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渔歌》教案
《渔歌》教案
《渔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渔歌,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感受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激情。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柔美淳朴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问:这是什么地方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一)曲目介绍:《渔歌》是采用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素材写成的一首巴乌独奏曲,展现了彝族,哈尼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
(二)巴乌介绍:巴乌,属竹管铜簧乐器,簧为舌形,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乐器。
巴乌是流行在中国西南地区彝、苗、哈尼等族的单簧吹管乐器,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指孔(前七后一),在吹口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
巴乌音量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区的人们称它为会说话的乐器。
巴乌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在民间以单管者为主,亦有双管合并而成者,称为双眼巴乌。
传统演奏方式均为直吹。
常用音域多不超过八度。
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窃窃私语,低诉衷肠,所以每到晚间,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传递爱慕之情。
三、欣赏《渔歌》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欣赏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巴乌所演奏的音乐,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柔美淳朴的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到音乐旋律变化中力度、速度、节奏等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希望们同学关注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为挖掘我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做出自己的努力!五、布置作业下节课请同学们搜集几首自己所喜欢的巴乌音乐,并说说喜爱它的理由。
教案《渔歌》
广东民歌——渔歌教学内容:歌曲《渔歌》1、哩哩美调2、啊哩罗调教学目标:1、了解广东民歌中渔歌的地方特点及分类,了解不同地区渔歌的不同之处。
2、渔歌产生于广东沿海地区以及珠三角水乡,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同时树立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教材分析:渔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渔民习惯叫渔歌为“哩哩美调”、“嗳依嗳调”、“兄妹调”、“罗兰调”、,它们的衬词都配有固定旋律,只要出现衬词,其代表性旋律就出现。
教学重点:能区分哩哩美调和啊哩罗调的渔歌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民歌的分类,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渔歌三、揭示本课的课题:渔歌(1)课本介绍了两首渔歌,分别是哩哩美调和啊哩罗调,对比两种渔歌的异同:相同点:1、都是劳动水歌2、都配有固定旋律的衬词3、衬词起“号子”的作用不同点:哩哩美调啊哩罗调1、六声音阶七声音节2、地区不同:雷洲半岛惠阳地区3、演唱形式:领唱、合唱齐唱4、速度不同:较快较慢(2)反复三次播放哩哩美调的代表旋律,让同学反复感受,记住旋律(3)欣赏《渔歌》—哩哩美调请同学听辨代表性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分辨在什么位置?(4)反复欣赏,感受哩哩美调渔歌的风格特点(5)欣赏啊哩罗调渔歌,感受与哩哩美调的不同(6)学唱啊哩罗调渔歌(7)认识歌曲中的力度记号f :表示强 p :表示弱 m :表示中fff :最强 ppp :最弱ff :很强 pp :很弱f :强 p :弱mf :中强 mp :中弱渐强渐弱(8)带着力度记号演唱歌曲四、课后小结:针对歌曲地区出处,让学生了解渔歌出自广东不同的沿海地区和珠三角的水乡,教育学生作为生活在广东地区的一员,应该热爱家乡,努力建设家乡,保护家乡的水资源环境。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音乐知识F大调教案
4. 合作与探究:在课堂上,学生将分组进行歌曲学习和音乐创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5. 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 分析歌曲的旋律构成和演唱风格
③F大调音乐知识讲解
- 讲解F大调的定义和音阶构成
- 介绍F大调的和弦特点和应用
④音乐创作与演奏实践
- 分组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东海渔歌》和F大调知识进行创作
⑤课堂展示与点评
- 各组代表展示创作和演奏成果
- 教师和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
⑥课堂小结
2. 对于F大调的和弦知识,可以通过图解和弦、和弦练习、创作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和弦。同时,教师可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和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在讲解音乐知识F大调时,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音阶、和弦等基本知识。
-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 结合课堂实际,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东海渔歌》和F大调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东海渔歌》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4.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F大调在其他音乐作品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 选取一首民族音乐作品,分析其与《东海渔歌》在旋律、节奏、调性等方面的异同。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材,主要涵盖第1316课时。
其中包括了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数鸭子》、《我们的田野》、《小池》等,以及音乐知识的学习,如音阶、节奏、旋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音乐知识的学习。
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节奏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乐谱、录音机、耳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引导学生跟唱,感受歌曲的温暖。
2. 歌曲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讲解歌曲的背景,分析歌曲的情感。
(2)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演唱歌曲,指导学生掌握高音部分。
3. 音乐知识学习:(1)教师讲解音阶、节奏、旋律等基本音乐知识。
(2)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数鸭子》、《我们的田野》、《小池》等歌曲,引导学生欣赏,提高音乐素养。
5. 随堂练习:(1)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
(2)教师选取学生进行演唱,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音阶、节奏、旋律七、作业设计1. 歌曲演唱:请学生回家后,为家人演唱所学歌曲,感受音乐的魅力。
2. 音乐知识练习:请学生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创作一首简短的旋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乐趣。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参加音乐社团或音乐比赛,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可推荐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歌曲演唱技巧:本节课涉及的歌曲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音色、情感表达等。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具体内容为第三章《童年的节奏》第二节《小螺号》。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小螺号》,理解并掌握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培养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小螺号》的旋律和歌词,能独立演唱。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高感,提高音乐表现力。
3. 增进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音高的准确把握。
2. 教学重点:歌曲《小螺号》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设备、黑板、卡片等。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大海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大海的浩瀚。
然后提问:“你们听到大海的声音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大海的歌曲,你们准备好了吗?”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内容。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3)针对歌曲中的难点,如节奏变化、音高把握等,进行逐一讲解和练习。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歌曲中的一个典型节奏,如切分音,进行讲解和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成果展示(5分钟)学生分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小螺号》2. 歌曲旋律:用简谱表示3. 歌词:完整展示4. 重点节奏:切分音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演唱歌曲《小螺号》,并解释歌曲中的切分音等节奏。
2. 答案:学生在家长面前演唱歌曲,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部分学生在节奏把握上仍存在困难,需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其他与大海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海边的阿狄丽娜》等,提高音乐素养。
人教版音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音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海渔歌》是人教版音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东海渔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歌词描绘了渔民们在海上捕鱼的情景,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渔民出发捕鱼的情景,第二部分描绘了渔民丰收归来的喜悦。
整首歌曲充满了对海洋生活的热爱和对渔民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音乐技巧和团队协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渔民的生活和海洋环境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海渔歌》的背景,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歌曲的美感。
2.学会演唱《东海渔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学习《东海渔歌》,培养学生对海洋生活和渔民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特殊音阶和节奏,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掌握。
2.歌曲的情感表达,需要学生通过演唱和动作来体现。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和歌词含义。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演唱和动作练习,掌握歌曲技巧。
4.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歌词解释、音乐符号等内容。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3.乐器:吉他、钢琴等,用于伴奏和示范。
4.教学视频:关于渔民生活和海洋环境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渔民生活和海洋环境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东海渔歌》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和歌词含义。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东海渔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动作,如渔民捕鱼的姿势,以增强学生对歌曲形象的认识。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主要包括第三章《音乐与生活》中的第一节《童谣与游戏》。
详细内容涵盖了童谣的起源、特点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同时结合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通过学习童谣,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集体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童谣的节奏感把握和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童谣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电子琴、音响设备、童谣歌词卡片。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童谣故事,引发学生对童谣的好奇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介绍童谣的起源、特点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让学生对童谣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教授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童谣,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演唱,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4. 例题讲解:分析童谣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讲解如何正确演唱童谣。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童谣演唱比赛,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童谣的定义、起源和特点。
2. 童谣在音乐中的应用。
3. 本节课所学的童谣歌词及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童谣,并分析其节奏和旋律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童谣,了解不同地区的童谣特点,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童谣演唱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音乐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针对性。
4.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
5.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与延伸性。
一、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挖掘童谣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不仅要涵盖基本的童谣知识,还要拓展到童谣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五章《童年的歌声》。
详细内容包括歌曲《小燕子》、《两只老虎》和《童年》,通过学习这些歌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旋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小燕子》、《两只老虎》和《童年》的旋律和歌词,能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进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童年》中的一些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教学重点:歌曲《小燕子》、《两只老虎》的旋律和歌词学习,以及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歌词卡片、节奏棒等。
学具:学生用书、笔、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特点,引导他们关注春天里的歌曲。
2. 歌曲学习(20分钟)(1)学习《小燕子》a. 教师带领学生跟唱,注意指导旋律和歌词。
b. 学生独立演唱,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学习《两只老虎》a.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
b.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对唱,培养合作意识。
(3)学习《童年》a. 教师讲解歌曲难点,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变化。
b. 学生跟唱,教师给予指导。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歌曲《童年》中的节奏变化,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小燕子》歌词及旋律2. 《两只老虎》歌词及旋律3. 《童年》歌词及节奏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童年》歌词,标注节奏变化。
2. 答案:歌词及节奏变化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歌曲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在节奏变化的掌握上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春天的歌曲,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渔歌子》教案1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带多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
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
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
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第一单东海渔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东海渔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去过海边或者了解过渔民的生活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海之歌的奥秘。
另外,课程结束后,我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了简单的评估,发现部分学生在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通过更多的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歌曲学唱:《东海渔歌》的旋律、节奏、歌词记忆,以及正确表达歌曲情感;
-渔歌文化理解:了解《东海渔歌》的背景,把握渔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
-器乐演奏:掌握笛子基本吹奏技巧,演奏歌曲中的简单旋律;
-创编实践:激发学生创意,学会运用音乐元素创编歌词或旋律。
举例解释:
-学唱歌曲时,重点关注学生对旋律的掌握,如歌曲中的大跳音程、特有的节奏型等,以及如何通过声音表达出海浪的起伏和渔民的辛勤劳作。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东海渔歌》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感知与欣赏能力,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2.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集体演唱和舞蹈表现渔歌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编大海主题歌词或旋律的兴趣;
4.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认识,培养器乐演奏技能;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探索中发现渔歌与大海的紧密联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吹奏成果。
音乐教案 渔歌
音乐教案渔歌教案标题:音乐教案-渔歌教学目标:1. 了解渔歌的起源和特点;2. 听取并欣赏渔歌的演唱;3. 学习演唱渔歌的基本技巧;4.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资源:1. 渔歌音频或视频;2. 渔歌歌词;3. 音乐播放器;4. 音乐乐谱。
教学准备:1. 播放设备的准备;2. 渔歌的歌词打印或投影。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段渔歌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渔歌的特点和韵律;2. 引导学生思考渔歌的起源和演唱场景。
欣赏渔歌演唱:1. 播放一段渔歌演唱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2. 引导学生关注演唱者的嗓音特点、节奏感和情感表达;3. 学生可以自由欣赏,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学习渔歌的基本技巧:1. 分发渔歌歌词给学生,让他们跟随歌词一起听歌;2. 引导学生注意歌词中的重音、节奏和情感表达;3. 教师演示正确的发音和演唱技巧;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学习渔歌的演唱;5. 每个小组轮流演唱渔歌,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巩固与拓展:1. 学生自由发挥,利用所学技巧进行渔歌的表演;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伴奏乐器,为渔歌伴奏;3.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渔歌歌词,表达个人感受。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对学生的演唱技巧、发音准确性和情感表达进行评估;3. 学生自评和互评,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渔歌演唱者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渔歌的艺术魅力;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校内演出,展示他们学习渔歌的成果。
注意事项:1. 确保音频或视频的质量良好,以便学生准确听辨;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适当调整难度和教学内容。
渔歌-西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渔歌-西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渔歌》。
二、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渔歌》这首民歌;2.能够通过学唱《渔歌》来提高音乐感知能力;3.能够理解《渔歌》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唱《渔歌》;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渔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
如:•你们去过海边吗?•在海边你看到过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叫做《渔歌》,它是一首关于渔民的歌曲。
2. 学唱《渔歌》学唱《渔歌》需要循序渐进。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展开:•引导学生听唱《渔歌》;•教师演唱《渔歌》的第一句,并由学生跟唱;•教师演唱《渔歌》的第二句,并由学生跟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渔歌》。
3. 理解《渔歌》在学唱《渔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边唱边讲解《渔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渔歌是海南原住民的传统歌曲,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渔歌表达了渔民对渔业丰收的期望和祈福,是一种民间信仰;•渔歌的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体现了海南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4. 练唱和表演在学会了《渔歌》之后,让学生练唱,并在班级或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表演。
五、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以下方法:1.问答法:通过提问来引入新课;2.抛砖引玉法:通过教唱《渔歌》来引导学生理解并理解《渔歌》背后的文化内涵;3.听唱、跟唱法:通过听唱和跟唱的方式来让学生掌握《渔歌》的音乐形式和旋律;4.练唱、表演法:通过练唱和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渔歌》。
六、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通过听唱、跟唱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渔歌》的音乐形式和旋律;2.通过学生的练唱和表演来评估学生掌握《渔歌》的能力;3.在结束教学之后,可以布置一些将于下一节课进行的练习作业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是围绕学唱《渔歌》这一目标来展开教学。
通过问答、抛砖引玉、听唱、跟唱、练唱和表演等多种工具和手段,让学生在听、说、唱等多种语言表达和实际操作中学会了这首歌曲,并理解了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2024年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最新版
2024年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具体内容包括:1. 第五章《童年的歌》:第一节《小放牛》;2. 第六章《民族音乐之旅》:第二节《草原小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小放牛》和《草原小调》的基本旋律和歌词;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草原小调》中的民族特色旋律和节奏;2. 教学重点:歌曲《小放牛》的歌词记忆和旋律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歌词卡片;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草原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草原文化和民族音乐;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播放《小放牛》,引导学生跟唱;(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草原小调》,注意民族特色旋律和节奏;(3)分组练习,学生相互指导,教师巡回指导;3.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演唱歌曲《小放牛》;(2)学生分组演唱歌曲《草原小调》;4. 情景实践(10分钟):学生扮演小放牛和牧羊人,进行角色扮演演唱;六、板书设计1. 《小放牛》歌词及旋律简谱;2. 《草原小调》歌词及民族特色旋律简谱;3. 草原文化及民族音乐简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复习歌曲《小放牛》和《草原小调》,熟练演唱;2. 答案:歌词和旋律简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音乐水平进行分层教学;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音乐,如藏族、维吾尔族等,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歌曲《小放牛》的歌词记忆和旋律演唱;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小放牛》歌词的记忆和旋律的掌握。
通过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熟悉旋律,同时采用歌词卡片、彩色笔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渔歌-西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渔歌-西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歌的来源和悠久历史;2.让学生掌握渔歌的节奏、节拍和调式;3.让学生能够演唱《渔歌》。
教学重点1.渔歌的节奏、节拍和调式;2.渔歌的演唱。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渔歌的内涵;2.让学生掌握唱调和咬字的技巧。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渔歌的短视频,并询问学生有关渔歌的经验和了解,如:•你们听过渔歌吗?•渔歌是哪里的民歌?•渔歌有哪些特点?通过这样的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渔歌的节奏、节拍和调式•给学生播放一段渔歌的录音,并引导他们聆听渔歌的节奏和节拍;•让学生尝试唱几个音符,并与录音进行对比;•解读渔歌的唱调和咬字方法,并进行模仿。
3. 学习渔歌的歌词和内涵•分析歌词中的意境,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其可学习的内涵;•学生模仿老师朗读渔歌的歌词,了解和更深入地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 演唱《渔歌》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渔歌的节奏、节拍和调式,并理解歌曲中的内涵。
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让其进行渐进式的学习。
•首先,让学生跟着老师唱几句歌词;•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唱,逐渐增加难度,加入节奏;•最后,让学生单独唱,进行试唱并互相评价。
5. 经验总结对于学生学习渔歌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老师应给予适当指导。
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让他们思考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学习评价•通过听唱和的反复演唱,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老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会的唱调和咬字方法,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通过交流,评估学生是否了解到了《渔歌》的内涵。
总结《渔歌》是一首代表民歌文化的歌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节奏、节拍和调式。
同时,学生还能够理解并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新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
最新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主要包括第三章《童年的歌声》中的第2节《我们的田野》。
详细内容包括歌曲《我们的田野》的学习,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我们的田野》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学习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节奏的掌握,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学习,以及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歌曲乐谱、PPT课件。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描绘大自然美好景象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歌曲旋律,指导学生跟唱。
(2)教师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感。
(3)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旋律,注意节奏和音准。
3. 歌词学习(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意义。
(2)学生跟唱歌词,注意歌词的节奏和发音。
4.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动作表现歌曲的情感。
(2)小组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节奏进行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我们的田野》2. 歌曲旋律、节奏、歌词3. 歌曲创作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注意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
2. 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
四年级音乐教学教案
四年级音乐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东海渔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歌《赶海的小姑娘》教学目的:1、学会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可以选择适宜的打击乐器,并设计节奏,为歌曲伴奏。
3、认识F大调和降记号、复原记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快。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1、老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2、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3、学唱第一乐段(1)老师范唱第一乐段,并提问:这个乐段有几个乐句?(2)分句教唱四个乐句的歌谱,注意音准。
(3)学生学唱第一乐段。
(4)指导学生有稍快的速度、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个乐段。
4、学唱第二乐段。
(1)师范唱第二乐段,提问:这个乐段有几个乐句?它的情绪和第一乐段有区别吗?(2)师分句教唱三个乐句的歌谱,注意音准。
(3)指导学生认识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并明确对歌曲的情绪表现有什么作用?(4)学生学唱第二乐段,注意唱准特殊的节奏。
(5)指导学生用连续的声音演唱第一、二乐句,唱准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第三乐句。
5、学唱完毕句。
(1)师范唱完毕句,提问:完毕句的节奏与前面两个乐段的节奏有什么不同?(2)学生演唱完毕句歌谱,注意长音处的时值要唱足。
(3)演唱完毕句。
6、完好演唱歌曲。
注意要表现出愉快的心情。
7、学习F大调。
(1)讲解F大调的根本知识。
(2)认识降记号、复原记号。
三、完毕新课。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大海啊,故土》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妙情感。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 渔歌|西师大版
渔歌教学内容:欣赏巴乌独奏《渔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的柔美淳朴的特点2、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巴乌、葫芦丝的几种常用演奏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和挖掘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兴趣。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问:这是什么地方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一)曲目介绍:《渔歌》是采用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素材写成的一首巴乌独奏曲,展现了彝族,哈尼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
(二)巴乌介绍:巴乌、葫芦丝。
让学生对该乐器的构造、音色有所了解。
(三)有关巴乌名字传说:(四)让学生回答巴乌葫芦丝擅长表现哪些生活场面和情感?以此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1、欣赏《渔歌》并回答表现了什么情绪?2、教师演奏该乐曲中的三段音乐,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情绪?让学生明白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答:(1)段:热烈欢快(2)段:轻盈舒展(3)段:活泼跳荡3、欣赏《欢乐的泼水节》并回答表现了什么?总之:把巴乌、葫芦丝主要擅长于表现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场面,节日欢庆气氛和场面以及青年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等等。
4、了解巴乌、葫芦丝的一些常用技巧:答:有吐音、虚指颤音、滑音、打音、叠音、颤音、气振音等等。
5、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欣赏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巴乌、葫芦丝所演奏的音乐,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民族音乐柔美淳朴的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到音乐旋律变化中力度速度、节奏等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希望们同学关注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为挖掘我国个歌民族的音乐做出自己的努力!6、布置作业:下节课请同学们搜集一到二首自己所喜欢的巴乌、葫芦丝音乐,并说说喜爱它的理由。
四年级下《渔歌子》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渔歌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渔歌子》的背景和内容。
2.通过朗读和演唱,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艺术表现能力。
3.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本:《渔歌子》。
2.PPT:图片、音频示例。
3.音乐播放器。
4.黑板、彩色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一段渔歌的音乐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渔歌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一下以下问题: - 你们听过渔歌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 渔歌有哪些内容?2. 学习歌词(20分钟)教师将课本《渔歌子》的歌词展示在PPT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歌词并分析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然后,教师可以将歌词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配给一个小组进行深入研读。
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大家共同学习。
3. 音乐欣赏和赏析(15分钟)教师播放《渔歌子》的音频,让学生欣赏其中的音乐和表演。
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音乐中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歌词的互动关系。
4. 歌曲演唱(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表演。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表演水平。
5. 小组合作:创作渔歌(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编写一首关于渔歌的歌曲。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渔歌的特点和意境。
每个小组完成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演唱,全班一起欣赏。
6. 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渔歌的特点有哪些? - 你们对渔歌有什么新的认识?四、教学拓展1.邀请渔民或渔歌传承人到校进行讲座和表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渔歌的了解。
2.安排学生进行采访,了解当地的渔歌传统和保护情况。
3.组织学生观看与渔歌相关的电视节目或舞台剧,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问:这是什么地方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
(一)曲目介绍:《渔歌》是采用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素材写成的一首巴乌独奏曲,展现了彝族,哈尼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
(二)巴乌介绍:巴乌、葫芦丝。让学生对该乐器的构造、音色有所了解。
(三)有关巴乌名字传说:
(四)让学生回答巴乌葫芦丝擅长表现哪些生活场面和情感?以此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1、欣赏《渔歌》并回答表现了什么情绪?
2、教师演奏该乐曲中的三段音乐,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情绪?让学生明白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答:(1)段:热烈欢快(2)段:轻盈舒展节》并回答表现了什么?
总之:把巴乌、葫芦丝主要擅长于表现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场面,节日欢庆气氛和场面以及青年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等等。
4、了解巴乌、葫芦丝的一些常用技巧:
答:有吐音、虚指颤音、滑音、打音、叠音、颤音、气振音等等。
5、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欣赏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巴乌、葫芦丝所演奏的音乐,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民族音乐柔美淳朴的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到音乐旋律变化中力度速度、节奏等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希望们同学关注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为挖掘我国个歌民族的音乐做出自己的努力!
渔歌
教学内容:
欣赏巴乌独奏《渔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的柔美淳朴的特点
2、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巴乌、葫芦丝的几种常用演奏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和挖掘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兴趣。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