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针灸疗法浮针疗法
针灸疗法浮针疗法针灸疗法自古以来一直广为人们所推崇。
自隋朝张仲景开始,便有了《针灸甲乙经》等针灸著作的传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已经逐渐摆脱了老祖宗的传统门类学科的束缚,不断地探索着新的技术手段,其中浮针疗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疗法手段,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浮针疗法,顾名思义,即是针灸师将针扎浅,使针头不进入皮肤内部,"漂浮"在皮肤表面,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虽然浮针疗法算不上针灸疗法中的主流疗法,但是由于它具有疗效快、痛苦小、治疗时间短等优点,近年来备受针灸行业的青睐。
大家都知道针灸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但是针刺一般需要在皮肤的深层进行,而浮针则是将针扎在肌肉浅表经络上,不需进入皮下层,使得疗效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浮针疗法对于疼痛部位的针刺穴位有着很高的要求,每个穴位对于疾病的治疗都不相同,针刺方式都需因病施治进行调整,正确的施针方法才是有效的。
针灸治疗本质上是一种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浮针疗法也不例外。
而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往往不会出错,但是病态条件下则常常发生紊乱,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外力来刺激身体以调整自我体内环境。
而浮针疗法则可运用机械自动干预与穴位传递信息相结合对人体功能达到干预和调节。
浮针疗法作为一种独立的针刺方法,不同于其他针刺方法,它是以浅层刺激为目的而进行。
是一种:追求舒适酣畅的针灸方法,与传统的刺入皮肤深层,刺痛肌肉为目的的浓穴刺痛不同,浮针疗法一般用于对于肌肉疼痛浅层刺痛的解决。
浮针疗法可以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并且随着科技的推陈出新,浮针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宽。
浮针疗法可以治疗头痛、颈椎病、肩颈痛、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同时,浮针疗法也可以通过对五官的精细调理改善面色晦暗、色素沉积、皮肤干燥等问题。
毫无疑问,浮针疗法在针灸行业中备受瞩目,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疗法。
总之,针灸疗法的发展历程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针灸疗法也在不断地拓宽其在治疗领域的作用。
浮针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Needling therapy),可以大面积持久地通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使得人体可不药而愈,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没有副作用等优点,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痛腿痛和一些内科、妇科杂病,尤其在伤科和疼痛科有着很好的运用优势。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在第一军医大学工作期间发明,而后逐渐完善的。
尤其在南京大学期间,符博士吸取西方最新科技成果,使得浮针疗法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对与中西医其他方法,浮针疗法优势突出:安全、疗效快、可重复性好,而且对于有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说,相对容易学习。
一、针具所用针具为复合套管针——一次性使用浮针,其结构为浮针是复式结构,分为三部分:1 针芯:由不锈钢制成。
该部分使浮针达到足够的刚性以快速进入人体。
外面包有软套管。
针尖呈斜坡形。
2 软套管及针座:是浮针的主要结构,起关键作用。
针芯包裹其中,该部分使浮针同时具有足够的柔软度以利长时间留针。
针座是浮针的附属结构,籍此可以固定留置于体内的软套管。
3 保护套管:为保护针芯和软套管不与他物碰撞产生磨损,同时也为了有利于保持无菌状态,浮针有保护套管。
二、操作方法选择体位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
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1) 坐位:头、颈、肩、上背部的病变,必须选坐位。
(2) 仰卧位:适宜于用于腹部、膝盖等部位病变的治疗。
(3) 伏卧位:适宜于下背部、骶部、臀部、下肢背侧。
明确病痛点——病痛点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上,指的是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肌筋膜触发点),MTrP不仅仅是病痛的所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病痛的原因。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浮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浮针疗法的针刺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穴位。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多个穴位能够调整气血的流动。
在进行浮针疗法时,医生会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和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一般来说,这些穴位包括经络相关的穴位、特定器官对应的穴位等。
然后,准备好所需工具。
进行浮针疗法时,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工具。
其中,主要的工具是针管和注射器。
针管负责插入皮肤,而注射器用来注入气体。
接下来,进行针刺。
在进行针刺前,医生会使用酒精或其他消毒液清洁患者的皮肤,以防止感染。
然后,医生会将针管插入选择的穴位中。
随后,注射器中的气体会逐渐注入穴位中。
此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针刺的疼痛,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注入气体的量和速度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调整气体流动。
在完成针刺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调整。
通过调整注射器中气体的流速和量,可以达到调整气血流动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的感觉和症状,以便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浮针疗法的针刺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在进行针刺时,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穴位选择和技巧,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放松和舒适的状态,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浮针疗法是一种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气血流动的中医疗法。
针刺方法主要包括选择穴位、准备工具、进行针刺和调整气体流动等步骤。
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
通过合理的针刺方法,浮针疗法可以帮助治疗疾病,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汇总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传统针灸学说告诉我们,针刺手法和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浮针疗法的操作也是重要环节,操作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甚至浮针疗法操作时更要小心谨慎,因为:①其作用部位仅仅限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刺过浅,造成病人刺痛,针刺过深疗效受到影响;②病变部位各不相同,进针点选择的适当与否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操作手法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能否取得和取得的程度,因此本章的内容是浮针疗法理论和临床之间的桥梁。
很多浮针疗法的学习者都有体会,浮针疗法操作看似简单,但要操作好并不容易。
同样的病人,操作好的疗效就好,而操作不好就可能让病人徒受苦痛。
因此,请大家重视本章的内容,多加练习,多多思考。
第一节治疗原则浮针疗法是很安全也很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但不能因为其安全就不顾操作常规,也不能因为其有效就滥用。
在治疗之前,必须对下面两点,了然于心。
一、明确诊断在全面了解病因、病理、病情、病变范围大小、病变位置等情况的基础上,对软组织伤痛的部位、程度、性质等综合分析,从而明确诊断,根据浮针疗法的机理和适应症,确定是否属于浮针疗法的主治范围,这是在临床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关于其机理、适应症等将在有关章节中论述。
这里,要求大家知道的是,浮针疗法并非对所有的软组织伤痛都有好的疗效。
在没有见到病人,没有检查之前,不要作出承诺。
甚至已经在别的医院明确诊断的时候,也不能事先保证效果,因为命名同样的疾病,可能有着不同的疼痛程度,不同的疼痛性质,位置也不同,范围也不同,效果就可能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同病不同症,效果不同,同症不同病,浮针疗法的处理方法和效果,可能完全相同。
比如,两个同样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一个疼痛局限在肩关节部,另一个痛在手指小关节,那么浮针疗法的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多数情况下,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如果同样的手腕疼痛,范围和程度都相近,一个是慢性软组织伤,一个是由于类风湿关节炎,那么对于这一点的病痛的治疗而言,效果可能非常相似。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进针点是哪里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进针点是哪里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进针点一般在最痛点旁开6~10厘米处。
如最痛点如在肩前, 进针点则选在上臂内侧的尺泽至肩前穴连线上2/3 与下1/ 3 交接点;最痛点如在肩后, 进针点则选在上臂后侧的天井至肩贞连线上 2/ 3 与下 1/ 3 交接点;最痛点如在肩峰下, 进针点则选在上臂外侧的曲池至肩髃连线上 2/ 3 与下 1/ 3 交接点。
肩周炎是以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筋膜、滑膜和关节囊)的无菌性炎症为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
传统医学认为,风寒湿邪、痰浊、瘀血、外伤等可导致肩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而引起肩关节周围炎。
同时五十岁以上的人群易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也易患肩周炎。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针刺治疗方法,是在痛点周围的皮下进针,其针刺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像浮在肌肉上一样,所以取名为“浮针”。
浮针疗法主要运用浮针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础,在疼痛周围(而不是在疼痛局部)进针,针尖对准最痛点周边旁开约6~10cm 处,针体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刺入。
一般情况下疼痛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炎性反应最严重的地方,大多患者不能指出具体的疼痛点,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伸展运动,以辅助标记痛点,然后在距离痛点6~10厘米处进针。
虽然部分患者在经治疗后,原痛点消失,但常常周围会出现新痛点,这时可以将针回抽并调整至新痛点,再进行扇形运动,扩大浮针的治疗范围,可以让肩周炎患者得到明显的改善。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可以起到促进经脉气血运行,除祛病邪。
同传统针刺相比,浮针疗法简单易学、操作简便、治疗安全性高,可以使患者快速获得止痛效果,解除关节粘连。
浮针治痛证疗效好
浮针治痛证疗效好中国中医药报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针刺治疗方法。
其以浮针为治疗工具,在病痛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痛点,在皮下疏松组织层行针,故进针后基本没有酸胀麻或疼痛感觉,进针时应避开关节、皮肤瘢痕、结节、破损及血管等。
进针完毕疼痛减轻或消失,短时间内就迅速发挥效应。
方法是先将病痛点用龙胆紫标记,常规消毒进针部位。
用左手拇食中指夹持针座,用右手中食指弹力将浮针以15~25度角刺入,并放倒针身,尽量不与皮肤接触以防污染针体而造成感染。
若针刺过深或过浅都可引起疼痛,若有疼痛,将针稍退后再继续刺入至无疼痛为止。
用左手拇食中指握住针座,做扇形摆动,称扫散,扫散幅度尽量要大,一般100次或更多,拔出钢质针芯,将软套管留于皮下,在针眼处放置碘伏棉球并用胶布连同针座固定。
为预防感染再敷贴创可贴,留针1~2天,可让患者自己撕开针座端创可贴及胶布,拔出套管,在针眼处按压片刻,仍将创可贴敷于原处,待其自行脱落。
一般勿需口服及外用药,经笔者600多人次的治疗观察,对四肢和躯干部的疼痛效果颇佳。
典型病例介绍如下:网球肘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
常因提物品用力或急速扭转肘部时造成腕伸肌急性或慢性损伤。
此病肘关节不肿,屈伸活动不受限,前臂握力减弱呈无力感觉。
肘关节外侧酸痛,握拳旋转时疼痛加重,肱骨外上髁有敏感压痛点。
按上述要领在压痛点远心端4~16cm处用浮针直对病痛点进针,留针1~2天后拔出软套管。
多数病例手到病除,少数3~5天后痊愈。
一般不复发。
胁软骨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抗菌消炎无效,常因咳嗽、深呼吸、举臂侧身弯时疼痛加重。
病痛处胁软骨当肿大变粗,局部压痛明显。
可以取仰卧位,将浮针从胸骨旁距病痛点4~6cm下刺入,扫散,固定,启软套管同前,针入痛止,3~5天后痊愈。
第十一肋间综合征在季肋部或下胸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深呼吸及劳动时加重,在十一肋尖端及其附近有明显压痛,用弯曲手指在其肋缘下向前提拉肋缘时则疼痛加重。
用上法将浮针从十一肋端平行刺入,有针入痛止之感。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第四节针刺方法本节将介绍进针和运针,进针的方向,留针和出针。
一进针和运针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
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学者这样认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七十八难》),《针经指南?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它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里“徐入”是指进皮后缓慢细致进针)。
这几段话虽然都是针对毫针刺法而言,而且与浮针疗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这里引用这些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见图2-4-1),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见图2-4-2),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针法。
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 -35 角左右刺入(见图2-4-3),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
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浮针在不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
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
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
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
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
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35mm之间。
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
及达深度,作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
操作方法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见图2-4-4)。
浮针治疗腰痛操作方法
浮针治疗腰痛操作方法
浮针治疗腰痛是一种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舒缓疼痛等作用。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暴露治疗部位,保持舒适。
2. 治疗师取消毒好的浮针,根据腰痛部位和病情选定穴位,常用的穴位有肾俞穴、腰阳关穴、魄户穴等。
3. 按照经络走向和相应的穴位取穴,通常在皮肤浅表1~2mm处刺入浮针。
4. 刺入后,治疗师用拇指和食指拍打针头,使针身向上浮起,使患者感到一定的轻松和舒适。
浮针一般保持20-30分钟左右。
5. 治疗结束后,将针头去除,清理伤口,并给予患者一定的保健建议,如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需要注意的是,浮针治疗腰痛需要由专业的中医针灸师进行操作,确保操作技术娴熟、消毒措施到位、穴位选择准确等,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在进行治疗前也应该了解相应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浮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 留针时嘱咐患者: • 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 • 不要剧烈运动(以不出汗为度); • 局部有异常感觉时,大多为胶布过敏所致,
医生可用其他类型的物件固定; • 若因为针体移动,引起局部刺痛,旁边没
有医生,可自行起针; • 告诉病人起针时可能出血,按压即可止血。
• 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
• 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
• 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 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白细胞等。
• 2、细胞间质:包含纤维(网状纤维、胶原 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
• 疏松结缔组织与针刺机械力的关系:
• 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30%的成纤维细胞 的突起在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是连续的,比 邻细胞的突触相互紧密对合,相当于一张网, 网中任何一个节点牵拉都会带动其他节点。针 刺手法操作时,对胶原纤维的牵拉可能引起针 体周围大量成纤维细胞的可逆性收缩,成纤维 细胞收缩导致可以胶原纤维的进一步牵拉,进 而导致基质变形,出现向远处的波浪式传导, 最终传导到整个皮下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
• 4. 消毒:在进针部位常规消毒。
• (五)针刺方法
• 1. 进针和运针:
• 进针: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右手拇指、 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用左 手绷紧针刺处皮肤,或将皮肤捏起,亦可不做辅 助,进针时针尖必须直对病灶,针体与皮肤呈 15°~25°角剌入,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 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不要求得气,然 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 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 (三)治疗内脏痛。如:急慢性阑尾炎、胆囊 炎、急慢性胃炎、泌尿系结石疼痛等。
浮针疗法操作规程
浮针疗法操作规程【目的】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适应症】具有明显痛点的肩周炎、腰痛、颈椎病、网球肘等【用物准备】特制浮针消毒棉球创可贴消毒敷贴【操作程序】操作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手消毒及针刺部位消毒第二步进针进针时局部皮肤要松紧适度。
进针发力时针尖搁置于皮肤上,不要离开皮肤。
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一25?角刺入,用力耍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第三步运针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
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
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
在整个运针过程申,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第四步扫散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便针尖作扇形运动。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
第五步扫散结束后抽出针芯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
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
在进针点处,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3.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相对传统针刺疗法而言,较易感染。
浮针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注意消毒。
特别是对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当加倍小心,阿慎防感染。
5.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6.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
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小小“浮针”,神奇大疗效!
小小“浮针”,神奇大疗效!手握一枚电子体温计大小的浮针进针器,将进针器的前段贴紧皮肤向前稍推起,只听到“啪”的一声,浮针针尖便进入患者患肌皮下。
患者几乎感觉不到任何针扎的刺痛,操作的医生已经将进针器撤出,开始利用留在患者皮下的浮针,进行扫散手法针刺治疗。
一次治疗时间约半小时,浮针的效果立竿见影,本来腰痛不能行走的人,浮针治疗后直接能够站起来走路了。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常见的疾病,都可以尝试浮针疗法。
小小“浮针”,为什么具有神奇疗效,本文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1.什么是浮针疗法浮针是一种由针芯、针座、软管和保护套共同组成的针灸用具。
浮针疗法是使用一次性浮针等针具在导致局限性病痛的紧张肌肉周围进行的皮下针刺法,该方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针灸。
具有适应证广、疗效确切、操作便捷、无副作用等优势,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具有明显作用。
新近研究证实,传统针刺方面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而浮针疗法并非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只是作用于浅筋膜,效果更好。
浮针疗法只是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因此十分安全,相较于传统针灸、推拿等疗法更为安全。
根据筋膜触发点,医生通过浮针对患处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及配合再灌注活动等动作,发挥激发机体正气、缓解乃至消除疼痛的功效。
1.浮针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浮针可以缓解以下病症带来的疼痛情况:慢性头痛、颈椎病、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等软组织疼痛。
除此之外,浮针对中医内科的杂病也具有良好疗效,如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顽固性面瘫、哮喘发作等。
具体而言,浮针疗法可治疗的疾病包括下述四大类:(1)因肌肉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各类疼痛性疾病,如头痛、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慢性疼痛;(2)各种运动损伤。
浮针疗法(1)
•
三、浮针疗法的起始:
•
临床纪录:对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
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
1、腕踝针:由第二军区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
科张心曙教授自1966年起反复研究而成,把病症表现
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针区内,在两侧的腕部和踝
部各定6个进针点,按区对应选点进针,要求不引导起
酸、痛、胀、肿等症状。临床实践中发现腕踝针对四
量不要超过关节,否则效果差。进针时必须对准病灶,
不能偏离,聚精会神。
•
二、疗效特点:
•
(一)主要治疗各种痛症,同时对感觉麻、胀、
酸等也有疗效。
•
(二)取效快捷:若不立即取效,往往进针部位、
进针方法不对,需加反调整。
•
(三)留针使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
(四)经初步统计,疗效与病程关系不大。
•
(五)安全无副作用,无断针、弯针、滞针现象,
2、运针: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提起 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使皮肤呈线状隆起。整个运针 过程,右手击觉松易进,病人无酸麻胀痛,不然就是进 针太深或太浅。深度:2.5cm-3cm,范围大病程长的可 长,反之短。扇形扫散-对范围较大的疼痛,平握针身。
(七)针刺的方向:必须由远及近对准病灶。
(八)留针和出针:留针的止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 应。若不留针,极易复发。留针时间:由动物实验证 明,24小时48小时内相对越长越好,考虑到实际情况 以24小时为准。还要注意:注意病人的反应,病情的 性质。天气等。病情重,病情长者,留针时间长。留 针时,勿打湿局部,可稍浮动,不要过大。出针时, 先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拇、食指 拿捏针座,不要提、捶、捻、转慢慢将针移至皮下, 起出,用消毒棉球揉按针孔。
浮针疗法
浮 针 针 具
浮 针 针 具
浮 针 进 针 示 意
浮 针 进 针 示 意
皮 肤 结 构
浮 针 进 针 示 意
浮 针 进 针 示 意
浮 针 进 针 示 意
落 枕
强直 性脊 柱炎
颈椎
脊 髓 型 颈 椎 病
椎 动 脉 型 颈 椎 病
肩胛 背神 经卡 压症
腰 背 肌 筋 膜 炎
带 状 疱 疹
流
程
浮
7,固定留针。
针
操
作
流
程
浮
7,固定留针。
针
操
作
流
程
敷 洁
自粘 无菌 敷料
4×5cm
浮 简单
针 特
安全
点 无痛
速效
预知
出血倾向;
禁 忌
病灶不清;
症 周身肿胀;
红肿高热;
激素大量。
适 中医——阴阳: 应 阴证>不阴不阳> 症 阳证 判
定 现代医学——缺血 >充血;抑制>兴奋; 紧张 >松弛;痉挛
进针前不要用针尖试点皮肤。
作 过皮速度要尽可能快,初始进
流 针宁深勿浅,杜绝二次进针。
程 进针过程手感要滑畅,患者无
痛。推进时遇痛、涩滞则停,
并立即调整方向、深度,不痛
不滞方可再进。
浮 6,扫散:
针
是为了加强疗效的手法。如果不 考虑成本,多扎针不扫散也行。
操
扫散是以针孔为动作定点,针身
作
针柄做扇形平面摆动的动作。
>硬化。
常 顽固性头痛(偏头痛、
见
紧张性头痛)
病 失眠症
种 颈椎病(软组织所致症
状的各型均可)
肩周炎
7浮针治疼痛
四、操作方法
操作特点
针具; 针刺前准备;
针刺方法。
操作特点
1、按病变部位选点。 2、在病灶周围进针。 3、针尖必须对准病灶。 4、皮下浅刺,平行运针。 5、不要求得气,没有酸麻胀重感。 6、留针时间长,一般为24小时。
针具
浮针疗法
概念 发展简史 疗效特点 操作方法 针刺方法 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概念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法,它 主要运用浮针针具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 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而不是在病痛局 部)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行进。相对于传统 针刺方法而言,进针较浅,留针时间长, 主要用于治疗局发展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治疗四肢的软组织疼痛。 第二阶段: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引起的疼 痛。 第三阶段:治疗内脏疼痛。 第四阶段:治疗头面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三、疗效特点
1. 主要治疗各种痛症; 2. 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 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远期 疗效较差。 3. 起效快,费用低,安全,无副作用; 4. 留针时仍能保持疗效; 5. 疗效与病程关系不大; 6. 留针期间可自由活动。
针灸说浮针疗法
针灸说浮针疗法浮针疗法是⽤⼀次性的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下浅筋膜进⾏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浮针疗法可以⼤⾯积持久地通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体⾃愈能⼒,使得⼈体可不药⽽愈,具有适应症⼴、疗效快捷确切、没有副作⽤等优点。
浮针疗法主要⽤于治疗筋脉不舒、⾎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痛腿痛和⼀些内科、妇科杂病,尤其在伤科和疼痛科有着很好的运⽤优势。
操作⼯具浮针针芯、软套管、进针器。
适应症浮针因其迅速起效的特点,临床上多运⽤到筋伤疾患,例如:肩周炎、颈椎病、⽹球肘、腱鞘炎、膝关节痛、腰椎间盘突出、⾜跟痛、⾻科术后功能障碍等。
此外⼀些内科疾病也是浮针的优势:胃脘痛(胃炎)、痛经、咳嗽、哮喘发作期、中⽼年⼥性漏尿等。
操作⽅法1、对准进针点后,按下进针器按钮,针芯与软套管就快速的弹进⽪下,速度极快,只产⽣轻微疼痛。
2、针只进⼊⽪下疏松结缔组织,不进⼊肌⾁。
到达⽪下后,抽出针芯,留下软套管。
3、摆动软套管,让其在⽪下进⾏扇形扫散。
4、扫散的同时,医⽣会嘱咐患者相应肢体进⾏运动,这样可以加强疗效。
5、做完⼿法后,会将软套管留置在⽪肤上⼀定时间,并医⽤胶布固定。
请浮针特点1.起效快、疗程短 对于浮针的适应症,⼀般均为当下即有改善;⼀般⼀个疗程为6次,时间为12-18天。
很多情况下,治疗⼀次后,疼痛缓解⼤半。
2.疼痛⼩、安全由于浮针是作⽤于⽪下疏松结缔组织,仅有进针时的轻微疼痛;且由于浮针使⽤的是软套管,并⾮不锈钢针,对于⽪下组织损伤⼩。
⼀般不会出现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
3.作⽤时间长与传统针灸相⽐,由于浮针可以留置时间长达8-24h(留置软套管),所以使得效果也更为持久,疗效更稳固。
浮针⽆痛的秘密浮针⽆痛的秘密就是针只进⼊到⽪肤的⽪下疏松结缔组织⾥。
⼀⽅⾯⽪下疏松结缔组织⾥神经与⾎管分布更少,所以虽然进⾏⼀定范围的扫散动作,患者亦⽆⼤的感觉。
另⼀⽅⾯这个组织如同桔⼦的囊⼀样深⼊到肌层,因此,能够做到“浅刺治深疾”。
【浮针疗法】连载10:针刺方法
【浮针疗法】连载10:针刺方法针刺方法一、针刺的方向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严格。
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痛点,若角度有偏差则效果欠佳,角度偏差越大,则效果越差,甚至无效。
二、进针进针前,医生可用左手手指指腹轻触进针点处的皮肤,感受皮肤的厚度、移硬度以及皮下层的脂肪厚度等,这样可以大致确定进针的力度和深度,然后提捏、轻按进针点的皮肤,调节皮肤的松紧度,使皮肤处于不紧张状态。
在进针操作时,医牛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
首先需把钝头针芯回抽到斜面空心针头内,针体-与皮肤呈15- 30°角左右,针尖抵住皮肤,用腕力快速进针,达到浅筋膜层,用力要适中,不要刺入太深,一般刺入5m左右。
进针要做到稳、准、快。
进针时医生可用左手拇指、食指与中指将进针部位的皮肤少许提起,便于右手将针平刺于皮下。
然后需确定针头是否在浅筋膜层,如果针头刺人到了肌肉层,则需轻轻提拉针身将针头退至皮下。
针身在皮下浅筋膜层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针身若在肌层,则不易倾倒,而且病人常有痛感。
):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自感觉。
三、运针确保浮针针头在浅筋膜层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座,将针头沿着皮下浅筋膜层向痛点方向平行缓慢推进,推进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
此时可见合用左手指腹将进针部位提捏高起,以利于向前椎进。
推进时若遇到血管或纤维等,手下会有阻碍感,此时针尖向下或向上将其避开,再向前推进,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也没酸麻胀痛等感觉,针头达到一定深度,直到针体的软套管基本全部进入皮下,这时将钝头针芯向前推进超过针尖进针完毕。
四、扫散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
扫散动作的操作方法是: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针座,无名指指腹抵住针座后缘(固定作用),以无名指为支点(扫散面积火),拇指、食指和中指做做杠杆运动动力壁),使针体做平行扇形运动。
扫散时间大约2分钟,次数人约200次。
浮针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技法
浮针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技法浮针技术是一种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的针灸疗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运动损伤、内分泌失调等多个领域。
浮针技术的技法包括将实现浮针效果的针刺在体表上,通过手动或电动方法进行刺激。
其刺激方式包括推、按、转动、拔罐等。
对于不同疾病和病情,医师会根据具体需要制定浮针的刺激参数和时间。
在疼痛管理方面,浮针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包括慢性疼痛、运动损伤引起的疼痛、关节疼痛等。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浮针刺激,可以调节神经传导和内分泌系统,增加人体内分泌激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疼痛感。
此外,浮针技术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供氧,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浮针技术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中风后遗症患者中,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进行浮针刺激,可以增加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
在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症患者中,浮针技术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状。
运动损伤领域是浮针技术的又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运动损伤常见于运动员和健身者,包括扭伤、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
通过在损伤部位和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浮针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反应和水肿,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内分泌失调也是浮针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
浮针技术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对失调的内分泌系统进行治疗。
例如,在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等女性疾病中,浮针技术可以通过调节垂体-卵巢轴、垂体-肾上腺轴等神经内分泌通路,改善患者的症状。
总结起来,浮针技术是一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疗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可以用于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运动损伤、内分泌失调等多个领域。
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浮针技术可以调节神经传导、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具体的技法包括推、按、转动、拔罐等。
在使用浮针技术时,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疾病和病情,制定相应的刺激参数和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第四节针刺方法本节将介绍进针和运针,进针的方向,留针和出针。
一进针和运针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
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学者这样认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七十八难》),《针经指南•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它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里“徐入”是指进皮后缓慢细致进针)。
这几段话虽然都是针对毫针刺法而言,而且与浮针疗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这里引用这些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见图2-4-1),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见图2-4-2),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针法。
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 -35 角左右刺入(见图2-4-3),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
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浮针在不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
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
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
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
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
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35mm之间。
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
及达深度,作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
操作方法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见图2-4-4)。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1.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2.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3.操作时间尽量长,一般在2-3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动作和推拿手法一样,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简单完成整个过程容易,做好每一个步骤不容易。
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见图2-4-5),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
最好把针芯重新放回保护套管,再放置于医疗垃圾筒内。
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
在进针点处,可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二针刺的方向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
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一般来说,如果针刺方向偏离进针点与痛点的连线超过20゜,疗效即大受影响。
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成180゜,效果更不理想。
浮针疗法的方向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焦点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对浮针疗法的机理阐释清楚很多,而且对几乎所有外治疗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针灸家赤羽幸兵卫氏、、关于皮内针的研究工作可作参考。
因为皮内针和浮针疗法都是与皮肤紧密相关的两种疗法,关于皮内针的论述有助于帮助理解。
他在皮内针的远隔治疗的问题上做了这样的临床实验:为避免将实验用针针尖刺深,改用2mm长的环形皮内针,针尖刺入皮内达表皮与真皮之间。
结果见到,在同一经脉上用皮内针治疗有效,而且顺向患病部位刺入比逆向患病部位刺入效果更显著。
避开经脉的问题不谈,就顺向还是逆向患病部位的问题,赤羽幸兵卫氏的结论与我们在临床上关于浮针疗法的结果一致。
赤羽幸兵卫氏是日本针灸史上的大人物,作过很多贡献,但他的这个研究并没有引起针灸研究界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希望今后的研究者们不要忽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的操作方法,而且也是生理学家和病理学家一个有较大前景的课题。
三留针和出针将针刺入皮下运针后,使针留置于皮下称为留针。
它是针刺治疗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
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疼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说,浮针疗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病痛会复作。
留针可维持即刻疗效。
临床上,一般来说,如果即时疗效不行,留针后疗效也不会提高。
如果即时疗效有,但不是很好,比如说疼痛减轻60%,留针后很少会更好,不会到70%,只能变得略差一些,可以是60%,也可以是50%,或更差。
为什么留针可以维持疗效?这与扫散动作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人体的肌肉、表皮无时不刻不在相对运动,一个外来的软套管也在和这些组织作相对运动,就相当于不断地在作微型扫散动作。
在留针时多用胶布贴敷,把软套管的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即可(见图2-4-6),为安全起见,进针点处可用消毒干棉球覆盖一薄层后用胶布贴敷。
传统的布胶布粘性较大,价格便宜,但往往容易引起过敏,可改用创口贴或纸胶布,创口贴价格相对高,纸胶布透气又防水,粘贴时间越久越牢固,价格也不高,可多用。
现在市场上有防水胶布,使得即使在留针期间也可洗澡冲凉,但密不透气,胶布下的水汽不能释放出去,时间长了并不舒服,因此,各种胶布请选择使用。
在有条件的单位,尽量使用纸胶布,或专用胶贴。
传统针灸留针时间有较大的盲目性,甚或如《针灸大成•医统•附辩》云,“或问:有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
半晌之间,又将针拈几拈,另呼几呼,仍复登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为了消除这种盲目性,我们曾以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为治疗对象,应用正交设计法,以体重、溃疡面积、血浆SOD、LPO为指标,观察比较了针刺时间间隔、留针时间、操作方法、针具大小等四个针刺因素在针刺中的作用,在留针时间方面,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个留针时间以10分钟为最佳。
但这仅仅是关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留针时间所得出的结论,而对于其他疾病留针时间还有待于大量的工作,而目前临床上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时一般留针10-30分钟,但浮针疗法留针时间要长得多。
关于留针时间的临床实践,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详细完整的统计资料,但据初步观察,我们认为可长达24小时,甚至48小时、72小时,这得到了动物实验的支持,实验表明,留针24小时针刺效果较好,而留针48小时后针刺效果更为明显。
这些实验数只能作为参考,因为浮针对于大鼠就相当于用一棍子捅人体。
我们临床体会,对于慢性疾病,一般留针24小时即可,留48小时或72小时,意义并不显著。
因此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我们主张留针时间以一天为宜。
当然,这里所说的24小时,并非绝对不能变通,大概在那个时间段即可。
另外,留针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病人的反应和病情的性质决定。
若气候炎热,易出汗,或病人因为胶布过敏等因素造成针口或局部皮肤瘙痒,时间不宜过长。
若气候凉爽,不易出汗,病人没有反映不适感,时间可长一些。
至于病情的性质与留针时间长短的关系,一般而言,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的病症,如癌性疼痛,留针时间要长;而病情轻浅,病程较短的病,留针时间可短一些。
治疗时需叮嘱患者:①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②可适当活动,但局部活动范围不要过大,以免胶布松散,影响软套管的固定;③活动的程度也不能过于强烈,避免汗出太多,影响疗效;④少数情况下,留置于皮下的软套管移动后触及血管,导致疼痛,可嘱患者自行起针或家人帮助,也可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取出;⑤局部有异常感觉时,不要紧张,大多为胶布过敏所致,医生可改用其他类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贴等。
在留针达到既定的时间后出针。
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拇、食两指拿捏浮针针座,不要捻转提插,慢慢将软管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见图2-4-7)。
出针后病人休息片刻即可离开。
出针也可由患者自己或家人完成,如果这样,医生必须告知患者:①出针是安全的,因为仅仅是一软套管在皮下,几乎是绝对可靠的;②进针点处的针孔痕迹一般在一两天内消失,不必处理;③少数情况下,出针时可能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2-3分钟即可,如果是皮下出血,一般不需处理,严重者24小时后用热敷;④出针10分钟后即可洗澡冲凉。
四针刺间隔时间、次数和疗程这里的间隔时间,指的并不是相邻两次针刺之间的时间。
和传统针刺方法不同,在浮针疗法中,指从上次起针到下次进针的时间。
从理论上讲,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气候等都应该影响到间隔时间,间隔时间的研究是个复杂的工程,因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取得实验室的数据来说明间隔时间以多少为宜。
现在我们只能谈谈我们的临床大略观察和经验体会。
浮针疗法所需要的治疗次数要比传统针灸少很多,但也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可以一劳永逸。
多数病例需要两次以上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间隔时间以一天为最佳,也就是说,如果今天针刺,明天起针,后天即需针刺。
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将会影响疗效。
就象打一场攻坚战,只有一拨紧接一拨地往上冲,不让敌人有喘息休整的机会,才能胜利。
是不是间隔时间再短一些更好?这个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
因为在南方,留针期间的不冲凉已经让人勉为其难,起针当天一定要洗澡冲凉,第二天再行浮针疗法,这样病人容易接受。
所以,我们一直把间隔时间定在一天。
针刺次数的多寡取决于病痛的进展情况。
一般以病人症状消失为原则,甚至,在症状消失后,依旧可以续针一两次,以巩固疗效。
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浮针疗法有耐受性,适应性,不会因为针刺次数多了而疗效下降。
因此,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中,一般不讲疗程,只需一鼓作气,连续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