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解析-最新教育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解析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活动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和察觉,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的心理系统。它一方面体现在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则体现于认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上。从结构角度分析,自我意识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内容的统一体。随着身心的不断成长,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在社会活动与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出来的。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时期文化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使他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心理素质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自我观念明显加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分析以至对待社会,而不愿接受他人的干涉。其次,自我评价渐趋成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观察和分析自己,评价自己的才能、品格以及自己的价值。这种评价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但其中积极、主动的成分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他们往往将这种自我评价的结果付诸于实践。第三,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与进取心、自信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连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强调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对于当众的和不讲方法的批评极为反感。大学生还表现出另外一些特点,如: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在家庭中多数都是生活在

“众星捧月”之中,使得其在学校生活中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权衡他人,喜欢评价(批评)他人,让别人围着自己转;生活自理能力差以及交往上的功利性。“天长地久”式的友谊被“曾经拥有”的片刻满足而代替,有深度有耐心的友情被弱化,交往过程被无情的压缩,所追求的是付出后的即时回报。这种“平面交际”是当代大学生过于“自我”的充分体现,不利于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

基于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在其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则常常体现为一系列的矛盾。研究、分析和深刻理解这些矛盾,是正确认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根本前提。首先,“个体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的矛盾。“个体的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社会的我”是指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才能有足够的估计,觉得自己有能力把工作做得很好。但往往他们的行为却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注意。这样就构成了个体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的矛盾。对自己较高估计所产生出的倾向是强烈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而来自周围人的态度却又往往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长期“左”的思想的禁锢。“个人价值”常常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相混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个人只有“无私的奉献”而不允许有超出“计划”的创造,只有服从“计划”的责任而没有追求个性的自由,个人的价值无从体现,完全被抹杀。1980年5月,“潘晓讨论”

揭开了全国上下关于人生观大讨论的序幕。也正是从那个炎热的夏天开始,个人价值问题被关注,人的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才开始觉醒,实现个人利益被逐渐接受。而“个体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的矛盾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其次,“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理想的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体格、才华、人格、职业、家庭、前途等的设计和描绘;“现实的我”则是现有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真实的我。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并在很大程度上期待自己成为有巨大成就的人,便在自己的头脑中设计着自己,塑造着一个理想的我,这种“设计”和“塑造”是近乎完美的。但由于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又形成一个现实的我,这个现实中的我往往与理想中的我相去甚远,现实中真实的我又形成头脑中对自己的真实认识。处在大学生阶段的青年,无法摆脱对自我的真实认识,又不愿放弃理想中对完美的我的追求,这便成为这一矛盾形成的根本原因。“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观念上都有很多的收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中要行动起来,有时就显得困难重重。这种“现实的我”落后于“理想的我”的状态,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不满足,造成个体的不安和焦虑。

最后,心理、生理成熟和滞后的自主性依附之间的矛盾。随

着心理上日趋成熟,大学生常用成年人的标准来权衡自己。在个人发展方面,大学生凭借在学校的努力,掌握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所掌握的知识能否正确指导实践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在心理上仍存有一定的依附性:即包括对物质(家庭经济条件)和精神(道德、法律)的双重依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