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文人的家国情怀
吴冠中《鲁迅故里》的家国情怀

吴冠中《鲁迅故里》的家国情怀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10期拍卖会:保利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现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时间:2019年10月6日成交额:2183万港币我画过西藏高原、玉龙雪山、重重迭迭的山城、西双版纳的节日,但我最爱画,而且年年想画的,还是江南故乡。
——吴冠中《归乡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纵观吴冠中一生创作,唯有江南景色是他最为永久的创作主题,他对江南的油画创作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而后直到晚年,这一主题贯穿他一生,可谓是毕生情结。
艺术家的祖籍江苏宜兴始终都是他心中最为温暖与魂牵梦萦的所在,自1940年代赴法以来,他再未能回乡定居,因此他画中的江南雨巷与民居,不仅承载着他对艺术的希冀,同时也是他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90年代的吴冠中已蜚声国际艺坛,1992年更是以首位在世中国艺术家身份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尽管如此成就,他仍初心不减,而后这一时期的绘画中可看到他的坦然、从容,更可感受到这位世界瞩目的艺术家游走于具象与抽象后的反璞归真。
吴冠中一生热爱文学,中学时期便渴望以文学为生,在当代作家中最为崇拜鲁迅先生,他曾说“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不仅因为鲁迅一生不畏权贵的正直凛然,也是因为在他针砭时弊辛辣文笔的背后,笔下的也都是故乡人,吴冠中读鲁迅、画绍兴,不单是表达自己精神的仰慕,同时也在安放他自身的乡愁。
吴冠中画江南,寻觅孕育出鲁迅的一方水土,描绘为鲁迅遮风挡雨的江南故居,他曾多次往来于绍兴采风、写生,本次保利香港首次曝光市场的《鲁迅故里》,诉说了当代中国伟大艺术家对前辈文学家的致敬。
游目骋怀,沉潜往复9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视野也日渐开阔,此时的吴冠中先后在法国、英国、印尼等国家写生并举办展览,面对如此多的文化上的碰撞与交流,再一次唤醒了他留法时期树立的“优秀的艺术能够跨越不同的文化而在各国人心中唤起共鸣”的观念。
此时的艺术家在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下,创作风格更加洒脱,过去的他颇为重视造型,重视写生与物体的形态,相比之下,这一时期的抽象元素则更为鲜明,他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穿梭游走,印证着其“风筝不断线”的理论,将造型高度提炼成了一种形式美,且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坚守个人品格书写家国情怀的例子

坚守个人品格书写家国情怀的例子本文将介绍几个坚守个人品格、书写家国情怀的例子,这些例子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人物,但他们都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坚守个人品格书写家国情怀的例子》,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守个人品格书写家国情怀的例子》篇1一、屈原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屈原一生忠诚于楚国,坚持正义,反对腐败和强权。
他为楚国的政治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最终却因为受到官场的排挤而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在流放期间,屈原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坚守着自己的品格,继续写作和思考。
最终,他写下了《离骚》和《天问》等不朽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他的诗篇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他的精神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的楷模。
二、岳飞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大将,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岳飞从小爱好武术,长大后以保卫国家为己任。
他率领岳家军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但最终却因为受到秦桧等权臣的诬陷而被冤枉致死。
岳飞一生忠诚于国家,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品格,不为权势和金钱所动。
他的《满江红》等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忠诚。
岳飞的精神和品格一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元素,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三、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者,他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邓稼先在留学美国期间,因为对中国的爱国之情而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
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邓稼先一生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品格,他热爱科学,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坚守个人品格书写家国情怀的例子》篇2顾炎武是坚守个人品格、书写家国情怀的一个杰出例子。
他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被誉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先驱。
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人生无处不青山,史书万卷皆家国。
中国人历来都抱有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国家”确实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而英、法、德文的“国家”一词中是没有“家”的含义的,只有我们才把“国”叫作“国家”。
山水诗:河山之爱河山,是对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国土的统称。
无论山川河泽,还是田野溪泉,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似乎都有着一层历经千年、文化根脉不断而形成的“包浆”。
文人墨客纵情山水,写了大量寄情山水、充满家国情怀的好诗词。
山河之美,是《诗经·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谢灵运的“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是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钱起的“晴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是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诗人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用诗歌把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渲染出来。
读着这些词,仿佛历史的卷轴徐徐打开,一幅幅风景怡人的山水画卷重现眼前。
山河之爱,是《诗经·出车》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当初出征之时,黍麦青青;今日凯旋,大雪满途。
自然景物的描写,外化为人物的情感,“报国志”战胜了“思家情”。
当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时,岳飞发出了“还我河山”的最强音:“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年迈的陆游在风雨大作的夜里,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悲哀,一心想着卫国戍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代女侠秋瑾为铁血报国“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32岁英勇就义,献出年轻的生命。
别离诗:家乡之思对于中国人来说,家的意义是独立一无二的,蕴含着温暖、包容、关爱等情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
因此,送别和乡愁成为古诗词常见的题材。
李白24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人生第一次离开蜀地,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与其说是歌咏峨眉山月,不如说是思乡怀亲。
而《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李白面对滔滔江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代文人家国情怀作文

古代文人家国情怀作文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文人,他们心怀天下,情系家国,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书写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眷恋与担当。
就说那杜甫吧,这位被誉为“诗圣”的大诗人,一生坎坷,却始终怀着对国家和百姓的忧思。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动荡、百姓的流离失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道尽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的悬殊。
他自己都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却还心系着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
他住在那破旧的茅草屋里,风一吹,屋顶的茅草就被吹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他心里着急啊,这房子要是没法住了,自己可怎么活?但他想到的不只是自己,还有那些比他更艰难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他多么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让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都能住得安稳,不再被风雨所扰。
这种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真让人感动。
再看看那辛弃疾,一个充满豪情壮志的文人将领。
他年轻时就立志要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即使是在喝醉了酒,挑亮油灯端详着宝剑的时候,他的心中想的也是那战场上的金戈铁马。
他带着士兵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只为了能让国家恢复往日的安宁。
可无奈朝廷的软弱和主和派的打压,让他的抱负难以实现。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看着那锋利的吴钩,悲愤地拍打着栏杆,可又有谁能理解他那壮志未酬的心情呢?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还有那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古名句,也展现了他那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被贬官到邓州的时候,还心系着天下百姓的疾苦。
他努力治理地方,兴办学校,为百姓谋福祉。
他不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种无私的精神,怎能不让人敬佩?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诗词文章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行动和人生选择上。
古代诗人的家国情怀素材

古代诗人的家国情怀素材古代诗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长久以来的一道瑰宝,诗歌的形式自然地抒发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从古代到现代,诗歌一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介绍几位古代诗人的家国情怀素材。
一、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古代楚国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
屈原的名作《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它以叙述自己为引子,写出了自由、爱情和家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屈原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表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深刻而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屈原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家国的忧虑、对国家的期待和对人民的关怀,这也让他的诗歌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之一。
二、李白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阔达豪迈、意境宏阔,被誉为“诗仙”。
李白的家国情怀素材主要表现在他的很多诗歌中。
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诗歌表达了他对战争和人民深深的忧虑和关切。
他还创作了许多描绘山川景色,歌颂中华民族的诗歌,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人为之动容。
李白的家国情怀素材深深地感染了后来的诗人和民众,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
三、白居易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典雅风趣、意蕴深沉,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的家国情怀素材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白居易的诗歌既有豪放洒脱的风格,又有对民生的关切和对社会风尚的批判,所以他的诗歌很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被后人称作“唐诗三百首”,从而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
白居易的家国情怀素材与其丰硕的文化创作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杜甫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圣杜甫”。
他的诗歌充满着家国情怀素材。
杜甫的家国情怀素材大多体现在对社会现实和民生的关切中。
他写了大量的描写自然和社会的诗歌,尤其是对人民和时局的关注和忧虑,更是深入人心。
杜甫的诗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叙述和记忆都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纵观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大部分都怀有一腔热切的爱国情节,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十一国庆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深深热爱这片多情的土地,热爱着我们的具有辉煌历史、璀璨文化的——祖国!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文人墨客很多,我在这里就暂列举出一部分文人代表,供大家参考。
爱国诗人——屈原出身贵族的屈原,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
它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由他的诗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后来,屈原因谗言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而死。
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吃鸡蛋”、“吃粽子”等风俗。
乡国情怀诗人——陶渊明两晋时期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的爱国境界,主要体现在一种平和淡泊,无世之争,心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国家的执着深情。
如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还有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家国情怀的作文文人墨客

家国情怀的作文文人墨客家国情怀,这四个字听起来好像特别宏大,特别遥远,仿佛只存在于史书里那些英雄豪杰的壮举中,或者是朝堂之上大臣们的慷慨陈词里。
但其实啊,家国情怀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那些普普通通的文人墨客的笔端和心头。
我想起了我的一位邻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
他姓张,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张爷爷。
张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语文老师,一辈子都与文字打交道,退休后也没闲着,每天就在自家的小院里读书、写作。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我路过张爷爷家的小院,被里面传来的阵阵墨香吸引。
我好奇地探头进去,只见张爷爷正伏在案前,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
我轻轻走进院子,生怕打扰了他。
张爷爷察觉到我的到来,抬起头,微笑着示意我过去。
我走近一看,只见那宣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张爷爷,您这是在写什么呀?”我好奇地问。
张爷爷笑了笑,说:“孩子,我在写一篇关于家乡变化的文章呢。
”我看着那龙飞凤舞的字迹,心中不禁充满了敬佩。
“张爷爷,您为什么要写这个呀?”张爷爷放下笔,轻轻叹了口气,说:“孩子,你看咱们这家乡,这些年变化多大啊。
以前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以前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
这一切的变化,都值得被记录下来啊。
”说着,张爷爷站起身来,拉着我走到院子里的一棵老树下。
“这棵树啊,比我的年纪都大。
小时候,我就在这棵树下玩耍。
那时候,家里穷,吃不饱饭,但是大家都很团结,互相帮助。
现在生活好了,可那份邻里之间的情谊不能忘啊。
”我静静地听着张爷爷的讲述,仿佛看到了那个艰苦却充满温暖的年代。
张爷爷接着说:“咱们的国家也是一样,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
作为一个文人,我有责任把这些变化,把这份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那一刻,我从张爷爷那充满皱纹的脸上看到了一种坚定,一种对家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看到张爷爷忙碌的身影。
他不是在翻阅资料,就是在修改文章。
有时候,为了一个词,他会琢磨半天;为了一个细节,他会反复求证。
关于家国情怀名人写的作文

关于家国情怀名人写的作文家国情怀,这四个字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对吧?但其实啊,它就在咱们身边,藏在那些名人的故事里,也藏在咱们普通人的心里。
先来说说咱们熟悉的大诗人杜甫。
他那可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典型代表。
自己都穷得叮当响,住的破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啥?这就是家国情怀!他心里装的不只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整个国家的穷苦百姓。
想象一下,杜甫皱着眉头,一边看着自己的破房子,一边想着怎么能让大家都有房子住,那画面,是不是特感人?还有岳飞,这位抗金名将,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好家伙,这气势,就是要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人民。
他心里想的就是要把侵略者赶出去,让国家安定,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满满的家国情怀在支撑着他。
再看看近代的钱学森爷爷。
他在美国的时候,那待遇多好啊,可一听说新中国成立了,需要他回来建设祖国,他二话不说,想方设法地要回来。
美国人拦着不让,那他也不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为啥?因为他心里有国家,知道自己的本事要用在为国家做贡献上。
这些名人的家国情怀,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家国情怀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奉献。
咱们普通人可能做不了那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能有自己的家国情怀。
比如说,爱护环境,遵守法律法规,努力工作,照顾好家人,这都是在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出一份力。
家国情怀,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那些名人前进的道路,也应该照亮咱们普通人的生活。
让咱们都心怀家国,一起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吧!。
吴地人家——江南烟雨巷中的邂逅

吴地人家——江南烟雨巷中的邂逅
水步行
【期刊名称】《餐饮世界》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从真正意义上说,我从未到过江南,最靠近的一次是在世博的时候去过上海。
但从小就对那片美丽富庶的水乡上流淌着的文化、孕育出的美食,以及撑着油纸伞漫步在雨巷中的美丽背影,有着无尽的憧憬与遐想。
无数次幻想在一个蒙蒙细雨飘飞的日子,在小巷中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水步行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9.3
【相关文献】
1.烟雨赏江南——阿仕顿·2016江南国际时装周暨第十七届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后感 [J], ;
2.吴文化与服装专业的美丽邂逅r——以"吴地饮食文化探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 [J], 蔡璐
3.菉葭巷:掖着江南的烟雨 [J], 唐棣;
4.烟雨江南如诗如画——品读百佳茶馆“炯雨江南茶艺馆” [J], 徐传宏
5.侨易美学阐释——以《射雕英雄传》中的"烟雨江南"为例 [J], 叶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素材推荐名人事迹推荐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素材推荐名人事迹推荐青春,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的笃定前行;青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砥砺奋斗。
他们用汗水灌溉希望,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奋力追逐自己的梦想。
下面整理了一些相关的作文素材,一起来看看吧!1关于家国情怀的名人事迹1、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2、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屈平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3、张良,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
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
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张良为谋圣。
《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
家国情怀名人事例十个

家国情怀名人事例十个
1.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苦难,彰显出浓郁的家国情怀。
2. 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不懈努力中。
3.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学者和思想家,孔子一生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和文化,以此来实现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4. 钱钟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钱钟书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5. 姚明:作为中国篮球运动员和体育健儿,姚明一直以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代表中国,成为了中国体育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代表。
6.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人物,胡适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他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追求中。
7.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人物,郭沫若的作品和思想融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彰显了他的家国情怀。
8. 朱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重要将领和政治家,朱德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和保家卫国的英勇行动中。
9. 翟理斯: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和创造者,翟理斯在他
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刻关怀和家国情怀。
10.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的革命理念和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努力中。
浅谈吴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因子

浅谈吴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因子作者:陶莉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6期摘; ; 要:吴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吴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明清以后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不乏众多廉吏清官。
可以说,廉洁文化因子是吴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
吴地的廉洁文化因子具有崇尚高洁、重视教育和文化传家等特点。
关键词:吴地; ; 优秀传统文化; ; 廉洁文化; ; 文化因子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两种因素:作为社会环境因子之一的文化因子和作为个体内在驱动力之一的心智模式。
文化因子与心智模式作为内因,是人们行为范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在人们清廉或贪腐的行为抉择中起着根本和决定的作用①。
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吴地孕育了精致典雅、睿智灵秀的吴地文化。
明清时期吴地更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之一,苏州是著名的“状元之乡”,人才辈出,经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文人多坚持操守,秉承崇尚文化、清正为人的道德信仰,涌现了大批清正廉洁官吏。
在这一时期,吴地更是出现了以苏州潘氏、东山王氏、常熟翁氏为代表的众多文化世家,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向善高洁的道德教育,这些都构成了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吴地廉政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生动案例。
吴地廉洁文化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
一、泰伯、仲雍南奔,开吴地文化尚德高洁之先河(一)泰伯、仲雍引领吴地高洁禅让之传统。
距今3100多年前,周部落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又称太伯)和次子仲雍为了实现父亲传位于三子季历的愿望,避迁吴地,南奔至太湖流域,在无锡的梅村建立了勾吴国。
这一历史《史记·周本纪》有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②《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中考“家国情怀类”优秀作文(精选四篇)

中考“家国情怀类”优秀作文作品1: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名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真谛,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南宋时期的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无论是百般的折磨还是威胁利诱,他始终是坚贞不屈,最终慷慨就义。
他的《正气歌》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
文天祥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民族气节的坚守。
再看近代的钱学森爷爷,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当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一切,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深知自己的本事要用在为国家做贡献上,回国后积极参与国防建设,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还有我们的抗金名将岳飞,他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不仅是对他的鞭策,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率领岳家军奋勇杀敌,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人民。
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抗击外敌的坚定决心。
岳飞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英勇捍卫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敬。
这些历史名人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英勇事迹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上。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家国情怀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奉献。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我们更应该铭记这份责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怀着家国之心,担起时代的重责,共同书写美好的明天。
因为,家好,国好;国安宁,家幸福。
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拥有的宝贵财富。
作品2:根植于心,照亮前行在历史的长河中,家国情怀如同一股不竭的力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这种情怀,既是对家的深深眷恋,也是对国的无限忠诚,它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柱。
《国士情怀家国,人生方可远行》

《国士情怀家国,人生方可远行》《国士情怀家国,人生方可远行》是一篇关于国家和个人情怀的文章。
文章从国士情怀和个人远行两个层面展开,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首先,文章讨论了国士情怀的重要性。
国士情怀是指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是一种对国家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
作者认为,只有有了国士情怀,个人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国家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国士情怀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同时也让个人从国家的荣辱中获得自己的价值。
其次,文章探讨了个人远行与国士情怀的关系。
个人远行是指个人离开家乡、走出舒适区,去探索和经历外界的世界。
作者认为,个人远行是一种对自我成长和丰富人生经验的追求,但在远行的过程中,个人也应该保持对家国的情怀。
只有在个人远行中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才能真正体验到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最后,文章总结了国士情怀和个人远行的重要性。
国士情怀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和追求,它能够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个人远行是一个人的成长和丰富人生经验的机会,但在远行的过程中,个人也应该保持对家国的情怀。
国士情怀和个人远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让人们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国士情怀家国,人生方可远行》这篇文章通过对国士情怀和个人远行的探讨,强调了国家与个人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关系。
它提醒人们,在个人追求自我成长和丰富人生经验的同时,也要保持对家国的热爱和忠诚,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个人的远行才能真正有意义,人生才能更加充实和有价值。
板块六 学案57 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

学案57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复习任务 1.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准确把握古诗表达的情感。
2.掌握情感题的审答规范。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4 九省联考《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整体情感分析①虽然高考重视对古诗思想内容的考查,但对情感的把握仍是命题的重点。
即使不设主观题,也会在选择题中设专项考查;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间接考查。
②高考情感题题干用语较为灵活,如“思想感情”(指感情)、“情感态度”“感情基调”“心态”等。
有分析与概括两种答题要求。
③答题要点不单一,多指向情感的丰富性。
④就考查的情感内涵来看,无非三类:一类是关乎己与家的,一类是关乎国与世的,一类是家国交织在一起的。
2022 新高考Ⅱ卷《送别》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通过抒情手法间接考查情感2020全国Ⅰ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整体情感概括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通过意象间接考查情感2017 全国Ⅲ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整体情感分析2016 全国乙卷《金陵望汉江》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局部情感分析前备知识——古代诗人的人生理想、道路和情感一、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尤其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诗作者,要从诗人的身份、遭遇、品性、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和动机出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二是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作共性梳理,从中把握他们抒发感情的缘由和内涵。
1.古代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他们的两大思想主流。
古代文人心目中对于家国情怀最佳的解答

古代文人心目中对于家国情怀最佳的解答古代文人对于家国情怀的理解,是一种对家乡和国家的深深的热爱和关怀,是一种为家族和国家发展尽心尽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家国情怀是他们生活和创作的根本动力,是他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和追求。
古代文人认为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他们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山川河流、乡土风俗、人情民俗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们把家乡视为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无论身在何处,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他们用诗词歌颂家乡的美景,用文章记录家乡的历史,用笔墨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古代文人将家国情怀视为一种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肩负着发展国家、振兴中华的重任。
他们以国家的兴衰荣辱为己任,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积极参与,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
他们用笔墨书写国家的辉煌历史,用文字宣扬国家的文化精髓,用作品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
古代文人心目中对于家国情怀最佳的表现,是他们对家乡和国家的无私奉献。
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图名利地为家乡和国家尽心尽力。
在他们的心中,国家大义高于个人利益,家乡的繁荣进步远胜于个人成就。
他们愿意为家乡和国家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古代文人心目中最佳的家国情怀。
古代文人还将家国情怀视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们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认为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基和灵魂。
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传统文化的精神。
他们研究经典文献,传承古代智慧,宣扬传统道德,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他们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此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家国情怀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是他们生活和创作的灵魂。
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家乡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作品和精神影响着后世。
《苏州城墙》:传承吴地文化的煌煌巨著

《苏州城墙》:传承吴地文化的煌煌巨著
刘丹
【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0)001
【摘要】《苏州城墙》一书涉猎苏州城墙的历史、文化、考古、建筑、方志、档案、测绘等诸多研究领域,汇集了对苏州城墙的调查研究、科学勘测报告等科研成果及相关图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煌煌巨著.该书的学术性、现实性及史料性特点,将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吴文化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史料基础.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刘丹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TU-098.9
【相关文献】
1.传承吴地工匠文化培养“双核相融”型人才——跨越发展的苏州技师学院 [J], ;
2.吴文化研究:苏州城墙(上)——《苏州城墙》序一 [J], 吴恩培;罗哲文
3.看苏州,打开吴地文化之窗——吴地小传人特色课程中的思与行 [J], 顾萃
4.集百家精华成煌煌巨著——在《齐文化丛书》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J], 宣兆琦
5.吴地文化留遗韵传承发展书新篇——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吴文化”特色教育掠影 [J], 王晓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国,就是一个人的窝

家国,就是一个人的窝
柴静
【期刊名称】《廉政瞭望》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十多万人在金门的海滩上等船,来了两艘,每艘最多能装一万人。
高秉涵13岁,拖着一根棍子,瘸着腿站存人群里,他不知道这是哪儿,也不知道耍去哪儿,他离开山东老家逃难6个月了。
他妈妈说,跟着人流走,耍活下去。
就这样,他去了台湾。
这是1949年。
【总页数】1页(P1-1)
【作者】柴静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1
【相关文献】
1.一个人的驿站,一个人的家 [J], 卢荻秋
2.选择角度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的比较选择--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结合的分析模式 [J], 王兆辉
3.用钢琴演绎人生的艺术家——访我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朱雅芬老师用钢琴演绎人生的艺术家——访我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朱雅芬老师 [J], 王硕;刘岩松;舒鹏
4.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让重残贫困人员拥有幸福的家——武陟县推进
医养结合、打造健康扶贫新模式解析 [J], 高阳; 李苏
5.四十年来家国:一个人的回忆 [J], 欧阳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感受吴地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吴地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王珍
【期刊名称】《学子:教材教法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随着世界的接轨和网络的普及,中学文化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的学生接受新文化的能力很强,像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过的"有模有样",对包括我们传统节日在内的本民族文化却出现了漠视的情绪。
长此以往,我们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谈。
【总页数】1页(P158-158)
【作者】王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开发区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掌好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舵”--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素养有效提高初探 [J], 李文毅
2.看苏州,打开吴地文化之窗——吴地小传人特色课程中的思与行 [J], 顾萃
3.根植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严雯雯
4.根植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严雯雯
5.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J], 郑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地文人的家国情怀
一、近代文人——东林学派(起源于北宋,正式形成于明代末年)(“救
国”)
东林学派的形成,是十五世纪后半叶以来社会危机发展的结果,是在农民起义和新兴市民反封建斗争的震荡中产生的。
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一部分在朝官吏、在野的地主士绅及其知识分子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东林学士们心怀家国,读书讲学,以国家兴亡为重。
1.千古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
江苏无锡人)
顾宪成撰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内;
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
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2.东林八君子
八君子为官清廉,锐意图新。
凡正俸以外的"羡馀",或上缴,或救灾,决不入私囊。
要求革除朝野积弊,振兴吏治。
八君子忧国忧民,敢言直谏。
虽"居水边林下",却仍"志在世道","讲学之余,往往间或议及朝政,裁量人物"。
他们不但开创了一代自由讲学风气,更是开创了文人讲实学、重实用、议朝政的先河。
3.思想特征
提出“利国”“益民”的政治原则,把百姓看作社会的主体;
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以能否治世、“有用”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切思想学说的标准和尺度。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脱离实际、言而无物的传统经院的不良学风;
4.政治态度和主张
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
竭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反对屡见不鲜的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
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贵族的进攻。
二、现代“文人”——王选、何振梁(科学技术、国际关系)
1.王选(“强国”)
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1)主要成就
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
1981年7月,王选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Ⅰ型)通过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行的部级鉴定,鉴定结论是
"与国外照排机相比,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领先,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
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1-1994年,告别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1991年开始),致使中国报纸的质量和发行量大大提高;告别传统的电子分
色机阶段,直接研制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1992年开始),引起一场彩色出版
技术革新;告别纸和笔,采用采编流程管理的电脑一体化解决方案(1994年开始)。
(2)人物评价
王选是北大学者群体的杰出代表。
他胸怀科技报国的雄才大略,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倡导团队精神,并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
他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
(九三学社评)
我的评价与思考:不同于东林学派在政治思想、治学思想上的“家国情怀”,王选投身于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研究新时代的“武器”以报效祖国,这是一种合乎时代的“家国情怀”。
2.何振梁(“兴国”)
何振梁,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起从事体育工作,在国家体委搞国际联络工作。
曾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先行者;为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奠基。
(1)主要成就
何振梁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代表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自己在国际奥委会工作多年确立的地位、威望和影响,加上他优秀的人品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何振梁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2)个人语录
“至于我本人,我做了一件全国人民都高兴的事情,我自己经历什么困难、遇到什么波折都是次要的,无足轻重的了。
有几个人能像我这样幸运?我是最幸运的!我刚好在我的位置上干了一件全国老百姓都喜欢的事情,很多人奋斗一辈子还没做成一件事。
想到这一点,我非常非常满足了。
”
“最激动的一刻,应该是中国代表队入场,在五星红旗的引导下,一大队青年男女意气风发地走进体育场——这是我们自己的奥运会啊!
我可以告慰自己,也告慰那些为中国体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前辈们,这一天,我们的梦终于圆了!”
(3)个人评价
北京申奥的历史进程是曲折、艰辛的,这个过程反映了以何振梁为代表的申奥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处变不惊、灵活斗争的“智慧”以及发愤图强、鞠躬尽瘁的“爱国心”。
我的感悟与思考:奥运会是世界和平的象征,何振梁对于国家的贡献就在于他为使中国在世界面前崭露头角做出了贡献,他的“报国”不在“救国”也不在“强国”,而在“兴国”。
北京的申奥成果,向世界人民告知:中国始终站在和平这一边,中国是现代大国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