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气的热能与温度201033
农林气象学 2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v=
波长
频率
辐射的度量和单位: 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
辐射通量(F):
定义: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单位:J·s-1或W 辐射通量密度(E)
dF dQ E ds dsdt
定义: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单位: J·s-1·-2或W·-2 m m
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 ★ 光通量及单位 单位:流明(lm) ★ 光通量密度及单位 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称为照度 单位:流明/米2(lm·-2), m lx,音译为勒克斯,1 lx=1 lm·-2 m ★ 一只40W的普通白炽灯的光通量为350~470lm, 而一只普通直管型荧光灯光通量为2800lm,是白 炽灯的6~8倍。 表征辐射通量而产 生光感觉的量
拉萨街头
气溶胶粒子的漫射
太湖日出
3、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 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层 云的反射作用 其反射能力随云状、云量和云厚而不同。云 量愈多,云层愈厚,反射愈强。云层平均反射率
为50%~55%(高云反射率约25%、中云50%、低云
65%)厚云层反射可达90%。
第一节
太阳辐射
这种现象会导致人们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 “万物生长靠太阳”自然界发生的一切物理过 程和物理现象,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 体正常的生物钟。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 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以太阳、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量 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人造 作为自己的能源基础。 光让“白天”时间延长,对于像猫头鹰这类 的夜行性鸟类来说,是十分可怕的。因为这 玻璃反射光即是所说的光污染。国际上一般将光 被迫使它们的昼夜节律发生改变,生理发育 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的改变也就是不容臵疑的。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K=273+℃
2.辐射的波粒二项性:
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的粒子性
辐射的波动性
电磁波的性质是用波长( λ)和频率(ν)表示 波长的单位μm(微米)或nm(纳米)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1 μm=10-6m 1nm= 10-9m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大气的冷暖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在时间上存在周 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 问题: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能量来自何处?
本章将介绍地球上热量的基本来源太阳辐射,并着重分析 太阳辐射通过下垫面引起大气增温、冷却的物理过程。在 此基础上,再讨论大气温度随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一般 规律。
e h e h c
h:普朗克 常数
h=6.63× 10-34 J· S 例:0.4μm是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它的每个光量子 所含能量是多少? e=hc/λ =6.63×10-34J.S×3.0×108m/s /0.4×10-6m =4.97×10-19J
3.有关辐射的基本物理量
辐射通量: 单位 焦耳/秒
Qa Qr Qt 1 Q Q Q
Qa Qr Qt 1 Q Q Q
式中左边第一项 项
Qr r Q
Qa Q 为吸收率;第二
,称为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与投
Qt t ,称为 射于其上的总辐射之比);第三项 Q
透射率(透过物体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总辐射 之比) .
即
a + r + t=1
物体对辐射吸收、反射、透射的选择性:
同种物体对不同波长的辐射有不同的吸收率、反射率、 透射率。 例如:
雪面对红外线 雪面对可见光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主要内容]本章主要讨论与大气温度有关的辐射能量及其转化,说明了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揭示了大气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名词解释]辐射、辐射能、辐射强度、辐射通量密度、黑体、太阳常数、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行星反射率、大气窗口、地面有效辐射、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泊松方程、位温、假相当位温、大气稳定度、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较差、热赤道、逆温1.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2.辐射能: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输的能量。
3.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对球面坐标系,即单位立体角)的辐射能。
4.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5.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完全吸收任何波长的外来辐射而无任何反射的理想物体。
6.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日地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7.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8.散射辐射:经过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9.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0.行星反射率:全球平均而言,太阳辐射约有30%被散射和漫射回宇宙,称之为行星反射率。
11. 大气窗口:大气在整个波长段,8-12μm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
12.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只差。
13. 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14. 湿绝热直减率: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的直减率。
15. 泊松方程:即干绝热方程,即绝热变化时温度随气压变化的具体规律。
16. 位温:气压在1000hPa处所具有的温度。
17. 假相当位温: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凝结降落时,所释放的潜热使原气块的位温提高到了极值,这个数值称为假相当位温。
18. 大气稳定度,气块受任何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对比关系是:对于一定大小的 分子来说,散射能力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 射是有选择性的,称为分子散射。 Iλ=C/λ4
⑵粗粒散射,也称为漫射 粗粒散射, 粗粒散射为非对称的形式,向射入光方向伸长。 散射质点愈大,这种偏对称的程度更加增大。如果太 阳辐射遇到的直径比波长大一些的质点,辐射虽然也 要被散射,但这种散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即辐射的各 种波长都同样地被散射。例如,当空气中存在较多的 尘埃或雾粒,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被同样的散射,使 天空呈灰白色。
2.散射辐射 散射辐射
散射辐射的强弱也和太阳高度角及大气透明度有关。太 阳高度角增大时,到达近地面层的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 也就相应地增强;相反,太阳高度角减小时,散射辐射也弱。 大气透明度不好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增多,散射辐射增 强;反之,减弱。云也能强烈地增大散射辐射。
3.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一 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 显著,太阳辐射遇到云时能反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或 大部分。反射光呈白色。云的反射能力随云状和云的 厚度而有很大的不同,高云反射率约为25%,中云为 50%,低云为65%,稀薄的云层也可反射10—20%。 随着云层增厚反射增强,厚云层反射可达90%,一般 情况下云的平均反射率为50—55%,
1.直接辐射 直接辐射:太阳直接辐射的强弱和许多因子有关,其中 直接辐射 最主要的有两个,即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太阳高度角不同时,地表面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 太阳辐射也就不同。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在地面为标准气压(1013hpa)时,太阳光垂直投射 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内的质量,一 般称为一个大气质量。 m=oc/oa =1/cosh1 = 1/sinh2 (h2 =0,本式不成立)
第二章大气热能和温度第三节剖析
实际是具有不同能量的空气 分子带着其能量进行混合所 导致的能量混合
5、水分相变(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水在蒸发(或冰在升 华)时要吸收热量;相反,水汽在凝结(或凝华)时,又会放出潜热; 如果蒸发(升华)的水汽,不是在原处凝结(凝华),而是被 带到别处去凝结(凝华),就会使热量得到传送。
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即水汽 一经凝结,其凝结物便脱离 原上升的气块而降落,而把 潜热留在气块中加热气团, 这种过程称假绝热过程。
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凝结 降落时,所释放的潜热就使 气块的位温提高到了极值, 这个位温称为假相当位温,
用θse表示。
假相当位温
θse
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
▪ 事实是,同一时间对同一团空气而言,温 度的变化常常是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两 种原因共同引起的。
▪ 当空气团停留在某地或在地面附近作水平 运动时,气温的非绝热变化是主要的。
▪ 空气团作升降运动时,气温的绝热变化是 主要的。
三、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 单位时间内个别空气质点温度的变化称作空气温 度的个别变化。
▪ 某一固定地点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称作空气温 度的局地变化。
▪ 空气温度的局地变化由以下三方面因子决定:
空气团在绝热下沉过程中,因为外界压力的不断增大,空气团被压缩体 积缩小,外界对气团做功,在绝热条件下,所作的功只能用于增加气团 的内能,因而气团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绝热增温
绝热变化可以分为干绝热变化和湿绝热变化
1)、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 或下降过程中没有发生水分相变现象,称为干绝热变化。
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团上升单位高度空气温度的变化称为干绝
热直减率(ϒd),ϒd ≈0.98℃/100m ≈1℃/100m 。也就是说,
气象气候学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 CLIMATOLOGY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辐射强度( ) 辐射强度(I) 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 是指单位时间内, 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 积的辐射能。 积的辐射能。
气象学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 CLIMATOLOGY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 CLIMATOLOGY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3)维恩(Wein)位移定律 )维恩( ) 根据研究, 根据研究,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 绝对温度成反比, 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λmT=C 上式称维恩位移定律。如果波长以微米为单位, 上式称维恩位移定律。如果波长以微米为单位,则常数 C=2 896µm· K。上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 。上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 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 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 其辐射的波长则愈长。 其辐射的波长则愈长。
气象学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 CLIMATOLOGY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2)斯蒂芬 玻耳兹曼定律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由实验得知,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放射能力是 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 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随着温 度的升高, 度的升高,黑体对各波长的放射 能力都相应地增强, 能力都相应地增强,物体放射的 总能量也会显著增大。 总能量也会显著增大。
设投射到物体上的总辐射能为Q 被吸收的为Q 设投射到物体上的总辐射能为 0,被吸收的为 a,被反射的为 Qr,透过的为 d。根据能量守恒原理:Qa+Qr+Qd=Q0 透过的为Q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经变化得: 经变化得:Qa/ Q0+Qr/ Q0+Qd/ Q0=1 式中左边第一项为物体吸收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射之比, 式中左边第一项为物体吸收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射之比, 称为吸收率( ); );第二项为物体反射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 称为吸收率(a);第二项为物体反射的辐射与投射于其上的辐 射之比,称为反射率( ); );第三项为透过物体的辐射与投射于 射之比,称为反射率(r);第三项为透过物体的辐射与投射于 其上的辐射之比,称为透射率( ), ),则 其上的辐射之比,称为透射率(d),则a+r+d=1。 。
气象学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5.水相变化:潜热交换
(二)气温的绝热变化
1.干绝热过程
假定有一个空气团(干空气或远离饱和的空气) 由低空升到高空 高空的气压要相对低一些 空气团将会膨胀→ 对外作功→ 内能减少→ 温度下降
柏淞方程:T/T0=(P/P0)0.286 干绝热直减率γd ≈0.98℃/100m
一般取为1℃/100m
到正午,太阳辐射达 到最强,由此,地面吸收 的太阳辐射便逐渐减少, 但得失之间仍然是得大于 失,地面仍然处于热量储 存状态,故地面温度继续 升高,直到午后1点左右, 地面达到收支平衡,地面 温度也就达到最高。 至此,其热量由储存转为损失,地温 开始下降。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到空气需 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气温一般在午后2点 左右达到最高。
到该物体上的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则该物体被称为黑体。即 a=1,r=d=0。一切非黑体的吸收率都小于1。
如果某一物体对辐射的吸收率小于1,但吸收率不随波长而变,即吸收
率对所有波长来说都是小于1的常数,则此种物体被称为灰体。
实际上,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黑体和灰体。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例
如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我们可以把某些物体近似地看成黑体或灰体。
吸收甚微
臭氧
氧气
固液 微粒
由于大气中主要吸收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都基本位于太 阳辐射光谱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因而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不大。也就是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特别对于 对流层大气来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① 分子散射(蕾利散射): 原因:空气分子的直径小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波长。 规律:在此前提下,波长越短,散射越强,散射能 力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 例子:雨过天晴,天空呈青蓝色,因为青蓝色光波 长较短,容易被散射。 ② 粗粒散射 原因:固液微粒的直径大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波长。 规律:辐射的各种波长同样地被散射。 例子:尘埃雾粒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浪花之白 色。
第二章_大气热能与温度
00
辐射通量(Fλ)包括向下和向上两部分: / 2 2 Fl Il cosd Il 00 2 Fl Il cosd Il /2 0
Fλ
和Fl
Fl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辐射基本知识
(i)辐射传播无需介质; (ii) 波长与频率成反比λ=c /f ; (iii) 短波辐射(如太阳辐射)和
长波辐射(如地面和大气辐射)。 (iv) 电磁波谱,包括γ射线、χ射线、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等。
电磁波谱
X-rays Ultraviolet (UV) Visible Near-Infrared (Near-IR) Middle-IR Far-IR Microwave
F I cos
平行光线
推导:若能量无损耗,
则 F Sab=I Sbc ∴ F = I Sbc/Sab= I cos θ
cI θ
aF
b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辐射基本知识
物体对辐射的作用
① 反射率:r=Qr/Q0 ② 吸收率:a=Qa/Q0 ③ 透射率:d=Qd/Q0 ④ 关系:r+a+d=1 ⑤ 规律:选择性,即物体的吸收率、
如下的关系:
IB (T , l)
l5
2hc2 ehc / klT
1
其中,h、k及c 依次为普朗克常数、Boltzmann常数及光速,
h 6.63 10 34 Js; k 1.38 10 23 JK 1; c 3108 m / s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S0 大气
Sm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二)地气长波辐射特点 1. 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非常强烈, 因此,大气直接热源——地面的长波辐射。 大气中水汽、液态水、二氧化碳和臭氧对长波辐射的吸 收起重要作用,他们对长波辐射具有选择性。(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在8—12 µ ,大气中的各种物质吸收地面 m 长波辐射最弱因此这个波段的辐射不受阻挡,可以畅通 无阻的进入宇宙空间投射率最大,而其他波段被大气中 的物质吸收,不能出去,像被墙挡住一样,就像大气特 地为这个波段开了一个窗口一样。所以把这个波段叫做 大气窗口,即大气对这个波段无影响。
些的质点时产生的散射,没有选择性,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被 散射,不对称散射,入射方向上的散射是相反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散 射量的2.37和2.85倍。(浮尘天气时天空呈灰白色?)
3.反射:
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 分能量反射到宇宙中去。反射对各种波长没有选择性, 所以反射光呈白色(?)
(单位时间) (单位面积)(垂直方向上)
(二)辐射光谱
辐射能随波长变动的函数。(图2.2)
(三)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1.吸收率(a)、反射率(r)、透射率(d) a +r +d =1,a、r、d为0-1的无量纲量. 2. 随辐射的波长和物体的性质而改变 如雪对太阳和地面大气辐射;干空气和水汽对红外线
(四)辐射的基本定律
黑体:对外来辐射,不论波长如何,能全部吸收,而 不透射与反射的理想物体。 (1) 最接近黑体的物体的吸收率为0.95 (2)由于被任何波长的光照射时均呈黑色,故名黑体 (3)它是最好的吸收体和放射体,其放射能力只与波 长和温度有关。
1.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ETb = σ T4 (图2.4)
大气热能和温度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与温度●教材分析:本章分为五小节。
内容涵盖太阳辐射;地面、大气之间的热传导、热平衡;以及大气增温、冷却的各种方式和大气温度的时间、空间分布格局。
围绕气温这个最为重要的气象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使学生不仅知道太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知道太阳辐射的能量如何转化为大气热量,热量的传递有那些过程,大气热量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有那些特点及变化。
其中,第一节太阳辐射介绍了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黑体辐射定律可以作为一般得了解。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内容既是基础,也是重点,也是本章乃至本书的关键。
第二节地面和大气辐射重点有:地面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地——气系统热量平衡的思想。
难点:大气窗口、地面有效辐射、地面的辐射差额、大气辐射差额、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第三节大气的增温重点有: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气温的非绝热变化;干绝热过程和湿绝热过程;大气的稳定度及判别方法。
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重点有: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第五节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重点有:世界1月和7月海平面气温分布图;逆温及其在气象上的意义。
●教学设想✧课时安排:本章可用10个教学课时,1个实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教材分析中的所有基础及重点内容(黑体字)2、课程讲完之后,可以配合实验课对气温中的最高最低温度、气温、地温、日照的观测进行实习,同时学会仪器的安装。
✧授课类型:讲授、实验✧教学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见幻灯片●参考资料:1、《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周淑贞高等教育出版社2、《风云变幻的大气》杨遵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细说八方晴雨》林之光科学普及出版社4、《气象与生活》林之光江苏教育出版社5、《气象学与气候学》张菀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章小结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是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而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02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3、维恩位移定律
根据研究,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 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λmT=C (C为常数) 上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 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 温度愈低,其辐射的波长愈长。
二、太阳辐射
太阳一刻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 间放射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 能,简称太阳辐射。
2、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 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 的1平方厘米面积内,1分钟内获得 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I。)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对比曲线1和5可以看出太阳辐射光谱 穿过大气后的主要变化有:
①总辐射能有明显的减弱; ②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变得极不规则; ③波长短的辐射能减弱的更为显著。
如果dt时间内通过ds面积的辐射能为dΦ ,
那么辐射通量密度可表示为:
E= dΦ / dt ds
(4)辐射强度I—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 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单位立体角内) 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单位是W/M2。
(5)E与I之间的关系:
辐射强度与辐射通量密度有密切关系, 在平行光辐射的特殊情况下,辐射强度 与辐射通量密度的关系为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关于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辐射与辐射能 1、定义
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 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 方式叫辐射。 辐射能——以辐射的方式向四周输送的能 量,叫辐射能,简称辐射
辐射能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播的,电磁波 的波长范围很广,如下图所示。
(2)对不同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 其吸收能力也较强,放射能力较弱,吸收 能力也较弱。
(3)对于同一物体,如果在某温度下,它 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 下,它也吸收某一波长的辐射。
第二章大气热能和温度第二节
第二章大气热能和温度第二节
二氧化碳是另一个重要的长波辐射吸收的大气组分。
第二章大气热能和温度第二节
化碳和臭氧等。---比辐射率0.95
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吸收率?
第二章大气热能和温度第二节
大气对于地面放射的 14μm以上的远红外辐 射,几乎能全部吸收, 可以看成近于黑体。
大气天窗
大气在整个长波段,大部分波段透射率近于0。但在8~12μm处吸
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称为“大气之窗(大气窗口)”。
• 一般情况下湿热的天气有效辐射比干冷时小,有云覆盖时比晴天有效 辐射小。
• 空气混浊度大时比空气干洁时有效辐射小;在夜间风大时有效辐射小; 海拔高度高的地方有效辐射大;有逆温时有效辐射小,甚至可出现负 值。
• 平滑地表面的有效辐射比粗糙地表面有效辐射小,有植物覆盖时的有 效辐射比裸地的有效辐射小
E0 Eg gEa
第二章大气热能和温度第二节
相同温度, 向外发射辐射强度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 地面的相对辐射率取0.90—0.95。
第二章大气热能和温度第二节
例子:地面温度为15℃,以相对辐射率 δ= 0.9 , 则可算得地面的长波辐射为:
E g g T g 4 0 . 9 5 . 6 1 7 8 ( 0 2 1 7 ) 4 3 5 3 . 7 ( W 4 / m 2 ) 6
第二章大气热能和温度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一直在按其本身的温度向外发射着辐射。因温度较低,所 以主要是长波辐射: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大气内部始终存在着冷与暖、干与温、高气压与低气压三对基本矛盾,其中冷与暖这对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地球及大气的热状况、温度的分布与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影响着云和降雨的形成。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变成了天气变化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气候系统状态及演变的主要控制因子。
长期观测实践证明,大气的冷暖变化,不仅在空间分布上是很不均衡的,在时间上也有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
第一节 太阳辐射地球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球和大气的其他能量来源同来自太阳的辐射能相比是极其微小的。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1、辐射与辐射能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辐射是能量传播方式之一,也是太阳能传播到地球的唯一途径。
辐射能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输的。
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很广,从波长10-10μm 的宇宙射线,到波长达几千米的无线电波。
肉眼看得见的是从0.4-0.76μm 的波长,这部分称为可见光。
(1)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E ),单位是W/m 2。
辐射通量密度没有限定辐射方向,分为入射通量密度和放射通量密度。
其数值的大小反映物体放射能力的强弱,故称之为辐射能力或放射能力。
(2)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I )。
单位是W/m 2或W/sr 。
二者的关系为:I =E/cos θ , θ为法线方向与选定方向的夹角。
2、辐射光谱。
辐射能随波长变动的几何,不同波长辐射能的集合。
⎰∞0d F F λλ=3、物体对辐射能的吸收、反射与透射.透射到物体上的辐射并不能被全部吸收,其中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可能透过物体。
物体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大小随着辐射的波长和物体的性质而改变。
干洁空气对红外线是近似透明的,而水汽对红外线却能强烈地吸收,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但对地面和大气的辐射却能全部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绝热变化
非绝热变化是引起对流层大气温度变化的根本原因,绝热变化 只发生在某一做升降运动的气块中,对整个对流层大气来讲没任何 影响。
(一)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空气的非绝热变化是由地面和大气间的热量交换完成的。 空气与外界交换热量方式: 传导: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地面与空气或空气与空气之间靠 分子传导方式传递的热量很少。 辐射:地面与大气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 对流:地面和低层大气的热量向高层传递的重要方式。 湍流(乱流):是地面和摩擦层空气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之一 潜热交换 :在地面与空气间进行,空气与空气之间均可进行 。 切不可小视相变潜热的变化,台风破坏力巨大,正是源于 赤道洋面上海水强盛的蒸发蓄积的能量。
(三)地面有效辐射 F0
1.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F0 =Eg-δEa
2.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素 (1)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强。 —— “阴夜暖,晴夜寒”。 (2)风:风能促进上、下层空气的热量混合交换,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小。 ——晴朗无风的夜晚易形成露和霜。 (3)下垫面性质: 有植物覆盖: 起伏不平的地面F0大:地表面积大,辐射散热多。 ——南方人与北方人
水面和陆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不同
水面和陆面的导热方式不同。 海水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
海水有充足的水源,它的蒸发量大,失热较多,水温不 易升高。海面之上水汽较多,故气温不易下降。陆面正 好相反
作业
1. 为什么太阳辐射叫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 射叫长波辐射? 2. 为什么赤道并不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 3. 为什么雨后天晴,天空呈蔚蓝色?阴天天空呈灰 白色?日出、日落太阳光盘呈红色,中午呈白色? 4.我国什么地方太阳总辐射量最大? 5.为什么爬山时越往上越冷? 6.解释地面有效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写出表达 式)。 7.请描述地面辐射差额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低纬地区有热量盈余,高纬有热量亏损。如 果高低纬之间没有热量交换,那么低纬地区的温度将因为有 热量盈余而不断升高,高纬则下降。但实际上,高、低纬地 区的温度变化非常微弱。——高低纬间存在着热量交换(大 气运动和海水运动 )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一、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自学)
水面与陆面的比热不同
一个地区在一天中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很小,所以影响直接辐 射的主要因子是太阳高化和随纬度的 变化。 ——主要由太阳高度角决定
①同一地区,一天中,日出日没时h最小,直接辐射最(); 中午h最大,直接辐射最()。 一年中,夏季直接辐射最()。
②不同地区,低纬一年各季h都较大,得到的直接辐射()。
结论:在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方式中,反射最主要,
散射次之,吸收最少。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太阳辐射 有37%被反射和散射到宇宙空间,6%被吸收,57%可直 接到达地面。
(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经过地球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 部分: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总 辐 射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部分 散射辐射 :经过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部分
(二)大气逆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辐射方向向上,将能量传给上层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占93%,只 有7%逸出大气,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仅为大气上界的6%,所以,地面才 是近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辐射的方向是投向四面八方的,其中投向地面的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以逆辐射方式把一部分能量归还给地面。 大气保温效应(温室效应)
(1)分子散射:当空气质点直径D <入射波波长λ时。 其散射越强与入射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短,散射越强。 (2)粗粒散射: D > λ ,也叫漫射。 散射越强与入射波波长无关,即不同波长的光具有同等的散射能力。
思考:
信号灯? 雪过天晴背影颜色?
3.大气的云层、尘埃的反射——27%
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一部分能量反 射到宇宙空间去。 云层的反射最强,一般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可达50-55%, 云层很厚时可达80%以上。 !赤道并不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
1.直接辐射
(1)影响因子: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太阳高度角
①太阳高度角大,辐射强度越高。I=Iosinh
②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路径越 短,吸收、散射、反射机会少,到达地面的 太阳直接辐射能越多。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越高,吸收、散射、反射掉的能量越 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能越多。大气中水汽、水滴、 微尘杂质越少,大气透明度越高。
地面是近层空气的直接热源,所以R值不仅决定着地面的热状 况,而且决定着近地气层的热状况,是决定土壤温度和近层 空气温度的能量基础,
地面辐射差额的时空分布
一天中,地面辐射差额白天为(正)值,夜间 为负值。由负转正的时刻一般在(日出后 1h 左右), 由正转到负的时刻一般在(日落前1h左右)。 年变化随纬度而异,纬度愈低,辐射差额保持 正值的月份愈(多),反之愈(少)。
人体辐射λm=9.4μm ,人体辐射被称为(
)辐射。
二、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与太阳常数
1.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大小的分布。
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是连续光谱,波长在 0.1-5μm。太阳辐射光谱分三个光谱区: 红外线光谱区:λ>0.76μm,占总能的43%。
可见光光谱区: 0.76-0.4μm,占总量的50%。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中纬度地带,其辐射差额的 年际变化随纬度和地理条件而异。一般夏季地面辐 射差额大,冬季小。
(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了解)
把地面和大气看作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其总辐射差额 为:
R5=(Q+q)(1-a)+qa-F∞
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增高而由正值变为负值。在 S35 ° -N35°之间为正值,在此范围之外的中高纬地区为负值。
思 考
(1)地面获得的总辐射一般来说是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大而( ) (2)随大气透明度的提高而( )。 随纬度降低而( )。 (3)我国哪个地区太阳总辐射最强? (4)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比副热带地区( )。 (5)( )夏季高纬地区太阳辐射日总量与低纬地区相差不多。
小结:太阳总辐射大,地面获得热量多,地面温度就高——地面
(二)辐射的基本定律
基 尔 荷 夫 定 律 斯 蒂 芬 玻 耳 兹 曼 定 律 维 恩 位 移 定 律
-
1.基尔荷夫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一定波长的放射率和 吸收率的比为一常数 该常数仅与波长和温度有关,而 与物体的性质无关。 ①对于不同物体而言,放射能力强的,其吸收能力也强。 黑体的吸收率最大,所以它也是最好的放射体。 ②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如果在一定温度下放射某一波长的 辐射,那么在同样温度下也吸收同一波长的辐射。 基尔荷夫定律适用于处于辐射平衡的任何物体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10%
散射:当太阳光遇到大气中各种微小质点时,这些空气质点就会
使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由平行光线变为以散射质点为中心,向 四面八方传播。散射并不像吸收那样把辐射转变为热能,而只是改变辐射 的方向,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散射仅发生在可见光区 。
解释现象: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是红色的,而中午是白色的? 解释现象:雨过天晴,天空呈蔚蓝色? 解释现象:阴天或大风时天空是灰蒙蒙的乳白色?
章节介绍
第一节 太阳辐射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辐射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大气温度的空间变化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辐射与辐射能
1.辐射的基本概念
2.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吸收率a、反射率r、透射率d:a+r+d=1 黑体——在热力学上指能把入射的电磁波全部吸收, 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的理想物体 白体——凡是将辐射热全部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白体
二、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空气内能变化的两个物理过程:
一是空气、地面和太阳有热量交换,因而引起空气内能的增减 ——空气的非绝热变化 二是空气做垂直升降运动,由于体积的大小随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进而影响到内能的增减。而气块与周围大气热量交换很少。(空气 是热的不良导体,空气垂直升降过程中速度很快,可视为绝热)。
(4)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减小,E加强。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
二、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一)地面的辐射差额
——地面辐射能的收入与支出之差。
Rg=(Q+q)(1-a)-F0 R为正值:辐射能收入大于支出,地面温度升高; R为负值:辐射能收入小于支出,地面温度下降。 所以,R值的正负直接影响地面温度的高低。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一)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地表平均温度300K(27℃),大气平均温度250K(23℃) ,辐射波 长3-120um(红外线),λm为10-15um,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地表平均温度6000K,辐射波长0.15-4um(红外线),λm为 0.48um——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二)气温的绝热变化
1.干绝热变化与干绝热直减率: 做垂直升降运动的气块是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垂直 升降过程中无水的相变——干绝热变化
2.散射辐射
影响因素:
主要是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同时与云量、海拔高
度有关。同样散射辐射的变化也主要决定于太
阳高度角,一天中正午最( ),一年中夏 季最( )。
随高度角增大而增大。
随大气透明度变小(散射质点多)而增大。
随云量增多而增多。 随海拔增大而减小。
影响因素:
3.总辐射
(1)纬度位置:低纬太阳高度角大,大气路程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 反之,则弱。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2.天气状况:天气晴朗,大气的减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就强。如 赤道地区赤道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而副热带地区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 道的太阳辐射( ),副热带地区太阳辐射( )。 3.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减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 如( )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时间: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因此,夏季高纬地区太阳辐射日 总量与低纬地区相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