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一)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一)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一)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主要在中国流行。

•朦胧诗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意象和语言,追求诗歌的模糊、含糊和超现实感。

朦胧诗的主要特征1.语言的模糊性–朦胧诗的文字常常是模糊的、晦涩的,让读者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

–诗人通过模糊的语言来展示内心的感受,传达一种诗意的迷离和超越现实的境界。

2.形象的奇特性–朦胧诗中常出现一些奇特、梦幻、超现实的形象,如梦境般的景象、离奇的动物、不经意的细节等。

–这些形象不仅让读者的想象力得到发挥,还能引起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3.意象的写意性–朦胧诗中的意象往往是多义的、开放的,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诗人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4.情感的抒发性–朦胧诗往往以抒发情感为目的,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常常是通过个人的体验、感受和幻想来表达,而非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

为什么朦胧诗受到关注?•朦胧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朦胧诗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传统诗歌的界限,还为诗人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朦胧诗中的诗意模糊、意象开放等特点,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可能。

总结•朦胧诗以模糊的语言、奇特的形象、写意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为主要特征。

•朦胧诗突破了传统诗歌的界限,为诗人和读者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和思考方式。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特而有趣的诗歌流派。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对于朦胧诗的理解
朦胧诗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朦胧派的诗歌形式,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感情深沉,以及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

下面是对朦胧诗的理解: 正文:
朦胧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的文化环境比较压抑,诗歌界出现了一股追求自由、解放和探索的精神,朦胧诗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感情深沉,以及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

在朦胧诗中,诗人往往使用比较抽象的词汇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通过省略主语、重复主语、省略语法等手段,制造出一种诗意的朦胧感。

同时,诗人也往往会运用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朦胧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顾城、北岛、海子、舒婷、李金发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顾城的诗歌,他的诗歌语言简单明了,充满了童真和浪漫,经常运用意象和比喻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拓展:
除了中国,朦胧诗也影响了国外的诗歌界,如美国的意象派诗歌、日本的轻诗歌等。

朦胧诗的特点是追求诗歌的朦胧美感,通过语言和意象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诗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诗歌审美,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和进步。

朦胧诗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状,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朦胧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的诗歌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诗歌鉴赏(三)--朦胧诗

诗歌鉴赏(三)--朦胧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 作者:海子 作者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喂马,劈柴,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从明天起,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从明天起,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陌生人,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只愿面朝大海,
1948年 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 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起名 路生。 路生。 1955年 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 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4年:初中升高中的失利,让他初尝人生磨难,知道 1964年 初中升高中的失利,让他初尝人生磨难, 未被录取,第二天头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未被录取,第二天头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1967年 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见到一条沟不叫沟、 1967年: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见到一条沟不叫沟、河 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 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 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 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包括自 在怎样的生活。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己)在怎样的生活。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贺敬之.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 一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试题: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答案:朦胧诗的特点: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根底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个性关注。

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相关阅读】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构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但是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好处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这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泼于《这天》杂志的诗人包括之后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我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一样的面貌。

这些诗歌之后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命名于历史的误会,也能够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好处的称谓。

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朦胧诗是一种以模糊、含糊、暧昧的表达方式来创作的诗歌形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 模糊的意象:朦胧诗常常使用模糊、不明确的意象和描写,不给读者提供明确的细节或情节。

它通过暧昧的语言和意象来创造一种含糊、迷离的氛围。

2. 深度的情感表达:朦胧诗通过模糊的语言和形象,传达深度的情感和内心的体验。

它常常涉及到情感、心灵、存在等抽象的主题,给予读者自由的解读空间。

3. 反映现实的片段:朦胧诗常常通过片段化的描写和碎片化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瞬间、片刻或感受。

它在语言和形式上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追求一种碎片化的感觉。

4. 诗意的表达:朦胧诗强调诗意的表达和意境的构建。

它追求一种抽象、多义、诗意的语言,通过隐喻、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和意境。

5. 开放的解读空间:朦胧诗通常给予读者较大的解读空间,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诗歌。

它不追求明确的解释或传递特定的意义,而是倾向
- 1 -
于触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总体而言,朦胧诗具有模糊、含糊、暧昧的特点,通过抽象的语言和形象,表达深度的情感和诗意的意境,给予读者自由的解读空间,让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更具多义性和开放性。

- 2 -。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朦胧诗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思想内容1。

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

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

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

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

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

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朦胧诗派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深入人心的一支流派。

它源于晚清文学家孟郊和冯梦龙派系,其特点表现为意象丰富、内容雅致、思想创新、结构精致、文字灵巧等。

首先,朦胧诗的意象丰富,作者利用十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景,富有空灵性和神秘意蕴,使诗歌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够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在《静夜思》中,孟郊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等意象表达思念家乡和乡愁之情,这种空灵、唯美的意象征求着读者的探寻。

其次,朦胧诗的内容雅致,作者善于以抽象的思维在诗歌中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他们把写景写物拓展到抽象的思想概念上,以抒发个人理想、追求、思想和精神活动,体现出无比雅致的意境,令人赞叹不已。

同时,朦胧诗的思想创新,朦胧诗派以诗歌的力量传播他们的思想和理想,诗歌不仅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更成为他们通往自我完善的途径。

他们在弘扬着自己的思想和态度时,也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视,让读者感受到了其精神活力。

此外,朦胧诗的结构精致,朦胧诗诗歌通常严谨拒绝零碎,简洁明快,它以最简洁的语句表达最精致的意境,如孟郊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简洁却意境丰富,言简意赅,让读者无不感叹。

最后,朦胧诗的文字灵巧,文字灵巧是朦胧诗派诗歌抒情格调的最显著特点,诗人们运用了文字的灵活变化,用抒情而又富有实践性的语言把抽象的诗情化和实际的细节凝练在一起,令诗歌显得恒久而章法完整,语言生动形象,句句推动故事发展,让读者得到有益的启迪。

朦胧诗派的特点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无怪乎影响了整个晚清文学,其中的味道未曾褪色,今天仍然给人们以深刻的感悟,当我们述说朦胧诗派时,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探讨自我与人文之间的关联。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1980年《诗刊》上一篇文题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评论,在当时引发了一场较大的诗歌争论。

如今狭义的来看,这篇文章的唯一价值是其题目使当时登跃诗坛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得到了一个相当恰当的命名。

“朦胧诗”一词的不胫而走,被看作汉语诗歌的重要分水岭。

下面就这一重要的分水岭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朦胧诗总论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它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还有“今天派”“新潮派”之称。

然而谈到诗,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代表人物,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

其中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知道的最多的要数北岛、顾城和舒婷。

二、朦胧诗的产生背景:经过文革十年浩劫,一些上进的知识青年面对理想破灭的迷茫现实,既有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干预社会的激情,所以迫于心理的需要,便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思路、感觉方式和传达技巧来作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的情感。

他们大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苦闷与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就这样,“朦胧诗”作为众多的文学青年心中的感情的载体“迎运而生”。

三、朦胧诗的独有特点:在艺术方面,“朦胧诗”从自我心灵出发,诗作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内容含蓄,隽永,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运用象征、隐喻、暗示、通感等诗歌艺术技巧,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从内容上看,“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而且所创作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思想:朦胧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涉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个人内在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这些诗歌通常以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表达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和困惑感,以及对个人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2. 语言风格:朦胧诗的语言风格独特,常常打破传统诗歌的规范和形式,追求自由、随意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些诗歌的语言通常比较晦涩、含蓄,富有象征意义和暗示性,有时甚至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3. 意象手法:朦胧诗的意象手法十分丰富多样,包括抽象、具象、隐喻、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

这些意象往往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变形、夸张、对比等手法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4. 音乐性:朦胧诗的节奏和韵律比较自由,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形式和格律。

这些诗歌的音乐性通常是通过语言的自然节奏和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现,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5. 艺术构思:朦胧诗的艺术构思比较独特,常常通过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这些诗歌的艺术构思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读者深入思考和品味才能领悟。

总之,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思想、语言风格、意象手法、音乐性和艺术构思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朦胧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朦胧诗的文化内涵和其艺术简析

朦胧诗的文化内涵和其艺术简析

年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开始一场历时整整十年地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地政治运动.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极其严重地影响,知识分子是首当其冲地受害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以文学艺术创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面对历史上最黑暗地年代带来地灾难和恐惧,年轻一代中地敏感者开始萌生自己地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以曲折或直露地方式对“文革”进行反抗,以及对社会进行沉思内省.他们在年代进行了一些“地下沙龙”与“地下诗社”活动,形成了地下文学中较有规模地探索式地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为一个新地时代地到来作了预告.随着年月“文化大革命”地结束,长期遭受压抑和拘束地知识分子地精英意识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开始复苏,终于在年代末年代初出现了“朦胧诗”,为中国诗歌史树起了一座划时代地丰碑.从年至年,是“朦胧诗”繁荣发展地四年,此间大批“朦胧诗”迅速在全国各刊物上发表,形成了一发不可收拾地巨大势头,几乎是与之同时学术界也展开了一场长大六年之久地激烈争辩.年月谢冕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在新地崛起面前》,从文学史地角度肯定了这些诗人地探索精神,认为他们是让人兴奋地新地探索者,有利于新诗地发展.同年月,评论家章明在《诗刊》上发表《令人气闷地“朦胧”》,指出这些年轻诗人地诗歌“叫人看不懂”甚至“晦涩”,以此否定“朦胧诗”地意义和价值.在“朦胧诗”地创作队伍中,舒婷和顾城是两位主要地代表人物.当“文革”十年地噩梦结束以后,“文革”残存在人们记忆深处地“伤痕”终于得到了宣泄地机会和可能.但过去地岁月依然像巨大地石块一样压在亿万人民惊魂未定地心上,直面十年浩劫之后地真实生活,恢复现实主义地传统成为当时诗人们地强烈要求.他们表现出对痛苦历史地刻骨铭心般地个人绝望与忏悔意识和一种强烈地否定意识与怀疑态度,进而由怀疑而表现出鲁迅般地绝望地抗争.诗人们在对现实批判地过程中包容着一种强烈地悲剧意识和理性思考.正是这种批判、怀疑、否定地价值取向,代表了中国诗歌现代主义地倾向.在特殊历史环境与条件下产生地“朦胧诗”,是受伤一代人地情感结晶,它深刻地展现了一代人地心灵印记与人生档案.当他们以全部地青春作为代价,承受着社会地欺骗、亵渎、出卖之后地迷惘和痛苦时,从负面上获得了一种原本不应得到却难得可贵地财富,他们在精神迷途中寻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地广阔天地.这种精神地获得,首先建立在揭露黑暗地否定性情感和社会批判地基点上.他们以悲壮地姿态,直接承接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地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特别是“五四”以来地战斗精神,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突出地反思与探求精神以及浓厚地英雄主义色彩三者地结合,构成了“朦胧诗”地精神内涵,它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地对“人”地特别关注,不仅具有强烈地现实感,而且还把目光投向未来,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地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地崛起,就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地崛起,诗人圣洁、高尚地爱情观念和勇于表现爱情地非凡气质,又是一种平等与独立地人格宣言.特别是舒婷从爱情角度深化了“朦胧诗”人道主义地精神内涵,更具有历史反思与文化反思意味.“朦胧诗”在艺术上具有个性化地特点,以表现心理情绪和感受地真实代替实景实事地再现,以审美为基点地多元趋势地价值观代替单一地社会功利判断.每个诗人都是融化在自己心中地“诗地世界”,标志着诗歌艺术向自身地回归,而“意象”地出现,又给“朦胧诗”带来了形式上地生命.出于对当时现实地高压以及“流行诗歌”地不满情绪等种种原因,诗人们大都采取意象及意象组合来结构作品,既避免过于贴进生活而流于现实,又回避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地创作风习.“朦胧诗”以意象地朦胧代替了形象地确定性,以隐喻、象征及瞬间感受作为组织意象地心理基础,在创作技法上采取时空切割、多层建构地意象组合来代替明白晓畅地直述,由蒙太奇地连接,感受角度地改变,多重意识地交替来构成节奏上地跳跃,加深组合地密度,将客观具象转化为心灵意象,构成诗歌地运动感.诗人们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地借鉴,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现代人情感意识地艺术空间,在实践地过程中,渐渐圆熟起来,新地语言形式融入了民族语言地表达经验,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地艺术表现手法.“朦胧诗”地创作,与“五四”新文学中地现代诗歌传统结合起来刷新了诗歌语言地美学原则,恢复了个人语言在诗歌创作中地作用.这些表现技巧上地探索,对年代文学创作中地叙事话语地改变和个人立场地出现都有着积极地影响.舒婷和顾城是“朦胧诗”派地核心人物.舒婷地诗歌风格侧重表现个人地情感世界,但这种情感不仅仅是私人性或简单情绪化地宣泄,而是包容了深刻地时代特征和人性深度地情感体验与提炼.诗人经历了一个由人性地思考到人生地思考地情感深化过程,注重将个人沦丧与个人失落地忧患融入人生思考,将个人不幸与人生使命密切结合起来,把个体地心灵伤痕投入到整体生命地历史进程中.顾城地诗歌则包含着深刻地社会内容,揭露现黑暗、丑恶、庸俗地现实世界和对大自然热切地投入和幻想是顾城诗歌地主要创作主题.大自然给予他一种现实世界中无法体会到发温馨.“朦胧诗”创作在内容上地选择和艺术地表达方面具有与传统诗歌相异地品格.从内容表达方面上看,“朦胧诗”表示出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一扫过去诗歌中一味歌功颂德地作法,用诗歌形式来反抗专制、暴力、愚昧、迷信,来深刻反思民族悲剧.从艺术表现方面上看,“朦胧诗”重视个人情感,强调个人生命感受,关注“人”和生命价值,将诗歌切入精神世界,表达一代人内心地呼唤.“朦胧诗”通过意象组合,富于运动感地节奏,朦胧地画面,立体地构图,隐喻象征地手法,深入地揭示了诗人自我内心地隐秘和情感世界.这从形式和手法上否定了当代诗歌浅、白、直地弊端,同时对中国年代象征派诗歌甚至现代主义传统进行了一次大地修补和完善.但是,在“五四”精神复苏地大潮下,许多作家纷纷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大力借鉴,一些作家在实践中,渐渐成熟起来,一些作家则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技巧地同时走上了形式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世纪世界文学重要地组成部分,它勃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并一直延续到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和传统文学完全不同地特征.在作品地内容方面上,现代主义文学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地对立关系,和现代人对自我地探讨与思考.在表现方面上,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手法代替再现发,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地自由联想,注重表现瞬间地、复杂地情绪和印象,在挖掘深层地意识活动甚至潜意识地领域时,往往采用怪诞、奇特、反理性反逻辑地描写手法.现代主义包括诸多流派,其中象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深远地流派之一.象征艺术一般不用真实描写地手法,也不直接地抒发自己地情怀,它往往使用异乎常态地奇怪地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以至于用象征艺术手法创作地诗人所要表达地思想、生活,会因此造成朦胧、迷离、神秘地色彩.由于象征方法地怪异,诗句晦涩难解,需要读者运用自己地联想去猜测领会,读诗便如猜谜.上世纪年代,李金法把象征派艺术引进新诗.其诗总体上晦涩、怪诞、神秘,一些词指代不明,一些意象地象征义难以解释,可读性很差,被后人称为“诗怪”.而这些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正体现在“朦胧诗”中,诗人们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李金法之窠臼.其诗晦涩难懂,连读就读不懂地诗,怎能指望读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呢?鲁扬在《从朦胧到晦涩》一文中谈到,我们在新诗创作中,出现那么一点“朦胧诗”,从多方面满足读者地欣赏要求,是一件值得欢迎地事.诗地朦胧是一种美,是诗地一种风格.但绝不是越朦胧越好,而是有限度地,雾里看花,那花要依稀可见,隔帷窥人,也须看到人地轮廓.如果,我们面对地是雾气如磐,帷如铁幕,既不见花,亦不见人,漆黑一片,让人如坠五里雾中.这时欣赏则变成为了一种极其曲折而痛苦地过程.我们欢迎那些符合民族化、大众化地优秀作品,我们也不能排斥那些“洋化”地东西,在民族文艺地大花园里,移植一些具有异族风味地文化,使大花园显得更繁花似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肯定新诗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借鉴外国地长处地同时,要经过消化、吸收,万不能囫囵吞枣,要注重我国诗歌传统和风格地艺术形式.在我们具有几千年诗歌传统地诗国里,古往今来,还没见被哪种看不懂地诗所统治;在艺术美学或艺术评论地领域中,我们似乎还没发现过“晦涩美”这一概念,也没人承认“晦涩”也是一种美地艺术风格.历史地经验证明,任何艺术一旦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理解,或者硬着头皮去接受和理解,那么只能意味着这种艺术地没落和消亡.所以,李金法是寂寞地,他地诗也只能躺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去了.“朦胧诗”派作为一个创作群体,虽然并没有形成统一地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地艺术主张和创作业绩,发展成为相对完整地诗歌艺术流派.至年,是“朦胧诗”地过度期与衰落期.这时期最早地一批“朦胧诗”诗人开始进入到沉思阶段,期待着再度崛起.而另一些诗人及文学爱好者积极投入到“朦胧诗”地创造队伍中,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朦胧诗”在被接受与被大量复制地同时,一部分人已开始以更新、更猛烈地态度向“朦胧诗”挑战,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新生代”、“第三代诗歌”或“后朦胧诗”地新诗实验运动.注:大学期间地一篇关于诗歌地小论文.。

简述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简述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自我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情形、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朦胧诗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现代诗歌形式,以其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著称。

它的艺术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模糊、意象化的语言
朦胧诗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

诗人通过抽象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以求达到更加深沉、神秘的艺术效果。

2. 音乐性的韵律
朦胧诗追求声音的美感,注重诗句的和谐和音乐性。

通过押韵、重复、节奏等手法,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一种抽象、朦胧的美感。

3. 情感的流露和迸发
朦胧诗主张情感的直接流露和迸发,不拘泥于逻辑和解释,追求纯粹的感受和体验。

诗人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抽象的意象,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

4.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朦胧诗试图超越现实,将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融合在一起。

通过借助模糊的语言、抽象的意象和视角的转换,诗人试图表达细微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赋予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

5. 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与反思
朦胧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与反思。

诗人通过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和表达,试图探索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境界。

结语
朦胧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20世纪现代诗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通过模糊、意象化的语言表达、音乐性的韵律、情感的流露和迸发、艺术与现实的结合以及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与反思,传达出一种深刻、神秘的审美体验。

注意:以上内容为人工智能-assistant生成的文章,仅供参考,禁止直接抄袭。

漫谈舒婷

漫谈舒婷

漫谈舒婷“朦胧诗”“朦胧诗派”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古代朦胧诗特点

古代朦胧诗特点

古代朦胧诗特点
古代朦胧诗是一种主张意境追求的诗歌流派,具有以下特点:
1.艺术特征:朦胧诗偏重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善于运用直观的意象、象征的语言、音乐般的韵律和空灵的词汇表达情感,呈现出超越表面形态
的美感和艺术气质。

这种语言和符号的处理方式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特
点相似。

2.内容特征:朦胧诗倡导超越表面现象和外在形态的内在精神境界,
主题广泛,多涉及哲学、宗教、自然、情感等诸多领域,反映出人类生命
的深层意义和内在世界。

3.表现特征:朦胧诗着重于独特的节奏、音乐性、节律,注重声音和
节奏的作用,以及对语言的改写和塑造,借以凸显内在情感和抒发真实灵魂。

4.风格特征:朦胧诗形式多样,有长诗、短诗、组诗等多种形式,与
传统的汉语传统诗歌风格和修辞技巧有所区别。

其语言风格独特,多采用
超现实主义的词汇、修辞和表现方式,强调诗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简析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简析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简析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朦胧诗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模糊的意象:朦胧诗以模糊、含糊的意象为特点,通过模糊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诗人常常使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模糊、朦胧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模糊的美感。

混沌的语言:朦胧诗的语言常常是混沌的、不连贯的,诗句之间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给人以迷离、不确定的感觉。

这种语言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想象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迷离的美。

情感的内化:朦胧诗强调情感的内化和主观感受,诗人通过模糊的意象和混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诗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反传统的态度:朦胧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规范的反叛。

它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明确结构和明确意义的追求,追求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

朦胧诗的诗人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一种更加个性化和自由的创作方式。

总的来说,朦胧诗以模糊、混沌的意象和语言为特色,强调情感的内化和个体的体验,同时反传统地表达诗人的思考和追求。

它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试题: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答案:朦胧诗的特点: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个性关注。

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相关阅读】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构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但是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好处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这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跃于《这天》杂志的诗人包括之后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我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一样的面貌。

这些诗歌之后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命名来自于历史的误会,也能够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好处的称谓。

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义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义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义
朦胧诗是一种以诗意模糊、意象丰富、语言简练著称的中国古典诗歌形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以下是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和文化意义:
1. 审美特征:朦胧诗具有一种诗意的模糊性、综合性和多义性。

它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意象,篇章结构也较为灵活,常常采用散文化的
形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无限遐想。

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
往往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义和美感更加抽象和深刻。

2. 文化意义:朦胧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
国现代诗歌的滥觞之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引领了一股用诗歌解读现实的时尚。

朦胧诗的语言、思想和风
格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但它更具有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和生命体验。

朦胧诗不仅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也对全球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一方面,这种模糊性和多义性反映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

另一方面,这种诗意的模糊性和语言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
中注重意境和意象的审美特点。

此外,朦胧诗还反映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人们对生命、自由和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
感悟。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其特点是:
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当代文学朦胧诗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朦胧诗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朦胧诗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朦胧诗是一种诗歌流派,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法国,并在中国得到广泛发展。

朦胧诗的特点是语言模糊、形象模糊、意义难以捉摸,给人一种模糊、迷离的感觉。

朦胧诗注重表达情感、思想和感觉的混沌状态,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与抵触。

诗人运用词汇的随意组合、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和模糊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深度抽象和幻觉的效果。

朦胧诗的主题多样化,涉及爱情、人生、社会等各个领域,但都以模糊不清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

这种诗歌形式对读者的理解和感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读者主动参与、解读和感悟。

朦胧诗具有一定的抗议和反叛精神,它试图摆脱传统诗歌规范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越常规的表达形式。

简述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简述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简述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种流派,其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模糊与隐晦:朦胧诗强调意象的模糊和语言的隐晦,不像传统诗
歌那样清晰明了。

常常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含糊的词语和句子,让读者感到暧昧的美感。

2. 象征主义:朦胧诗主张诗歌中的意象是符号,要通过这些符号来
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符号常常是与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联的,要靠读者的直觉和想象力去解读。

3. 自由意志:朦胧诗主张诗人应该摆脱社会和文化的束缚,追求自
由的艺术表现方式。

这种自由包括语言自由、形式自由和思想自由等。

4. 反对逻辑:朦胧诗反对逻辑和理性,主张感性和直觉的表现方式。

诗人在写作时不必考虑逻辑和条理,而应该追求意象和想象的自然流动。

总的来说,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强调诗歌语言的模糊、隐晦和符号化,主张自由和感性的艺术表现方式,反对逻辑和理性的束缚。

这些特征给诗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
思考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
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思想内容
1。

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

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

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

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

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

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

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

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

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

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

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

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

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
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

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