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案例分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材料】某教师用心理测量鉴别学生是力求成功者还是避免失败者。结果发现某班学生基本是力求成功者。于是该教师说:“基于班里同学的心理特点,我应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也就是将学习成功率控制在50%左右。”
1、该教师的说法对吗? 2 、为什么?
A.、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的学习任务
B.、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
C.、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高难度的学习任务
D.、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
E.高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
二、【材料】某小学组织学生春游前,让每位学生家长签一份安全协议书,明确:“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如果发生学生伤亡事故,由家长自行负责,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家长不签字,学生就不能参加本次春游。
3、该校的做法对吗?
4、为什么?()
A.学校校外活动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与家长签订安全协议非常必要
B.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具有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不能用协议来免责
C•学校单方提供的免除自己责任的安全协议书是无效的
D.签订安全协议是为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有必要
E、学校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家长,违背了平等自愿的原则
三、初二(3)班的学生琳琳收到一封本班男生写的情书,马上给了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悄悄
调查,发现这是几个女生的恶作剧,李老师把这几个女生叫到一起进行批评教育,又单独和
琳琳谈心,希望她不要对同学产生不信任或害怕与男生交往,然后毁了情书。
5.李老师做法对吗?() 6 .为什么?()
A.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尊重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B.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
C.有针对性的处理,保护了学生。 D •鼓励与男生交往,违反了学校不得早恋的规定。
E.没有公开批评肇事学生,助长了歪风邪气。
四、【资料】某小学语文老师教《瑞雪图》,是这样教学的:在背景音乐声中,屏幕上显示
大雪纷飞的图景……,导入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设问:“雪花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观察。”随即将雪花投影在屏幕上。接着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雪景的词语和句子,教师作解析,对写雪景的段落,点了几个学生来读,都读得声情并茂,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最后全班齐读,教师总结归纳。
在讲解词语时,教师为了对比形近字,采用不同的颜色,如“析”和“拆”,“析”是
白底黑字,“拆”字特地用了白底红字。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子全掉光了,春天来了树叶又长出来了。”教师点头说该同学观察仔细,又点了乙同学起来回答,乙同学说:“我们四川冬天很多树不掉叶子,反倒是春天里落叶。”教师说:
“这是你个人的看法,我不这样认为。”教师又问下一个问题:“瑞雪为什么是丰年的预兆?” 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差不多,教师都予以肯定。乙同学也举了手,但直到下课也没机会。课后,乙同学说,他不但看了《大百科全书》,还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觉得瑞雪兆丰年还有其他解释……
7、关于该教师的教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将学生置于虚拟的雪景中,有助于对课文的
B对比形近字时,“拆”字白底红字,清晰突出,更能引起注意
C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雪花形状,是启发式教学
D该教师对待乙同学的方法,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体现了教学机智
E、被点到的几个学生都回答得很好,说明该老师善于因材施教
8、针对该案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时代,学生知道的或许教师不知道,师和生的角色不是绝对的
B该教师采用了自读、默读、范读、齐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C课堂上不同地区冬春天树木落叶的争论,说明新课改倡导的三级课程体系确有必要
D乙同学对“瑞雪兆丰年”的探究,说明他的求异思维能力比较强
E、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一个裁判,否则学生无所适从
五、小海是一名初中学生,在老师眼里是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类型的学生。暑假里,小海留了一头长发,并且染成黄色,老师认为这违反学校的规定,责令小海剪掉头发,小海认为留长发是个人的事,拒不剪掉头发。一次老师在与小海沟通中,明确表示让小海剪掉头发,否则第二天就不用来上课了。第二天小海剃了一个光头来上课。
9•小海有此做法的根本原因是()。
A.故意违反校规 B •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
C.认知偏差 D •行为习惯不好E •家庭教育缺失
10.应该怎么处理?()
A.按照校规严肃处理。 B •学校有些要求的确没有必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C.采用更有策略的方式,不刺激学生的逆反心理。
D.寻找背后的原因,更有针对性地教育。
E.让家长处理。
六、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
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
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问题: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七、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八、“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九、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十、会了,可以“不听”。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 了。“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一一”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
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
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