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二十种心理疾病

合集下载

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综合症2.焦虑症3.抑郁症4.恐怖症5.强迫症6.网络成瘾★儿童多动综合症1.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有冲动行为。

2.核心:注意力障碍3.人群:8-10岁表现频繁,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

★焦虑症1.含义: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常见:考试焦虑2.表现:内心:烦躁、压抑、苦闷外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坐立不安、失眠3.治疗方法: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认知校正程序;锻炼学生的性格★抑郁症1.含义: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2.表现:忧虑、悲伤、失望、痛苦、对未来消极,缺乏热情、疲劳、失眠、食欲不振3.治疗方法(1)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2)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节消极的认知状态(3)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和愉快(4)服用抗抑郁药物★恐怖症1.含义: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害怕2.类型: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3.表现:脸红、发抖、声音发颤、不敢正视别人眼睛4.治疗方法(1)系统脱敏法--最常用(2)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强迫症1.含义强迫观念--身不由己的思考强迫行为--反复去做2.表现:反复洗手、强迫检查、强迫性自我检查3.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网络成瘾1.含义:过度使用,慢性或周期性着迷,难以控制的使用欲望2.治疗方法(1)强化干预--奖励(2)厌恶干预--橡皮圈拉弹法(3)转移注意力--参加文体活动(4)替代、延迟满足法(5)团体辅导法吴华向心理老师自诉,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身体也伴有心慌、气短、口干、出汗等症状,心里难受极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这种心理问题是( )。

A.焦虑症B.强迫症C.神经衰弱D.抑郁症【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

儿童常见的22种心理疾病

儿童常见的22种心理疾病

儿童常见的22种心理疾病儿童健康成长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除了要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外,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虽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很多家长重视的是如何有效地工作来赚钱养家,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很多儿童会出现诸如语言发育迟缓、分离性焦虑之类的心理疾病,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

1分离性焦虑儿童在出生之后,如果和某个人待的时间非常长,比如妈妈、爸爸、奶奶等。

而这些人突然离开儿童时,儿童就会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主要表现是:烦躁不安、哭闹不止、一直发脾气。

如果症状比较轻,家长可以通过自己行为、语言来让儿童建立安全感,比如抱着孩子轻声说“爸爸在,爸爸陪你玩”,再向儿童解释情况,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到医院进行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若是仍不能奏效,可在医生监护下服用一些诸如盐酸舍曲林片之类的抗焦虑药物。

2攻击倾向攻击倾向,主要表现是骂人、打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玩具等。

针对该种情况,需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在出现骂人、打人行为时,给予必要的惩罚,千万不能姑息迁就,否则会纵容其下次再次犯错,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比如让其闭门思过、取消其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切忌用体罚,因为这可能会给儿童树立新的攻击性榜样;重视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需要文明用语,在观看节目时,尽量选一些和谐的,避免多看武打片、暴力片。

3退缩倾向退缩倾向,表现为害羞、担心、不愿意接触、尝试新事物,针对该种情况,需要家长尽量多为孩子创造条件,比如经常出去游玩、给孩子多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但是要留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不能指望短期内起作用。

4过分依赖表现为儿童对家长,特别是父母的过度依赖,这种情况需要尽早诱导培养自我处理问题能力,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有足够安全感之后,孩子才有信心战胜困难,才能独立处理困难和面对困境。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儿童过度焦虑儿童过度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

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

这类患儿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也表现出非常敏感和不安。

2.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

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一10%,男童多于女童。

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1)注意力缺陷。

与同龄儿童相比,患儿的注意力显著涣散,持续时间短暂,易受外界干扰,经常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有头无尾。

(2)活动过多。

患儿不分场合,特别好动。

在课堂上经常扭动座位,做小动作;在家里常常乱跑乱闹,扰乱别人;就连晚上睡觉也好来回。

(3)冲动任性。

患儿自制能力很差,遇事不加考虑就行动,活动交换频繁,缺乏条理;患儿易冲动,行事鲁莽.常有伤人和自伤行为。

(4)学习困难。

此类儿童大多智理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因其他认知障碍,学习过程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阅读、拼写、计算、临摹绘图等困难。

(5)行为障碍。

多动症儿童由于好动、冲动等特征,易造成一系列违反课堂纪律,打架斗殴等行为。

3.儿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

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

主要表现包括:①强迫性洗手,一天可达十几次,一次持续十几分钟。

②强迫性计数,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人和物的数目,反复数自己走了多少级台阶等。

③强迫性自我检查,如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等。

④有的患儿表现为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4.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包括:(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

(2)诵读困难。

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3)计算困难。

主要表现为缺乏数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31页】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31页】
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出正常范围的恐惧就要引起重视。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和想象中的怪兽的恐惧,在四岁
左右达到高峰,而到六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在父母身边得到 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机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退缩行为
定义:是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各种共患 病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
核心障碍: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 继发症状: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异常 ADHD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抽动障碍
抽动:指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 抽动障碍:指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
程度要比同龄儿的文化环境所期望的标准低得多。 在18岁以前发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脑性瘫痪
定义: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和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 育持续性障碍症侯群。
导致运动受限,常伴有感觉、认知觉、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 骼问题。
DNF-5:属于运动障碍 诊断标准:2014年 必备: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肌力和肌张力异常,反
不适当的吮吸行为
表现:吸吮手指和脚趾,尤其是大拇指导致大拇指变 形 主要原因:小宝宝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通过嘴巴 认识世界。较大宝宝仍吮吸手指,可能是有心理原因, 吮吸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注意力
咬指(趾)甲
主要原因:缺乏微量元素等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孩子 压抑情绪紧张)
主要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干预技巧: 排便治疗 心理治疗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心理问题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了解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家长和教
育工作者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孩子。

以下是一些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 分离焦虑:儿童在与父母或照顾者分离时出现不安和担心情绪。

2. 社交焦虑:儿童对于社交场合感到恐惧和不安,常常害怕被
评判或嘲笑。

3. 广泛性焦虑障碍:儿童对多种事物和情境感到担心和紧张,
他们可能担心日常事务、表现和未来。

4. 抑郁:儿童可能出现感到伤心、失去兴趣和快乐感以及低自
尊的情绪。

5.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的行为。

6. 强迫症:儿童经历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需要完成某些动作才能缓解焦虑。

7.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社交和沟通方面有困难,常常表现出重复行为和独特的兴趣。

8.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儿童在经历过创伤事件后出现焦虑、恐惧和回忆。

9. 食物恐惧症:儿童对某些食物或食物群体产生恐惧和厌恶。

10. 学业问题:儿童可能在研究、理解和专注方面遇到困难。

请注意,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儿童可能经历的心理问题是独特的。

如果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感到担忧,请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或儿科医生。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智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利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或任意责备,或受嘲笑,歧视而引起他们紧张心理,最终表现为记忆力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症状。

2、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A、羞怯。

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记事说话也慢声细语。

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感大声回答问题。

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事。

抑郁、冷漠、缄默、易于幻想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激怒、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过分依赖父母等.B、焦虑:a、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远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b、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C、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的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民间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

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怒气冲天,满腹牢骚.D、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长队别人挑剔和贬低。

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3、意志问题:主要变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特别是禁不住强烈诱因的引诱,容易上当受骗.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和容易动摇,缺乏行动的自主性和一致性,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竞争,行动放任自流.4、人格问题: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简要描述:一、学习障碍学习障碍通常指的是智力正常的小学生在阅读、书写、计算等方面存在的一种或多种特殊性学习困难。

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甚至学习成绩差。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认知功能缺陷或不利的教育环境导致的。

二、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涉及小学生情绪状态的异常变化。

包括分离性焦虑(如不愿意上学、担心家长外出等)、情绪急躁易怒、抑郁等。

导致这样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学习压力、社交困难等原因。

三、社会适应障碍社会适应障碍指的是小学生在与同龄人交往、适应学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表现为长时间不与他人接触、入学不适应、与同龄人沟通交流困难等。

这个心理问题可能与小学生的性格特质、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品德缺陷品德缺陷是指小学生在道德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的偏差或不足。

表现为叛逆、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诲、缺乏责任感等。

这个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影响。

五、其他常见问题焦虑:小学生可能因学习压力、家庭期望、社交关系等因素而产生焦虑情绪。

孤独感:在社交圈中感到孤立无援,缺乏亲密关系和归属感。

自责倾向: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容易将责任归咎于自己,产生自责心理。

羞怯:在公共场合或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害羞、胆怯等情绪。

六、应对措施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建立支持系统: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为小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关爱小学生的良好氛围。

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措施。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 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初中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

这些学生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

无故地担心亲人、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

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地控制,出现考试焦虑等问题。

还有过渡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学校不能适应,在学校时心情焦虑不安,上课如坐针毡,对父母及家庭有依赖情绪。

大处方:对于焦虑状态,家长和老师应给以更多的关怀,并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抨击以直截了当为宜,特别就是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以引导。

心理治疗(对学生及家属)、僵硬疗法、生物反馈化疗都就是一些可以挑选的应付方法。

轻微焦虑症的学生可以适度地采用一些药物。

2. 考试焦虑考试恐惧就是一种繁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绷、恐惧、恐惧、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以称作考试恐惧。

它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所指在考试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有的恐惧;另一类就是所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恐惧,例如“怯场”、“晕场”等。

考试恐惧产生时,可以充斥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最初的状态为生理反应,比如肌肉紧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额头流汗、小儿冰凉等;也充斥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例如困惑、疲倦、绝望、忧虑等情绪体验;有时也可以产生畏惧、缺少信心和自我驳斥的等心理。

当考试恐惧激化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猛烈,例如眼花咳嗽、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分散、思维处在僵滞停滞状态,轻微的还可能将体癣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咳嗽、呕吐甚至失去知觉等,“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整体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为了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

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会引起人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

儿童期常见心理障碍

儿童期常见心理障碍

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遗传因素:具有家族聚集现象,患儿的一级亲属及同胞患 病率高于正常,父亲多有反社会人格或酒依赖,母亲多见癔 病者。 2.神经生理学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大脑皮层觉醒 不足或额叶前部皮层髓鞘形成发育延迟。 3.轻微脑损伤因素:轻微脑损伤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临床表现
1.短暂性抽动障碍:单纯性或简短抽动为特征。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单一的1个或2-3个肌 组或单纯的发声抽动,抽动和发声并不同时存在, 病程持续一年以上。 3.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 征):多部位、多形式的运动抽动同时伴有发声抽 动或秽语。
抽动-秽语综合征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强迫 症状、多动、攻击行为,自伤行为,伴有情绪改变 和学习困难。
药物治疗
促智药物治疗
脑复康( 吡拉西坦)、 r氦酪酸、脑复新、哈伯英、凯尔、脑活
素、活血素、脑复素等,神经营养因子注射; 益智丹、益智宝、智康口服液、智力糖浆;
抗精神病药物
经典药:氯丙嗪、舒必利,氟哌啶醇等; 新型药: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等;
抗抑郁药 情绪稳定剂:丙戊酸纳、卡马西平、碳酸锂,心得安、氯 硝西泮 中枢兴奋剂:严重的过份多动及注意不集中者; 抗癫痫治疗和抽动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 预期性焦虑 对未来情况莫名地担忧
学校恐怖症
特点: 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恐惧 不愿上学
惊恐障碍
出现强烈的害怕或不适 突然开始 在几分钟内达顶峰,持续至少几分钟 至少有13条躯体和心理症状中的4条 常出现在青春期或成人初期,高峰发 病年龄为15-19岁
二年后,患儿因情绪低落、自卑二个月而来诊。 母亲反映,患儿升入高中后,因为环境不适应, 逐渐沉默少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感 到困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最近一周整天哭 泣,说没有学习能力了,想在家自学,看书看 不进去,同学来辅导她,说同学是看不起自己, 好学生沦落到要别人帮的地步,不如死去,认 为自己智商高而情商低,没有生存能力,是废 物,拖累了妈妈。并设想过购安眠药以求“安 乐死”

常见22种典型心理疾病名称及介绍

常见22种典型心理疾病名称及介绍

常见22种典型心理疾病名称及介绍心理疾病,又称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体的心理活动受损害,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常见的心理疾病,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痛苦。

以下是22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简要介绍:1.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悲伤、失眠、精力不足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焦虑症:患者出现过度焦虑、恐惧、紧张等表现,常常伴随着身体不适。

3.强迫症:患者会出现强迫性思维或行为,频繁重复某些动作以减轻焦虑感。

4.妄想症:患者持有强烈的不现实的信念,常伴随幻觉或妄想。

5.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幻听、妄想、情绪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社交功能。

6.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上出现极端波动,交替出现抑郁和 mania 状态。

7.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合感到极度恐惧和焦虑,导致极大的退缩和逃避行为。

8.食欲障碍:包括暴食症、厌食症和进食障碍等,表现为饮食行为异常。

9.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10.人格障碍:患者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方式存在不符合社会期望的特征。

1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期常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

12.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自己的外貌有过度担忧,认为自己的外貌存在明显缺陷。

13.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创伤事件后出现持续性的压力反应,影响日常功能。

14.焦虑抑郁障碍: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同时存在,有时难以鉴别出具体的疾病类型。

15.恐怖症:患者对某种特定物体、场景或情境有过度恐惧的表现。

16.强迫性人格障碍:表现为过分注重细节、完美主义、坚持自己的规则等。

17.分裂情感性障碍:情感反应不符合社会期待,表现为情感的失调和不稳定。

18.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发育程度明显低于同龄人。

19.睡眠惯性障碍:患者的生物钟紊乱,经常出现睡眠时间错位的情况。

120.强迫性思维障碍:患者出现强迫性思维,难以控制或抑制。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

一、学习焦虑小学生们因为考试、作业等事情而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

对策:家长和老师应该教育孩子,告诉他们不要太过于看重成绩,要学会享受学习的过程。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给孩子一些轻松的时间,让他们减轻压力。

另外,孩子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遇到问题及时通过和父母、老师的沟通来解决。

二、自闭情绪自闭情绪是一种孤独、沉默、不喜欢交流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对孩子的社交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策: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主动交朋友,不要太过自闭。

同时,家长也应该着重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三、注意缺陷障碍注意缺陷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小学生心理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和冲动等症状。

对策:识别和预防ADHD非常重要。

家长和老师可以多给孩子制定一些具体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同时,家长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

四、心理抑郁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心理抑郁的问题,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消极情绪、孤独感和情感发泄等。

对策:孩子们需要给予关爱和鼓励,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并帮助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应该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情感问题。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

孩子们也应该学会积极应对问题,调节情绪,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小学生常见的20条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小学生常见的20条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小学生常见的20条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1. 分离焦虑•表现:不愿意离开父母,上学时哭闹,害怕独处,经常感到不安。

•原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父母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

•后果:影响学习和社交,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和自信心下降。

•教育及应对:o逐步适应:提前带孩子参观学校,熟悉校园环境。

o正面鼓励:表扬孩子在学校取得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o建立信任:与孩子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让孩子知道父母会按时接他们回家。

•预防:o培养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如整理书包、穿衣等。

o提前准备:在开学前与孩子讨论学校的日常生活,减轻恐惧感。

2. 学习压力•表现: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下滑,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

•原因:作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家长期望过高。

•后果:可能导致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教育及应对:o合理安排: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过度压力。

o情感支持: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鼓励和支持,减轻心理负担。

o兴趣引导: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预防:o家校合作: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解决问题。

o减压活动: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和户外游戏,释放压力。

3. 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不合群,经常被同学排斥或欺负,情绪低落。

•原因:性格内向,社交技能不足,同伴关系紧张。

•后果:可能导致孤独感、自卑感,影响心理健康。

•教育及应对:o社交技能:教孩子如何与人交往,如分享、合作、表达感受等。

o情感支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帮助和安慰。

o积极干预:发现欺凌行为时,及时与学校沟通,寻求解决办法。

•预防:o团队活动:组织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o情感教育: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4. 自卑感•表现:对自己评价过低,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失败。

•原因:家庭环境不支持,同伴比较,学习成绩不佳。

•后果:可能导致自信心下降,影响学业和社交。

•教育及应对:o正面肯定: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增强自信心。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1、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1.1好动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

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

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疑神发呆。

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1.2焦虑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

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1.3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理论积淀不够深厚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

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

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

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

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

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智力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心理测验时智商和社会适应商数都低于70。

2. 孤独症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三大主要症状。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智力障碍。

3. 语言发育障碍:包括单纯的语言表达障碍、混合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以及口吃。

4. 运动发育障碍:表现为身体运动以及手运动的控制和协调障碍。

5. 行为问题: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幼儿攻击性行为、咬指甲、吸吮手指、暴怒发作、屏气发作、习惯性摩擦综合征、进食问题、睡眠问题、抽动性障碍以及遗尿症等。

针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幼儿:
1. 提供稳定的环境和情感支持: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和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关爱。

2.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与幼儿建立密切的联系,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3. 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激励: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
的挑战和激励,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4.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如分享、合作、礼貌待人等。

5. 鼓励表达和沟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

6. 提供专业支持:如果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帮助,为幼儿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6岁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6岁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

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1 咬指甲【案例】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

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

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

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

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形成原因】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

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2.儿童抑郁症。

典型的抑郁症表现为,当令人高兴的事发生时,病人仍然没有积极的反应。

除了情绪反应之外,非典型的抑郁症还需包括其他表现,如增加胃口、增长体重、增加睡眠和行动迟缓。

例如,典型的抑郁症有普遍失眠的表现,而非典型的抑郁症表现正好相反,这些孩子睡觉的时间比普通孩子更长。

3.注意力不集中。

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譬如上课、做作业时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自控能力比较差,不听老师的指挥。

解决方法: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要让他们多做旋转性的运动。

很多这类孩子坐过山车、海盗船之类的旋转性刺激运动都没太大感觉,从来都转不晕,这是因为他注意力不集中,先天平衡功能迟钝,处于那么晕的环境中也不知道,所以经常上课的时候像无头苍蝇,老师都拍桌子了他也不知道。

所以这样的孩子就要让他多做旋转运动,转晕了,脑袋就开窍了。

4.性格不合群。

首先体现为胆小,上了幼儿园不适应,上课不敢发言,经常被打,但又不敢喊人。

另一种体现则相反,就是爱打人、挠人、咬人。

解决方法:对于胆子小的孩子,就让他经常去蹦床,以锻炼胆量。

对于爱打人的小朋友,就要让他们多练习挤压式触觉。

打人是因为他有皮肤饥渴症,在寻求一种压力,因此很多爱打人的孩子,其实在你打他几下后,他就不打人了,身上舒服了。

因此,可以通过游泳运动,让水的压力来挤压他,还可以多给他拥抱。

洗完澡以后拿毛巾把他卷起来,卷完后压他一下,这叫挤压式触觉训练,把他的压力给他传进去。

5.语言问题。

语言问题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到年龄了不说话,譬如两岁半了还不说话,要不然就是话多,不听别人的话,自己喋喋不休地说。

还有就是抽动症,不停眨眼睛,耸鼻子。

儿童十大常见心理疾病

儿童十大常见心理疾病

儿童十大常见心理疾病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各种压力,使得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
益突出。

以下是儿童十大常见心理疾病。

1. 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失
去兴趣、自责、自卑等。

2. 焦虑症:儿童焦虑症表现为过度担心、害怕、紧张、恐惧等,会影
响到学习和生活。

3. 强迫症:儿童强迫症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如反复
洗手、检查等。

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冲动等,影响学习和社交。

5. 自闭症:儿童自闭症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沟通困难、刻板行为等。

6. 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沟通困难、刻板行
为等。

7. 反社会行为障碍:儿童反社会行为障碍表现为违反社会规范、攻击性行为、欺骗等。

8. 精神分裂症:儿童精神分裂症表现为幻觉、妄想、情感淡漠等。

9. 儿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等。

10. 儿童恐惧症:儿童恐惧症表现为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过度恐惧,如恐高、恐狗等。

以上是儿童十大常见心理疾病,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为儿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

多见于女孩。

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

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

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

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二十种心理疾病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

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1 咬指甲【案例】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

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

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

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

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形成原因】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zl/转载请保留【专家支招】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

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

我不要长虫子。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地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一定及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持。

2吮吸手指【行为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吮吸手指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大大减少,但是有一部分儿童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

如果偶然发现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果孩子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固定下来。

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乐,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移形成顽固性的习惯。

【形成原因】导致儿童长期经常吮手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1)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对孩子要求过严,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爱和关注,特别是母爱。

(2)缺少同龄伙伴。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住在单元式的房子里,当孩子从学校、幼儿园回家后,常常是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但感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吮手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

(3)适应困难。

当孩子适应新环境感到困难时,或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也会产生这种行为。

(4)模仿。

有的儿童是在幼儿园、学校里从同伴那儿模仿学来的。

(5)教育不及时。

当孩子从吮吸手指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快感后,便会时刻想着去吮吸手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孩子养成习惯性行为。

(6)其他原因。

如在饥饿、身体有疼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现时,吮吸手指可以转移分散对饥饿、身体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

若这种饥饿、疾病等不良情景经常出现,则可能使这类动作变成习惯性动作。

【专家支招】(1)尽量满足孩子被爱被关注的需求。

如多与孩子交流感情,进行肌肤接触,如陪孩子做游戏,带孩子郊游;睡前给孩子以温情,让他能愉快安详地入睡,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满足感与幸福感。

(2)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玩具和场所。

借此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一起玩耍,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的手不空闲。

(3)厌恶疗法。

可在孩子经常吮、咬的手指上放一些胡椒粉,或涂些黄连水等苦味剂,或缠上些胶布,使之在吮、咬时产生一种厌恶感,可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

(4)负性活动练习。

规定患儿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吮、咬手指,直至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这一习惯。

(5)正确的教育与强化。

在对孩子进行矫治时,态度要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不要大声地呵斥、恐吓、打骂。

另外,当孩子在矫治的过程中有所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

3屏气发作【案例】欣欣,男,1周岁,晚上洗好澡躺床上,爸爸给他穿衣服的时候,好象很不开心,“嗯哼嗯哼”地叫,妈妈从他身边经过,没理他就走开了,这下他大哭了起来,嘴巴张着不出声的那种,好几秒钟过去了,还没有哭出声,妈妈从卫生间跑出来,爸爸拉着他的小手拉他坐起来,接着抱起来举高,欣欣还是那个样子,嘴巴张着没有声音。

爸爸把欣欣放下来,横抱竖抱,还是一样,发现宝宝的嘴唇越来越黑,脸色越来越大青,妈妈摸小脚,小脚勾起来,僵硬,吓死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高喊“欣欣欣欣欣欣欣欣”,几分钟之后,欣欣终于有微弱的声音哭出来了,两只眼睛盯着妈妈看,妈妈看得心痛死了。

过了好几秒钟欣欣才放声大哭,妈妈这才放心了。

【行为表现】屏气发作又称呼吸暂停症,是以情感因素诱发的发作性呼吸暂停为主要临床特征。

此症最多见于2-3岁小儿。

6个月以前和6岁以后发作者少见。

屏气发作时,由于屏气导致高碳酸血症和脑缺氧,而且哭泣时脑血管收缩和继发性呼吸道痉挛,使心跳减慢引起血流量减少,最后出现昏厥及抽搐,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形成原因】屏气发作是由于宝宝受到情绪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的刺激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专家支招】在孩子屏气发作时,父母首先要学会急救方法:万一碰到这种情况,首先不必惊慌失措,最好将孩子平放在床上,解开衣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轻吹宝宝得脸部,以减少脑缺氧;拍打足心或后背;用手指掐按孩子的人中(鼻孔和上嘴唇之间正中)、印堂(两眉只见正中)、合谷(两手掌虎口处)等穴位,使其尽快恢复;亦可按压胸部,可迅速改善缺氧,帮助恢复呼吸。

切忌将孩子紧紧搂抱强屈成团,特别是不要搂住孩子的脖子,以免造成窒息的严重后果。

防止孩子出现屏气发作关键是清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

协调家庭关系。

创造宽松环境。

对孩子既不要溺爱。

也不能过于训斥。

对其缺点要耐心教育。

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情绪上或者身体上的强烈刺激。

另外近期有研究发现孩子的屏气发作可能与缺铁有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最好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缺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4口吃【案例】朱×,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大专文化程度。

据母亲介绍,孩子的语言发展从小就较晚,1岁半以后才开始说话,2岁以后才会讲完整的句子。

上学前便有口吃现象,但不严重,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

上学之后口吃现象比以前突出了。

平时与同学交谈,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遇到集体讨论发言的情况,说上几个字便卡壳,急得满脸通红,嘴唇颤抖。

有时还直流口水。

不过,在朗读课文或唱歌时并不口吃。

孩子的性格较内向,用他母亲的话说,“腼腆得像个姑娘,还有个小性子,为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

【行为表现】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口吃是儿童中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其发生率成人为1%左右,青少年儿童为3%一5%,男女比例为3—5:1。

典型的口吃多发生于学龄前3~5岁时,少数人发生于学龄后期。

国内有报道称:577例口吃者中发生于3—7岁时的占57.4%,扩大年龄范围至2—10岁时达到80.1%。

在儿童期发生的口吃,约占80%不经治疗可逐渐消失,国外许多语言病理学家称之为发育性语言不流畅。

【形成原因】目前,对于口吃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1)家族遗传影响通常,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发生率较高,大约达65%左右,因此认为与遗传有关。

(2)模仿他人形成很多口吃的孩子,都是因模仿他人口吃而形成的。

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言机能还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有口吃人的影响,如经常与有口吃的人接触,模仿有口吃的人的讲话,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口吃。

(3)突然精神刺激如父母争吵、家庭不和、环境突变、突然强烈的惊恐刺激等,都会使孩子感到很紧张。

如果父母未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口吃。

(4)父母要求过急在孩子学习说话的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时,父母急于做过多矫正,以致于孩子一句话还没说完时,就经常打断说话,进行纠正。

结果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一说话就会紧张,担心说错话。

就可能出现口吃。

(5)强行纠正左利习惯父母或老师强迫孩子左利习惯时,也会使部分孩子产生口吃。

我们知道,人们习惯于把控制说话能力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

习惯于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左撇子),优势半球在右侧。

如果父母强迫左利的孩子改用右手拿筷子吃饭,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拿剪刀做手工,都可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导致口吃发生。

【专家支招】(1)消除说话时引起情绪紧张的因素要努力创设平和、协调的气氛,帮助孩子减少紧张感。

老师、家长与孩子对话时,对孩子的口吃行为不要特别加以关注,而是顺其自然。

不要因孩子结巴,自己先焦虑,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紧张,从而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成人要冷静,让孩子保持宽松的心理环境,没有压力,这样才能消除紧张情绪。

(2)尊重孩子,给以信心不要说孩子是“小结巴”,应该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能学孩子结巴的样子,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议论孩子的结巴问题。

应该鼓励孩子,告诉他,结巴是可以纠正的,但是需要他自己的信心和毅力,只要努力,是能纠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