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淬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表面淬火
1
淬火是将合金在高温下所具有的状态以过冷、 过饱和状态固定至室温,或使基体转变成晶体 结构与高温状态下不同的亚稳状态的热处理形 式。 合金能否淬火可由相图决定。如果合金在相 图上有多型性转变或者固溶度变化,这些合金 就可以淬火。 淬火可分为两类:无多型性转变合金的淬火 与有多型性转变合金的淬火。
26
热应力:工件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各部位出现瞬间温
差而导致不同部位热胀和冷缩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应力。
组织应力:工件加热或冷却时,因各部位间出现瞬间
温差而使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步而产生的内应力,又 称为淬火应力。
2. 淬火裂纹 工件产生淬火变形一般可以矫正,但产生淬 火裂纹则只能报废。裂纹产生的原因包括原材 料缺陷、锻造缺陷以及淬火工艺不当,包括加 热温度过高、加热速度过快以及冷却速度过快 等。
16
比功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频率和要求的硬化层深度。
加热方式和加热工艺参数的选择和确定:
分为同时加热法和连续加热法两种。每种钢都有最佳 的加热规范,可参见有关手册。
17
同时加热法是将工件上需要加热表面的整个 部位置于感应器内,一次完成加热,然后直接 喷水冷却或将工件迅速置于淬火槽中冷却。这 种方法适用于小型零件或淬火面积较小而尺寸 较大的零件,如曲轴、齿轮等。 连续加热法,即对工件需淬火部位中的一个 局部先行加热,通过感应器与工件之间的相对 运动,把已加热的部位连续移到冷却位置冷却, 待加热的部位连续移至感应器中加热,如此连 续进行,直至需硬化的全部部位淬火完毕。如 果工件是较长的圆柱形,为了使加热均匀,还 可使工件绕其本身轴线旋转。这种方法适用于 轴类等长型工件的表面淬火,如轴、齿条、机 床导轨和大型齿轮等,它的最大优点是使用较 小容量的设备处理大型工件。
缺点:淬硬层较薄,一般手工操作时硬化
层为0.07~0.13毫米,机动操作时则为 0.2~0.3毫米,硬度为HRC55~62,金相 组织及硬度的均匀性都较差。 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目前多用于机床铸铁 导轨的表面淬火,也用于汽缸套,曲轴, 工模具等的淬火。
24
浴炉加热表面淬火
定义:将工件浸入高温盐浴或金属浴中, 短时加热,使表层达到规定淬火温度,然 后激冷的方法称为浴炉加热表面淬火。
淬火操作方法:加热淬火、旋架淬火、
摆动淬火、推进淬火等方法。
21
长,表面温度下降越多,加热深度加深。间隔时 间一般以5~s为宜。在连续淬火或推进式加热淬 火时,主要控制火焰喷嘴与喷水孔之间的距离, 一般在10~15mm之间。 火焰淬火后进行炉中回火或自回火。炉中回火温 度为180~220℃,保温1~2h。 工艺参数:火焰特性,焰心到工件表面距离, 相对移动速度,淬火介质和淬火方式,温度范围 等。
1. 表面淬火的目的、参数、分类及应用 表面淬火:仅对工件表层进行淬火的工艺。
目的:在工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获得马氏体组织,
而其心部仍保持这表面淬火前调质或正火的组织状态以 使工件表面层硬而耐磨,心部又保留足够的塑性和韧性。 参数:淬硬层的深度及硬度梯度。确定淬硬层的深度 及硬度梯度时,应使表面淬火硬化层与工件负载应力分 布相匹配。 分类:表面淬火常以供给表面能量的形式不同而命名 和分类。
特点:此方法不需要添置特殊设备,操作 简单,特别适合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所有可淬硬的钢种均可进行浴炉加热表面 淬火,但以中碳钢和高碳钢为宜,高合金 钢加热前需预热。

25
淬火缺陷
淬火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变形、开裂、氧 化、脱碳、过热、过烧、硬度不足等,统称淬火 缺陷。 1. 淬火变形 淬火变形主要是由于淬火时工件内部产生的 内应力所造成。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热应力和 组织应力,工件变形是这两种应力综合影响的 结果。
2、对奥氏体晶粒度影响
提高相变区加热速度使奥氏体起始晶粒度显著细化。 原因: ◆奥氏体形核不仅在铁素体与碳化物相界,而且在α 相亚结构边界形核;晶核尺寸仅为亚结构边界宽度 1/10—1/5,形成极细的起始晶粒。 ◆在高速加热条件下,起始晶粒度不易长大,从而细 化晶粒。 ◆所形成的奥氏体晶粒内部受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的作 用,形成许多位错胞。
2
狭义上讲,淬火是把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 (Ac3或Ac1)以上,保温一定时间使之奥氏体化, 再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冷却,从而获得 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强度、耐磨性 和硬磁性,以及与各种回火工艺配合提高钢的 强韧性和弹性。 淬火工艺分为许多种。
3
表面淬火
(2)改变马氏体点(Ms、Mf)及马氏体组织形态
二、表面淬火的组织与性能
1、组织:淬火后可分为淬硬层、过渡层以及心部 原始组织。不同原始组织表面淬火后金相组织: (1)对于退火状态共析钢: (2)对于正火态45钢,原始组织为F+P:
T AC1f AC1s
T A C3 AC1f AC1s
M
P+ M P
实验表明: ●在工件直径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硬化层深度的 增厚,表面残余压应力先增大,达到一定值后, 继续增加硬化层厚度,表面残余压应力反而减 少。 ●残余应力与沿硬化层深度的硬度分布有关。过 渡区硬度降落愈陡,表面压应力虽较大,但紧 靠过渡区的张应力峰值也最大;过渡区硬度降 得愈平缓,过渡区愈宽,张应力峰值内移且减 少,表面的残余压应力也减少。 ●残余应力的分布和钢中的含碳量有关。含碳量 愈高,残余压应力愈大
27
谢谢!
28
19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定义:用一种火焰在一个工件表面上若干尺
寸范围加热,使其奥氏体化并淬火的工艺。
20
火焰淬火的燃料:(1)煤气和氧气;(2)天然
气和氧气;(3)丙烷和氧气;(4)乙炔和氧气。 最常用的为氧气和乙炔。
喷嘴:火焰淬火一般采用特别的喷嘴。整
个喷头由喷嘴、带混合阀的手柄管以及一 个紧急保险阀组成。喷嘴必须通水冷却。
3、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影响
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原因:
◆快速加热条件下形成的奥氏体,其含C量随加热速
度提高而偏离其平衡成分
◆大部分合金元素在碳化物中富集,从而使合金元素
在快速加热时更难固溶于奥氏体并不易均匀化
◆原始组织对奥氏体均匀化有很大影响
4、对过冷奥氏体转变及回火的影响
(1)降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13
感应器中流过交变电流时,其周围 就要产生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在交 变磁场作用下工件中将产生感应电动 势,从而产生与感应器频率相同而方 向相反的感应电流,即涡流。涡流因 工件本身的电阻转换成热能,从而将 工件加热,又叫涡流加热。
2)感应加热设备 按照输出电流频率不同可分为高频、中频、 工频、超音频和超高频脉冲五类。
● 极限硬度(HV)HL(即规定硬度)是零部件所要
求最小表面硬度的函数: (HV)HL =0.8 (HV)HS 式中(HV)HS为零件要求最小表面硬度。
3、表面淬火后性能 ◆表面硬度:快速加热,激冷淬火的工件表面硬 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2~5个百分点 ◆耐磨性:快速加热表面淬火后工件的耐磨性优 于普通淬火 ◆疲劳强度:采用正确的表面淬火工艺可以显著 提高零件的抗疲劳性能 ◆残余应力分布:表面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大小和 分布与钢种、零件尺寸、硬化层深度及加热冷 却等多种因素有关
4
表面淬火工艺原理
一、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 1、对相变临界点的影响 (1)提高加热速度将使Ac3、Accm线升高。当速
度大于200℃/s时,变化趋于平缓。
(2)加热速度对Ac1S开始点影响不大,但对Ac1f 点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加热速度的提高, Ac1f 点显著提高。原始组织愈不均匀,Ac1f形成温度 提高愈多。
主要类别: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 浴炉加热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 高密度能量表面淬火 表面保护热处理
12
1.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利用感应电流通过工件所产生的热效应,使 工件表面加热并进行快速冷却的淬火工艺。 1)感应加热基本原理 利用了电磁感应、涡流发热和磁滞发热等物 理现象以及交变电在导体中的分布特征。
18
冷却方法和冷却介质的选择和确定:
最常用喷射冷却法和浸液冷却法。
喷射冷却法即当感应加热终了时把工件置于
喷射器之中,向工件喷射淬火介质进行淬火 冷却。其冷却速度可以通过调节液体压力、 温度及喷射时间来控制。浸液淬火法即当工 件加热终了时,浸人淬火介质中进行冷却。 对细、薄工件或合金钢齿轮,为减少变 形、开裂,可将感应器与工件同时放人油槽 中加热,断电后冷却,这种方法称为埋油淬 火法。
操作要点:加热停止与喷水冷却间wk.baidu.com时间越
优点:具有设备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
廉、不受工件体积大小限制的优点。
22
三.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
定义:接触电阻加热表面
淬火是利用触头(铜滚轮或 碳棒)和工件之间的电阻使 工件表面加热,并依靠热传 导来实现冷却淬火。
23
优点: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设备简单,操 作灵活,工件变形小,淬火后不需要回火, 能显著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和抗擦伤能力。
14
感应加热设备的种类及主要用途
15
3)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工艺 感应淬火工艺主要包括频率和比功率的选择 与确定、加热方式和加热工艺参数的选择与确 定、冷却介质和冷却方法的选择与确定等。 频率和比功率的确定:
电流频率主要应根据硬化层深度的要求合理选择。根 据淬硬层深度选择电流频率时,可由热处理手册查得。
M +F
M + F+ P
M
F+ P
离表面距离 共析钢表面淬火沿截面温度分布 及淬火后金相组织
离表面距离 45钢表面淬火沿截面温度分布 及淬火后金相组织
2、表面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测定 国际上统一采用ISO3754标准 我国制订国标GB5617-85
标准规定:在感应加热或火焰加热后有效硬化 层深度(DS)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HV)等 于规定的硬度值的那一层之间的距离。硬度测 量是在9.8N的负荷下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