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姓名:000

专业:00000

学号:00000

班级:000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美学,而美学就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而且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与其人生哲学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生命本源的一种指向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通过对“道”的体悟,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了自然本真的自由心灵状态的描绘中,从而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其次,《庄子》“大美不言”,亦是“返璞归真”之美,《庄子》庖丁解牛这一则寓言,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技术臻于圆熟,使得“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的一把解剖刀

用了十九年,“所解数千牛矣”,仍然锋利无比,什么缘故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游刃有余”者,是循“道”之“技”达到高超程度,遂使人工、技艺回归于“道”的境界。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指出,庖丁的境界,即是艺术及美的境界,建立在物我、心物之对立的消解之上。“第一,由于他‘未尝见全牛’,而他与牛的对立解消了。即是心与物的对立解消了。第二,由于他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而他的手与心的距离解消了,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消了。” 这种圆熟的技艺,作为人格力量之自由的体现,意味着人与世界的摩擦与距离消失了,在默默之中,人与世界都呈现其本来面目,这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却是人之圆熟的技艺可与之进行静默“对话”的。因为“大美而不言”,便是最有力量、品格最高的原美。它是自然呈现的或是由人工圆熟之技所触动而呈现出来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本真之“合规律性”的融和,它是最为素朴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第三,《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庄子人格的高贵与矜持,可以从下面一则寓言中见出。惠施做了梁惠王宰相,便不安地猜忌庄子要来夺他的名位。庄子不屑一顾,对惠子说:南方有鸟,其名为ûg ,子知之乎?夫ûg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ûg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惠子是“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竞未休”,庄子在此树起了一个崇高的人格形象。

第四,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tiao,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这是一则非常精彩的论辩,称之为“千古之辩”可矣!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

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庄周、惠施虽同在濠梁,所面对的是同一对象——水中游动之鱼,但庄子能体会到“鱼之乐”而惠子不能。前者的心灵是审美的,后者则是认知的、功利的。从审美角度来看,物我浑契,主客同一,鱼之乐即我之乐,此之为“游”;从认知功利角度看,鱼之游动无所谓乐与不乐。“鱼之乐”的最高部分,是对人生意义在精神尽处的觉解。<庄子>的美学思想,发于私有制,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强调个人本位道德和均衡社会秩序的作用。

最后,以“齐物”强调相对之美,肯定“正色”之美。《庄子》主张“齐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物无分彼、此,其因在万物都统归于道。在道这本根意义上,万物是“齐”的,故“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但未悟道之人的思想与思维,总受着“是非”观的纠缠,这在庄生看来是错失的。庄子以此为尘劳与痛苦。分判是非在庄生看来便是不“自然”。庄生总结说,人只要体悟了“道”,这天下就显现它本然的澄明与玄虚,“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便是“齐物”。齐物我、无是非,等生死,因而也就是消解美丑的观念。美丑是从人这一主体角度对事物、对象所作出的审美价值判断。这判断由于沾溉了人这一主体的主观因素而是不可靠的。庄生说: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散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人以为“美”的人与物,其实是无所谓美、丑的。比如西施这样出众的美,也是就人这一审美主体而言的,鱼、鸟、麋、鹿这“四者”就不能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