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指和转指
英语中名化现象分类分析
英语中名化现象分类分析一、引言William Croft在《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中写到,“人类语言中,相当少的几个非受限共性之一是所有的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
”而名词和动词在句法层面中,不是一直在坚持一种属性,这种现象就发生在动词的名词化。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范畴化的概念,认为:不同范畴之间界限是模糊的,范畴化源于家族相似性,同一范畴的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最具“家族”特征的事物被称为原型(prototypes)。
这说明,动词有一个原型范畴,名词另有一个范畴,而动词的名化词就在模糊的界限。
本文试图对动词的名化词进行分类并探讨动词名化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英语动词名化的分类以及名化度由于事件中事物和动作的共现关系,名词和动词有时也难以分清。
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名词具有性、数、格的语法特征。
英语动词具有时态、语态和带宾语的语法特征。
具有这种名词或动词特征的词就是典型名词或典型动词。
然而,动词名化后就不再属于典型动词,也不属于典型名词,被称为非典型名词。
因此,有必要考察动词名化词的属性。
动词名化的分类因为标准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熙对于名词化的意义指称的分类,动词名化有“自指”和“转指”之分(熙1983:18-33)。
作为语法隐喻的主要实现形式,名化可分为“转类型”(class- shift)和“转级型”(rank-shift)(Halliday &Mathiessen1999:259-63)。
同样,英语动词名化因所涉及的语言层面不同可分为转类型动词名化和转级型动词名化。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和名动连续统概念,曲杨梅,杨忠(2009)提出动词名化度的概念。
动词名化度指名化过程中名化结构所获得的名词典型程度,它以事物的空间性的获得和过程范畴的时间性的消逝为其认知语义基础,并以动词名化表达式的语法功能作为参数来衡量。
动词名化作为典型动词和典型名词之间的语法现象,其内部为空间性和时间性不同程度的交融共存:一个动词名化结构所标示的事物性越典型、过程性越弱,那么其指称性就越强,名化度也就越高,在词汇-语法层面上表现出的名词性语法特征也就越多。
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
—
—
4期 。
张 伯 江 1 9 《 词 的指 称 性 质 对 动 词 配 价 的影 响 》 载 于 袁毓 林 、 锐 主编 《 代 汉 语 配 价 语 法 研 究 》第 二 98 名 , 郭 现 (
辑 ) 第 l 1 l 2页 , 京 : 京 大 学 出版 社 。 , 5~ 6 北 北 张伯江 、 方梅 1 9 《 语 功 能 语 法 研 究 》 南 昌 : 96 汉 , 江西 教 育 出 版 社 。 张 国宪 1 9 《 关 汉 语 配价 的几 个 理 论 问 题 》 《 语 学 习 》 4期 。 94 有 ,汉 第 周 国光 1 9 《 9 4 汉语 配价 语 法 论 略 》 《 京 师 大 学 报 》 4期 。 ,南 第 周 国光 、 国 宪 1 9 《 语 的 配 价 语 法 理 论 研 究 》 《 文 建 设 》 9 。 张 94 汉 ,语 第 期 朱 德 熙 1 7 《 的” 9 8 “ 字结 构 和 判 断 句 》 《 国语 文 》 1 2期 。 ,中 第 、
袁 毓林
— —
1 9 《 代 汉 语 名 词 的 配 价 研 究 》 《 国社 会 科 学 》 3期 。 2 现 9 。中 第 19 《 9 3 现代 汉语 祈使 句研 究 》 附录 《 双 向 动 词 研 究 》 第 2 0 2 2页 , 京 : 京 大学 出 版 社 。 准 , 0~ 0 北 北 l 9 《 价 名 浏 的认 知研 究 》 《 国语 文 》 4期 。 94 一 ,中 第 1 9 《 词 隐含 及 其句 法 后 果 95 谓 “ ” 结构的称代规则和“ ” 的 字 的 的语 法 、 义 功 能 》 《 国语 文 》 语 .中 第
王 维 贤 2 0 《 维 贤语 言 学 论 文 集 》 北 京 : 务 印 书馆 。 07 王 , 商 文 贞 惠 1 9 《 N。 的 ) ! 偏 正 结 构 中 N 99 “ ( N ” 与 N。 间 语 义 关 系 的鉴 定 》 《 文 研 究 》 3 。 之 ,语 第 期
汉语人称代词的转指用法[精品资料]
汉语人称代词的转指用法-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人称转指是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人称代词变异用法。
它以语用为基础,以恰切地表情达意为原则。
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语人称代词转指用法的八种情况。
或将当场性的人称代词变异为非当场性的人称代词,拉开心理距离,客观说事,避免当面的直露和主观臆测;将非当场性的人称代词变异为当场性的人称代词,拉近情感距离,引起双方感情共鸣。
关键词:人称代词转指变异人称转指,是指人称代词由其本来所称代的人称转向指代其他的人称。
在话语表达中,人称代词指称语的使用经常与所指客体的一致性相违背。
其语用规律是:说话人对概念客体的感知距离越近,所表达的主观性就越高,就越倾向于用近指人称代词(自称代词)进行编码,反之,则倾向于用远指人称代词(他称代词)进行编码。
人称代词的选用,暗示了主观性的高低强弱。
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观性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我>我们>你>你们>他/她/人家>他们。
人称转指这种变异现象在汉语中较为常见。
一、对称代词“若”转指他称代词“他(她)”。
“若”,本为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对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的)”。
但为了避免用词的简单重复而用以替代古汉语中的他称代词“其”,相当于“他(她)的”。
“若”常变异为他称代词,相当于“他(她)”或“他(她)的”。
如:①宋人嫁子,若(她的)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
(《淮南子·汜论》,“若”由对称意义变异为指前面出嫁的“子”,即“女儿”)②孔子生,不知其父,若(他的)母匿之。
(《论衡·实知》)“若”的转指,当属语用中为追求语言变化,避免简单重复而临时转用。
例①中“若”的位置本可以用“其”,但由于后面还用了一个“其”,这里又没有与“其”意义和功能都接近的人称代词或准人称代词可以替代(“之”一般作宾语,“彼”通常作主语或宾语),于是只好利用人称代词可以转指的条件,临时借与“其”功能接近的“若”来替代转指“其”。
“为A而X”的基本特征及语义分析
种力 量 、 一种勇 气 、 一种希 望 , 悲凉 中奋 起 。 在
( 心交 神会》 《 )
例 4 这 个 封 闭 的 精 神 怪 圈 堪 称 只 依 靠 经
验 来 生 活 的 中 国传 统 的公 开 的秘 密: 因为 背 后 没有 信仰作 为依 托 , 只能 以经验 为支 架 , 并且 以 谈 论 经验 的方 式谈论 信仰 , 免就事 论事 , 痛 难 就
Vo _ 1 l3
No 5 , 0 2 . 2 1
文 章 编 号 :0 6— 9 0 2 1 ) 5—0 0 O 10 2 2 (0 2 O 10一 3
“ A 而 X" 基 本 特 征 及 语 义 分 析 为 的
乔 梦蝶
摘 要 : 前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过 语 例 考 察 与 分 析 , 括 出“ A 而 x” 式 的 主 要 特 征 , 归 纳 出“ A 而 x” 在 通 概 为 构 并 为 所 表 示 的三 种 语 义 关 系 , “目的 一方式 ” 原 因 一结 果 …‘ 象 一活 动 ” “ A 而 x 主 要 表 达 的 是 : 了 A 而 采 即 “ 对 。 为 ” 为
・
[ ] 而 艺术 的主 张 , 多作 品真 实 地描 绘 了城 镇 许
1 00 ・
小 市 民的灰 色 生活 。( 中 国儿 童 百科全 书》 《 )
况, 以上 各例 中 “ A而 x” A都 是 由陈述转 变 为 为 的
构式 语法 理论 认 为语法 结构 是意 义和形 式 的统
一
体, 语法 结构 的形 式 和意 义具有 不 可预测 性 , 般 一
不能 直接 从结 构 的构成 成分 或者其 他 相似格 式 中推
断 出来 。每个 构 式都 有 自己独 立 的 意义 , 与其 组 成
英汉自指和转指对比研究
态动词“a” C ,表 明动性较强 。再其次是 A Cn ,英文全名为 ac st e _ g形式,即宾格 V ig n C Ig cua v i i v n - 形式, n 如‘ e /T e so ig e i ” ' m * hyd t yn t ,在该种形式 中,施事名词 以宾格形式出现在 V i 之前 。再其次是属格 h t er h t cy -g n VigP S Ig形式 ,如在“ e a g gt k' - (O Sn ) n h rr n h l ’ t id g i e ae 中,施事名词以领有(ossi ) p ses e代词‘ e ” v ' i 的形式出现在 t r h
部 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差异不大,共性大于个性 。 关键词: 自指;转指;名词 化;连续统
中图分类号:H 3 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15( 0 )0— 1 2 0 9 8 2 1 0 3 1 2 0 — 5 0
关于 自指和转指这两个概念 ,最初见于朱德熙 (9 3 。朱文 以敏锐 的眼光,观察到英语中的名词化 18 ) 存在对立 :() i —id es o w i . re。 a kn kn ns;C rew i r d ) t t
从该连续统模式看,越接近左端 的名词化形式越具有句子特征,越接近右端的形式越具有名词特 征。
从句( a c 虽属于名词化之列 ,但名词性质很弱。接下来具有较多名词性是 内嵌从句( eddqet n, tt1 h -) e d e—u so ) mb i
用 h引导 , 1 ato n w w e e o nl d me o e” w 如“ w n o ht r uc n s n y 中用“ hte’ tk h y a e me o m w e r引导的内嵌从句 ,内含情 h '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本《索引》里有重出篇目,这些文章的作者均是两人以上,为了便于从作者角度查找,每位作者都单独出一次。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叶祥苓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陈承融平阳方言记略1979.1陈汉清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朱建颂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本刊使用的音标1979.1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1979.2范继淹重庆方言“下”字的分化1979.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贺巍获嘉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上)1979.2方言工作者调查表1979.1稿约1979.2廖綸璣《拍掌知音》影印本1979.2黄典诚《拍掌知音》说明1979.2施文涛宁波方言本字考1979.3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1979.3罗杰瑞闽语里的“治”字1979.3第一届吴语研究联络会议1979.3司马侃欧美之吴语研究1979.3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1979.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子尾1979.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1979.3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下)1979.3关于英文稿1979.3稿约1979.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文白异读1979.4罗杰瑞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1979.4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声调及其演变1979.4张惠英崇明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4朱德熙篙屈栾解1979.4张家茂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叶祥苓再论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编者按1979.4杨乾明评《汉语方言词汇》温州部分1979.4国际音标(修改至1979年)1979.4侯精一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1980.1张惠英崇明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0.1游顺钊香港粤语的语助词1980.1贺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1980.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的难字1980.1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上) 1980.1稿约1980.1赵元任一套标调的字母1980.2国际音标(修改至1951年)1980.2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1980.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二)1980.2李荣吴语本字举例1980.2陈慧英广州方言熟语举例1980.2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下) 1980.2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上) 1980.2稿约1980.2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1980.3林茂灿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1980.3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1980.3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一)[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3 叶祥芩苏州方言中[ts ts‘s z]和[t§t§‘§½]的分合1980.3白宛如广州话本字考1980.3高葆泰兰州音系略说1980.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下) 1980.3《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第一篇至第九篇总目录1980.3稿约1980.3吕叔湘丹阳方言的指代词1980.4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1980.4傅佐之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语的腭化现象1980.4黄敬旺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的腭化现象1980.4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二)[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4 张成材西宁方言记略1980.4谢自立苏州方言的五个合音字1980.4高玉振深县方言本字考1980.4黄典诚闽语人字的本字1980.4朱文献江苏海门话的“交关”1980.4田懋勤四川话的“安逸”1980.4梁洁英广州话的“亲”字1980.4方言编辑部《方言》两年1981.1贺巍济源方言记略1981.1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1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二)1981.1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三)[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1.1 梅祖麟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1981.1颜逸明平阳县和泰顺县方言情况1981.1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一)1981.1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一)1981.1白宛如广州方言的ABB式主谓结构1981.2厉兵长海方言的儿化与子尾1981.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2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二)1981.2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二)1981.2语言所方言组方言调查词汇表1981.3甄尚灵遂宁方言里的“有”和“没有”1981.3陈蒲清益阳方言的边音声母1981.3梅祖麟古代楚方言中“夕()”字的词义和语源1981.3 张家茂《三言》中苏州方言词语汇释1981.3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三)1981.3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三)1981.3丁声树撰文汉语音韵讲义1981.4李荣制表汉语音韵讲义1981.4沈同上海话老派新派的差别1981.4罗福腾牟平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1981.4小川环树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1981.4李熙泰厦门方言的一种构词法1981.4温端政太原方言词汇1981.4稿约1981.4李荣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1982.1汉语方言学会章程1982.1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1982.1侯精一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语助词的读音1982.1白宛如广州方言连读音变举例1982.1李熙泰厦门方言的“熊”字1982.1贺巍获嘉方言韵母的分类1982.1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切脚词”1982.1叶国泉信宜方言的变音1982.1唐志东信宜方言的变音1982.1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一)1982.1 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一)1982.1方言编辑部赵元任1982.2侯精一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二)1982.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二)1982.2杨焕典桂林方言词汇1982.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二)1982.2李荣论北京话“荣”字的音1982.3熊正辉南昌方言里曾摄三等读如一等的字1982.3易家乐论潮州方言古去声浊声母字今调类的分化1982.3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1982.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声象字重叠式1982.3叶祥芩苏州方言形容词的“级”1982.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词的子尾1982.3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三)1982.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汇1982.3涂光禄对《贵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一文的几点意见1982.3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三)1982.3李荣论“入”字的音1982.4谢自立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单字调1982.4平田昌司休宁音系简介1982.4岩田礼连云港市方言的连读变调1982.4郝凝安庆方言词汇1982.4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一)1982.4李荣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1983.1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1983.1 叶祥芩吴江方言声调再调查1983.1甄尚灵四川方言代词初探1983.1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记略1983.1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二)1983.1李荣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83.2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的声韵调1983.2王太庆铜陵方言记略1983.2李熙泰厦门方言阴平和阳平的变调1983.2易家乐南雄方言记略1983.2王玲玲《北京话单音词词汇》的补充1983.2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一)1983.2李荣《切韵》与方言1983.3梁玉璋福州方言连读音变与语义分别1983.3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3.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连读变调1983.3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罗杰瑞闽语里的古方言字1983.3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1983.3颜森新干方言本字考1983.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二)1983.3甄尚灵四川方言的鼻尾韵1983.4沈同祁门方言的人称代词1983.4陈昌仪都昌(土塘)方言的两个特点1983.4侯精一长治方言记略1983.4钱乃荣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1983.4石汝杰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1983.4汪平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格式1983.4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三)1983.4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3.4颜逸明江苏境内吴语的北部边界1984.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的吴语边界1984.1许宝华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1游汝杰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1蔡勇飞吴语的边界和南北分区1984.1方松熹舟山群岛的方言1984.1叶祥芩关于苏州方言的调类1984.1张盛裕银川方言的声调1984.1甄尚灵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1984.1贺巍获嘉方言形容词的后置成分1984.1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节的鼻音1984.1张惠英“何”与“何物”1984.1林茂灿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颜景助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孙国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4.1 颜逸明南通金沙话的归类1984.2敖小平南通金沙话的归类1984.2叶祥芩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钱兴奇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蔡国璐丹阳方言的分区1984.2曹剑芬沙洲县的方言1984.2周维勋沙洲县的方言1984.2鲍士杰浙江东南沿海的吴语与闽语1984.2傅佐之平阳蛮话的性质1984.2郑张尚芳平阳蛮话的性质1984.2熊正辉怎样求出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1984.2傅国通武义方言的连读变调变调1984.2白宛如广州话元音变化举例1984.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训读字1984.2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1984.2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三)1984.2黄典诚闽语的特征1984.3张振兴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1984.3台湾省语言地图八幅1984.3张成材青海省汉语方言的分区1984.3俞敏哥儿、哥儿俩、哥儿们1984.3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考1984.3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二)1984.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续稿1984.3叶祥芩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方言1984.4许宝华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汤珍珠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游汝杰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方松熹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傅国通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傅佐之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颜逸明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严振洲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钱文俊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翁寿元读《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4梁猷刚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1984.4梁猷刚海南岛琼文话与闽语的关系1984.4俞敏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1984.4贺巍洛阳方言记略1984.4陈洁雯上古音复声母:粤方言一个半音节的字所提供的佐证1984.4 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庆祝吕叔湘先生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六十年1985.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1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1985.1陈宁萍宁波方言的变调现象1985.1李行德广州话元音的音值及长短对立1985.1郑张尚芳蒲城方言的南北分区1985.1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1985.1许宝华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汤珍珠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游汝杰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梁猷刚语言复杂的海南岛儋县那大镇1985.1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一)1985.2梁猷刚广东省北部汉语方言的分布1985.2鲍明炜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1985.2颜景常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1985.2贺巍河南省西南部方言的语音异同1985.2翁寿元无锡方言的归属1985.2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1985.2张盛裕敦煌音系记略1985.2白宛如南宁白话[Âai33]与广州话的比较1985.2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二)1985.3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1985.3张振兴闽语的分区(稿)1985.3杨焕典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梁振仕广西的汉语方言(稿) 1985.3李谱英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刘村汉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张洪年镇江方言的连续变调1985.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文白读1985.3钱曾怡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曹志耘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罗福腾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黄雪贞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语音构造的特点1985.3 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李荣三个单字调的方言的调类1985.4钱曾怡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高文达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张志静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周振鹤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985.4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985.4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1985.4汉语方言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1985.4刘村汉广西蒙山语言图说1985.4闭克朝桂南平话的入声1985.4梁德曼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现状和未来1985.4陈慧英广州话的“噉”[kŒm35]和“咁”[kŒm33] 1985.4 潘家戆山西闻喜方言古帮组声母字的读音1985.4郑戆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1985.4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傅国通吴语的分区(稿)1986.1蔡勇飞吴语的分区(稿)1986.1鲍士杰吴语的分区(稿)1986.1方松熹吴语的分区(稿)1986.1傅佐之吴语的分区(稿)1986.1郑张尚芳吴语的分区(稿)1986.1郑张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区(稿)1986.1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1孙维张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路野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李丽君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贺巍冀鲁豫三省毗连地区的方言分界1986.1董绍克山东阳谷梁山两县方言的归属1986.1卢今元吕四方言记略1986.1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一)1986.1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一)1986.1侯精一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温端政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田希诚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张盛裕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2 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2 李荣温岭话“鹹淡”倒过来听还是“鹹淡”1986.2 叶祥芩赣东北方言的特点1986.2陈淑静河北保定地区方言的语音特点1986.2黄雪贞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1986.2梁猷刚海南岛文昌方言音系1986.2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音系1986.2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城关)方言的连读变调1986.2 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二)1986.2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二)1986.2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3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3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1986.3郭正彦黑龙江方言分区略说1986.3崔荣昌四川省西南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1986.3崔荣昌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1986.3李锡梅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1986.3刘光亚贵州省汉语方言的分区1986.3张振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1986.3梁猷刚广西钦州地区的语言分布1986.3李崇兴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1986.3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三)1986.3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三)1986.3贺巍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钱曾怡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陈淑静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1986.4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1986.4鲍厚星湖南方言的分区1986.4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1986.4李大业兴和音系略说1986.4巢宗祺苏州方言中“勒笃”等的构成1986.4张宁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1986.4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四)1986.4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四)1986.4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1987.1俞敏北京话全浊平声送气解1987.1马希文北京方言里的“着”1987.1朱建颂武汉方言的重叠式1987.1汪平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1987.1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1987.1翟时雨陕西省南部地区方言的归属1987.1张振兴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闽语1987.1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的变调1987.1蔡权广西廉州方言音系1987.1周祖瑶广西容县方言的小称变量1987.1汪平苏州方言的特殊词汇1987.1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1987.2罗杰瑞邵武方言的归属1987.2梁德曼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1987.2刘自力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1987.2张惠泉贵阳方言动词和重叠式1987.2方松熹舟山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7.2张盛裕银川方言三字组的连调1987.2贺巍获嘉方言的轻声1987.2杨顺安五度字调模型在合成汉语语音中的应用1987.2 万幼斌鄂州方言词语举例1987.2《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补正1987.2熊正辉广东方言的分区1987.3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1987.3钱曾怡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曹志耘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罗福腾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石明远山东省莒县方言音系1987.3周庆生郑州方言的声韵调1987.3李蓝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1987.3涂光禄贵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1987.3杨发兴湖北长阳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1987.3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县境内方言的分布1987.3锺隆林湖南省来阳方言记略1987.3周日健广东省惠阳客家话音系1987.3日本国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教授逝世1987.3张均如记南宁心圩平话1987.4李未广西灵川平话的特点1987.4黄雪贞惠州化的归属1987.4张振兴广东海康方言记略1987.4汉语方言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1987.4储诚志安徽岳西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李济源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谢伯端嘉禾土话“一二两”的读音及用法1987.4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1987.4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一)1987.4方言编辑部李方桂1988.1李荣渡江书十五音序1988.1平田昌司闽北方言“第九调”的性质1988.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8.1刘俐李焉耆音系记略1988.1崔荣昌四川乐至县“靖州腔”音系1988.1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记略1988.1黎纬杰广州话量词举例1988.1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二)1988.1《中国语言地图集》出版1988.2梁敏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1988.2 张均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1988.2 朱建颂武汉方言的演变1988.2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归属1988.2陈淑静河北满城方言的特点1988.2吴英俊海南省儋州方言单字音表1988.2高福生安义方言同音字汇1988.2傅国通武义方言数词和量词的变调1988.2刘村汉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1988.2肖伟良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1988.2施其生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1988.2俞敏北京话本字劄记1988.2张华文《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补正1988.2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音系1988.3汪平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88.3俞光中嘉兴方言同音字汇1988.3甄尚灵《西蜀方言》与成都语音1988.3Peter Ladefoged 国际音标的修订1988.3李荣“捐”字的音1988.3颜景助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1988.3林茂灿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1988.3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1988.4俞敏北京话口语“看不见、找不着”一类词1988.4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1988.4张盛裕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汪平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沈同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冯爱珍福建省福清方言的语音系统1988.4郑戆德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1988.4俞光中嘉兴方言本字考1988.4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相当于北京话“的”字的语法成分1989.1 徐丹北京口语中非指人的“他(它)”1989.1郭建荣孝义方言降升调韵母中的间歇1989.1翟英谊山西娄烦方言同音字汇1989.1崔荣昌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1989.1沈同祁门方言的语音特点1989.1张光宇海口方言的声母1989.1冯成豹海南省板桥话的语音特点1989.1张振兴闽语的分布和人口1989.1颜森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1989.1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续考1989.1周一民《北京方言词典》订正1989.1丁声树河南省遂平方言记略1989.2丁声树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89.2李荣丁声树1989.2熊正辉跟丁声树先生在昌黎调查方言1989.2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白宛如广州话中的省略性变音1989.2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1989.2赵日新安徽绩溪方言音系特点1989.2胡士云涟水方言同音字汇1989.2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本字考1989.2吴建生永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1989.2李改样水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1989.2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1989.2李荣中国的语言和方言1989.3海外华人人口资料三份1989.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一)1989.3 史瑞明杭州方言里儿尾的发音1989.3熊正辉南昌方言同音字汇1989.3鲍厚星湖南邵阳方言音系1989.3张成材商县方言两字组的连续变调1989.3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囝”字1989.3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逆序词1989.3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形容词汇释1989.3稿约.音标及其他记音符号1989.3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1989.3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1989.4《中国语言地图集》目录1989.4詹伯慧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1989.4张日昇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1989.4张盛裕潮阳方言形容词的程度状语补语与宾语1989.4 李如龙闽南方言的“相”和“厮”1989.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二)1989.4 汉语方言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1989.4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1989.4翟英谊娄烦方言的声韵调1989.4凌培《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1989.4钱嘉猷《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1989.4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的类型1990.1刘斌赣榆(刘沟)方言同音字汇1990.1彭小川广东南海(沙头)方言音系1990.1陈忠敏鄞县方言同音字汇1990.1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帮母端母的读音1990.1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三)1990.1 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的儿化1990.1李锡梅江津方言词尾“头”和方位词“高”1990.1 朱永锴香港粤语词语汇释1990.1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1990.1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1990.1石明远古庄章知三组声母在莒县方言的演变1990.2苏晓青海州方言同音字汇1990.2乔全生山西汾西方言的归属1990.2万幼斌鄂州方言儿化1990.2冯爱珍福清方言声母与《广韵》声母比较1990.2 贺巍获嘉方言的语法特点1990.2项梦冰连城(新泉)话反复问句1990.2张惠英广州方言词考释(一)1990.2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1990.2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1990.2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1990.2蒋希文黔东南汉语方言1990.3董正谊湖南省攸县方言记略1990.2陈昌仪余干方言同音字汇1990.3梁玉璋武平县中山镇的“军家话”1990.3张树铮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形容词1990.3陈有恒湖北蒲圻话的人称代词1990.3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1990.3肖黎明贵州省沿河白话的“些”字1990.3黄佩文《北京话单音词典》再补1990.3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1990.3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1990.3李荣颱风的本字(上)1990.4罗杰瑞江山方言中类似闽语的成份1990.4冯爱珍福清方言韵母与《广韵》韵母的比较1990.4 卢今元吕四方言里的阳上字1990.4詹伯慧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1990.4何伟棠广东增城方言同音字汇1990.4顾黔泰兴方言同音字汇1990.4蔡权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1990.4 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1990.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1990.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1990.4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动词汇释1990.4李荣颱风的本字(中)1991.1曾宪通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述略1991.1邱尚仁南城方言的语音系统1991.1周磊吉木萨尔方言同音字汇1991.1孟庆海阳区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1991.1李永明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语1991.1 林彬吴川方言新属称谓词1991.1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词汇(一)1991.1李荣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序1991.2李荣山东省方言志丛书序1991.2。
钢琴转指方法技巧
钢琴转指方法技巧钢琴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乐器,它不仅具有美妙的音色,还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转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流畅地弹奏乐曲,提高演奏的质量。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钢琴转指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基本的转指方法在钢琴演奏中,转指可以使得手指更加灵活,更加自如地在键盘上跳跃。
基本的转指方法包括:1. 交替转指:即左右手指交替使用,如左手2指与右手3指同时按下,当左手3指按下时,右手2指同时弹起。
2. 交错转指:即左右手指交错使用,如左手2指和右手3指同时按下,当左手3指按下时,右手2指同时弹起。
3. 连续转指:即同一个手指连续使用,如左手2指按下,当左手3指按下时,左手2指不松开,而是继续按住,直到左手4指按下时才松开。
二、练习转指的方法1. 练习基本的转指方法首先,我们需要练习基本的转指方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转指技巧。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乐曲练习,例如《小星星》、《欢乐颂》等,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提高转指的灵活度和准确度。
2. 练习转指的速度和力度转指的速度和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到我们演奏的流畅度和音乐性。
我们可以通过练习一些特定的练习曲目来提高转指的速度和力度,例如《汉宫秋月》、《恋爱进行曲》等。
3. 练习转指的灵活度和稳定性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手指的灵活度和稳定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转指技巧。
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一些特定的手指训练来提高手指的灵活度和稳定性,例如使用手指练习器进行练习,或者进行一些手指按摩和拉伸等。
三、注意转指时的细节在进行钢琴转指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们演奏的效果和质量。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指力要均匀:在进行转指时,我们需要保持手指的力度均匀,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手指过度疲劳或者手指不够灵敏的情况。
2. 跳指要准确:在进行跳指时,我们需要保持手指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漏按或者误按的情况。
古汉语“者”:自指和转指如何统一
作者: 吴怀成[1];沈家煊[2]
作者机构: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上海;[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出版物刊名: 中国语文
页码: 277-28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先秦“者”;自指;转指;提顿复指词
摘要:本文讨论如何对先秦“者”的各种用法做统一的解释。
首先说明“者”无法统一
为“名词化标记”,试图这样统一的努力不成功。
然后说明朱德熙将“者”统一为“转指标记”的提议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把自指的“者”和转指
的“者”统一解释符合科学研究追求“简洁性”的精神,突破了自指和转指必须对立的成见;存在的问题则是这种处理存在一个理论上的不自洽:如果将VP后的“者”定性为名词化标记,就无法将“者”统一为转指标记;如果将“者”统一为转指标记,就不能将VP后的“者”定性为名词化标记。
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彻底摆脱印欧语观念的束缚,过分看重主谓结构的地位和默认“名动分立”。
针对问题和问题的成因,本文提出的统一方式是将“者”根本上定性为自指性的“提顿复指词”,它的转指功能是衍生的,这个解释在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上达成一致。
论古汉语中反身代词的转指用法
论古汉语中反身代词的转指用法陶智;刘胜【摘要】反身代词"己"、"自"、"身"等在古汉语中皆有指代三身的转指用法,通过分析这几个反身代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考察此类现象在古文献中的分布后,认为反身代词转指三身的用法并非其向三身代词的转化演进,也非此类代词语法功能的转变,而是由于古汉语的特点及语境导致反身代词的这种转指用法的产生,其自身表己称之功能并无变化.【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反身代词;转指;三身代词【作者】陶智;刘胜【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合肥,230039;安徽大学,中文系,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论“己”时言:“至如:‘张天锡……至都,为孝武所器。
每入言论,无不竟日。
颇有嫉己者。
’(《世说新语·言语》) 这个‘己’字当‘之’字用,似应属于病句。
”[1]古汉语中代词“己”和“自”一样,一般皆用作表“自身”的反身代词,用法看似比较单纯,诸家古汉语语法著作多有所论及,且各家谓其名称皆有所异。
周法高称其为“复指代词”[2];史存直《文言语法》中由代词中分出人称、指示、疑问三类,而将“己”纳入“其他代词”之列[3];杨伯峻、何乐士谓之“己身称”代词[1];杨树达称之为“表己身诸字”[4];高名凯谓其“反身代词”[5];王力《汉语语法史》也有论“反身代词”章节,但未曾有论“己”之用法[6]。
但是对其作为反身代词之用法的探讨,观点并无分歧。
反身代词“己”多表自身,可据具体语境译为“某某自己”。
如《孟子·滕文公下》:“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蹙曰:‘恶是用鶃鶃者为哉!’”《孙子·谋攻》:“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这里的“己”都是指前面已有所提及的人或泛指自身。
四川大学9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考研历年真题及解析
四川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9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主编:弘毅考研编者:远空弘毅教育出品【资料说明】《9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解析》系四川大学优秀中文考研辅导团队集体编撰的“弘毅胜卷系列资料“之一。
历年真题是除了参考教材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份资料,其实,这也是我们聚团队之力,编撰此资料的原因所在于历年真题除了能直接告诉我们历年考研试题中考了哪些内容,哪一年考试难,哪一年考试容易之外,还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1.命题风格与试题难易第一眼看到川大历年试题的同学,都觉得试题“简单”。
其实,这也是很多学生选择川大的原因吧。
川大的试题不偏、不怪,80% 的题目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其实,“试题很基础”----“试题很简单”----“能得高分”根本不是一回事。
试题很基础,所以每个学生都能答上一二,但是想得高分,就要比其他学生强,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
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这容易吗?大家不要被试题表象所迷惑。
很多学生考完,感觉超好,可成绩出来却不到100分,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把考的基础当成考的简单。
其实这很像武侠小说中的全真教,招式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剑走偏锋的现象,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内功是不会成为大师的。
我们只能说命题的风格是侧重考察基础的知识,但是,我们要答出亮点,让老师给你高分,这并不容易。
2.考试题型与分值大家要了解有哪些题型,每个题型的分值。
从最近五年看,川大的题目主观题比较多,可很多考生平时喜欢做选择题,不想写,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傻眼。
每个题型的分值是不一样的,一个名词解释一般也就是2-5分,可一个主观答题至少十分。
这要求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表达能力的练习。
3.各章节的出题比重川大的专业课没有考试大纲,因此没有重、难点的告知,但大家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各个章节在整个考研中的重要地位。
例如,历年胡本的《现代汉语》是客观题考察的重点,近年来,张本和杨本《现代汉语》考察力度逐渐增加,不仅涉及到客观题,也有部分主观题直接出自教材中。
概念物化与名词化
收稿日期:2007-07-03作者简介:高 航(1971-),男,河南西华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概念物化与名词化高 航(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以往关于汉语名词化的研究受制于客观主义语义学的影响,忽视了一般认知能力的作用。
从认知语法角度进行的考察表明: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概念物化是动词发生名词化的根本机制。
在概念组织的各个层面上,从光杆动词到动词短语,再到限定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
它们的名词化都可以看作名词,都是象征结构,只不过在象征复杂程度、具体程度、固化程度和规约化程度4个方面存在量的差别,而非质的不同。
关键词:认知语法;概念物化;意象图式;名词化中图分类号:H 14612 文章编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7)06-0014-04Conceptual Reifi cati on and No m i nalizati onGAO H ang(Depart m ent of Eng li sh ,PLA U niversity of Fore i gn L anguages ,Luoyang ,H enan P rov .,471003,China)Abstrac t :P rev ious stud ies o f no m i na lization i n Chi nese we re constra i ned by ob jec ti v ist se m antics ,ignor i ng t he ro l e of genera l cognitive ab iliti es .A n exam i na tion of th i s issue fro m the perspec ti ve o f cogn itive g ramm ar s uggests that concept ua l re ifi cation is the funda m enta l m echanis m responsible for nom i nali zati on i n Chi nese .A nd no m i na lization can o ccur on var i ous levels of concept ua l o rganiza tion ,fro m verbs ,ve rb phrases to fi nite c l auses .T hese no m i na liza tions d iffer fro m one another i n te r m s o f four pa rame ters ,inc l udi ng symbo lic co m plex i ty ,specific it y ,entrenchm ent ,and conventiona lization .A nd the ir d iffe rence is a m atter o f degree .K ey word s :cogniti v e g ramm ar ;conceptua l re ifica ti on ;i m ag e -schema ;nom ina liza ti on0.引言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定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的性质,即所谓名物化或名词化问题。
泰语动词的指称化
泰语动词的指称化收稿日期:2017-07-10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青年基金科研项目(编号2017QN2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静怡(1982-),女,云南昆明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一、问题的由来泰语属于孤立型语言,缺乏词的形态变化。
泰语中的动词做谓语是普遍的语法现象,然而,动词做主语或宾语是否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呢?据笔者的观察,在泰语中,动词可以直接做主语或宾语,有时是零标记的,有时是带标记的。
正是由于泰语缺乏词形变化,因此,词缀kaan 2是研究泰语动词名物化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它的语法功能制约着泰语动词表述功能的转化,并且是使动词指称化的标记。
kaan 2可以区分动词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指称化,可以区分动词在主宾语位置上的表述功能的共性与差异。
目前,泰语语法学界尚未讨论过动词的指称化这一问题,而在汉语语法界不乏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二、理论回顾泰语语法学界对词缀kaan 2的讨论,可以以Amara 的两篇文章为标志性成果。
Amara (1996)指出kaan 2这个名词化词缀,是由一个表示工作、事务、事情的实词通过语法化手段发展而来。
kaan 2和khwaam 2两个词缀是语法化的结果,随后作者在文中分析并统计了kaan 2和khwaam 2在报纸、小说的独白以及小说的对话中出现的频率,发现这两个词缀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高于口语中的使用频率。
Amara (2005)指出kaan 2用于动作动词前,而khwaam 2用于状态动词前,但是kaan 2也有用于状态动词前的情况。
并说明了有些动词既可以加kaan 2,又可以加khwaam 2。
作者把泰语中的动词分为可察觉(感知)动词、不可察觉(感知)动词、兼属可察觉动词和不可察觉动词三类。
可察觉动词前面只能出现kaan 2。
不可察察觉动词和不可察觉动词这个类前面既可以出现kaan 2,又可以出现khwaam 2,但是其表达的含义不一样。
《论语》中“者”字自指用法分析
第25卷 第5期2020年10月25日 V ol. 25 No. 5Oct . 25,2020Journal of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论语》中“者”字自指用法分析鲍雅洁(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摘 要:朱德熙曾提出古汉语中“者”字的自指用法与转指用法,这一观点对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自《马氏文通》后,学界对古汉语“者”字的词类归属争执不定,但鲜少有学者从自指与转指的角度入手进行论证。
结合先秦重要文献《论语》,将表示自指功能的“者”字归属于语气助词,既符合上古汉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又有助于寻找自指与转指功能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二者的统一。
关键词:“者”;《论语》;自指;词类归属中图分类号:H 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 (2020)05-0051-05收稿日期:2020-06-25作者简介:鲍雅洁(1996-),女,河北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音韵学研究。
一、引言朱德熙曾在《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以下简称《自指与转指》)一文中提出了汉语中“者”字的自指用法与转指用法,并结合先秦汉语文献对此进行深刻论述,以此作为反对汉语“零形式名词化”的依据之一。
这一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德熙在文章中指出,转指是指“名词化造成的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不同”。
[1](P 16)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转指义的“者”字(以下简称“者t ”)是用来提取主语的,所以在“者t ”所在的句子中,主语多缺位。
例如:1)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论语·乡党》)①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例1为“名词性成分+者t ”(以下简称“名词性成分”为NP ),“杖者”本表示“拄拐杖的人”,代指“老年人”,与“杖”的所指不同;例2与例3均为“谓词性成分+者t ”(以下简称“谓词性成分”为VP ),“逝者”表示“消逝的时光”,“知者”表示“智慧的人”,“仁者”表示“拥有仁德的人”,其所指均与未加“者t ”的原成分所指发生转变,朱德熙称这种变化是将陈述义转化为指称义。
也谈“是……的”结构句的宾语
也谈“是……的”结构句的宾语将带宾语的“是……的”结构句形成的两种句法配列等值看待是将问题简单化的一种表现。
两种不同的配列不是由音节、动宾结构类型差异导致的,而是由“VP的”兼具自指与转指两重属性决定的,自指与转指可以解释“NP-是-M-V-O-的”和“NP-是-M-V-的-O”两种配列在语义上的差别。
标签:“是……的”结构句宾语自指转指一、引言“是……的”结构句指的是这样一些句子:(1)他是昨天來的北京。
(2)她是昨天在西单买的这本书。
(3)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住址的?我们把例(1)~(3)中的“北京”“这本书”和“我的住址”称为“是……的”结构句的宾语。
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是……的”结构句的宾语在句法位置上具有两种实现可能,即位于动词后“的”前(V+O+的)或动词后“的”后(V+的+O)。
这两种句法配列有时被视为等价句式,如例(4)常常被视为例(1)的等价句式:(4)他是昨天来北京的。
为方便起见,我们将“是……的”结构句与其宾语在句法上形成的两种排列表示如下(NP代表体词性成分,M代表修饰或限制性成分,V代表核心动词,O 代表宾语成分):(5)NP-是-M-V-O-的(6)NP-是-M-V-的-O二、相关研究带宾语的“是……的”结构句在句法上之所以能够形成两种配列,关键在于其宾语可以移位。
这种移位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从“的”前移至“的”后,二是从“的”后移至“的”前。
以前的学者关于“是……的”结构句的宾语的研究并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李培元(1980)、牛秀兰(1991)和刘月华(2001)的研究。
李培元(1980)认为如果宾语是名词,放在“的”前和“的”后均可,意义上没有太明显的差别。
刘月华(2001:765)认为,如果“是……的”结构中的动词带宾语,这个宾语可以紧跟动词,置于“的”前,也可以放在“的”后,口语以放在“的”后更为常见。
如果宾语是人称代词,则常常放在“的”前。
语义的组合
3.双目谓词 • • • • • •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发明了蒸汽机 我们学习科学技术. 学习科学技术 我们学习科学技术. 小孩儿都喜欢动画片. 喜欢动画片 小孩儿都喜欢动画片. 高等动物. 人是高等动物. 王老师有许多学生. 王老师有许多学生. 家乡变成了花园. 变成了花园 家乡变成了花园.
状语的类型 • • • • • • • 都(全)来了(范围) 来了(范围) 特别、非常) 程度) 很(特别、非常)冷(程度) 马上) 时间) 刚(才、马上)走(时间) 操场上跑步(处所) 操场上跑步(处所) 难道不是(语气) 又来了(频率) 难道不是(语气) 又来了(频率) 拼命地哭,汗流浃背地干着(情态) 拼命地哭,汗流浃背地干着(情态) 电话联系(方式)粗绳子捆(工具) 电话联系(方式)粗绳子捆(工具)
语义角色
• • • • • • • 主体格: 主体格: 小王来了 来了。 小王来了。 四舍住女生 女生。 四舍住女生。 时间就这样白白的过去了 就这样白白的过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的过去了。 大风吹坏了门上的玻璃 吹坏了门上的玻璃。 大风吹坏了门上的玻璃。 李白是唐朝人 是唐朝人。 李白是唐朝人。 化工厂失火了 失火了。 化工厂失火了。
油 上位: 上位:油 • • • • • 下位: 下位:油苗(石油)油酥(食用油) 石油) 食用油) 球 上位: 上位:球 下位: 足球) 乒乓球) 下位:角球(足球)削球(乒乓球) 三分球 篮球) 三分球(篮球)
B.入词后产生区别义 B.入词后产生区别义 • • • • • 单个的) 多数的) 头雁(单个的)雁阵(多数的) 施事) 受事) 猎狗 (施事)猎虎(受事) 香蕉苹果 味道像香蕉) 苹果( 香蕉苹果(味道像香蕉) 香蕉座 形状像香蕉) 香蕉座(形状像香蕉)
第六章关于指称、陈述、修饰、辅助的理论
第六章关于指称、陈述、修饰、辅助的理论朱德熙先生将表述功能只分为指称和陈述两种类型,郭锐则把表述功能分为四种基本的类型:a.陈述——表示断言;b.指称——表示对象c.修饰——对陈述或指称的修饰、限制;d.辅助——起调节作用。
指称、陈述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朱德熙先生提出来的(见《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载《方言》1983年第1期)。
6.1 语言的表达形态及其相互转化语言表达基本上取三种形态:指称形态、陈述形态、修饰形态。
指称就是所指,陈述就是所谓,修饰就是所饰。
指称形态反映在语法上是体词性成分,反映在意义上是名称;陈述形态反映在语法上是谓词性成分,反映在意义上是命题,或者是断言;修饰形态反映在语法上是饰词性成分,反映在意义上是属性或状态。
例如:指称修饰战争残酷的战争计划(名)完整的计划吃的许多吃的大姑娘漂亮的大姑娘陈述修饰打仗拼命地打仗计划(动)秘密地计划吃慢慢地吃大姑娘了已经大姑娘了我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就是交替、重复运用这三种表达形态把我们的思想、感情外化并传递出去的过程。
指称、陈述、修饰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1.把指称形态转化为陈述形态,常用的语法手段有如下两种:(1)在指称形态后面加上动词性后加成分。
例如:汽→汽化现代→现代化工业→工业化(2)后加“了”。
例如:研究生→研究生了春天→春天了处长→处长了王府井→王府井了2.把指称形态转化为修饰形态,常用的语法手段有如下三种:(1)同相应的介词构成介词结构,或者说用相应的介词引入。
例如:外商→同外商谈判箱子→用箱子包装上级→向上级汇报北京→从北京出发(2)后面附着上“地”。
例如:历史→历史地再现当时的情景模范→模范地遵守各项纪律客观→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艺术→艺术地表现生活(3)后面附着上“似的、般的”。
例如:猛虎→猛虎似的扑向敌人旋风→旋风般的转过身来孩子→孩子似的笑了起来暴风雨→机枪暴风雨般的扫射起来3.把陈述形态转化为指称形态,常用的语法手段有:(1)在陈述形态后面加上名词性后加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的“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1引言汉语和印欧语语法上的显著区别之一,是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两者合称谓词可以直接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无需改变形式。
过去有的语法论著认为主语和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已经转化为名词。
五十年代国内的“名物化”的说法,六十年代国外的“零形式名物化”(Zero nominalization)的说法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我们曾经对名物化的说法作过评论,这里不重复。
我们认为,汉语对的动词、形容词本身可以做主宾语,也可以名词化以后做主宾语。
不过凡事真正的名词化都有实在的形式标记。
所谓“零形式名词化”,对于汉语来说,只是人为的虚构。
本文打算分析现代汉语的“的”和古汉语的“者、所、之”等名词化标记的性质,并且从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两方面比较其异同。
&自指和转指2.1从语义的角度看,谓词性成分的名词化有两种。
第一种单纯是词类的转化,语义保持不变。
例如英语形容词kind加上后缀-ness之后,转化为名词kindness 和kind的词汇意义是一样的,后缀-ness没有给词根kind添加新的意义。
所以在词典里,kindness可以附在kind之下,注明词类,无需另外释义。
第二种除了词类的转化以外,词义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英语动词write加上后缀-er转化为名词writer。
前一种名词化造成的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相同,这种名词化可以称为自指;后一种名词化造成的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不同,这种名词化称为转指。
上文说英语后缀-ness没有给词根添加新的意义,这倒不是说kindness和kind 的意义毫无区别,只能说自指意义(kindness)只跟谓词自身(kind)的意义相关,而转指意义则跟谓词所蕴含的对象相关(例如writer指动作的施事,employee 指动作的受事)。
英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只有通过构词手段或句法手段(详下)转化为名词性成分之后才能在朱宾语位置上出现。
表示自指意义的名词的后缀-ness,-ity,-ation,-ment之类就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类后缀只有语法上的价值,没有词汇上价值。
英语government的本义是统治,当“政府”讲,是词义的引申;association 的本义是联合,当“协会”讲,也是词义的引申。
这两个词里的-ment,-ation仍旧是表示自指的后缀。
汉语的名词后缀“-子,-儿,-头”加在谓词性词根上造成的名词绝大部分都是表示转指意义的,例如;1.-子——扳子塞子骗子傻子辣子2.-儿——盖儿画儿印儿黄儿尖儿3.-头——念头楦头吃头看头苦头汉语缺乏表示自指意义的名词后缀,很可能就是因为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本身就能充任主宾语,不像英语那样必须在形式上名词化之后才能在主宾语的位置上出现。
2.2以上说的是构词平面上的名词化。
句法平面上的名词化也有自指和转指的区别。
例如英语用that引出的名词从句(noun clause)就有自指和转指两种类型。
4.The Diamonds that she stole was lost.5.I saw the diamond that she stole.6.That she stole the diamond is incredible7.The fact that she stole the diamond has been proved.[4-5]两句里的that she stole 指diamond,表示转指意义,[6-7]两句里的that she stole the diamond指她偷钻石这件事本身,表示自指意义。
[4-5]的that 从句里有缺位(宾语没有出现),[6-7]的that从句里没有缺位(宾语出现)。
英语用that 引出的名词从句里有缺位是表示转指意义,无缺位时表示自指意义。
这一点跟汉语的“VP的”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英语里表示转指意义的that从句只能在定语位置上出现,而汉语则是表示自指意义的“VP的”只能在定语位置上出现。
看下文5.1。
2.3现代汉语句法平面上名词化的主要手段是在谓词性成分后头加“的”。
这样造成的名词性结构跟英语用that组成的名词从句一样,可以表示转指意义,也可以表示自指意义。
这里先举表示转指意义的例子:8.红:红的(红颜色的东西)9.吃:吃的(食物/吃东西的人)10.没钱;没钱的(没钱的人)11.叶子上长刺儿:叶子上长刺儿的(叶子上长刺儿的植物)表示转指的“的”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语法功能的转化,就是名词化,二是语义功能的转化,如果我们只能看到“的”有名词化的功能,看不到他还有语义转化的功能,那就不容易说明为什么“的”除了在谓词性成分后头出现以外,还能在名词性成分后头出现,例如:木头的、外国的、我哥哥的。
“木头的、外国的、我哥哥的”本来就是名词性成分,加上“的”以后,从一个名词性成分变为另一个名词性成分,语法功能没有变,可以语义功能变了。
2.4“的”可以加在单独的谓词后头,也可以加在由谓词组成的各类谓词性结构(包括主谓结构)后头。
如果我们把这些统称为谓词性成分,并且用VP来表示,那么当我们在VP后头加上“的”的时候,原来表示陈述(assertion)的VP 就转化为表示指称(designation)的“VP的”了。
这种指称形式跟直接用名词表示的指称形式不同,它是通过陈述形式表示出来的一种分析形式。
请比较[12]和[13]。
12 名词——食物改锥教员母亲13 VP的——吃的起螺丝的教书的做母亲的2.5“VP的”所表示的转指意义的范围很广。
它可以指动作的施事,也可以指受事、与事、工具等等。
例如:14 施事:游泳的、开车的、坐在主席台上的、什么事儿也不会干的15 受事:新买的、小孩儿画的、从图书馆借来的、让人家瞧不起的16 与事: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那个人)、我借给他钱的(那个人)、我向他请教过的(那个人)17 工具:吃药的(杯子)、裁纸的(刀)、我开大门的(那把钥匙)、装书的(箱子)2.6自指的“VP的”只能在定语位置上出现,而且不能离开后头的中心语独立。
例如:18 开车的技术、说话的声音、走路的样子、到站的时间、爆炸的原因、打架的事情这类“VP的”都是表示自指意义的。
关于自指意义的“VP的”的详细情况看下文5.1.1-2。
2.7先秦汉语里没有跟“的”字功能正好相当的单字。
“的”字的功能是由“者”和“所”两个名词化标记分别承担的。
“者”和“所”分布不同,功能也不一样。
粗略地说,“者”字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头,“所”字加在谓词性成分(双向动词以及由双向动词组成的动词结构,看4.2)前头。
谓词性成分加上“者”和“所”都造成表示转指的名词性结构。
区别是“VP者”往往指施事,有时也指受事;而“所VP”总是指受事、与事、工具等等,不指施事,只有个别的例外,例如:《诗.小雅.小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19-23]“者”字的例子,[24-31]“所”字的例子。
19 施事: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弾其冠。
(荀子.不苟)20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恶。
(韩非子.内储说上)21 人人之场园取人之桃李瓜薑者,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
(墨子.天志下)22 受事:士之急难可使者几何人?(管子.问)23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辨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省略例24、25、26、27、28、29、30、312.8 “者”字除了转指功能之外,还有自指功能。
比较[32]和[33]:3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33 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礼记.中庸)[32]的“仁者”指有“仁”这种德性的人,转指;[33]的“仁者”指“仁”这种德性本身,自指。
“所”字只有只有转指功能,没有自指功能。
&3句法成分的提取3.1&2里对于“VP的/VP者/所VP”等名词化形式转指意义的描写是相当浮面的。
我们知道,由“的、者、所”造成的名词化形式的指称范围宽窄不同。
大体来说,“VP者”和“所VP”的指称范围合起来与“VP的”相当。
而“VP者”与“所VP”的所指有一种不严格的互补关系,即“VP者”大量指施事,少量指受事,不指与事、工具、处所;“所VP”则只能指受事、与事、工具、处所等等,不指施事。
上文的描写不能解释为什么“的、者、所”的所指范围有宽有窄,为什么“VP者”和“所VP”的所指有补,更不能解释为什么这种互补关系又是不严格的。
这种描写方法的弱点在于想要直接描写“VP的/VP者/所VP”等形式的转指意义。
实际上这些形式的转指意义是通过“的、者、所”三者不同的语法功能体现出来的。
为了说明这件事,我们先介绍谓词性成分名词化时“提取”语法成分的概念。
3.2当我们在谓词性成分VP上头加一个名词化的标记——假定说是英语里的that——使它转化为名词性成分的时候,原来表示陈述的VP就转化为表示指称的that+VP了。
我们可以把that+VP看成是从一个比VP略长的谓词性结构VP’里提取出来的。
VP’和VP的差别仅在于包含的名词性成分的数目不同,即VP’至少比VP多包含一个名词性成分。
例如that she stole可以看成是从VP’(she stole the diamond(money,document……))”一类格式里提取出来的宾语部分,或者说它是这种格式的宾语表达式,按照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说英语名词化标记that的语法功能之一是提取宾语。
(事实上,that 不但能提取宾语,也能提取主语。
例如:I met the woman that stole the diamond.)因为that提取宾语时,VP里宾语必须缺位。
所以我们又可以说此时that的作用就是把VP’里提出宾语以后剩余的部分(VP)拿来表达宾语。
3.3采取这种观点来看“的”和“者、所”,就会发现三者的语法功能不同:“者”是提取主语的,“所”是提取宾语的。
因为古汉语里只有施事主语,没有施事宾语,所以“VP者”和“所VP”的所指互补。
又因为古汉语里主语有时也可以指受事,所以这种互补关系只能是不严格的。
“的”既能提取主语,又能提取宾语,所以它的指称范围最宽。
大致说来,“VP的”的所指相当于“VP者”和“所VP”所指的总和。
因此古汉语里“VP者”和“所VP”译成现代汉语都是“VP的”。
9i现在我们可以在上文讨论的基础上对“的、者、所”三者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作比较细致一点的观察。
为了避免混淆,必要时把转指的“的”和“者”分别记为“的t”和“者t”,把自指的“的”和“者”分别记为“的s”和“者s”。
“所”字只有转指功能,没有自指功能,所以不加标记。
&4“者、所、的”的转指功能4.1“者t”4.1.1因为“者t”是提取主语的,所以在“VP者t”里,主语必须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