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角及空间距离的计算知识点

合集下载

空间向量的应用求空间角与距离

空间向量的应用求空间角与距离

空间向量的应用----求空间角与距离一、考点梳理1.自新教材实施以来,近几年高考的立体几何大题,在考察常规解题方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向量法〔基向量法、坐标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坐标法〔法向量的应用〕,以其问题〔数量关系:空间角、空间距离〕处理的简单化,而成为高考热点问题。

可以预测到,今后的高考中,还会继续表达法向量的应用价值。

2.利用法向量求空间角和空间距离,其常用技巧与方法总结如下:1)求直线和直线所成的角假设直线AB 、CD 所成的角是α,cos α=|,cos |><CD AB ||||||CD AB CD AB •=2).利用法向量求线面角设θ为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ϕ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v 与平面α的法向量n 之间的夹角,那么有2πϕθ=-或2πϕθ=+。

特别地0ϕ=时, 2πθ=,l α⊥;2πϕ=时,0θ=,l α⊂或l α。

计算公式为:||sin cos ||||v n v n θϕ==或||sin sin()cos (0)2||||||||v n v n v n v n v n πθϕϕ=-=-=-=<3).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设1n 、2n 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二面角l αβ--的大小为θ,向量1n 、2n 的夹角为ϕ,那么有θϕπ+=或θϕ=。

计算公式为:1212cos cos ||||n n n n θϕ=-=1212cos cos ||||n n n n θϕ==4).利用法向量求点面距离如图点P 为平面外一点,点A 为平面内的任一点,平面的法向量为n ,过点P 作平面α的垂线PO ,记∠OPA=θ,那么点P 到平面的距离θcos ||||PA PO d ==||||||||||||n PA PA n PA n PA n •=⊗•=5).法向量在距离方面除应用于点到平面的距离外,还能处理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线面间的距离,以及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等。

其一,这三类距离都可以转化为点面间的距离;其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可用如下方法操作:在异面直线上各取一点A 、B ,AB 在n 上的射影长即为所求。

专题8.8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求空间角与距离(重难点突破)(解析版)

专题8.8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求空间角与距离(重难点突破)(解析版)

专题8.7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求空间角与距离一、考纲要求1.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2.了解向量方法在研究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二、考点梳理考点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设a ,b 分别是两异面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则a 与b 的夹角β l 1与l 2所成的角θ范围 (0,π) ⎝⎛⎦⎤0,π2 求法cos β=a ·b|a ||b |cos θ=|cos β|=|a ·b ||a ||b |考点二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 〈a ,n 〉|=|a ·n ||a ||n |.考点三 求二面角的大小(1)如图①,AB ,CD 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面内与棱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θ=__〈AB →,CD →〉.(2)如图②③,n 1,n 2 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大小θ满足|cos θ|=|cos 〈n 1,n 2〉|,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是向量n 1与n 2的夹角(或其补角). 【特别提醒】1.线面角θ的正弦值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a 与平面的法向量n 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即sin θ=|cos 〈a ,n 〉|,不要误记为cos θ=|cos 〈a ,n 〉|.2.二面角与法向量的夹角:利用平面的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大小时,当求出两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n 1,n 2时,要根据向量坐标在图形中观察法向量的方向,来确定二面角与向量n 1,n 2的夹角是相等,还是互补.三、题型分析例1. (黑龙江鹤岗一中2019届期末)如图,在空间四边形OABC 中,OA =8,AB =6,AC =4,BC =5,∠OAC =45°,∠OAB =60°,则OA 与B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3-225B.2-26C.12D.32【答案】A【解析】因为BC →=AC →-AB →,所以OA →·BC →=OA →·AC →-OA →·AB →=|OA →||AC →|cos 〈OA →,AC →〉-|OA →||AB →|cos 〈OA →,AB →〉=8×4×cos 135°-8×6×cos 120°=-162+24. 所以cos 〈OA →,BC →〉=OA →·BC →|OA →||BC →|=24-1628×5=3-225.即OA 与B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225.【变式训练1-1】、(天津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质检)如图所示,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以顶点A 为端点的三条棱长都为1,且两两夹角为60°.(1)求AC 1的长; (2)求证:AC 1⊥BD ;(3)求BD 1与AC 夹角的余弦值.【解析】(1) 记AB →=a ,AD →=b ,AA 1→=c ,则|a |=|b |=|c |=1,〈a ,b 〉=〈b ,c 〉=〈c ,a 〉=60°, ∴a ·b =b ·c =c ·a =12.|AC 1→|2=(a +b +c )2=a 2+b 2+c 2+2(a ·b +b ·c +c ·a )=1+1+1+2×⎝⎛⎭⎫12+12+12=6, ∴|AC →1|=6,即AC 1的长为 6. (2)证明 ∵AC 1→=a +b +c ,BD →=b -a ,∴AC 1→·BD →=(a +b +c )·(b -a )=a ·b +|b |2+b ·c -|a |2-a ·b -a ·c =b ·c -a ·c =|b ||c |cos 60°-|a ||c |cos 60°=0.∴AC 1→⊥BD →,∴AC 1⊥BD .(3)解 BD 1→=b +c -a ,AC →=a +b ,∴|BD 1→|=2,|AC →|=3, BD 1→·AC →=(b +c -a )·(a +b )=b 2-a 2+a ·c +b ·c =1.∴cos 〈BD 1→,AC →〉=BD 1→·AC →|BD 1→||AC →|=66.∴AC 与BD 1夹角的余弦值为66.例2、(2018年天津卷)如图,且AD =2BC ,,且EG =AD ,且CD =2FG ,,DA =DC =DG =2.(I )若M 为CF 的中点,N 为EG 的中点,求证:;(II )求二面角的正弦值;(III )若点P 在线段DG 上,且直线BP 与平面ADGE 所成的角为60°,求线段DP 的长.【答案】(Ⅰ)证明见解析;(Ⅱ);(Ⅲ).【解析】依题意,可以建立以D 为原点, 分别以,,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可得D (0,0,0),A (2,0,0),B (1,2,0),C (0,2,0),E (2,0,2),F (0,1,2),G (0,0,2),M (0,,1),N (1,0,2).(Ⅰ)依题意=(0,2,0),=(2,0,2).设n0=(x,y,z)为平面CDE的法向量,则即不妨令z=–1,可得n0=(1,0,–1).又=(1,,1),可得,又因为直线MN平面CDE,所以MN∥平面CDE.(Ⅱ)依题意,可得=(–1,0,0),,=(0,–1,2).设n=(x,y,z)为平面BCE的法向量,则即不妨令z=1,可得n=(0,1,1).设m=(x,y,z)为平面BCF的法向量,则即不妨令z=1,可得m=(0,2,1).因此有cos<m,n>=,于是sin<m,n>=.所以,二面角E–BC–F的正弦值为.(Ⅲ)设线段DP的长为h(h∈[0,2]),则点P的坐标为(0,0,h),可得.易知,=(0,2,0)为平面ADGE的一个法向量,故,由题意,可得=sin60°=,解得h=∈[0,2].所以线段的长为.【变式训练2-1】、(吉林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过点E作EF⊥PB于点F.求证:(1)PA ∥平面EDB ; (2)PB ⊥平面EFD .【证明】以D 为坐标原点,射线DA ,DC ,DP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设DC =a .(1)连接AC 交BD 于点G ,连接EG .依题意得A (a,0,0),P (0,0,a ),C (0,a,0),E ⎝⎛⎭⎫0,a 2,a 2. 因为底面ABCD 是正方形,所以G 为AC 的中点故点G 的坐标为⎝⎛⎭⎫a 2,a 2,0,所以PA ―→=(a,0,-a ),EG ―→=⎝⎛⎭⎫a2,0,-a 2, 则PA ―→=2EG ―→,故PA ∥EG .而EG ⊂平面EDB ,PA ⊄平面EDB ,所以PA ∥平面EDB . (2)依题意得B (a ,a,0),所以PB ―→=(a ,a ,-a ).又DE ―→=⎝⎛⎭⎫0,a 2,a 2, 故PB ―→·DE ―→=0+a 22-a 22=0,所以PB ⊥DE ,所以PB ⊥DE .由题可知EF ⊥PB ,且EF ∩DE =E ,所以PB ⊥平面EFD .例3、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PA ⊥底面ABCD ,E 是PC 的中点.已知AB =2,AD =22,PA =2,求异面直线BC 与AE 所成的角的大小.【解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B(2,0,0),C(2,22,0),E(1,2,1),AE →=(1,2,1),BC →=(0,22,0).设AE →与BC →的夹角为θ,则cosθ=AE →·BC →|AE →|·|BC →|=42×22=22,所以θ=π4,所以异面直线BC 与AE 所成的角的大小是π4.【变式训练3-1】、 如图所示,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直三棱柱ABCA 1B 1C 1,CA =CC 1=2CB ,则直线BC 1与直线AB 1夹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答案】55【解析】 不妨令CB =1,则CA =CC 1=2,可得C(0,0,0),B(0,0,1),C 1(0,2,0),A(2,0,0),B 1(0,2,1),所以BC 1→=(0,2,-1),AB 1→=(-2,2,1),所以cos 〈BC 1→,AB 1→〉=BC 1→·AB 1→|BC 1→|·|AB 1→|=4-15×9=15=55>0,所以BC 1→与AB 1→的夹角即为直线BC 1与直线AB 1的夹角,所以直线BC 1与直线AB 1夹角的余弦值为55.【变式训练3-2】、如图,已知三棱柱ABC -A 1B 1C 1,平面A 1ACC 1⊥平面ABC ,∠ABC =90°,∠BAC =30°,A 1A =A 1C =AC ,E ,F 分别是AC ,A 1B 1的中点. (1)证明:EF ⊥BC ;(2)求直线EF 与平面A 1BC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析】 (1)证明:连接A 1E ,因为A 1A =A 1C ,E 是AC 的中点,所以A 1E ⊥AC . 又平面A 1ACC 1⊥平面ABC ,A 1E ⊂平面A 1ACC 1, 平面A 1ACC 1∩平面ABC =AC ,所以A 1E ⊥平面ABC .如图,以点E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EC ,EA 1为y ,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 -xyz . 不妨设AC =4,则A 1(0,0,23),B (3,1,0),B 1(3,3,23),F ⎝⎛⎭⎫32,32,23,C (0,2,0). 因此,EF ―→=⎝⎛⎭⎫32,32,23,BC ―→=(-3,1,0).由EF ―→·BC ―→=0得EF ⊥BC .(2)设直线EF 与平面A 1BC 所成角为θ.由(1)可得BC ―→=(-3,1,0),A 1C ―→=(0,2,-23).设平面A 1B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BC ―→·n =0,A 1C ―→·n =0,得⎩⎨⎧-3x +y =0,y -3z =0.取n =(1, 3,1),故sin θ=|cos 〈EF ―→,n 〉|=|EF ―→·n ||EF ―→|·|n |=45,∴cos θ=35.因此,直线EF 与平面A 1B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35.。

高三数学空间角与空间距离的计算通用版知识精讲

高三数学空间角与空间距离的计算通用版知识精讲

高三数学空间角与空间距离的计算通用版【本讲主要内容】空间角与空间距离的计算 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间的距离的求解【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空间的角和距离是空间图形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空间的角主要研究射影以及与射影有关的定理、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等.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去解决. 1. 空间的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空间角概念——空间的角,是对由点、直线、平面所组成的空间图形中各种元素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它们的定义,可得其取值X 围,如①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2π) ②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2π] ③二面角的大小,可用它们的平面角来度量,其平面角θ∈(0,π).说明:对于空间角的计算,总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角,并把它置于一个平面图形,而且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来解决,而这种转化就是利用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来实现的,因此求这些角的过程也是直线、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的重要应用.通过空间角的计算和应用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2)空间的角的计算方法①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用平移法(转化为相交直线);②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常利用射影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③求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记作θ)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ⅰ)根据定义; (ⅱ)过棱l 上任一点O 作棱l 的垂面γ,设γ∩α=OA ,γ∩β=OB ,则∠AOB =θ(图1);(ⅲ)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过一个半平面α内一点A ,分别作另一个平面β的垂线AB (垂足为B ),或棱l 的垂线AC (垂足为C ),连结AC ,则∠ACB =θ或∠ACB =π-θ(图2);(ⅳ)设A 为平面α外任一点,AB ⊥α,垂足为B ,AC ⊥β,垂足为C ,则∠BAC =θ或∠BAC =π-θ(图3);(ⅴ)利用面积射影定理,设平面α内的平面图形F 的面积为S ,F 在平面β内的射影图形的面积为S ‘,则cos θ=SS '.2. 空间的距离问题 (1)空间各种距离是对点、线、面组成的空间图形位置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概念.空间距离是指两点间距离、点线距离、点面距离、线线距离、线面距离以及面面距离等,距离都要转化为两点间距离即线段长来计算,在实际题型中,这六种距离的重点和难点是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因线线距离、线面距离和面面距离除用定义能直接计算出结果的外,都要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进行计算.(2)空间的距离问题主要是:求空间两点之间、点到直线、点到平面、两条异面直线之间(限于给出公垂线段的)、平面和它的平行直线、以及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3)求距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 一作——作出表示距离的线段;二证——证明它就是所要求的距离;三算——计算其值. 此外,我们还常用体积法或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题方法指导】例1. 三棱锥P-ABC 中,∠ABC =90,PA =1,AB =3,AC =2,PA ⊥平面ABC.(1)求直线AB 与直线PC 所成的角; (2)求PC 和面ABC 所成的角; (3)求二面角A-PC-B 的大小.PA BC解:(1)作矩形ABCD.∴AB 和PC 所成角即为CD 和PC 所成角,且CD ⊥PD .CD =3,AD =1,PD =2,tanPCD =3632=.故AB 和PC 所成角为arctan 36(2)∵PA ⊥面ABC ,PC 和面ABC 所成角即为∠ACP ,求得tanACP =21, ∴∠ACP =arctan21 (3)∵PA ⊥面ABC ,∴面PAC ⊥面ABC ,过B 作BG ⊥AC 于G ,则BG ⊥面PAC.过G 作GH ⊥PC 于H ,连接BH ,则BH ⊥PC . ∴∠BHG 为二面角A-PC-B 的平面角. 在Rt △ABC 与Rt △PBC 中,PB =2,BC =1,AC =2,AB =3∴PC =5∴BH =52,BG =23. ∴sinBHG =4155223==BH BG ∴∠BHG =arcsin 45.故二面角A-PC-B 的大小为arcsin 45.例2. 在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各棱长都等于a ,D 、E 分别是1AC 、1BB 的中点, (1)求证:DE 是异面直线1AC 与1BB 的公垂线段,并求其长度;(2)求二面角C AC E --1的大小; (3)求点1C 到平面AEC 的距离.解:(1)取AC 中点F ,连接DF .∵ D 是1AC 的中点,F∴DF ∥1CC ,且121CC DF =.又11//CC BB ,E 是1BB 的中点, ∴DF ∥BE ,DF =BE ,∴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 ∴DE ∥BF ,DE =BF .∵1BB ⊥面ABC ,⊂BF 面ABC ,∴1BB ⊥BF .又∵F 是AC 的中点,△ABC 是正三角形,∴BF ⊥AC ,a BF 23=. ∵1BB ⊥BF ,1BB ∥1CC ,∴BF ⊥1CC ,∴BF ⊥面11A ACC , 又∵⊂1AC 面11A ACC ,∴BF ⊥1AC , ∵DE ∥BF ,∴DE ⊥1AC ,DE ⊥1BB ,∴DE 是异面直线1AC 与1BB 的公垂线段,且a DE 23=. (2)∵11//CC BB ,DE ⊥1BB , ∴DE ⊥1CC , 又∵为DE ⊥1AC ,∴DE ⊥面11A ACC . 又⊂DE 面1AEC ,∴面1AEC ⊥面1ACC , ∴二面角C AC E --1的大小为90°.(3)连接CE ,则三棱锥1CEC A -的底面面积为221a S CEC =∆,高a h 23=.所以32123232311a a a V CEC A ==⋅⋅-.在三棱锥AEC C -1中,底面△AEC 中,a CE AE 25==,则其高为a ,所以22a S AEC =∆.设点1C 到平面AEC 的距离为d ,由AEC C CEC A V V --=11得32123231a a d =⋅, 所以a d 23=,即点1C 到平面AEC 的距离为a 23【考点突破】【考点指要】空间角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空间图形中的一个突出的量化指标,是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具体体现,故它以高频率的姿态出现在历届高考试题中,可以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出现,更多的在解答题中出现.空间中各种距离都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可以和多种知识相结合,是诸多知识的交汇点,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有时渗透于解答题中,所以复习时应引起重视.【典型例题分析】例1. (2003全国卷文)如图,已知正四棱柱2,1,11111==-AA AB D C B A ABCD ,点E 为1CC 中点,点F 为1BD 中点.(1)证明EF 为BD 1与CC 1的公垂线;(2)求点1D 到平面BDE 的距离.解法1:(1)连结AC 交BD 于点O ,则点O 为BD 中点,连OF ,则可证OCEF 为矩形, 故EF ⊥CC 1 ,EF ∥AC .又可证AC ⊥平面BD 1 ∴AC ⊥BD 1,∴EF ⊥BD 1, 故 EF 为BD 1与CC 1的公垂线.O(2)连结D 1E ,则有三棱锥D1-DBE 的高d 即为点1D 到平面BDE 的距离. 由已知可证三角形DBE 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故2331311⋅⋅=⋅⋅=∆-d S d V DBE DBE D ; 又31311111=⋅===∆---DBD DBD C DBD E DBE D S CO V V V∴3123=d ∴332=d , 即1D 到平面BDE 的距离为332解法2:解(1)以D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 )0,0,0(D ,)2,0,0(1D)0,1,1(B ,)0,1,0(C ,)2,1,0(1C ,)1,1,0(E ,)1,21,21(F ,∴)0,21,21(-=EF ,)2,1,1(1--=BD ,)2,0,0(1=CC∴01=⋅BD EF ,01=⋅CC EF ;∴1BD EF ⊥,1BD EF ⊥ 又EF 与CC 1、BD 1分别交于E 、F ,故EF 为BD 1与CC 1的公垂线. (2)由(1))0,1,1(--=BD ,)1,0,1(-=BE ,)2,1,1(1--BD , 设 平面BDE 的法向量为 ),,(z y x n =,则BD n ⊥,BE n ⊥,∴⎪⎩⎪⎨⎧=⋅=⋅00BE n BD n , ∴⎩⎨⎧=+-=--00z x y x , 即 ⎩⎨⎧=-=z x y x ,∴ 不妨设 )1,1,1(-=n ,则点1D 到平面BDE 的距离为33232||1===n n BD d , 即为所求.例2. (2006全国卷Ⅲ文20)如图,12l l ,是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MN 是它们的公垂线段.点A B ,在1l 上,C 在2l 上,AM MB MN ==.(Ⅰ)证明AC NB ⊥;(Ⅱ)若60ACB ∠=,求NB 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余弦值.C1l2解法一:(Ⅰ)由已知221l MN l l ⊥⊥,,1MNl M =,可得2l ⊥平面ABN .由已知1MN l AM MB MN ⊥==,,可知AN NB =且AN NB ⊥. 又AN 为AC 在平面ABN 内的射影, AC NB ∴⊥.(Ⅱ)Rt Rt CNA CNB △≌△,AC BC ∴=,又已知60ACB ∠=︒,因此ABC △为正三角形. Rt Rt ANB CNB △≌△,NC NA NB ∴==,因此N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H 是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 连结BH ,NBH ∠为NB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在Rt NHB △中,cos 3ABHB NBH NB ∠===.N1l l解法二: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M xyz -.1l令1MN =,则有(100)(100)(010)A B N -,,,,,,,,.(Ⅰ)MN 是12l l ,的公垂线,21l l ⊥, 2l ∴⊥平面ABN .2l ∴平行于z 轴.故可设(01)C m ,,.于是(11)(110)AC m NB ==-,,,,,, ∵0011=+-=⋅NB AC AC NB ∴⊥. (Ⅱ)(11)AC m =,,,(11)BC m =-,,,AC BC ∴=.又已知60ACB ∠=︒,ABC ∴△为正三角形,2AC BC AB ===. 在Rt CNB △中,NB =NC =(0C . 连结MC ,作NH MC ⊥于H ,设(0)(0)H λλ>,.(012)(01HN MC λλ∴=--=,,,,,.∵021=--=⋅λλMC HN ,∴31=λ1033H ⎛⎫∴ ⎪ ⎪⎝⎭,,,可得2033HN ⎛⎫=- ⎪ ⎪⎝⎭,,, 连结BH ,则1133BH ⎛⎫=- ⎪ ⎪⎝⎭,,,∵092920=-+=⋅BH HN ,HN BH ∴⊥,又MC BH H =, HN ∴⊥平面ABC ,NBH ∠为NB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又(110)BN =-,,, ∴3623234cos =⨯=⋅=∠BN BH BN BH NBH【综合测试】一、选择题1、已知AB 是异面直线a 、b 的公垂线段,AB =2,a 与b 成30°,在直线a 上取AP =4,则点P 到直线b 的距离是( )A 、22B 、25C 、142D 、5 2、将锐角为60°,边长为a 的菱形ABCD 沿较短的对角线BD 折成60°的二面角,则AC 与BD 的距离为( )A 、a 43B 、a 43C 、a 23 D 、64a 3、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M 是DD 1的中点,O 为正方形A 1B 1C 1D 1的中心,P 是棱AB 上的垂足,则直线A 1M 与OP 所成的角( ).A 、30oB 、45oC 、60oD 、90o 4、二面角α-AB-β大小为θ(0°≤θ≤90°),AC ⊂α,∠CAB =45o ,AC 与平面β所成角为30o ,则θ角等于( ).A 、30oB 、45oC 、60oD 、90o 5、(2005某某卷文4)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E 是A 1B 1的中点,则E 到平面AB C 1D 1的距离为( )A 、23 B 、22C 、21 D 、336、已知直线a 及平面α,a 与α间的距离为d .a 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a ',l 为平面α内与a '相交的任一直线,则a 与l 间的距离的取值X 围为( )A 、[),d +∞B 、(),d +∞C 、(]0,dD 、{}d二、填空题 7、(2005某某卷理12)如图,PA ⊥平面ABC ,∠ACB =90°且PA =AC =BC =a ,则异面直线PB 与AC 所成角的正切值等于____________.8、已知∠60o ,则以OC三、解答题:9. C 点到AB 1ABC DA 1E B 1C10.(2006理17)如图,在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AB AC ⊥,PA ⊥平面ABCD ,且PA AB =,点E 是PD 的中点.(Ⅰ)求证:AC PB ⊥;(Ⅱ)求证:PB ∥平面AEC ; (Ⅲ)求二面角E AC B --的大小.B[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选A 提示:过P 做直线b 的垂线2. 选A 提示:用异面直线距离公式求解3. 选D 提示:过A 1做OP 的平行线4. 选B 提示:过C 做平面β的垂线5. 选B. 提示:转化为求B 1到平面AB C 1D 1的距离6. 选D 提示:转化为a 与α间的距离 二、填空题7.2. 提示:将三角形ABC 补成正方形ACBD. 8. 33- 提示:利用直线与直线所成角的大小求出边长,再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三、解答题:9. 解:由CD ⊥平面A 1B 1BA ∴CD ⊥DE ∵AB 1⊥平面CDE ∴DE ⊥AB 1,∴DE 是异面直线AB 1与CD 的公垂线段∵CE =23,AC =1 ,∴CD =.22∴21)()(22=-=CD CE DEABC DA 1E B 1C 110. 解法一:(Ⅰ)(Ⅱ)(略 解见第45讲【达标测试】第9题)(Ⅲ)过O 作FG AB ∥,交AD 于F ,交BC 于G ,则F 为AD 的中点.CDAB AC ⊥,OG AC ∴⊥. 又由(Ⅰ),(Ⅱ)知,AC PB EO PB ,⊥∥,AC EO ∴⊥. EOG ∴∠是二面角E AC B --的平面角.连接EF ,在EFO △中,1122EF PA FO AB ==,,word11 / 11 又PA AB EF FO =,⊥,45135EOF EOG ∴∠=∠=,,∴二面角E AC B --的大小为135.解法二:(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如图.y 设AC a PA b ==,,则有(000)(00)(00)(00)A B b C a P b ,,,,,,,,,,,,(00)(0)AC a PB b b ∴==-,,,,,,从而0=⋅PB AC ,AC PB ∴⊥.(Ⅱ)连接BD ,与AC 相交于O ,连接EO .由已知得(0)D a b -,,,002222ab b a E O ⎛⎫⎛⎫- ⎪ ⎪⎝⎭⎝⎭,,,,,, 022b b EO ⎛⎫∴=- ⎪⎝⎭,,,又(0)PB b b =-,,, 2PB EO ∴=,PB EO ∴∥,又PB ⊄平面AEC EO ,⊂平面AEC , PB ∴∥平面AEC .(Ⅲ)取BC 中点G .连接OG ,则点G 的坐标为000222a b b OG ⎛⎫⎛⎫= ⎪ ⎪⎝⎭⎝⎭,,,,,, 又0(00)22b b OE AC a ⎛⎫=-= ⎪⎝⎭,,,,,,00=⋅=⋅∴AC OG AC OE ,.OE AC OG AC ∴,⊥⊥.EOG ∴∠是二面角E AC B --的平面角.22cos -=⋅<OGOE OG OE .135EOG ∴∠=. ∴二面角E AC B --的大小为135.。

142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基础知识+基本题型)(含解析)--2022高二数学上

142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基础知识+基本题型)(含解析)--2022高二数学上

1.4.2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基础知识+基本题型)知识点一、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已知a ,b 为两异面直线,A ,C 与B ,D 分别是a ,b 上的任意两点,a ,b 所成的角为θ,则||cos ||||AC BD AC BD θ⋅=⋅。

要点诠释: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0,900]。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通过这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来求得,但二者不完全相等,当两方向向量的夹角是钝角时,应取其补角作为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平面α的法向量为u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θ,a 与u 的角为ϕ,则有||sin |cos |||||θϕ⋅==⋅a u a u 。

(3)求二面角如图,若PA α⊥于A ,PB β⊥于B ,平面PAB 交l 于E ,则∠AEB 为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AEB+∠APB=180°。

若12⋅n n 分别为面α,β的法向量,121212,arccos ||||n n n n n n ⋅〈〉=⋅则二面角的平面角12,AEB ∠=〈〉n n 或12,π-〈〉n n ,即二面角θ等于它的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或夹角的补角。

①当法向量1n 与2n 的方向分别指向二面角的内侧与外侧时,二面角θ的大小等于1n ,2n 的夹角12,〈〉n n 的大小。

②当法向量1n ,2n 的方向同时指向二面角的内侧或外侧时,二面角θ的大小等于1n ,2n的夹角的补角12,π-〈〉n n 的大小。

知识点二、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距离1.求点面距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②找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③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即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即: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AB n d n ⋅= ,其中B α∈,n是平面α的法向量。

2.线面距、面面距均可转化为点面距离,用求点面距的方法进行求解。

空间几何中的角和距离的计算

空间几何中的角和距离的计算

空间角和距离的计算(1)一线线角1. 直三棱柱A i B i C i-ABC , / BCA=90 0,点D〔,F i 分别是A i B i 和A i C i 的中点,若BC=CA=CC 1, 求BD i与AF i所成角的余弦值.2. 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 BAD=90 °, AD // BC, AB=BC=a , AD=2a , 且PAL面ABCD , PD与底面成30°角.(1) 若AE ± PD , E为垂足,求证:BE ± PD;(2) 若AE ±PD,求异面直线AE与CD所成角的大小.二.线面角i .正方体ABCD-A i B i C i D i中,E, F分别为BB i、CD的中点,且正方体的棱长为2.(1) 求直线DiF和AB和所成的角;(2) 求D i F与平面AED所成的角.2. 在三棱柱A i B1C1-ABC中,四边形AA侣侣是菱形,四边形BCC i B i是矩形,C i Bi± AB , AB=4 , C i B i=3, ZABB i=600,求AC i与平面BCC i B i所成角的大小.三.二面角i .已知A i B i C i-ABC是正三棱柱,D是AC中点.(1) 证明AB i //平面DBC i;(2) 设AB i±BC i,求以BC i为棱,DBC i与CBC i为面的二面角的大小.2. ABCD 是直角梯形,Z ABC=90°, SAX面ABCD , SA=AB=BC=i , AD=0.5 .(1) 求面SCD与面SBA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2) 求SC与面ABCD所成的角.3. 已知A i B i C i-ABC是三棱柱,底面是正三角形, —C 的大小. ZA i AC=60°, / A i AB=45°,求二面角B— AA iB iC iB・A i空间角和距离的计算⑵四空间距离计算(点到点、异面直线间距离)1. 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 1B1C1D1中,P是BC的中点,DP 交AC 于M, B1P 交BC1 于N.(1) 求证:MN上异面直线AC和BC1的公垂线;(2) 求异面直线AC和BC1间的距离.(点U线,点到面的距离)2. 点P为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PAL面ABCD , Q为线段AP的中点,AB=3 , CB=4 ,PA=2,求:(1) 点Q到直线BD的距离;(2) 点P到平面BDQ的距离.3. 边长为a的菱形ABCD中,/ ABC=60 0, PCX平面ABCD , E是PA的中点,求E到平面PBC 的距离.(线到面、面到面的距离)4, 已知斜三棱柱A i B1C1-ABC 的侧面A i ACC 1 与底面ABC 垂直,/ ABC=90 0, BC=2 , AC=2 J3 ,且AA i±A i C, AA i=A i C.(1) 求侧棱AA i与底面ABC所成角的大小;(2) 求侧面A i ABB 1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3) 求侧棱B i B和侧面A i ACC i距离.5. 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BEF的边长都是1,且平面ABCD、ABFE互相垂直,点M在AC 上移动,点N在BF上移动,若CM=NB=a ( 0 a ^2 ).(1) 求MN的长;(2) 当a为何值时,MN的长最小.。

空间角和空间距离

空间角和空间距离

空间角和空间距离一、空间角:(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一点分别引两异面直线的平行线,则此两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①当α//l 或α⊂l 时,l 与α所成的角为 0;②当α⊥l 时, l 与α所成的角为 90;③当l 与α斜交时,l 与α所成的角是指l 与l 在面α上的射影'l 所成的锐角.线面角的范围: .(3)二面角的平面角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顶点在棱上;②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 ③角的两边与棱都垂直.二面角的范围: .方法总结: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主要通过平移转化法来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正、余弦定理)求角的大小,要注意角的范围.2、求线面角的一般过程是:(1)在斜线上找到一个合适的点P ,过P 作面α的垂线(注意垂足/P 的确定),垂足/P 和斜足A 的连线即为斜线PA 在平面α上的射影,则/PAP ∠即为所求;(2)将/PAP ∠放到/PAP ∆或其它包含此角的三角形中去求. 说明:关于线线角和线面角,下面的结论经常用到:①“爪角定理”:如图9-4-1,已知,AB AO 分别是面α在面α内过斜足O 任意引一直线OC ,设12,AOB BOC θθ∠=∠=,AOC θ∠=,则:21cos cos cos θθθ⋅=;② 经过一个角的顶点作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如果斜线和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那么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说明: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求角问题难在作角,其中又难在过平面外一点,作平面的垂线后,垂足位置的确定.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常用的找垂足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上面的②及下面的几个结论是找垂足的有力工具:(ⅰ)若P 为ABC ∆所在平面 外一点, O 是点P 在 内的射影,则:①若PA PB PC ==或PA 、PB 、PC 与 所成角均相等, 则O 为ABC ∆的外心;②若P 到ABC ∆的三边的距离相等, 则O 为ABC ∆△ABC 的内心;③若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 或,PA BC PB AC ⊥⊥则O 为ABC ∆的垂心.(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则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3、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一般方法:如何作出(或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是解题的关键,常用以下方法:①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中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应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②三垂线法(比较常用):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P 到另一个面的垂线(垂足为/P ),则只需过P (或/P )作棱的垂线(垂足为O ),由三垂线定理或其逆定理知/POP ∠即为所求(关键是从题中找到适当的点P );③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④面积投影法:此法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作出平面角θ,常用于“无棱二面角”(即在图中没有画出棱);如果α上某一平面图形的面积为斜S ,它在β上的射影的面积为射S ,则射斜S S =θcos 。

空间几何中的角度计算和距离计算

空间几何中的角度计算和距离计算
B
(
).
A.2 2
B.2 3
C.2 6
D.4
【解析】 取 BE 中点为 F,C'E=C'B=4,所以 C'F⊥BE,
所以 C'F⊥平面 ABED,作 C'G⊥AB,连接 FG,易证
FG⊥AB,所以 FG=2,C'F=2 2,所以 C'G=2 3.
3.三棱锥 P-ABC,PA=PB=PC= 73,AB=10,BC=8,CA=6,则二面
,AB=4,PC=3.
(1)求证:EF⊥平面PCH;
(2)求点B到平面PEF的距离.
【解析】 (1)∵E,F 是 AB,AD 的中点,
∴EF∥BD,且在正方形 ABCD 中,AC⊥BD,
∴EF⊥HC.
又∵PC⊥平面 ABCD,EF⊂平面 ABCD,
∴EF⊥PC,HC∩PC=C,∴EF⊥平面 PCH.
1 1
=
E
1 -B1
1
1
3
3
,即 h△1 1 E = ·C1F·△ 1 E ,
E
因为 AB=AA1=2 2,AC=BC=2,
所以 B1E=BE= 10,BB1=2 2,
1
所以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 = ×2 2×2 2=4,
2
又因为 B1E= 10,C1E= 4 + 2= 6,B1C1=2,
成的平面角,
所以∠ABC 为二面角 α-l-β 的平面角,所以
∠ABC=45°,
所以 AD=BD=AB×sin 45°= 3,
所以 CD=BC-BD=1,tan∠ACD=


= 3,
所以∠ACD=60°.
故直线 AC 与平面 β 所成角的大小为 60°.

核心考点四 空间角及空间距离的计算

核心考点四 空间角及空间距离的计算

核心考点四 空间角及空间距离的计算方向一: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突破: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常见方法有:(1)定义法:直接作出点到平面的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点到平面的距离(2)转化法:利用等体积法或者线面平行的位置关系进行转化例1、如图所示,在三棱锥ABC P -中,AB BP AP ACB BC AC ===∠==,90,20,AC PC ⊥,求点C 到平面APB 的距离。

变式1、如图所示,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1CC 中点,求点C 到平面BD A 1的距离。

⊥OA 底面ABCD ,2=OA ,求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

例2、如图所示,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21====AA AB CB CA ,61=C A ,0160=∠BAA ,求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体积。

已知6,2===PA PD PB ,若E 为PA 的中点,求三棱锥BCE P -的体积。

变式2、如图所示,在四棱锥ABCD P -中,⊥PA 底面ABCD ,底面ABCD 为正方形,F 为AB 上一点,该四棱锥的侧(左)视图如图所示,求四面体BFC P -的体积。

变式3、如图1所示,在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E D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且32==AE AD ,F 是BC 的中点,AF 与DE 交于点G ,将ABF ∆沿AF 折起,得到如图2所示的三棱锥BCF A -,其中22=BC ,求三棱锥DEG F -的体积。

方向二:空间角计算(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解法突破:通过“平移法”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共面相交的两直线的夹角来完成,即异面成角问题转化为共面相交成角问题,这是解决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其中平移法又包括中位线平移法、选点平移法、补形(体)平移法等具体方法,同时要注意两条一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2,0(π。

例3、如图所示,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点O 是底面ABCD 的中心,F E ,分别是AD CC ,1的中点,求异面直线OE 和1FD 所成角的余弦值。

第43讲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和距离(讲)(解析版)

第43讲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和距离(讲)(解析版)

第43讲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和距离思维导图知识梳理1.异面直线所成角设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θ,则cos θ=|a ·b ||a ||b |, 其中a ,b 分别是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如图所示,设l 为平面α的斜线,l ∩α=A ,a 为l 的方向向量,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φ为l 与α所成的角,则sin φ=|cos 〈a ,n 〉|=|a ·n ||a ||n |3.二面角(1)若AB ,CD 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平面内与棱l 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或其补角)的大小就是向量AB ―→与CD ―→的夹角,如图(1).(2)平面α与β相交于直线l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1,平面β的法向量为n 2,〈n 1,n 2〉=θ,则二面角α ­l ­β为θ或π-θ.设二面角大小为φ,则|cos φ|=|cos θ|=|n 1·n 2||n 1||n 2|,如图(2)(3). 4.利用空间向量求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设点A (x 1,y 1,z 1),点B (x 2,y 2,z 2),则|AB |=|AB ―→|=(x 1-x 2)2+(y 1-y 2)2+(z 1-z 2)2. (2)点到平面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AB 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B 到平面α的距离为|BO ―→|=|AB ―→·n ||n |.题型归纳题型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例1-1】(2020•济南模拟)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12AB AD BC ==,将直角梯形ABCD (及其内部)以AB 所在直线为轴顺时针旋转90︒,形成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其中M 为CE 的中点. (1)求证:BM DF ⊥;(2)求异面直线BM 与EF 所成角的大小.【分析】(1)建立空间坐标系,得出BM ,DF 的坐标,根据向量的数量积为0得出直线垂直; (2)计算BM 和EF 的夹角,从而得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 【解答】(1)证明:AB BC ⊥,AB BE ⊥,BCBE B =,AB ∴⊥平面BCE ,以B 为原点,以BE ,BC ,BA 为坐标轴建立空间坐标系B xyz -,如图所示:设1AB AD ==,则(0D ,1,1),(1F ,0,1),(0B ,0,0),M 0),∴(2BM =,0),(1DF =,1-,0),∴200BM DF =-=,BM DF ∴⊥.(2)解:(2E ,0,0),故(1EF =-,0,1),cos BM ∴<,12||||2BM EF EF BM EF >===-⨯,∴设异面直线BM 与EF 所成角为θ,则cos |cos BM θ=<,1|2EF >=, 故3πθ=.【例1-2】(2020•北京模拟)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底面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AD BC ,AD AB ⊥,2PA AD ==,1AB BC ==,Q 为PD 中点.(Ⅰ)求证:PD BQ ⊥;(Ⅰ)求异面直线PC 与BQ 所成角的余弦值.【分析】()I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只要证明0PD BQ =,即可证明结论. (Ⅰ)(1CP =-,1-,2),利用向量夹角公式即可得出.【解答】()I 证明:如图所示,(0A ,0,0),(1B ,0,0),(0P ,0,2),(0D ,2,0),(0Q ,1,1),(1C ,1,0),(0PD =,2,2)-,(1BQ =-,1,1),由220PD BQ =-=,∴PD BQ ⊥,PD BQ ∴⊥;(Ⅰ)解:(1CP =-,1-,2),cos CP <,BQ =.∴异面直线PC 与BQ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跟踪训练1-1】(2020•运城三模)如图,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且2AB AD BD ===,点E ,F 为平面ABCD 外两点,//EF AC 且2EF AE ==EAD EAB ∠=∠. (1)证明:BD CF ⊥;(2)若60EAC ∠=︒,求异面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分析】(1)设BD 与AC 相交于点G ,连接EG ,从而BD AC ⊥,推导出EAD EAB ∆≅∆,从而BD ⊥平面ACFE ,由此能证明BD CF ⊥.(2)过G 作AC 的垂线,交EF 于M 点,分别以GA ,GB ,GM 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G xyz -,利用向量法能求出异面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答】解:(1)证明:设BD 与AC 相交于点G ,连接EG , 由题意可得四边形ABCD 为菱形, 所以BD AC ⊥,DG GB =,在EAD ∆和EAB ∆中,AD AB =,AE AE =,EAD EAB ∠=∠, 所以EAD EAB ∆≅∆,所以ED EB =,所以BD EG ⊥, 因为ACEG G =,所以BD ⊥平面ACFE ,因为CF ⊂平面ACFE ,所以BD CF ⊥.(2)解:如图,在平面AEFC 内,过G 作AC 的垂线,交EF 于M 点, 由(1)可知,平面ACFE ⊥平面ABCD ,所以MG ⊥平面ABCD ,故直线GM ,GA ,GB 两两互相垂直, 分别以GA ,GB ,GM 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G xyz -, 因为60EAC ∠=︒,则A ,(0D ,1-,0),3)2E,3()2F ,所以3()2AE =-,3()2DF =, 异面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99|0|||44|cos ,|||||310AE DF AE DF AE DF ++<>===【名师指导】用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1)选择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确定异面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从而确定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 (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向量夹角的余弦值;(4)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等于两向量夹角余弦值的绝对值.题型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例2-1】(2020•海南)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PD ⊥底面ABCD .设平面PAD 与平面PBC 的交线为l .(1)证明:l ⊥平面PDC ;(2)已知1PD AD ==,Q 为l 上的点,QB =,求PB 与平面QCD 所成角的正弦值.【分析】(1)过P 在平面PAD 内作直线//l AD ,推得l 为平面PAD 和平面PBC 的交线,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即可得证;(2)以D 为坐标原点,直线DA ,DC ,DP 所在的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求出(0Q ,1,1),运用向量法,求得平面QCD 的法向量,结合向量的夹角公式求解即可. 【解答】(1)证明:过P 在平面PAD 内作直线//l AD ,由//AD BC ,可得//l BC ,即l 为平面PAD 和平面PBC 的交线,PD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PD BC ∴⊥,又BC CD ⊥,CDPD D =,BC ∴⊥平面PCD ,//l BC ,l ∴⊥平面PCD ;(2)解: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直线DA ,DC ,DP 所在的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1PD AD ==,Q 为l 上的点,QB ,PB ∴1QP =,则(0D ,0,0),(1A ,0,0),(0C ,1,0),(0P ,0,1),(1B ,1,0),作//PQ AD ,则PQ 为平面PAD 与平面PBC 的交线为l ,取(1Q ,0,1),则(1DQ =,0,1),(1PB =,1,1)-,(0DC =,1,0), 设平面QCD 的法向量为(n a =,b ,)c ,则00n DC n DQ ⎧=⎪⎨=⎪⎩,∴00b a c =⎧⎨+=⎩,取1c =,可得(1n =-,0,1),cos n ∴<,6||||32n PB PB n PB >===,PB ∴与平面QCD . 【例2-2】(2020•北京)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为1BB 的中点. (Ⅰ)求证:1//BC 平面1AD E ;(Ⅰ)求直线1AA 与平面1AD E 所成角的正弦值.【分析】(Ⅰ)根据正方体的性质可证得11//BC AD ,再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证;(Ⅰ)解法一:以A 为原点,AD 、AB 、1AA 分别为x 、y 和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直线1AA 与平面1AD E 所成角为θ,先求出平面1AD E 的法向量m ,再利用sin |cos m θ=<,111|||||||m AA AA m AA >=以及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即可得解. 解法二: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a ,易知122AA DS a =,结合勾股定理和余弦定理可求得1cos EAD ∠=,再求得1111sin 2EAD SAD AE EAD =∠;设点1A 到平面1EAD 的距离为h ,根据等体积法111A EAD E AA D V V --=,可求出h 的值,设直线1AA 与平面1AD E 所成角为θ,则1sin hAA θ=,从而得解. 【解答】解:(Ⅰ)由正方体的性质可知,11//AB C D 中,且11AB C D =,∴四边形11ABC D 是平行四边形,11//BC AD ∴,又1BC ⊂/平面1AD E ,1AD ⊂平面1AD E ,1//BC ∴平面1AD E .(Ⅰ)解法一:以A 为原点,AD 、AB 、1AA 分别为x 、y 和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0A ,0,0),1(0A ,0,)a ,1(D a ,0,)a ,(0E ,a ,1)2a ,∴1(0,0,)AA a =,1(,0,)AD a a =,1(0,,)2AE a a =,设平面1AD E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100m AD m AE ⎧=⎪⎨=⎪⎩,即()01()02a x z a y z +=⎧⎪⎨+=⎪⎩, 令2z =,则2x =-,1y =-,∴(2m =-,1-,2),设直线1AA 与平面1AD E 所成角为θ,则sin |cos m θ=<,11122|||33||||m AA a AA a m AA >===,故直线1AA 与平面1AD 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 解法二: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a ,则1AD =,AE =,13ED a =,1212222AA DSa a a ==,由余弦定理知,222222111110 cos22225AD AE EDEADAD AE a a+-∠===1sin EAD∴∠=∴12111sin32EADS AD AE EAD a=∠=,设点1A到平面1EAD的距离为h,111A EAD E AA DV V--=,∴221132233h a a a=,43h a∴=,设直线1AA与平面1AD E所成角为θ,则1423sin23ahAA aθ===.故直线1AA与平面1AD E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跟踪训练2-1】(2020•山东)如图,四棱锥P 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PD⊥底面ABCD.设平面PAD与平面PBC的交线为l.(1)证明:l⊥平面PDC;(2)已知1PD AD==,Q为l上的点,求PB与平面QCD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分析】(1)过P在平面PAD内作直线//l AD,推得l为平面PAD和平面PBC的交线,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即可得证;(2)以D为坐标原点,直线DA,DC,DP所在的直线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设(0Q,m,1),运用向量法,求得平面QCD的法向量,结合向量的夹角公式,以及基本不等式可得所求最大值.【解答】解:(1)证明:过P在平面PAD内作直线//l AD,由//AD BC ,可得//l BC ,即l 为平面PAD 和平面PBC 的交线,PD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PD BC ∴⊥,又BC CD ⊥,CDPD D =,BC ∴⊥平面PCD ,//l BC ,l ∴⊥平面PCD ;(2)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直线DA ,DC ,DP 所在的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则(0D ,0,0),(1A ,0,0),(0C ,1,0),(0P ,0,1),(1B ,1,0), 设(Q m ,0,1)(0)m >,(DQ m =,0,1),(1PB =,1,1)-,(0DC =,1,0), 设平面QCD 的法向量为(n a =,b ,)c ,则00n DC n DQ ⎧=⎪⎨=⎪⎩,∴00b am c =⎧⎨+=⎩,取1c =,可得1(n m =-,0,1),cos n ∴<,211||||131n PBPB n PB m -->==+,PB ∴与平面QCD211111131m m m +++=++232611132m =++=+,当且仅当1m =取等号, PB ∴与平面QCD . 【名师指导】利用向量求线面角的2种方法(1)分别求出斜线和它所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2)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题型3 二面角【例3-1】(2020•江苏)在三棱锥A BCD -中,已知CB CD =,2BD =,O 为BD 的中点,AO ⊥平面BCD ,2AO =,E 为AC 中点.(1)求直线AB 与DE 所成角的余弦值; (2)若点F 在BC 上,满足14BF BC =,设二面角F DE C --的大小为θ,求sin θ的值.【分析】(1)由题意画出图形,连接OC ,由已知可得CO BD ⊥,以O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B ,OC ,OA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所用点的坐标,得到(1,0,2)AB =-,(1,1,1)DE =,设直线AB 与DE 所成角为α,由两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可得直线AB 与DE 所成角的余弦值; (2)由14BF BC =,得14BF BC =,设(F x ,y ,)z ,由向量等式求得3(4F ,12,0),进一步求出平面DEF 的一个法向量与平面DEC 的一个法向量,由两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求得cos θ,再由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求解sin θ.【解答】解:(1)如图,连接OC ,CB CD =,O 为BD 的中点,CO BD ∴⊥.以O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B ,OC ,OA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BD =,1OB OD ∴==,则2OC =.(1B ∴,0,0),(0A ,0,2),(0C ,2,0),(1D -,0,0),E 是AC 的中点,(0E ∴,1,1),∴(1,0,2)AB =-,(1,1,1)DE =.设直线AB 与DE 所成角为α,则||cos ||||14111AB DE AB DE α===++,即直线AB 与DE ; (2)14BF BC =,∴14BF BC =, 设(F x ,y ,)z ,则(1x -,y ,1)(4z =-,12,0),3(4F ∴,12,0).∴(1,1,1)DE =,71(,,0)42DF =,(1,2,0)DC =.设平面DEF 的一个法向量为111(,,)m x y z =,由11111071042m DE x y z m DF x y ⎧=++=⎪⎨=+=⎪⎩,取12x =-,得(2,7,5)m =--; 设平面DEC 的一个法向量为222(,,)n x y z =,由22222020n DE x y z n DC x y ⎧=++=⎪⎨=+=⎪⎩,取22x =-,得(2,1,1)n =-. |||cos |||||44925411mn m n θ∴===+++.sinθ∴=. 【例3-2】(2020•新课标Ⅰ)如图,D 为圆锥的顶点,O 是圆锥底面的圆心,AE 为底面直径,AE AD =.ABC ∆是底面的内接正三角形,P 为DO 上一点,PO =. (1)证明:PA ⊥平面PBC ; (2)求二面角B PC E --的余弦值.【分析】(1)设圆O 的半径为1,求出各线段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到PA PC ⊥,PA PB ⊥,进而得证;(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PBC 及平面PCE 的法向量,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1)不妨设圆O 的半径为1,1OA OB OC ===,2AE AD ==,AB BC AC ===,DO PO ==PA PB PC ===, 在PAC ∆中,222PA PC AC +=,故PA PC ⊥, 同理可得PA PB ⊥,又PBPC P =,故PA ⊥平面PBC ;(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有11,0),(,0),222B C P ,(0E ,1,0),故3131(3,0,0),(,,0),(,22BC CE CP =-==-, 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3031022m BC m CP x y z ⎧=-=⎪⎨=-=⎪⎩,可取(0,2,1)m =, 同理可求得平面PCE 的法向量为(2,n =--,故||25cos||||5m n m n θ==,即二面角B PC E --.【跟踪训练3-1】(2020•新课标Ⅰ)如图,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E ,F 分别在棱1DD ,1BB 上,且12DE ED =,12BF FB =. (1)证明:点1C 在平面AEF 内;(2)若2AB =,1AD =,13AA =,求二面角1A EF A --的正弦值.【分析】(1)在1AA 上取点M ,使得12A M AM =,连接EM ,1B M ,1EC ,1FC ,由已知证明四边形1B FAM 和四边形EDAM 都是平行四边形,可得1//AF MB ,且1AF MB =,//AD ME ,且AD ME =,进一步证明四边形11B C EM 为平行四边形,得到11//EC MB ,且11EC MB =,结合1//AF MB ,且1AF MB =,可得1//AF EC ,且1AF EC =,则四边形1AFC E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点1C 在平面AEF 内;(2)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以1C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11C D ,11C B ,1C C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求出平面AEF 的一个法向量与平面1A EF 的一个法向量,由两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可得二面角1A EF A --的余弦值,再由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求得二面角1A EF A --的正弦值. 【解答】(1)证明:在1AA 上取点M ,使得12A M AM =,连接EM ,1B M ,1EC ,1FC , 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有111////DD AA BB ,且111DD AA BB ==. 又12DE ED =,12A M AM =,12BF FB =,1DE AM FB ∴==.∴四边形1B FAM 和四边形EDAM 都是平行四边形.1//AF MB ∴,且1AF MB =,//AD ME ,且AD ME =.又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有11//AD B C ,且11AD B C =, 11//B C ME ∴且11B C ME =,则四边形11B C EM 为平行四边形, 11//EC MB ∴,且11EC MB =,又1//AF MB ,且1AF MB =,1//AF EC ∴,且1AF EC =,则四边形1AFC E 为平行四边形,∴点1C 在平面AEF 内;(2)解: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以1C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11C D ,11C B ,1C C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AB =,1AD =,13AA =,12DE ED =,12BF FB =,(2A ∴,1,3),(2E ,0,2),(0F ,1,1),1(2A ,1,0),则(2,1,1)EF =--,(0,1,1)AE =--,1(0,1,2)A E =-. 设平面AEF 的一个法向量为1111(,,)n x y z =.则1111111200n EF x y z n AE y z ⎧=-+-=⎪⎨=--=⎪⎩,取11x =,得1(1,1,1)n =-; 设平面1A EF 的一个法向量为2222(,,)n x y z =.则222221222020n EF x y z n A E y z ⎧=-+-=⎪⎨=-+=⎪⎩,取21x =,得2(1,4,2)n =. 1212127cos ,||||321n n nn n n ∴<>===. 设二面角1A EF A --为θ,则sin θ==. ∴二面角1A EF A --.【跟踪训练3-2】(2019•天津)如图,AE ⊥平面ABCD ,//CF AE ,//AD BC ,AD AB ⊥,1AB AD ==,2AE BC ==.(Ⅰ)求证://BF 平面ADE ;(Ⅰ)求直线CE 与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弦值;(Ⅰ)若二面角E BD F --的余弦值为13,求线段CF 的长.【分析】(Ⅰ)以A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AB ,AD ,AE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得A ,B ,C ,D ,E 的坐标,设(0)CF h h =>,得(1F ,2,)h .可得(1,0,0)AB =是平面ADE 的法向量,再求出(0,2,)BF h =,由0BF AB =,且直线BF ⊂/平面ADE ,得//BF 平面ADE ;(Ⅰ)求出(1,2,2)CE =--,再求出平面BDE 的法向量,利用数量积求夹角公式得直线CE 与平面BDE 所成角的余弦值,进一步得到直线CE 与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弦值;(Ⅰ)求出平面BDF 的法向量,由两平面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3列式求线段CF 的长.【解答】(Ⅰ)证明:以A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AB ,AD ,AE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得(0A ,0,0),(1B ,0,0),(1C ,2,0),(0D ,1,0),(0E ,0,2). 设(0)CF h h =>,则(1F ,2,)h .则(1,0,0)AB =是平面ADE 的法向量,又(0,2,)BF h =,可得0BF AB =. 又直线BF ⊂/平面ADE ,//BF ∴平面ADE ;(Ⅰ)解:依题意,(1,1,0)BD =-,(1,0,2)BE =-,(1,2,2)CE =--. 设(,,)n x y z =为平面BDE 的法向量,则020n BD x y n BE x z ⎧=-+=⎪⎨=-+=⎪⎩,令1z =,得(2,2,1)n =. 4cos ,9||||CE n CE n CE n ∴<>==-.∴直线CE 与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9; (Ⅰ)解:设(,,)m x y z =为平面BDF 的法向量, 则020m BD x y m BF y hz ⎧=-+=⎪⎨=+=⎪⎩,取1y =,可得2(1,1,)m h =-,由题意,2|4|||1|cos ,|||||332m n m n m n -<>===⨯,解得87h =. 经检验,符合题意.∴线段CF 的长为87.【跟踪训练3-3】(2019•新课标Ⅰ)如图,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底面是菱形,14AA =,2AB =,60BAD ∠=︒,E,M ,N 分别是BC ,1BB ,1A D 的中点.(1)证明://MN 平面1C DE ; (2)求二面角1A MA N --的正弦值.【分析】(1)过N 作NH AD ⊥,证明//NM BH ,再证明//BH DE ,可得//NM DE ,再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可得//MN 平面1C DE ;(2)以D 为坐标原点,以垂直于DC 得直线为x 轴,以DC 所在直线为y 轴,以1DD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求出平面1A MN 与平面1MAA 的一个法向量,由两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可得二面角1A MA N --的正弦值.【解答】(1)证明:如图,过N 作NH AD ⊥,则1//NH AA ,且112NH AA =, 又1//MB AA ,112MB AA =,∴四边形NMBH 为平行四边形,则//NM BH , 由1//NH AA ,N 为1A D 中点,得H 为AD 中点,而E 为BC 中点, //BE DH ∴,BE DH =,则四边形BEDH 为平行四边形,则//BH DE , //NM DE ∴,NM ⊂/平面1C DE ,DE ⊂平面1C DE ,//MN ∴平面1C DE ;(2)解:以D 为坐标原点,以垂直于DC 得直线为x 轴,以DC 所在直线为y 轴,以1DD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N 12-,2),M ,1,2),1A ,1-,4), 33(,0)2NM =,131(,2)2NA =-, 设平面1A MN 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y z =,由133022312022m NM y m NA y z ⎧=+=⎪⎪⎨⎪=-+=⎪⎩,取x (3,1,1)m =--, 又平面1MAA 的一个法向量为(1,0,0)n =,3cos ,||||5m n m n m n ∴<>===.∴二面角1A MA N --.【名师指导】利用空间向量计算二面角大小的常用方法(1)找法向量:分别求出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但要注意结合实际图形判断所求角的大小.(2)找与棱垂直的方向向量: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找到与棱垂直且以垂足为起点的两个向量,则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题型4 求空间距离【例4-1】(2019•新课标Ⅰ)如图,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底面是菱形,14AA =,2AB =,60BAD ∠=︒,E ,M ,N 分别是BC ,1BB ,1A D 的中点.(1)证明://MN 平面1C DE ; (2)求点C 到平面1C DE 的距离.【分析】法一:(1)连结1B C ,ME ,推导出四边形MNDE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MN ED ,由此能证明//MN 平面1C DE . (2)过C 作1C E 的垂线,垂足为H ,推导出DE BC ⊥,1DE C C ⊥,从而DE ⊥平面1C CE ,DE CH ⊥,进而CH ⊥平面1C DE ,故CH 的长即为C 到平面1C DE 的距离,由此能求出点C 到平面1C DE 的距离. 法二:(1)以D 为原点,DA 为x 轴,DE 为y 轴,1DD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证明//MN 平面1C DE .(2)求出(1DC =-0),平面1C DE 的法向量(4n =,0,1),利用向量法能求出点C 到平面1C DE 的距离.【解答】解法一:证明:(1)连结1B C ,ME ,M ,E 分别是1BB ,BC 的中点,1//ME B C ∴,又N 为1A D 的中点,112ND A D ∴=, 由题设知11//A B DC =,11//B C A D =∴,//ME ND =∴,∴四边形MNDE 是平行四边形,//MN ED ,又MN ⊂/平面1C DE ,//MN ∴平面1C DE .解:(2)过C 作1C E 的垂线,垂足为H , 由已知可得DE BC ⊥,1DE C C ⊥,DE ∴⊥平面1C CE ,故DE CH ⊥,CH ∴⊥平面1C DE ,故CH 的长即为C 到平面1C DE 的距离,由已知可得1CE =,14CC =,1C E ∴=,故CH =,∴点C 到平面1C DE 解法二:证明:(1)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底面是菱形,14AA =,2AB =,60BAD ∠=︒,E ,M ,N 分别是BC ,1BB ,1A D 的中点. 1DD ∴⊥平面ABCD ,DE AD ⊥,以D 为原点,DA 为x 轴,DE 为y 轴,1DD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1M 2),(1N ,0,2),(0D ,0,0),(0E 0),1(1C -4),(0MN =,0),1(DC =-,(0,DE =,设平面1C DE 的法向量(n x =,y ,)z ,则14030n DC x z n DE y ⎧=-++=⎪⎨==⎪⎩,取1z =,得(4n =,0,1),0MN n =,MN ⊂/平面1C DE ,//MN ∴平面1C DE .解:(2)(1C -0),(1DC =-0),平面1C DE 的法向量(4n =,0,1),∴点C 到平面1C DE 的距离:||||17DC n d n ==.【跟踪训练4-1】(2020•梅州二模)如图,PAD ∆中,90PDA ∠=︒,2DP DA ==,B ,C 分别是PA ,PD 的中点,将PBC ∆沿BC 折起,连结PA ,PD ,得到多面体PABCD .(1)证明:在多面体PABCD 中,BC PD ⊥;(2)在多面体PABCD 中,当PA B 到平面PAD 的距离.【分析】(1)推导出BC CD ⊥,BC PC ⊥,得到BC ⊥平面PCD ,由此能证明BC PD ⊥.(2)推导出PC ⊥平面ABCD ,以C 为原点,CB 为x 轴,CD 为y 轴,CP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求出点B 到平面PAD 的距离.【解答】解:(1)证明:PAD ∆中,90PDA ∠=︒,2DP DA ==,B ,C 分别是PA ,PD 的中点, 将PBC ∆沿BC 折起,连结PA ,PD ,得到多面体PABCD .BC CD ∴⊥,BC PC ⊥,CD PC C =,BC ∴⊥平面PCD ,PD ⊂平面PCD ,∴在多面体PABCD 中,BC PD ⊥.(2)由(1)得BC ⊥平面PCD ,又PC ⊂平面PCD ,BC PC ∴⊥,PAD ∆中,90PDA ∠=︒,2DP DA ==,B ,C 分别是PA ,PD 的中点,PA =AC ∴=222PC AC PA ∴+=,PC AC ∴⊥, AC BC C =,PC ∴⊥平面ABCD ,以C 为原点,CB 为x 轴,CD 为y 轴,CP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B ,0,0),(0P ,0,1),(2A ,1,0),(0D ,1,0),(1PB =,0,1)-,(2PA =,1,1)-,(0PD =,1,1)-,设平面PAD 的法向量(n x =,y ,)z ,则200n PA x y z n PD y z ⎧=+-=⎪⎨=-=⎪⎩,取1y =,得(0n =,1,1),∴点B 到平面PAD 的距离为:||1||22PB n d n ===⨯.【名师指导】求点面距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1)作点到面的垂线,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2)等体积法.(3)向量法.其中向量法在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规则图形中较简便.。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n
O
a
A

n
a
B
(3)二面角
(0, ]
设m、分别是平面 n a、b的法向量,二面角a l b的大 m n mn 小为,则cos = 或cos = . | m|| n| | m|| n|
n
a
A
O
m

n
l
B
P
m
b
2.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1)点到直线的距离
P
b
d
N
M
a
l
d PM sin PMN | b | 1 cos 2 a, b
(2)点到平面的距离
P
d
a
n
H
Q
d PH PQ cos PQ, n
PQ n n
(3)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n
A1
D1
b
B1
C1
d
A
D
C
a
B
d AA1 AC1 cos AC1 , n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0, ] 2
设a、分别是直线 b a、b的方向向量, 是直线a、b所成 ab 的角,则cos cos a, b . | a||b|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0, ] 2
设a是直线a的方向向量, n是平面a的法向量, 为直线 an a与平面a 所成的角,则sin cos a,n . | a|| n|
AC1 n |n|
《空间角、空间距离》
复相关的重要定理: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
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a Q c
a

立体几何第三课用传统方法求距离和角度

立体几何第三课用传统方法求距离和角度

DBA C α立体几何第三课 §用传统方法求距离和角度一、知识点1.空间中各种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2,0(π。

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一般方法是通过平行移动直线,把异面问题转化为共面问题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①作平行四边形对边; ②作三角形中位线;(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2,0[π。

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用的是射影转化法。

具体步骤如下:①找过斜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②连结垂足和斜足,得出斜线在平面的射影,确定出所求的角; ③把该角置于三角形中计算。

注: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它和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的最小角,即若θ为线面角,α为斜线与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则有αθ≤; (3)二面角的范围是],0(π,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常有三种方法①定义法:在棱上任取一点,过这点在两个平面内分别引棱的垂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②三垂线法:自二面角的一个面上一点向另一面引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得到棱上的点(即垂足),斜足与面上一点连线和斜足与垂足连线所夹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③射影面积法:θcos ⋅='S S (S 为原斜面面积,S '为射影面积,θ为斜面与射影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2.空间的距离求距离的重点在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和两个平面的距离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转化成另外一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点P到平面α的距离为点P到平面α的垂线段的长. 常用求法①作出点P到平面的垂线后求出垂线段的长,“一找二证三求”;②等体积法锥体体积:Sh V 31=(S 为底面积,h 为高)二、例题1、已知ABCD 是矩形,PA ⊥平面ABCD ,2AB =,4PA AD ==,E 为BC 的中点.(1)求证:DE ⊥平面PAE ;(2)求直线DP 与平面PAE 所成的角. 例题1证明:在ADE ∆中,222AD AE DE =+,∴AE DE ⊥∵PA ⊥平面ABCD ,DE ⊂平面ABCD ,∴PA DE ⊥又PA AE A ⋂=,∴DE ⊥平面PAE (2)DPE ∠为DP 与平面PAE 所成的角在Rt PAD ∆,42PD =,在Rt DCE ∆中,22DE =在Rt DEP ∆中,2PD DE =,∴030DPE ∠=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060DAB ∠=且边长为a 的菱形,侧面PAD 是等边三角形,且平面PAD 垂直于底面ABCD .(1)若G 为AD 的中点,求证:BG ⊥平面PAD ;(2)求证:AD PB ⊥;(3)求二面角A BC P --例题2证明:(1)ABD ∆为等边三角形且G 为AD 的中点,∴BG AD ⊥又平面PAD ⊥平面ABCD ,∴BG ⊥平面PAD (2)PAD 是等边三角形且G 为AD 的中点,∴AD PG ⊥且AD BG ⊥,PG BG G ⋂=,∴AD ⊥平面PBG ,PB ⊂平面PBG ,∴AD PB ⊥(3)由AD PB ⊥,AD ∥BC ,∴BC PB ⊥又BG AD ⊥,AD ∥BC ,∴BG BC ⊥∴PBG ∠为二面角A BC P --的平面角 在Rt PBG ∆中,PG BG =,∴045PBG ∠=3、如图,四面体ABCD 中,O 、E 分别是BD 、BC 的中点, 2, 2.CA CB CD BD AB AD ======(I )求证:AO ⊥平面BCD ;(II )求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III )求点E 到平面ACD 的距离。

2025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之 空间角和空间距离

2025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讲义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之 空间角和空间距离

形,则在正四棱柱 ABCD - A 1 B 1 C 1 D 1中,异面直线 AK 和 LM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
D )
A. 30°
B. 45°
C. 60°
D. 90°
[解析] 根据题意还原正四棱柱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取 AA 1的中点 G ,连接 KG ,
则有 KG ∥ LM ,所以∠ AKG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 AK 和 LM 所成的角.由题知 AG =
A 1 C 1=5, BC 1=4 2 ,所以 cos
52 +52 −(4 2)2
9
1
∠ BA 1 C 1=
= < ,所以60°<
2×5×5
25
2
∠ BA 1 C 1<90°,则过点 D 1作直线 l ,与直线 A 1 B , AC 所成的角均为60°,即过一
点作直线,使之与同一平面上夹角大于60°的锐角的两边所在直线所成的角均成
2 z -1=0的交线,试写出直线 l 的一个方向向量 (2,2,1)
的余弦值为
65
9
.

,直线 l 与平面α所成角
[解析] 由平面α的方程为 x +2 y -2 z +1=0,可得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 n =(1,
⑫ [0, ] ,二面角的
2
n1,n2>|.
范围是⑬

[0,π] .

易错警示
1. 线面角θ与向量夹角< a , n >的关系
π
2
π
2
如图1(1),θ=< a , n >- ;如图1(2),θ= -< a , n >.
图1
2. 二面角θ与两平面法向量夹角< n 1, n 2>的关系
图2(2)(4)中θ=π-< n 1, n 2>;图2(1)(3)中θ=< n 1, n 2>.

空间几何中的角度与距离计算

空间几何中的角度与距离计算

空间几何中的角度与距离计算在空间几何中,角度与距离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正确计算角度和距离,我们能够准确描述和分析物体的位置、运动以及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空间几何中常用的角度计算方法和距离计算方法。

一、角度计算在空间几何中,角度是表示物体之间相对方向关系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角度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 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计算三角形内角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空间几何中,如果已知三点的坐标,可以通过余弦定理计算出这三个点所形成的夹角。

余弦定理的公式如下:cos A = (b² + c² - a²) / (2bc)其中,A为夹角的大小,a、b、c为夹角对应的边长。

2. 矢量法矢量法是一种基于向量运算的角度计算方法。

通过将空间中的两个向量进行运算,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夹角。

常见的向量法角度计算包括点乘法和叉乘法。

(1)点乘法:两个向量的点乘结果等于它们的模长相乘再乘以它们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可以通过点乘法计算向量之间的夹角。

(2)叉乘法:两个向量的叉乘结果等于它们的模长相乘再乘以它们之间的夹角的正弦值。

可以通过叉乘法计算向量之间的夹角。

3. 三角函数在空间几何中,三角函数也是用于角度计算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正弦、余弦和正切等三角函数的运算,可以计算出角度的大小。

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需要先将坐标系进行转换,然后根据坐标的数值,利用相应的三角函数公式进行计算。

二、距离计算在空间几何中,距离是表示物体之间远近程度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距离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 欧几里得距离欧几里得距离是空间几何中最常用的距离计算方法。

对于二维或三维空间中的两个点,欧几里得距离可以通过计算它们在各坐标轴上的差值的平方和再开方的方式得到。

欧几里得距离的公式如下:d = √[(x₂-x₁)² + (y₂-y₁)² + (z₂-z₁)²]其中,d为距离,(x₁, y₁, z₁)和(x₂, y₂, z₂)分别为两个点的坐标。

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

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

由△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 PN⊥AD. 由 DC⊥AD,BC∥AD,BC=12AD,N 是 AD 的中点得 BN⊥AD.所以 AD⊥平面 PBN. 由 BC∥AD 得 BC⊥平面 PBN, 则平面 PBC⊥平面 PBN. 过点 Q 作 PB 的垂线, 垂足为 H,连接 MH,易知 QH⊥平面 PBC, 所以 MH 是 MQ 在平面 PBC 上的射影, 所以∠QMH 是直线 CE 与平面 PBC 所成的角.
令 y=1,则 n=(0,1,-1),
BF=1,EPPF=2,所以 EP=233,设 D 到面 PEA 的距离为 d,
因为 VA-EDP=VD-AEP,即13·AD·S△EDP=13·d·S△AEP,所以 d=
AD·S△EDP= S△AEP

3 3

33× 2
2 2.
【通法指导】 诚如上文所说,求点面距问题可以采用等积转换和向量 法求解,除此之外个别问题也可采用垂面法(利用面面垂直性 质定理)和等价转移法(利用线面平行)求解.当然,一些求几 何体体积问题,也是对点面距问题的相应考查.
因为A→P=-1,2
3
3,1,A→E=(-1,0,1)

所以xy==z0,, 令 z=1,则 n=(1,0,1). 因为D→A=(1,0,0),
所以
D
到面
APE
的距离为
d=|D→|An·|n|=
|1| = 2
2 2.
解法二:由(1)知,AD⊥平面 BFED,所以 AD⊥EP,
AD⊥ED.又因为 EP⊥ED,所以 EP⊥平面 ADE.BD= 3,
【题型分析】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B∥CD,AD=DC=CB=1, ∠BCD=120°,四边形 BFED 为矩形,平面 BFED⊥平面 ABCD,BF=1.

(整理)空间角与距离和空间向量

(整理)空间角与距离和空间向量

空间角与距离和空间向量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都化归为平面几何中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过平移的变换手段化归,具体途径有:中位线、补形法等。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通过作直线射影的作图法得到。

化归为平面角的度量,化归途径有:定义法,三垂线定理法,棱的垂面法及面积射影法。

距离:异面直线的距离,点面距离,线面距离及面面距离。

异面直线的距离:除求公垂线段长度外,通常化归为线面距离和面面距离。

ABC所成的角的距离为()2,AB PA ==所成的锐二面角θ的大小;在空间,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与向量数乘运算是平面向量运算的推广. ()a b a b λλλ+=+.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如果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的向量.任意两个向量总是共面的.,满足等式OPOA ta =+.其中向量的方向向量.p 与向量,a b 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对件是存在有yMB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O ,有OP OM =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c .,,a b c 都叫做基向量.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y 、z , 使 OP zOC (这里隐含x +)3c 用A AM M =+Q Q 即证.4.两个向量的数量积(1)向量,a b 的数量积cos ;b a b a b =(2)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①cos a e a a e =(是单位向量);②a b ⊥⇔22aa=.(3)向量的数量积满足如下运算律:①交换律:a b b ⋅=⋅②与实数相乘的结合律(a λ⋅()a b ⋅=()a b λ⋅; ③分配律:()a b c a c ⋅++⋅. 注: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a b c a b c ⋅⋅≠⋅⋅5.如果空间的一个基底的三个基向量互相垂直,且长都为1,则这个基底叫做单位正交基底,和一个单位正交基底,如图,以点O 为原点,分别以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三条数轴:x 轴、y 轴、z 轴,它们都叫做坐标轴,这时我们说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有序实数.对于空间任一点A ,对应一个向量OA xi y j z =++k ,即点A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12(,,b b ①112(,a b a b a +=±a ∥()b a b R λλ⇔=∈2a a a a=⋅=+a a a a⇒=⋅)2322212322bbbaa++⋅+(AB AB AB x=⋅=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α,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①利用法向量可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定理:如图,设|||AB nn⋅.②利用法向量可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理:设,m n分别是二面角lαβ--中平面则,m n所成的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大小.||||m n或cos||||m narcm nπ⋅-(m,n为平面sin||||AB marcAB m⋅(m为平面α的法向量||n(12,l l的公垂向量为n实质是CD在公垂向量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b=(2,0,m)137((D)1362. 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6(D)3OA=a,OB=b,OC三点共线的条件是()锐角三角形(D)不确定、=0,n b⋅=0是n为平面α 的例66. 设a b法向量的(充分条件(B)充要条件(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B C D这四个点是否共面__________.(1,0,1),(4,4,6),(2,2,3),(10,14,17)例70. 如图直角梯形,O A=AB=1,SO⊥平轴建立直角坐标系O-xyz.满足(1,,),=⊥n p q n满足且k=⊥⊥k r s k SC k OB(1,,)(注:⑶只要求写出答案)数学基础知识与典型例题(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的几何体)答案2(3)300例51. A 例52.B 例53B例54.B例55.C 例56.A例57. (1)450(2)2例58. 75 0或1650 例59. 作点A 关于αβ、的对称点A 1,A 2,A 1A 2的长度即为所求最短距离.例60. 解:以11B A 为x 轴,11D A 为y 轴,A A 1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1)设E 是BD 的中点, P —ABCD 是正四棱锥,∴ABCD PE ⊥又2,AB PA = ∴2=PE ∴)4,1,1(P ∴ 11(2,2,0),(1,1,2)B D AP =-=∴ 110B D AP ⋅=即11PA B D ⊥ (2)设平面PAD 的法向量是(,,)mx y z =,(0,2,0),(1,1,2)AD AP ==∴02,0=+=z x y , 取1=z 得(2,0,1)m =-,又平面11BDD B 的法向量是(1,1,0)n =,∴10cos ,m n m n m n⋅<>==-∴θ=3)1(2,0,2)B A =-, ∴1B 到平面PAD 的距离16B A m d m⋅==例61.B 例62.A 例63.B 例64.D 例65.C 例66.C 例67.163或-11 例68.10 例69. 是例70. 解:⑴如图所示:C (2,0,0),S (0,0,1),O (0,0,0),B (1,1,0)(2,0,1),(1,1,0)cos ,52SC OB SC OB α∴=-=∴<>===⋅⑵①(1,1,1),(1,1,0)SBCB n SBC =-=-⊥,,1010,:1,2,(1,1,2)n SB n CB n SB p q n CB p p q n ∴⊥⊥∴⋅=+-=∴⋅=-+===∴=解得②SOE BC E BC OE O 面则于作过⊥⊥,,SAB SOE ⊥∴,,,,2,SE O OH SE H OH SBC OA CB F OF FH OFH ⊥⊥=∠又两面交于过作于则延长与交于则连则为所求,3sin 2SO OE OE SE OH SE ββ⋅=∴===又③k 的坐标为()1,1,2-;36=OH。

向量法求解空间距离与空间角

向量法求解空间距离与空间角

向量法求解空间距离与空间角要求能掌握用向量法解决空间距离与空间角问题。

一、 空间向量与空间距离由向量的数量积||||cos AB b AB b θ⋅=⋅可知,向量AB 在向量b (直线l 的方向向量)方向上的射影(投影)是||cos ||AB b AB b θ⋅=,也就是说向量AB 在向量b (直线l 的方向向量)方向上的射影(投影)是线段AB 在直线l 上射影线段的长。

1、 点面距离公式: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P 是平面α外一点,点M 为平面α内任一点,则P 到平面α的距离d 就是MP在向量n 方向上射影的绝对值,即||||n MP d n ⋅=。

2、 线面距离公式: 平面α∥直线l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P ∈直线l ,点M 为平面α内一点,则直线l 与平面α的距离d 就是MP 在向量n 方向上射影的绝对值,即||||n MP d n ⋅=。

3、 面面距离公式:平面α∥平面β,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点M 为平面α内一点,点P 为β平面β内一点,则平面α与平面β的距离d就是MP 在向量n 方向上射影的绝对值,即||||n MP d n ⋅=。

4、向量法求解距离问题的步骤: ① 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 将相应线段及平面的法线等用向量或坐标表示出来; ③ 利用向量的相应距离公式求解。

5、典例评析: 例1、(03广东)已知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B=1,AA 1=2,点E 是CC 1的中点,F 是BD 1中点。

(1)证明:EF 是BD 1与CC 1的公垂线; (2)求点D 1到面BDE 的距离。

二、 空间向量与空间的角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m 、n,其向量的夹角为θ,直线a 、b 的所成的角为α,(0,]2πα∈,则||cos |cos |||||m n m n αθ⋅== ,即||cos ||||m n arc m n α⋅=。

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计算方法

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计算方法

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计算方法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其重点研究的是三维空间中点、线、面和体之间的关系。

在立体几何中,空间角和空间距离是非常关键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计算方法。

一、空间角的概念与计算方法1. 空间角的概念空间角指的是由两个非共面向量所张成的角度,在立体几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空间角的大小是依据两个向量的夹角计算得来的。

2. 空间角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空间角时,我们首先需要求出两个向量的点积。

设向量a=(a1,a2,a3)和向量b=(b1,b2,b3),则它们的点积为a*b=a1b1+a2b2+a3b3。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来计算角度,即cosθ=(a*b)/(|a||b|),其中|a|和|b|分别表示向量a和向量b的模长,θ表示向量a和向量b之间的夹角。

二、空间距离的概念与计算方法1. 空间距离的概念空间距离指的是三维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也是立体几何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概念。

2. 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借助勾股定理来计算空间距离。

设点A(x1,y1,z1)和点B(x2,y2,z2)是三维空间中的两个点,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则d=sqrt((x2-x1)^2+(y2-y1)^2+(z2-z1)^2)。

三、空间角和空间距离的应用空间角和空间距离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计算棱台的侧面积、计算四面体内切圆半径、求解圆锥截面面积等问题中,我们都需要用到空间角和空间距离的知识。

比如,在计算棱台的侧面积时,我们需要首先求出两条棱所在的平面之间的空间角,然后根据棱长和计算出的角度,就可以快速计算出棱台的侧面积。

在计算四面体内切圆半径时,我们需要先计算出四面体各面的法线向量,然后根据法线向量计算面上的角度,最后用勾股定理求出四面体内切圆的半径。

在求解圆锥截面面积时,我们需要用到空间角和空间距离的知识,以找出圆锥截面的边界和计算截面的面积。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向量方法是利用向量的性质和运算,来求解空间角和距离的方法。

在几何学中,向量可以用来表示位置、方向和大小,因此可以通过向量的定义和运算来求解空间角和距离。

一、空间角的求解空间角是指两个平面或者两个直线之间的夹角。

我们可以通过向量的点积来求解空间角。

对于两个平面,可以先求出它们的法向量,然后计算法向量的夹角即可得到空间角。

设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n1和n2,则它们的夹角θ为:θ = arccos((n1·n2) / (,n1,n2,))其中,·表示向量的点积,n1,和,n2,分别表示向量n1和n2的模。

对于两个直线,可以先求出它们的方向向量,然后计算方向向量的夹角即可得到空间角。

设两个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为u和v,则它们的夹角θ为:θ = arccos((u·v) / (,u,v,))其中,·表示向量的点积,u,和,v,分别表示向量u和v的模。

二、距离的求解距离是指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长度。

我们可以通过向量的运算来求解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

设空间中两个点A(x1,y1,z1)和B(x2,y2,z2),则点A到点B的距离d为:d=,AB,=√((x2-x1)²+(y2-y1)²+(z2-z1)²)其中,AB,表示向量AB的模,即两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向量方法求解空间角和距离的步骤如下:1.对于求解空间角,先计算出两个平面或者两个直线的法向量或方向向量。

2.根据向量的点积定义,计算法向量或方向向量的点积。

3.根据向量的模定义,计算法向量或方向向量的模。

4.将点积和模代入空间角的计算公式,求解空间角。

5.对于求解距离,先计算出两个点的坐标。

6.根据向量的运算规则,计算两个坐标点之间的差向量。

7.根据向量的模定义,计算差向量的模,即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向量方法求解空间角和距离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并且适用于各种空间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角及空间距离的计算
1.异面直线所成角:使异面直线平移后相交形成的夹角,通常在在两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上取一点,
过该点作另一条直线平行线,
2. 斜线与平面成成的角:斜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成的角。

如图:PA 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A
为斜足,O 为垂足,OA 叫斜线PA 在平面α上射影,PAO ∠为线面角。

3.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形成的图形,如图为二面角l αβ--,二面角的大小
指的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

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且角的两边与二面角的棱垂直 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求二面角的大小的关键点是:
①明确构成二面角两个半平面和棱; ②明确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哪个?
而要想明确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是看该角的两边是否都和棱垂直。

(求空间角的三个步骤是“一
找”、“二证”、“三计算”)
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指夹在两异面直线之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

如图PQ 是两异面直线间的
距离 (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是唯一的,指与两异面直线垂直且相交的直线)
5.点到平面的距离:指该点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的连线段的长度。

如图:O 为P 在平面α上的射影,
线段OP 的长度为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
长方体的“一角”模型
在三棱锥P ABC -中,,,PA PB PB PC PC PA ⊥⊥⊥,且,,PA a PB b PC c ===. ①以P 为公共点的三个面两两垂直; ③P 在底面ABC 的射影是△ABC 的垂心
----,,l OA OB l OA l OB l AOB αβαβαβ⊂⊂⊥⊥∠如图:在二面角中,O 棱上一点,,,
的平面角。

且则为二面角
a b ''︒︒如图:直线a 与b 异面,b//b ,直线a 与直线b 的夹角为两异
面直线与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取值范围是(0,90]
求法通常有:定义法和等体积法
等体积法:就是将点到平面的距离看成是 三棱锥的一个高。

如图在三棱锥V ABC -中有:
S ABC A SBC B SAC C SAB V V V V ----===
P
C
B
A
c
b
a
④三棱锥P ABC -的高
h =

.111h 12
222c b a ++= 证:设直线AH 交BC 于D 点,由于H 点一定在△ABC 内部,所以D 点一定在BC 上,连结PD.
在△PAD 中,
PH =
=
⑤体积:1
6
V abc =
;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