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大学蚯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探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速度和呼吸情况。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大学生物学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蚯蚓:若干条,种类为“大平二号”蚯蚓。
2. 实验器材: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秒表、温度计、湿度计、透明塑料盒、镊子、剪刀、放大镜等。
五、实验方法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上,观察蚯蚓在三种不同表面上的运动速度。
(2)记录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10秒钟的距离,并计算其平均速度。
2. 蚯蚓呼吸实验(1)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塑料盒中,观察蚯蚓的呼吸情况。
(2)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壁上的气孔,记录气孔的开闭频率。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观察蚯蚓的行为变化。
(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六、实验步骤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板、木板、16开白纸上,用秒表记录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10秒钟的距离。
(2)计算蚯蚓在每种表面上运动的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2. 蚯蚓呼吸实验(1)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塑料盒中,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壁上的气孔。
(2)记录气孔的开闭频率,并计算平均开闭频率。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1)将蚯蚓分别放置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观察蚯蚓的行为变化。
(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运动速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16开白纸上的运动速度最快,其次是木板,最后是玻璃板。
这可能是由于16开白纸表面粗糙,有利于蚯蚓的刚毛固定,从而提高运动速度。
2. 蚯蚓呼吸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的气孔开闭频率较快,说明蚯蚓的呼吸较为旺盛。
这也与蚯蚓的生活习性相符,蚯蚓需要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生命活动。
3. 蚯蚓对环境适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潮湿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长,而在干燥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短。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观察蚯蚓实验报告一、引言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土壤中。
它们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反应,以了解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活习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 蚯蚓:从附近的草地中采集,尽量选择身体完整、活跃的蚯蚓。
- 土壤:采集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确保样本之间的差异性。
- 容器:透明的玻璃容器,便于观察蚯蚓的行为。
- 水:用于湿润土壤。
2. 方法:- 准备工作:将土壤样本分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每个容器放入适量的蚯蚓。
- 观察行为:观察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行为,如钻洞、觅食等。
- 测量活动范围:用尺子测量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活动范围。
- 观察反应:在一定的刺激下,观察蚯蚓的反应,如光线、声音等。
- 记录数据:记录蚯蚓的行为和反应,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蚯蚓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行为观察:- 干燥土壤:在干燥的土壤中,观察到蚯蚓的活动减少,行动迟缓,甚至有些蚯蚓会钻入土壤深处休眠,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 湿润土壤:在湿润的土壤中,蚯蚓的活动范围更广,行动更加迅速,钻洞的速度也更快。
这是因为湿润的土壤更容易穿透,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 酸性土壤:蚯蚓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弱,观察到蚯蚓在酸性土壤中的行动迟缓,甚至出现了死亡的情况。
这说明蚯蚓对土壤pH值的变化敏感。
2. 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观察:- 光线刺激:观察到蚯蚓在光线刺激下会迅速躲入土壤中,这是因为蚯蚓对光线敏感,光线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 声音刺激:在声音刺激下,蚯蚓会停止活动,伸出触须,以感知周围的环境。
这表明蚯蚓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3. 实验结果分析:- 蚯蚓对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根据土壤的湿度和酸碱度进行行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 蚯蚓对光线敏感,这是因为它们生活在土壤中,光线对它们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影响。
蚯蚓运动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
2. 探究蚯蚓运动的影响因素。
3. 分析蚯蚓运动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1. 蚯蚓:选用健康的蚯蚓,大小适中。
2. 实验器材:实验箱、镊子、计时器、水、土壤、温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环境:将实验箱放置在通风、光线适宜的地方,温度控制在20℃左右。
2. 准备实验材料:将土壤过筛,去除杂质,加入适量的水,使土壤湿度适中。
3. 将蚯蚓放入实验箱中,让其适应环境。
4. 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记录运动时间、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
5. 分别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实验:(1)改变土壤湿度:将土壤湿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2)改变土壤温度:将土壤温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3)改变土壤酸碱度:将土壤酸碱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6. 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湿度适中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2. 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温度在20℃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3. 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酸碱度在pH 6.5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1.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实现。
2. 蚯蚓的运动受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蚯蚓运动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蚯蚓的观察报告
蚯蚓的观察报告
观察蚯蚓行为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其行为习性。
实验步骤:
1. 在实验开始前,将一些干土和泥贴在透亮的纸片上。
2. 用透明的塑料盒子将纸片包裹,确保土质不会散落出来。
3. 在盒子中放入4-5只蚯蚓。
4. 观察蚯蚓行为并记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中,我对蚯蚓的行为进行了观察,我们发现蚯蚓很快就能闻到纸片里的泥土的气味,之后便迅速钻入纸片中。
我们还注意到,当纸片上出现明显的水渍时,蚯蚓会在附近的干土上停止钻探,并等待干土变湿。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蚯蚓具有以下特征和行为习惯:
1. 蚯蚓对泥土的气味非常敏感;
2. 蚯蚓会在干土变湿的地方停下,并尽可能的从中吸收养分。
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及其行为习性。
我们相信这样的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多的了解蚯蚓以及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Waters, L.E., and J.E. Webster. 1971. Some aspects of feeding behavior of Lumbricus terrestris (L.). Pedobiologia 11: 25–4
2.
2. Edwards, Clive A., Gerald W. Barrett, and Richard A. Askew. 1989. The Earthworms of New Zealand, Kiwi Press, Christchurch, NZ.。
蚯蚓的观察报告
蚯蚓的观察报告蚯蚓:环节动物门,寡毛纲,陆生动物,1800余种。
一、蚯蚓的形态蚯蚓体呈圆柱状,宽约1—2毫米左右,身体呈暗红色,腹部红色较浅,手感湿滑,环节状体节,身体可所有角度随意转动,随意拉长(一定限制),无脊椎骨。
二、蚯蚓的生活环境实验工具:放大镜实验过程:寻找蚯蚓生存的地方,观察并记录。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1)实验1:冷与热实验工具:吹风机一台、冰箱一台、蚯蚓三只、喷雾剂。
实验过程:1、将吹风机开到最热后吹蚯蚓甲(温度约75℃左右)、用喷雾剂保持湿度。
2、将吹风机开到冷风吹蚯蚓乙(温度25℃左右)、用喷雾剂保持湿度。
3、将蚯蚓丙放进冰箱,将冰箱温度调制到-5℃,并开启冷风,保持湿度。
实验结果:蚯蚓甲死亡,丙在冰箱中不动弹,取出10分钟后继续活动,蚯蚓乙继续存活。
实验结论:蚯蚓在高温下会死亡,低温下会休眠,适当温度保持在25℃—20℃左右。
(2)实验2:湿度实验工具:吹风机一台、一杯水、盘子一个、蚯蚓三只实验过程:1、把吹风机开到冷风吹蚯蚓甲,不控制湿度。
2、将蚯蚓乙放在盘子上,用手滴两滴水在上面。
3、将蚯蚓丙浸泡在水里。
实验结果:蚯蚓甲不活动小,蚯蚓乙无变化,蚯蚓丙死亡。
实验结论:蚯蚓喜湿怕浸和干燥。
(3)实验3:光与暗实验工具:手电筒一只、蚯蚓一只。
实验过程:1、将手电筒的光照到蚯蚓身上。
2、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蚯蚓向无灯光处去。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而不喜欢光。
(4)实验4:蚯蚓的味觉实验工具:蚯蚓四只、盐水、糖水、醋水混合物、辣椒水、盘子四只。
实验过程:1、将4只蚯蚓分别放置在4只盘子中。
2、在蚯蚓甲头部处滴上盐水。
3、在蚯蚓乙头部处滴上糖水。
4、在蚯蚓丙头部处滴上醋水混合物。
5、在蚯蚓丁头部处滴上辣椒水。
6、观察并记录。
实验结果:蚯蚓甲蜷缩角落不动弹,30分钟后继续有生命迹象,蚯蚓乙存活,蚯蚓丙存活,蚯蚓丁死亡。
实验结论:蚯蚓有味觉,喜酸甜,怕辣咸。
观察蚯蚓再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蚯蚓,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蚯蚓的再生能力是它们适应环境、繁衍生息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探讨蚯蚓再生能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了解蚯蚓再生能力的范围和特点。
2. 分析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3. 探讨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蚯蚓(品种:大平2号)、剪刀、培养皿、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量筒、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1. 蚯蚓剪切:将新鲜蚯蚓用剪刀按照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进行剪切。
2. 培养条件:将剪切后的蚯蚓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放入适量土壤,保持土壤湿度在60%左右,温度控制在23~24℃。
3.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蚯蚓的再生情况,记录再生时间、再生长度、存活率等数据。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再生现象:观察发现,蚯蚓具有再生能力,剪切部位不同,再生能力存在差异。
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2. 不同剪切部位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蚯蚓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3. 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观察发现,随着剪切后蚯蚓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4. 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剪切部位:蚯蚓不同部位的再生能力存在差异,这与蚯蚓的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2)体节数:随着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这与蚯蚓的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1.观察蚯蚓,完成观察小报告,300字左右,6号之前要六怕:怕光: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
•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
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
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怕震动: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
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
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怕水浸泡: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
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
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怕闷气: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
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
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
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怕农药: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
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大。
大田养殖蚯蚓最好不用这些农药。
有些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钾、氨水等在一定浓度下,对蚯蚓也有很大的杀伤。
如氨水按农业常用方法兑水25•倍施用,蚯蚓一旦接触这种4%氨水溶液水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即死亡。
所以,养殖蚯蚓的农田,应尽量多施有机肥或尿素。
尿素浓度在1%以下,不仅不毒害蚯蚓,而且可以作为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氮源。
怕酸碱: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
当然,•不同种类对环境酸碱度忍耐限度不同。
八毛枝蚓、爱胜双胸蚓为耐酸种。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蚯蚓只是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小生物。
然而,在生物实验课上,我们却意外地发现了它们的真正价值。
在观察蚯蚓实验中,我们发现了这个小小的生命体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我们将蚯蚓放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容器底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泥土。
接下来,我们添加了一些营养物质和水,让蚯蚓在这里生活。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会观察它们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首先,我们发现蚯蚓会在泥土中挖洞。
这些洞非常好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挖掘了哪些地方,并且它们挖掘的深度也让我们惊讶。
我们还发现,它们在挖掘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泥土。
这种泥土的特殊结构可以使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除了挖洞,我们还发现蚯蚓能够“吃”泥土。
它们通过吞咽泥土,将泥土中的营养物质摄入体内,并将不需要的物质排出体外。
这种行为对土壤的改善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帮助将有机物分解成营养物供植物吸收。
但是,在实验的后期,我们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随着机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容器中的蚯蚓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拥挤。
然而,这种环境并没有影响它们的生活。
相反,我们发现它们似乎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将容器中的生活区域分割成多个小区域。
这些小区域往往是由一些蚯蚓共同占领的。
这种行为表明蚯蚓在自然界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
总的来说,观察蚯蚓实验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种小生物的生活习性,而且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它们不仅为土壤的改善做出了贡献,同时也通过协同合作保障了各自的生存。
这些发现在我们懂得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微小的生命,因为它们也为地球上的生态保持着重要的平衡。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蚯蚓的观察,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方式、生活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加深对环节动物特征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蚯蚓若干条。
2、实验器具: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湿纸巾、土壤、水。
三、实验过程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用镊子轻轻将蚯蚓放在湿润的培养皿中,在放大镜下观察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可以看到蚯蚓身体前端有一个较粗的环带,颜色较浅。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感觉湿润且有黏液,这有助于它在土壤中爬行和呼吸。
2、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纸巾上,观察它的运动。
发现蚯蚓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使身体蠕动前行。
注意到蚯蚓在运动时,身体的前段先固定,然后后端拉伸,如此交替进行。
3、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用镊子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前端,发现蚯蚓会迅速收缩身体。
用强光照射蚯蚓,它会往阴暗的地方爬行。
4、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在培养皿中放入一层湿润的土壤,将蚯蚓放入其中。
观察到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留下一些弯曲的通道。
保持土壤的湿润,发现蚯蚓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较为活跃。
四、实验结果1、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明显,身体由许多环形体节组成,前端有环带。
2、蚯蚓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蠕动。
3、蚯蚓对刺激有明显的反应,能躲避不利的环境因素。
4、蚯蚓适应在湿润、阴暗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环境中生活。
五、实验分析1、蚯蚓的身体分节使得它的运动更加灵活,每个体节都能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蠕动。
2、体表的黏液有助于减少在土壤中爬行时的摩擦力,同时也能保持体表湿润,利于呼吸。
3、环带可能与蚯蚓的生殖有关,是其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
4、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5、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对于土壤的通气、保水和肥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六、实验思考1、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物质循环。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2、蚯蚓的运动方式与其他动物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是如何进化而来的?3、能否通过对蚯蚓的研究,开发出一些在工程或医疗领域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或材料?七、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对蚯蚓的观察实验,我们对蚯蚓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对蚯蚓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2. 探究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3. 观察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若干;2. 实验器材:培养皿、剪刀、尺子、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湿度计、食物(如:树叶、水果、蔬菜等);3.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碘液、酒精等。
三、实验方法1. 蚯蚓基本生物学特征观察(1)将蚯蚓置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其外观特征,记录蚯蚓的颜色、体型、体节等;(2)用尺子测量蚯蚓的体长、体宽;(3)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速度、方向等。
2. 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探究(1)将蚯蚓分成若干组,分别喂食树叶、水果、蔬菜等食物;(2)观察并记录蚯蚓的摄食量、消化时间、消化产物等;(3)对消化产物进行观察,记录其颜色、质地等特征。
3. 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观察(1)将蚯蚓置于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观察其生理反应;(2)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速度、呼吸频率等指标;(3)对蚯蚓的生理反应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基本生物学特征观察结果显示,蚯蚓为环节动物,体长一般为10-20厘米,体宽约0.5-1毫米,体节明显,呈环状排列。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配合完成。
2. 蚯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对树叶、水果、蔬菜等食物均有较好的消化吸收能力。
其中,树叶的消化速度较快,消化产物呈黑色,质地较硬;水果的消化速度较慢,消化产物呈红色,质地较软;蔬菜的消化速度适中,消化产物呈绿色,质地较脆。
3. 蚯蚓在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其生理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在适宜的温度(20-25℃)和湿度(70%-80%)条件下,蚯蚓的运动速度较快,呼吸频率适中;在高温(30℃以上)或低温(10℃以下)条件下,蚯蚓的运动速度减慢,呼吸频率降低;在干燥或潮湿环境下,蚯蚓的生理反应较弱,可能出现死亡现象。
观察蚯蚓分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2. 探究蚯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蚯蚓、干燥土壤、潮湿土壤、黑色塑料盒、尺子、计时器、温度计。
2. 实验工具:镊子、记录纸、笔。
三、实验分组本次实验分为三个小组,每组四人,分别负责以下实验:1. 第一组:观察蚯蚓在干燥土壤中的行为。
2. 第二组:观察蚯蚓在潮湿土壤中的行为。
3. 第三组:观察蚯蚓在不同温度下的行为。
四、实验步骤1. 第一组实验:- 将干燥土壤均匀铺在黑色塑料盒中,厚度约5厘米。
- 将蚯蚓放入干燥土壤中,记录其行为。
- 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行为,持续30分钟。
2. 第二组实验:- 将潮湿土壤均匀铺在黑色塑料盒中,厚度约5厘米。
- 将蚯蚓放入潮湿土壤中,记录其行为。
- 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行为,持续30分钟。
3. 第三组实验:- 将蚯蚓放入黑色塑料盒中,记录其初始行为。
- 分别将塑料盒放置在室温(约25℃)、低温(约10℃)和高温(约35℃)环境中。
- 每隔5分钟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行为,持续30分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第一组实验结果:- 在干燥土壤中,蚯蚓表现为频繁爬行,身体局部干燥,有时出现卷曲现象。
- 经过30分钟后,蚯蚓逐渐适应干燥环境,但仍然保持较高的活动频率。
2. 第二组实验结果:- 在潮湿土壤中,蚯蚓表现为缓慢爬行,身体保持湿润,活动频率较低。
- 经过30分钟后,蚯蚓适应潮湿环境,活动频率逐渐降低。
3. 第三组实验结果:- 在室温下,蚯蚓表现为正常活动。
- 在低温环境中,蚯蚓活动频率降低,身体出现卷曲现象。
- 在高温环境中,蚯蚓活动频率降低,身体局部干燥。
六、实验结论1. 蚯蚓对干燥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会影响其正常生活。
2. 蚯蚓对潮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保持较低的活动频率。
3. 蚯蚓对温度变化敏感,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其活动。
关于蚯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等。
2. 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如食物来源、栖息环境、运动方式等。
3. 分析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蚯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蚯蚓科)2. 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解剖刀、放大镜、剪刀、玻璃板、水盆、土壤、食物(如腐烂的蔬菜、水果等)3.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75%酒精、碘酒、双氧水等三、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将蚯蚓置于解剖镜下,观察其身体颜色、形状、大小等。
(2)用镊子轻轻触摸蚯蚓,了解其体表特征,如刚毛、环带等。
2. 解剖观察蚯蚓内部结构(1)用解剖刀在蚯蚓的腹面中央切开,观察其内部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2)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生殖器官,了解其生殖方式。
3. 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1)将蚯蚓置于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轨迹,了解其运动方式。
(2)用剪刀剪断蚯蚓的刚毛,观察其运动是否受到影响。
4. 观察蚯蚓的食物来源(1)在土壤中埋入食物,观察蚯蚓对食物的取食情况。
(2)分析蚯蚓的食物来源,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1)将蚯蚓置于水盆中,观察其呼吸情况。
(2)分析蚯蚓的呼吸方式,了解其在水生环境中的适应性。
6. 观察蚯蚓的栖息环境(1)在土壤中挖出蚯蚓的洞穴,观察其栖息环境。
(2)分析蚯蚓的栖息环境,了解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身体呈长圆柱形,颜色为红色或棕色,体表有刚毛,刚毛排列成环状,形成环带。
蚯蚓的身体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肌肉和刚毛,使蚯蚓能够通过肌肉收缩和刚毛的协助进行运动。
2. 蚯蚓的内部结构蚯蚓的内部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
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肠等组成,负责消化食物。
呼吸系统由体壁和背孔组成,体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观察蚯蚓小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蚯蚓的呼吸、运动和繁殖等生理活动。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蚯蚓是环节动物门的一种,生活在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蚯蚓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同时还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本实验通过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呼吸、运动和繁殖等方面,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理活动。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蚯蚓、土壤、水、放大镜、解剖镜、培养皿、镊子、剪刀、显微镜等。
2. 实验工具:实验记录表、笔、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1)将蚯蚓置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其外形特征,如体长、体宽、颜色等。
(2)用解剖镜观察蚯蚓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观察蚯蚓的呼吸(1)将蚯蚓置于水中,观察其是否呼吸。
(2)将蚯蚓取出,观察其体表是否湿润,以判断其是否通过体表呼吸。
3. 观察蚯蚓的运动(1)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动方式,如蠕动、伸缩等。
(2)用剪刀剪断蚯蚓的一端,观察其是否能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
4. 观察蚯蚓的繁殖(1)观察蚯蚓的生殖器官,如精巢、卵巢等。
(2)记录蚯蚓的繁殖季节和繁殖方式。
5. 记录实验数据(1)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蚯蚓的生理活动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形态结构蚯蚓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光滑,无节。
蚯蚓有环带,位于身体前端,便于辨别头尾。
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由体表和消化道组成,体表湿润,通过体表呼吸。
2. 蚯蚓的呼吸蚯蚓在水中不能呼吸,取出后体表湿润,说明蚯蚓通过体表呼吸。
3. 蚯蚓的运动蚯蚓在土壤中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如伸缩、旋转等。
剪断蚯蚓的一端后,其仍能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
4. 蚯蚓的繁殖蚯蚓的繁殖季节在春季和秋季,繁殖方式为有性繁殖。
精巢和卵巢位于蚯蚓的生殖器官中。
蚯蚓科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2. 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活蚯蚓若干条。
2. 砂纸、玻璃板、白纸、放大镜、量筒、滴管、镊子、培养皿、尺子等。
3. 湿土、干土、水、酒精、石灰水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外形和结构- 将活蚯蚓放在白纸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外形。
- 记录蚯蚓的体长、体型、腹部和背部的颜色、腹部是否有特殊结构等。
2. 观察蚯蚓的呼吸方式- 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砂纸上,观察其呼吸情况。
- 记录蚯蚓的呼吸频率、呼吸方式等。
3. 探究蚯蚓对环境的要求- 准备两个培养皿,分别铺上一层湿土和一层干土。
- 将形态、大小、活力相似的蚯蚓各放入培养皿中央。
- 观察并记录蚯蚓在湿土和干土中的生活情况。
4. 观察蚯蚓对光线的反应- 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用酒精灯加热使其体温升高。
- 观察蚯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 将蚯蚓放在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其对光线反应。
5. 观察蚯蚓的蠕动- 将蚯蚓放在白纸上,用镊子轻轻触动其身体。
- 观察并记录蚯蚓的蠕动情况。
四、实验结果1. 蚯蚓的体长大多为10-15cm,体型相差悬殊,腹部为白色(较白),背部多为鲜红色(也有青灰色),腹部有刚毛。
2. 蚯蚓的呼吸方式为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30-40次。
3. 蚯蚓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在湿土中生活情况较好,而在干土中生活情况较差。
4. 蚯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较快,当体温升高时,蚯蚓会躲避光线,爬到阴暗处。
5. 蚯蚓的蠕动是通过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完成的。
五、实验结论1. 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环节动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2. 蚯蚓的呼吸方式是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喜欢生活在湿润、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3. 蚯蚓的蠕动是通过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完成的,具有灵活的运动能力。
六、实验反思1. 本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应确保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
幼儿蚯蚓小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呼吸特点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幼儿园科学活动室实验材料:1. 蚯蚓若干条2. 塑料容器若干个3. 湿土、干土、腐烂的树叶4. 小铲子、镊子5. 记录本、笔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外观特征,记录其身体颜色、形状、长度等。
2. 将湿土、干土、腐烂的树叶分别放入塑料容器中,作为蚯蚓的生存环境。
3. 将蚯蚓放入不同的容器中,观察其活动情况,记录蚯蚓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
4. 在容器中放入适量水,模拟蚯蚓的呼吸环境,观察蚯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活动情况。
5. 观察蚯蚓的呼吸过程,记录其呼吸频率和方式。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外观特征:蚯蚓呈长圆柱形,身体由多个环节组成,前端较细,后端较粗。
蚯蚓的颜色为棕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
2. 蚯蚓对环境的适应性:蚯蚓在湿土中活动最为频繁,表明蚯蚓适应在湿润的环境中生活。
在干土和腐烂的树叶中,蚯蚓的活动相对较少,说明蚯蚓对干燥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3. 蚯蚓的呼吸方式:在水中,蚯蚓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活动明显减缓。
在空气中,蚯蚓呼吸频率较快,活动较为活跃。
这表明蚯蚓的呼吸依赖于空气中的氧气,其适应能力较强。
4. 蚯蚓的呼吸频率:在空气中,蚯蚓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5-20次,呼吸方式为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实验结论:1. 蚯蚓是一种生活在湿润环境中的环节动物,其身体特征适应了其在土壤中的生活。
2. 蚯蚓对干燥环境的适应性较差,而在湿润环境中活动较为频繁。
3. 蚯蚓的呼吸依赖于空气中的氧气,其呼吸方式为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让幼儿了解了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对蚯蚓的兴趣浓厚,参与度较高。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存在操作不当的情况,需要教师在实验前进行充分的指导。
蚯蚓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2. 探究蚯蚓的呼吸、消化、生殖等生理过程;3. 通过实验观察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了解其神经系统功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蚯蚓若干;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镜、剪刀、镊子、解剖盘、培养皿、生理盐水、酒精、蒸馏水等;3. 实验药品:酚酞指示剂、稀盐酸、氢氧化钠等。
三、实验方法1. 蚯蚓的观察(1)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记录其体长、体宽、体节等特征;(2)观察蚯蚓的呼吸过程,记录其呼吸频率和方式;(3)观察蚯蚓的消化过程,记录其食物摄入、消化和排泄情况;(4)观察蚯蚓的生殖器官,记录其生殖方式。
2. 蚯蚓的生理实验(1)呼吸实验:将蚯蚓放入装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观察其呼吸频率和方式;(2)消化实验:将蚯蚓放入装有稀盐酸的培养皿中,观察其消化情况;(3)生殖实验:将蚯蚓放入装有氢氧化钠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殖器官的反应;(4)神经系统实验:用细针刺蚯蚓的头部,观察其反应。
四、实验结果1. 蚯蚓的形态结构:蚯蚓呈长圆柱形,体长可达10-20cm,体宽约0.2-0.5cm,体节明显,背部有背血管,腹部有腹血管,两侧有侧血管。
2. 蚯蚓的呼吸:蚯蚓的呼吸是通过体壁进行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0-20次。
3. 蚯蚓的消化:蚯蚓的食物摄入后,通过消化管进行消化,消化产物通过排泄孔排出体外。
4. 蚯蚓的生殖:蚯蚓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通过交配产生卵,卵在体内发育,孵化出新的蚯蚓。
5. 蚯蚓的神经系统:蚯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蚯蚓的头部,周围神经系统分布在蚯蚓的体节上。
当用细针刺蚯蚓的头部时,蚯蚓会出现弯曲、抽搐等反应。
五、实验讨论1. 蚯蚓的呼吸是通过体壁进行的,这种呼吸方式称为体壁呼吸。
蚯蚓的体壁富含毛细血管,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2. 蚯蚓的消化过程包括食物摄入、消化和排泄。
蚯蚓的消化管较长,有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
蚯蚓检查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2. 掌握蚯蚓的检查方法,为蚯蚓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活体蚯蚓、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放大镜、显微镜、酒精、生理盐水、培养皿、滤纸等;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培养箱、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1)观察蚯蚓的形态:将活体蚯蚓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外形、颜色、长度等;(2)观察蚯蚓的环节:用镊子轻轻拨动蚯蚓,观察其身体分节情况,计数蚯蚓的环节数;(3)观察蚯蚓的刚毛:用解剖镜观察蚯蚓体表刚毛的分布和形态。
2. 观察蚯蚓的生理特点(1)观察蚯蚓的呼吸:将活体蚯蚓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在空气中的呼吸情况;(2)观察蚯蚓的蠕动:用镊子轻轻拨动蚯蚓,观察其蠕动方式和速度;(3)观察蚯蚓的排泄:将活体蚯蚓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排泄物的颜色、形态和数量。
3. 解剖蚯蚓(1)解剖准备:将活体蚯蚓用解剖刀从中间剪开,观察其内部结构;(2)观察消化系统:观察蚯蚓的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部位;(3)观察生殖系统:观察蚯蚓的精巢、卵巢、受精囊等部位;(4)观察神经系统:观察蚯蚓的脑、神经节、神经等部位;(5)观察循环系统:观察蚯蚓的心脏、血管等部位。
4. 蚯蚓的生理实验(1)观察蚯蚓在不同温度下的蠕动速度:将活体蚯蚓放在不同温度的培养箱中,观察其蠕动速度;(2)观察蚯蚓在不同湿度下的蠕动速度:将活体蚯蚓放在不同湿度的环境中,观察其蠕动速度;(3)观察蚯蚓在不同光照下的蠕动速度:将活体蚯蚓放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其蠕动速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基本形态结构(1)蚯蚓外形呈长圆柱形,颜色为红褐色;(2)蚯蚓身体分节,共有100多个环节;(3)蚯蚓体表刚毛分布均匀,呈棕色。
2. 蚯蚓的生理特点(1)蚯蚓在空气中的呼吸:蚯蚓通过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2)蚯蚓的蠕动:蚯蚓通过环肌、纵肌和刚毛的配合运动,实现蠕动;(3)蚯蚓的排泄:蚯蚓的排泄物为棕色,呈条状。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
8年级观察蚯蚓简短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观察蚯蚓的生活行为和身体特征。
实验材料:蚯蚓、容器、土壤、叶子、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透明容器,加入一定量的湿润土壤。
2. 在土壤上放入几片湿润的叶子,使土壤表面保持湿润。
3. 将几条蚯蚓放入容器中,盖上盖子。
4. 观察蚯蚓的生活行为和身体特征,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1. 生活行为观察:蚯蚓会在土壤中钻洞,挖掘和摄食。
观察中可以看到蚯蚓的身体在土中蠕动,不断前进和后退。
蚯蚓还会伸出触角感知周围环境,特别是湿度的变化。
2. 身体特征观察:蚯蚓的身体大部分呈圆筒状,呈淡粉红色。
蚯蚓的身体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对细小的毛刺,可以辅助蚯蚓在土壤中蠕动。
观察中还可以看到蚯蚓的口器位于头部,蚯蚓没有明显的眼睛,但有光敏感受器。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蚯蚓的生活行为和身体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蚯蚓是土壤中的腐食者,通过摄食和挖掘帮助土壤保持松散,并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长。
蚯蚓适应湿润环境,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湿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活动。
蚯蚓身体的结构也与其在土壤中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蚯蚓实验报告
篇一: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阴暗的环境。
蚯蚓的生活习性: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中。
蚯蚓的身体结构:环节动物,身体上有许多环节,无眼有口。
蚯蚓的食物:腐叶和土壤。
探究实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对比实验)实验材料:20条蚯蚓,一个塑料盒,一些肥沃潮湿的土壤,一些肥沃干燥的土壤。
实验相同点:蚯蚓,温度,环境。
实验不同点:土壤潮湿程度。
实验过程:1、将塑料盒两边分别放上肥沃潮湿的土壤和肥沃干燥的土壤。
2、再将两边分别放上10条蚯蚓。
3、过5分钟,翻开土壤观察两边个有几条蚯蚓。
实验结论:蚯蚓更喜欢潮湿的土壤。
篇二:观察蚯蚓实验报告观察蚯蚓实验报告目的要求: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2. 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材料用具:活蚯蚓、糙纸、玻璃板、棉球、放大镜提示1、在观察活蚯蚓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体表,是它的体表保持湿润2、实验后别忘了把蚯蚓放回自然环境方法步骤:1、蚯蚓的生活环境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通常会在_______地方找到蚯蚓,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_____,蚯蚓通常在_______时间出来活动。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呈_________,是否有利于克服运动的阻力,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_构成,如果观察室发育成熟的蚯蚓,你会发现身体上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与其他体节的颜色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__________,如同在蚯蚓的身上带了一个环,称为________;你是怎样区别它的前端、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
因此蚯蚓的身体呈_______对称。
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____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____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是_____,朝向身体的后方。
(3)、用手指触摸蚯蚓的体表,能不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有粘液?粘液有什么意义?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体表保持湿润?3、观察蚯蚓的运动(1)、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让其运动,特别注意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江中学年级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同组人日期年月日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材料用具】
【实验步骤】
1、蚯蚓的生活环境: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通常会在( ) 找到蚯蚓,蚯蚓通常在( ) 时间出来活动。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并描述其特征
(1)看一看:①体形———身体(),呈()。
②体色———背面颜色(),腹面颜色()。
③对称性———()对称。
④特点———身体由很多()构成。
(2)辨一辨:靠近环带的一端是( ) ,远离环带的一端是( ) 。
(3)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 )节。
(4)摸一摸:①摸体壁——有()的感觉,说明蚯蚓的体表有()。
空气中的()溶解在黏液中,然后渗入体壁,进入体壁的()中,体内的
()也经体壁的血管由体表排出。
②摸腹面——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
()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是()。
3、观察蚯蚓的运动(1)先运动的一段——()
(2)运动的形式———身体()先固定,()收缩,然后()固定,()向前伸长,蚯蚓就是这样一伸一缩向前运动。
(3)刚毛的作用———增大和地面的(),协助()。
【针对练习】
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观察蚯蚓”的实验时,将一只蚯蚓遗留在实验室中,
不久就发现死了,造成这只蚯蚓死亡的原因是()
A蚯蚓饥饿而死 B光线太强,蚯蚓受光刺激而死
C蚯蚓无法呼吸窒息而死 D蚯蚓干渴而死
2、蚯蚓的运动方式是()
A游泳 B行走 C飞行 D 蠕动
3、蚯蚓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其特殊作用,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饲养蚯蚓。
在饲养蚯蚓之前,必须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有“六喜”“六怕”,即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暖、喜甜、酸味和喜同代同居;怕光、怕震动、怕水浸泡、怕闷气、怕农药及怕酸碱。
请根据蚯蚓的习性,以“喜潮湿”这个因素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进行探究。
(1)你的问题:
(2)你的假设:
(3)探究方案:
①首先要设计()和()两个环境作对照实验。
②其次要准备一个盒子,底面铺上一层干土,在其中一半干土上浇适量水,然后把10条形态大小相似的蚯蚓放在中间,盒子盖上盖子,几分钟后观察即可(保持变量的唯一性)。
(4)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