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的形态与结构”的第二个知识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他们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对蜡烛变化本质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蜡烛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蜡烛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及其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对蜡烛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变化的性质,引导他们发现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解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变化的原因,解释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变化,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
本节课通过蜡烛的燃烧、熔化等现象,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变化现象、变化原因以及相关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蜡烛的实验,如点亮蜡烛、吹灭蜡烛等,但对蜡烛的变化原因未必有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变化现象,知道蜡烛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变化现象和变化原因。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和熄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变化现象: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记录下变化现象。
3.分析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蜡烛变化的规律,归纳出相关科学知识。
5.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蜡烛的其它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点燃 - 火焰 - 烟雾2.熔化:受热 - 融化 - 滴落3.温度升高4.氧气参与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3)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蜡烛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蜡烛并不陌生。
他们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化学变化,对于观察和描述变化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对于蜡烛燃烧的详细过程和原理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认识蜡烛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燃烧的过程和蜡烛的化学变化。
2.难点:蜡烛燃烧的详细过程和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实验观察法和问题驱动法为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蜡烛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蜡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和原理。
4.知识拓展: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了解蜡烛的化学组成和燃烧过程。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思考蜡烛燃烧的其他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蜡烛的变说课稿

蜡烛的变说课稿一、说故事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它代表着光明和温暖。
然而,蜡烛除了用来照明外,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有趣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蜡烛的神奇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掌握蜡烛的变化过程;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蜡烛的结构和原理;2.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蜡烛的结构和原理引导学生观察一个蜡烛的结构,包括蜡烛芯、蜡质和烛心等部分,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即蜡质燃烧产生热能使蜡烛芯燃烧。
2.蜡烛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点燃一个蜡烛,并观察蜡烛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和现象,例如蜡质的熔化、烟雾的产生等。
帮助学生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
3.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自主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对不同的观察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进行验证。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拓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蜡烛的变化。
五、教学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验,学生已经了解了蜡烛的结构和原理,以及蜡烛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堂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组织一次蜡烛实验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设计不同的实验,观察和记录蜡烛的变化过程,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七、板书设计蜡烛的变说课稿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对蜡烛的结构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和蜡烛的用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蜡烛变化原因和探究蜡烛用途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蜡烛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蜡烛的变化原因,了解蜡烛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
2.难点:蜡烛变化原因的分析,蜡烛用途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设计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蜡烛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蜡烛的燃烧特点。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
5.拓展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用途,分享探究成果。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完成蜡烛变化原因的报告。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燃烧现象→ 变化原因→ 用途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学生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总结的完整性。
3.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探究成果的分享。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 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以蜡烛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主探究的兴趣。
但蜡烛的变化这一现象较为细微,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和耐心实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发现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和燃烧过程,掌握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现象。
2.难点: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前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成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总结蜡烛的成分。
3.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学生观察实验视频,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讨论燃烧过程中的变化现象。
4.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学生分组实验,对比蜡烛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5.总结与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探讨科学原理。
6.拓展与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蜡烛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灭火、照明等。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的变化现象和科学原理。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变化单元的启始课。
本课属于“物质的变化”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
本课是以蜡烛为例认识物质的变化,借助蜡烛受热融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知道物质变化有两类: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是: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蜡烛、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烧杯、清石灰水、抹布、图片资料(课件)等。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
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观察实验、研讨探究;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朗读单元小诗2、揭示课题二、观察实验、研讨探究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说出蜡烛特点。
2、如果对蜡块加热,什么变化?如果对蜡块冷却,什么变化?3、指导分组实验。
4、燃烧的蜡烛会有什么现象?你想怎样研究?5、小结两类物质变化。
6、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证据是什么?7、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化是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1、自选1——2个活动做一做,说明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2、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化属于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四、板书设计1、蜡烛的变化加热蜡块(固)——→融化(液)形态←——冷却燃烧蜡烛————→水、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灰。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蜡烛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还可能存在观察不细致、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蜡烛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难点: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成分:让学生观察蜡烛,分析其成分,引导学生思考蜡烛为什么能燃烧。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如熔化、气化等。
4.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5.知识拓展:讲解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如烟雾、碳排放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蜡烛变化的理解。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其他物质的燃烧过程,思考其与蜡烛燃烧的异同。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蜡烛的成分2.燃烧过程3.燃烧原理4.环保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探究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材以蜡烛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蜡烛的熔化、燃烧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状态、变化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蜡烛的详细性质和变化过程,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蜡烛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经常接触到蜡烛,但对蜡烛的深入了解并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了解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科学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难点: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燃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蜡烛燃烧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总结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如蜡烛的熄灭原理、蜡烛的用途等。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蜡烛燃烧实验和蜡烛融化实验。
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是,他们对蜡烛的微观结构了解不多,对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并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他们理解蜡烛变化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微观结构,知道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掌握蜡烛变化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蜡烛变化的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学生对微观结构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新课导入:介绍蜡烛的微观结构,讲解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
3.实验环节:安排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现象。
4.讲解与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讲解蜡烛变化的原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蜡烛燃烧时,蜡熔化,产生火焰。
2.融化:蜡烛融化时,蜡由固态变为液态。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观察、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碗底实验、火焰烘烤涂和不涂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用所学知识判断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类变化,并说出依据。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在学生观察面不断拓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从而为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针对本课教学,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如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各种直观图片资料,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让学生自主实验。
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分类”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经历“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归纳得出物质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3.1 蜡烛的变化》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具体变化,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难点:对蜡烛变化原因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点燃的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变化:(1)观察蜡烛的外观变化: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外观变化,如形状、颜色等。
(2)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如火焰的大小、形状等。
(3)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如熔化的蜡液、蜡烛的熄灭等。
3.讨论蜡烛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探讨蜡烛变化的原因。
4.总结与拓展:总结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并对蜡烛的用途进行拓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外观变化:形状、颜色等。
2.燃烧过程:火焰大小、形状等。
3.变化原因:熔化、氧化等。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蜡烛变化的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燃烧现象、石蜡的熔化过程以及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掌握石蜡熔化的过程,并能够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蜡烛并不陌生,生活中也有过使用蜡烛的经验。
但是,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和石蜡的熔化过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的了解更是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蜡烛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石蜡的熔化过程,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石蜡的熔化过程,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2.难点: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蜡烛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
3.探究石蜡的熔化过程: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石蜡的熔化过程,了解石蜡的熔点。
4.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蜡烛燃烧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拓展思考。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细节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知道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表达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使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讨蜡烛燃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初步认识蜡烛燃烧的化学原理。
4.知识拓展:介绍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等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蜡烛燃烧现象及其背后原理的理解。
6.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燃烧现象,思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点燃前:固态蜡烛2.点燃后:液态蜡烛、烟雾、火焰3.燃烧过程:化学变化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位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本节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和探究物质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观察表面现象的层面,对于变化的本质和原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变化现象,掌握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现象及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如何观察和分析产生的气体和水的生成。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亲身经历蜡烛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蜡烛燃烧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来源、性质和变化。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和水的来源,尝试解释现象。
4.原理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原理。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观察现象–产生气体(二氧化碳)2.原理讲解–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蜡烛的制作过程、蜡烛的燃烧原理以及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蜡烛的基本知识,如蜡烛的形状、颜色等,对于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蜡烛的变化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掌握蜡烛的燃烧原理,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蜡烛的制作过程,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的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蜡烛燃烧时,火焰各部分温度的差异,蜡烛的变化过程的微观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蜡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制作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制作方法。
3.探究蜡烛的燃烧原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火焰各部分温度的差异。
4.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后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
5.总结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制作过程:石蜡、融化、浇铸、冷却燃烧原理:气态石蜡、火焰、热量的传递变化过程:燃烧、融化、气化、凝固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蜡烛的制作过程、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中的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本课主要通过对蜡烛和其他物质的系列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认识物质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一、说教材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切割蜡烛,熔化蜡烛和点燃蜡烛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变化有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型;第三部分课外拓展,以“面塑或泥塑”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可以在课后自由设计、制作。
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 实验- 结论- 应用”的思路编排的.
二、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科学探
究目标:学生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
简单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
没有新物质产生,另一类产生新物质。
三、说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从收集的广泛的现象中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猜想
假设-
设计方案-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互动讨论法。
五、说教学设计《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让学
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课将利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同学们今天都带了橡皮泥,大家玩一玩橡皮泥,捏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物品。
然后请同学们说一下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形状”改变后,引入本课内容一一今天我们以蜡烛
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从而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二)、学习探究,建构新知。
1、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的系列探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本的图示,小组成员先讨论实验方案,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讨论交流后教师提示学生合作实验,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在
“实验观察记录表”中记录下来。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先动脑思考,再动手做,使实验过程更趋科学,避免缺乏思考的“动手”。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及时提示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比较“融化蜡烛”和“点燃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融化蜡烛”实验中,大家发现蜡烛融化了,变成了蜡油,成液体的了,冷却后又变成固体的了,在这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蜡烛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而点燃蜡烛,大家观察到有烟产生,教师总结
“烟一一新物质”的结论,让学生明确蜡烛的两大类变化。
2、拓展探究。
课件显示我们继续探究的物质变化,教师出示实验用品,小组讨论从六个实验中自选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这样学生就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更能充分地发挥自主性。
这些小实验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自然兴趣浓厚。
实验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通过交流实验现象,学生能较容易地将物质的变化分成了两类。
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自行获得。
(三)、课外拓展,让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物质的变化。
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地、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是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终止,课堂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所以我安排了这一个作业,让学生去探寻、发现生活中物质的变化。
这一节课,我主要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指导设计,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重点抓住蜡烛的研究,让学生了解蜡烛的两大类变化,然后再通过学生对所带材料的探究,进行概括与类推,得出物质的两大类变化,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但因为条件与材料的因素,对于物质变化的探究深度不够,而且对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还不是很熟练,各环节之节的衔接还有些欠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这中间肯定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