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错误与归纳类比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类比推理可以分为简单类比和复杂类比两种类型。
详细描述
简单类比是指基于两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似性进行推理,例如通过比较两个物体 的形状、大小、颜色等表面特征来推断它们的其他属性。复杂类比则涉及到更抽 象的概念和关系,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类比推理的优缺点
总结词
类比推理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相似性快速推断出其他属性,但也可能因为相似性不足而 导致推断不准确。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目录
• 引言 • 归纳推理 • 类比推理 •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应用场景 •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是两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在 逻辑学、数学、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通过观察、 实验和经验归纳出一般性规律或结论。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归纳 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内在机制和 认知过程,以及它们在人类思
维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研究可以探索归纳推理和类比 推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 心理学、教育学、商业管理和
人工智能等。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如何提高归 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准确性和 效率,以及如何将它们应用于 实际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中。
类比推理的定义
总结词
类比推理是一种基于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来推断出其他属性的推理方 法。
详细描述
类比推理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 的相似性。这种方法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比较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或共同特征,来推断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性。
常见逻辑错误和
常见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和类比不当概念界定不清或被偷换概念或前后不一致。
司马光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夫人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同样是“灯”,但是前者是街上的花灯,而后者是家中的灯。
两者名字相同,而含义不同。
“偷换概念”是偷换看似相同的概念,改变概念的具体内涵,这是一种文字游戏的手段,需要我们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而解释概念反驳诡辩者。
1、我是女人,你妈是女人。
所以我是你妈?国家是人民的小明是人民所以国家是小明的2、三个人住旅馆,一个一晚上10元,住了一个晚上,三人共付了30元.第二天老板认为多了,拿了5元钱让弟弟退回给那三个.谁知弟弟贪心,偷偷的留了2元钱,退了3元给三个,一人1元.这样也就是说一人住一晚上9元,三个共27元,再加上弟弟偷留的2元,共29元.但三个是付了30元的啊,请问还有1元哪里去了?小明:“我不认为孩子们应该往大街上乱跑。
”大文:“应该把孩子们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
”大文把小明的概念偷换成:“孩子们不应该在大街上乱跑,所以要把他们关起来”,小王把“自己”的争议偷换到小明身上。
从而回避了争议的重点。
有一位记者问:“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
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他“偷换概念”的手法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
”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1. 你说,读完北京大学用多少时间?2. 你相信吗?我会用黑墨水写出红字来。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第三,就结论与其前提旳联络情况而论, 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旳结论与其前 提间只具有或然性旳联络,而演绎推理有效式 旳前提与结论间具有蕴涵关系即必然性旳联络。
其形式可用公式表达为: S1是P, S2是P, ……, Sn是P; S1,S2,……,Sn是S类旳部分对象; 而且,没有遇到反例。 所以,全部S都是P。
2.简朴枚举法旳特征
简朴枚举法旳结论所断定旳范围超出 了前提所断定旳范围,前提与结论之间 旳联络是或然旳,而且,其结论旳推出 依赖于没有遇到反例,没有遇到反例并 不等于反例不存在,一旦发觉反例,结 论立即被推翻,所以,它具有猜测旳性 质。
6.2完全归纳推理
6.2.1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对象都具
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旳推 理。
例如: 北京市旳人口总数超出900万, 天津市旳人口总数超出900万 , 上海市旳人口总数超出900万, 重庆市旳人口总数超出900万;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是中国旳四个直辖市。 所以, 中国全部旳直辖市旳人口总数都超出了900 万。
了,有旳是必然旳、本质旳,有旳是偶尔旳、非本质
旳,两类事物之间有某些相同旳属性,并不必然表白
其他属性也会相同。类比推理仅仅根据局部旳简朴比
较进行推理,并不详细分析属性之间旳联络旳性质,
不能精确掌握属性间旳关系,所以推理旳结论经常是
不一定可靠,是或然旳,就是说,它旳前提不必然地 制约着它旳结论。
6.4.3怎样提升类比推理结论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靠性
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39类语言逻辑差错(附详细案例分析)
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39类语言逻辑差错(附详细案例分析)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各种语言逻辑差错,这些错误不仅会影响到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表达准确性,还可能让读者产生困惑和误解。
下面列举了39种常见的语言逻辑差错,并给出了详细的案例分析。
1. 非必要重复:即在文章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造成冗余。
例如:"我非常喜欢喝咖啡,咖啡是我最喜欢的饮料。
"2. 语序混乱:即句子结构混乱,导致意义不明确。
例如:"我喜欢看书喜欢。
"3. 混淆词义:即错误使用词语,使得意思不清楚。
例如:"这个新领导很有魅力,能激励员工。
"(应该使用"鼓励")4. 模棱两可:即表述模糊,含义不明确。
例如:"这次活动我可能会参加。
"5. 概念混淆:即概念定义不清晰,逻辑关系混乱。
例如:"学习英语对于提高英语水平很有帮助。
"6. 自相矛盾:即所表达的观点与事实相矛盾。
例如:"食物越多越好,但是我们需要控制饮食。
"7. 虚假推理:即基于错误的前提进行推理。
例如:"因为我每天喝了一杯水,所以我很健康。
"8. 无法证明的断言:即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说法。
例如:"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事实。
"9. 没有可靠来源的引用:即引用他人观点时没有提供可信的来源。
例如:"一位专家说过,但我忘记了他的名字。
"10. 引用错误:即错误地引用他人观点或资料。
例如:"根据一项研究,大约70%的人支持这个政策。
"(实际上研究结果是60%)11. 恶意夸大或淡化:即有意夸大或淡化某个事物的重要性或影响。
例如:"这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实际上只是在某个小范围内)12. 诋毁他人观点:即批评他人观点时使用情绪化的语言,而非事实和逻辑。
超级实用常见逻辑错误及写作公式
常见逻辑错误及写作公式1、不当假设许多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论断都依赖于某些“初始化”假设(例如,一个含糊不清的或未定义的词语的意思,或者是一组不恰当的关系等)。
写作公式:上述材料由推出,显然是不当假设。
然而,因此概论正是欠妥当的。
例。
据调查,临海市有24%的家庭拥有电脑,但拥有电脑的家庭中的12%的用户每周编程两小时以上,23%的用户在一小时至两小时之间,其余的每周都不到一小时。
可见,临海市大部分购买电脑的家庭并没有充分利用他们的家庭电脑。
示范:上述材料由临海市家庭购买电脑并未主要应用于编写程序,(推出)得出“临海市大部分购买电脑的家庭并没有充分利用他们的家庭电脑”,显然是不当假设了临海市购买电脑的家庭充分使用电脑的标志就是是否主要用于编程。
然而假设是有问题的临海市家庭购买电脑的主要目的可能是获取信息或者娱乐和游戏,未必就是用来编程。
因此该论证是欠妥当的。
2、因果类错误(1)因果无关:两件事情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写作公示:论述者通过这一前提,提出的结论。
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二者并不相关。
因为。
论证者要加强论证,还需提供更为合理的因果关系。
例。
如果因为丑闻迭出而导致社会道德风气败坏,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企业这种组织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
当公司的高管们坐着商务飞机在全球遨游时,股东们根本无从知晓管理层是否在滥用自己的权利。
示范:论述者通过“司的高管们坐着商务飞机在全球遨游”这一前提,得出(提出)“股东们根本无从知晓管理层是否在滥用自己的权利”这一结论,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二者并不相关。
因为企业经营监督的方式有多做,经营权和所有权二者制衡,到了今天已经相当成熟。
论述中将这两个事件以某种方式联结,暗示其相关关系,这是牵强附会,论证者要加强论证还需提供更为合理的因果关系。
(2)存在他因:导致结论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
写作公示:该论述只能指出多个原因中的其中一个为事件主因。
之外,还有可能有其他原因,例如,但它们和一样,不一定是主因。
关于逻辑学的归纳推理及逻辑错误练习
一、指出下列推理的种类,并写出其推理形式:1.德国数学家高斯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数学天才。
他10岁那年,老师在他班里出了一道算术题:1+2+3+4+……+97+98+99+100+?老师刚把题目说完,小高斯就举起手来,报出算题的答案:5050。
小高斯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呢?原来他发现1到100这一百个数有一个特点,即依次把头尾两个数加起来都等于101,而这样的数刚好50对。
于是,他就用101×50去计算,很快就得到了答案。
2.某村估计1000亩山地谷子当年产量,按其长势分为三个层次,好的200亩,中等的700亩,差的100亩。
然后从这三个层次中随机分别抽取2亩、7亩、1亩作样本。
这10亩平均亩产为350斤,由此推知山地谷子当年亩产量为350斤。
3.取大于1的奇数,各自平方,再从得到的数中减去1,例如32-1=8 52-1=2472-1=48 92-1=80112-1=120132-1=168……从它们的得数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每一个得数都能被8整除。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所有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减去1,得到的数是8的倍数。
4.达尔文和他的表姐埃玛结婚,生了十个子女,个个体弱多病,有的终身不育。
后来,他在科学实验中发现异花受精的后代较优,而自花受精的后代较弱。
由此,他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子女体弱多病,原因是近亲结婚。
答案:1.完全归纳推理,其推理形式为:S1是(或不是)P,S2是(或不是)P,S3是(或不是)P,……Sn是(或不是)P,S1、S2、S3……Sn是S类的全部对象,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2.统计归纳推理,其推理形式为:样本中的S是(或不是)P所以,总体中的S是(或不是)P3.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其推理形式为:S1是P,S2是P,S3是P,……Sn是P,S1、S2、S3……Sn是S类的部分对象,并且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所以,所有S都是P4.类比推理,其推理形式为:对象A具有属性a、b、c、d对象B具有属性a、b、c所以,对象B也有属性d二、指出下列各段话包含了哪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1.100多年前,一艘远洋帆船载着五个中国人和几个外国人由中国开往欧洲。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求异法可用以下形式表示: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正面场合 A、B、C —— a 反面场合 — B、C —— — 所以,A是a的原因(或结果)。 特点为“同中求异”,注意正反面场合差异的唯一性。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3、求同求异并用法(略) 4、共变法
共变法可用以下形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⑴ A1、B、C —— a1、b、c ⑵ A2、B、C —— a2、b、c ⑶ A3、B,C —— a3、b、c 所以,A是a的原因(或结果)。 特点:“果随因变”,注意除因果共变,其它情况不变。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
定义与性质: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对象 具有某属性,推出该类全部都具有该属性的推理。不完 全归纳推理的结论不必然为真。(错误“以偏概全”) 结构式: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3是(或不是)P; „„ Sn是(或不是)P; S1、S2、S3 „„Sn是S类的部分对象; 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
第5章 归纳推理
5、剩余法
剩余法可用公式表示为: 复合先行情况 复合被研究现象 A、B、C —— a、b、c B —— b C —— c 所以,剩余部分a的原因(或结果)是A。 特点:“从余果推余因”,注意A和a必须是唯一剩余因素。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三、溯因推理
定义:溯因推理是根据已知事实结果和有关规律性认识, 推断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推理。 推理公式: 如果A,那么B B 所以,A可能真 特点:由于推理使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无效式),所以当溯因推理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不必 然为真。溯因推理主要用于假说的提出和论证,也用于 日常事物可能原因的推测。
常见逻辑错误
常见逻辑错误一、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简单枚举法的结论是或然的,它的可靠程度完全建立在枚举事物的数量及其分布的范围上。
要提高结论的可靠性,被考察的数量要足够多,范围要足够广,对象之间的差距要充分大。
通常把样本过少、结论明显过假的简单枚举法称为“以偏概全”“轻率概括”。
以偏概全是试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情况;有论证条件过于单薄无法支持论证的情况;也有对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不够清楚、准确的情况。
这类问题通常是由于思维的片面性造成的,因此,发现“以偏概全”错误的基本方法,就是审题时坚持用辩证分析的方法。
二、类比不当(荒唐类比)类比结论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可能是假的。
因为事物之间固然有相似之处,但也与所差别。
于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地方的相似,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地方仍相似的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
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已知相同属性与推出的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其相关程度越高,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
相反,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小。
人们通常把违背常识、结论明显为假的类比称为“机械类比”“荒唐类比”。
类比不当是试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出题者经常将一些不具有或缺少可比性的事物,简单地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并据此进行较为荒唐的推理。
三、求因果关系中的错误(一)倒置因果因果关系具有共存性。
指原因和结果是在时空上相互接近的,并且总是共同变化的:原因的变化将引起结果的相应变化,结果的改变总是由原因的改变所引起。
但因果之间的共存性也容易引起人们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犯“倒置因果”的错误。
例如,为了加快我国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工业,因为在发达国家中,大部分人都有私家轿车。
这一论证就是倒置了因果关系。
应该说私人拥有轿车是发达国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二)以先后为因果因果关系具有先后性的特点,即先因后果。
但也要注意“在此之后并非就是因此之故”也就是说先后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
逻辑语言差错的类别分析
逻辑语言差错的类别分析一般说来,逻辑语言的错误可分为五个大类,即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和论证方面,下面逐一进行简要分析。
1.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⑴概念错用【举例】节日之夜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灯火阑珊。
【分析】“灯火阑珊”,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灯火暗淡、零落。
许多人没有弄清楚“阑珊”这个概念的内涵,当做灯火辉煌使用,就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⑵概念不明【举例】诚征30岁以下,品貌端正,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婚否不限。
【分析】这种征婚启事,在很多报刊上都可见到。
“婚否不限”按字面理解,是已婚和未婚均可,但已婚者怎能成为征婚对象?其实启事原意应为对如果结过婚已离异者也可以,那就不是“婚否不限”,而是“婚史不限”。
这则启事在婚史概念上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误解。
⑶概念混淆【举例】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00周年。
【分析】这句话的错误在于把“诞辰”和“诞生”两个词搞混淆了。
“诞辰”是名词,指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
而“诞生”是动词,指出生。
“诞辰”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后,“诞生”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前。
⑷概念赘余【举例】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分析】在决赛中,胜者为冠军,负者为亚军,双方争夺的是冠军,“亚军”在句中是多余的概念,可将“亚”字删除,表达就通畅了。
⑸误用集合【举例】作为一名普通的莘莘学子,他的创新精神让人敬佩。
【分析】“莘莘学子”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很多的学生,不能指称其中的某一个体。
可用“大学生”替代句中的“莘莘学子”。
⑹外延过宽【举例】八达岭长城距北京不到100公里。
【分析】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延庆区境内,句中的“北京”概念过宽,正确的表述是距北京中心城区或是天安门不到100公里。
⑺限制不当【举例】他在担任市工商局局长期间,利用各种正当和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受贿110万元。
【分析】贪污、受贿是腐败行为,肯定是不正当的手段,这里用“正当”限制“贪污、受贿”是错误的。
辩论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辩论中常见的逻辑错误一、强加因果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
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
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
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
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
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
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
逻辑学 第四章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一、概述
因果联系,是事物现象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 的关系。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个现象 的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联系。其 中,引起某一现象发生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一 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当然,所谓“原因”、“结果”,也是相对而言 的。例如,某金属块被磨擦后,发热了,进而体积 膨胀了。我们设“某金属块被磨擦”为现象甲、 “该金属块发热”为现象乙、“该金属块体积膨胀” 为现象丙,那么现象甲、现象乙和现象丙三者之间 的因果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表示“引 起”):(见下页)
血都红色的”,
“天下乌鸦一般黑”, “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特点和要求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前提考察的只是一类事 物的部分对象,断定的是该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 (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结论断定的是整个该类 事物具有(或不具有)该种属性。也就是说,结 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因此,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即, 前提真实,形式有效,但结论未必真实。简单枚 举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要求有二:一是前提中 所有的判断必须都是真实的;二是前提中每一判 断的主项与结论的主项之间必须都是种属关系。
二、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和要求
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无一遗漏地考察了一类事物 的全部对象,断定了该类中每一对象都具有(或不 具有)某种属性,结论断定的是整个这类事物具有 (或不具有)该属性。也就是说,前提所断定的知 识范围和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完全相同。因此, 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只要前提真实, 形式有效,结论必然真实。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前 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性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的要求有三:一是前提所断必须穷 尽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二是前提中的所有判断都 是真实的;三是前提中每一判断的主项与结论的主 项之间必须都是种属关系。
逻辑错误的类型及反驳
常见的辩论逻辑错误和破解方法整理:夏惟桐一、自相矛盾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
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破解方法:(以下所有破解套话都只是举例提供思路,并不推荐使用。
套话必需自己想!)1、对方X辩说....对方Y辩说....请对方辩友先统一一下观点再来和我们辩论吧2、(指出错误后)对方的论述是不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二、偷换概念/偷换前提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他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
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
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5,偷换论题。
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举例:“生之恩不如养之恩”,“生”应该解释为“生育”,却被解释为了“生命”。
破解方法:1、对方辩友不要玩概念游戏....2、对方辩友滔滔不绝,可惜的一个前提错了....3、按照对方的定义....这符合在座各位的生活感受吗?4、今天的我们也很欣赏对方的四位同学对语言文字的玩味能力,但是玩味的前提,是对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啊!5、(归谬法,详见第四页)三、避实就虚、栽赃、偷换辩题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而最常见的“栽赃”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破解方法:1、(不断追问)一问对方辩友....二问对方辩友....三问对方辩友.....(4次若不回答停止追问)2、当我问对方辩友XXXX,对方避而不答;当我问对方辩友YYYY,对方顾左右而言他3、请问我方一二三四辩什么时候说过XXXX,难道是我方五辩说的?4、对方辩友不要急,我觉得我们该把刚才的问题说清楚再讨论其他的5、对方辩友栽赃不要太勤快..../对方辩友别忙着给我方扣帽子.......6、这个问题,我方不知论证多少遍,倒是对方辨友还没......7、请对方不要对我方的问题视而不见.../.对方辩友没有办法解决我的问题,所以选择了回避.....8、今天的辩题是.....,而对方辩友论证的是....对方是不是犯了离题的错误呢?四、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
常见逻辑错误类型
常见逻辑错误类型
1. 混淆数字/比例概念。
数字相同不可盲目等同;
增多≠高,减少≠低;
比例大≠更高,增长快≠更强
2. 混淆核心概念(“偷换”)
不同概念/ 不同语义的词
KEY:既然,那么;因此;很显然; xx就是xx;从这个角度来说
3. 以偏概全
指出整体中其他部分不具有这个属性或者有所不同。
4. 类比不当(少)
KEY:换句话说;就好比;就像xx 一样
5. 非此即彼
KEY:不能xx所以xx ; xx总好过xx所以xx
指出存在中间地带
6. 推理绝对化(片面/ 牵强/ 武断)
KEY:只要就;只有才;必然;一定能;确保;必由之路;任何
指出,该效果只能一定程度改善,影响该结果的还有很多其他条件,比如xx。
题干给出的条件不是该结果的充分条件,并不能必然保证推出该结论; OR
用前真后假的方式来质疑,说即使有了条件,可能也没有最后的结论。
7. 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错误原因:A→B为真,推出非A→非B为真
8. 强加因果
KEY:由于xx 所以xx;越xx,也就越xx; A也就是说B; Axx 这表明B
进行解释,A是什么含义,B是什么含义,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并不见得A发生,B就一定会发生; OR
用前真后假的方式来质疑,说即使有了条件A,也不必然能推出条件B。
B还受到很多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很多有A,但是没有B的情况。
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花生仁是否有花生衣包着? 甲将一筐花生一一剥开查看。 乙只拣了几个样品,有大的、小的,已经成熟的、尚未 成熟的,一仁的、多仁的,不过剥了一把花生,就得出结论: 花生仁的确都有花生衣包着。
➢ 你这么看甲与乙的做法? ➢ 类似“花生仁是否有花生衣包着”的问题,你怎么解决?
提示: 甲用的是完全归纳推理,乙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
②求异法——“同中求异”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 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 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例3: 对一个物体加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不断升高 ,物体的体积会不断膨胀。由此,人们得出结论:物体受热与物体体积膨 胀有因果联系。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体温计、气压表等。
并指出这种方法的运用特点及其逻辑要求。
提示:①运用了求异法。 ③求异法的运用特点是:“同中求异”,即在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正反两种场合中,通 过排除相同的相关因素,寻找唯一不同的因素而得出结论。 ④求异法的逻辑要求是:相关因素中只能有一个相关因素不同,而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
探究与分享
据说,在一次上山的路上,鲁班抓住灌木和野草一步一 步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根野草划破,流出血来。野草 的叶子怎么会这样厉害呢?他仔细一看,这根草的叶子长长 的,边缘有许多锋利的小齿。他在手指上试了试,一拉就是 一道口子,这可提醒了鲁班。他想,如果照小草叶子的样子 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斧子砍树强 得多吗?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
◆例5: 科学家发现,从大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的密度与从氨制得的氮气的密度存 在差别。他们分析从大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一定含有未知的气体。经过反复测定,从 大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中包含氩气。
归纳类比推理(本)
差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 ),亦称求异 法:就是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正反 两个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都相同,只有一 个相关因素不同,进而确定这一不同的相关 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逻辑 方法。
38
3.2.差异法的运用过程(公式)
场 合 (不同的场景) 某甲 正面场合 某乙 反面场合 相关因素 (可能的原因) A B C D ~A B C D 被纳推理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的发展和深化。它不仅考察了一类事物 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在考察中没有出现 反例,而且进一步探索、揭示了对象与 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明它们之间具 有必然性联系。因此,科学归纳法比简 单枚举法的结论要可靠得多。科学归纳 推理就在于要对事物对象与属性之间的 因果联系进行科学分析。
24
三、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又叫因果关系归纳推理,是通过分析出一 类事物对象所以具有某种属性的原因,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对 象都具有该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 S1是P, S2是P, S3是P, ∶ Sn是P, (S1……Sn是S类的部分对象,,且S、P之间具有因果系) 所以,所有S是P。 人死亡后2-4小时内会出现尸僵,因为人死后肌肉内的磷酸 腺苷会不断分解减少,使得肌肉脱水凝固而形成尸僵。
26
科学归纳法与简单枚举法的不同:
简单枚举法 推理的根据 科学归纳法
前提中不出现 对象与属性之 反例 间具有因果联 系 非决定性 前提数量对结 决定性 论的意义 结论的可靠性 不高,或然性 高,或然性小 大
27
四、弥尔方法
弥尔方法(Mill’s methods),国内通称“穆勒五 法”或“弥尔五法”,是探求因果联系的最简单 的逻辑方法,也是传统归纳逻辑的主要内容。 弥尔方法,最早是由英国逻辑学家l在“A Logical System :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 (严复译为《穆勒名学》)中总结概括出来的逻 辑方法。
归纳l类比演绎推理复习
根据条件命题的性质进行推理。例如,从“如果下雨,那么地面会湿”推出“如果地面是湿的,那么一定下过雨”。
假言推理
THANKS
感谢观看
类比推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简单类比、结构类比和系统类比。
总结词
简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多个对象或事件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性,推断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存在相似性的过程。结构类比是在已知某种结构或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系统或结构在结构上的相似性,来推断它们在功能或行为上的相似性。系统类比则是将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它们在整体行为上的相似性。
详细描述
总结词:类比推理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包括误用相似性、误用相反性、混淆因果关系和忽略差异性。
演绎推理
CATALOGUE
03
演绎推理是一种推理方式,它从一般到特殊,通过已知的一般原理来推导出特殊的结论。
演绎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并且结论也必然为真。
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包括直言推理和假言推理。
根据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性质进行推理。例如,从“所有的人都会死亡”推出“苏格拉底会死亡”。
偷换概念
只关注现象之间的相关性,而忽略因果关系,导致错误的结论。
忽略因果关系
类比推理
CATALOGUE
02
总结词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多个对象或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似性的过程。
详细描述
类比推理是一种基于比较的推理方法,它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对象或事件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性,来推断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存在相似性。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未知领域或解决新问题,因为它可以通过已知的事物来预测未知事物的性质或行为。
完全归纳
如何写议论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归纳、逻辑、反证、类比、对比、因果、比喻、归谬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
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
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
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
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
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
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
“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
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
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
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例 (1) 是一个推理,根据判断①、②,得 出判断③。例 (2) 也是一个推理,根据判 断①、②、③和④,得出判断⑤。 • 推理由前提、结论和推理形式构成。前 提是已知的判断,是整个推理的出发点, 通常叫做推理的根据或理由。结论是推理 所引出的新判断,是推理的目的和结果。 在前面的两个例子中,例(1)中的判断①、 ②和例(2)中的判断①、②、③、④都是 前提,而例(1)中的判断③和例(2)中的判 断⑤都是结论。
• 这段话通过归纳推理证明“高等学府中出不了 文学家”的观点,用的是简单枚举法,举出了 高尔基、巴尔扎克、雨果、曹雪芹、施耐庵、 梁斌、柳青、周立波’、高玉宝等著名作家没 有上过大学为例。但是世界上文学家何止千万? 仅举出几个例子就推出一般性结论就显得轻率。 事实上,当今文坛上,不论外国和中国,都有 些文学家是上过高等学府的,这种反例也不是 个别的。因此,就像根据几个反例就推出“文 学家都上过高等学府”的结论一样,仅根据几 个作家的经历推出“高等学府出不了文学家” 的结 论 也是 不 可靠 的 。犯 了 :以 偏 概全 或称 “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典型的逻辑错误
• 一、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 •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 由定义项、被定义项和定义联项构成。 例如: •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 这是一个定义。其中,“商品”是被定 义项;“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是 定义项,“是”是定义联项。
• 定义规则要求定义项中不能宜接或间接地包含被 定义项。如果直接包含被定义项,犯的逻辑错误 是“同语反复”;如果间接包含被定义项,犯的 错误是“循环定义”。例如: • 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 人。 • 这一定义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再如: • 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 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 • 这一定义就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名 言证明了人口的增加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上 述推断的主要缺陷在于: • A.“人多力量大”肯定了人力资源的作用,是重 视人才的表现。 • B.不同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应当指 明主要应增加哪一类人口。 • C.名言并非真理,不能由名言简单地证明上述 结论。 • D.人口越少,消耗掉的社会资源就越少。 • E.人口越多,带来的社会问题越多。
• 人们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推理: • (1) 前提是否真实,也就是前提判断的内容是 否符合事实,这是由实践和各门具体科学 • 解决的问题。 • (2) 推理形式是否正确,也就是推理的逻辑形 式即推理的形式结构是否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这是逻辑学着重研究的问题。 • 逻辑学制定出一系列规则,保证推理形式正确, 以便从既定的前提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一定的 结论。一个推理,只有在形式上是正确的,即合 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才是有效的。这里所说的推 理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合乎逻辑性是一致的。
• A· 码头坍塌,固然与建筑的质量有关,但 与今年潮水过大也有一定的关系。 • B· 这座大桥被冲垮了,完全是由于百年未 遇的洪水的缘故。 • C· 兴达公司如此兴旺发达,完全是因为这 个公司的名字起得好。 • D· 暂时没有攻克这个难关,是由于我们掌 握的资料还不完全。 • E· 只要真理在我们手里,就没有什么困难 可以阻止我们取得胜利。
• 六、以偏概全 • 这是不正确构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出 现的逻辑错误。 • 例如:“文学家是在时代的激流中造就出 来的,高等学府中出不了文学家,古今中 外不乏其例。外国的高尔基、巴尔扎克、 雨果上过大学没有?中国古代的曹雪芹、 施耐庵上过什么大学 ? 现代的梁斌、柳音、 周立波、高玉宝也没有上过什么大学。”
• 一个月了,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 而在工作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 又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以上的陈述犯了下列哪些逻辑错误? A.论据不足 B.循环论证 C.偷换概念是,谁能证明飞碟 不存在呢? 下列选择中,哪一项与上文的论证方式 是相同的? • A.中世纪欧州神学家论证上帝存在的理由是:你能 证明上帝不存在吗? • B.神农架地区有野人,因为有人看见过野人的踪影。 • C.科学家不是天生聪明的。因为,爱因斯坦就不是 天生聪明的。 • D.一个经院哲学家不相信人的神经在脑中汇合。理 由是,亚里士多德著作中讲到,神经是从心脏里产 生出来的。 • E.鬼是存在的。如果没有鬼,为什么古今中外有那 么多人讲鬼故事?
• 子非鱼,安知鱼乐。” “子亦非鱼,安知鱼之非乐。” 下面哪项与上文的对话最为类似? A.“你为什么不去送行?”“你怎么知道我没 有去呢?” B.“你怎么负的伤?”“我怎么回忆得起当时 的情况呢?” C.“你为什么到军事禁区里来?”“难道我不 能到这里来看看吗?” D.“唐玄宗来烧过香,你有什么证据?”“你 又有什么证据说唐玄宗没来烧过香?” E.“我的东西你怎么乱动?”“这是你的?你 能叫得它答应你吗?”
• “平反是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 依据以 下哪项能最为确切他说明上述定义的不严格? • A.对案件处理是否错误,应该有明确的标准, 否则不能说明什么是平反。 • B.应该说明平反的操作程序。 • C.应该说明平反的主体,平反的主体应该具备 足够的权威性。 • D对平反的客体应该具体分析,平反了,不等于 没错误。 • E .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三种:重罪轻判,轻罪 重判和无罪而判。
• 三、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 • 这是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如: • 老大娘:请问,你们这儿有没有好布。我闺女要 结婚了,我想给她扯块好布 • 营业员 ( 没好气地 ) :我们这儿的都是好布,次品、 废品不让出厂的。 • 营业员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上下文中的 “好布”不是同一概念。再如: • 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 有半小时了。 • 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辣酱 面吗? • 营业员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 二、概念不当并列 • 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子 项和划分标准三个要素构成。例如: 人分为老、中、 青、少、幼。 • 这是一划分,其中“人”是母项,“老”、 “中”、“青”、“少”、“幼”是子项,划分标 准是年龄。划分可以连续进行,即子项可以作为母 项继续划分。例如:上例中将青年再划分为男青年 和女青年。在连续划分中,每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屑 于同一层次,不同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属于不同层次。 一般地说,把不同层次的概念,或把具有交叉或屑 种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称为“概念不当并列”。 例如:出席座谈会的有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数学家 和核物理学家。 • 其中,社会科学家、数学家和核物理学家是不同 层次的概念,属概念不当并列。
• 八、倒置因果 • 一个论证,如果将某一结果产生的原因 作为结果而将结果作为原因来论证,即犯 了“倒置因果”的逻辑错误。例如: • 为了加快我国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和 人轿车工业。因为发达国家中,私人大部 分有轿车。 • 这个论证中因果倒置,总体上说私人拥 有轿车是国家发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 九、判断逻辑错误的MBA联考逻辑试题举例 • MBA 联考逻辑测试涉及到的判断逻辑错误的 试题,主要是两种基本类型。 • 一种是要求指出题干中逻辑错误的名称,选项 分别是逻辑错误的名称,要求指出哪一项是题干 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严格地说, MBA 联考逻辑 试题应该尽量避免这种题型,因为它不要求考生 准确把握和分辨逻辑专业术语。 • 另一种是要求将题干和选项进行类比,找出哪 一选项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和团不中出现的相同或 最为类似。
• 七、循环论证 在一个论证中,如果论据的证明需要依赖 前提,那么,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例如,在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一论题时; 以观察到的事实“我们站在高处看海中的 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作为论据;而当说明这一现象时,又以 “地球是圆的”作为理由,这就犯了“循 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 赵教授是湖南人,考试时,他只把满分给 湖南籍的学生。例如上学期他教的经济 学导论课中只有林强和张力得了满分,而 他们俩都是湖南人。以下哪项最可能用来 指出上述论证的逻辑漏洞。 • A,定义模糊 • B· 循环论证 • C· 自相矛盾 • D· 倒置因果 • E· 以偏概全
• 1908年,清朝3岁的宣统皇帝继位,接受文武 百官的朝贺。钟鼓齐鸣,三呼万岁,把宣统 皇帝吓得直哭。抱着宣统皇帝的摄政王安慰 小皇帝说:“快完了,快完了。”后来,清 王朝于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遗老 遗少怪罪摄政王说,就是他在登基大典上说 “快完了”,所以把大清朝的江山给葬送了。 以下的哪一项与清朝的遗老遗少的手法相似?
• C.甲:什么是家庭?乙:家庭是以婚姻、 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甲: 什么是社会群体? 乙:社会群体是在一定 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 D .甲:什么是命题? 乙:命题是用语句 表达的判断?甲:什么是判断?乙,判断是 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 E.甲:什么是人? 乙:人是有思想的动 物。 甲:什么是动物? 乙:动物是生物的 一部分。
• 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 • 如果将例(1)或例(2)这两个具体的推理内容抽出, 就可以分别得到下面两个推理形式: • 推理形式(1):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 推理形式(2):Sl是P,S2是P,S3是P,Sl、S2、 S3都是S,所以,所有的S是P • 在推理形式 (1) 中,我们用“ p” 、“ q” 这两个判 断变项,分别代替两个具体判断;在推理形式 (2) 中,我们用“ Sl” 、“ S2” 、“ S3” 、“ S” 与 “ P” 这些概念变项,分别代替五个具体概念。 推理形式是包括概念变项或判断变项的一组判 断形式。
• 这里正确的答案是B。因为此选项与题干都犯了 “循环定义”的错误。 • 例 (2)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 记》是鲁迅的著作,因此,《狂人日记》不是 一天能读完的。 下列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 述推理的逻辑错误。 • A.自相矛盾。 • B.循环论证。 • C.以偏概全。 • D.偷换概念。 • E.因果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