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庄子》怪诞美学浅析
《庄子》怪诞美学浅析
庄子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想必从一开始就蕴藉着一种“怪诞”的美学,其中正是以独特的视角去阐释及反思人与世界间的关
联关系,有的格调虽见孤芳自赏,但也不乏饱含深意的道理,比如,“趋吉避凶”,“审非行是,思非穷归”等。
在《庄子》中,可以从“怪诞”的视角,看到客观现实及内心深处两个
不可混合不可忽视的层面,他们彼此间极其紧密的联系,充分表现出
因果轮回,人与世界间互相深入和谐相处的状态,而灵魂便是链接其
中两者的纽带,联接着它们,同时使得它们也无论如何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的意义正在此所现:人的客观现实、内在情感与世界的宇宙规律
紧密相连,而我们便是无可替代的纽带。
此外,从“怪诞”的视角,还可以深入探讨那种无功而返的“非理性”的认知,让我们面对客观事实时,始终不忘灵魂深处的属性,即“非理性”,最终使得这部作品能够在柔和流动的优雅之中,诠释出深邃且动人的
道理。
总而言之,《庄子》以“怪诞”的美学,深刻诠释出客观与内心间紧密
联结以及那种柔和流动的“非理性”思考,一部足以隐没众家轮回的故事;带给读者一个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完美地缔结出一副蕴藉着深远
意义的真知灼见的画面。
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
浅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的审美价值摘要:庄子认为“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在表达上自身的局限性。
“得意而忘言〞的提出,对中国古典文学、诗学、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得意忘言〞还从欣赏的角度对承受者捕捉“言外之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谓是我国古代的“承受美学〞。
关键词:庄子得意忘言承受美学一庄子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其文风汪洋恣肆,横无际涯。
其自由的想象如原野飞奔的野马,天际浩荡的长风;其瑰丽的辞藻如天边灿烂的云霞、长空璀璨的星辰。
但是,庄子也同老子一样,看到了“语言〞、“言说〞的局限。
第一,庄子以为:道〔大自然〕本身是无言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清楚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天何言哉?〞〔孔老夫子语〕庄子也同样看来,无言是合于道的最高境界。
第二,他以为:道是人类的语言不可言说、无法企与的。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庄子齐物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庄子在宥》〕认为“至道〞是无可名状,难以言说的。
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海德格尔的“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是一个意思。
第三,庄子在“言〞与“意〞的关系上,提出了“言不尽意〞的思想。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缺乏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天道》〕庄子认为言不尽意,社会上因为看重语言把书籍流传下来,而语言不过是一堆皮毛、糟粕而已,真正的思想容是无法言传的。
庄子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斫轮,徐那么甘而不固,疾那么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那么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乎!〞〔《庄子天道》〕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巩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摘要】庄子哲学中的美学观念注重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美学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境界,而境界是审美的内在特性。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境界来感知美的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超然于日常现实的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美学的特性在于其强调审美与道的关联,强调在审美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审美体验,个体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实现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
庄子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庄子哲学、美学观念、境界、审美、独特特性、地位、见解、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其思想深邃而独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庄子对于审美和境界的思考,也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高度追求境界的精神活动,它与人的心灵境界息息相关,是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超然境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追求。
庄子认为,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审美,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纯粹而自由的境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是一种通过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而获得心灵解脱和平和的过程。
审美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抛却杂念,获得一种绝对纯粹的体验,进而达到心灵的清澈和平静。
庄子哲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其思考贯穿于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体现了一种对心灵境界的高度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抒发,是一种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和体现。
庄子美学的独特特性在于其强调心灵境界和审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俗世的纯粹追求和对美、对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领域,庄子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强调了境界与审美的关系。
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而在当代,庄子的审美思想也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哲学中的美学特性,探索庄子对于境界与审美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要了解庄子对于审美的基本观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即自在、自然、无为的状态。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己与自然的统一,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审美的意境,享受到美的乐趣。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后来的道家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将自然视作审美的基础。
庄子对于审美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美学的境界并不是实际环境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内心境界,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不断求索审美境界的决心。
在这种境界里,人们从世俗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把握审美的意蕴。
这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也成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关于审美的境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的?庄子提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即强调对于审美的境界和观念的认知,而并不强调其实际的原因和来源。
这种境界观与现代审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美,不被俗世的利益、功利所干扰,从而真正领会到审美的内在境界。
庄子的审美思想还强调了审美的自然和无为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的境界与其所在意境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
他以逍遥自在的庄子境界,对美的表现进行品评,指出审美需要达到一种自然、圆融、无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
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强调了审美品味的自然与无为,而不是过于注重外部的形式和技巧。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美学思想_韩京文
为而治, 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但是, 庄子超尘入圣的人生理 , 想只是表层 其内里却隐然可见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愤世心 态。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总体来说正好与庄子学派思想 相悖, 周朝的礼仪制度一直受孔子推崇, 周朝也是孔子认为最理 “知 其不 可 而为 之 ” ( 《论语 · 想的朝代, 所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 “ ” , , 》 ) 致力于尊崇周礼 克 己 复 礼 并试图将周礼运用到当 宪问 “学 而 优 则 时的政治制度中, 使之与政治环境相适应, 同时提倡 。儒家的这些思想行为都是持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不过这 仕” 些思想观念难免会受到礼制的束缚和捆绑, 思想也难免受到禁 锢和抑制。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反对人的异化。 。“贱而不可不 任 首先, 庄子认为人始终不能摆脱物的奴役 ” ( 《庄子·在宥》 ) 。因此, 者, 物也 要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来修 养自己的身心, 而不可试图去征服自然, 抗拒自然。 。“夫尧黥 汝 其次, 他认为人受仁义道德等精神产品的奴役 ” ( 《庄子 · 大宗师 》 ) ; “吾 未 知 圣 知 之 不 为 桁 杨 椄槢 也, 以仁义 ” ( 《庄子·在宥》 )。 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 因此, 庄子不仅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且努力提 升自身修养, 就是为了摆脱外物和精神产品对自身的役制。
2 庄子论美与文艺
因此他眼中的美并 庄子的美学观直接来源于他的哲学观, “道 ” 不是纯粹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而是与 合一的境界美。庄子 的美学观有两个指向, 一个是指向外部形体的自然之美, 另一个 是指向内部的无为朴素之美。 其美学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他认为美在自然无 为, 故文艺创作应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进行, 要摒弃一切功利目 的, 使得文艺创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 合乎本性的行为。同时, 庄 子认为最高层次的美是超越形体之外的精神的美, 所以表现美的 文艺创作也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 只有忘却外物, 与天地 “道” 精神往来, 做到与 相想通时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庄子的美学观在艺术特征上对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的特征 “无 法 之 法 ” , 有着深刻认识。在审美法度上, 主张 推崇天才, 提 倡自然无为。后世一切有关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的认 识, 绝大部分得自道家美学。庄子的美学观有着具体的体现: 。“夫虚 静 第一, 美在自然本性。万物各有其美, 各美其美 ” ( 《庄子·天道》 )。 恬淡, 寂漠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泽 及 第二, 美在自由, 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万世而不为 仁, 长 于 上 古 而 不 为 老, 覆 载 天 地 刻 雕 众形 而 不 为 ” ( 《庄子· 大宗师 》 ) 。“游 ” 字从根本上抓住了美 巧, 此所游已 庄子所推崇的是人在随性自 之为美的实质, 是人的自由的实现, 然的状态下所获得的个体人格的自由, 这是庄子美学的本质和 核心。 ); ” ( 《庄子 · 渔父 》 。“真 者, 精诚之至也 第三, 美在于真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他对于境界和审美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道家美学的特点。
庄子强调境界对于审美的重要性。
在庄子看来,个体对于境界的追求是审美体验的基础。
境界是指人的心境和精神境界,是人内在世界的折射。
庄子通过其主张的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追求一种超越常态的状态。
他认为,只有在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庄子的审美观点强调主观性和随意性。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个主观的体验过程。
他认为,人的感知能力和主观意识的差异使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评判是不同的。
庄子主张对于审美的评价必须尊重个体的主观感受,不应当有任何强加的道德或规范标准。
庄子的审美观点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顺应天道,自然而然地发展自己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他主张人们应当减少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验到真正的美与良好的境界。
庄子对于审美的理解也融入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哲学观念。
在庄子看来,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只是身体和物质的现象,而真正的美是超越这些世俗现象的存在。
只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庄子的境界观念体现了对于超越世俗和追求更高境界的追求。
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境界和审美的重视、主观性和随意性、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上。
庄子的思想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于理解和把握美的本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于境界和审美的理解有着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庄子关注的是境界的觉醒和提升。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独立。
只有在摆脱欲望和外界的扰动后,个体才能达到一种超越、自在的境界。
他用“大归”、“至真”等词语来形容这种境界,意味着个体在心境上的超脱和卓尔不群。
这个境界对于审美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身心的舒适和平衡,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美的存在。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不同的。
他提出“各司其职,乃称之为乐”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追求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用不同的人物来描述不同的审美追求,比如说皇帝追求权力,乐师追求音乐,工匠追求手艺。
这样的观点使得美的定义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异的,丰富了美学的内涵。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
他认为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主动观照和感受的结果。
他用“心情”、“意境”等词语来形容人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
他提倡人们通过心灵的内观和修炼,去发现和感悟美的存在。
他用“守”、“精”等词语来描述人与美的互动过程,表达出审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的观念。
庄子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的,是一种人类普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用“道”等词语来形容这种抽象的美,意味着美的存在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
他认为超越世俗的美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能够促使人们超越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境界和审美的理解上。
他关注个体的境界觉醒和提升,主张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
他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认为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
他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的。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文化•生活|C U L T U R E «U F E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李满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世界学术界兴 起不过数十年。
然而,生态美学思想古已有 之。
譬如,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生态美学。
生 态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生活才是至 美人生。
庄子的答案是:活得自在,死得安适。
然而,要活得自在、死得安适却十分不易。
真正活得自在,是所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真正死得安适,是所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换言之,一个人尚未达到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返璞归真而回归自然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根 本谈不上活得自在、死得安适的。
我们先来谈谈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忘”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庄子 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 非,心之适也。
”其字面意思是:感觉不到足的存 在,是因为鞋子与脚相适相宜;感觉不到腰的存 在,是因为腰带与腰相适相宜;觉察不到是与非 或好与歹的存在,是因为心灵与外在环境相适66 I2021.06Environm ental Economy相宜。
这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之 境。
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人的身心 灵肉与自然的万事万物完全相适相宜,也就是 人生的至美境界。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其意为:鱼生活在江湖之中,完全感觉不到水的 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鱼的隔阂;人生活于道术 (天道法则自然规律)之中,完全感觉不到道术 的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人的隔阂。
这种鱼水 相忘而鱼鱼相忘、人道相忘而人人相忘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至美的人生境界。
因为这意味着 二者的圆融一体相适相宜,也就是天人合一而 物我两忘的境界。
庄子说:“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其意 为:人生在世,忘情忘我,功利目的一并忘怀,悠 然自在而安然自适,活在当下而了无挂碍,如此 一来,则一切人生之美都随之而来。
此乃顺乎 天地自然法则,此乃得道之人的德行。
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一门美学
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一门美学时至今日,当人们提起庄子的时候,脑海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浮现“庄周梦蝶”这个美丽故事的背景吧,至于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想大家已经不会太过追究了。
但是我们透过这个故事却能初步领略到庄周或者说庄子的美丽的精神世界,这个唯美传说(暂且这样称呼吧)所传达的是一种人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的一种自然的和谐:试想一个几十岁的老人在梦中竟然还能看见只有那些孩提时才会注意才会被吸引的蝴蝶,怎么说也是一个类似金庸小说中的老顽童了!而比顽童更神奇的是他觉得自己似乎进入蝴蝶的梦中了。
而我们今天不是仅仅要来讨论这个故事所要的表达的意义,既然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那么这个主人翁我们能不能把他当成是一个美学家呢!是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庄子的哲学是不是可以是一门美学?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让我们来细细考究它吧!既然要讨论哲学和美学的关系,那么从哲学的观点来看,首先就要把对象弄清楚,即须把对象的基本相关属性从大体上把握住,否则的话我们的探讨就有如是无的之矢,毫无用处。
对于庄子哲学的理解,从古至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是数不胜数,现在我的探讨与考究与其说是研究哲学倒不如称之为班门弄斧。
所以今天在这里我的任务不是要大开一家之言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也没这个能力吧!我仅仅是将自己对于老庄的理解与大家分享,仅此而已。
即使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世界,对于每一个不同的阅读者,总会有对庄子其人或其思想的独特见解,就如一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我也有对庄子的个人见解。
总结下来,基本上就是有以下几个方面:1)庄子的宇宙观与永恒; 2)庄子的辩证思想;3)庄子的伦理道德思想;4)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而我们说庄子美学是一种“大美不言”,即其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这放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各界也是一种普遍成立的事实: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而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美丽心灵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其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境界和审美的独特理解。
境界在庄子哲学中被视为一种模糊的边界,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境界,而这些境界是无法被人类所完全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只能靠直觉和感性去领会。
在境界的存在下,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被理解为对境界的感知和欣赏。
庄子认为,人类对于境界的感性领会和欣赏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在寻求境界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庄子的美学观念还强调了“自然”的价值和地位。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备、自律、自我调节的整体,是最唯一和最伟大的存在。
自然的美是无法被人类所创造和模仿的,而只能被感性地领会和欣赏。
在庄子看来,跟随自然,摒弃人为的束缚和规范,才能真正实现美的境界。
另外,庄子也提出了“逍遥游”的美学概念,认为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人们可以真正地欣赏到境界的美。
逍遥游指的是完全抛开形而上的束缚,感性地领会和欣赏自然中的种种美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真正地与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身心上的舒畅和愉悦。
总之,庄子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境界和审美的特殊认识。
他强调了境界的独特性和抽象性,认为境界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
同时,他也提出了自然和逍遥游的美学概念,认为只有跟随自然,摆脱形而上的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境界的美。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对于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
庄子认为,境界与审美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境界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对于审美的感
受和评价。
庄子认为,境界是人生的根本,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状态。
境
界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修养和涵养,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修行,才能够提高自己
的境界。
境界的高低也决定了一个人对于外在事物的反应和评价,一个境界高的人会更加
深刻地理解外在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境界的一种表现方式。
境界高的人对于审美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而境界低的人则对于审美毫无感觉,甚至感到无趣。
庄子认为,审美之所以能够产生
美感,是因为有一种“万物穷达”的心态在其中。
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领
悟这种心态,从而产生美感。
庄子的哲学强调“自然”,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然的生活和自然的审美。
在庄子看来,自然的审美是一种包容和谦虚的态度,它能够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的环境和自然的规律。
只有在自然的环境中,人才能够感受到真正的美和快乐。
总之,庄子的哲学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
他认为,境界和审美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境界高的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领悟美的本质。
同时,他也强调自然的审美,认为人应该
追求自然的生活和自然的审美。
庄子的哲学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和欣赏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姓名:000
专业:00000
学号:00000
班级:000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美学,而美学就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而且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与其人生哲学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生命本源的一种指向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
通过对“道”的体悟,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了自然本真的自由心灵状态的描绘中,从而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其次,《庄子》“大美不言”,亦是“返璞归真”之美,《庄子》庖丁解牛这一则寓言,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技术臻于圆熟,使得“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的一把解剖刀
用了十九年,“所解数千牛矣”,仍然锋利无比,什么缘故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游刃有余”者,是循“道”之“技”达到高超程度,遂使人工、技艺回归于“道”的境界。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指出,庖丁的境界,即是艺术及美的境界,建立在物我、心物之对立的消解之上。
“第一,由于他‘未尝见全牛’,而他与牛的对立解消了。
即是心与物的对立解消了。
第二,由于他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而他的手与心的距离解消了,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消了。
” 这种圆熟的技艺,作为人格力量之自由的体现,意味着人与世界的摩擦与距离消失了,在默默之中,人与世界都呈现其本来面目,这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却是人之圆熟的技艺可与之进行静默“对话”的。
因为“大美而不言”,便是最有力量、品格最高的原美。
它是自然呈现的或是由人工圆熟之技所触动而呈现出来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本真之“合规律性”的融和,它是最为素朴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第三,《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
《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庄子人格的高贵与矜持,可以从下面一则寓言中见出。
惠施做了梁惠王宰相,便不安地猜忌庄子要来夺他的名位。
庄子不屑一顾,对惠子说:南方有鸟,其名为ûg ,子知之乎?夫ûg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ûg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惠子是“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竞未休”,庄子在此树起了一个崇高的人格形象。
第四,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tiao,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这是一则非常精彩的论辩,称之为“千古之辩”可矣!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
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
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
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
“鱼之乐”
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庄周、惠施虽同在濠梁,所面对的是同一对象——水中游动之鱼,但庄子能体会到“鱼之乐”而惠子不能。
前者的心灵是审美的,后者则是认知的、功利的。
从审美角度来看,物我浑契,主客同一,鱼之乐即我之乐,此之为“游”;从认知功利角度看,鱼之游动无所谓乐与不乐。
“鱼之乐”的最高部分,是对人生意义在精神尽处的觉解。
<庄子>的美学思想,发于私有制,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强调个人本位道德和均衡社会秩序的作用。
最后,以“齐物”强调相对之美,肯定“正色”之美。
《庄子》主张“齐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物无分彼、此,其因在万物都统归于道。
在道这本根意义上,万物是“齐”的,故“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但未悟道之人的思想与思维,总受着“是非”观的纠缠,这在庄生看来是错失的。
庄子以此为尘劳与痛苦。
分判是非在庄生看来便是不“自然”。
庄生总结说,人只要体悟了“道”,这天下就显现它本然的澄明与玄虚,“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便是“齐物”。
齐物我、无是非,等生死,因而也就是消解美丑的观念。
美丑是从人这一主体角度对事物、对象所作出的审美价值判断。
这判断由于沾溉了人这一主体的主观因素而是不可靠的。
庄生说: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散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人以为“美”的人与物,其实是无所谓美、丑的。
比如西施这样出众的美,也是就人这一审美主体而言的,鱼、鸟、麋、鹿这“四者”就不能认同。
可见,人之审美以及心目中的美,其实并未扪摸到美的东西之所以美这“天下之正色”。
庄子的这一见解,有三点颇可注意:其一,人的感官所感觉到的所谓美,其实无所谓美丑,美丑的判断是感性的。
离开了人的感官,试问美在哪里呢?可见,一般人所见所闻的美,是一种美丽的虚构,人是被他自己的感官所欺骗了。
其二,从“齐物”论出发,人与动物没有区别。
假设人能够作为审美主体,动物为什么不能呢?从动物角度去审美,人以为美的东西,不仅变成丑,而且令动物感到可怕。
可见,所谓美丑是相对的。
其三,那么,庄子心目中有没有关于“美”的意识与观念呢?从“天下之正色”这一措辞看,答案是肯定的。
通常所谓“美”比如西施之美,在庄子看来无所谓美还是不美,但庄子毕竟承认除此之外还有所谓“正色”之美。
“正色”者,道之别称。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最浪漫的一个,也是最偏于艺术审美的一个哲学家,只有庄子的文字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也是美丽的。
而且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庄子美学则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方面,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庄子的哲学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