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数值方法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

数值方法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习题4-1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第四章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
第四章
习题4
习题4
习题4
习题4
8.
设A为严格对角优势阵,证明:
习题4
9. A是n阶非奇异阵,B是n阶奇异阵,试求证:
习题4
习题4
P91
P91.
x0
p0 r0
Ap0
x1
r1
p1
Ap1
x2
r2
0
3
7
30/29=
17/29=
1360/841=
1530/841=
14/9=
0.3
P91
1.034482758 0 1 8 10/29= 0.344827586
0.570796875 0.493315839 0.500166165 0.499999398 1.001438281 0.998173633 1.000074653 1.000013383 -0.49943416 -
0.500558834 0.499923587 0.500003961
w=1.03
10 29 a0 =10/29=0.344827586
2890/841=3.436385254 260100/24389=10.66464388 a1 =8381/26010=0.322222222 -289/29= -9.965517218 b0 =289/841=0.343638524

(完整版)建筑物理(第四版)刘加平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

(完整版)建筑物理(第四版)刘加平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

第四章 外围护结构的湿状况习 题4-1、围护结构受潮后为什么会降低其保温性能,试从传热机理上加以阐明。

答:材料的导热系数是固体〉液体〉气体,当围护结构受潮后原来围护结构中的水蒸气就以液态凝结水的形式存在于围护结构中,使围护结构的导热系数增大,保温能力降低。

4-2、采暖房屋与冷库建筑在蒸汽渗透过程和隔汽处理原则上有何差异?答:对于采暖房屋蒸汽渗透过程是从室内向室外,而对于冷库建筑蒸汽渗透过程是从室外向室内的过程。

在设置隔汽层时,隔汽层应布置在蒸汽流入的一侧,所以对采暖房屋应布置在保温层内侧,对于冷库建筑应布置在隔热层外侧。

4-3、试检验图4-12中的屋顶结构是否需要设置隔汽层。

已知:ti=18℃,ψi=65%;采暖期室外平均气温t α=-5℃;平均相对湿度ψα=50%;采暖期Ζh= 200天,加气混凝土容重γ0=500kg/m3。

解:1)计算各层的热阻和水蒸汽渗透阻材料层 dλR=d/λμ*104H=d/μ*104二毡三油 0.01 0.17 0.059 0.075 水泥砂浆 0.02 0.93 0.022 0.9 0.02 加气混凝土 0.06 0.19 0.275 1.99 0.03 水泥砂浆 0.01 0.93 0.011 0.9 0.01 钢筋混凝土板 0.031.740.017 0.1580.19R=0.384H=0.25*104由此可得:R 0=0.11+0.384+0.04=0.534 H 0=2500 2)计算室内外空气的水蒸汽分压力ti=18℃ ps=2062.5pa 则pi=2062.5×65%=1340.6pa ti=-5℃ ps=401.3pa 则pi=401.3×50%=200.7pa 3)计算围护结构各层的温度和水蒸汽分压力3.13)518(534.011.018=+⨯-=i θ ℃ pa p i s 5.1526,=5.12)518(534.0017.011.0182=+⨯+-=θ ℃pa p s 2.14492,=1.12)518(534.011.0017.0011.0183=+⨯++-=θ ℃pa p s 5.14103,=2.0)518(534.011.0275.0017.0011.0184=+⨯+++-=θ ℃pa p s 9.6194,=5.1)518(534.0022.0059.0534.0185-=+⨯---=θ ℃pa p s 0.5405,=5.2)518(534.0059.0534.018-=+⨯--=e θ ℃pa p e s 0.496,=pa p i 6.1340=pa p 3.474)7.2006.1340(250019006.13402=-⨯-= pa p 7.428)7.2006.1340(250010019006.13403=-⨯+-=pa p p 9.291)7.2006.1340(250030010019006.134054=-⨯++-==pa p e 7.200=做出ps 和p 的分布线,两线不相交,说明不需设置隔汽层。

混凝土结构(第四版)第四章习题 答案

混凝土结构(第四版)第四章习题 答案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例题4-1解:1)剪力图见书,支座剪力为V =01170 3.6522ql =××=124.6kN2)复合截面尺寸h w =h 0=h -c -25/2=500-30-12.5=457.5 457.52.34200w h b ==<00.250.25 1.09.6200457.5219.6124.6c c f bh kN V kN β=××××=>=满足。

3)验算是否按计算配置腹筋00.70.7 1.1200457.570.5124.6t f bh kN V kN =×××=<=应按计算配置腹筋4)计算腹筋数量①只配箍筋由 000.7 1.25svt yvA V f bh f h s≤+ 得: 3312000.7124.61070.5100.4511.25 1.25210457.5sv t yv nA V f bh s f h −×−×≥==××mm 2/mm 选双肢φ8箍筋 1250.3223.10.4510.451sv nA s mm ×≤== 取 s=200mm验算最小配箍率1,min 250.3 1.10.00250.240.240.0013200200210sv t sv sv yv nA f bs f ρρ×===>==×=× 满足仅配箍筋时的用量为双肢φ8@200②即配箍筋又配弯筋a. 先选弯筋,再算箍筋根据已配的2 25+1 22纵向钢筋,将1 22的纵筋以45°角弯起,则弯筋承担的剪力:0.8sin 0.8380.130064.52sb y sb s V f A kN α==×××= 3330100.70.8sin 124.61070.51064.5101.25 1.25210457.5t y sb s sv yv V f bh f A nA s f h α−−×−×−×≥==××负值 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并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选双肢φ6@200的箍筋,1,min 228.3 1.10.001420.240.240.0013200200210sv t sv sv yv nA f bs f ρρ×===>==×=× b. 先选箍筋,再算弯筋先按构造要求选双肢φ6@200的箍筋,1,min 228.3 1.10.001420.240.240.0013200200210sv t sv sv yv nA f bs f ρρ×===>==×=× 满足要求。

4酸碱滴定习题答案

4酸碱滴定习题答案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习题答案练习题答案1.H2CO3的共轭碱是__HCO3-___;CO32-的共轭酸是__ HCO3-__。

2.已知吡啶的Kb=1.7x10-9,其共轭酸的Ka=____Ka=5.9X10-6______。

3.酸碱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根据质子理论,可以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都统一为酸碱反应。

(离解、水解、中和、质子自递)4.酸的浓度是指酸的____浓度,用符号______表示,规定以______为单位;酸度是指溶液中_____的浓度,常用符号_____表示,习惯上以_____表示。

(分析,C,mol/L,H+,[H+],pH)5.标定NaOH常用的基准物有______、______。

(邻苯二甲酸氢钾,草酸)6.写出下列酸的共轭碱:H2PO4-,NH4+,HPO42-,HCO3-,H2O,苯酚。

答:HPO42-, NH3 , PO43- , CO32- , OH- , C6H5O-7.写出下列碱的共轭酸:H2PO4-,HC2O4-,HPO42-,HCO3-,H2O,C2H5OH。

答:H3PO4,H2C2O4,H2PO4-,H2CO3,H3O+,C2H5OH2+8.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什么?答: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使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处于或部分处于滴定的pH突跃范围内;指示剂的变色点等于或接近化学计量点的pH。

9. 下列各种弱酸、弱碱,能否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如果可以,应选用哪种指示剂?为什么?(1)CH2ClCOOH,HF,苯酚,羟胺,苯胺。

(2)CCl3COOH,苯甲酸,吡啶,六亚甲基四胺。

答:(1)CH2ClCOOH,HF,苯酚为酸,其pKa分别为2.86,3.46,9.95。

CH2ClCOOH,HF很容易满足cKa≥10-8的准确滴定条件,故可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

苯酚的酸性太弱,不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四-十章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四-十章

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边际报酬递减:是指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投入不变,只是不断增加某一种要素投入,则该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最终会逐渐减少.2.等产量线:也叫等生产线,是表示生产技术不变时生产同一产量某种产品的不同的投入组合的轨迹。

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4.等成本线:是指在既定的成本预算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5.生产者均衡:是指在既定的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6.扩展线:是表示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不同的生产规模上将采用的最佳投入组合的轨迹。

7.规模经济:由于产出水平的提高,或者说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单位成本下降。

规模不经济:由于产出水平的提高,或者说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单位成本下上升。

8.外在经济:是指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引起的平均成本下降。

外在不经济:由于厂商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单位成本上升.9.机会成本:是指由于使用特定资源而放弃的该资源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最高收益。

会计成本:是指需要现实的货币支付,会在厂商的会计账目上记录和反映出来的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和支付且无法收回的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支付给各要素所有者的报酬而形成的成本.隐性成本:是指应该计算为成本但却未在形式上进行货币支付的厂商本身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报酬.10.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时间周期。

正常利润:是指厂商自有生产资源应该获得的正常报酬。

经济利润:是厂商销售收益扣减经济成本的余额.11.短期总成本: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全部成本.短期内它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构成。

第4章 习题答案

第4章 习题答案
������������
50������-2 = 0
������������������������ = -0.5 +
������������
解得 L=10(已舍去负值)

������2������������������ ������������2
=
-100������-3<0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 L=10 时,劳动的
第四章 生产论 3. 已知生产函数 Q=f(L,K)=2KL-0.5L2 -0.5K2, 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 K =10。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 总产量 TPL 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 APL 函数 和劳动的边际产量 MPL 函数。
(2)分别计算当劳动的总产量 TPL、劳动 的平均产量 APL 和劳动的边际产量 MPL 各自 达到最大值时的厂商的劳动投入量。
有 MP=0,于是,有 35+16L-3L2=0。
解得������ = − 5
3

L=7。������
=

5 3
不合
理,舍去,故取 L=7。
由此可得,生产要素 L 投入量的合理区 间为[4,7]。因此,企业对生产要素 L 的使用 量为 6 是处于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的。
11. 已知生产函数 Q=AL1/3K2/3。 判断:(1)在长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的规模 报酬属于哪一种类型?
50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
APL=
TPL =20-0.5L- 50
������
������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
MPL=
������������������������ ������������
=20-L
(2)关于总产量的最大值: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后习题:第四章(含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后习题:第四章(含答案)

第四章习题答案1.某电容传感器(平行极板电容器)的圆形极板半径)(4mm r =,工作初始极板间距离)(3.00mm =δ,介质为空气。

问:(1)如果极板间距离变化量)(1m μδ±=∆,电容的变化量C ∆是多少?(2)如果测量电路的灵敏度)(1001pF mV k =,读数仪表的灵敏度52=k (格/mV )在)(1m μδ±=∆时,读数仪表的变化量为多少?解:(1)根据公式SSSd C d d d d d dεεε∆∆=-=⋅-∆-∆ ,其中S=2r π (2)根据公式112k k δδ∆=∆ ,可得到112k k δδ⋅∆∆==31001100.025-⨯⨯= 2.寄生电容与电容传感器相关联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它的变化为虚假信号影响传感器的精度。

试阐述消除和减小寄生电容影响的几种方法和原理。

解:电容式传感器内极板与其周围导体构成的“寄生电容”却较大,不仅降低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且这些电容(如电缆电容)常常是随机变化的,将使仪器工作很不稳定,影响测量精度。

因此对电缆的选择、安装、接法都有要求。

若考虑电容传感器在高温、高湿及高频激励的条件下工作而不可忽视其附加损耗和电效应影响时,其等效电路如图4-8所示。

图中L 包括引线电缆电感和电容式传感器本身的电感;C 0为传感器本身的电容;C p 为引线电缆、所接测量电路及极板与外界所形成的总寄生电容,克服其影响,是提高电容传感器实用性能的关键之一;R g 为低频损耗并联电阻,它包含极板间漏电和介质损耗;R s 为高湿、高温、高频激励工作时的串联损耗电组,它包含导线、极板间和金属支座等损耗电阻。

此时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灵敏度为2200220/(1)(1)g e e k C C LC k d d LC ωω∆∆-===∆∆- (4-28)当电容式传感器的供电电源频率较高时,传感器的灵敏度由k g 变为k e ,k e 与传感器的固有电感(包括电缆电感)有关,且随ω变化而变化。

(完整word版)第四章 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第四章 习题答案

第四章的习题及答案4-1 设有一台锅炉,水流入锅炉是之焓为62.7kJ ·kg -1,蒸汽流出时的焓为2717 kJ ·kg -1,锅炉的效率为70%,每千克煤可发生29260kJ 的热量,锅炉蒸发量为4.5t ·h -1,试计算每小时的煤消耗量。

解:锅炉中的水处于稳态流动过程,可由稳态流动体系能量衡算方程:Q W Z g u H s +=∆+∆+∆221体系与环境间没有功的交换:0=s W ,并忽 动能和位能的变化, 所以: Q H =∆设需要煤mkg ,则有:%7029260)7.622717(105.43⨯=-⨯m解得:kg m 2.583=4-2 一发明者称他设计了一台热机,热机消耗热值为42000kJ ·kg -1的油料0.5kg ·min -1,其产生的输出功率为170kW ,规定这热机的高温与低温分别为670K 与330K ,试判断此设计是否合理?解:可逆热机效率最大,可逆热机效率:507.06703301112max =-=-=T T η 热机吸收的热量:1m in210005.042000-⋅=⨯=kJ Q热机所做功为:1m in 102000m in)/(60)/(170-⋅-=⨯-=kJ s s kJ W该热机效率为:486.02100010200==-=Q W η 该热机效率小于可逆热机效率,所以有一定合理性。

4-3 1 kg 的水在1×105 Pa 的恒压下可逆加热到沸点,并在沸点下完全蒸发。

试问加给水的热量有多少可能转变为功?环境温度为293 K 。

解:查水蒸气表可得始态1对应的焓和熵为:H 1=83.93kJ/kg, S 1=0.2962kJ/kg.K 末态2对应的焓和熵为:H 2=2675.9kJ/kg, S 2=7.3609kJ/kg.K)/(0.259293.839.267512kg kJ H H Q =-=-=)/(0.522)2962.03609.7(15.2930.25920kg kJ S T H W sys id =-⨯-=∆-∆=4-4如果上题中所需热量来自温度为533 K 的炉子,此加热过程的总熵变为多少?由于过程的不可逆性损失了多少功? 解:此时系统的熵变不变)./(0647.7K kg kJ S sys =∆炉子的熵变为)./(86.45330.2592K kg kJ T H T Q S sur -=-=∆-==∆ )./(205.286.40647.7K kg kJ S t =-=∆ )/(0.646205.215.2930kg kJ S T W t l =⨯=∆=4-5 1mol 理想气体,400K 下在气缸内进行恒温不可逆压缩,由0.1013MPa 压缩到1.013MPa 。

数字电路第四章答案

数字电路第四章答案

数字电路第四章答案【篇一:数字电路答案第四章时序逻辑电路2】p=1,输入信号d被封锁,锁存器的输出状态保持不变;当锁存命令cp=0,锁存器输出q?d,q=d;当锁存命令cp出现上升沿,输入信号d被封锁。

根据上述分析,画出锁存器输出q及 q的波形如习题4.3图(c)所示。

习题4.4 习题图4.4是作用于某主从jk触发器cp、j、k、 rd及 sd 端的信号波形图,试绘出q端的波形图。

解:主从jk触发器的 rd、且为低有效。

只有当rd?sd?1 sd端为异步清零和复位端,时,在cp下降沿的作用下,j、k决定输出q状态的变化。

q端的波形如习题4.4图所示。

习题4.5 习题4.5图(a)是由一个主从jk触发器及三个非门构成的“冲息电路”,习题4.5图(b)是时钟cp的波形,假定触发器及各个门的平均延迟时间都是10ns,试绘出输出f的波形。

cpf cp100ns10nsq(a)f30ns10ns(b)(c)习题4.5图解:由习题4.5图(a)所示的电路连接可知:sd?j?k?1,rd?f。

当rd?1时,在cp下降沿的作用下,且经过10 ns,状态q发生翻转,再经过30ns,f发生状态的改变,f?q。

rd?0时,经过10ns,状态q=0。

根据上述对电路功能的分析,得到q和f的波形如习题4.5图(c)所示。

习题4.6 习题4.6图(a)是一个1检出电路,图(b)是cp及j端的输入波形图,试绘出 rd端及q端的波形图(注:触发器是主从触发器,分析时序逻辑图时,要注意cp=1时主触发器的存储作用)。

cpj(a)qd(c)cp j(b)习题图解:分析习题4.6图(a)的电路连接:sd?1,k?0,rd?cp?q;分段分析习题4.6图(b)所示cp及j端信号波形。

(1)cp=1时,设q端初态为0,则rd?1。

j信号出现一次1信号,即一次变化的干扰,且k=0,此时q端状态不会改变;(2)cp下降沿到来,q端状态变为1,rd?cp,此时cp=0,异步清零信号无效;(3)cp出现上升沿,产生异步清零信号,使q由1变为0,在很短的时间里 rd又恢复到1;(4)同理,在第2个cp=1期间,由于j信号出现1信号,在cp下降沿以及上升沿到来后,电路q端和 rd端的变化与(2)、(3)过程的分析相同,其波形如习题4.6图(c)所示。

4原子吸收光谱法习题答案

4原子吸收光谱法习题答案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习题答案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要说明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基本关系的应用条件。

原子吸收是基态原子受激吸收跃迁的过程,当有辐射通过自由原子蒸气,且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所需能量的辐射时,原子就产生共振吸收。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就是根据物质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

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辐射通过原子蒸气时,被原子中的外层电子选择性吸收,透过原子蒸气的入射辐射强度减弱,其减弱程度与蒸气中该元素的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

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蒸气中的原子浓度与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浓度)成正比。

因此,入射辐射减弱的程度与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浓度)成正比。

入射辐射减弱的程度用吸光度表示。

所以,A=KC (A是吸光度,K为常数)。

基本应用条件为,采用锐线光源(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2.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及各部件作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锐线辐射源)、试样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

光源的作用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在原子吸收光谱中采用空心阴极灯作为锐线光源。

原子化器的作用是使各种形式的试样解离出基态原子,并使其进入光源的辐射光程。

常用的原子化器有火焰原子化器和无火焰原子化器。

分光系统由入射狭缝、出射狭缝、反射镜和色散元件组成,其作用是把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即起分光作用。

检测系统的作用是将经过原子蒸汽吸收和单色器分光后的微弱光信号转换为电信。

常用检测方法有摄谱法和光电法。

摄谱法是用感光板记录光谱信号,光电法是用光电倍增管等光电子元件检测光谱信号。

3. 什么叫锐线光源?在AAS分析中为什么要采用锐线光源?能发射出谱线强度大、宽度窄而又稳定的辐射源叫锐线光源。

在原子吸收光谱(AAS)分析中,为了进行定量分析,需要对吸收轮廓线下所包围的面积(即积分吸收)进行测定,这就需要分辨率高达50万的单色器,该苛刻的条件一般是难以达到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4章 习题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4章 习题答案

第四章配位化合物习题参考解答1. 试举例说明复盐与配合物,配位剂与螯合剂的区别。

解复盐(如KCl·MgCl2·6H2O)在晶体或在溶液中均无配离子,在溶液中各种离子均以自由离子存在;配合物K2[HgI4]在晶体与溶液中均存在[HgI4]2-配离子,在溶液中主要以[HgI4]2-存在,独立的自由Hg2+很少。

配位剂有单基配位剂与多基配位剂:单基配位剂只有一个配位原子,如NH3(配位原子是N);多基配位剂(如乙二胺H2N-CH2-CH2-NH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这种多基配位体能和中心原子M形成环状结构的化合物,故称螯合剂。

2. 哪些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可以作为配合物的形成体?哪些分子和离子常作为配位体?它们形成配合物时需具备什么条件?解配合物的中心原子一般为带正电的阳离子,也有电中性的原子甚至还有极少数的阴离子,以过渡金属离子最为常见,少数高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原子也能作中心离子,如Si(Ⅳ)、P(Ⅴ)等。

配位体可以是阴离子,如X-、OH-、SCN-、CN-、C2O4-等;也可以是中性分子,如H2O、CO、乙二胺、醚等。

它们形成配合物时需具备的条件是中心离子(或原子)的价层上有空轨道,配体有可提供孤对电子的配位原子。

3. 指出下列配合物中心离子的氧化数、配位数、配体数及配离子电荷。

[CoCl2(NH3)(H2O)(en)]Cl Na3[AlF6] K4[Fe(CN)6] Na2[CaY] [PtCl4(NH3)2]K2[PtCl6] [Ag(NH3)2]Cl [Cu(NH3)4]SO4 K2Na[Co(ONO)6] Ni(CO)4[Co(NH2)(NO2)(NH3)(H2O)(en)]Cl K2[ZnY] K3[Fe(CN)6]二硫代硫酸合银(I)酸钠四硫氰酸根⋅二氨合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酸铵;四氯合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酸六氨合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二氯⋅一草酸根⋅一乙二胺合铁(III)离子硫酸一氯⋅一氨⋅二乙二胺合铬(III)解Na3[Ag(S2O3)2] NH4[Cr(SCN)4(NH3)2] [Pt(NH3)6][PtCl4][FeCl2(C2O4)(en)]-[CrCl(NH3)(en)2]SO46. 下列配离子具有平面正方形或者八面体构型,试判断哪种配离子中的CO32-为螯合剂?[Co(CO3)(NH3)5]+[Co(CO3)(NH3)4]+[Pt(CO3)(en)] [Pt(CO3)(NH3)(en)]解[Co(CO3)(NH3)4]+、[Pt(CO3)(en)]中CO32-为螯合剂。

编译原理第4章习题答案

编译原理第4章习题答案

2)文法: S SS | SS* | a 输入串:aaa*a++ 自底向上语法分析过程:
c.消除左递归:S->aS’ S’->SAS’|Ɛ A->+|*
代入
S->aS’ S’->aS’AS’|Ɛ A->+|*
d.得到的文法适用于自顶向下的语法分析吗? 适用。因为文法中不存在左公因子,也不存在左递归
4.4.3 S->SS+|SS*|a
FIRST(S)={a}
因为S是起始符号,把{$}加入到Follow(S)中。 对于S->SS+的第一个S,把First(S+) = {a}加入到Follow(S)中。 对于S->SS*的第一个S,把First(S*) = {a}加入到Follow(S)中。 对于S->SS+的第二个S,把First(+) = {+}加入到Follow(S)中。 对于S->SS*的第二个S,把First(*) = {*}加入到Follow(S)中。 所以,FOLLOW(S)={a,+,*,$}
S A| B A AA | E0E (A是0比1多的串) B BB | E1E (B是1比0多的串) E 0E1E | 1E0E | (E是0和1的个数相等的串)
5)所有由0和1组成的且其中不包含子串011的串的集合。
S AB A 1 A | B 0 B | 01 B |
6)所有由0和1组成的形如xy的串的集合,其中 x y 且x和y等长。 S AB | BA A XAX | 0 (A是奇数长度,中间为0的串) B XBX | 1 (B是奇数长度,中间为1的串) X0|1

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1.几何公差的形状公差有6项,它们的名称和代号分别是(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

2.几何量公差的跳动公差有2项,它们的名称和代号分别为(圆跳动)和(全跳动)。

3.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小)于端面圆跳动。

4.某轴尺寸为Φ10-0.018-0.028 mm ,轴线对基准A 的垂直度公差为Φ0.01 mm ,被测要素给定的尺寸公差和几何公差采用最大实体要求,则垂直度公差是被测要素在(最大实体状态)时给定的。

当轴实际尺寸为(Φ9.972)mm 时,允许的垂直度误差达最大,可达(0.02)mm 。

5.独立原则是指图样上给定的(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各自独立,分别满足要求的公差原则。

6.包容要求采用(最大实体)边界,最大实体要求采用(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7.某孔尺寸为Φ40+0.119 +0.030○E mm ,实测得其尺寸为Φ40.09mm ,则其允许的几何误差数值是(Φ0.06)mm ,当孔的尺寸是(Φ40.119)mm 时,允许达到的几何误差数值为最大。

8.某孔尺寸为Φ40+0.119+0.030mm ,轴线直线度公差为 Φ0.005 mm ,实测得其局部实际尺寸为Φ40.09mm ,轴线直线度误差为Φ0.003mm ,则孔的最大实体尺寸是(Φ40.030)mm ,最小实体尺寸是(Φ40.119)mm ,体外作用尺寸是(Φ40.087)mm 。

9.若某轴标注为则该零件的MMS 为(φ30mm ),又称为该零件的(最大)极限尺寸;其LMS 为(φ29.979mm ),又称为该零件的(最小)极限尺寸;零件采用的公差要求为(最大实体要求),若加工后测得某孔的实际尺寸为φ29.98mm ,直线度误差为0.015mm ,则该零件(是)(是、否)合格。

10.若某孔的尺寸标注为,则该零件采用的公差原则为(最大实体要求),其MMS 为(Φ20mm ),此时的几何公差值为(Φ0.02)mm ;其LMS 为(Φ20.05mm )mm ,此时的形位公差值为(Φ0.07)mm ;其MMVS 为(Φ19.98)mm 。

(完整版)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习题答案

(完整版)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1。

简述函数概念的三种定义,并加以比较说明.2。

结合高等数学的学习,论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

3.证明满足性质:(1))()()(2121x f x f x x f =+; (2)单调递简 的函数)(x f 是一个以a )1)1(0(<=<f a 为底的指数函数。

4。

求函数)2arcsin()4(log 1)(22x x x x f x -+-=+23-x x 的定义域。

5。

证明函数xx y +=1是无界函数. 例7(奇偶性的应用)已知y x b a ,,,都是实数,且0>x ,求参数b a ,的一切取值,使方程组⎪⎪⎩⎪⎪⎨⎧=+-=+b x x a y x y y 11,22有唯一解。

解 因为0>x ,所以2y a x -=.这个函数显然是关于自变量y 的偶函数,由此可知,如果),(00y x 是方程组的解,那么),(00y x -也是方程组的解。

因为方程组有唯一解,所以00y y -=,即00=y 。

于是有0,0=>b a ,且方程组的解为⎩⎨⎧==0y a x 。

反之,当0,0=>b a 时,方程组化为⎩⎨⎧==+1,22y x a y x )2()1( 如果0≠y ,那么由方程(2)可知1=x ,代入方程(1),可得1-±=a y .如果1>a ,则方程组有两组解:⎩⎨⎧-==11a y x 与⎩⎨⎧--==11a y x .如果1<a ,则方程组无解。

如果1=a ,则0=y ,这与条件0≠y 矛盾。

因此,当0,0=>b a 时,当且仅当0=y ,方程组有唯一解⎩⎨⎧==0y a x 。

5。

证明2sin x y =不是周期函数.6。

函数x y cos =不满足任何代数方程。

7。

x y cos =的解析式不可能是关于变数x 的代数式.8。

(图像的应用)根据参数a ,求方程132+=-a x 的解的个数。

9。

(单调性的应用)求数列3,2,1,3)223(96924222=+--+-=n n n n a n 的最小项。

电力系统分析第4章习题答案

电力系统分析第4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 思考题及习题答案4-1 节点导纳矩阵是如何形成的?各元素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节点导纳矩阵有何特点? 答:节点导纳矩阵的对角元素称为自导纳,在数值上等于与该节点相连支路的导纳之和,其物理意义是:在该节点施加单位电压,其他节点全部接地时,由该节点注入网络的电流。

节点导纳矩阵的非对角元素称为互导纳,互导纳在数值上等于节点i 和ji Y j 之间支路导纳的负值,其物理意义是:在节点施加单位电压,其他节点全部接地时,经节点i j 注入网络的电流。

节点导纳矩阵有以下特点:其阶数等于电力网络中除参考节点之外的节点数;是稀疏矩阵;是对称矩阵;易于形成和修改。

4-2 节点阻抗矩阵中各元素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有何特点?答:节点阻抗矩阵的对角元素称为自阻抗,其物理意义是:在该节点注入单位电流,其他节点全部开路时,该节点的电压值。

节点阻抗矩阵的非对角元素称为互阻抗,其物理意义是:互阻抗等于节点i 注入单位电流,其他节点全部开路时,节点ji Z j 的电压值。

节点导纳矩阵有以下特点:其阶数等于电力网络中除参考节点之外的节点数;是满矩阵;是对称矩阵;形成和修改较困难。

4-3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节点是如何分类的? 答: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时,节点是可分为三类:(1)PQ 节点:给定节点的有功功率i P 和无功功率,待求节点电压幅值和相位角i Q i U i δ。

(2)PV 节点:给定节点的有功功率i P 和电压幅值,待求无功功率和电压的相位角i U i Q i δ。

(3)平衡节点(V δ节点):给定节点电压幅值和电压相位角,待求节点的注入功率。

4-4 电力系统中变量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答:常用的约束条件有:(1)电压数值的约束:各节点电压幅值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 max .min .i i i U U U ≤≤(2)发电机输出功率的约束:电源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应满足和;max .min .Gi Gi Gi P P P ≤≤max .min .Gi Gi Gi Q Q Q ≤≤(3)电压相角的约束:系统中两个节点之间的相位差应满足maxji j i ij δδδδδ−≤−=。

线性代数习题答案4

线性代数习题答案4

a2 + b2 3 (a2 + b2 3)(a2 − b2 3) a22 − 3b22
a22 − 3b22
3,
a1 ± a2 , b1
± b2;
a1a2
+ 3b1b2 , a1b2
+ a2b1;
a1a2 a22
− 3b1b2 − 3b22
,
(a2b1 − a1b2 a22 − 3b22
)
都是有理数,故 K2 是数域.
x + y = (x1 + y1, x2 + y2 , x3 + y3 )T , 2(x1 + y1) + 3(x2 + y2 ) − (x3 + y3 ) = 0 ⇒ x + y ∈W4 , kx = (kx1, kx2 , kx3)T , 2(kx1) + 3(kx2 ) − (kx3) = 0 ⇒ kx ∈W4 故W4 对 R3 中的加法与数乘运算封闭, 它是 R3 的子空间. (5) W5 = {x ∈ R3 | 2x1 + 3x2 − x3 = 1}; 【解】W5 不是 R3 的子空间. 显然W5 中不含有零向量, 故W5 不是 R3 的子空间. (6) W6 = {x ∈ R3 | x1 − x22 = 0}.
=
a1a2 a22
+ b1b2 + b22
+
(a2b1 a22
− a1b2 ) + b22
i,
a1
± a2 , b1
± b2;
a1a2
− b1b2 , a1b2
+ a2b1;
a1a2 + b1b2 a22 + b22

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1.几何公差的形状公差有6项,它们的名称和代号分别是(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

2.几何量公差的跳动公差有2项,它们的名称和代号分别为(圆跳动)和(全跳动)。

3.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小)于端面圆跳动。

4.某轴尺寸为Φ10-0.018-0.028 mm ,轴线对基准A 的垂直度公差为Φ0.01 mm ,被测要素给定的尺寸公差和几何公差采用最大实体要求,则垂直度公差是被测要素在(最大实体状态)时给定的。

当轴实际尺寸为(Φ9.972)mm 时,允许的垂直度误差达最大,可达(0.02)mm 。

5.独立原则是指图样上给定的(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各自独立,分别满足要求的公差原则。

6.包容要求采用(最大实体)边界,最大实体要求采用(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7.某孔尺寸为Φ40+0.119 +0.030○E mm ,实测得其尺寸为Φ40.09mm ,则其允许的几何误差数值是(Φ0.06)mm ,当孔的尺寸是(Φ40.119)mm 时,允许达到的几何误差数值为最大。

8.某孔尺寸为Φ40+0.119+0.030mm ,轴线直线度公差为 Φ0.005 mm ,实测得其局部实际尺寸为Φ40.09mm ,轴线直线度误差为Φ0.003mm ,则孔的最大实体尺寸是(Φ40.030)mm ,最小实体尺寸是(Φ40.119)mm ,体外作用尺寸是(Φ40.087)mm 。

9.若某轴标注为则该零件的MMS 为(φ30mm ),又称为该零件的(最大)极限尺寸;其LMS 为(φ29.979mm ),又称为该零件的(最小)极限尺寸;零件采用的公差要求为(最大实体要求),若加工后测得某孔的实际尺寸为φ29.98mm ,直线度误差为0.015mm ,则该零件(是)(是、否)合格。

10.若某孔的尺寸标注为,则该零件采用的公差原则为(最大实体要求),其MMS 为(Φ20mm ),此时的几何公差值为(Φ0.02)mm ;其LMS 为(Φ20.05mm )mm ,此时的形位公差值为(Φ0.07)mm ;其MMVS 为(Φ19.98)m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习题答案
4-1 已知烟煤的干燥无灰基组成(%)为: C daf H daf O daf N daf S daf
测得空气干燥基水分M ad =3%,灰分A ad =15%,收到基水分M ar =5%,计算:
(1) 1kg 干燥无灰基煤折合成空气干燥基煤、收到基煤时,各为多少
(2) 收到基时该烟煤的组成百分率。

解:(1) 将干燥无灰基换算成空气干燥基后碳的含量为:
57.674.82100315100C 100M A 100C daf ad ad ad =⨯--=--= >
令1kg 干燥无灰基煤折合成x kg 空气干燥基煤,根据碳含量相等,则有
%57.67%4.821⨯=⨯x
得x =。

将空气干燥基换算成收到基后碳的含量为:
18.6657.673
1005100C M 100M 100C ad ad ar ar =⨯--=--= 令1kg 干燥无灰基煤折合成y kg 空气干燥基煤,根据碳含量相等,则有
%18.66%4.821⨯=⨯y
得y =。

(2) 由(1)可知,空气干燥基该烟煤的组成为:
C ad H ad O ad N ad S ad A ad M ad
~
15 3
则收到基该烟煤的组成为:
C ar H ar O ar N ar S ar A ar M ar 5
4-2 已知重油组成(%)为:
C H O N S M A
设某窑炉在燃烧时空气系数=,用油量为200kg/h ,计算:
(1) 每小时实际空气用量(Nm 3/h);

(2) 每小时实际湿烟气生成量(Nm 3/h);
(3) 干烟气及湿烟气组成百分率。

解:(1) 燃烧每千克重油理论需氧量为: 1004.22)32O 32S 212H 12C (V 0O 2⨯-+⨯+= 重油kg /Nm 271.21004.22)321.0325.02125.111287(
3=⨯-+⨯+=
燃烧每千克重油理论需空气量为:
重油kg /Nm 813.1021
100271.221100V V 30O 0a 2=⨯=⨯= 燃烧每千克重油实际需空气量为:
重油kg /Nm 976.12813.102.1V V 30a a =⨯=α=
每小时实际空气用量为:h Nm /2.2595976.122003=⨯ …
(2) 燃烧每千克重油产生的理论烟气量为:
21
79V 1004.22]28N 32S )18M 2H (12C [V V V V V 0O 0N 0SO 0O H 0CO 022222⨯+⨯++++=+++= 21
79271.21004.22]288.0325.0)1807.025.11(1287[⨯+⨯++++= 重油kg /Nm 466.113=
因为空气系数=,故燃烧每千克重油产生的实际烟气量为:
重油kg /Nm 629
.13813.10)12.1(466.11V )1(V V 30a 0=⨯-+=-α+= 则每小时产生的实际烟气量为h Nm /2726
629.132003=⨯ (3) 燃烧每千克重油产生的烟气中各组成量为:
kg /Nm 624.1100
4.2212871004.2212C V 3CO 2=⨯=⨯= kg /Nm 289.1100
4.22)1807.02
5.11(1004.22)18M 2H (V 3O H 2=⨯+=⨯+= ~
kg /Nm 0035.01004.22325.01004.2232S V 3SO 2=⨯=⨯=
kg /Nm 258.102179271.22.11004.22288.02179V 1004.2228N V 30O N 22=⨯⨯+⨯=⨯α+⨯=
kg /Nm 454.0V )1(V 30O O 22=-α=
故干烟气的组成为: CO 2 SO 2 O 2 N 2
湿烟气的组成为: CO 2 SO 2 O 2 N 2 H 2O
4-3 某窑炉使用发生炉煤气为燃料,其组成(%)为:
CO 2 CO H 2 CH 4 C 2H 4 O 2 N 2 H 2S H 2O
燃烧时
=,计算:
~ (1) 燃烧所需实际空气量(Nm 3/Nm 3煤气);
(2) 实际生成烟气量(Nm 3/Nm 3煤气);
(3) 干烟气及湿烟气组成百分率。

解:(1) 燃烧每立方米煤气所需理论氧量为: 1001]O S H 5.1H C )4n m (CH 22H 2CO [V 22n m 420O 2⨯-+++++= 33Nm /Nm 274.01001]2.04.15.14.0)442(5.2227.1229.25[
=⨯-⨯+⨯++⨯++=
燃烧每立方米煤气所需理论空气量为:
330O 0a Nm /Nm 305.121
100274.021100V V 2=⨯=⨯= 当=时,燃烧每立方米煤气所需实际空气量为:
330a a Nm /Nm 435
.1305.11.1V V =⨯=α= ;
(2) 燃烧每立方米煤气理论生成烟气量为:
0N 0SO 0O H 0CO 02
222V V V V V +++= 3
30O 22n m 4222Nm /Nm 105.221
79274.01001]9.464.124.0)242(5.234.47.129.256.5[21
79V 1001]N S H 2H C )2n m (CH 3O H H CO CO [2=⨯+⨯+⨯+⨯++⨯++++=⨯+⨯++++++++= 燃烧每立方米煤气实际生成烟气量为:
330a 0Nm /Nm 236.2305.1)11.1(105.2V )1(V V =⨯-+=-α+=
(3) 燃烧每立方米煤气产生的烟气中各组成量为:
1001]H mC CH CO CO [V n m 42CO 2⨯+++= 33Nm /Nm 348.01001]4.025.29.256.5[=⨯⨯+++=
100
1]4.14.0245.224.47.12[1001]S H H C 2n CH 2O H H [V 2n m 422O H 2⨯+⨯+⨯++=⨯++++= 33Nm /Nm 243
.0= 332SO Nm /Nm 014.010014.11001S H V 2=⨯=⨯
= 330O 2N Nm /Nm 603.12179274.01.110019.462179V 1001N V 22
=⨯⨯+⨯=⨯α+⨯= 、
330O O Nm /Nm 0274.0274.0)11.1(V )1(V 2
2=⨯-=-α= 故干烟气的组成百分率为:
CO 2 O 2 SO 2 N 2
湿烟气的组成百分率为
CO 2 O 2 SO 2 N 2 H 2O
4-4 题4-3中,当高温系数
=85%,空气、煤气均为20C ,计算实际燃烧温度。

若空气预热至1000C ,此时实际燃烧温度较不预热时提高了多少
解:先计算理论燃烧温度t th : Vc t c V t c Q t a a a f f net th ++=
>
式中空气和煤气的在0-20
C 的平均比热容c a 和c f 可分别查表4-13和4-18得: c a =(Nm 3. C ),c f =(Nm 3. C );
根据上题计算结果,V a =Nm 3煤气,V=Nm 3煤气;
而煤气低发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S H 232H C 590CH 358H 108CO 126Q 24242net ++++=
代入上式得:=Q net +c f t f +V a c a t a =+×20+××20=
采用“内插法”计算理论燃烧温度t th :
设t th =1700C ,c =,则: ××1700=6348>
3
Nm /kJ 8.60904.12324.05905.23587.121089.25126=⨯+⨯+⨯+⨯+⨯=
t th =1600C ,c =,则: ××1600=< 故 04.590363484
.6154634816001700t 1700th --=-- t th =1656.5C 则实际燃烧温度t p =t th =85%×=1408C 若将空气预热到1000C ,c a = kJ/(Nm 3. C ) 则=Q net +c f t f +V a c a t a =+×20+××1000= 设t th =2200C ,c =,则: ××2200=> t th =2100C ,c =,则: ××2100=7959< 求得t th =2145C ,则实际燃烧温度t p =t th =85%×2145=1823C
故当空气预热至1000C 时,实际燃烧温度比不预热时提高了415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