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发表时间:2018-10-29T10:13:05.6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王春红[导读]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
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
那么,意境是(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巩义 451250)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
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
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学特征一、意境的构成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
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
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才会被放大,再经过精心的选择、组织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创设出美的意境来。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自己情人的话别之作。
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
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其美学特征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艺术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其次,中国艺术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符号和意义,这些符号在艺术作品中被广泛运用。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四君子"即竹、梅、兰、菊,分别代表了忍辱、高洁、彬彬有礼、坚贞不屈的品质;中国戏曲中常常使用特定的脸谱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让中国艺术更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固定的文化符号。
第三,中国艺术注重"虚静"的美学追求。
中国哲学中有着对于"虚空"和"静默"的崇尚,这种审美观念也渗透到了中国艺术中。
中国画追求"皴法"和"妙法",即画师需要通过细腻而轻柔的笔触表现出事物的纹理和气息;中国音乐中讲究音乐"空灵"和音调的"夜郎自大"。
这种虚静的美学追求让人们在艺术中感受到宁静与内敛的美。
最后,中国艺术对自然的崇敬和倾诉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敬畏和热爱,在艺术作品中常常以自然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再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追求"意境"和"境界",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表达方式传达自然景物中的美和情感;中国园林以自然景观为蓝本,通过布局和植物选择再现大自然的美景。
总结起来,中国艺术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包括独特的审美观念、浓厚的象征意义、虚静的美学追求以及对自然的崇敬和倾诉。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具一格,为世人带来了独特的美感和思考。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是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创造和美化,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诠释。
古典园林在形式结构、构思构图、意境气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来谈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
1、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统一,通过对园林中自然景观的创造和模仿,以及对人文意蕴的表现和传承,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这种和谐的境界体现在园林中独特的生态环境、景观组合、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融相成,形成一种美妙的氛围和秩序,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祥和的气氛。
2、景色与意境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色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
古典园林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使景色的美学价值被实现和体现。
同时,将人文意境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使园林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冥思。
3、美学审美的多样性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审美具有多样性。
多种形式的表现和彼此独特的审美效果,开启了不同的人群的审美体验。
古典园林的美学与自然景观、人文意蕴、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协调和作用,创造了一种绵延不绝而又多样丰富的审美环境,弥补了单一审美体验的不足。
4、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结合艺术和科技,通过运用例种场地、测量周长、设计规划、施工技术等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使园林艺术与科技融合,形成一种独特而全面的美学技术。
古典园林从技术层面上保证了园林的开发和维护,并且提高了园林的功能和美学价值。
5、设计和建造的主体性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是由园林主体自行完成的,使园林的建造和发展充满主体性和独立性特征。
园林主体的主体思想、主体意愿、主体策划、主体建设这些成分,形成古典园林全然完整的主体性品格和美学价值,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美学形态,它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审美历程的拓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人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厚、博大、历久弥新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这一话题非常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千百年来,古诗词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人们通过古诗词艺术来传达观念,滋养理念,表达情感,传承文化。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因此显得尤其重要。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1、歌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往往充满着浓厚的古典情怀,其中包含了许多古诗词形式,如歌赋、抒情、离骚等。
歌词中把表达更为主导,多数是言语文学形式。
歌词中经常包含着许多典型的古典文学图像,例如山水画、荷花、春江花月夜等,使曲调更加的贴切深情,也使诗词的审美特色更加的鲜明。
2、旋律旋律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营造出表达的氛围,同时也往往反映出古典文学的审美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节奏往往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慢板的旋律更多的体现出深情,而快板的旋律则显得活泼欢快。
3、舞蹈舞蹈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表演,而是运用现代舞蹈理论,结合古代古典文学、古诗词艺术歌曲,表达出古典文学审美特征和情怀的一种舞蹈形式。
舞蹈中动态的姿态犹如艺术家用着笔来写自己的故事,将古典文学的美融入其中,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受。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1、传承古典文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审美特征上,更表现在其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上。
中国古典文学与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将古诗词及其传统艺术技巧重新诠释,使其传统文化不断得以保留与发扬。
2、激发观众情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表现在其激发观众情感的特点上。
通过旋律的节奏,歌词的表达,舞蹈的技巧,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古典文学的文化景观和情怀,也因而激发出观众的情感。
因此,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十分重要,其审美特征表现在歌词、旋律和舞蹈上,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承古典文化和激发观众情感上。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江汉论坛 2009.3 95
中时, 他们都是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的情怀的寄 托或人格的象征, 以致在中国的诗画传统题材中 形成了所谓 “四君子” (梅、 竹、 菊、 兰),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等永恒的标志, 甚 至一直延伸到当代中国的诗坛画苑, 毛泽东、 陈 毅、 朱德、 陶铸、 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诗文之中就经常有梅、 竹、 松、 菊、 兰的倩 影婆娑。 至于中国古代诗学中要求文艺为政治伦 理的教化服务的观点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总是要 求文艺能够 “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 化, 移风俗”。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是从柏拉图那儿继承的认识型模式尼采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把这种艺术认识论模式具体化了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起来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美学以及与此关系密切的接受美学依然脱离不了追求科学认识上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的脐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把西方美学的发展线特别是文艺美学的发展线索概括为现实主义美学与非现实主义美学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的辩证过程是符合西方美学理论的实际状而这种现实主义美学和非现实主义美学两大主潮的流变态势却不能简单地套到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发展的规律上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不是以认识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而是以伦理政治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而似乎可以把中国传统美学发展概括为教化功利主义美学儒家美学与无为非功利主义美学道家和禅宗的美学两大主潮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
文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张玉能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 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倾 向于审美主体的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 潜隐的。 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视为审美的源泉和对象。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情感的境界。
意境强调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创造出超越具体形象的审美空间。
3. 比德说:中国传统美学重视道德与审美的紧密联系,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审美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传递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4. 阴阳相生:中国传统美学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念,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审美的最佳效果。
5. 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要通过形式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6.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强调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动感,它要求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流畅的韵律。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气韵生动体现为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美学中意象的概念
中国古代美学中意象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象,又称为意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华,将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它是中国古典艺术,尤其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核心审美标准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寓意性: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既表达了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展现了其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境界。
2.主观性:意象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体现,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
3.审美性:意象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它通过艺术家的创意和才华,将自然、社会和人生百态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4.哲理性:意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哲理问题。
5.抒情性:意象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它通过艺术家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总之,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象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既体现了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又展现了其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通过意象的创造,艺术家们将各自的才华和情感融入
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典美学的特征
古典美学的特征古典美学是一种审美理论,旨在研究和描述艺术与美的本质和特征。
它强调经典艺术作品的优雅、和谐和永恒价值,追求理性的美感体验。
以下是古典美学的一些主要特征。
1. 线条和比例的完美古典美学注重线条和比例的完美表达。
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作品,都追求准确、平衡的比例和优雅的线条,以营造和谐的视觉效果。
比例和线条的完美反映了古典美学追求的秩序和均衡。
2. 简洁和精确的表达古典美学强调简洁和精确的表达方式。
艺术作品应该通过简洁的形式和精确的细节来传达其意义和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技巧和才华,也使观众能够准确地理解和享受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3. 真实和自然的再现古典美学追求真实和自然的再现。
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力图捕捉事物的本质和真实面貌。
这种真实的再现不仅包括物体的外貌和形状,还包括物体的内在特性和情感表达,以此展示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4. 古典主义风格的使用古典美学在艺术作品中常常使用古典主义风格。
古典主义风格追求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模仿和继承,以其简洁、对称和平衡的形式,展示了古典美学的特质。
这种风格的使用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永恒和普遍的价值。
5. 情感的审美体验古典美学认为情感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引发对美的思考和感悟。
古典美学注重情感的平衡和稳定,以及情感的深度和内涵。
6. 对称和对比的运用古典美学中常常使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
对称可以营造出稳定和均衡的感觉,对比则可以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关联。
这种运用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并增强了观众对作品的兴趣和欣赏。
7. 对经典题材和主题的追求古典美学追求经典题材和主题的表达。
这些题材和主题通常与人类的普遍关切和情感相关,如爱、死亡、英雄主义等。
古典美学认为通过对这些经典题材的探索和表达,艺术作品能够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考。
8. 审美的教育和提升古典美学强调审美的教育和提升。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其审美特征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在的审美情感特征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高度文化化的形式艺术,其内在审美特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古典舞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其融入到艺术表现中,以传递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动态的美学特征
古典舞的动作和舞姿表现出优美、流畅、协调的美感。
其舞姿恢弘、精致、端庄,动作翩翩起舞,如江河奔腾,风云变幻。
古典舞强调整体性,注重舞者间的合作和协作,通过合作完成各种美妙的舞蹈形式。
三、色彩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服装、道具以及布景都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大量运用中国古典文化符号、图案、色彩,用以表达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
四、象征性的审美特征
古典舞在舞姿、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既注重舞蹈的动态美,也强调了其象征性。
舞蹈中的手势、面部表情、动作等,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和传达方式。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1.“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比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即古希腊的“仿摹说”形成还早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庄子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文化内核的心理结构和审美心态的形成,直接影响着艺术活动行为和艺术形式的发生与发展,并被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广为接受和发扬光大。
由此可见,远在中、西方文化各自形成的初期,已呈分道扬镳之势。
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发展到庄子的“心离、坐忘”,完成了从虚静为本的知觉体系。
“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虚则实”“实则虚”,“动中寓静”“静中有动”等,皆是相悖自然逻辑关系的,但在中国人创构的心理空间里,确是更自由、更宽广更具灵动之美的心理与知觉活动。
中国传统雕塑的美学特征中,无论人物、动物雕塑,乃至器物很少见棱见角,多以柔和圆浑的体面,自然流畅的转折处理,使造型富有一种弹性而不生硬的律动之美的曲线变化。
实空间与虚空间不存在形与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和谐映衬,愈显影像效果清晰、完美。
给人一种美妙和谐、安然静穆的艺术美感这是中国人“静观”思维和空间意识的澄彻观照,而形成的中国雕塑艺术千古不移的造型空间的神髓和美学特征。
2.“尚大为美”的造型观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帝之所共美也”。
(《庄子·天地》)“大”即意味着“美”。
则“充实之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庄子尽心下》)这种“尚大为美”的观念,直接根源于中国人无限性的大字宙的宏观意识,它对其造型观形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陵墓雕塑实为中国雕塑的一大重要门类。
它是儒家主张的“礼”制精神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具体的“物化”。
中国人的审美尺度一般以八尺为高大。
《说文》云:“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日丈夫”。
严格受到“礼制规范限定的陵蔡雕塑,以高大雄伟的空间体量的占有,炫耀皇权的威严和地位,同时也是儒学倡导“人世”与崇尚“功名”的伦理精神至尊至美的标识。
南朝石兽的尺寸高2m有余,长多在3m左右,唐陵雕塑体积和数量均又有所超过,其中乾陵的一对石蹲狮子雕塑高达3.5m,气势磅礴、雄浑有力,堪称中国动物雕塑中的盖世之作。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摘要:中国音乐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本文意在剖析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发展脉络,及主要成就。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37-01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距今已有7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年。
它们说明,中国音乐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至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出现了诗、乐总集《诗经》,南方出现了诗、乐总集《楚辞》,又出现了12个半音俱全,总音域达5个八度,能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曾侯乙编钟。
这些都说明。
中国的音乐文化与整个中国文化同步发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社会生活中音乐的实践,必然促使人们去思考一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当这样的思考形成明确的理论形态,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根据可靠地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
从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开始逐步发展,先后经历了五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即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时期至战国末年时期、西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谈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一萌芽时期不能不理,因为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源头。
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尚处于萌芽状态,只有零星的语录而没有成篇的论著,但对后世的影响甚远。
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包括阴阳五行音乐思想与礼乐思想,影响其后两千多年,影响整部中国音乐美学史。
孔子之后形成的各个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可以从这一时期找到其渊源,对儒、道两家来说尤其是如此。
道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音乐与“气”“风”关系的思想,成为自然乐论;儒家发展了这一时期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乐与礼的关系的思想,成为系统的礼乐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1.中和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即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尽量避免“偏重”或“过度”。
2. 谦逊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谦逊之美,认为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将自己放在过于高的位置。
这种美学理念也反映在中国书法、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中。
3. 自然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自然之美,即尊重自然、追求自然的美。
这种美学理念表现在中国古代诗词、山水画等艺术形式中。
4. 内在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内在之美,即人的内在品质、精神、气质、修养等方面的美。
这种美学理念反映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风范、礼仪、文化素养等方面。
- 1 -。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园林形式。
它不仅包括了园中的建筑和植物,还囊括了对自然元素的认知和对景观布局的构思。
中国古典园林通常有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等建筑,搭配树木和花草,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和和谐美的氛围。
1.自然主义: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追求自然,强调地形地貌的自然美。
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都力图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使人们有一种置身大自然的感觉。
园林中的假山、池塘和花草都是根据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设计,让人们欣赏到自然的美。
2.隐逸心境:中国古典园林注重隐逸的情趣和禅意的境界。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往往隐藏在树木和花草之间,给人以一种离尘的感觉。
园林中常有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景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放松的心境。
3.平衡对称: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对称和平衡的美感。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安排往往是对称和呼应的。
例如,建筑群落往往是左右对称的,花草的种植也是按对称模式进行的。
这种对称和平衡的美感给人一种庄重与稳定的感觉,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偏好。
4.抽象表现:中国古典园林善于用抽象的形式表现自然美。
它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通过抽象的手法来传达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园林中的建筑往往是由木、石等材料堆砌而成的,通过巧妙的组合表现出山水、池塘等景观。
这种抽象表现方法让人们在欣赏园林时能够产生一种引发思考和想象的效果。
5.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园林中的建筑往往以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文化元素为主题,通过建筑和装饰品的展示来传达文化信息。
园林中的书亭和石碑等也常常刻有诗词和书法作品,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
其自然主义、隐逸心境、平衡对称、抽象表现和文化内涵等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不仅考虑了美的呈现,更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美学特征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美学特征分析作者:吕倩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诗词,它集中体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群体创造性的力量,有着丰富的精神意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作为人类社会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符号,舞蹈也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二者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主要是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抹杀的印记,很多舞蹈作品都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创作的题材,从而使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是中华民族艺术领域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在此,本文将着力于分析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美学特征,从而为舞蹈艺术的实践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审美指导。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舞蹈;舞与诗;美学特征作者简介:吕倩倩(1983.09.24-),女,河南济源人,汉,本科,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21、舞与诗的历史渊源与相互关系表面上来看,舞与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艺术领域。
但是,实际上,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在人类社会的最初时期就一直相互伴随着进入到现代社会。
因此,它完全符合各种艺术相互借鉴并相互吸收的平衡发展定律。
这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一条正确的艺术发展规律。
事实上,舞与诗早在艺术发展的原始阶段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在情感表达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并进而丰富了各自的表现手法与艺术内涵。
因此,舞与诗之间有着太多类似的地方,人们通过舞蹈来传达的就是某种诗韵和诗意,而古典诗词中也有不少是描述舞蹈的优秀作品,从而给舞蹈进一步发展与艺术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源泉。
因此,我们说舞蹈与古典诗词历来就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具有内在的历史渊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艺术门类。
中国传统图案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图案的美学特征摘要: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表现形式上抽象与具象的自由转换;善于运用对称与均衡的构图;表现内容常常带有吉祥的寓意;形成了特殊图案的特定意义等美学特征。
关键词:具象;抽象;对称;均衡;吉祥图案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兴盛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浪漫于秦汉的漆器和画像石、画像砖;富丽于隋唐的服装服饰与佛教艺术;华美于明清时期的生活全景。
传统装饰图案虽然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审美风格的调整;在不同的地域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也有不同,但是总体说来还是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如下几个突出的美学特征:1 表现形式上抽象与具象的自由转换“具象”是一种写实性的艺术,是表现自然现状的具体形象。
而“抽象”则是不再描绘我们视觉里所熟悉的自然物象,取消了对真实物象的摹仿,转而去关注构成艺术形象本身的纯粹造型意义上的美感。
简而言之,具象艺术“模仿”自然物,与现实世界有密切的关系,而抽象艺术则是“创造”人们视觉经验中的“陌生”形象。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的表现题材或直接或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风云变幻和百姓的市井生活,但是图案在造型中又不受这些具体形象的限制。
往往脱离物像的形体而服从视觉上的快感,剥离物象的表面特征追逐意境空间的自由发挥,体现出抽象艺术的形式美感。
例如传统图案中的卷云纹和云雷纹,就是具象形式抽象表现的极好典范,马王堆汉棺上灵动的卷云纹铺满四壁,自由婉转、酣畅淋漓,张扬着“离骚”、“天问”般的浪漫情怀。
装饰图案的这种具象形式抽象化表现,表现出中国人艺术思维的活跃与宽泛。
2 善于运用对称与均衡的构图在自然界中,到处都可以发现对称与均衡的形式,比如人和动物的形体、昆虫的翅膀、对生的树叶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对称满足了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对于平衡的要求,容易使人产生稳定与安全的感觉。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画面中一般存在或明或暗的线条,这种线条成为图形安置的骨骼,在其左右、上下或四周配置同形、同色、同量或者不同形、色,但量相同或近似的纹样,这种组成形式就是对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
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
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
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
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
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
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一幅清新幽远的好画,再以一手好书法题上一首好诗,复拓上几枚朱印使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这一点上,西方艺术跟中国艺术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中国诗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值得骄傲的艺术。
有禅诗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以水月之形影相随喻心佛之相生相照,道出了心佛相通的禅家妙谛,而中国诗画又何尝不是如水月相形相随、相生相照呢?
4.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 ,重写意、表现 ,创造意境 ,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意境 ,是三维的中国画 ,立体化的山水诗。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 ,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 ,在学理上迥然有别于西方园林。
尽管在我国各类园林各具特色,但都基于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和建筑园路这造园的三个要素。
而接下来我就简要分析一下这三个要素:
山水地形,作为古代园林艺术形式的最主要的呈现方式之一,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可以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
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
而设计师们在山水地形的自然环境下,依势而建,充分顺应自然规律,也为园林艺术的发展献出了巨大贡献。
花草树木,其都有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寓意,艺术家们往往将这样的有特定内涵的植物运用于园林中,给园林艺术添加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并表达出某种愿望、追求、寄托、爱好、希望和向往。
建筑园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独特,文化氛围浓厚。
亭塔楼阁,飞檐彩壁,雕梁画栋,隐于山水浓荫之中。
隔墙围栏装饰着彩云飞龙坐狮,拱桥曲廊。
其使用的借景手法巧借园外远景和以园内景物互为背景,扩大三迭景深,使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障景手法使景物相互掩映,免一览无余,造曲径通幽、园中有园、步移景异之效果。
5. 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征是在一定的民族,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
因此要对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进行较全面的领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审美特征。
①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首音乐作品是表现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如在魏晋人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也是反映当时作者在战乱流年的时代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定,远嫁他乡,最后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两个孩子而返回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乡,这种内心充满复杂矛盾的现实也正是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生出来的。
因此,要能深刻地领略这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就得了解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音乐作品的民族特征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其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征,这包括文学及其它艺术品等。
我国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古
典音乐作品,其体现在调式、风格以及音乐组织等方面都与西方各不相同,而在我国各民族地区,又有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
当然目前流行的各地方的剧种、曲艺等就不用说了,就山歌、小调、号子等在各地都风格各不相同。
这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古典音乐文化深厚的根底。
③音乐作品的文学特征
音乐的文学特征主要是表现在与文学的联系上,文学诗歌是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而音乐的出现则又是更形象化地帮助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至远古时期,下至今天,同样如此。
例如《诗经》中的《关睢》,在这首文学作品中,音乐的出现帮助诗词本身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在河之洲”的那位恋人的无限思念。
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宋词、元曲后的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学特征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两者之间的界线也显得越来越模糊。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在,对于我们中华儿女来说,学会鉴赏中国古典音乐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分享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可以让我们自觉地去坚守我们优秀文化的阵地,增进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研究。
综上可见,中国古代美学是以“天人合一”为源头,而从中分流出“美善统一”、“情理统一”、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几股纯朴的如清流般的观念。
也正是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品格,成就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