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李红莲
实践教育,课堂应用——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育,课堂应用——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2-09T07:33:41.216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9期作者:何燕[导读]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有紧密的关系,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科学设计语文活动,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分析了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
何燕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 223200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有紧密的关系,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科学设计语文活动,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分析了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设计优化实践活动,使得小学生有机会接触和认识自然、社会和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科学分析和设计科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结合学科经验来优化实践活动。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过程中,教师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阅读活动,期间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使得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维度地体会生活中的情感,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阅读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设备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是一个口头的口号,小学生处在幸福和平的时代对于爱国的认知并不深刻,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爱国只是一个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爱国情境,使得小学生有爱国情感体验的情境。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_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法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得增教育目标的确立是一项重大、复杂、不断深化的课题,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目标发生了:从“双基”的确立,到“三维目标”的提出,再到“核心素养”的出台,每次转折都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一)教育目标的三次重大转折1952年3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述为“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
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尽管教育领域经历了不同思想观念的洗涤,但“双基”这一育人目标却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中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了一贯传统。
在“双基”的引领下,课堂教学逐渐从原来的松散无序走向标准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典型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分析—样例练习—小结作业”,五者之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包括教师应该完成什么样的知识技能讲授、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学生应该得到哪些基本训练、实现哪些基本目标、达到怎样的程度等。
这种类型的教学带有明显的效率导向,通过标准化流程和精准的教学控制,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关注“双基”难以支撑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2001年,第八次新课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体现了人们在育人目标认识上的飞跃: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目标体系,从“一维”到“三维”,“双基”成为教育目标中的一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而不是全部;强调学生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统一的结果,在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关注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从原来的“效率至上”转变为“关注效能”。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
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当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李红莲
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美的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长期以来语文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和“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语文课程价值更多地突出工具性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围绕文化理解与传递展开教学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意识形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而其中人文性就包括文化。从语文课程价值的角度看,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必须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起到选择和传递的作用。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应着重在神话传说、民俗节日中领略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体现时代意义。如在端午节和中秋节,教师以节假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端午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节日的起源,对传统文化的渊源有清晰的认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或通过视频观看龙舟比赛,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达到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课程承担起理解和传递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
建构语文智慧课堂的有效策略
建构语文智慧课堂的有效策略发布时间:2021-02-03T14:25:47.12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下作者:李红莲[导读]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程度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教育实力的主要标志。
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践行教育信息化行为,其落脚点是建构智慧课堂。
到底什么是智慧课堂呢?智慧课堂有何特点呢?基于此,以下对建构语文智慧课堂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湖北省宜昌当阳市实验小学李红莲 444100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程度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教育实力的主要标志。
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践行教育信息化行为,其落脚点是建构智慧课堂到底什么是智慧课堂呢?智慧课堂有何特点呢?基于此,以下对建构语文智慧课堂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智慧课堂;有效策略;分析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的发展从知识教育转变成了智慧教育,教学目标也逐渐转变成了“育人”。
在此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都对小学语文课堂展开了探索与研究,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践行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理念。
如此依托信息技术创设立体逼真的教学情境,使语文教材中抽象的教学情境更加具体,使教师的教学点更加清晰、形象,真正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师生深入解读语文学科知识。
一、资源共享,问题预习建构新知“互联网+”教育给教育教学的实施带来新机遇,开辟了新路径。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立足互联网平台,或者为学生们设计搜集信息的任务,或者为学生们发送预习微课,使学生们在用网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建构对新知的认知,做好上课准备。
以《军神》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为了使学生们初步地认知文本内容,笔者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们推荐了“军神预习微课”。
在这个微课中,笔者为学生们呈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重难点内容等。
因为,微课时间短,且针对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道法学科李晓东 心得
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道法学科李晓东心得《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讲到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对我们的教研有一些启发。
1 语文的核心素养提到“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那么就需要构建多样、合适的语言场景。
比如,在孩子学完一些通识课程后进行复述和思考,表达出来。
也可以与家长讨论一些问题。
不仅仅是讨论知识,也应该讨论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对萤火虫的知识学完后,不仅仅是了解相关发光发亮的知识,可以思考为什么很少看到萤火虫了。
或者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对破坏环境导致萤火虫无法生存的事情产生负面情感。
也可以通过图片照片等,唤起学生对经历的事情的回忆,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数学的核心素养提到:“要培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是否可以用一些概念和数字来归纳知识和现象,进行表达呢?这个同样需要创始合适的场景,激发孩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的意愿和兴趣。
比如,讲述到袋鼠跳跃速度可以达到65千米/小时,这个数学概念,可以转化为跟生活中的比较,比骑自行车快多了。
3 科学的核心素养提到科学能力和科学价值取向。
不仅仅是要让孩子学习很多的科学知识,还能用到科学知识到生活中,并理解科学的应用价值。
这也是我们在做了基础学习卡之后,教师设计问题链和反思题需要重点思考的方向。
比如,人体奥秘的很多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为生活中的健康行为习惯的理解,还可以对电动牙刷等一些人体有关的产品优势做分析。
4 关于概念的教学,在微课模式的概念教学中,往往就是一个定义,加案例故事,一些注意等。
而学生要形成一个概念,需要经历从片面到全面,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联系到本质联系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如果不能以学生的思维来构建的概念学习,是比较肤浅的。
怎么样能通过学习体验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一些具体活动和尝试,在思维上逐步形成完整的概念,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_2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发布时间:2021-05-17T02:01:33.27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2期作者:刘胜兰[导读]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不断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愈发关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积极适应基础教育的方向与主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健全的人格,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本文对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刘胜兰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中心小学摘要: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不断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愈发关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积极适应基础教育的方向与主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健全的人格,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本文对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前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落实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强化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对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视不足目前我国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形式主义问题,忽视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和环节过于简单、形式化。
落实到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性不明确,课堂教学效率有限,缺少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详细讲解,忽视了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
究其根本,这是由于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不足导致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就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教师对该课程的认知不全面,导致课堂上缺少创新理念,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1]。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二中心小学 李冬莲【摘 要】 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应用、情感的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学的主要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思维发展能力、文化理解与审美能力,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智慧语文课堂。
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构建智慧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智慧课堂语文是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语文思维、文化素养以及鉴赏能力等素养的核心渠道,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核心素养,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将语文核心素养融于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构建有趣、创新、多变的智慧语文课堂。
一、语言能力的培养——趣味性课堂语言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还要将语言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
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教师无法从学生的言语反馈中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小学生内敛的性格特点有一定关系,但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教学方法不得当,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
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发表较少与语言的积累也有一定的关系,学生语言词汇缺乏,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输出语言。
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平台,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最为简单的语言复述开始教学,构建趣味性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当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时,无论学生表达能力如何,学生敢于表达就是一种进步,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树立学生言语表达的自信心。
例如:在《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诗歌学习中,教师可以让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朗读,给予其语言锻炼的机会,并适当地进行夸奖,让学生逐渐树立语言表达的自信心。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课堂教学
的结论或知识
, 交流。“ ”就是根据刚才经过思考形成的结,
答案进热烈的讨, 发言,展示交流,交流合
作中提高学习能$ 可以采用 讨论、 讨、辩
会、师生相辩、师生互相答疑等方式学生起来,使
课堂氛围浓厚起来,学习效果 就强化了。
, 学生主动学习,自己
学,教师
$ 教师发 主 用,充分体现学 的主
体 用, 为新时代教育的
$
教育教学的
, 教师
学, 充,
提高
自 $以
化的新观 、新知
识、新技、新课的 $教师
自教育教学
的与失,如哪些教学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学生管
理技巧提升了哪些,时时刻刻思、总结、进、提升,为新
时代教育教学 的 兵。
二、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表现。
4. 人人遵守规则,养成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上任 何事情都是有规则可遵守,有规律可循的,人人都要遵守规
则,社会才更加和谐,人们才能友好相处。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把社会规则应用于教学
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反过来,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
生遵守社会规则,做新时期的三好学生, 是个好 ,
在校是个好学生,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及答案, 学交流,形体系,是真课堂的真
写照$核心素养下的学生学
源于生活,通过社会
的公共交往,参加各种赛、各种动$人与人交
往,社会形了一个大课堂,通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学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学能,课程学有
很大的帮,是课堂高效化的有效手段一$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核心素养下的课堂
教学能由原 注重基训练,就是基本的知识、基本内
$
学生 学习是
的
在对话教学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对话教学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文 / 李红莲 廖聪文对话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因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急功近利满堂灌,“压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或把对话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形式等问题,阻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针对此,笔者将对话教学分为以教师为实施主体的对话、以学生为实施主体的对话和以师生为实施主体的对话三个环节。
本文以《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对话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间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一、以教师为实施主体的对话,促进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以教师为实施主体的对话,主要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其对话效果将影响学生的阅读与鉴赏,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实质是课前的备课。
课前备课要备文本、备教参、备课标等,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清楚,脑中有“料”、心中有数。
除了现有的书籍教参,还应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拓展深化。
看教参查资料本不难,真正难的是读透文本。
读透文本不是读透教参,有些教师习惯边读课文边看教参,用课文印证教参的结论,缺乏自己的思考。
要真正读透文本,还要反复“素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在素读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认知和判断,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
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时,首先应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研读文本,标注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字词句,并把自己认为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或者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单独列出。
在这个阅读过程,笔者便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确立了两个疑点:1.“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中的“竖子”到底指谁?2.荆轲刺秦王失败了,那刺杀行为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便让学生重点思考讨论这两个疑点。
二、以学生为实施主体的对话,促进三大语言实践活动以学生为实施主体的对话,主要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对话虽以学生为主体,但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基本形式是预习课文;稍深一层的是做导学案,以学案导学;更深一层的是课外拓展阅读。
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作者:陈琴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年第06期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而生本课堂的价值正给了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保障了语文教学的意义。
因此,核心素养和生本课堂在根本理念上不谋而合,需要老师积极钻研和实践。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重视。
情境教学就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到过西沙群岛,仅仅通过课文的讲解,很难想象西沙群岛的美景。
老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西沙群岛的景象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更直观地的了解,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里的西沙群岛和视频图片里的西沙群岛是不是一样的。
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用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文学习,加深其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进而推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借助小组合作,構建生本课堂小组合作是新课改下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信任,让学生通过合作对某个知识进行探究,学生的自信心和求胜欲望也会得到激发。
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参与老师以及学生的互动,他们能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寻求解决困惑和疑难点的途径。
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沟通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互读课文,找出自己的课文疑点,进行组内讨论。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老师再给出若干问题: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点?上课的时候为什么窗外变得安静了?然后,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每个小组选择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李映雪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师》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正>化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在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历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作为一线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本质,揭示化学学习的意义以及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在化学学科观念的建构过程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特定的任务或
【总页数】1页(P207-)
【作者】李映雪
【作者单位】青海省民和县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2.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思考——以一节\"Fe2+与Fe3+的性质与转化\"公开课为例
3.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效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思考
4.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原电池"教学模块的教学实践研究5.基于学科素养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四问”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四问”作者:张朝亮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1年第11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016年随着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来源于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但主要还是取决于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是让课堂由“知识型”向“素养型”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技能、学科精神和学科价值趋向为目的。
课堂的核心目标不再是学习知识,而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养。
为有效改进师生的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四问”,即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
一、“为什么而教”1. 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担当着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新时代的教师要深刻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为自己而教除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外,教师也是普通人,需要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教书育人服务社会获取相应劳动报酬、锻炼自我意志、实现职业理想和体现个人价值。
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
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一、从生活背景中开展预学,渗透核心素养。
在教学伊始,两位老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入新知的教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艳老师从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导入,接着出示了荷叶、乒乓球台等物体的面让学生感知什么是面积,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面,初步感知面的大小。
乔华老师通过让学生开展小游戏《拍手歌》巧妙引出击掌时就是我们手的面,指名摸摸老师的手的面,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接着教师出示一个橙子,指名摸它的面积等。
这样,学生从生活中开展预学,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能感受到面的客观存在,然后教师直接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概念,进而运用刚才所学的面积概念来辨别一些物体面积的大小,孩子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深刻地体验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有面,而且面的大小就是面积,面积概念这一核心素养不知不觉就深入孩子的内心了。
二、在探究活动中组织互学,渗透核心素养。
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必须在大量观察中获得直观感知,在反复操作中获取丰富表象和体验。
本节课两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大小比较时,能从一般到特殊,从直接比较到选择合适的材料作单位进行比较。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讲解的形式,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如果要准确的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作单位最合适”这一教学难点。
王艳老师是让每组同学选择一种材料,分别在两个图形上摆一摆并完成合作探究卡,每组推选两名同学汇报结果;乔华老师在学生分组活动时,先让小组长上前选图形,接着出示活动提示(一是小组合作,用三种小图形摆一摆,小组长做好分工;二是数一数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小图形?再比较两个大图形面积的大小;三是小组长负责填写活动记录表)。
在互学这一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的依据。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古诗词教学。
首先分析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其对于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对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融合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设计,并探讨了实施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古诗词教学中。
在总结了核心素养对古诗词教学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引导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概念解析、现状分析、教学设计、实施方法、案例分析、启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承载着历史、哲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涵,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古诗词教学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较为呆板,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如何有效地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亟待探讨的问题。
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以及跨学科的能力,与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情感体验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
探索如何将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1.2 学术意义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学传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修养和文学修养。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和理解面临着挑战,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核心素养点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核心素养点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摘要: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策略研究上,扎实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工作。
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赛课活动,进行教师素养的提升。
结合各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着力挖掘学生核心素养点的落脚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教师素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年每季每天都是人间最好的时节。
时间的脚步又把我们带到了反思总结的时节。
一、小学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情况(一)全员岗位培训按照部室统一规划,认真做好各级各类培训。
围绕“地方课程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研究”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在红岩小学会议室,116位专兼职教师参加了培训学习。
(二)定点学校工作本学期进行了3次点校集体深入调研工作,4次点校个人深入工作。
结合市青年教师基本技能赛课活动,马家沟小学目前有一位骨干教师,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稳定在本学科教学中,并形成了教师梯队培养发展。
在11月29日,在马家沟小学举行了“2018年哈尔滨市小学地方课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综合场展示”活动。
市教研员徐滨南老师、来自全市各区县的地方课程教研员、南岗区全体地方学科教师、以及参赛的22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马家沟小学青年教师张壮老师历时两个多月,经历了区、市两轮竞争,在本次综合场现场活动中,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展示。
参加活动前,张壮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设计纸盒房屋》一课,在区教研员、校领导以及学科组同仁的多次听课、议课下不断修改方案。
在她们的指导帮助下,张壮老师在教学能力上不断提高、不断突破自我。
二、教师参加区内“百花奖”活动本次百花奖活动,小学地方课程教师确立了以“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点的确立及落实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主题,并在三个主题学科中确立了“生命教育”学科为主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本次参加复赛的11位教师平均年龄41岁,最大48岁。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者:陈聪来源:《新课程》2023年第18期在核心素養引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脚步加快,教师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语言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功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完善其审美能力,帮助其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成功挖掘文本内涵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章以语文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为例,探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导语激趣,感受美景(一)激趣导入运用简短导语与鲜艳图片让学生走入海滨小城,进入文本世界,营造舒适与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前几节课,我们刚浏览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和诗人笔下的天门山,今天又要走进美丽的海滨小城。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座海滨小城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多媒体出示简洁短语:“蓝色大海和蓝蓝的天,还有白色的海鸥,花纹各式各样的贝壳,金黄色的海螺,真是美丽至极。
”教师:面对如此诱人的景色,你们想看一看它的真实面貌吗?学生开始想象蓝色的大海、漂亮的海螺等,特别期待看到真实的海滨小城,异口同声回答“想!”教师展示美丽的海滨小城的图片,通过鲜艳图片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情境,此时,提出引导问题:①海滨小城是什么颜色的?②你可以找出这些颜色吗?学生跃跃欲试,根据上述问题,快速搜集与颜色相关的词语,如蓝色、银白色、金黄色、棕色、青色等,体会洒脱与自然。
面对鲜艳的颜色,学生产生了探索兴趣。
教师结合学生阅读需求,布置文本阅读任务,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家乡海滨小城的真正风光。
教师提问:海滨小城里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以此引导学生提取出重要信息。
学生围绕问题去阅读,明白海滨小城里有大海、沙滩等景物,对大海与沙滩有一定印象,也学会读“的”字短语。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浓缩为简短文字,将其视为课堂情境导入语,帮助学生找到关键的颜色词语,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感叹祖国的伟大,为后续审题与读议带来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高新四小李红莲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
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
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
来,更具深度与广度。
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
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
文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识记和回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语文实践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意识到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把历史积淀中的语文的一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综合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够做到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期间,借助前人有益的经验来建构自身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认知方法。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我们进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一个人言语水平的综合体现”。
语文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进行机械的识记过程,而应是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和语义,自主学习和建构语感,并能运用到语文实践之中。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这些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在语文实践当中去检验,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生成习惯且打破习惯,在此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领悟到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这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
其内化为自己在面对将来未知的语文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认识到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我们注意语文学科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等方面的问题。
1.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
在《新课标》中,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在低学段是基本的汉字结构、拼音等,到了中高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继续掌握字词练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
语文教学是以文章为载体,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于文本的阅读。
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出现了重记诵、轻联想,重知识、轻理解的情况。
在《新课标》中明
确地提出,学生能够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的程序性知识。
据认知心理学理论,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后生成的,是一个需要理解和消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的讲解,对课文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自主反思,从而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进而形成自身的观点。
“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能力不光是靠教师讲解就能具备的,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
3.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
陶冶学生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美的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
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人文
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长期以来语文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和“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语文课程价值更多地突出工具性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作用。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围绕文化理解与传递展开教学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意识形态。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而其中人文性就包括文化。
从语文课程价值的角度看,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必须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起到选择和传递的作用。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应着重在神话传说、民俗节日中领略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体现时代意义。
如在端午节和中秋节,教师以节假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
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端午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节日的起源,对传统文化的渊源有清晰的认识。
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或通过视频观看龙舟比赛,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达到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课程承担起理解和传递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
5.围绕教师自身素养教展开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求教师自身要拥有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学生认知世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这些都渗透着教师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
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手段,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高效地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
总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小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