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反应同时进行的, 他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 指 出 有 些 哲 学 家 把 不 同 的 人 观 察 相 同 事 物 而
得出不同的结论, 说成是对观察客体事后的解释 , 当 时 有 一 种 “感 觉 硬 核 论 ”, 认 为 两 个 人 面
对同一观察对象, 他们首先接受了同一感觉材料, 然后才各以不同的理论作事后的解释, 结
果才使他们看到不同的东西, 这就是主张理论影响是后加的, 感觉材料本身仍然是“中性的”
硬核, 没有被理论破开, 汉森批驳了这种理论, 一再重申感觉过程是同时受理论影响的。②
汉森从可观察的对象出发, 去阐述“理论负 荷 ”理 论 , 然 后 把 这 一 理 论 加 以 发 展 , 用 它 去
wk.baidu.com
解释事实和因果性, 同时引进了语言因素, 把它与理论因素融合起来, 成为影响人对事实和
且把外来刺激与过去认识﹙理论和经验﹚融成一体。才形成所看到的形象, 逻辑实证主义者只
看到观察的物理过程, 而忽视了心理过程, 所以误认为观察是“中性”的。
其次, 汉森进一步分析了理论如何作用于观察,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 人们最先是客观
的感受对象, 然后经过逻辑分析从中形成一定的概念框架或概念模式, 汉森认为, 实际情况
察与实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感念, 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 得出定律, 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 括而得出理论以至于原理, 提出感觉先于理论, 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 观察是绝对“中性 的”, 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 , 这才是可靠的理论; 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 一律取消! 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 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 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 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 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 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 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 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 但对他而言, 观察仍然是中性的, 汉森 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 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正如相反, 人们看到某种感觉材料, 首先的反映不是消极的感受它, 而是有无意识地以一种
“概念模式去套用眼前的感觉材料”, 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比较熟悉的材料, 从而使各个人对
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的差异, 他经常举的一个物理学上的例子: 设想天文学家开普勒
与第谷同时看日出, 前者深信日心说, 后者坚持地心说, 他们的理论是针锋相对的, 他们同看
推理方法。溯因法是这样的一种推理形式:
( 1) 某一另人惊异的现象 P 被观察到。
( 2) 若 H 是真的, 则 P 理所当然地可解释的。
( 3) 因此有理由认为 H 是真的。
汉森作了一些重要解释, 主要是以他的“观 察 渗 透 理 论 ”为 基 本 根 据 , 首 先 要 注 意 : 科 学
家往往是碰到某些为旧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时, 才求助于溯因法, 在汉森看来, 我们通常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理
王芳
论
战
线
一 、“观 察 渗 透 理 论 ”提 出 的 背 景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针 对 逻 辑 实 证 主 义 的 中 性 观 察 来 说 的 , 历 来 许 多 科
"#$% 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 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 础 , 即 认 为 科 学 认 识 是 从 感 觉 开 始﹙包 括 观
畴而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他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 任何观察与事实都与一定的概念模式相
联系, 而概念模式又是一定理论的体现, 在观察与理论体系之间存在两种方向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从理论到事实观察, 另一种作用却相反, 即从事实观察到理论, 是事实观察对新理
论的启发和猜测作用, 溯因法正是利用后一方向的作用, 把它发展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逻辑
假说, 作为溯因法推理的结果。利用溯因法可以使已有的科学理论或是科学命题更加完善。
溯因法正式汉森利用“观察渗透理论”这一原则 提 出 的 , 这 一 方 法 的 提 出 对 科 学 发 现 有 重 大
意义。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为后来的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所继承, 但他们逐渐走
向了相对主义。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的在于把原因 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 理
果链。
论
汉森认为, 作为原因的 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 战 线
它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 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
式中, 会有另一个涵义, 而且 X 与 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
东方日出, 由于天文理论截然不同, 结果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第谷看到太阳从东方向上升
起, 地面是不动的; 开普勒却看到太阳是不动的, 只因为地球转动才是它逐渐看到不同的太
阳, 由此, 我们看出不同的理论作用于同一观察对象得出不同结论。
汉森着重说明的是, 理论对观察的影响并非后加的, 而是与观察者接受光刺激而发生物
是有意无意地以一定的概念模式去看一系列有关现象, 这些现象都能适合于这个模式, 所以
观察者觉得这些是正常现象, 不足为奇的, 可是要是忽然发现出现了新现象, 这些现象和已
有的概念模式不符合或是相矛盾, 这种新现象已不能为旧概念模式所解释, 那就只能抛弃
它, 另猜测出新假说, 可能出现几个新假说, 那就择优选取, 把最能完满解释这些现象的那个
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汉森着重阐述关于观察和事实“渗透理论”, 批判拉普拉斯的
因果论, 并不仅仅为了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纯中性”观察的认识论基础 , 更重要的目的在
#$%& 于以这些理论为依据, 进一步反对逻辑实证主义把发现过程与证实过程截然分开并把发现
过程列为非理性的“禁区”,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现是非理性的, 不是科学哲学研究的范
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很难彻底解决。
三 、“观 察 渗 透 理 论 ”的 应 用
理
论
汉森以 “观察渗透理论”这一观点作为基石论证了科学发现即不是归纳法也不是演绎
战 法, 而是溯因法。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溯因法而与归纳法和演绎法相区别,
线 后 来 的 英 译 者 把 它 译 为 “reduction”,而 皮 尔 士 则 译 为 “abduction”汉 森 采 用 皮 尔 士 的 译 法 , 并
因果性。设 X 为因, Y 为果, 不能抽象地孤立出 X 和 Y, 而把 X 和 Y 的因果关系看作孤立的
封闭系统, 为此他批判了拉普拉斯的传统因果论, 认为这正是把 X 和 Y 孤立起来的结果, 拉 "#$%
普拉斯认为, 如果人们早知道宇宙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并掌握了宇宙的一切因果律, 那么他就
能预言或回顾世界历史的每一个事件。这种因果理论的错误在于排除一切偶然因素, 更重要
经验即心理过程。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留在视网膜上的映像, 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
刺 激 而 形 成 视 网 膜 印 象 , 这 就 是 物 理 过 程 ; 可 是 “看 到 ”, 却 是 一 种 视 觉 经 验 , 这 已 属 心 理 过
程, 它除了接受外来光刺激外, 还受到观察者的理论体系, 还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而
系, 会形成不同的因果关系, 不同的概念模式最后又决定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因此汉森说:
“原因一定与结果相联系, 不过这是由于我们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而不是因为某种‘宇宙
胶水’把整个宇宙粘成一团”。此外, 因果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 不同的理论观点赋予同一术
语以不同的反应和评价, 由于微观现象不同直接看到, 所以科学家对微观现象的不同现象的
二 、“观 察 渗 透 理 论 ”的 含 义 “观 察 渗 透 理 论 ”是 汉 森 的 整 个 哲 学 思 想 体 系 的 基 石 , 所 以 首 先 要 弄 清 其 含 义 , 总 的 来 说,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 消 极 的 机 械 反 应 , 而 是 受 观 察 者 的 理 论 影 响和支配, 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 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 们相互分歧的程度, 理论差异小, 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 理论如果相对立的, 则可能把同一 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 比如: 在他的《发现的模式》的 开 篇 中 写 到 , 假 定 有 两 位 生 物 学 家 在 显 微镜下观察同一张已制备好的玻片, 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答案, 一位把面前的细胞看成一堆异物, 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 产生的凝结物, 这块凝结物与体内细胞毫无相关, 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 个细胞器官, 即“高尔基体”。①那么他们的观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他作了一系列的 仔细分析,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时, 是受先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所影响 的, 这种影响就渗透在观察中, 他强调这种不同并不是观察者事后对其观察对象所做的解释 不同, 而是渗透在观察中的, 这就是他的“观察渗透理论”。 他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他认为人们往往观察理解为认真的看和仔细的听, 实际上, 观 察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给物象摄影, 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看事物, 因此, 一 个人是否进行了科学的观察, 取决于他在何种程度上把握了与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和理论。 首先, 他把观察的物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加以区别, 他认为看不只是物理过程, 看还包括视觉
注释:
①(美)N.R .汉森.发现的模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② 罗 慧 生. 西 方 科 学 哲 学 史 纲[M]. 天 津 人 民 出 版 社.1988.
因果性有不同感受的复合因素。对事实的表述, 由于语言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表述, 同一种语
言对同一事实也不同, 他认为不同的概念模式和 不 同 的 语 言 的 逻 辑 模 式 相 互 融 合 , 共 同 “冶
铸”出不同的事实, 尽管客观上这是同一事实。
汉森不仅以“观察渗透理论”的理论去 重 新 分 析 观 察 和 事 实 , 进 而 用 此 理 论 去 重 新 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