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4-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
30 20
第三产业
10
0
地区
图六:世界部分国家产业结构
世界各国产业结构(1997)
80
60
产业结构 第一产

40
产业结构 第二产
20

0
产业结构 第三产

中国 印度 韩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图七:世界部分国家从业人员结构
世界各国从业人员结构%(2000年)
80
60
从业人员结构% 第一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四)不同时期的重大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发
展时期制定和实行重大经济政策, 都会对产业结构及其变化产生重大 的影响。(三线建设、攀枝花)
一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政治 局势、社会状况也都可以对产业结 构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通常 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孤立的。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之
•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相互联系与联 系方式”。产业结构研究领域包括诸如三 大产业大部类之间的联系,又包括制造业 内部,农业内部等具体行业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1.3.资本供应状况 资本供应规模越大,越有利 于重工业发展;资本越是短缺, 资本价格越是昂贵,越妨碍重工 业发展。 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价格, 决定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替代关 系,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及其变 化。
比例%
各地区产业结构%
70
60
50
第一产业
40 30
第二产业
20
第三产业
10
0
北京 山西 吉林 江苏 福建 河南 广东 重庆 云南 甘肃 新疆
地区
图五:我国不同地区从业人员结构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一、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172-173)(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

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

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

(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两方面分析其关系。

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在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通过优化和转变经济结构,从而调整产业的布局和结构,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必要手段之一。

现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大;二是生产力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三是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快,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经济发展,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重构传统产业,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并在环保方面进行改善。

另一方面,加强新兴产业的培育,促进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一个地区内的经济生活和活动,包括经济组织、劳动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利用区域经济要素,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区域内的市场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和升级传统产业和加强新兴产业的培育,提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优化产业结构也能够有效避免区域经济中产业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优化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环保方面的改善可有效遏制污染和环境破坏,保护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

同时,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能为区域经济增加新的动力。

新兴产业覆盖面广,涵盖范围泛,投资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可以有效地改善区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活力。

区域发展经济学课件 (4)

区域发展经济学课件 (4)
12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 常见的有两大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生产) 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 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地区主导产 业与辅助产业结构等等。
15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它又可分为 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 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
•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 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业、公路及内 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具有内在 本质差别的两个概念,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发展的核 心是质的提高。如果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增加了,产业 结构没有升级,发展质量没有提高,那么就是没有发 展的增长,是低质量的增长。
6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与任何经济社会现象一样,区域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性。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水平和演进状况,可以将区域经 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迈 进,都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 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 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 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 增加的趋势·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行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和组成。

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行业的增长速度和贡献率不同,因此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二、三产业来说增长速度较慢,而第二、三产业则是主要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

因此,在优化产业结构时应该优先发展第二、三产业。

二、对就业的影响不同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同,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例如,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就近就业;在城市地区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可以提供更多高端人才岗位。

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也不同,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例如,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时,可以提供更多高薪岗位,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四、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不同行业对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环境保护。

例如,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总之,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挑战。

区域经济学第四讲修改后

区域经济学第四讲修改后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活动 为主。 第二阶段:起飞准备阶段。农业制度开始变化,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良; 出现了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资本市场开始发育;出现了国内外贸易。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农 村经济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加速流动;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加速。起飞 的基本条件:高积累率(通过私人储蓄、国家积累和国外资本输入获得); 培植区域主导产业;制度变迁。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技术上的成熟。钢铁、电力、煤炭等产业部门代替 旧的主导产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向区域聚集;创新管理 和融资不断持续出现。 第五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工业部门转移到耐用消 费品生产。主要以汽车为代表。 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耐用消费品边际效用递减,人们开始追求 文化娱乐消费。
现代化 社会 第三产业 开始分化, 智能密集 型和知识 密集型产 业开始从 服务业中 分离出来, 并占主导 地位;消 费多样化、 17 个性化。
2/25/2019
工业化初期阶段:市场逐渐扩大,投资环境逐渐改善,以劳动密 集型产业为主,通过利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提高产业和区域的 竞争力。 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以资金密集 型产业为主,工业劳动力占主体,城市化水平提高,市场稳步扩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意义:(1)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
(2)集聚到城镇中
(3)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2/25/2019
14
就业结构变化
工业化意味着经济发展
教育水平提高
பைடு நூலகம்
消费水平提高
城市化代表社会进步
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制度的进步
2/25/2019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
技术水平落后。
•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型工业) 工业化 •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资金密集型产业(重型工业) 阶段
•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
•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技术密集型产业
整理课件
14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可见,克拉克与费希尔的主要区别在于, 运输、通讯、建筑、煤气、电力等是划 入第二次产业还是第三次产业,军队是 否算作第三次产业。
整理课件
15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一般而言,三大产业分类如下: 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第一部门、初级
产业,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劳动对象进行收集和 初步加工的部门,通常指生产工业原料或生产 不须经深度加工即可消费的产品部门。一般而 言,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 渔业和矿业。我国规定,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
➢ 把第二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 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电力 和煤 气业等;
➢ 把第三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 金融业、饮食业以及科学、卫生、文化教育、政 府等公共行政事务等。
整理课件
13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克拉克确立了三个标准: ① 产业距离消费者的远近程度。距离消费者远的为第
着重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 以社会再生产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 和功能为标志,将各区域的全部产业划 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三 大类。
整理课件
20
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
① 主导产业 它是决定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体系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部门,是整个地区经济发 展的支柱和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火车头”,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是不 同的。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中各个产业的比重和结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可持续性。

在当前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各国的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一转变对于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促进劳动力就业以及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不仅对GDP的贡献率较高,而且对就业创造、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都将制造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而发展中国家也致力于发展制造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服务业的发展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对于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旅游业、金融业、教育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还可以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产业链。

然而,在经济结构优化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克服。

首先是资源型产业过度依赖。

一些资源丰富型国家或地区过度依赖天然资源的开采和出口,导致其产业结构单一,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

其次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不足。

在当前科技进步快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然而,许多国家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无法快速适应经济变革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最后是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

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考虑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一些产业如石化、重工业等对环境的压力较大,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各国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方经济的区域竞争愈加激烈。

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高低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有直接关系,是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区域经济是指地区内各种经济事物的活动和相互联系的总和,由于各种区域因素的不同,使得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均衡,加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实践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产业集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产业集聚是指同类产业在某个地理区域内集中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和优化。

而区域特色产业则是指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依据地方条件培育具有独特特色的产业,从而推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个产业在总产量中的比例。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合理调整和慢慢发展。

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各地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促使经济早日实现转型升级,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能更好地利用地方资源,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人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优化性。

三、的关联是一种相互联系不可缺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地方经济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的速度、节奏和质量都受到了全球市场的影响。

因此,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主要手段。

一方面,通过产业集聚,能够在某个地理区域内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成本。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讲义(PPT 49页)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讲义(PPT 49页)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论:钱纳里
• 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 行实证研究,提出经济发展的6个阶 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阶段 的跃迁都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1.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 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 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 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 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 落后。
此外,市场结构变化也会引起 各产业产品收入弹性的变化。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 技术进步在促使各产业降低成本、 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效率方面 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从而决定各产 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地位的 变化。
(1)农业技术进步比工业难。
(2)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是第二 产业的基本特征。创新和技术 进步,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 益。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动因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1.克拉克
• l940年《经济进步的条件》对三次产 业作了详细划分,并总结了伴随经济 发展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而开创 了产业结构理论。
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 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 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 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 的产业,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 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较高的速度, 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区 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
4.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 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 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 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 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及其关系。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还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本文将着重分析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宏观视角下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地区特色通过特定的产业定位和布局,可以形成各地区独特的产业特色。

比如中国的西安是航空、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地区,深圳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杭州是互联网产业的领军城市,等等。

每个地区在产业结构特色上的差异化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特色。

2. 区域竞争力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可以促进各地区间产业合作与互补,进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区域坐标,而是区域凝聚力,区域品牌,区域公共服务等建立在产业结构基础上的多元维度。

合理布局的产业结构,可以吸引专业化、高端化、多样化的资源汇聚区域,进而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

3. 区域经济稳定性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分散经济风险,防止经济波动对单一产业造成的冲击。

此外,当一个地区的某个产业发展出现问题时,其他优势产业可以通过吸纳人才和发展新的业态来稳定经济发展。

而当整个区域都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情况时,就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微观视角下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企业经营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当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原有企业可能会出现市场份额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定位,就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政府应该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2. 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决定企业利润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不同。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地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不断改变着区域经济的面貌。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各行业的比重和组成。

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一个经济适宜的产业结构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区域天然资源、劳动力结构、市场需求等。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

随着内陆经济的发展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缩小,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向应对未来挑战的现代化产业转型。

南方地区则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化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行业和高端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一般具有学术含量高、资本密集、研究周期长等特点。

不同于传统的重污染、低效益工业,现代化产业更为重视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绿色发展等可持续的经营理念。

通过引进和培育现代化产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并提高地方与全球经济相互联系的能力。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劳动力密集等优势,可以拉动相关行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在推动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原国内市场和创新力,加强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有关整个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平衡和稳定。

只有合理规划、聚焦现代化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才能为经济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一、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172-173(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容。

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

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4)是迎接世界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

(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析

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析

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与特点、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与特点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形成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

“赶上超过”、中等收入陷阱、创新驱动等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要特点。

首先是“赶上超过”。

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对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努力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赶超和超越发达国家为目标。

其次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国家在追赶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陷入经济增长停滞的困境。

这可能是由于人力资本不足、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所致。

再次是创新驱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重要性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产业的比重和组织结构。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步,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一大特点。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的推进,农业部门的比重逐渐减少,而工业、服务业的比重则逐渐增加。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这些行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水平,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产业结构的需求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大家能从这组数据中读到哪些信息?中国数据:产业结构变化渐>90%渐GDP比例:二>三>一就业人口结构:三>一>二(2011年三产业首度超越一产业)思考:●这种结构变化是必然的吗?背后原因是什么?●各产业内部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吗?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一. 基本内涵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二.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钱纳里)第一阶段传统社会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以农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型工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重型工业)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

●区域开始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工业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对资金需求量大(机械工业、电子工业)。

●区域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进入持续的高速发展,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

●金融、信息、广告、公共事业、咨询服务为主导。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开始普及。

●技术密集型产业分类:为生活服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改造、武装传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新兴产业和产品,如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人们消费欲望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

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区域,同时具有前后两个阶段产业结构所具备的某些特征。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区域产业结构有以下常见分类:●两大类结构(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农轻重结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地区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一. 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动因三次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其演进以及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1.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略二. 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1.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增加趋势。

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

二. 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2. 库茨涅兹定律第一,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GDP的比重和吸收就业的份额不断下降;●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GDP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速度更快。

在工业化后期,两个指标会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第三产业创造GDP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上升,其中工业化中、前期,后者上升速度更快。

美国数据0%10%20%30%40%50%60%70%80%90%100%1950195319561959196219651968197119741977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200120042007政府教育医疗科技商业服务金融信息交运仓储零售商业贸易制造业建筑公用事业矿产农林牧渔1950年以后,美国经济基本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体。

与之对应,GDP 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商业服务、金融、科技和教育医疗产业比重大幅增长,而传统农业、制造业、矿产等日本数据:经济转型以来,传统制造业持续下降●日本经济转型以来,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而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

●从制造业内部来看,采掘、化工、石油石化、非金属矿、钢铁、有色、金属制品等传统制造业比重日本-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9551959196319671971197519791983198719911995199920032007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16.018.020.022.024.026.028.030.0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 5.07.09.011.013.015.017.0(%)传统制造业占GDP 比例 (左)技术及结构升级产业占GDP 比例中国数据>90%渐渐GDP比例:二>三>一就业人口结构:三>一>二(2011年三产业首度超越一产业)广东数据:GDP比重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广东数据:从业人员比重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思考:三次产业结构为何会发生变化?三.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1. 基本动因: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2. 第二因素:各产业的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1. 基本动因: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该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人均GDP的增加率。

●产品收入弹性越高,意味着人们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该产品的比重越大,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提高的速度也越快。

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产品收入弹性系数变化●温饱解决前:食品支出大,第一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高;●温饱解决后:基本消费品支出比重下降,第一产业产品收入弹性下降。

需求转向制造业(服装、日用品、家电等),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上升,拉动第二产业迅速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后:消费欲望转向各种形式的服务,第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结论:消费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是GDP在产业间比重分配发生变化的基本原因。

2. 第二因素: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作用机制:三次产业由于各自特征不同,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进步的感应也不同。

●主要表现:技术进步在促使各产业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效率方面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从而决定着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和地位变化。

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农业●受自然力作用大,生产效率提高缓慢,技术进步困难;●产品收入弹性低,市场价格相对较低,创造财富的规模和能力较弱;●技术进步仍然存在,并促使劳动力不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工业大规模集约化生产,能最大限度利用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并且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

因此,技术进步对该产业影响巨大。

莫尔:“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

”•1983年,IBM推出的个人计算机10M硬盘售价为3000美元,约30万美元/G;•1995年,IBM1.2G硬盘售价为250美元,约208美元/G;•2006年夏,中关村三星80G硬盘售价775元人民币,相当于1.25美元/G。

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第三产业●不能实行大机器生产,技术进步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作用不如第二产业;●在工业化的前期、中期,对GDP贡献不如第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大规模就业;●工业化后期,新型的第三产业既保留了劳动密集型特性,又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二.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规律。

1.重工业化过程2. 深加工化过程3. 技术集约化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主要有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材料工业等。

行业生产指数行业生产指数纺织74.0工业化工112.4服装59.6金属及机械制造108.3食品107.7电子设备140.4造纸及纸制品93.8运输设备115.62000-2007年发达国家制造业主要行业生产指数(2000年=100)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增长仍然快于轻工业。

霍夫曼系数(略)霍夫曼指数(德)被用来衡量重工业化程度。

在工业化进程中,这一指数不断下降。

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系数2.深加工化过程●制造业结构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

●反映了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依赖程度逐步下降,而越来越多依赖资本和技术投入。

●原材料工业: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的工业部门。

包括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

日本工业结构的深加工度化出厂销售总额(10亿日元)职工人数(千人)年份1955年1975年1975/19551955年1975年1975/1955纺织10866457 5.910619960.9服装、服饰85218025.7144531 3.7木材274361813.2383465 1.2家具、木器65197430.4145315 2.2钢铁6501130617.4276506 1.8金属制品219657330.0358855 2.4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出现高技术化的趋势。

●大批高技术产业得以兴起和发展,成为工业主体。

●该过程标志着工业社会将向后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过渡。

以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机械设备制造业包含哪些部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地区主导产业: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

务必区分主导产业和专业化产业一. 地区生产专业化1. 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内涵内涵: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