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民风民俗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649ef8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f.png)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小智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感受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美食文化。
我们来了解一下太原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太原,有一种叫做“脸谱”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脸谱是一种用于表演戏剧的特殊化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太原,脸谱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如今依然可以在一些戏曲表演中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脸谱,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破五节”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破五节舞蹈的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传统手工艺。
在太原,有一项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叫做“铁画”。
铁画是一种用铁丝制作的绘画作品,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锻打、焊接、錾刻等多个步骤。
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故事。
这些铁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太原,有很多铁画艺人依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为人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作品。
再来说说太原的美食文化。
在太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小吃叫做“刀削面”。
刀削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面条是用手擀出来的,而不是用机器制作的。
这种面条的口感弹牙筋道,非常好吃。
除了刀削面,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麻花、油茶、豆腐脑等。
这些美食都是太原人民的日常饮食,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太原有一种叫做“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它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剪影艺术,通过灯光照射,将剪影投射到幕布上,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画面。
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秧歌舞蹈的动作欢快、节奏鲜明,寓意着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太原的民俗活动100字
![太原的民俗活动1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1da18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4.png)
太原的民俗活动100字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山西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汉族传统锣鼓音乐,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是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于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太原锣鼓的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
太原锣鼓中的“流水”,相传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
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其实,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套路丰富的硕果。
“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
太原锣鼓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以大家什享名。
其乐器为大鼓(有的直径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
小家什为战鼓、马锣、二钹铰子。
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重章迭句、长短错落,似古典诗词的句式结构,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
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顿,如乐谱中的休止,给人以干净利索的深刻印象。
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
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
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入胜。
齐奏、分击,敲击出“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相咬”等种种曲牌。
热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又似行云流水。
至铙、钹的对打,则称之为“淆”,一俟铙、钹对淆,铙的锵锵声,钹的镲镲声,此起彼伏,悦耳清脆,优美动听。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
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
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
这种对台演奏有时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
其演奏技艺之娴熟,场面之激烈,实属国内罕见。
太原古城文化特色介绍
![太原古城文化特色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1543d5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0.png)
太原古城文化特色介绍太原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
太原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太原古城的历史、建筑、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介绍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太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夏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太原古城曾是晋国的都城,也是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
这使得太原古城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太原古城的建筑也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城内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宋代的木结构建筑,元代的仿木结构建筑,明代的砖石建筑等等。
这些建筑物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古城内的建筑群落布局合理,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享受。
除了历史和建筑,太原古城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晋商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业家族之一。
太原古城内的许多建筑和街道都保留了晋商的影子,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当年晋商的繁荣和商业氛围。
此外,太原古城还有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比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太原古城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赛。
这个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成为太原古城独有的文化活动。
太原古城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和传统习俗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上。
太原古城的居民善于传统手工艺,如刺绣、木雕和陶瓷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体现了太原古城居民的智慧和技艺,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太原古城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皮影戏、评剧和民间舞蹈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太原古城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太原古城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历史、建筑、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都展示了太原古城的独特魅力。
太原古城的文化特色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dd9e045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9.png)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婚礼通常是由男方家长发起的,女方家长则要在婚礼上给予回礼。
在传统的婚礼上,一般要进行“三拜九礼”的仪式,这是表达新婚夫妇对双方父母尊敬和感激之情的重要环节。
此外,还会有拜堂、合家欢、酒席等传统仪式。
在饮食方面,太原的婚礼上一定少不了蒸饺、豆腐脑、酱肘子等地方特色美食,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寓意着新人婚后幸福美满。
在服饰方面,新娘一般会穿上传统的汉族婚纱和配饰,新郎则会着传统的中式长衫和黑色礼帽。
总的来说,山西太原的婚礼风俗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展示了这个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 1 -。
太原民俗部分简介
![太原民俗部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dffe4f0fab069dc5022019e.png)
三 节日篇
过唱
节日简介
太原郊区,有一种乡俗,老百姓称之为“过唱”。过唱时,乡里人要请城里 的戏班到乡间演出。过唱一般一年一次,一次三到五天,村村都有自已的节 日,经常是一村唱完了接着另一村,过唱时间多选在六月初六、七月十五、 八月十五左右,其他时间也有,农忙农闲错开,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过唱既是民间的传统风俗,也是乡间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是乡间串亲戚、 走朋友的节日,至今仍然“红火”非凡。
过唱的戏曲一般为晋剧,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 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 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过唱的曲目包括《打金枝》、《辕门斩子》、《卖画劈门》、《游西湖》、 《风雨行宫》、《算粮》、《见皇姑》、《樊梨花》、《徐策跑城》、《芦 花》、《程婴救孤》(又名《赵氏孤儿》)、《范进中举》、《周仁献嫂》、 《忤逆坟》、《富贵图》、《空城计》、《钟馗嫁妹》、《杨八姐游春》、 《教子》、《大脚皇后》、《五女拜寿》、《十五贯》、《狸猫换太子》、 《卧虎令》、《下河东》、《小宴》等等。
作品一览
《曳鼎歌》:武则天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
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 第一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似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
乃升曦。 第二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
宫。 第三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圜坛敢申
整体评价
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太原民俗现象
![太原民俗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72dc25b080eb6294dc886c34.png)
水母楼 水母像
感 谢 聆 听
鱼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
沼
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 为池,因其为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
飞
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
梁
为虚,若飞也。" "飞梁石磴,陵跨水道”
的说法,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通往
圣母殿,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双翼翩翩欲
飞。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
勾栏。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
桥梁,实为罕见。故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评价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
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有极高
的研究价值。
章节壹
圣母殿为晋祠古建 三绝之一。创建于宋天 圣年间(1023年— 1032年)。殿内供奉的 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 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 姜子牙的女儿邑姜。由 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 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 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 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 了晋祠的主体建筑。
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周
周柏是北周
时代种植的柏树。
柏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
侧,原先本有两株,
名为齐年古柏,如
今只剩这一株了。
周柏距今已有3000
多年,树干粗壮,
需数人才能合围。
在当地人眼中,这
株古柏就是长生不
老的象征。
难老泉
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 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我国最古的地理 书《山海经》便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 它不仅指出了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而且还告诉我们, 难老泉水破天荒以来便开始涌注奔流于人间了。泉水 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 1.8立方米。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 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太原民风民俗资料全
![太原民风民俗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d7403c84bb68a98270fefa4e.png)
太原民风民俗太原年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
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
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
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
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
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
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
山西太原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
![山西太原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6550d27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3.png)
山西太原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山西太原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篇1一个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典型的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白鼠,因为它长得胖胖的,缩成一团旧像是一个毛绒球,所以我给它起名叫“球球”。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在历史上多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
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
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山西太原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篇2山西太原的民风民俗大家好,我是小明,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山西太原的民风民俗。
太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太原的民风非常淳朴。
我家附近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很友好,总是笑容满面地和我们打招呼。
太原民间锣鼓的娱乐性
![太原民间锣鼓的娱乐性](https://img.taocdn.com/s3/m/cec5be4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7.png)
太原民间锣鼓的娱乐性太原民间锣鼓是山西省太原市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在当地广为流传。
它的娱乐性极强,不仅在当地民间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各种节庆活动和社交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太原民间锣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有锣鼓队、击鼓队、舞狮队等,每一种形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娱乐性。
在太原民间锣鼓的表演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古老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到浓厚的民间氛围,感受到从锣鼓声中传递出的热情和力量。
在太原市的街头巷尾,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锣鼓队的表演,他们的出现总是能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和娱乐的感觉。
太原民间锣鼓的娱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太原民间锣鼓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锣鼓队、击鼓队、舞狮队等。
在这些表演形式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的节奏和编排,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锣鼓队的表演通常是在节庆活动和庆典仪式中进行,他们会携带各种不同的锣鼓器材,通过击打、敲击等方式演奏出不同的节奏和旋律。
而舞狮队则是在庆典活动中扮演舞狮的角色,通过夸张生动的舞姿和有力的音乐,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表演,太原民间锣鼓都能给人带来一种欢乐和愉悦的感觉。
二、热闹欢快的氛围太原民间锣鼓的表演通常都是在庆典和节庆活动中进行,这些场合都是为了庆祝节日和重大活动而举办的,本身就是充满快乐和热闹的。
而锣鼓队的表演正好可以为这种氛围增添更多的欢乐和热烈。
在锣鼓队表演的现场,人们通常会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舞动,互相欢呼鼓励,整个场面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和烦恼,享受到锣鼓表演带来的快乐。
三、艺术与技艺的结合太原民间锣鼓表演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艺。
在锣鼓队和舞狮队的表演中,人们可以欣赏到艺术家们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精湛的舞蹈技艺。
他们能通过打击乐器、敲击锣鼓,演奏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而舞狮队的表演更是需要艺人们灵活多变的身姿和精湛的技巧,通过操纵狮子的动作,表现出生动的形态和惟妙惟肖的表情。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流程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8578d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4.png)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流程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婚姻在太原及其周边地区非常重要,因此结婚风俗也是极具特色和深厚的文化表达。
1.提亲在太原地区,结婚前首先需要做的是提亲。
通常是由男方家长带领亲朋好友一起,拜访女方家庭,向女方家长提出结婚的意愿。
在这个过程中,男方必须带上一定的财礼,以显示他们的诚意和决心。
2.过门提亲成功后,下一步是过门。
在这个环节中,男方的亲朋好友会扮演“过门使者”的角色,帮助男方向女方家带去嫁妆的一部分,同时,女方家也会帮助准备一些彩礼和婚礼所需的物品。
3.定亲过门完成后,双方家庭会商定结婚日期和其他安排。
在太原地区,定亲的仪式通常是在男方家中举行,女方家庭派代表前往男方家,双方家长会一起把结婚事宜敲定下来。
4.婚期确定了结婚日期后,双方开始筹备婚礼。
通常是在酒店或宴会厅举行,邀请亲朋好友一同见证这个特殊的日子。
5.准备彩礼在太原地区,彩礼非常重要。
男方需要准备一定的彩礼给女方家庭,以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彩礼的内容通常包括各种稀有的文化和食品,如糕点、糖果、茶叶等。
6.婚礼仪式太原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以下环节:-迎亲:新郎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会在婚礼当天,齐聚一堂,迎接新娘的到来。
新郎会在迎亲队伍中穿戴整齐,手持花束等待新娘的到来。
-迎亲行礼:当新娘到达男方家门口时,男方家长会亲自迎接,过程中还会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仪式,如让新娘跨过门槛,踩踏红布等。
-交杯酒:婚礼现场新娘和新郎会交杯酒,以象征着两个人的合二为一,共度一生。
-敬茶仪式:太原的婚礼中,敬茶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新娘会向新郎和他的家人敬茶,以示孝顺。
7.婚宴婚礼之后,通常会举办一个盛大的婚宴,邀请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分享美好的时刻。
太原的婚宴通常会有精美的菜肴和丰富的酒水,座位也会按照双方家庭的重要性和亲近程度进行安排。
8.新房入门新郎和新娘在婚礼结束后,会进入新婚之家,即新房。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3072087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6.png)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的结婚风俗从古至今,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和习俗。
在传统婚礼中,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往往需要家族长辈的协商和决定。
结婚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求婚,这通常需要准备一份贵重的礼物。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男方就会送上婚戒和彩礼,表示真心诚意的求婚。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正式的嫁衣,包括红色的袍子和头纱等。
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礼服,头上戴上红色的花环。
在家族长辈的见证下,新娘和新郎会一起行三跪九叩的礼仪,以表示对父母和祖先的尊重和感恩。
接下来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喜宴、拜堂、敬茶和烧酒等。
除了传统的婚礼仪式,太原的年轻人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结婚方式,比如在景点或者酒店举行主题婚礼。
这些新型婚礼相对于传统的结婚方式更加个性化,能够展现新人的个性和品味。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太原的结婚风俗都反映了当地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婚礼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对爱情和家庭的珍视和传递。
- 1 -。
太原地区的文化遗产
![太原地区的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66b2e4353169a4517623a309.png)
太原市的文化遗产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分别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杏花岭区、迎泽区、万柏林区、小店区、尖草坪区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城六区”的概念。
一.民间美术:无二.民间音乐:1太原锣鼓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
鼓文化已成为三晋文化的代表,成为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不但为三晋大地添彩,更为中华民族增光。
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
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
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太原锣鼓在农村多在逢年过节时打击取乐,或为社火表演伴奏。
1950年太原矿山机器厂率先成立了太原第一家厂矿锣鼓队.70年代后期,出现了锣鼓乐谱和专职指挥,创建了锣鼓协会,90年代后,大量职业性和半职业性锣鼓队进入市场,艺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1990年9月22日,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太原锣鼓队奏响了开场节目《丰收锣鼓》;1995年,赵庄女子威风锣鼓队参加了“95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获最高奖。
以后太原锣鼓队还赴港澳地区和出国进行了多次表演。
2吹打乐史料记载我市民间吹打乐始于秦汉。
民间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是成熟于明清,并普及到民间,在全市极普遍。
有专家将民间吹打乐分为粗吹和细吹两种类型。
粗吹乐器有唢呐、笙、管、大鼓、大锣、大镲,多用于民间喜庆节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为民间八音。
民间八音大体可分南北两路。
太原以南吹打并重,吹管乐器主要是唢呐。
北路侧重吹,锣鼓只作配合。
细吹主要指佛道音乐,这是民间的室内轻音乐,吹管乐器主要是笙管,打击乐器除小件锣鼓铰子、叮哨外,又加进一些佛道专有乐器,如钟磬木鱼,鱼鼓、简板等。
山西太原的风俗作文
![山西太原的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fa9d5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e.png)
山西太原的风俗作文
作文一
《有趣的太原风俗》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山西太原,有好多特别好玩的风俗呢!
比如说过年的时候,那可热闹啦!一大家子人都会聚在一起,贴红红的春联,窗户上还要贴上漂亮的窗花。
到了晚上,大家一起吃年夜饭,有香喷喷的饺子,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还有正月十五闹元宵,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小兔子灯、大老虎灯,五颜六色的,可好看啦!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灯,人可多了,大家都笑着,闹着,开心极了。
在太原,结婚的时候也很有意思。
新娘子会穿着红红的嫁衣,新郎官戴着大红花,迎亲的队伍敲锣打鼓,特别热闹。
太原的风俗可真有趣,我喜欢这些风俗,你们喜欢吗?
作文二
《我爱太原风俗》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山西太原的风俗。
太原人特别重视生日。
每次过生日,爸爸妈妈都会给我做一大桌好吃的,有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和红烧鱼。
还会给我买一个大大的蛋糕,上面插着漂亮的蜡烛,大家一起唱生日歌,我闭上眼睛许愿,希望每天都能这么开心。
还有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会去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
给他们送上鲜花,表达我们的思念。
太原的庙会也很棒!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像套圈、打气球,还有各种好吃的,棉花糖、糖葫芦,每次去我都玩得不想回家。
这些风俗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爱,我爱太原的风俗,也爱我的家乡!。
太原元宵节的民俗活动
![太原元宵节的民俗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f7e8071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8.png)
太原元宵节的民俗活动
太原元宵节民俗活动:
一、灯会
1、街头灯会:太原元宵节,街头显得格外的热闹,集中城市的一些热闹灯会,有
大型跑马灯,非常吸引人,人们络绎不绝的赶来观赏;
2、民间花灯夜会:太原的元宵节,还活跃着民间花灯夜会,绚丽多彩的花灯在全
都盛会中,挂满四野,环绕团拜,让人们尽情享受;
二、黑米粥
1、祭拜祖先:太原元宵节,拜神祭祖,习俗盛行,人们都会把黑米粥煮好来供奉,让祭拜的仪式变得特殊而隆重;
2、互相交流:太原的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互相交送黑米粥作为礼物,表达友谊
和祝福,表示心中的思念。
三、踏春赏花
1、参观八大关:太原的踏春赏花,民俗从古至今流传不衰,许多游客会参观八大关,沿着古道走来走去,在欣赏古朴传统的风貌;
2、观赏荷花:太原元宵节前后,荷花木会盛开,一潭荷花开满了一片绿色,清新
美丽,游人络绎不绝,在此尽情欣赏荷花之美。
四、桃园灯
1、登梅庙:太原的桃园灯,许多游客会到梅庙放灯,人们都会互相献礼,颂扬祖
先的智慧;
2、走鹊桥:太原元宵节的传统,更是备受瞩目的活动,双方站在鹊桥上,心连心,诉说爱恋,一方尽情献给另一方一轮月亮,以倾诉爱的深深秘密;
五、歌舞晚会
1、表演杂技:太原的歌舞晚会,让人尽情欣赏其中的精彩表演,落子舞、蹴鞠舞、
杂耍等等,精彩纷呈,让人大饱眼福;
2、跳舞升平:太原元宵节的歌舞晚会,上演汉子和汉子跳舞升平,让人感受到古朴的传统文化,一睹其中的精彩瞬间,感受久远的历史留给的思念。
介绍太原习俗作文
![介绍太原习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efc39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f.png)
介绍太原习俗作文
哎呀呀,太原可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呢!这里有好多有趣的习俗,让我来给你介绍介绍吧,嘿嘿。
过春节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晚上还会放鞭炮。
我们小孩子可以穿上新衣服,去拜年,还能收到好多红包呢,哈哈!
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老鼠嫁女”。
在正月初十的晚上,人们会把家里的灯都关掉,然后用面粉做一些小老鼠,放在角落里,让它们“嫁女”。
我觉得这个习俗好有趣呀,嘿呀。
到了端午节,大家会吃粽子、赛龙舟。
我最喜欢吃甜甜的粽子啦,哎呀,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太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灶”。
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会给灶王爷献上好吃的,希望他能在天上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
哎呀呀,太原的习俗可真多呀!每一个都很有趣,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我喜欢这些习俗,也希望它们能一直传承下去,嘿呀!。
关于山西太原民俗的作文
![关于山西太原民俗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7d619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7.png)
关于山西太原民俗的作文
“正月里来是新年,元宵佳节闹花灯,”我的家乡——山西太原,有许多独特的民俗。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在这天晚上,人们会吃元宵,看花灯。
在太原,元宵节有这样一个风俗——逛灯会。
人们会在元宵节这天晚上去逛灯会。
逛灯会是为了祈求来年平安吉祥,所以才叫“逛灯会”。
我和家人也会去逛灯会,今年的灯会特别的壮观,有一个大湖上有许多花灯,晚上会有灯光秀。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龙舞花灯”。
那天晚上八点多钟,我们就来到了龙凤广场。
一到广场我就看到了人山人海,我和哥哥买好了票就迫不及待地进了大门。
哇!彩灯真多呀!有红的、黄的、绿的……五颜六色的灯光
闪烁着美丽无比。
我和哥哥找好了位置坐好后,就开始看花灯了。
我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在那里玩气球,他一手拿着气球,一手拿着一支笔,然后把气球放到笔里扎破了一个洞,气球里的气就会跑出来,然
— 1 —
后这个小男孩就用一只手把气球放到鼻子下面去吸里面的气,然后再把它吹大、吹大……
— 2 —。
太原的民俗作文
![太原的民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84a13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c.png)
太原的民俗作文在我心里,太原这座城市,就像一本厚厚的民俗画册,每一页都写满了独特而有趣的故事。
说起太原的民俗,那可得先聊聊那热闹非凡的庙会。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家人去赶庙会,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刚到庙会入口,就被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挤得差点站不稳脚跟。
路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摊主们扯着嗓子吆喝着,仿佛在比赛谁的声音更大。
有卖糖葫芦的,那一串串糖葫芦,红得透亮,山楂外面裹着的糖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
卖糖葫芦的大叔熟练地把糖葫芦从架子上取下来,一边递给顾客,一边笑着说:“这糖葫芦,甜着呢,保准您吃了一串还想第二串!”还有卖糖人的,师傅的手艺那叫一个绝!只见他舀起一勺糖浆,手腕轻轻一抖,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就出现在了板子上。
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瞪得大大的,嘴里不停地发出“哇”“哇”的惊叹声。
再往里走,就是各种表演的场地了。
有扭秧歌的,那些大爷大妈们穿着鲜艳的服装,手里拿着扇子和手绢,随着欢快的音乐扭得那叫一个带劲。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还有舞狮的,两只狮子在高桩上跳来跳去,时而站立,时而翻滚,动作敏捷而矫健。
舞狮的小伙子们累得满头大汗,但依然劲头十足,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除了庙会,太原的婚礼习俗也特别有意思。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太原的传统婚礼,那场面,真的是让我终身难忘。
婚礼的前一天,新郎家就开始忙碌起来。
屋子里摆满了各种喜庆的物品,红红的灯笼,大大的喜字,还有那五颜六色的绸缎。
亲戚朋友们也都赶来帮忙,有的在准备酒席,有的在布置新房,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婚礼当天,新郎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胸前别着一朵大红花,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向新娘家走去。
迎亲的队伍里,有吹唢呐的,有敲锣打鼓的,声音震耳欲聋,整个街道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到了新娘家,新娘的闺蜜们可不会轻易让新郎进门,非要新郎回答几个问题,或者表演几个节目才行。
新郎也不含糊,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好不容易才进了门。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有哪些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02e691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64.png)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有哪些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你知道山西太原春节习俗吗?下面店铺就告诉你山西太原春节习俗,一起看看吧!山西太原春节习俗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这和中国春节习俗的其他地区是一样的,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山西各地春节习俗左权——豆腐头脑和面茶春节要守岁,要吃饺子,还要放炮。
故乡在晋冀交界,春节风俗和多数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但有两样习惯,却是在外地很少见到的。
一个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
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
但故乡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
但为什么这样吃,爷爷奶奶辈的人也说不上来。
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节日专吃炒豆腐的风俗,似乎只有苏南人有冬至吃大葱炒豆腐的习惯,但一个在苏南,一个在晋中,应该只是巧合吧,说不上有什么渊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沟铁棍、背棍、担棍、划棍
棍的民俗文艺活动,也是传统闹红火的主要容之一。所谓“棍”,无论是极高的铁棍,一人肩背的背棍,两人肩抬的担棍,还是由四人抬起前后高低滑动的划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只不过因其活动位置和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名之。
提示:清徐经济发达,每年正月十五都有盛大的架火,远近村民都成群结队地前往观望架火,就连外地的客商也要借此机会观赏架火,并洽谈生意。您可在正月十五当晚乘车到清徐县城观看精彩的架火表演。
唱大戏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的代表性剧种,为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中部,尤其是在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故称中路梆子。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的男子汉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上面的表演者,亦为八九岁的灵巧女孩。提示:铁棍、背棍是每年正月十五最重要的民间文艺表演节目。最有名的当数徐沟铁棍,曾多次上京演出,引起轰动!您可以在正月十五白天乘车到徐沟欣赏精彩的铁棍表演,顺便品尝一下徐沟的美味小吃--灌肠!
清徐架火
清徐架火其实是典型的南庄架火。南庄架火,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工艺独特,有许多令人惊叹之处。架火,由描龙绘凤、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宏伟,颇为引人注目。架火有平年与闰年之分。平年架十二层,闰年架十三层。这些殿宇楼阁,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从底到顶足有十三米开外。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衬托,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纸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图案各异,风格奇特。图案有八卦、二龙戏珠、丹凤等,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
“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横条小高台,两端竖起两支直径为三公分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棍,棍之间,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当在这三支铁棍上绑好三个孩子之后(一般是女孩子),导演就根据自己的构思,让演员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自然,演员中也包含了抬起横杆的十六个男青年的走步与动作。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省晋剧院设在,现有演职人员近三百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省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琢,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民风民俗
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锣鼓锣鼓,是指流行于地区民间的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南郊古寨村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其演奏技艺之娴熟,场面之激烈,实属国罕见。它反映出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构成了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锣鼓在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
社火
社火实际上就是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主要有锣鼓、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每年的正月十五,万人空巷,老百姓上街看红火,不亦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