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诱导荧光LI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F测量原理

一、光致发光物理基础

发光可以定义为原子或分子从激发态到较低能态经历的辐射发射过程。如果激发态是通过吸收入射辐射产生的,那么源于这种激发态的发射就称为光致发光。

1. 分子轨道理论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两个原子轨道结合时既可以形成成键分子轨道(bonding molecular orbit),又可以形成反键分子轨道(anti-bonding molecular orbit)。基态时分子中的电子占据成键轨道,有机分子中原子间电子云以头碰头形式形成的单键分子轨道叫做σ轨道,相应的电子叫σ电子;肩并肩形式形成的分子轨道叫π轨道,相应的电子叫π电子。相应的反键轨道分别用σ*和π*表示。另外还有很多物质还含有非键轨道(non-bonding electron),即未共用电子或孤电子对,用n表示。当吸收一定能量后,一定能级之间的电子可发生下图所示的四种跃迁:σ->σ*、n->σ*、n->π*、π->π*。

σ* 反键轨道

π* 反键轨道

n 非键轨道

π成键轨道

σ成键轨道

分子轨道及电子能级跃迁

2. 单线态和三线态

电子的自旋状态可以用自旋多重度表示,对于基态的原子,对于一个给定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必定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因此自旋多重度总等于1,称为单线态;当一个电子被激发到能量较高的电子态时,激发态可能是单线态,也可能是三线态。从单线态激发称为三线态的概率是相当低的,较单线态要低若干个数量级,三线态的寿命比单线态长得多。

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荧光现象属于光致发光,涉用到两种辐射,即激发光(吸收)和发射光,因而也都具有两种特征光谱,即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这是荧光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本参数及依据。

1)激发光谱

通过测量荧光体的发光通量(即强度)随激发光波长的变化而获得的光谱,称为激发光谱。激发光谱的具体测绘方法,是通过扫描激发单色器,使不同波长的入射光照射激发荧光体,发出的荧光通过固定

波长的发射单色器而照射到检测器上,检测其荧光强度,最后通过记录仪记录光强度对激发光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激发光谱。

2) 发射光谱

通过测量荧光体的发光通量随发射光波长的变化而获得的光谱,称为发射光谱。其测绘方法,是固定激光发光的波长,扫描发射的光的波长,记录发射光强度对发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发射光谱。物质的发射光谱也称为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

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特征

a 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由于荧光发射是激发态的分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的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所以不管激发光的能量多大,能把电子激发到种激发态,都将经过迅速的振动弛豫及内部转移跃迁至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级,然后发射荧光。因此荧光光谱只有一个发射带,且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b 荧光激发光谱的形状与发射波长无关

荧光发射的效率(称为量子产率)与激发光的波长无关,因此用不同发射波长绘制激发光谱时,激发光谱的形状不变,只是发射强度不同而已。

4. 荧光(或磷光)量子产率

激发态分子的去激发包括两种过程,即无辐射跃迁过程和辐射跃进迁过程,辐射跃迁可发射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而有多少比例的激发分子发射出荧光(或磷光)呢?可以用荧光量子产率ΦF --有时也叫荧光效率或荧光产率(或磷光量子产率φP )表示。φF 定义为:荧光物质吸光后所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与所吸光的光量子数之比,即:

吸收的光量子数发射的光量子数=F φ或吸收荧光的分子数

发射荧光的分子数=F φ 许多吸光物质并不能发射荧光,这是因为激发态分子的去激发(去活)过程中,除发射荧光(磷光)外,还有无辐射跃迁过程与之竞争。所以,荧光量子产率与其他各种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

ΦF 可以表示为:

∑+=i f f

K K K F φ

式中,ΣK i 为无辐射跃迁各种过程的速率常数之和,即ΣK i =K IC +K ISC +K Q [Q]。从上式可以看出,

凡是能使K f 值升高而使其它K i 值它降低的因素,都可以提高量子产量,增强荧光。对于高荧光分子(如荧光素)来说,Φf 接近于1,说明该分子的K f 较大,ΣK i 相对于K f 不可忽略不计。一般荧光物质Φf 小于1,不发荧光的物质K f 为0,Φf =0。一般说来,K f 主要取决于化学结构(上节已叙述),K i 则主要取决于化学环境因素,同时也与化学结构有关。从各种速率常数还可以得到荧光寿命τf:

∑+=i f K K 1

τ

磷光的量子产率ΦP 与荧光最子产率相似。

5. 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荧光强度I f 正比于吸收光量(光强)I a 及荧光量子产率Φf :

I f =I a Φf

吸收的光量(光强)I a 应为入射光强I 0与透射光的光强I t 之差,即:

I a = I 0-I t

根据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bc t I I ε-⋅=100

所以

)1()101()(303.2000bc f bc f f f f a f e I I I I I I εεφφφφ---=-=-==

式中,ε为摩尔吸光系数,b 为样品溶液光程(即液池厚度),c 为样品摩尔浓度。

当浓度c 很小,吸收光量不超过总光量2%时,05.0

bc e bc εε303.21303.2-=-

所以:

bc I I f f εφ0303.2=

当I 0及b 一定时: I f =Kc

上式表明,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是荧光分析法是量分析的依据。但是应该注意此式只适合于荧光物质的稀溶液,当c 较大,即05.0>bc ε时线性关系将受到破坏。其原因是受激后激发态分子与体系中其他分子碰撞,使其以非辐射跃迁形式去激化(去活),产生荧光猝灭或者激发态分子所发射的荧光被没受激发分子吸收,而又因Φf 一般少于1所以发生所谓的“自吸收”现象而使荧光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