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湘西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苗族鼓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通过鲜艳的服饰、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激昂的鼓乐,表达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乃至对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苗族鼓舞动作轻盈优美,舞蹈姿态高贵典雅,给人以一种舒缓怡人的感觉,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苗族鼓舞节奏欢快,动感十足,给人以一种欢快愉悦的感觉,蕴含着苗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期盼。
苗族鼓舞音乐优美动人,以悠扬的旋律和跌宕的节奏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个舞蹈过程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给人以一种神秘悠远的感觉,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苗族文化的一面重要的精神旗帜。
苗族鼓舞通过舞蹈姿态、服饰颜色、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表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递了苗族文化的精髓。
苗族鼓舞承载着苗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是苗族人民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传播。
通过苗族鼓舞,人们能够了解苗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领略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进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传统的载体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
湘西苗族鼓舞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乃至对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增强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苗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其功能探析
2006.11湖南农机HUNAN A GRICUL TU RAL MAC HINER Y收稿日期65作者简介蒋波,男,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其功能探析蒋 波(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541001)摘 要: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每一种舞蹈都表现出了独特风格特征。
本文从苗族鼓舞的种类进行研究,探讨了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功能。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形成;功能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6)11-0053-04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
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动作,真实地再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的画面,可以说它是一幅湘西苗族人的历史画卷。
1 苗族鼓舞的种类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湘西苗区代代相传。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独特、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团圆鼓舞”等,以前主要是在每年春节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娱乐表演,如今演变为节庆活动和人们劳动之余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功能的转化也促使鼓舞的节奏及击鼓动作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而且更具表演性质。
花鼓是一组反映劳动生活场景的舞蹈。
它取材广泛、包罗万象,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的动作多来自生活,如插秧、割稻、打谷、以及梳妆等,也有取材于武术的,如“青龙缠腰”、“雪花盖顶”等。
其动作特点为男的健壮有力,女的洒脱柔美。
花鼓舞包含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形式。
动作可随机应变,十分讲究对比、协调。
它还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等民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鼓舞象征意义与功能分析
湘西苗族鼓舞象征意义与功能分析作者:麻三山来源:《艺海》2009年第02期一、湘西苗族鼓舞的渊源、种类和特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人口达1320万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湘西为我国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这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品类繁多,文化遗产特别丰富,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人民十分热爱的民间娱乐活动。
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
汉文史籍中有零星记载,《苗防备览·风俗考》云:“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
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无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无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女左右旋绕而歌,名曰:‘跳鼓舞’。
”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凌纯声、芮逸夫来湘西考察时,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起源做了研究,其合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经比较推断,其年代非常久远。
随着时代的变化,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并广泛流行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种类多达数十种,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其种类除宗教仪式舞外,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多人鼓舞、跳年鼓舞、踩鼓舞、盾牌鼓舞等。
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
各苗区对打鼓有不同的叫法,如:“报浓”、“读浓”、“辽龙”、“秋浓”等。
时间和节气不同,鼓舞活动的叫法也有所变化,如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苗语叫“报浓尖”、“辽浓尖”;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语叫“读浓义”、“报浓义”;赶秋时就叫“读浓秋”;接亲时打鼓叫“报浓巧”等,内涵博大精深。
苗族鼓舞动作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形式多样,特点鲜明,除宗教仪式舞外,根据内容可以表演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舞蹈动作,囊括生产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犁田插秧、打谷、推磨、纺织、美女梳头、绣花挑花等;也有模仿动物的动作,如水牛擦背、猴儿打鼓、猫儿洗脸等等,这些动作在代代相传中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动作及特点。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艺术,是苗族群众日常生活和各种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鼓舞融合了苗族人民的生产劳作和宗教崇拜,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舞姿形式,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推动地方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苗族鼓舞源自苗族人民的生产劳作和宗教信仰,其舞蹈动作和韵律节奏都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播种、收割、婚嫁、祭祀等重大节庆活动中,苗族鼓舞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苗族鼓舞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独特的韵味,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苗族鼓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是苗族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象征。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鼓舞在表演形式上既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魅力,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欣赏价值。
在舞蹈动作上,苗族鼓舞以其轻盈飘逸的舞姿和婉转舒展的动作,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美的理解和生活态度。
在音乐演奏上,苗族鼓舞以其悠扬婉转的鼓声和激昂热烈的舞曲,表现了苗族人民无尽的活力和激情。
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是对苗族文化的一种有力宣传。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苗族鼓舞融合了苗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自然感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鼓舞以其包容性和亲和力,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意志,成为苗族人民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重要象征。
苗族鼓舞通过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开放包容和热情好客。
在苗族人民的传统节庆活动中,苗族鼓舞更是成为人们情感交流和表达民族情感的平台,凝聚了苗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仰。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上传-湘西苗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如今,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渐渐苏醒,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流的今天,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极具民族、宗教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国务院的批准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湘西苗族人眼里,苗族鼓舞是其历史文化的载体,蕴藏着苗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优美的舞蹈动作和欢快的打击节奏深受苗族人民喜爱,虽然在湘西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段时间内引起了湘西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热度褪去之后,苗鼓舞又被人们忽视,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学习。
目前湘西苗鼓舞主要的传承方式为教育与民间传承,所谓的教育传承是指:专业人士开办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各层面,借助教育者的研究和学识促进苗族鼓舞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而民间传承是指:由长辈挑选技艺高超、舞艺精湛的男男女女进行拜师学艺的方式,作为古老的传承方式,民间传承包含这苗族特有的风情与习俗[4]。
自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无论从立法方面还是具体保护措施方面都从了大量的工作,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本文关于湘西苗鼓舞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寻找苗鼓舞保护对策创造了政策保障。
同时,湘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来自各国的游客体会到了湘西苗族鼓舞刚劲、粗犷的美,但其往往被作为副产品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苗族鼓舞自身发展需求,没有后继者,使得苗鼓舞正面临着消亡的可能,因此笔者必须在深入了解苗族鼓舞,充分认识到其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寻找抢救苗族鼓舞的对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鼓舞这一文件瑰宝。
(二)、苗族鼓舞基本概念“诺熊”是一个苗族语言中的概念,所指的就是鼓舞。
而传播发展主要集中苗族集聚地,包括贵州和湖南的苗族聚居地。
该舞蹈的最大特点是鼓和舞的结合。
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节目,一边击鼓边舞,鼓为木制,以牛革蒙于两端[5],置于架上敲击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唐代的史料中就出现过“打鼓路歌”的记载,而主要所在环境背景是“父母死”的场景,此时亲戚也齐聚并且舞蹈,这是一个在白事上的适用。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动律特征。
本文从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舞蹈特征、音乐特色、节奏感和舞步编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湘西苗族鼓舞源自苗族丰富的文化传统,舞蹈特征充满力量和激情,音乐特色饱含民族特色,节奏感强烈明快,舞步编排独具匠心。
综合分析认为,湘西苗族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对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推动其在当代舞台上的传播和发展,为丰富湘西地区的文化生态做出贡献。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动律特征、起源、舞蹈特征、音乐特色、节奏感、舞步编排、艺术价值、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湘西苗族鼓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旨在深入挖掘其独特的舞蹈和音乐特色,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源自苗族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是苗族人民在生活、劳作和庆祝活动中表达情感、祈求神灵祝福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舞蹈和音乐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舞蹈特征、音乐特色、节奏感和舞步编排等方面,我们可以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身临其境的表现力,进一步加深对湘西苗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借此研究我们也可以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传统艺术的创新。
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湘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贡献,推动湘西苗族鼓舞在文化传统和现代艺术交流中的发展。
浅谈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点及当代发展
百家论点浅谈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点及当代发展谢丽(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400)摘要: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至今已有千百年历史。
它不仅反映了苗乡人民质朴的生活,而且舞蹈表演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和内涵都彰显着丰富而独特的魅力。
社会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的不断演变,如今我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期,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艺术特征,传承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为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湘西;苗鼓;艺术形式;当代发展1引言湘西苗族谷物作为民间活动得典型代表,以鼓乐与鼓舞相结合的独特表演形式为主。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为大众所喜爱。
湘西苗族鼓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如今,湘西苗族鼓舞处于一种自发的继承状态,虽然有较好的民众基础,但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生存环境,活动的开展都已经处于令人担忧的地步。
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2.1苗族鼓舞的渊源有关于湘西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族地区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对当地的习俗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调查中看出湘西苗族鼓舞里所反应的文化等现象来考察它的起源。
苗族鼓舞是通过这一民族的祭祀活动而演变过来的。
苗族人民一直都认定世间拥有万物生灵,要一直供奉自己的祖先。
且在面对其他民族进攻时,苗鼓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被苗乡人民视为神灵的庇护。
苗族鼓舞的表演也因此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2.2早期的苗族鼓舞目前的历史资料显示,苗族是我国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也正因如此早期的苗族鼓舞带有浓厚的农业气息。
很多动作都是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部分则是苗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农业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总的来说,早期的苗族鼓舞是以农耕人民为依据创作并留存下来的。
也是后来我们认识和了解早期农耕文化的佐证。
2.3苗族鼓舞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苗族鼓舞的作用也不单单用作节日的庆祝或是传递信息了,今日的苗鼓舞除了娱乐以外还具有竞技性。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
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
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
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
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
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
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
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
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在湘西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并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传承苗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达价值观念的载体。
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对苗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社会和个人有着积极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将就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湘西苗族鼓舞的存在和传承对苗族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承载着苗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传承了苗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为苗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湘西苗族鼓舞,苗族的古老传统和民族特色得以传承下来,不仅使苗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助于保护和维护苗族的文化传统。
湘西苗族鼓舞在传承苗族文化的也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达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苗族鼓舞的舞蹈、音乐和歌词都是通过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
在苗族鼓舞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对祖先、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勤劳、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气质。
这些都是苗族人民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能够激励苗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努力、奋发向上,努力实现民族的振兴和文化的繁荣。
湘西苗族鼓舞对社会和个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标志,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苗族鼓舞的表演和传承,为当地的民俗旅游、文化交流和经济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也提升了湘西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个人方面,湘西苗族鼓舞也能够对从事鼓舞表演的人员起到极大的激励和帮助。
通过参与苗族鼓舞的学习和表演,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舞蹈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的鼓舞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意义,其价值不可估量。
考古学家把湘西苗族的
鼓舞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文献记载,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湘西地区发展和传承的文
化符号,它对于苗族激发热情、动机和勇气,把鼓声传递到了几代人,为苗族支撑起集体
证书,坚定信仰,展示文化实力和凝聚力,可谓苗族生存民族之本也是生活艺术之精髓。
湘西苗族鼓舞有着独特的风格,唱词蕴含着深厚的苗族文化,不单只有快乐的欢庆之声,更有那美好的情怀抒发,传唱源远流长,涵盖大量的文化元素,其创作的理念,融苗
族民俗文化元素、宗教性文化元素及阿苗文化传统阅历现象。
湘西苗族鼓舞,其神秘历史文化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信仰
感染下来,犹如魔力一般,让人充满力量。
促使苗族的救助、维护、传播、艺术等活跃度
较高,使多样的苗族文化演出大大提升,从而使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并被社会广泛认可,令苗族的文化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尊重。
此外,湘西苗族鼓舞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来自湘西苗族的鼓舞,能够有效调节社会
关系,增加社会互信,让民间社会更加团结和凝聚,这种文化娱乐表演也让苗族以及湘西
地区的传统民俗、宗教信仰得到源远流长的传承。
总结来说,湘西苗族的鼓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有用的社会意义,它不仅是苗
族文化的精髓,也是苗族文化界的一颗明珠,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和推动作用。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摘要】湘西民俗文化作为湖南省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民俗传统。
本文旨在探讨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其传承特点、发展历程、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湘西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湘西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并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结论部分将总结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湘西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与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湘西民俗文化的关注与认同,促进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湘西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探析、重要性、研究目的、意义、特点、历程、保护、创新、启示、展望1. 引言1.1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的重要性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的重要性在于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湘西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符号。
通过对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析,可以深入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湘西民俗文化中的传统技艺、节庆习俗等方面,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探析,不仅可以丰富学术研究成果,更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湘西民俗文化是湘西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传统。
对于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探讨,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湘西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历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鼓乐为主导,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节奏来表达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浅析。
一、鼓乐的独特魅力
湘西苗族鼓舞以激昂的鼓乐为基础,这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在苗族文化中,鼓被视为一种象征,它不仅是乐器,更是一种传达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媒介。
湘西苗族鼓舞中的鼓乐旋律高昂激越,在节奏上异常强烈,给人一种激情四溢的感觉。
鼓音有时轻巧明亮,有时低沉有力,营造出一种神秘、悠久的氛围。
二、舞蹈动作的繁复多样
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形式多样,富有繁复性和技巧性。
舞蹈者的身体灵活度要求较高,需要灵巧地运用腿部和臂部的动作来表达舞蹈的内涵。
常见的舞蹈动作包括蟒蛇爬行、舞袖旋飘、手舞足蹈等,这些动作要求舞者具备较高的身体协调性和舞蹈技巧,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三、动作与节奏的紧密结合
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与鼓乐的节奏紧密结合,相互呼应。
舞者通过动作的起伏和节拍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转折和发展,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乐曲的节奏感,以身体的舞动来演绎鼓乐的旋律和节拍,达到一种美的境界。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征,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鼓乐和舞蹈的结合,富有节奏感、繁复多样的舞蹈动作,表达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湘西苗族鼓舞也具有一定的情感释放和传递作用,是苗族乡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方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其 中历 时最长 的一 次达 十 六年之 久 ,明朝廷 调 集京城
及 四 省 十 余 万 兵 力 的 征 剿 就 有 数 次 ,像 明 朝 修 建 的 湘 西 南 方 长 城 就 是 直 接 镇 压 、 制 苗 族 的 历 史 见 证 。苗 族 限 人 民 在 与 外 来 势 力 的 争 斗 和 反 抗 朝 廷 的 过 程 中 ,他 们 需 要 一 种 巨 大 的 民族 凝 聚 力 , 形 成 强 大 的 战 斗 集 体 , 去 才 能 使 他 们 这 个 民 族 生 存 下 来 ,在 这 样 的 民 族 力 量 凝 聚 的 过 程 中 , 们 以 鼓 声 来 传 递 信 息 , 山越 岭 , 醒 他 穿 唤 那 沉 睡 于 深 山 壑 谷 的 古 老 苗 寨 , 鼓 舞 勇 士 的 士 气 和 斗 志 , 面 对 、 抗 和 战 胜 外 来 之 敌 。 苗 族 鼓 声 与 苗 族 人 去 抵
历 史 上 苗 族 鼓 舞 产 生 在 苗 族 的 祭 祀 活 动 中 , 常 与
傩 歌 、 戏 交 替 表 演 或 联 合 表 演 。更 深 入 地 对 苗 族 鼓 舞 傩
进 行 发掘 抢 救 , 对 中 国 民族 舞蹈 、 国 民族 音 乐 、 将 中 中 国傩 文化的深层 次研 究 , 到 不可低估 的作用 。 起
面 对 各种各样 的天灾 人祸 , 然无 法抵抗 和战 胜 , 虽
但 是 对 于 他 们 来 说 ,靠 自 身 的 力 量 来 阻 止 外 来 势 力 的
者 , 衣 优 俗 王 彩 衣 , 披 红 毡 , 折 角 巾 , 五 色 纸 两 皆 或 戴 剪 条垂于 背 , 左 女右旋 绕 而歌 , 相和 唱 , 手顿 足 , 男 迭 举 疾 形 式。 湘 西 苗 族 “ 牛 大 祭 ” 历 时 四 天 三 夜 。 石 启 贵 在 椎 , 《 西 苗 族 实 地 调 查 报 告 》 详 细 的 记 载 。 在 这 一 宗 法 湘 有 事 中 , 们 ( 括 巫 师 ) 宗 教 几 乎 淡 化 , 如 歌 舞 艺 术 人 包 对 尤 的 表 演 , 场 是 以鼓 为 中 心 的 歌 舞 晚 会 , 以 说 : 不 全 可 鼓 仅是一 门艺 术 , 成 为一种 文 化。 近代 , 在 脱离 宗教 已 鼓 的 期 间 ( 宗 教 离 不 开 鼓 )几 乎 涵 盖 了 所 有 的 艺 术 表 但 , 演 门类 , 最 典 型 的 是 鼓 乐 和 鼓 舞 。 但 湘 西 苗 族 鼓 舞 主 要 流 传 在 湖 南 省 湘 西 土 家 族 苗 族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受而闻名。
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它代表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苗族鼓舞中,其特有的动律特征更是体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魂灵,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之一是节奏感强。
苗族鼓舞在舞蹈节奏上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特点,舞者们在舞台上激烈地跳动着身体,紧凑而有力的舞步伴随着鼓声的敲击,犹如一群欢快的精灵在跳跃。
而鼓声与舞者的动作紧密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节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跳动的音符之中。
这种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感觉,让观众仿佛也能跟着舞者一起跳动起来。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蹈动作的多样性上。
苗族鼓舞中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多彩,既有高高跃起的跳跃动作,又有腾空飞扬的旋转动作,还有摆动摇摆的曼妙动作,这些动作灵活多变,富有韵律美感,展现了苗族人民朴实、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
舞者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一会儿像群鸟翱翔于天际,一会儿像一朵盛开的花儿摇曳生姿,让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这种多样的舞蹈动作展示了苗族文化的多元特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苗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者们的情感表达上。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自古以来用来庆祝丰收和民族团结的一种舞蹈形式,因此舞者们在表演时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情感,将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舞姿中充满了张扬和豪放,每一次舞动都犹如生活的冲击波,激起人心中最深的共鸣。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使得苗族鼓舞更加具有感染力,也让观众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体现在舞蹈服饰和道具的使用上。
苗族鼓舞的服饰和道具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如苗族妇女的长裙、银饰、花环等,以及扇子、手绢、蜡烛等。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独特的鼓乐和舞蹈形式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在湘西苗族鼓舞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动律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苗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从韵律、音乐和舞蹈等方面来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鼓乐节奏十分强烈,富有激情和力量。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鼓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一种表达。
在湘西苗族鼓舞中,常常采用的是吊桶鼓、大鼓等乐器,这些乐器的鼓点节奏明快而有力,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出情感的起伏和情绪的激昂,使得整个鼓舞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
湘西苗族鼓舞的鼓乐还加入了一些架子鼓、钹和唢呐等乐器,使得鼓舞的音乐更加多样化,更具有地方特色。
湘西苗族鼓舞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富有变化。
苗族人自古以来就以“歌舞相声”为乐,湘西苗族鼓舞的音乐中常常融入了苗族的传统歌谣和歌曲,这些歌曲文雅、优美,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声音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
在湘西苗族鼓舞中,还经常运用一些特殊的演唱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使得歌声更加深情纯挚,与鼓乐的节奏相得益彰,产生出一种奇特的美感。
湘西苗族鼓舞的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优美多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情和情感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展示自身艺术美感和技艺水平的重要载体。
在湘西苗族鼓舞中,舞者们往往通过简单而又富有力度的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比如拾青、牧马、翻肩等动作,这些动作既富有民族特色,又能表现出苗族人的豪迈和激情。
在舞蹈的表演中,湘西苗族鼓舞还会加入一些特殊的道具和服饰,如苗族的银饰、彩绣、花饰等,使得舞蹈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域特色。
其音乐表现形式以鼓为主,辅以其他乐器和人声,在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一、节奏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以强烈的节奏为特征,其节奏独特而复杂,强调鼓击的力度和速度。
整个鼓舞过程中,鼓舞者会不断跳跃、旋转,配合着鼓声表现出强烈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在节奏层面上,湘西苗族鼓舞使用的主要节奏型有两种:一种是8拍子,即每拍包括三个子拍,强弱节奏交替,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另一种是16拍子,即每拍包括六个子拍,强调细致和复杂的节奏变化。
这两种节奏型交替使用,使整个音乐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旋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旋律属于模式音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
在旋律的组成上,湘西苗族鼓舞主要使用了几种基本旋律,如降调、升调、三声、二声等。
这些旋律分别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和情境,从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感。
除了基本旋律外,湘西苗族鼓舞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音乐技巧,如拔弦、滑音、和弦配合等,使旋律更加婉转动听。
同时,在演奏中还会加入人声的部分,以呼应鼓声和配合舞蹈动作。
三、和声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和声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以单音和两个音的和声为主。
这种简单的和声方式,使得整个鼓舞的音乐更加紧凑、有力。
同时,鼓击的力度和节奏的变化也成为了和声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鼓舞的音乐更加多样化。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
苗族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使我们能够从存活着的、生机勃勃的、充?M丰富情感的苗区舞蹈中获得社会信息,文化信息,为我们了解当今苗族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风格;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乡,糟踏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
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
全寨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庆贺胜利。
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据说,这便是苗鼓的起源。
有关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区有很多,但“艺术来源于生活”,由于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山高人稀,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
它完全是人们自娱自乐、自我激励的产物,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在苗族鼓舞中,有很大部分的舞蹈动作都是反映生产生活和巫俗祭祀动作的,如犁地耕田、播种插秧、挑担推车、捞鱼打鸟、挖园种菜、收割打谷、美女梳妆、绣花数纱、洗衣推磨、纶麻织锦等。
有些鼓舞动作则是从摹拟动物的动态与神态创作而来,如大鹏展翅、公鸡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抓痒挠腮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打四方”、“懒姑挑水”、“雪花盖顶”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较好地保留了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动态,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从苗族鼓舞的起源可以发现其发生、发展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二、苗鼓的种类及艺术特点湘西苗鼓是由鼓框、鼓皮、鼓钉、鼓槌等部件制作而成,框是用黄桑树干或杉木树干制成,皮是牛皮,钉是铁钉,槌是杉木干。
古代的苗鼓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材料制成?溯其鼓源,我们发现苗族的鼓同汉族的鼓是有区别的。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化途径——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
20 0 9年 l 2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Vo _ 4 No 6 l2 . De . )9 e 2( 0
J u n lo i z o e c es C l g o r a fL u h u T a h r o l e e
浅 析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旅 游 资 源 化 途 径
会 功 能 , 在 战 场 : 鼓 舞 士 气 、 挥 战 -在 迁 徙 中 , 曾 1, 指 i; t
{ 质 文 化 遗 产: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不 脱 离 民 族 特 殊 的 物 的
聚 集 民众 , 体 迂 徙 ; 定 居 后 , 鼓 被 用 作 祭 祀 神 整 在 苗 物 , 福 求青 , 用 来指 挥生 产 , 乐身 心 。石启 贵在 祈 被 娱 《 两 莳 族 实 地 调 查 报 告 》中 论 述 : 湘 “莳 人 在 环 境 上 ,
— —
以湘西苗族鼓 舞为例
谭卫华 。 罗康隆
( 首 大学 历 史与 文化 学 院 , 南 吉首 古 湖
4 60 ) 10 0
摘 要 : 以湘 西 苗 族 鼓 舞 为例 , 析 了湘 西苗 族 鼓 舞 的 文 化属 性 在 旅 游 开 发 中, 要 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进 行 发 分 需 掘、 重组 、 兴 、 造 等 方 面 的 资 源 配 置 , 能 满 足旅 游者 的 求 知 、 异 、 新 、 乐 等 方 面 心 理 需 求 , 现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复 再 才 求 求 求 实 产 的 旅 游 资 源 化 。这 对 少 数 民族 地 区依 靠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来发 展 旅 游具 有 一定 的 借 鉴 意 义 。 关 键 词 : 物 质 文化 遗 产 ; 游 ; 源 ; 径 非 旅 资 途 中 图分 类 号 :9 2 4 C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 7 2 (09)6— 0 8— 5 0 3— 0 0 20 0 0 1 0 术 ,0 6 年 5 月 2 日 经 务 院 批 准 列 入 第 一 批 同 家 20 0
湘西苗族猴儿鼓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湘西苗族猴儿鼓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湘西苗族猴儿鼓是中国苗族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特色。
它既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乐器,也是他们表达情感、祈福祭祀的重要手段,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生态生成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介绍湘西苗族猴儿鼓的独特之处。
一、湘西苗族猴儿鼓的生态生成湘西苗族猴儿鼓的生态生成可以追溯到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环境。
苗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栖息在湖南湘西地区的山区。
在古代,苗族人民在劳动之余,常以歌舞形式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对丰收的祈福,其中猴儿鼓就是苗族人民表达快乐和祈愿的重要工具。
猴儿鼓是由一个鼓和两根棒组成的乐器。
鼓身是用兽皮或羊皮制成的,两侧用木板固定,中间有脊梁,形状酷似一只猴子。
棒是用木料制成的,长度约为30厘米,一端稍微加厚,可以击打鼓皮发出声音。
猴儿鼓制作简易,可以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制作,非常适应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利用猴儿鼓进行不同的活动。
比如在丰收时,他们会组织集体舞蹈,以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在婚礼、宴会等喜庆场合,猴儿鼓也是必不可少的乐器,通过击打鼓和舞蹈,以表达对节日的庆祝和祝福。
由于猴儿鼓制作简单,容易演奏,因此在苗族地区流行广泛,并且代代相传,形成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风貌。
二、湘西苗族猴儿鼓的艺术特征湘西苗族猴儿鼓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两方面。
首先,猴儿鼓的音乐特征独特。
苗族猴儿鼓音乐节奏鲜明、热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跳动感。
通过不同的击鼓方式,演奏者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色和节奏,从而演绎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鼓的声音激昂有力,给人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其次,猴儿鼓舞蹈的艺术特征独特。
苗族猴儿鼓舞蹈活泼欢快,节奏鲜明,动作灵活多样。
演员们身着传统苗族服装,手持猴儿鼓的棒,根据音乐的节奏,跳跃、旋转、挥舞鼓棒,形成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舞蹈动作规整,富有节奏感,能够充分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湘西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田原
来源:《教师·上》2017年第05期
摘要:湘西文化源远流长,而湘西鼓文化是湘西文化中一个特别的符号,其代表着湘西人民的风采,表达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是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从湘西文化底蕴的角度,研究湘西苗族文化多与湘西鼓文化的连带作用。
通过探讨湘西地区文化特色对湘西鼓文化的影响,提出传承和发展的思维,提出结合湘西文化底蕴与湘西鼓文化的传承方式,为湘西鼓文化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从而使湘西鼓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加长远、更有活力。
关键词:湘西文化;湘西鼓文化;传承和发展
一、湘西鼓文化背景研究
鼓,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鼓文化源远流长,从农耕时期到现代,由每一代人不断传承和发展着。
鼓映射着精神和力量,鼓的敲响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的崇尚。
作为优秀的民间鼓舞,湘西苗鼓传承着农耕文化底蕴,现如今也在日益走向世界。
苗族人民将其美的天分和灵性融入对苗鼓的感悟之中,在苗鼓节奏、音色异常丰富的基础上,将叙事舞蹈表演艺术也融入其中,使苗鼓文化成了中国鼓乐文化中独特的一枝。
鼓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鼓声飘扬有力,深入人心,鼓舞步坚实有声,鼓舞服多彩绚丽,其在传承和发展上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湘西苗族文化神秘而丰富。
不仅有“湘西赶尸”的神秘,还有美味而神秘的湘醋,多彩的湘西苗族文化包罗万象,而湘西苗族的鼓文化在这份神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于湘西的地理位置,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聚集以及山原地貌的原因,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存着多样的变化。
苗族鼓文化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中族群的迁徙、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巫术与民俗的影响尤为重要,特别是宗教信仰、巫术与民俗引领着湘西苗族鼓文化的风潮。
说得简单点,主要是受到丰富多彩的湘西文化底蕴所影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脚步一直在不停地前进,文化特色也在追逐前行。
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迁带来文化的调试与变迁,文化变迁与发展的累积同样带来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湘西苗族鼓文化亦是如此。
湘西苗族鼓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
不管是从苗族鼓舞服饰道具,还是鼓舞的动作以及鼓舞的表演形态,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湘西鼓文化,特别是鼓舞文化,不但有着生动的乐性,还伴随着鼓舞的动性。
湘西苗族鼓舞文化伴随着特有的韵律和特有的舞姿,鼓舞文化广布开来,成为当地苗族在姊妹节、春节、苗年以及各种大型集体聚会活动中,由妇女们根据木鼓敲击的音乐节拍进行自编、自跳、自舞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现如今,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湘西苗族地区举办过多场国际鼓
文化节,湘西苗族的鼓声越来越响彻四方,鼓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是,鼓文化作为一项体育文化的传承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各个地区越来越重视鼓文化所带来的“快餐效应”,鼓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失去了内涵。
二、湘西鼓文化的传承
每一项民族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离开了自身的文化底蕴,这个民族艺术就有可能走向退步甚至消亡。
湘西鼓文化亦是如此,在丰富多彩的鼓舞文化韵律背后是湘西苗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所造就的。
一旦离开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底蕴,就会变得有型而无神的状态。
所以,对湘西苗族鼓文化的传承,我们不仅仅要传承它的技艺,更要传承它的文化以及其所带来的艺术性。
现如今“快餐文化”盛行,鼓文化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旅游公司的形式化表演让人们记住的是鼓文化所带来的多样的舞蹈和声音的外形,而表演者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鼓舞的神韵表现出来,纯粹以经济利益为主,在传承鼓技艺的过程中丢失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
表演者只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没能真正地了解鼓舞背后的湘西苗族文化底蕴,有形而无神。
一个只是有形而无神的民族艺术不能称之为艺术,而没有神韵的文化我们能称之为文化吗?所以我们在传承湘西苗族鼓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传承鼓文化的技艺,更需要传承这背后的文化底蕴以及其所形成的艺术性。
三、湘西鼓文化的未来发展
从几代鼓王的成长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化熏陶。
第一代鼓王龙英棠,她出生并生长在一个苗鼓之乡,从小就看别人打鼓,先看觉得不过瘾,于是就偷偷跟着学,在勤学苦练中,她的鼓打得越来越好。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自己特别的兴趣,第一代鼓王打出来的鼓不仅仅在技艺上出类拔萃,更是打出了苗族文化的底蕴。
再看看这后面几代鼓王,他们的出生环境以及成长的环境,无不围绕着苗族文化的气息,而且他们本身也正是苗族的一分子。
这样一个环境使得他们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苗家文化底蕴,从而使得他们在展示苗鼓文化的时候增加了不少的特色。
周围的文化熏陶对成长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周围文化环境的熏陶,促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这也相当于传承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现如今,鼓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地方也逐渐开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比如,吉首大学体育学院就开设了相关的打鼓课程,有些中小学也逐渐加大了这方面的培训,在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也能看到很多人在排练鼓舞。
苗族鼓文化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鼓舞所带来的乐趣以及运动量特别能吸引人们的关注。
在发展鼓文化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把鼓文化背后的苗族文化给传承下来。
湘西苗族文化有少许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苗族文化,这也使得湘西苗鼓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鼓文化。
所以我们在传授下一代的打鼓技艺时,是否需要考虑加深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关注呢?
体育文化诠释着人律动的灵魂。
现如今国家提倡全民健身,提倡通过艺术体育来修身养性。
湘西鼓文化不仅仅有着韵律的音符,而且鼓舞的脚步处处体现出一个体育人的精神。
湘西鼓舞文化多方面体现着健身的韵律,这可以从其舞蹈动作的的多样性、舞蹈动作的强度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得以体现。
比如,在湘西的“踩鼓舞”中,其核心是“鼓”,在整个体育活动中,每个动作、每种文化意象和表演的主题等,都是围绕“鼓”这个文化象征物来完成的。
传统上,湘西苗族鼓舞与巫术、祭祀仪式、苗族文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鼓舞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基本圈定在职业巫师和普通苗族民众范围内,同时呈现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又不是艺术家的民间艺术普适的混沌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湘西鼓舞也在发生着变化,从鼓舞的声韵到鼓舞的步伐再到鼓舞的服饰,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也体现出湘西鼓舞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展,民族艺术和体育文化艺术在逐渐深入人们的视野,这也彰显出湘西鼓文化的魅力所在。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一项民族艺术若只是停滞不前,最后只能是消失。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案例,就像很多的茶文化艺术,最后只能从日本等国外再借鉴回来。
在发展湘西苗族鼓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就如几代鼓王,他们不仅仅有着相当浓厚的文化熏陶,他们对于鼓的热爱更是深入,他们对鼓的热爱带着他们把鼓声打出了风采。
我们在传承给下一代人时,更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培养他们对于鼓文化的兴趣。
四、结语
湘西鼓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而作为一项艺术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传承文化是传承艺术的基础,文化传播是人与其意义空间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而“湘西苗鼓”等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表征了民间文化话语权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实践属性。
在全球化的“非遗”保护进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要摆脱消费社会文化过程中的庸俗和功利作为,把握湘西苗鼓文化现代传播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客观科学地辨析其传播情境中的流变机理,回归区域自然生活,更进一步地感悟湘西苗鼓文化本源的生命力,并更多地、更切实地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湘西鼓文化的多样性,在湘西各地苗族鼓舞风格特点和形式不尽相同,种类各有侧重。
不同形式的苗族鼓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其不同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功能的转化,也促使鼓舞的节奏及击鼓动作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从而增强表演性和观赏性。
湘西鼓文化作为湘西一大特色,在湘西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年都在湘西地区举办鼓文化节,把神秘的湘西带向了世界。
湘西地区旅游文化的开发,同时促进了湘西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发展湘西鼓文化时,我们需要借助旅游特色把湘西鼓文化带出去,让旅游和文化相辅相成,更好地带动湘西城市的发展。
湘西鼓舞文化,跳动的舞步荡漾在人们的脚下,随着一代代人不断传递着。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