 生: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 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并没有把春天的特点都写出来。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我 们都是好玩的孩子,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了很多不便;路滑又多雾,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这不同的‚声音‛犹如石块投入平静的水面,荡出了一圈圈涟漪。有不少同学纷纷 ‚声援‛。) 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况且这位 同学说的也不无道理,很有创见。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鼓励。 (全班鼓掌。) 师:(小结)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生机,但‚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 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让我们珍惜青 春年华,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愿春天般的心情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导语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是一方正在开垦的热土。

撩开尘封的历史,你才发现中国语文教育是那么古老,然而又是如此的年轻。

唤醒沉睡的历史,还原语文教育的本真,你会惊叹于语文教育原来维系着一个民族。

母语,割舍不断的民族情结,她与时具进,魅力无穷!绪论中学语文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1、语文教学论课程走过了哪些历史阶段?2、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教学论?3、语文教学论的内容是什么?4、怎样学好语文教学论?5、语文教学论研究的现状是什么?一、语文教学论学科名称的变迁(学科建设与发展)(一)“国文教学法”1904年,清政府《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师范生第二、三学年学习“教育学”,包括“各科教授法”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各科在第三学年开设“教授法”课程1919年前后,陶行知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1920年后,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30年,“中学国文教学法”名称定型(二)“语文教学法”1.1954年,教育部《师范学院暂行教学计划》: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2.1963年,教育部《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中文系开设“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文革”时期,此门课程销声匿迹3.1981年,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定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4.20世纪80年代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学科教学论”(三)“语文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后,高师院校研究此门学科,多以“教育学”定名:“中学语文教育学”(四)“课程与教学论”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定名:“课程与教学论”(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二、中学语文教学论研究对象1、定义:中学语文教学论是以中学语文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客观规律,总结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门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语文: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3/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4/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指的是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结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

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征。

5/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可以利用他来互相交流,达到互相了解。

就外部语言说,他是交际工具;就内部语言来说,他是思维的工具,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彼此不能分割,因此,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B.“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

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并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只给工人以最初级的教育,即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

因由教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制,故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

B.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B.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遭遇中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表现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B.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其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各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

“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若干层次。

动作技能领域包括七个亚类: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C.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C.程序教学模式: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地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

其目标是教给学习者某种具体的技能、观念或其他内部外部的行为方式。

其操作程序为:解释-问题-解答-确认。

C.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

它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其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D.道尔顿制: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导语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是一方正在开垦的热土。

撩开尘封的历史,你才发现中国语文教育是那么古老,然而又是如此的年轻。

唤醒沉睡的历史,还原语文教育的本真,你会惊叹于语文教育原来维系着一个民族。

母语,割舍不断的民族情结,她与时具进,魅力无穷!绪论中学语文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1、语文教学论课程走过了哪些历史阶段?2、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教学论?3、语文教学论的内容是什么?4、怎样学好语文教学论?5、语文教学论研究的现状是什么?一、语文教学论学科名称的变迁(学科建设与发展)(一)“国文教学法”1904年,清政府《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师范生第二、三学年学习“教育学”,包括“各科教授法”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各科在第三学年开设“教授法”课程1919年前后,陶行知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1920年后,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30年,“中学国文教学法”名称定型(二)“语文教学法”1.1954年,教育部《师范学院暂行教学计划》: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2.1963年,教育部《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中文系开设“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文革”时期,此门课程销声匿迹3.1981年,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定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4.20世纪80年代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学科教学论”(三)“语文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后,高师院校研究此门学科,多以“教育学”定名:“中学语文教育学”(四)“课程与教学论”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定名:“课程与教学论”(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二、中学语文教学论研究对象1、定义:中学语文教学论是以中学语文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客观规律,总结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门学科。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其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整体地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教学问题:从问题性质与成果性质区分入手,把教学问题归纳为三大类型: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

这三类问题,就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和方法)问题。

古代教学:古代教学是与古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形态,是人类对正规学校教学的早期探索和不断改进。

现代教学:现代教学就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具有多样综合教学结构、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学习:学习是在各类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按照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一种自我建构和生成的经验习得活动。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和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

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要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可以从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他的形式这一角度来理解。

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

实际上,语文课程是充满了人文性的课程。

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既有思想感情色彩,它包括伦理道德内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这也是证明语文课程也是人文课程的根本理由。

3: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5: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了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它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为了适应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而产生的。

其次也是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再次,是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6: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

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

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7: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

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8: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教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

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

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

9: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10:探究性阅读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

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

与接受性阅读相比,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开放视野。

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遵循下列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协作性原则。

11: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它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要求读者具有以下某种方式阅读某种读物的能力,而且还要读者必须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显示出读物之间的关系。

创造性阅读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因而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

12: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它包括下面的内涵:1、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2、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3、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4、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5、必须有老师的指导.13:个性化写作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个性化写作就是指自主地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真实的内容:说真话,诉真情, 展示自己的整体精神风貌。

由此看来,“个性化”写作展示给我们的,应该是每个学生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

个性化写作的两个条件:一是真性情的抒写,二是对生活细节细微的体察。

14:多重对话对话交往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社会问题的理想的状态。

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性格。

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

多重对话应该就是指:教师与教学大纲的对话,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

教师、学生众多读者,带着与文本初次对话的结果进入课堂,一场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的阅读教学对话,就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地展开了。

他们各自发现的文本空白不同,各自选取的介入文本的对话策略不同;他们各自的初步理解和存疑也有差异。

这些都要在课堂这一共有的对话情境中汇聚、碰撞。

他们之间的质询、答疑、赞许、批判,不仅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源不断的话题;而且其中蕴含了重要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

15: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现状,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主体多元化评价。

它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另一方面要让同伴、家长参与评价,使其成为多个主体共同参加的交互活动。

这样做,有利于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6:语文教学大讨论是人们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等进行关于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的讨论。

如于漪老师曾以《“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人了“死胡同”》一文参与讨论,也招致不同论者的“商榷”,甚至也有尖刻的反驳,便引发了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

讨论者往往是从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折射教育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语文教学大讨论不仅使人们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且使人们加深了对眼下教育弊端严重性的认识,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17:新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三大原则: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

18:新概念作文没有题材限制,但写得较多的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对经典的阅读和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这几种类型的题材交织着小作者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对价值观人生观的辨析。

不管内容有多少变化,文章中任何一种感受和思考都打上了作者生活态度的烙印。

它的主旨是: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

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

它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19:语文课程标准是指为了适应语文发展潮流,使其更好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两个语文课程标准。

他们规定了非高等教育时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

核心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些新理念、新要求,已经给中国的语文教材、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带来了新变化。

一是最基本的教育思想有明显转变;二是坚持和发扬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三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