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

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壹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为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壹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文件精神,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十壹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壹、专业建设的现状

1.现有本科专业简介

学校合且后,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科调整为依托,花大力气对重叠专业进行调整合且,本科专业数由合校前的117个调整为95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级品牌专业11个,推荐重庆市品牌专业评审6个。现有本科专业中,哲学类专业1个,占1.05%,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3.16%,法学类专业3个,占3.16%,教育学类专业7个,占7.37%,文学类专业16个,占16.84%,历史学类专业2个,占2.11%,理学类专业14个,占14.74%,工学类专业22个,占23.16%,农学类专业13个,占13.68%,管理学类专业13个,占13.68%,医学类专业1个,占1.05%。师范类专业22个,占23.16%,非师范类专业73个,占76.84%。从专业总体结构来见,文、理、工、农专业比例基本协调,基础和应用且重,形成专业结构

和布局基本合理、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特色突出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2.专业建设基础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有专任教师186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2人,于读博士硕士34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88人。校园建筑面积515余万㎡,生均占地面积118.45㎡。图书馆面积约66433㎡,拥有藏书408万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3.7亿元,体育场馆、校园网络、通信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功能完备。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专业建设存于的不足

专业结构有待进壹步优化;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仍有待深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专业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仍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壹步提高等等。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数量和质量、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特殊和壹般的关系,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依托学校现有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扩大应用学科,扶持新的专业增长点,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组,着力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实现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建设的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适当减少专业数量,丰富专业内涵,凝炼专业特色。通过新建、发展、改造和整合,新建壹批新兴学科专业,发展壹批应用学科专业,改造和调整壹批传统学科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重视质量的建设目标。到2010年,使本科专业规模控制于90个左右;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10个左右于国内有壹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点,20个左右于重庆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30个左右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专业评估制度,形成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和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形成和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合理的专业发展新格局。

四、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

配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于兼顾学科专业隶属关系和现状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稳步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通过整合和重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重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改造市场需求面窄的老化专业;整合学科性质相近、专业口径较窄的专业,实现部分专业按二级学科专业招生和培养;通过专业评估,裁减、合且、停止招生等措施,淘汰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进壹步密切专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于进壹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推动部分和市场联系密切的专业于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到2010年,调整工学类专业达到20%左右,经济学类专业和法学学科类专业达到5%左右。

2.积极推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配合国家特色专业点建设工作的开展和“重庆市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校级品牌、特色专业的立项建设工作和市级、国家级特色专业点的申报工作。“十壹五”期间,通过于教师教育、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优势学科方面的重点投入

和重点建设,学校将着力打造10个左右于国内有壹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建设20个左右的市级品牌专业,建设30个左右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对立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要加大投入,加强监管,确保建设质量。通过建设壹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3.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

新专业建设壹直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十壹五”期间,将重点加强29个新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专业负责人的考核和奖惩力度,建立健全新专业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逐步形成新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新专业的评估检查,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新专业,加大资助和管理力度,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对发展前景不理想、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按照“关、停、且、转、联”的基本思路,通过按创新班招生、按学院招生、按学科大类招生、按本硕连读方式招生、按专业招生等招生方式改革,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规范。认真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支持部分具有学科基础,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新兴、交叉学科新专业的申报,充分论证,严格申报程序。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和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实施“以人为本,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