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3374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7.png)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培养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4.通过学习恐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课文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2.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并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教材,以及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40分钟)
1.引入: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教师通过PPT介绍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你觉得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4.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进行小组展示。
第二课时:图书馆研究和学习(40分钟)
1.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7a4e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d.png)
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前言恐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研究对象,古代文明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恐龙的神话传说。
本次教案将会以恐龙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恐龙的认知,并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人类与恐龙的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理解不同文化中人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3.分析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与生命的关系。
4.提高学生表达与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课文:《望海潮·东篱乐府》教学重点:1.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理解不同文化中人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教学难点:1.分析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与生命的关系。
2.提高学生表达与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时间:10分钟)教师播放关于恐龙的基本知识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分组探究(时间: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化中与恐龙相关的内容(如中国神话中的恐龙、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等),并分析其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第三步:课文解读(时间:30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万里望穹窿,百泉朝海流”来描述恐龙的磅礴与雄浑。
第四步:思考与讨论(时间:20分钟)教师发放讨论问题,并引导学生交流答案,探讨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与生命的关系。
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作品中的恐龙形象是怎样的?2.诗人如何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恐龙的磅礴与雄浑?3.诗人想要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4.人类与恐龙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五步:个人体会(时间:10分钟)学生回顾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并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讲解。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望海潮·东篱乐府》的读后感,探究恐龙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
2.收集有关恐龙文化的资料,并撰写一篇与之相关的报道。
教学后记通过本次课程,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并在探讨恐龙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了人类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4dc4092b160b4e767fcf52.png)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科普文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为什么南极这么冷会有恐龙化石?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约2分钟)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多,大家都知道他们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但是为什么在冰冷的南极会出现恐龙化石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字词环节(3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研读课文(25分钟)1、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文,作为科普文章,它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的特点,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注意按图索骥理清顺序;根据材料进行正确的推断。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29044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b.png)
7.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3.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成员可补充或提问,形成课堂互动。
4.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学会珍惜当下,努力求知。
4.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学会在集体中成长、进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但对科普文章的阅读与理解相对较弱。他们对恐龙这一神秘生物充满好奇,但在相关知识方面掌握不足。《恐龙无处不有》这一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恐龙世界。在此学情下,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体现良好的学习态度。
2.内容充实,有独到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恐龙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恐龙的生活年代、分类等。
3.提问:“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它们在地球上留下了哪些痕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引出本课课题《恐龙无处不有》,并告知学生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揭示恐龙灭绝的奥秘。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fdcc4bb84ae45c3a358c0b.png)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过程】一、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提示”。
2.朗读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与恐龙谜案有关,但两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说明对象是否都是恐龙呢?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篇短文。
读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遗骸( )蟾( )蜍( ) 褶( )皱鸟臀目()两栖( )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导引:讨论一: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讨论时要注意不要把阅读简单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首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为答案的备选项进行比较。
)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
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提示: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理清文章思路导引: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2850137e21af45b307a8ee.png)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事物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如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分析说明方法作用、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说明文打好了基础。
八下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这类文体,学生初读课文,往往会感到知识纷至沓来,一时难以应付,理解上有困难。
事理说明文的事理比较抽象,要理清说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本文层层推进,逻辑链条严密,学生在前一课已有所认识,本课可继续深化,引导学生自主梳理。
3.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文意在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
读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
本文展现出科学思考方法的强大力量,富有理趣和思想之美。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趣”和“美”,帮助他们体认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研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研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评价任务】(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针对目标1(1)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出关键语句,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问题引领: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最后证明了什么样的理论?针对目标2(1)作者自己提出“大陆漂移说”时是否百分百的肯定?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假说成立的?研读7-14小节。
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5f52c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4.png)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其一,本篇文章大标题为《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两篇科普短文都选自阿西莫夫晚年所著《新疆域》,且同属于“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在内容上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设置《恐龙无处不有》为教读课文,并用所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初看题目会误以为本文要追述亿万年前恐龙遍布全球的盛况,但读完文章以后才会明白,本文是用“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这是一篇具有科普性质、关联两个学科的说明文。
具体说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是生物学领域,“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领域,通过文章第一段的理论奠基,达成了对“板块构造理论”这一说明对象的证明。
二、学情分析本阶段学生已有学习事物型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说明对象和方法的学习可以按照常规处理。
但是本单元的说明文均为事理型说明文,都是科学家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经过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科学事实,从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形成科学假说,再将自己的观点加以检验,最终达成科学认识。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可以抓住“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尤其是可以注意结合课文的阅读来体会科学方法,领略科学精神实质,在教学实际中灵活处理。
同时也要关注“科学小品”这一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充分感知说明文的写法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点: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2.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2.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五、教学方法和工具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PPT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知识竞赛:你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生活年代、地域、习性、类别、繁殖特点等)师:根据他们刚才的讲解,所以恐龙主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气候带?为什么我们的课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朗读课文前三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43afeae87101f69e3195f6.png)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初次看到题目《恐龙无处不在》,你会觉得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什么?它会涉及哪些问题?二、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要向我们说明什么?1、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读读课文。
课文前,几个注意的字词说一下2、读课文,回答:作者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要向我们说明什么?3、那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就是?(“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4、为什么南极看到恐龙的化石会想到大陆在漂移呢?如果是你,你会这样想吗?科学家面对这种情况就提了两个问题:“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第6、7段: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版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体会动词:拉开、挤压、缓慢地俯冲、驮着、汇聚。
这一连串的动词,可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非常直观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上来,根据这些动词,拿桌上的书本当道具来演示板块和大陆的运动。
《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d16b5af48d7c1c709a1453e.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介绍了恐龙和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征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可以完成生字词的积累和文章内容的简单梳理。
经过八年级上期的事物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为学习事理说明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本文蕴含的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
同时,学生知道说明顺序却难以叙述清楚说明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流逝、携带、劫难、致密、天衣无缝”等词语。
2.了解作家作品,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
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安排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1.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2.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行文思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恐龙无处不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641daaddccda38366baf14.png)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 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是恐龙。
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有》。
二、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做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
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三、文题解说《恐龙无处不有》用双重否定的形式,突出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揭示了文章内容。
四、生字、词漂移(piāo)俯冲(fǔ)岛屿(yǔ)褶皱(zhě)携带(xié)两栖(qī)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
比喻还没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五、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6):由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出本文的核心论题——“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
第二部分(7—14):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1b86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c.png)
d.领悟作者通过对恐龙的描述,表达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e.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对《恐龙无处不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消亡原因。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效果。
c.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
d.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课堂讨论与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消亡原因。
-通过研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恐龙在地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为何突然消失。
b.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运用到日常写作中,提升表达效果。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古生物学知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尊重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及自然景观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c.领悟作者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5a340e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2.png)
课题《恐龙无处不有》执教教师-学时1学时年级八年级一、教学目标1.通过关联词填空,梳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作者事理推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热情以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学习本单元,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恐龙无处不在》此文意在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
读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基本科学原则。
本文展现出科学思考方法的强大力量,富有理趣和思想之美。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趣”和“美”,帮助他们理清作者推论的过程,激发他们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八上的第五单元,学生学习了事物说明文,了解了事物说明文的阅读路径即:核心问题:这篇文章的说明中心是什么?下位问题:(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围绕说明对象介绍了哪些特征?(2)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特征的?(3)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这些材料之间有怎样的联系?(4)作者有怎样的情感倾向? 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说明文打好了基础。
八下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这类文体,学生初读课文,往往会感到实证、假设、结论等纷至沓来,一时难以应付,理解上有困难。
事理说明文的事理比较抽象,要理清说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推导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这也是学习事理说明文的重点、难点。
四、问题链设计核心问题:作者说明的事理是什么?下位问题:(1)作者要探究的现象是什么?(2)基于这一现象作者提出了哪些实证?(3)针对结论作者提出了哪些质疑?对此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假设?(4)作者对这个假设如何阐释的?引入的要素有哪些?提供了什么实证?(5)作者如何进行推理的?结论是什么?(6)作者例举这个事例试图阐释的科学事理是什么?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物种是我们人类,其实在我们人类之前有另外一个物种统治了地球长达1.6亿年,那就是恐龙。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7ea0e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0.png)
案例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恐龙的相关知识。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恐龙的灭绝原因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共同成长。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交流思想,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a.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进行评价。
b.学生互评: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借鉴。
c.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予鼓励性建议。
总之,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灭绝原因等。
2.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他人意见。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恐龙的认识和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其语文素养;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恐龙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8339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12.png)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材《恐龙无处不在》。
2.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恐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恐龙这一生物群体。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学生记录关键信息,准备课堂分享。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的生活习性有哪些?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恐龙在不同地区的化石发现,引导学生分析恐龙分布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谁能分享一下?(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无处不在?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恐龙与现代生物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与现代生物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学生绘制恐龙分布图,标注不同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无处不在,激发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恐龙的生活习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有哪些生活习性吗?它们是肉食性还是草食性的?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恐龙分布情况:通过地图和化石图片,教师可以问:“谁能告诉我,这些恐龙化石是在哪些地方被发现的?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吗?”教学难点:1.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例如:“请大家分组,每组研究一个地区的恐龙分布图,试着找出恐龙分布的原因,并准备向全班分享你们的发现。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0b5613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5.png)
课题:恐龙无处不有✧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等词的读音与词义。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重难点1.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的思路。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到新的发现。
✧课前准备1.学生提前预习字词2.制作PPT,整理文体知识3.课外知识补充教学内容与方法指导行为提示一、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2.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3.写作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新课导入时可以插入恐龙图片,更好的吸引学生兴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重难点。
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本课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进行的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
4.识词辨字骨骼 :是组成脊椎动物内的坚硬器官。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从一处搬到另一处。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
岛屿链 :连在一起呈链状分布的岛屿群。
深渊 :指很深的水。
驮 :用背负载。
流逝 :形容迅速消逝。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96ec4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5.png)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说明方法;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观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块构造理论之间的关系,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吗?(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是大约在 6500 万年前,它们突然灭绝了。
那么,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呢?这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将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底的一角。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整体感知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明确:课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结构。
(四)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南极会发现恐龙化石?(2)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3)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明确: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55ee2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8.png)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恐龙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特征、生活习性等。
b.了解恐龙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时期。
c.了解恐龙的灭绝原因,并思考人类是否可能面临类似的灭绝危机。
2.能力目标:a.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和自然奇观的兴趣与好奇心。
b.关注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学习恐龙的基本知识和特征。
b.了解恐龙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时期。
c.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索。
2.教学难点:a.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挖掘知识的深层次和背后的意义。
b.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对于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合作学习法:根据学生的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带领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些恐龙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简单描述这些动物的特点。
2.引发学生对于恐龙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更多关于恐龙的问题。
Step 2: 学习恐龙基本知识(30分钟)1.分组学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份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所学的关于恐龙的特点和习性,并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
Step 3: 恐龙的分布和生存时期(20分钟)1.学生自学:给学生提供一些恐龙的分布地图和演化图表,要求他们自行分析和总结有关恐龙分布范围和生存时期的信息。
2.小组合作: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从学生自学的内容中选取重要信息并分享给其他小组成员。
Step 4: 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3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想法,并进行讨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84a7d70912a216157929cf.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郎堡学校姜宁课题名称:《恐龙无处不有》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化石遍布各地的原因,进而证实“板块构造”理论。
(重点)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
(难点)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重点)教学策略: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用具:课本、多媒体课件安排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不同种类的恐龙动画图片,学生观看。
6500万年前,曾在地球上生活的恐龙都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题目)二、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2.解决本课生字词3.齐读课文2-6自然段,自主思考问题:(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重点内容)(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思考结束后,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最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每题答案)4.速度课文7-12自然段,组内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成员互相交流讨论)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泛大陆”分离的过程和恐龙的动图,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5. 自由读课文第1和13-15自然段,并结合以上内容,想一下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6.学完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恐龙属于生物学,板块理论属于地质学,引导学生两种科学领域的联系)7.展示本课结构框架,进行总结8.分析本课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及说明方法9.课堂检测10.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其他大陆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自己不会迁徙 大陆在漂移。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b7d5f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b.png)
作业
关于科幻的作文
板书设计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
作比较。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说明顺序
深入研读,解决 思考:
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
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思考: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
拓展提升,升华 那么它是否真的在写恐龙?
主题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
个说法你同意吗?从哪里看出来
的?
课文小结,布置 1.观看电影《流浪地球》,写一篇
教学目标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概括课文内容; 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过程目标:通过默读理清文章大意; 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文中主要问题;
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目标: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重点:掌握文章说明方法
难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朗诵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一课时
教导入:
1.播放《流浪地球》或《侏罗纪公 抛砖引玉,激发 园》片段
兴趣
由此引出课文题目(板书课题)
2. 介绍作者
1. 积累生字词
2. 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有说
初读课文,整体 明方法的句子,理清文中的说明方
感知
法。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69272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e.png)
课堂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教学内容
《恐龙无处不在》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的科学原理。
2.通过学习,初步认识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内在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请同学们把第一段再读读,此段决非空泛议论,讨论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生物学与建筑学、数学与美术等】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2、课文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请分析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具备此种思维品质,我们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都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借助的结果。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简明。)
3、你还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六、拓展延伸
讨论: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恐龙——————————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
七、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⑸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八、作业布置: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恐龙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
生物学地质学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生物学地质学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一个科学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不同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事例:
课堂教学设计
第4单元
课时:
授课时间:(第周)月日—日
课题
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
2、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说明的方法。
3、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
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找出这样的答案后,最终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即: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逻辑顺序)(板书)
五、再读课文,探究说明方法,品味准确、周密的语言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2、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验证我们之前所了解的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周密、简明。
三、再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第2、3段)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第6段)
4、什么是“泛大陆”?简单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四、三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首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在南极发现了什么?作者由这一发现有什么思考?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2、发现问题之后,作者有没有寻求到答案?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教学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大约有1200属类,曾经称霸地球、“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今天,让我们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中一探究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看到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如果给你这样一个题目,让你来写一篇说明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作者是这样写的吗?回顾上单元及本单元的几篇说明文,思考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题目就是说明对象。那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恐龙无处不在》吗?
2、齐读课文,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瞄准器。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⑷“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