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价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西南大学教务处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价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西南大学教务处12020年4月19日西南大学文件西校〔〕605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单位:为贯彻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促进学校本科教学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整改要求,学校制定了《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方- 1 -2020年4月19日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切实整改。
西南大学10月26日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与建设工作方案为促进本科教学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西南大学)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建设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本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需要改进的工作1.生师比偏高,教师教学精力投入有待增强- 2 -2020年4月19日学校生师比偏高(20.2:1),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18:1),也明显高于211高校的平均水平(16.97:1);各二级学院(部)生师比差别较大,有的学院达到30:1。
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重量不重质。
2.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后期运行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推动乏力。
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台套数不够,不能完全保证实验课程开设。
实验场所与设备建设不够科学合理,实验室场地分散,相同或相近的实验项目重复,大型仪器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指导教师行业背景缺乏,实践指导经验不足。
3.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保障度有待提高校级本科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偏少,立项数不够多。
国际化教育- 3 -2020年4月19日经费不足,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偏低,中国学生走出去与境外学生走进来都不够多。
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数量不充分,无法满足本科学生修读要求;交叉学科的课程和不同专业老师共同开发、合作讲授的课程资源少,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修课难度大。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西校[2007]85号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按照西南大学“以人为本,学术立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建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实施“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立足国际化视野和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
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教学内容方法更新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工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等5大工程18项计划(简称518质量工程),到2010年,全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运行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西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力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三、主要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1.培养方案修订计划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研究性课堂教学、创新性自主学习两个重点,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多类型创新人才,把加强专业与强调通识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突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与强化研究有机结合、加强课内与注重课外有机结合。
打破传统的单一规格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式,强调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流培养,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通知(一)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通知(一)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6.08.08•【文号】教高[2006]9号•【施行日期】2006.08.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通知(教高[2006]9号)各普通高等学校、有关出版社: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我部决定制订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
经出版社申报、专家评审、网上公示,最后确定了9716种选题列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
现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选用工作。
现就做好“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提出如下意见:一、“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内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做到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要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发展,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
要及时反映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新成果,并随着学科的发展及时修订。
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出版法律、法规,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杜绝任何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发生。
四、承担任务的各方面要共同努力,通力协作,保证高质量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材编著者所在高等学校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条件,支持编著者按计划完成书稿编写工作;教材编著者,按时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教材的出版单位要从资金等方面对教师编写教材予以保证,并严把出版环节,保证教材的编校和印刷质量,按时完成出版任务。
五、“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将采用项目模式进行管理,加强对编写、出版过程的监控。
我部将通过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及相关媒体跟踪教材的编写、出版进程,发布相关评价信息。
西南大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doc
教学团队建设
1
专 业 综 合与 教学 改 革 、 教学成果奖、教学论文 4 等
本科合作培养
1
安排有序、监管措施完善,各类实习完成率 100%,实 习实训效果好,学生和实习单位反响好。 50%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有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 新实践项目或获得 省部级以上的 大学生竞赛奖 ;学生 在核心刊物上发表 论文或文学作 品,效果好; 学生有 专利成果等。
实习、实训教学 (课程实习、生产实习、
3
业基础课程、前沿 专题性课程( 讲座不计入) 等;副 教授 100%为本科生上课,开设的全部课程由副教授及 以上职称教师主讲的占 80%以上。
重视师德和教师教 学能力建设, 有举措,效果 好。教 师严格履行岗位责 任,严谨治学 、从严治教、 教书育 人;教学水平高, 教法灵活多样 ,教学质量高 ,教学 效果好,学生反映 好;教师获得 教学方面的奖 励多, 并有省部级以上获奖;无教学事故。
果、学生和实习单位反应较好。
30%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效 果较好,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 文或文学作品。
≥70%全校平均值。
≥70%全校平均值。
≥70%全校平均值。
≥70%全校平均值。 大纲齐备,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的目 标要求,对课程教学有一定指导作 用,比较符合教学实际。 有具体的教案或讲义,发挥一定指 导作用。
附件: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1 指导 思想 与发 展规 划 10 分
1.1 培养方案 1.2 发展规划
2.1 专业负责人
2 师资 队伍 建设 23 分
2.2 队伍结构
2.3 主讲教师
西南大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主要观测点
分 值
专业定位
(发展战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最全版
(发展战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二○○九年十二月目录壹、发展环境1(壹)发展基础1(二)存在问题3(三)面临形势3二、发展目标4(壹)指导思想4(二)发展定位4(三)总体目标5(四)阶段目标5三、主要任务6(壹)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6(二)专业设置和建设9(三)校园及基础设施建设10(四)和谐校园建设12四、保障措施13(壹)思想保障13(二)组织保障13(三)经费保障13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事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壹、发展环境(壹)发展基础荣昌校区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5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4200人)。
办学70多年、办本科30多年,经过几代师生的艰苦奋斗,为建设“西南大学高水平特色校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础条件:占地面积244831m2,房屋建筑面积144312m2,教学仪器设备3389万元、图书30.9万册,计算机920台、上网服务15h/d,实现了信息网络化和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和本部共享;实习牧场(奶牛、猪、鸡)、实习渔场、股份制动物药品厂、兽医院等校办企业和实习基地,固定资产总值2000多万元。
学科专业:招收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7个普通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基础兽医、临床兽医、预防兽医、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育种和繁殖、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有机化学等7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主要以畜牧学、兽医学、水产等养殖学科为主,基本覆盖牧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初步形成农、管、工多学科的办学格局。
现有重庆市重点学科1个(临床兽医学)、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预防兽医学),校区骨干学科5个(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水产养殖学、动物遗传育种和繁殖、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国家级创新实验示范区进行建设专业2个(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校级特色专业点进行建设专业1个(动物科学)。
西南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
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
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文件精神,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的现状1.现有本科专业概况学校合并后,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科调整为依托,花大力气对重叠专业进行调整合并,本科专业数由合校前的117个调整为95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级品牌专业11个,推荐重庆市品牌专业评审6个。
现有本科专业中,哲学类专业1个,占1.05%,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3.16%,法学类专业3个,占3.16%,教育学类专业7个,占7.37%,文学类专业16个,占16.84%,历史学类专业2个,占2.11%,理学类专业14个,占14.74%,工学类专业22个,占23.16%,农学类专业13个,占13.68%,管理学类专业13个,占13.68%,医学类专业1个,占1.05%。
师范类专业22个,占23.16%,非师范类专业73个,占76.84%。
从专业总体结构来看,文、理、工、农专业比例基本协调,基础与应用并重,形成专业结构与布局基本合理、教师教育与农业教育特色突出的专业结构与布局。
2.专业建设基础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
有专任教师186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2人,在读博士硕士345人。
西南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配合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增进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规划与目标的了解,促进教职员工对规划的认识,特公布我校制定的四大规划的主要内容。
西南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0年)(摘要)历史使命:学校负有探索科学真理、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培养具有地域智慧与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引导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三个面向”的基本要求,秉承“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彰显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特色,锁定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发展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定位: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学术立校的办学理念,2020年实现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转变。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留学生教育为拓展,以其他形式的教育为补充。
综合性。
以教育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主要特色,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立足重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发展战略: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管理活校等四大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为战略重点,完成培养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三大战略任务。
主要任务:打造强势学科群,推动科学研究创新,促进人才队伍优化,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创新内部管理体制。
总体目标:到2020年,初步把学校建成为一所以教育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主要特色,一些优势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国一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协调发展,学科涵盖面广、整体优势凸显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努力使学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阶段目标:学校总体发展分“三步走”,努力实现“一个深度融合”、“两项显著转变”、“三大根本变化”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西南大学专业排名情况
西南大学专业排名情况西南大学专业排名情况西南大学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下,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西南大学之间的排名,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南大学专业排名1、心理学推荐指数: 4.8(619人推荐)2、教育学类推荐指数: 4.7(551人推荐)3、推荐指数: 4.5(445人推荐)4、汉语言文学推荐指数: 4.5(361人推荐)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推荐指数: 4.3(337人推荐)6、经济学类推荐指数: 4.4(162人推荐)7、教育学推荐指数: 4.8(157人推荐)8、蚕学推荐指数: 4.8(140人推荐)9、应用心理学推荐指数: 4.8(132人推荐)10、经济学推荐指数: 4.5(111人推荐)11、动物医学推荐指数: 4.8(106人推荐)12、金融学推荐指数: 4.5(106人推荐)13、农学推荐指数: 4.8(105人推荐)14、法学推荐指数: 4.0(99人推荐)15、哲学推荐指数: 4.0(93人推荐)16、会计学推荐指数: 4.6(91人推荐)17、动物科学推荐指数: 4.8(85人推荐)18、数学与应用数学推荐指数: 4.5(71人推荐)19、土木工程推荐指数: 4.8(70人推荐)2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推荐指数: 4.7(70人推荐)西南大学简介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下,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原西南师范大学与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
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均发轫于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之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中央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农业部和重庆市重点共建的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是一所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72所高等学校之一,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的8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6所高校之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部署的重点建设的.4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成都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附件:《成都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
对我校而言,更是加速发展的机遇和关键时期。
贯彻落实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全局,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成都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是新成都大学合并组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校2006年到2010年期间进一步发展与建设的蓝图。
通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全校师生员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实现规划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规划依据(一)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成都大学”校名曾多次被使用。
最早的成都大学始建于1926年。
现在的成都大学复建于1978 年,建校之初是本科院校建制,1983年因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停办本科。
2002年7月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学校迁建成都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
2003年5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本科院校,暂更名为“成都学院”。
①2006年3月,为整合成都市①考虑到“成都大学”校名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成都大学已有的良好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及“成都大学”校名对促进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成都市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成都市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作用,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教发函[2003]152号文件明确批示:成都大学校名保留且不被其他学校使用。
待条件具备后,再按程序更名为成都大学。
属教育资源,经省政府批准,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和成都卫生学校整建制并入成都大学,组成多学科、综合性的新成都大学。
(原成都教育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04年;原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前身成立于1942年;原成都卫生学校前身成立于1952年)学校现有教职工1608人。
其中专任教师1047人,教授38人,副教授338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教师334人(含在读106人)。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材料目录(学院)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材料目录(学院)1.办学指导思想1.1学院定位1.1.1学院的定位与规划1.1.1-1学院定位准确(1)学院定位的文字表述(2)党代会、党委会讨论研究有关学院定位的材料汇编(3)院长办公会讨论研究有关学院定位的材料汇编(4)教代会讨论有关学院定位的材料汇编(5)学院定位准确的论证材料(6)报刊杂志发表的对学院的办学定位、思想等的宣传、报道等材料1.1.1-2 学院发展规划科学合理(1)学院“十五”发展规划、“十五”期间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等材料(2)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材料①教育事业发展规划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3)2006~2020年学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①教育事业发展规划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4)《学院办学理念材料汇编》、《学院办学历史回顾(扫描)》等反映学院发展水平和成就的材料1.1.1-3 学院发展规划有效实施(1)“十五”发展规划实施综述(2)“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①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情况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情况1.2办学思路1.2.1教育思想观念1.2.1-l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1)学院关于办学思想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的综述材料(2)学院院训及其演变论证分析(3)院长办公会及其他形式研讨有关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材料(4)具有学院特色的先进教育思想观念的文字表述(5)办学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的论证材料(6)历届院领导在国内外各种重要会议和各种媒体上发表有关教育思想讲话或论文、或有关学院教育思想的论述材料汇编(含发表或未发表的)(7)其他各种形式讨论教育思想的材料汇编1.2.1-2办学思路明确(1)院长办公会及其他形式研讨有关办学思路的材料(2)反映和体现学院特色的办学思路的材料(3)具有学院特色的办学思路的论证材料1.2.1-3办学质量意识强(1)学院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制度和措施(2)学院各级有关提高办学质量的机构及运行情况(3)有关办学质量检查的执行过程的原始材料(学院领导、学院各机构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巡教、巡考等情况记录的原始材料)(4)办学质量检查制度及对有关办学质量事故的处理材料(5)学院教学质量检查有关规定1.2.2教学中心地位1.2.2-1 一贯重视本科教学(1)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学情况综述(2)学院贯彻教育部[2001]4号、[2005]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学院开展本科教学工作“评建创优”的一系列文件及工作部署材料(3)学院制定政策措施(含经费投入)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文件(4)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领导班子学习会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原始记录及决议文件或会议纪要汇编(5)各学院落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的文件、措施及办法的有关材料(6)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有关文件材料(7)党委会听取本科教学情况及教师教学工作情况的汇报材料(8)分管本科教学的院领导组织召开的专门研究本科教育、教学的会议纪录、重大决定材料汇编(9)学院制定确保本科教学地位及教学质量的制度、条例、措施及办法(10)2004年1月以来全院各类学生人数、各类教师人数(向学校上报数)(11)学院各科室以教学为中心服务于教学的情况(12)学院各级部门及领导发表有关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文章、著作,第一责任人重视教学工作的典型事例,院领导听课记录表等原始材料1.2.2-2 能正确处理教学与学院其他工作的关系(1)学院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关系的综述材料(2)反映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处于领先地位并有稳定来源的有关材料①2004年1月以来学院财务预算报告②2004年1月以来学院财务决算报告③学院财经领导小组讨论本科教学经费投入的会议记录(3)学院其他部门主动为教学服务,各项政策和规定向教学倾斜并有利于促进教学发展①2004年1月以来学院各单位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集中反映为教学服务的部分)②科研促进教学的综述及典型材料(4)学院对教师考核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的制度与执行情况①2004年1月以来学院考核原始资料②教师年度考核登记材料③学院对教师职称评定与教师聘任中对教学水平的要求与规定④2004年1月以来奖励津贴分配倾斜教学的方案及其他材料⑤教授、副教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的制度和相关材料2.师资队伍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2.1.1 生师比(1)建立教师数据库(2)专任教师数量、名册等基本情况表(3)非专任教师数量、名册等基本情况表①外聘教师、返聘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和名单②聘任外籍教师情况一览表③学院从其他学校或我校其他学院、科研机构聘请知名学者讲学的有关材料(4)学院各类在校生统计一览表(5)学院各类教师总数、各类学生人数与折合在校生数统计表(6)学院生师比计算、分析2.1.2 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2.1.2-1 整体结构合理(1)教师队伍结构(年龄、学历、学位、专业职务、学缘)综合统计分析(表、图)(2)专任教师年龄状况统计(3)专任教师学历状况统计(4)专任教师学位状况统计(5)专任教师学缘结构基本情况(6)专任教师专业类别结构基本情况(8)博士生导师名册(9)硕士生导师名册(10)教授、副教授名册(11)讲师、助教名册2.1.2-2 发展趋势良好(1)学院师资队伍发展趋势综述(2)学院“十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3)学院师资队伍“十一五”规划(4)学院学科带头人名册(5)学院学术梯队结构情况(6)两院院士、优秀学术团队、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等名册及统计表(要求详细、准确)(7)学院骨干教师名册(8)对2004年~2007年教师科研立项及经费情况、教师科研成果及获奖成果清单的统计分析(9)2004年~2007年引进博士、硕士学位及正高级职务教师名册2.1.2-3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措施(1)学院引进人才的相关文件、措施与实施成效(2)学院青年教师国内外进修情况(3)学院教师出国留学、访学、研修名册及统计(分为半年内、一年、一年以上)(4)学院推荐(遴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及有关材料(5)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制度及落实情况2.1.3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2.1.3-1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统计表及名册2.1.3-2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2.1.3-3专任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情况及名册2.2主讲教师2.2.1主讲教师资格2.2.1-1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基本情况(1)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统计分析及其综述(2)反映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材料(名册及统计)(3)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与考核的规章制度(4)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及教师资格注册办理名册2.2.1-2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和返聘教师(1)外聘教师和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2)返聘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3)外籍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2.2.2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2.2.2-l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与执行情况(1)学院要求教授、副教授上本科课的有关规定;教授、副教授上本科生课程的执行情况(2)2004年1月以来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上课情况表及课表(按年度分别准备材料,上课不包括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2.2.2-2兼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2004年1月以来兼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表及课表(按年度分别准备材料)2.2.3教学水平2.2.3-1教学水平高(1)学院“九五”、“十五”科研规划、科研工作条例、奖励办法及相关规章制度(2)学院对教学过程监控、规范管理的有关文件(3)鼓励教师精力投入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政策、办法,鼓励教师进修、攻读学位等提高专业素质的政策(4)出国考察学习、教师培训、名师、精品课程、教材等的统计分析(5)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的情况(6)教师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省部级优秀教师的奖励情况(7)教师获国家教学名师情况简介(8)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奖励情况、曾宪梓教育奖励情况(教学、科研类)(9)教师获其他各类奖项情况(10)1995年以来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名单及简介(11)1995年以来国家级、省级重点课程名单及简介(12)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考核情况(教师姓名、专业、课程、考核时间、考核结果、考核人)(13)学生座谈会、网上评教情况原始材料2.2.3—2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的情况(1)近3年教师科研立项、教师科研成果、教师发表科研论文和著作情况统计分析;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和聘用的有关规定、制度等(2)学院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显著的综述材料(3)在各种重要会议和各种媒体上发表的科研促进教学的论文和文章(4)2004年1月以来科研项目、经费及科研成果统计资料(5)2004年1月以来科研成果选编(或汇编)(6)2004年1月以来科研奖励统计资料(7)2004年1月以来学院承办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统计资料(8)教师各类科研获奖汇编(9)特聘教授、杰出青年、跨世纪人才、骨干教师等教学情况综合材料(10)2004年1月以来教育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促进教学的效果情况(11)2004年以来教育部和重庆市文科基地(或实验室)建设及促进教学的效果情况(12)鼓励院内外专家进行学术报告的措施及其管理办法(13)2004年1月以来为本科生开展学术报告情况3. 教学条件与利用3.1教学基本设施3.1.1校舍状况3.1.1-1校区总面积(1)学院平面图(2)学院占地总面积(3)生均占地面积(4)近三年学院占地面积变动情况3.1.1-2近三年全日制在校学生名册、人数(参照2.1.1生师比部分)3.1.1-3学院教室基本情况学院教室一览表(数量、具体地点、教室编号、座位数、设备、功能等)3.1.1-4多媒体教室基本情况(1)多媒体教室概况(数量、具体地点、教室编号、座位数、设备、功能等)(2)多媒体教室排课(占用)情况表(3)多媒体教室使用制度3.1.1-5语音教室基本情况(外国语学院)(1)语音教室概况(数量、具体地点、教室编号、座位数、设备、功能等)(2)语音教室排课(占用)情况表(3)百名学生配语音教室座位数(4)语音教室使用制度3.1.1-6计算机教室基本情况(1)计算机教室概况(数量、具体地点、教室编号、座位数、设备、功能等)(2)计算机教室排课及使用情况(3)学院计算机总数及百名学生配备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台数(行政办公用机除外)(4)计算机教室使用制度3.1.1-7微格教室(师范类学院)(1)微格教室概况(数量、具体地点、教室编号、座位数、设备、功能等)(2)微格教室使用、管理制度(3)微格教室排课及使用情况3.1.1-8专业教室(音乐学院、美术学院)(1)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教室概况(数量、具体地点、教室编号、座位数、设备、功能等)(2)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教室排课及使用情况3.1.1-9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用房状况(1)《学院各类教室位置分布图》、《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室位置分布图》、《学院教室安排使用总表》(2)学院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用房面积及一览表(3)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按照教育部21号文件要求)(4)学院教学及辅助用房管理制度(规则)(5)学院行政用房管理制度(规则)(6)近三年教学办公用房面积增长变化情况(7)2010年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用房规划(8)2006年教育部评估以前能投入使用的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用房一览表3.1.1-10学院环境状况(1)2004年1月以来学院环境建设综述(2)学院清洁卫生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3.1.2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3.1.2-1实验室、实习基地基本情况(1)学院本科实验室状况一览表(数量、名称、教学楼、房间号、座位数、功能、年学时)(2)各学院本科校内实习基地一览表(数量、名称、地理位置、功能、年学时)(3)各学院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数量、名称、地理位置、功能、年学时)(4)建制实验室一览表(5)开放实验室一览表(6)重点实验室情况一览表3.1.2-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1)2004年1月以来全院单价≥800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以年度计算);2004年1月以来全院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以年度计算)(2)学院实验室设备情况一览表(设备名称、编号、产地、单价、购置时间、所在学院、实验室名称、设备现状、管理人员)(3)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综述(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能在本科教学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西南大学“十二五”建智慧校园
西南大学“十二五”建智慧校园
石莹;刘革平;张为群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网络》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西南大学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十一五"的全面推进、夯实基础,目前已经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在"十二五"期间,确定将一体化应用系统建设、核心资源建设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安全、便捷、环保、开放的智慧校园。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石莹;刘革平;张为群
【作者单位】为西南大学信息中心;为西南大学信息中心;为西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
【相关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沈富可智慧校园应建可持续多主体参与机制 [J],
2.关于《西南交通大学“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说明 [J], 张文桂
3.西南林业大学“十二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回顾与分析 [J], 周杰珑;杨斌;孙正海;赵耘
4.西南大学蚕学所申报的“十二五”国家973家蚕项目喜获立项 [J],
5.建用结合打造新时代职业院校智慧校园--以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为例 [J], 平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结题鉴定一览表
BYA010115
农村教育资源优化与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研究报告
解月光
东北师范大学
241
南国农王珠珠黎加厚黄荣怀李水山
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部规划
FYB011449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评价系统研究
研究报告
王林
全美测评软件系统(北京)有限公司
242
王本忠汪琼唐晓杰孙智昌朱京曦
高等教育
教育部规划
研究报告
刘旦元
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45
孟繁华秦惠民毛亚庆
魏向赤靳希斌
高等教育
教育部重点
DIA010319
21世纪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案改革与教育创新研究
研究报告
周启海
西南财经大学
246
吴文虎尹显林杨成张家全陈维信
教育经济与管理
国家一般
BFA010065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研究
指向问题解决的教案: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专著
研究报告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
179
沈德立林崇德
杨治良俞国良黄希庭
教育心理
教育部重点
DBB010524
不同年龄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专著
研究报告
郑雪
华南师范大学
180
杨治良白学军陈中永王书荃雷雳
民族教育
教育部规划
FMB011430
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案研究
研究报告论文
张之鑫
天津市新华中学
230
裴娣娜杨启亮王敏勤李臣之郝志军
基础教育
教育部重点
DHA010271
西南大学党旗飘飘答案
西南大学党旗飘飘答案党旗飘飘——党在我心中”读书活动知识竞赛题一、填空题1.解决______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农民)2.坚持______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3.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________ 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党的领导主要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的领导。
(政治、思想、组织)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6.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________ 觉悟的先锋战士。
(共产主义)7.中国共产党徽为__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图案。
(镰刀、锤头)8.在中国最早酝酿建立共产党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陈独秀、李大钊)9.“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党的________。
(十五大)10.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________ 爆炸成功。
(原子弹氢弹)11.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将《________》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12.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是_______ 。
(卢沟桥事变)13.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_______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14. _______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5.民族振兴的基石是_____。
(教育)二、判断(10分)1、三个代表的核心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称为中央局。
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学校专业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即顺利通过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工作,着力实现办学层次从本科教育为主向独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跨越,主干学科建设水平向省内同批次高校领先地位跨越,人才培养较具特色向特色鲜明跨越,学科建设从重点突破向均衡发展跨越。
经济管理学院在认真分析了现有学科、专业的情况下,制定了学科专业从2020年—2024年的发展规划,并通过这四年的专业建设,2023年申报建设武昌首义学院优势特色学科群。
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科技专业2020年-2024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具体方案如后:1.专业建设目标围绕“入一流本科双万计划,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总体建设目标,在省内高校率先开展金融学(金融科技实验班)人才培养,通过2—3年的努力,在金融学专业金融科技实验班的基础上,申报金融科技专业,完成从传统的金融学人才向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转型。
金融科技专业通过四年的建设,专业整体实力和声誉在应用型高校产生重要影响,在民办本科高校位居前列,力争达到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水平和标准。
2.具体建设规划(1)专业发展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争取2021年成功申报金融科技专业,并于2021年6月首届招生。
2021年9月—2022年6月,办好金融科技专业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2023年9月—2024年6月,金融科技专业进行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2)人才培养凝练金融科技专业特色,培养金融科技人才。
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挑战赛、全国大学生金融产品创新大赛,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国内高级别学术会议,指导优秀学生参加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比赛并获奖。
每年新增2-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奠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3)课程建设方面未来四年力争每年建设1-2门校级金课(2021年《金融学》,2022年《统计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2023年建设两门实验类金课);经过培育,争取建成1门省级金课;成功申报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每年建成3-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力争建成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
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壹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
为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壹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文件精神,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十壹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壹、专业建设的现状1.现有本科专业简介学校合且后,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科调整为依托,花大力气对重叠专业进行调整合且,本科专业数由合校前的117个调整为95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级品牌专业11个,推荐重庆市品牌专业评审6个。
现有本科专业中,哲学类专业1个,占1.05%,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3.16%,法学类专业3个,占3.16%,教育学类专业7个,占7.37%,文学类专业16个,占16.84%,历史学类专业2个,占2.11%,理学类专业14个,占14.74%,工学类专业22个,占23.16%,农学类专业13个,占13.68%,管理学类专业13个,占13.68%,医学类专业1个,占1.05%。
师范类专业22个,占23.16%,非师范类专业73个,占76.84%。
从专业总体结构来见,文、理、工、农专业比例基本协调,基础和应用且重,形成专业结构和布局基本合理、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特色突出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2.专业建设基础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
有专任教师186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2人,于读博士硕士345人。
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88人。
校园建筑面积515余万㎡,生均占地面积118.45㎡。
图书馆面积约66433㎡,拥有藏书408万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3.7亿元,体育场馆、校园网络、通信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功能完备。
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专业建设存于的不足专业结构有待进壹步优化;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仍有待深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专业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仍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壹步提高等等。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数量和质量、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特殊和壹般的关系,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依托学校现有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扩大应用学科,扶持新的专业增长点,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组,着力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实现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建设的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适当减少专业数量,丰富专业内涵,凝炼专业特色。
通过新建、发展、改造和整合,新建壹批新兴学科专业,发展壹批应用学科专业,改造和调整壹批传统学科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重视质量的建设目标。
到2010年,使本科专业规模控制于90个左右;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10个左右于国内有壹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点,20个左右于重庆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30个左右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专业评估制度,形成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和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
形成和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合理的专业发展新格局。
四、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配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于兼顾学科专业隶属关系和现状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稳步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
通过整合和重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重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改造市场需求面窄的老化专业;整合学科性质相近、专业口径较窄的专业,实现部分专业按二级学科专业招生和培养;通过专业评估,裁减、合且、停止招生等措施,淘汰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
进壹步密切专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于进壹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推动部分和市场联系密切的专业于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到2010年,调整工学类专业达到20%左右,经济学类专业和法学学科类专业达到5%左右。
2.积极推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配合国家特色专业点建设工作的开展和“重庆市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校级品牌、特色专业的立项建设工作和市级、国家级特色专业点的申报工作。
“十壹五”期间,通过于教师教育、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优势学科方面的重点投入和重点建设,学校将着力打造10个左右于国内有壹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建设20个左右的市级品牌专业,建设30个左右校级品牌、特色专业。
对立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要加大投入,加强监管,确保建设质量。
通过建设壹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3.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新专业建设壹直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十壹五”期间,将重点加强29个新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加大对专业负责人的考核和奖惩力度,建立健全新专业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逐步形成新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新专业的评估检查,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新专业,加大资助和管理力度,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对发展前景不理想、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按照“关、停、且、转、联”的基本思路,通过按创新班招生、按学院招生、按学科大类招生、按本硕连读方式招生、按专业招生等招生方式改革,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规范。
认真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支持部分具有学科基础,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新兴、交叉学科新专业的申报,充分论证,严格申报程序。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和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
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战略,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为示范和导向,启动“教学名师培养和奖励计划”,开展校、院级教学名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本科优秀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优秀教师的评选,树立壹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机制,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机制,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和造就壹批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学术造诣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完善学科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
到2010年,建成壹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品德高,结构合理,能支撑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2-3名、重庆市教学名师8-10名、校级教学名师30名。
5.加强课程和课件建设,着力实现新突破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实施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重点建设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尤其是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努力打造壹批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门课程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和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加强研究型、课题型、探讨型、实践型、自主学习型等课程的建设,着力丰富选修课程资源。
界定公共课程范畴,改革公共课程管理模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文献检索、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生物和教师教育课程11个公共课程教学部,于所于学院领导下全面负责对全校公共课、基础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设立课件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规划课件的编写、出版及评奖;按照学校课件建设规划,组织落实校级、部省级和国家级规划课件的建设工作,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及精品课程建设,着重搞好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课件建设;完善课件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加强对课件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大力开展课件研究工作,积极探索课件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建立课件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到2010年,建成校级重点课程400门,校级精品课程150门,重庆市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校级、省部级规划课件150部,国家级规划课件25部。
6.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俩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和“实习支农”计划;实施“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和“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加大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到2010年,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平台管理体系和实验实践技能评价体系;建设10个左右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2个;建成各类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400个,力争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