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9《天气和气候》教案
小学科学19《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3. 知道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天气和气候;2. 常见的天气现象;3. 气候的变化和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分析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导入】1. 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情况,询问今天的天气如何,是否有风、雨、云等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呢?”3.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和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天气是指某一天或某一时段的气象状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而气候是指某个地方长期的气象情况,如四季分明的气候、湿润的气候等。
【呈现】1. 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图片,如阳光、风、雨、雪等。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天气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例如,雨水让植物生长茁壮,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舒适等。
【探究】1.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每个小组可以设置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暖湿润的气候、干燥寒冷的气候等。
学生们需要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2.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模拟天气预报的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过去一周的天气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设计一个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学生们需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如观察天气图、理解天气现象等。
【总结】1.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展示】1. 学生们可以通过制作海报、写作文等形式将所学内容进行展示。
2.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竞赛,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创造力展示和分享所学知识。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2.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互动(1)问候导入(2)引发思考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今天是什么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二、知识传授(1)讲解1. 天气与气候是指动态的和静态的大气状态。
其中天气是指大气的短时变化,如晴朗、多云、雨、雪、冰雹和龙卷风等,它通常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而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大气状态的长期统计值和规律,其中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指标。
2.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它们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2)提问互动2. 气候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加深学生对气象测量和资料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有以下方法:(1)天气预报员通过气象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预报经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预测未来天气状况。
(2)数值模式预报是指计算机模拟复杂的大气过程,根据各种数据变化,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天气情况。
(3)统计预报通过对历史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天气变化的趋势预测。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所在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天气预报和气象台发布的各种数据指标,如温度、降水量、风力等等。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1、气温计从气象站观察气温计的读数,并理解气温计的读数原理。
2、雨量计观察雨量计的读数,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五、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认识、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等知识点。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小学科学教案:天气与气候
小学科学教案:天气与气候一、背景介绍天气和气候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联系,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分析天气变化的能力,并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有初步认识。
同时,通过实验和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天气和气候;2.掌握记录天气数据的方法;3.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影响;4.学会使用图表表示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
三、教案详细内容1. 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天空,询问并引导他们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气?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2. 概念讲解(10分钟)•使用大纸板或投影仪展示“天气”和“气候”两个词汇,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天气即指某一特定时刻或一天内的气候状况;气候是指长期时间内、大范围地区的平均天气状况。
•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典型天气和气候。
3. 天气记录(15分钟)•教师现场演示如何使用记录表格记录天气数据,例如日期、温度、降水量和风力等。
同时,向学生解释如何观察并测量这些数据。
•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在提供的记录表格上填写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近几天的天气数据。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收集到的数据,并引导他们进行简单分析和总结。
4. 天气现象及其影响(15分钟)•导入PPT展示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以及暴风雨等。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天气现象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例如:晴朗适宜户外运动,雨天可能会导致道路湿滑等。
•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自己在这些天气状况下的感受和对应行为。
5. 季节与温度变化(1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四季的概念,并向他们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使用图表或温度计来演示不同季节中的温度变化。
鼓励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差异。
•让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制作一个简单的温度变化图表。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教案:天气与气候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3. 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你们觉得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 让学生简单阐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2. 请学生一一回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是什么?”步骤三:因素分析(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大气运动、水汽等。
2. 指导学生详细解释每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的。
步骤四:实例探究(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取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的天气、气候和影响因素。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以及区别;2. 归纳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五、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 试解释为什么云南的气候比较湿润?2. 哪些因素会导致某个地方天气的变化?3. 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会有所不同?六、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如台风、冰雹等,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再次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影响因素。
八、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对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常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常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猎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柔降水的状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确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确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根据特地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干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凹凸,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奇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其次节气温柔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消失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消失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消失在7月,南半球消失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消失在1月,南半球消失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消失在8月,南半球消失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来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
4.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 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4. 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 使用情景教学法,模拟各种天气和气候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并运用英语表达。
3.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交际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weather and climate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准备天气预报模板和气候统计数据。
3. 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英语天气预报。
4. 准备教学PPT,展示课程内容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内容: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讲解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为期一周。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并用英语进行汇报。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在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和坚持性。
3. 评价学生在英语汇报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4. 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其在家庭环境中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
七、作业布置1.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天气和气候的短文,介绍其特点。
2. 收集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3. 观察家人或周围人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探讨其原因。
天气与气候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地理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影响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影响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影响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因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因素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二章: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 学会阅读天气预报。
2. 理解天气预报中的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1. 天气预报的构成。
2. 常用天气预报术语(如晴、多云、阴、雨、风速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天气预报的了解。
2. 讲解天气预报的构成。
3. 讲解常用天气预报术语及其含义。
4. 小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解读天气预报。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三章:气候类型与气候区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2. 学会根据气候特征划分气候区。
教学内容:1.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2. 气候区的划分依据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气候类型的了解。
2. 讲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3. 讲解气候区的划分依据及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四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认识全球变暖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
2. 全球变暖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了解。
2. 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 讲解全球变暖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五章:天气与气候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天气与气候灾害。
2024年中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教学设计
2024年中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内容为天气与气候,是中考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天气与气候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入手,理解并掌握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其成因和特点。
2.能够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3.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辅助教学。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分好小组,确保小组合作顺利开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天气与气候的定义、成因、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问学生,检查其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分析某个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以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气候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5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4.师:你认为外出观测天气时,除了科学观测之外,还应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环节三: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假期快到了,老师一个外地的朋友要来本地旅游,你能帮我为他做些提前的准备工作吗?比如说提供携带服装、用具、活动的建议,为他介绍一下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教师布置课后调查的任务: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2.教师进行调查活动的方法、注意事项的指导。
学生讨论给出建议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课外调查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天气的各种因素,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但如何描述一天的天气、区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尚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四年级学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根据各组的汇报,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交流:如温度、风向、降水、运量、空气湿度等。(教师板书)
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记录方法。
学生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学生汇报观测结果,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出示]注意事项: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天气和气候篇1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2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3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4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象仪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
2.教学难点:区分天气和气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不同天气的图片,提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天气,引出天气与气候的话题。
2.认识天气和气候
(1)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的不同。
3.常见的天气现象
(1)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2)让学生观察天气现象,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4.气象仪器
(1)介绍常见的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气压计、雨量计等。
(2)让学生观察气象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5.总结归纳
(1)总结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象仪器。
(2)强调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
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并记录下来。
v。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熟悉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知道主要天气符号。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收听,收看和天气预报;初步学会识别我国卫星云图上云雨区域的分布及其变化,推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3、情感目标:通过普及天气预报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科技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天气符号,判读天气预报图,说明主要地区当日的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卫星云图的判读,判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2、天气符号——“风”的判读与绘制。
教学用具1、电脑课件的内容包括:(1)录像资料: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
(2)图片资料。
2、天气符号的活动卡片;教师自制的竞赛表格。
3、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本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竞赛活动法,包括合作讨论、识图与绘图、角色扮演等。
课时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一、天气与气候1、导入新课学生表演小品——四个学生分别穿上不同的服装,模拟在北极、英国伦敦、新西兰和家乡四种天气情况(暴风雪、雨天、晴天、阴天)下相互问候的情景。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师:刚才的小品都反映了几种天气情况呢?(生答)进一步启发学生复习思考天气的概念及特征,再配以媒体显示天气的概念。
师:家乡夏季的天气有晴有阴有风有雨,无论天气怎样我们都只有一个感觉,是什么?(生:热)师:冬季天气各有不同,但大家都只感觉怎样呢?(生:冷)师:夏季比较热冬季比较冷,这是家乡的什么特征呢?(生答)启发学生思考气候的概念及特征,媒体再显示气候的概念。
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在哪里呢?(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再进一步强调天气与气候的本质区别。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在讲授了走进地理、地球概况与世界的居民后,安排学习世界的气候。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的重点。
天气与气候是本章第一节,分为“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三框内容。
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本课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所教年级为七年级,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生在以前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本课知识理解浅显,认知混淆,尤其是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辨析过程与实践练习。
另外,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开展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直观感知,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与生产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差异,认识简单简单的天气符号、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图。
五、教学难点:分析天气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六、教学过程
(1)播报城市的天气状况。
广州:______________。
长沙:____________。
(2)图中会有雷阵雨的
城市是________。
(3)播报下列海域
的风向风力状况。
A(东海附近海面)
_____________。
B(南海附近海面)
___________。
教师出示内容提纲,学生总结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