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274(实验)
新型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电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新型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电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新型发光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成为了光电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些材料通过新颖的化学和物理制备技术,可以实现光学、电学、磁学等特殊性能调控,从而广泛应用于LED照明、显示技术、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文将简要介绍新型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电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一、新型发光材料的制备目前,新型发光材料的制备主要可分为两种方法:一个是基于无机化学反应,采用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共沉淀法、汽相沉积法等的方法制备;另一个是基于有机分子设计合成,采用主要包括溶液法、真空蒸发法、有机合成法等的方法制备。
1、基于无机化学反应的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是新型发光材料的常见制备方法之一,它通过溶解和凝胶化的化学反应将溶剂和一种或几种源材料转化成具有微孔结构、高度表面积和结晶度的无机材料。
其中,溶液的配比、pH值和退火条件等参数是制备溶胶-凝胶法的关键因素。
水热法又称高温水热法,是一种基于水热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制备方法,水热条件是通过高温高压的水环境来促使反应的进行。
水热法生长获得的晶体单晶质量高、晶体形貌可控、晶体尺寸一致、晶轴有序等特点。
共沉淀法是传统的制备无机化学固体材料的方法之一,使用本方法可以获得较小的粒径并以分散状况存在,同时可以调控具体制备方法的各项参数来控制制品的性能。
汽相沉积法是一种通过在封闭的反应室里在高温下蒸发预处理材料,蒸气经过加速器(如气流或电场)将其输送到基底上进行吸附和反应。
汽相沉积法制备所得的材料具有高质量、均一性好等特点,但因需要使用高温高压条件,操作程序较为复杂且制备周期较长。
2、基于有机分子设计合成的制备方法溶液法是一种基于有机合成反应的制备方法,利用有机合成中所使用的溶剂和催化剂配合不同的有机小分子,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从而得到新型有机发光材料。
这种方法需要对操作过程理解透彻,通过有机分子的组装构建具有预测功能的体系。
真空蒸发法是一种基于空气密度低于基底材料所在的蒸气压力的制备方法,利用自然蒸发和热蒸发两种方式加压挥发无机、有机化合物,使其沉积成薄膜,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预期性能的有机光电材料。
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近年来,光致发光材料因其在光电器件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
一、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一种常用的光致发光材料制备方法。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材料组分,可以合成出具有特定发光性能的材料。
例如,利用溶液法将银钙石和掺有特定离子的草酸盐溶液反应,得到发光性能优异的银钙石材料。
2. 模板法模板法是制备光致发光材料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模板,可以控制材料的形貌和结构,从而调控其光学性能。
例如,利用硅胶模板可以制备出具有纳米孔结构的光致发光材料,这种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
3.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低温制备光致发光材料的方法。
通过溶胶和凝胶的相互转化,可以在低温下制备出高质量的光致发光材料。
例如,通过溶胶凝胶法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铝掺杂锗酸盐玻璃材料。
二、光致发光材料的性能研究1. 发光强度与激发波长的关系光致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与激发波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通过研究材料的发光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变化,可以了解材料的发光机理和光学特性。
例如,研究发现,某些特定的光致发光材料在短波紫外光激发下可以产生较强的发光,这使得它们在紫外线检测和生物成像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2. 时间解析发光时间解析发光是一种用于研究光致发光材料的动力学性质的方法。
通过测量材料发光的脉冲宽度和发光衰减速度,可以了解材料的激发态寿命和能量传递过程。
例如,时间解析发光研究表明,某种光致发光材料在激发后具有长寿命的激发态,并且能够将激发能量有效转移给周围分子,从而实现能量传递和发光增强。
3. 光电性能研究光致发光材料的光电性能对于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材料的光电转化效率、电子传输性质和载流子输运行为,可以评估材料的光电性能,为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例如,研究表明某种光致发光材料具有优异的载流子输运性质和光电转化效率,因此在太阳能电池和光电探测器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蓝光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蓝光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光学材料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蓝光发光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光材料,在显示器、照明等应用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蓝光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一、蓝光发光材料的制备蓝光发光材料的制备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多种材料。
最常见的一种材料是氮化镓(GaN)。
制备氮化镓材料的方法包括金属有机气相沉积(MOCVD)和分子束外延(MBE)等。
MOCVD是一种主要用于大规模生产氮化镓材料的方法。
通过在特定温度和气压下,将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氮化合物引入反应室进行反应,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氮化镓材料。
MBE则是一种通过在超高真空条件下,将材料的分子层层沉积在基底上的方法。
除了GaN,还有一些其他的材料也可以用于制备蓝光发光材料,比如铜铟镓硒(CuInGaSe2)和钾镓钌(K3GaRu4O12)等。
这些材料的制备方法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和材料的组分,来保证最终得到具有良好发光性能的蓝光发光材料。
二、蓝光发光材料的性能研究蓝光发光材料的性能研究主要包括发光效率、色坐标和光电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发光效率是评价蓝光发光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探索不同材料的生长方法、杂质掺杂和结构优化等方法,可以提高发光效率。
色坐标是用来描述发光光源颜色的指标,通常用于表征蓝光发光材料的颜色。
色坐标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色差计和光谱测量。
通过改变发光材料的组分和结构,可以调节色坐标,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光电特性研究则主要关注蓝光发光材料的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
电学特性的研究可以通过测量材料的电导率、载流子浓度等参数来了解材料的电子传输性能。
光学特性的研究则包括透射率、吸收率和发光强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蓝光发光材料的应用蓝光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显示器、照明和生物科技等领域。
在显示器领域,蓝光发光材料可以作为背光源,用于提供显示器的亮度和颜色。
通过调节背光源的颜色坐标和发光强度,可以得到更好的显示效果。
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发光材料是一种在外界刺激下产生自发光辐射的材料,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光电子学、半导体技术、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等领域中发光材料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因此,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 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1.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一种制备高纯、高稳定性、高量的发光材料的方法。
其一般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来制备所需的发光材料。
例如,磷化物、氮化物、硫化物、氧化物等发光材料的制备都是采用化学合成法。
在化学合成法中,通常需要精确控制制备过程中的温度、pH值、浓度、加料速率、溶液的混合速度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材料的亚微米级别结构和化学组成,从而改变材料的光学性质。
化学合成法制备的发光材料不仅制备过程简单,而且可以控制粒径、形貌、晶体结构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光效果。
1.2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主要是指利用生物体内众多的生物无机合成途径,利用自然的生物机理来合成发光材料。
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物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合成,另一种是微生物合成。
生物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主要是在生物体内,利用蛋白、多酸、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晶体生长或聚集过程中引入无机物质,从而合成发光材料。
微生物合成法是指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高效酶的协助,在特定的环境中,将金属离子转化为可溶性、可稳定的发光金属配合物。
1.3 物理法物理制备法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制备发光材料的方法。
其主要包括溅射、物理气相沉积、离子束辐照等。
这些制备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制备环境的温度、压力、辐照能量等参数来控制发光材料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形貌等关键结构参数,从而控制材料的发光性能。
因此,物理制备法具有制备复杂、高性能发光材料的优势。
2. 发光材料的应用研究2.1 光电子学领域中的应用在光电子学领域中,发光材料主要用于制备低功率、高效率的激光器、发光二极管、荧光材料、电致发光器件等。
这些发光器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光电子、通信、显示、安全等领域。
化学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物理特性
化学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物理特性化学发光材料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在激发剂通电、光、热等激发条件下发出可见光或紫外光等。
它以其色彩鲜艳、亮度高、寿命长、可调颜色、可多次激发等特性,正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物理特性。
一、荧光染料荧光染料是一类常见的化学发光材料,它的发光原理是在激发条件下,染料分子通过内部转动而捕获能量,再以激发态分子的形式释放出来。
荧光染料的选择取决于其发射的波长和荧光强度。
荧光染料的制备方法通常是用有机反应将荧光物质偶联到分子上。
荧光染料不仅可以应用于生物领域,如监测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反应和代谢过程等,同时,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和生物模拟等领域,比如荧光标记完成纳米配体或药物传递过程,荧光染料也可做为传感元件,比如用于检测水中污染物等。
二、量子点量子点是一种能够发出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半导体材料。
它的制法是在高温下用化学反应将前体分子热分解生成小规模的半导体颗粒,再在气相或溶液中,让其自组装成为量子点。
量子点有许多优点,如发射波长范围宽、量子效率高、寿命长、抗光照等。
在定义小到几纳米的情况下,量子点也具有尺寸效应,比如从蓝色过渡到红色的颜色序列。
三、发光聚合物发光聚合物是通过引入具有荧光结构单元的共聚物、半合成或其它化学手段制备得到的一种聚合物材料。
其具有较高的发光强度、光稳定性和耐光性等特点。
发光聚合物适用于各种不同颜色的制备,例如发光黄色和发光蓝色聚合物。
此外,由于聚合物可以自由设计,在电子和空穴模数、电子自旋极化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
四、化学发光纤维化学发光纤维是一种将荧光染料封装在纤维中制备得到的化学发光材料。
具体制备方法是将荧光染料分子和聚合物溶液混合,然后在高温下进行干燥和熔融。
化学发光纤维能够发色光,且强度高,同时也表现出良好的耐水性。
其的应用包括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源、光纤和荧光标记。
总之,化学发光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新型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新型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引言: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的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在纳米尺度下,材料的光电性质通常会有显著改变,包括光学发光性质。
因此,制备新型纳米发光材料并探究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
一、制备方法:1.溶液法:溶液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发光材料制备方法。
通过溶液中适当添加化学试剂,并控制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等条件,使原料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得到纳米发光材料。
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
2.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一种通过将原料气体在高温、高真空条件下加热分解,使产生的原子或分子在基底表面沉积形成纳米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材料组分,得到纯度较高、晶体质量较好的纳米发光材料。
3.等离子体法:等离子体法是一种利用高温等离子体对原料进行加热、激发和促进分子裂解反应的方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等离子体的特性,可以制备纳米发光材料。
该方法适用于制备高纯度、光学性能优异的纳米发光材料。
二、性能:1.光谱性质:纳米发光材料的光谱性质是其发光性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纳米发光材料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激光光谱等,可以得到其吸收能力、荧光强度和发射波长等信息。
2.光学性质:纳米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光学性能,如较高的发射效率、短发射寿命和较小的全宽半高值。
这些性质使得纳米发光材料在光学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光电器件、生物标记和荧光探针等。
3.稳定性:纳米发光材料的稳定性也是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优秀的纳米发光材料应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保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长期使用。
4.生物相容性:纳米发光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是指其在生物体内的耐受性和不产生毒性副作用。
优秀的纳米发光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保证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安全性。
结论:新型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光谱性质和光学性质的纳米发光材料。
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近年来,纳米材料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和广泛应用潜力,使得科学家们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制备和研究这些材料。
本文将重点讨论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一、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和生物合成法等。
其中,化学合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配比和催化剂等因素,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形貌和结构的纳米发光材料。
在化学合成法中,溶剂热法被广泛应用于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适量的金属盐和有机配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经过适当的加热和搅拌,使金属离子和配体发生反应生成纳米颗粒。
通过调节溶剂热法中反应的温度、时间和配体的浓度等参数,可以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
另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是物理气相沉积法。
该方法通过将金属或合金的蒸汽沉积在基底上形成纳米颗粒。
物理气相沉积法可以控制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尺寸,并且具有高晶质度和均匀性。
除了化学合成法和物理气相沉积法,生物合成法也是一种得到纳米发光材料的有效方法。
生物合成法利用细菌、微生物或植物等生物体产生的酶或蛋白质对金属离子进行还原,从而形成纳米颗粒。
生物合成法制备的纳米发光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性。
二、纳米发光材料的性能研究纳米发光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发光性能的可调,荧光量子产率高以及优良的光稳定性等。
这些性质使得纳米发光材料在生物成像、显示技术、光电器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纳米发光材料的性能,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对纳米发光材料的发光机制和光物理性质的研究是重点之一。
纳米发光材料的发光机制包括激子发光和缺陷发光两种形式。
激子发光是指通过外加能量激发纳米颗粒中的激子产生的发光。
而缺陷发光是指纳米材料中由于晶格缺陷导致的受激发光。
了解发光机制有助于设计和合成更好的纳米发光材料。
此外,纳米发光材料的光物理性质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发光材料化学实验报告
发光材料化学实验报告通过合成和研究常见的发光材料,了解其化学性质和发光机理。
实验原理:发光材料是指能吸收能量并通过发射光来显示的物质。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的发光材料有有机和无机两类。
有机发光材料主要是有机分子化合物,如荧光染料和荧光素等。
无机发光材料包括荧光粉、发光二极管(LED)等。
发光的机理可以通过分子的电子能级和能量跃迁来解释,当分子或晶体受到能量激发时,其中的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然后在失去能量的过程中,会发出光子并返回到低能级。
实验步骤:1. 选择合适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如靛蓝染料、碳酸锂、荧光粉等。
2. 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如显微镜、荧光光谱仪等。
3. 在合适的条件下,合成有机或无机发光材料。
具体合成方法可以根据选择的化合物和实验需要来确定。
4. 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和分析,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
通过这些仪器的测量,我们可以获得发光材料的一些特性参数,如吸收峰、发射峰、量子产率等。
5. 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研究发光材料的性质和机理。
可以通过改变激发条件、添加掺杂物等方式来调控发光材料的发光效果和性能。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合成和测试发光材料,我们可以获得一系列的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发光材料的各种性质参数,并了解其基本发光机制。
例如,对于荧光染料,我们可以测量其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从中得到极大吸收峰和发射峰。
通过计算量子产率,可以判断该荧光染料的发光效率。
另外,我们还可以研究荧光颜料在不同激发条件下的发光行为,从而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光特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常见的发光材料,并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和机理。
通过荧光光谱等测试,我们可以得到这些材料的吸收峰、发射峰和量子产率等参数。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调控这些发光材料的发光效果和性能,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发光材料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20XX.2. Smith, John. Luminescent Materials: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金属发光材料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属发光材料的性质和制备方法;2. 掌握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3. 通过实验验证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
二、实验原理金属发光材料是指具有发光性能的金属配合物材料,主要包括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发光和金属中心发光(MC)发光。
MLCT发光是指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电荷转移,产生激发态;MC发光是指金属离子本身吸收能量,产生激发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金属离子(如Cu2+、Ag+、Zn2+等)、配体(如DMSO、水、乙醇等)、溶剂(如乙醇、丙酮等);2. 实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滴定仪、搅拌器、磁力搅拌器、水浴锅、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金属配合物溶液:将金属离子和配体按照一定比例溶解于溶剂中,得到金属配合物溶液;2. 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将金属配合物溶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其吸收光谱;3. 测定荧光光谱:将金属配合物溶液置于荧光光谱仪中,测定其荧光光谱;4. 滴定实验:通过滴定实验确定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比;5.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和发光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金属配合物溶液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具有特定的吸收峰,表明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存在电荷转移;2. 荧光光谱:金属配合物溶液在激发后产生荧光,表明其具有MLCT发光性质;3. 滴定实验:通过滴定实验确定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比为1: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和发光性能。
六、实验结论1. 金属发光材料具有MLCT发光性质,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存在电荷转移;2. 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与其配位结构、配体种类等因素有关;3. 通过实验验证了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和发光性能。
七、实验讨论1. 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电荷转移导致激发态的产生,进而产生荧光;2. 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与其配位结构、配体种类等因素有关,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配位结构和配体种类,可以进一步提高金属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3. 实验方法的改进: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可以采用高精度的滴定仪和荧光光谱仪,并优化实验条件。
发光材料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光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种类。
2. 学习制备和表征发光材料的实验方法。
3. 掌握发光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光特性。
二、实验原理发光材料是指能够吸收光能后,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的物质。
根据发光机理,发光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荧光材料:吸收光能后,在激发态停留一段时间,然后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2. 磷光材料:吸收光能后,在激发态停留较长时间,然后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3. 发光二极管(LED):利用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实现光与电的转换。
本实验主要研究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PVB)、三亚苯衍生物、并苯、钌配合物等。
2. 实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磷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荧光材料制备(1)将三亚苯衍生物与PVB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溶液。
(2)将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干燥后制成薄膜。
(3)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薄膜的吸收光谱。
(4)利用荧光光谱仪测定薄膜的荧光光谱。
2. 磷光材料制备(1)将并苯与PVB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溶液。
(2)将溶液涂覆在玻璃板上,干燥后制成薄膜。
(3)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薄膜的吸收光谱。
(4)利用磷光光谱仪测定薄膜的磷光光谱。
3. 发光二极管(LED)制备(1)将钌配合物与半导体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溶液。
(2)将溶液涂覆在半导体材料表面,干燥后制成薄膜。
(3)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薄膜的吸收光谱。
(4)利用荧光光谱仪测定薄膜的荧光光谱。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荧光材料(1)吸收光谱:三亚苯衍生物和并苯的吸收光谱具有明显的特征峰,表明它们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2)荧光光谱:三亚苯衍生物和并苯的荧光光谱具有明显的发射峰,表明它们能够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2. 磷光材料(1)吸收光谱:三亚苯衍生物和并苯的吸收光谱具有明显的特征峰,表明它们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新型LED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新型LED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LED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而LED作为一种新型光源,其发光效率及寿命问题一直是LED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何制备一种高效、稳定的LED发光材料,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共同目标。
一、背景介绍LED,即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材料发出荧光的电子元器件。
相对于传统光源,LED具有功率小、灯寿命长、色彩鲜艳、环保安全等特点。
但是在LED应用中,提高其发光效率及寿命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LED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因为LED的发光材料在工作时寿命短、出现温度失调、发光颜色偏移等问题,导致LED发光效率低,难以扩大应用范围和市场占有率。
二、新型LED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的LED材料也应运而生,各种新型LED材料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两种新型LED发光材料值得关注,一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另一种是无机发光材料。
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也叫有机光电材料,是由具有荧光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或小分子材料构成的。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颜色可调、制备成本低等特点。
但是,由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子结构复杂,难以纯化,容易产生夹杂物,导致其稳定性差,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劣化甚至烧坏的情况。
2. 无机发光材料无机发光材料是由无机晶体中的某些离子或原子,在激发作用下进入激发态后,从高能级到低能级跃迁,产生辐射而发出光的物质。
无机发光材料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光学性能优越等特点。
但是由于无机发光材料颜色单一、制备复杂、成本高等问题,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新型LED发光材料的制备技术为了解决LED中发光效率及寿命的问题,包括有机、无机等多种新型LED发光材料制备技术不断涌现。
1. 溶胶-凝胶法所谓溶胶-凝胶法,是指利用溶胶的“溶”和“凝胶”的“凝”来制备各种复杂的有机或无机材料。
该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出粒径均匀、结晶度高、收率高的材料,广泛应用于下一代LED光源中。
《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荧光粉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的研究》范文
《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荧光粉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LED照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光源的色彩丰富度、亮度和稳定性要求不断提高。
其中,近紫外激发白光LED因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荧光粉作为实现白光LED的关键材料,其制备和发光性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及其发光性能,为LED 照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荧光粉的制备1. 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主要原料包括:氧化物、卤化物、硅酸盐等。
其中,稀土元素掺杂是提高荧光粉性能的关键手段。
选择适当的稀土元素(如Eu、Ce等)作为掺杂剂,可有效提高荧光粉的发光效率。
2. 制备方法(1)固相法:将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高温下进行烧结,使原料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所需的荧光粉。
此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较高的烧结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
(2)溶液法:将原料溶于溶剂中,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溶胶,然后经过蒸发、干燥等过程得到荧光粉。
此方法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且可获得均匀、颗粒尺寸小的荧光粉。
本文采用溶液法制备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荧光粉。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原料溶于适量的溶剂中,通过磁力搅拌使原料充分混合;然后,将混合溶液进行蒸发、干燥处理,得到荧光粉前驱体;最后,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使前驱体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所需的荧光粉。
三、发光性能研究1. 发光光谱分析通过测量荧光粉的发光光谱,可以了解其发光性能。
在近紫外光的激发下,荧光粉发出白光,其光谱范围覆盖了可见光区域。
通过分析发光光谱的峰值、半峰宽等参数,可以评估荧光粉的发光效率、色纯度等性能。
2. 亮度与稳定性分析LED的亮度和稳定性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
实验测定了荧光粉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发光强度,分析了其亮度和稳定性。
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荧光粉具有较高的亮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可满足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的应用需求。
四、结论本文采用溶液法制备了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荧光粉,并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Mn4+掺杂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范文
《Mn4+掺杂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发光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照明、显示、生物成像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Mn4+掺杂的发光材料因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科研领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本文以Mn4+掺杂发光材料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制备工艺和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二、Mn4+掺杂发光材料的制备(一)原料及设备实验所用的主要原料为氧化物、卤化物及适量的Mn4+源,主要设备包括高温炉、离心机、烘干设备等。
(二)制备方法本实验采用高温固相法来制备Mn4+掺杂的发光材料。
首先,将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炉中进行预烧结,然后进行研磨、压片,最后再次高温烧结,得到最终的发光材料。
三、发光性质研究(一)光谱分析通过光谱仪对制备的Mn4+掺杂发光材料进行光谱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在特定波长的激发下,能发出强烈的可见光。
(二)发光效率及稳定性研究我们通过对比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了Mn4+掺杂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及稳定性。
实验结果显示,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且在长时间的工作条件下,其发光性能稳定。
(三)颜色调控研究通过调整Mn4+的掺杂浓度和烧结温度等参数,我们实现了对发光颜色的调控。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有效地改变发光材料的颜色。
四、结果与讨论(一)制备工艺优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优化烧结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Mn4+掺杂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
此外,适当的Mn4+掺杂浓度也能提高材料的发光性能。
(二)发光机制探讨通过对光谱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Mn4+的掺杂使得材料中产生了新的能级结构,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发光性能。
此外,我们还发现该材料的发光机制可能涉及到能量传递和电子跃迁等过程。
五、结论本文研究了Mn4+掺杂发光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发光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调整掺杂浓度等参数,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的发光性能。
新型量子点发光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新型量子点发光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量子点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已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量子点材料在微电子学、光电子学、能源领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量子点发光材料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新型量子点发光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已经成为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
一、量子点的简介量子点,也称为纳米晶,是一种特殊的半导体材料,其尺寸在1~10 nm之间,具有晶体固有结构和各向异性能。
由于其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性质。
二、量子点发光材料的性能1. 光电转换效率高:量子点发光材料可以将高能光(例如紫外线)转化为低能光(例如红光、绿光等),其能量转换效率高。
2. 发光波长可以调控:量子点发光材料的发光波长可以通过改变其粒径和组成元素进行调节。
3. 可以实现单色发光:由于其能级结构的特殊性质,量子点发光材料可实现单色发光,对于色彩纯度和颜色稳定性的要求高的领域应用有很好的前景。
4. 倍增发光:通过在量子点表面涂覆适当的分子,可以实现量子点发光材料的倍增发光效果,从而提高亮度。
三、新型量子点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制备量子点发光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结构化合成方法、离子注入法、溶剂热法。
其中,溶剂热法是近年来较为优越的一种制备方法。
溶剂热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且适用范围广。
四、新型量子点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1. 基于半导体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发光材料研究:半导体石墨烯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大量的活性位点和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可以提高量子点发光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2. 基于稀土离子的激发的量子点发光材料研究:稀土离子由于其特殊的电子构型,可以激发量子点产生更多的亚稳态能级,实现多色发光效果。
3. 基于有机小分子的量子点发光材料研究:有机小分子的参与可以实现量子点表面化学修饰,增强发光效果。
四、新型量子点发光材料应用前景新型量子点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
在显示技术、照明领域、生物医学、环保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目录
01 一、稀土发光材料的 制备
02
二、稀土发光材料的 性能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结果
05 五、结论与展望
06 参考内容
稀土发光材料是一类具有独特性能的材料,在照明、显示、激光等领域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将介绍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和流程,以及 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优化材料结构
优化材料结构是提高稀土发光材料发光效率的重要途径。例如,通过掺杂、 合金化、纳米结构设计等方法,可以调节材料的能级结构、载流子输运性质等, 从而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
3、表面修饰
表面修饰是一种有效提高稀土发光材料发光效率的方法。通过表面修饰,可 以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如亲水性、疏水性等,从而提高材料的分散性、稳定性 和光学性能。
三、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研究稀土发光材料的性能,我们采用实验方案对其进行了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不同的稀土离子作为掺杂剂,探究了其对硅酸盐材料发光性能 的影响。同时,我们还研究了硅酸盐基质中其他离子取代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掺杂剂和离子取代的硅酸盐材料样 品。然后,通过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详细表 征。最后,结合实验数据,我们采用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 论。
结论
稀土发光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介 绍了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其在显示技术、医疗诊断、化学传感器等领域的 应用,并探讨了提高稀土发光材料发光效率的途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 稀土发光材料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同时其性能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有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有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有机发光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发光、发色鲜艳、无毒无害、易制备等特点,在电子设备、显示器、照明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有机发光材料的制备和性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有机发光材料的制备1. 化学合成法有机发光材料的化学合成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它通过有机合成的方法将各种有机物化合在一起,形成有机发光材料。
常见的有机发光材料合成方法包括单体共聚法、聚合法、自交联法和唾液酸法等。
化学合成法制备有机发光材料,具有合成简单、适用范围广、易控制等优点。
2.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制备技术,它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在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催化下生产有机发光材料。
生物合成法制备的有机发光材料具有绿色环保、高效能、低成本等优点。
3. 高温热解法高温热解法是指将有机发光材料在高温下加热分解,以制得有机发光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的有机发光材料晶体有序,结晶度高、电子传导率高,而且分子量分散范围较广。
二、有机发光材料的性质研究1. 发光性质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质是判断其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
其发光机理是通过激发有机分子使其跃迁至高处的激发态,从而产生电子复合和发光的过程。
有机发光材料发光可以有单色发光、磷光、荧光和磷光等多种形式。
发光效率和色彩度是有机发光材料优化的关键指标,因此在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中需要对其发光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2. 功能性质有机发光材料不仅具有发光特性,还可拓展其功能性质,如对电磁波的吸收、电子传导、催化性质、生物性质等。
这些功能性质使得有机发光材料在光电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
有机发光材料的功能化研究使得有机发光材料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
3. 应用性质有机发光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智能显示、LED照明、生物传感等领域。
有机发光材料的应用性质受到其化学结构和物理特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
电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电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电子发光材料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化学材料,能够自发地产生光电信号,应用于诸如平面显示、照明、激光技术、生物医学诊断以及安全标记等领域,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制备和应用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从材料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对电子发光材料进行探究。
一、电子发光材料的特性电子发光材料包括聚合物、半导体、稀土材料和有机荧光染料等材料。
其共同特性在于,它们都拥有可激发的离子态能级和自发辐射能力,把能量光子转变为发射光子,并不断地在信号交互过程中释放能量,形成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自发光。
在电子发光领域,最为常见的材料就是发光二极管(LED),它通过掺杂不同材料,利用高能电子激发受控输运,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子。
基于LED材料和电路技术的广泛应用,LED已经成为当前节能、环保、长寿命的照明光源。
除此之外,电子发光材料正在被广泛运用于显示屏、亚毫米激光、飞行控制、生物医学诊断、夜视仪和化学传感等领域。
可以说,电子发光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并持续引领着现代光电技术的发展潮流。
二、电子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电子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沉积法、溶胶-凝胶法、薄膜法、分子束外延法、激光法、微波辐射法、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多种制备方法。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化学沉积法和溶胶-凝胶法。
化学沉积法是制备金属氧化物、金属、半导体及其掺杂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一般分为沉淀法、水热法和水热微波法等多个类别,它们均是利用化学反应沉淀出来的,因此准确可控,易于制备,可以获得许多不同形态的纳米结构。
溶胶-凝胶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相较于化学沉积法,其制备步骤更简单,可以通过溶液凝胶化,并经过干燥和热处理完成材料的制备。
它适用于许多材料的制备,如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介电体以及生物活性玻璃等。
此外,还有常用的路易斯酸-路易斯碱水热合成法、微波辐射法、柔性沉积法、分子束外延法等其他制备方法。
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是一种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发光的材料。
相比于传统的荧光材料,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发光波长可调、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情况。
一、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合成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溶液法、气相沉积法、电沉积法、电镀法等。
其中,溶液法便于操作,易于控制反应条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面以此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溶液法合成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过程一般分为两步。
首先,在溶液中加入金属离子等前体,将其还原成金属“核”,然后再通过溶解剂中的还原剂将“核”修饰成所需的势能阱,最终形成有机-金属配合物或纳米粒子。
其中,还原剂的种类、金属离子的浓度、pH值等条件对于材料的光电性能都有影响。
二、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性能研究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性能研究主要涉及其光电特性和应用性能。
光电特性研究光电性能是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核心性能之一。
通常通过分析材料的发光光谱、量子产率、发光机理等来研究光电性能。
例如,研究不同结构的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观察电子跃迁效应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等。
应用性能研究除了光电性能,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应用性能也备受关注。
因为其具有发光效率高、发光波长可调、可重复性好等特点,成为显示、生物传感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例如,可以将其应用于柔性LED显示器、生物分析等领域。
三、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前景随着电子、通信、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具有快速响应能力、长寿命、低功耗的发光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
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由于其具有发光效率高、发光波长可调、可重复性好等优点,未来将成为发展方向之一。
因此,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研究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情况。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化学激发发光材料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泛。
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274(实验)
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物理与能源学院材料物理专业___2011___级____1___班学号__106072011274______姓名__赖婷婷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林林老师______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用高温固相法制备钼酸钇镝,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材料的激发强度和发射强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钼酸钇镝在波长为353nm时激发峰最强,在波长为383.5nm时的发射峰最强引言:发光是物质将某种方式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的过程,是热辐射之外的另一种辐射。
要确定某一种材料是否发光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激发条件下不发光的材料在非常强的能量激发下有微弱的发光。
有些材料需要提高纯度,发光才能变强,有些材料则需要掺入一定量的激活剂才能发光发光材料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航空、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稀土离子掺杂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是一种吸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低能光子发射出一个高能光子的发光过程。
掺杂在晶体或玻璃态物质基质中的稀土离子,可以通过激发态吸收和各种能量传递过程被激发至高于泵浦能量的能级而向下跃迁产生上转换发射。
发光材料种类和应用对固体发光材料而言,发光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大类,根据其被激发的方式不同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三价稀土离子:La3+: [Xe] 4f0------Lu3+:[Xe]4f14 [Xe]=[Kr]4d105s25p6,三价稀土离子,4f电子能量最高。
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射和激发绝大多数是由4f电子在f组态内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称为4f-4f跃迁,4f-4f跃迁种类丰富,谱线很多。
4f电子能量高于5s和5p,但比5s和5p电子离核近,处于内层。
5s25p6形成了良好的电屏蔽,三价稀土离子掺入晶体时,在晶体中比较独,4f能级位置受晶体的影响不大,在所有晶体中都差不多在+3价稀土离子中,Y3+和La3+无4f电子,Lu3+的4f亚层为全充满的,都具有密闭的壳层。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合成实验报告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发光性能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用共沉淀法、水热法制备稀土发光纳米材料;2.用荧光光谱仪测试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射光谱;3.了解不同制备工艺及各工艺参数对纳米材料产物晶相、尺寸、形貌的影响;4.了解稀土离子上、下转换发光的原理及特征。
二、实验原理1.共沉淀法共沉淀法是指在溶液中含有两种或多种阳离子, 它们以均相存在于溶液中, 加入沉淀剂, 经沉淀反应后, 可得到各种成分的均一的沉淀, 它是制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超细粉体的重要方法。
共沉淀法, 就是在溶解有各种成份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中添加合适的沉淀剂, 反应生成组成均匀的沉淀, 沉淀热分解得到高纯纳米粉体材料。
共沉淀法的优点在于: 其一是通过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反应直接得到化学成分均一的纳米粉体材料, 其二是容易制备粒度小而且分布均匀的纳米粉体材料。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ATO粉体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制备条件易于控制、合成周期短等优点, 已成为目前研究最多的制备方法。
化学共沉淀法是把沉淀剂加入混合后的金属盐溶液中, 使溶液中含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阳离子一起沉淀下来, 生成沉淀混合物或固溶体前驱体, 过滤、洗涤、热分解, 得到复合氧化物的方法。
沉淀剂的加入可能会使局部浓度过高, 产生团聚或组成不够均匀。
化学共沉淀法不仅可以使原料细化和均匀混合, 且具有工艺简单、煅烧温度低和时间短、产品性能良好等优点。
.2.溶剂热法溶剂热法是水热法的发展, 它与水热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溶剂为有机溶剂而不是水。
在溶剂热反应中, 通过把一种或几种前驱体溶解在非水溶剂, 在液相或超临界条件下, 反应物分散在溶液中并且变的比较活泼, 反应发生, 产物缓慢生成。
该过程相对简单而且易于控制, 并且在密闭体系中可以有效的防止有毒物质的挥发和制备对空气敏感的前驱体另外, 物相的形成、粒径的大小、形态也能够控制, 而且, 产物的分散性较好。
在溶剂热条件下, 溶剂的性质(密度、粘度、分散作用)相互影响, 变化很大, 且其性质与通常条件下相差很大, 相应的, 反应物(通常是固体)的溶解、分散过及化学反应活性大大的提高或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物理与能源学院材料物理专业___2011___级____1___班学号__106072011274______姓名__赖婷婷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林林老师______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用高温固相法制备钼酸钇镝,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材料的激发强度和发射强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钼酸钇镝在波长为353nm时激发峰最强,在波长为383.5nm时的发射峰最强引言:发光是物质将某种方式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的过程,是热辐射之外的另一种辐射。
要确定某一种材料是否发光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激发条件下不发光的材料在非常强的能量激发下有微弱的发光。
有些材料需要提高纯度,发光才能变强,有些材料则需要掺入一定量的激活剂才能发光发光材料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航空、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稀土离子掺杂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是一种吸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低能光子发射出一个高能光子的发光过程。
掺杂在晶体或玻璃态物质基质中的稀土离子,可以通过激发态吸收和各种能量传递过程被激发至高于泵浦能量的能级而向下跃迁产生上转换发射。
发光材料种类和应用对固体发光材料而言,发光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大类,根据其被激发的方式不同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三价稀土离子:La3+: [Xe] 4f0------Lu3+:[Xe]4f14 [Xe]=[Kr]4d105s25p6,三价稀土离子,4f电子能量最高。
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射和激发绝大多数是由4f电子在f组态内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称为4f-4f跃迁,4f-4f跃迁种类丰富,谱线很多。
4f电子能量高于5s和5p,但比5s和5p电子离核近,处于内层。
5s25p6形成了良好的电屏蔽,三价稀土离子掺入晶体时,在晶体中比较独,4f能级位置受晶体的影响不大,在所有晶体中都差不多在+3价稀土离子中,Y3+和La3+无4f电子,Lu3+的4f亚层为全充满的,都具有密闭的壳层。
因此是光学惰性的,适用于作基质材料。
从Ce3+到Yb3+,电子依次填充在4f轨道,从f 1 到 f 13,其电子层中都具有未成对电子,其跃迁可产生发光。
这些离子适于作为发光材料的激活离子。
Dieke图:三价稀土离子在LaCl3晶体中的4f电子能级图固体发光原理发光的定义是物质受外界激发而吸收能量,然后跃迁至激发态(非稳定态),在返回到低能态的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
如果辐射的光为可见光,则称为固体发光。
在各种类型激发作用下能量发光的物质称为发光材料。
一般的说,发光材料是由两部分组成:激活离子(发光中心的掺杂离子)以及基质(材料的主体)。
发光是和晶体内部的能量传递、缺陷结构、载流子迁移、能带结构等微观过程有关的一种宏观现象。
故固体发光过程下图所示固体发光原理其中 M 表示晶体基质,在基质 M 中掺入两种离子 A 和 S。
当基质晶格 M 吸收激发能后,把能量传递给掺杂的外来离子,使其跃迁至激发态,当激活离子返回到基态时可能有三种过程发生:(1) 以热的形式释放激发能量,称为“无辐射弛豫”,也叫荧光猝灭;(2) 以光辐射形式释放能量,此为“发光”现象; (3) S 离子将吸收的激发能传递给离子 A,即 S 吸收的全部或部分激发能通过 A 离子释放。
称为“敏化发光”。
在第三种过程中,我们一般地将 A 离子叫做激活剂,S 为敏化剂。
稀土离子是常用的激活离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
荧光粉的发光原理那不同的发光材料有不同的发光过程和机制,下面我们有必要简述一下荧光粉的发光原理:(1)发光中心指激活剂或基质晶格,从外部吸收能量。
一般高能激发是基质晶格吸收能量,再传递给发光离子,发光离子从基态 E0被激发到激发态能级 E2。
激活剂被直接激发多出现在紫外或可见辐射。
(2) 被激发到高激发态的离子以热(无辐射)的形式释放一部分能量,达到亚稳态能级 E1,然后电子从能级 E1跃迁至基态 E0,以发光(辐射)的形式释放激发能。
荧光粉的发光原理制作工艺:作为光电产业的重要材料,金属钼酸盐在光致发光、光导纤维、闪烁器、微波器件、湿度传感器、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
其中,具有白钨矿结构的钼酸盐材料的研究最为广泛。
在发光材料应用方面,大多数此类钼酸盐都是重要的闪烁体或 X 射线发光体。
另外,钼酸根具有特殊性质, 钼离子被 4个氧离子包围,位于四面体的对称中心,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紫外光作用下,钼酸根能发出蓝色至黄色光谱线,并传递给掺杂在钼酸盐基体中的稀土离子,因而,掺杂稀土钼酸盐荧光粉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 LED 转换用荧光粉。
目前发光材料的主要合成方法有:高温固相法,化学沉淀法,水热合成法,溶胶一凝胶法,微波合成法,燃烧合成法高温固相法高温固相反应法是发光材料的一种传统的合成方法。
固相反应通常取决于材料的晶体结构及其缺陷结构,而不仅是成分的固有反应性。
在固态材料中发生的每一种传质现象和反应过程均与晶格的各种缺陷有关。
通常固相中的各类缺陷愈多,则其相应的传质能力就愈强,因而与传质能力有关的固相反应速率也就愈大"固相燃烧法合成稀土钥酸盐发光材料及发光性质研究固相反应的充要条件是反应物必须相互接触,即反应是通过颗粒界面进行的。
反应物颗粒越细,其比表面积越大,反应物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就越大,有利于固相反应的进行。
因此,将反应物研磨并充分混合均匀,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原子或离子的扩散输运比较容易进行,以增大反应速率。
另外,一些外部因素,如温度、压力、添加剂、射线的辐照等,也是影响固相反应的重要因素。
固相反应通常包括以下步骤:(l)固体界面如原子或离子的跨过界面的扩散;(2)原子规模的化学反应;(3)新相成核;(4)通过固体的输运及新相的长大。
决定固相反应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成核和扩散速度。
如果产物和反应物之间存在结构类似性,则成核容易进行。
扩散与固相内部的缺陷、界面形貌、原子或离子的大小及其扩散系数有关。
此外,某些添加剂的存在可能影响固相反应的速率。
在高温固相反应中往往还需要控制一定的反应气氛,有些反应物在不同的反应气氛中会生成不同的产物,因此要想获得满意的某种产物,就一定要控制好反应气氛。
溶胶一凝胶法产生溶胶一凝胶过程的机制不外乎三种类型:无机聚合型、传统胶体型和络合物型。
这三种类型的溶胶一凝胶法制备各种材料的一般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条:l)产品均匀性好,尤其是多组分制品,其均匀度可以达到分子或原子尺度;2)产品纯度高,由于可以使用高纯度原料,溶剂在处理过程中容易去除;3)烧结温度比传统固相反应法低200一500e,这样可以节约能源,另外避免由于烧结温度高而从反应器中引入杂质;4)反应过程及凝胶的微观结构都可以控制,可以大大减少支反应,分相,并可避免结晶;5)从同一原料出发,改变工艺过程,可以获得不同形态的制品;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发光材料的一般特点是:l)降低发光粉的烧结温度,无论是开始结晶温度还是结晶完全温度,溶胶一凝胶法都比固相法来的低。
这一方面可以节省能源,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高温烧结而从反应器等外部引入有害杂质,从而提高发光粉的发光性能;2)使激活离子能够比较均匀的分布在基质晶格中,有利于找到发光体发光最强时激活离子的最低浓度;3)使带状发射峰变窄,同时有利于提高发光体相对发射强度及相对量子效率。
溶胶凝胶法,与高温固相法相比,容易引入杂质,合成产物的发光性能较差,且有时较难制得反应操作也较复杂且周期长。
本实验是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的钼酸钇镝稀土发光材料。
仪器和设备分析天平:型号为ABZO4N,精确度为0.0001克;玛瑙研钵:用来混合研磨原料;坩埚:用来盛装混合物,以便将原料放进高温炉内点燃;KSL-1100X箱式电阻炉:高温处理。
性能测试仪器设备X射线衍射仪:进行样品组织结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样品的形貌分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的上转换发光光谱;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激光功率能量计:激光功率能量计测试激发光功率。
药品四水合钼酸铵分析纯、氧化钇99.99%、氧化镝99.99%、实验过程:首先按比例准确称量各种反应物,将其在洗净的玛瑙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将前驱物放入箱式炉中,试验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驱物的制备,第二部分是样品的高温合成,第三部分是样品的性能测试分析。
前驱物的制备1)首先按比例,通过方程式计算出所需的材料氧化钇99.99%需0.011g, 氧化镝99.99%需0.671g, 四水合钼酸铵分析纯需1.5890g,准确用电子天平称量各种反应物。
2)将称量的原料倒入洗净的玛瑙研钵中,加酒精研磨约30分钟混合物为凝胶状"3)将混合物快速转移到坩埚中,即得到可用于合成的前驱物"样品的高温合成先将高温电阻炉加热到燃烧反应的引发温度,然后将装有前驱物的坩埚快速放进箱式炉中样品性能测试分析将所得到的钼酸钇镝粉末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稀土材料的透射率和反射率。
实验数据分析:激发波长扫描仪器条件:InstrumentparametersMeasurement type: Wavelength scanScan mode: Excitation Data mode: Fluorescence EM WL: 575.0 nmEX Start WL: 300.0 nmEX End WL: 540.0 nm Scan speed: 300 nm/min Delay: 0.0 sEX Slit: 2.5 nmEM Slit: 2.5 nmPMT Voltage: 400 V Response: 0.4 s从图中可以看出,钼酸钇镝在波长为353nm时激发峰最强,363nm时激发峰次强,接下来的较强峰依次为389nm,453.5nm发射波长扫描仪器条件:InstrumentparametersMeasurement type: Wavelength scanScan mode: Emission Data mode: Fluorescence EX WL: 354.0 nmEM StartWL:380.0 nmEM End WL: 690.0 nm Scan speed: 300 nm/min Delay: 0.0 sEX Slit: 2.5 nmEM Slit: 2.5 nmPMT Voltage: 400 V Response: 0.4 s Correctedspectra:Off从从图中可以看出,钼酸钇镝在波长为383.5nm时的发射峰最强,还有比较明显的发射峰为482nm,和574.5nm思考题1.三价稀土离子有什么共同的发光特性?如何从其电子组态解释?自由的三价稀土离子4f-4f跃迁很弱掺入晶体时,选择定则被部分解除, 4f-4f跃迁较强,因为只是部分解除,所以呈现尖锐的线谱,荧光寿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