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路径长度问题
动点问题中的最值、最短路径问题解析版
专题01 动点问题中的最值、最短路径问题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阶段的难点,它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自数轴起始,至几何图形的存在性、几何图形的长度及面积的最值,函数的综合类题目,无不包含其中.其中尤以几何图形的长度及面积的最值、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最为繁琐且灵活多变,而其中又有一些技巧性很强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本专题以几个基本的知识点为经,以历年来中考真题为纬,由浅入深探讨此类题目的求解技巧及方法.一、基础知识点综述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 垂线段最短;3. 若A 、B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两定点,P 是某直线上一动点,当P 、A 、B 在一条直线上时,PA PB 最大,最大值为线段AB 的长(如下图所示);(1)单动点模型作图方法:作已知点关于动点所在直线的对称点,连接成线段与动点所在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的位置. 如下图所示,P 是x 轴上一动点,求PA +PB 的最小值的作图.(2)双动点模型P是∠AOB一点,M、N分别是边OA、OB上动点,求作△PMN周长最小值.作图方法:作已知点P关于动点所在直线OA、OB的对称点P’、P’’,连接P’P’’与动点所在直线的交点M、N即为所求.OBPP'P''MN5. 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2y a x h k=-+,当a>0时,y有最小值k;当a<0时,y有最大值k.二、主要思想方法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相似性质等转化为以上基本图形解答. (详见精品例题解析)三、精品例题解析例1. (2019·凉山州)如图,正方形ABCD中,AB=12,AE=3,点P在BC上运动(不与B、C重合),过点P作PQ⊥EP,交CD于点Q,则CQ的最大值为例2.(2019·凉山州)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8,0),(0,8). 点C、F分别是直线x=-5和x轴上的动点,CF=10,点D是线段CF的中点,连接AD交y轴于点E,当△ABE面积取最小值时,tan∠BAD=()x y A B C F D EO x=-5A .817B . 717C . 49D . 59例3.(2019·)如图,矩形硬纸片ABCD 的顶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及原点上滑动,顶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及原点上滑动,点E 为AB 的中点,AB =24,BC =5,给出结论:①点A 从点O 出发,到点B 运动至点O 为止,点E 经过的路径长为12π;②△OAB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144;③当OD 最大时,点D 的坐标为)2626125,262625(,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填写序号).例4.(2019·XX )已知抛物线2y x bx c =-+(b 、c 为常数,b >0)经过点A (-1,0),点M (m ,0)是x 轴正半轴上的动点,若点Q (1,2Q b y +22AM QM +332时,求b 的值.例5. (2019·)如图,一副含30°和45°角的三角板ABC 和EDF 拼合在个平面上,边AC 与EF 重合,12AC cm .当点E 从点A 出发沿AC 方向滑动时,点F 同时从点C 出发沿射线BC 方向滑动.当点E 从点A 滑动到点C 时,点D 运动的路径长为cm ;连接BD ,则△ABD 的面积最大值为2cm .例6. (2019·)如图,在菱形ABCD 中,连接BD 、AC 交于点O ,过点O 作OH ⊥BC 于点H ,以O 为圆心,OH 为半径的半圆交AC 于点M .(1)求证:DC 是圆O 的切线;(2)若AC =4MC ,且AC =8,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3)在(2)的前提下,P 是线段BD 上的一动点,当PD 为何值时,PH +PM 的值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ABC DH O M N专题01 动点问题中的最值、最短路径问题(解析)例1. (2019·凉山州)如图,正方形ABCD中,AB=12,AE=3,点P在BC上运动(不与B、C重合),过点P作PQ⊥EP,交CD于点Q,则CQ的最大值为【答案】4.【解析】解:∵PQ⊥EP,∴∠EPQ=90°,即∠EPB+∠QPC=90°,∵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90°,∠EPB+∠BEP=90°,∴∠BEP=∠QPC,∴△BEP∽△CPQ,∴BE BP CP CQ=,∵AB=12,AE=3,∴BE=9,设CQ=y,BP=x,CP=12-x,(0<x<12)∴912xx y=-,即()()21216499x xy x-==--+,∴当x=6时,y有最大值为4,即CQ的最大值为4.【点睛】此题为“一线三直角模型”,解题方法为相似三角形性质求解,综合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例2.(2019·)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8,0),(0,8). 点C、F分别是直线x=-5和x轴上的动点,CF=10,点D是线段CF的中点,连接AD交y轴于点E,当△ABE面积取最小值时,tan∠BAD=()A . 817B . 717C . 49D . 59【答案】B .【解析】解:S △ABE =142BE OA BE ⨯⨯=,当BE 取最小值时,△ABE 面积为最小值.设x =-5与x 轴交于点G ,连接DG ,因为D 为CF 中点,△CFG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DG =152CD =,∴D 点的运动轨迹为以G 为圆心,以5半径的圆上,如图所示 xyABD E O x=-5G由图可知:当AD 与圆G 相切时,BE 的长度最小,如下图,xyABD E O x=-5G H过点E 作EH ⊥AB 于H ,∵OG =5,OA =8,DG =5,在Rt △ADG 中,由勾股定理得:AD =12,△AOE ∽△ADG , ∴AO AD OE DG =, 求得:OE =103, 由OB =OA=8,得:BE =143,∠B =45°,AB =82 ∴EH =BH =27223BE =,AH =AB -BH =1723, ∴tan ∠BAD =727317172EH AH ==, 故答案为B .【点睛】此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到△ABE 面积最小时即是AD 与D 的远动轨迹圆相切的时刻. 进而构造以∠BAD 为角的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边长,代入三角函数定义求解.例3.(2019·)如图,矩形硬纸片ABCD 的顶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及原点上滑动,顶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及原点上滑动,点E 为AB 的中点,AB =24,BC =5,给出结论:①点A 从点O 出发,到点B 运动至点O 为止,点E 经过的路径长为12π;②△OAB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144;③当OD 最大时,点D 的坐标为)2626125,262625(,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填写序号).【答案】②③.【解析】解:根据题意可知:OE =12AB =12,即E 的轨迹为以O 为圆心以12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第一象限的部分),根据弧长公式,得点E 的路径长为:9012180π⨯⨯=6π,故①错误; 因为AB =24,当斜边AB 上的高取最大值时,△OAB 的面积取最大值,点O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上(圆心为E ),当OE ⊥AB 时,斜边AB 上的高最大, 所以△OAB 的面积取最大值为:124122⨯⨯=144,故②正确;连接OE 、DE ,得:OD ≤OE +DE ,当O 、E 、D 三点共线时取等号,即OD 的最大值为25,如图,过点D 作DF ⊥y 轴于F ,过点E 作EG ⊥y 轴于G ,25DF OD 即:1225EG DF =,512AF AD EG AE ==, 即:51125AF EG DF ==,设DF =x ,在Rt △ADF 中,由勾股定理得:221255x x ⎛⎫+= ⎪⎝⎭,解得:x =26,在Rt △ODF 中,由勾股定理得:OF =26,即点D 的坐标为)2626125,262625(,故③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②③. 例4.(2019·XX )已知抛物线2y x bx c =-+(b 、c 为常数,b >0)经过点A (-1,0),点M (m ,0)是x 轴正半轴上的动点.若点Q (1,2Q b y +)在抛物线上,当22AM QM +的最小值为3324时,求b 的值. 【答案】见解析. 【解析】解:∵2y x bx c =-+经过点A (-1,0),∴1+b +c =0,即21y x bx b =--- ∵点Q (1,2Q b y +)在抛物线2y x bx c =-+上, ∴324Q b y =--, 即13,224b Q b ⎛⎫+-- ⎪⎝⎭, ∵b >0,∴Q 点在第四象限,2222AM QM AM QM ⎛⎫+=+ ⎪⎝⎭所以只要构造出22AM QM ⎛⎫+ ⎪⎝⎭即可得到22AM QM +的最小值取N (1,0),连接AN ,过M 作MG ⊥AN 于G ,连接QM ,如图所示,△AG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GM =22AM ,即当G 、M 、Q 三点共线时,GM +MQ 22QM +取最小值, 此时△MQH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QM=2QH=3224b⎛⎫+⎪⎝⎭,GM=22AM=()212m+∴()223332222=21222244bAM QM AM QM m⎛⎫⎡⎤⎛⎫+=++++=⎪⎢⎥⎪⎝⎭⎝⎭⎣⎦①∵QH=MH,∴324b+=12b m+-,解得:m=124b-②联立①②得:m=74,b=4.即当22AM QM+的最小值为3324时,b=4.【点睛】此题需要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将22AM QM+转化为222AM QM⎛⎫+⎪⎝⎭,进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等腰三角形性质求解.例5. (2019·)如图,一副含30°和45°角的三角板ABC和EDF拼合在个平面上,边AC与EF重合,12AC cm=.当点E从点A出发沿AC方向滑动时,点F同时从点C出发沿射线BC方向滑动.当点E从点A滑动到点C时,点D运动的路径长为cm;连接BD,则△ABD的面积最大值为2cm.【答案】24-1223623126;【解析】解:如图1所示,当E运动至E’,F滑动到F’时,DD'E'G图1过D ’作D ’G ⊥AC 于G ,D ’H ⊥BC 交BC 延长线于点H ,可得∠E ’D ’G =∠F ’D ’H ,D ’E ’=D ’F ’,∴Rt △E ’D ’G ≌Rt △F ’D ’H ,∴D ’G =G ’H ,∴D ’在∠ACH 的角平分线上,即C ,D ,D ’三点共线.通过分析可知,当D ’E ’⊥AC 时,DD ’的长度最大,随后返回初始D 点,如图2所示,D 点的运动路径为D →D ’→D ,行走路线长度为2DD ’;BD'图2∵∠BAC =30°,AC =12,DE =CD∴BC =CD =DE=由图知:四边形E ’CF ’D ’为正方形,CD ’=EF =12,∴DD ’=CD ’-CD =12-D 点运动路程为2DD ’=24-D'图3如图3所示,当点D 运动至D ’时,△ABD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ABC AE D BD F E CF D S S S S ++-△△△正方形=(((211112222⨯+⨯--⨯+⨯=【点睛】准确利用全等、角平分线判定得到D 点的运动轨迹是关键,利用三角函数及勾股定理求解,计算较为繁琐,尤其是利用割补法求解三角形的面积时对学生计算能力要求较高,此题难度较大,新颖不失难度.例6. (2019·)如图,在菱形ABCD 中,连接BD 、AC 交于点O ,过点O 作OH ⊥BC 于点H ,以O 为圆心,OH 为半径的半圆交AC 于点M .(1)求证:DC 是圆O 的切线;(2)若AC =4MC ,且AC =8,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3)在(2)的前提下,P 是线段BD 上的一动点,当PD 为何值时,PH +PM 的值最小,并求出最小值.BD【答案】见解析.【解析】(1)证明:过点O 作ON ⊥CD 于N , AC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平分∠BCD ,∵OH ⊥BC ,ON ⊥CD ,∴OH =ON ,又OH 为圆O 的半径,∴ON 为圆O 的半径,即CD 是圆O 的切线.(2)由题意知:OC =2MC =4,MC =OM =2,即OH =2,在Rt △OHC 中,OC =2OH ,可得:∠OCH =30°,∠COH =60°,由勾股定理得:CH==23OCH OMHS S S π-=-△阴影扇形(3)作点M 关于直线BD 的对称点M ’,连接M ’H 交BD 于点P , 可知:PM =PM ’即PH +PM =PH +PM ’=HM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知此时PH +PM 最小, ∵OM ’=OM =OH ,∠MOH =60°,∴∠MM ’H =30°=∠HCM ,∴HM ’=HC=即PH +PM的最小值为在Rt △M ’PO 及Rt △COD 中,OP =OM ’ tan 30°=3,OD =OCtan 30°=3, 即PD =OP +OD=B D。
五年级奥数上第4讲环形路线
A
B
练习四:
有一个环形跑道,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乙的速度快于甲, 第一次相遇在距离A点100米处的C点,第二次相遇在距离B点200米处的地点,已知 A、B长是跑道总长的四分之一,请问跑道周长为多少米?
A C
B
D
挑战极限
例题五:
小鹿和小山羊在某个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项目,小鹿比小山羊稍快,如果从同一起 点出发背向而行,1小时后正好第5次相遇,如果从同一起点出发,同向而行,那么 经过1小时才第1次追上,请问小鹿和小山羊跑一圈各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题目中并没有告诉环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想一想跑道的周长是一个确定 的数吗?如果不是,那么周长的取值不同,对于结果有没有影响?
甲乙两人在一个周长为180米的圆形跑道上跑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米如果两人从同一点同时出发反向跑步多少秒后第一次相遇再过多少秒两人第二次相遇在10有一个圆形跑道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点沿同一方向出发当甲跑完7圈到达出发点时恰好第二次追上乙如果甲的速度是14米每秒那么乙每秒跑多少米
第4讲
环形路线
• 行程问题专题
例题二:
有一个周长是40米的圆形水池,甲沿着水池散步,每秒钟走1米。乙沿着水池跑步, 每秒钟跑3.5米。甲、乙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当乙第8次追上甲时,他 还要跑多少米才能回到出发点? 【分析】在环形路线上,快的每追上慢的一次就要多跑一圈,本题乙第8次追上甲 时,就比甲多跑了8圈,这时怎么确定两人的位置?
例题四:
如图甲、乙两人分别从一圆形场地的直径两端点A、B开始,同时匀速反向绕此圆形 路线运动。当乙走了100米以后,他们第一次相遇,在甲走完一周前60米处第二次 相遇,求此圆形场地的周长? 【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很少,知道两个与路程有关的量,我们很难直接计算周 长,先画图分析一下运动过程,观察你所画出的示意图,题目给出的100米和60米 是图中的哪一段?如何利用这两段长度?
浅谈初中几何教学中常见的动点轨迹问题
浅谈初中几何教学中常见的动点轨迹问题作者:吕锦秀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12期摘要在初中幾何教学中,动点轨迹问题向来是难点,也是学生在考试中的丢分点。
这是因为学生在解决该类问题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发现动点轨迹中的动静结合关键节点,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难以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所以本文结合实际教学问题,探讨了初中常见的动点轨迹难点问题,希望为学生破解知识点难题,培养从容应对的良好心态。
关键词动点轨迹问题;初中几何;解法探究;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2-0190-01动点轨迹问题中是综合囊括了众多知识点内容的,它所表达的数学思想丰富,对数学思维的分析逻辑和推理过程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动点轨迹问题绝对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结合题目帮助学生把握动点轨迹问题相关细节,解决其中难点问题。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动点轨迹问题(一)基本概述“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初中数学中的关键知识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存在动点轨迹问题的,例如其坐标轴上的公共原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都能衍生出动点轨迹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函数知识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教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要把握先机,首先将动点轨迹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内容。
(二)例题提出(三)例题解读(四)例题剖析具体来讲,该题目就涉及两个有关动点轨迹的小问题,且两个问题之间是存在相互递进发展关系的。
从第1问中的坐标点出发,求解四边形的最小值,这其实就是分析四边形的兑点对称性线段最值问题,阐释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定理。
结合上述定理就能直接求出线段最值问题;第2问是本题目解题最大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判断动点的运动轨迹究竟是什么。
这里需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判断能力,要合理判断动点的运动轨迹,然后才能有效计算出它的运动路径长度。
(五)注意事项在上述题目求解过程中,需求解出四边形以及圆的运动路径、运动长度。
第2讲 空间几何体运动轨迹与长度问题(原卷版)
第2讲 空间几何体运动轨迹与长度问题一、单选题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理))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4,E ,F 分别为BB ',C D ''的中点,点P 在平面ABB A ''中,=PF N 在线段AE 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点P 的轨迹长度为2π;①线段FP 的轨迹与平面A B CD ''的交线为圆弧;①NP ;①过A 、E 、F 作正方体的截面,则该截面的周长为103A .4 B .3 C .2 D .12.(2022·江西·模拟预测(理))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3,点P 在11A C B △的内部及其边界上运动,且DP =P 的轨迹长度为( )AB .2πC .D .3π 3.(2022·河南河南·三模(理))已知正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2AB =,1AA a =,点M 为1CC 点的中点,点P 为上底面1111D C B A 上的动点,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当a =P 位于上底面的中心时,四棱柱P ABCD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25π3; ①当2a =时,存在点P 满足4PA PM +=;①当2a =时,存在唯一的点P 满足90APM ∠=︒;①当2a =时,满足BP AM ⊥的点P .A .1B .2C .3D .4 4.(2022·四川泸州·三模(理))已知三棱锥P ABC -的底面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顶点P 到底面ABC 的距离为3,体积为24,若该三棱锥的外接球O 的半径为5,则满足上述条件的顶点P 的轨迹长度为( )A .6πB .30πC .(9π+D .(6π+5.(2022·重庆·模拟预测)已知棱长为3的正四面体A BCD -,P 是空间内的任一动点,且满足2PA PD ≥,E 为AD 中点,过点D 的平面α∥平面BCE ,则平面α截动点P 的轨迹所形成的图形的面积为( )A .πB .2πC .3πD .4π6.(2022·浙江温州·高三开学考试)如图,正方体1AC ,P 为平面11B BD 内一动点,设二面角11A BD P --的大小为α,直线1A P 与平面11BD A 所成角的大小为β.若cos sin βα=,则点P 的轨迹是( )A .圆B .抛物线C .椭圆D .双曲线二、多选题 7.(2022·湖北·高一阶段练习)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2,E 为线段1AA 的中点,AP AB AD λμ=+,其中,[0,1]λμ∈,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12μ=时,11A P ED ⊥B .14λ=时,1B P PD +C .1λμ+=时,直线1A P 与面11BDE D .1λμ+=时,正方体被平面1PAD 截的图形最大面积是8.(2022·湖南岳阳·三模)如图,在直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各棱长均为2,π3ABC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棱锥1A ABC -B .异面直线1AB 与1BCC .当点M 在棱1BB 上运动时,1MD MA +最小值为D .N 是ABCD 所在平面上一动点,若N 到直线1AA 与BC 的距离相等,则N 的轨迹为抛物线9.(2022·广东·高二阶段练习)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2,点P 为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内一动点,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有( )A .若点P 总满足11PD DC ⊥,则动点P 的轨迹是一条直线B .若点P 到直线1BB 与到直线DC 的距离相等,则点P 的轨迹为抛物线C .若点P 到直线1DD 的距离与到点C 的距离之和为2,则动点P 的轨迹是椭圆D .若1D P 与AB 所成的角为π3,则点P 的轨迹为双曲线 10.(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设正方体ABCD —1111D C B A 的棱长为2,P 为底面正方形ABCD 内(含边界)的一动点,则( )A .存在点P ,使得A 1P ∥平面11B CDB .当PC PD ⊥时,|A 1P |2的最小值是10-C .若1APC 的面积为1,则动点P 的轨迹是抛物线的一部分D .若三棱锥P —111A B C 的外接球表面积为41π4,则动点P 的轨迹围成图形的面积为π11.(2022·山东·高一阶段练习)如图,在棱长为1111ABCD A B C D -中,点P 是平面11A BC 内一个动点,且满足15DP PB +=+ ) (参考数据:4sin 535︒=,3sin 375︒=)A .1PB B D ⊥B .点P 的轨迹是一个圆C .直线1B P 与平面11A BC 所成角为53°D .设直线1B P 与直线1AD 所成角为θ,则3790θ︒≤≤︒12.(2022·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艺术高级中学模拟预测)如图,若正方体的棱长为1,点M 是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侧面11ADD A 上的一个动点(含边界),P 是棱1C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沿正方体的表面从点A 到点PB .若保持||PM =M 在侧面内运动路径的长度为3π C .三棱锥1B C MD -的体积最大值为16 D .若M 在平面11ADD A 内运动,且111MD B B D B ∠=∠,点M 的轨迹为抛物线13.(2022·广东佛山·高二期末)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为1D D 的中点,连接BM ,设BM 的中点为E ,动点N 在底面正方形ABCD 内(含边界)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存在无数个点N 满足0AN BM ⋅=B .若2AN NC =,则1A ,E ,N 三点共线C .若NB ND +=,则1A ND .若MN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3π,则点N 的轨迹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14.(2022·全国·模拟预测)如图,点M 是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的侧面11ADD A 上的一个动点(包含边界),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存在无数个点M 满足1CM AD ⊥B .当点M 在棱1DD 上运动时,1||MA MB +1C .在线段1AD 上存在点M ,使异面直线1B M 与CD 所成的角是30D .满足1||2MD MD =的点M 的轨迹是一段圆弧15.(2022·福建·厦门一中高一阶段练习)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O 为正方形ABCD 的中心,P 为棱1AA 上的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点P 为1AA 中点时,1PO DC ⊥B .当P 点运动时,折线段1D P PC +长度的最小值是3C .当P 点运动时,三棱锥1P BDC -外接球的球心总在直线1A C 上D .当P 为1AA 的中点时,正方体表面到P 点距离为2的轨迹的总长度为43π⎛ ⎝16.(2022·山东聊城·三模)在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所有棱长均2,60BAD ∠=︒,P 为1CC 的中点,点Q 在四边形11DCC D 内(包括边界)运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当点Q 在线段1CD 上运动时,四面体1A BPQ 的体积为定值B .若AQ//平面1A BP ,则AQ 的最小值为5C .若1A BQ △的外心为M ,则11A B AM ⋅为定值2D .若1AQ =,则点Q 的轨迹长度为23π 17.(2022·全国·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预测)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PA ⊥平面ABCD ,且2PA =.点E ,F ,G 分别为棱AB ,AD ,PC 的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G ⊥平面PBDB .直线FG 和直线AC 所成的角为3π C .过点E ,F ,G 的平面截四棱锥P -ABCD 所得的截面为五边形D .当点T 在平面ABCD 内运动,且满足AGT △的面积为12时,动点T 的轨迹是圆 18.(2022·福建三明·模拟预测)已知棱长为4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4AM AB =,点P 在正方体的表面上运动,且总满足0MP MC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点P 的轨迹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为5 B .点P 的轨迹过棱11A D 上靠近1A 的四等分点C .点P 的轨迹上有且仅有两个点到点C 的距离为6D .直线11B C 与直线MP 所成角的余弦值的最大值为3519.(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一期中)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N ,P 分别为棱111,,AB CC C D 的中点,动点Q ∈平面MNP ,2DQ AB ==,则( )A .1AC MNB .直线∥PQ 平面11A BCC .正方体被平面MNP 截得的截面为正六边形D .点Q 的轨迹长度为2π 20.(2022·云南·昭通市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多选)如图,若正方体的棱长为1,点M 是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侧面11ADD A 上的一个动点(含边界),P 是棱1C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沿正方体的表面从点A 到点PB .若保持PM M 在侧面内运动路径的长度为3π C .三棱锥1B C MD -的体积最大值为16 D .若点M 满足111MD B B D B ∠=∠,则点M 的轨迹为线段21.(2022·山东·模拟预测)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2,点M 是其侧面11ADD A 上的一个动点(含边界),点P 是线段1CC 上的动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存在点P ,M ,使得平面11B D M 与平面PBD 平行B .存在点P ,M ,使得二面角--M DC P 大小为23π C.当P 为棱1CC 的中点且PM =M 的轨迹长度为23πD .当M 为1A D 中点时,四棱锥M ABCD - 22.(2022·广东·三模)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AB =,点P 满足1CP CD CC λμ=+,其中[][]0,1,0,1λμ∈∈,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当1//B P 平面1A BD 时,1B P 可能垂直1CDB .若1B P 与平面11CCD D 所成角为4π,则点P 的轨迹长度为2πC .当λμ=时,1||DP A P +D.当1λ=时,正方体经过点1A 、P 、C 的截面面积的取值范围为 23.(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已知正四面体A BCD -的棱长为2,底面BCD 所在平面上一动点P 满足AP = )A .点PB .直线AP 与底面B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3C .DPD .直线AP 与直线CD 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ππ,32⎡⎤⎢⎥⎣⎦ 24.(2022·福建·莆田二中模拟预测)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M 是11A D的中点,点P ,Q ,R 在底面四边形ABCD 内(包括边界),1PB ∥平面1MC D ,1D Q =,点R 到平面11ABB A 的距离等于它到点D 的距离,则( )A.点P B .点Q 的轨迹的长度为4πC .PQ 12D .PR 2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若正方体的棱长为1,点M 是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侧面11ADD A 上的一个动点(含边界),P 是棱1C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沿正方体的表面从点A 到点PB .若保持PM M 在侧面内运动路径的长度为π3C .三棱锥1B C MD -的体积最大值为16D .若M 在平面11ADD A 内运动,且111MD B B D B ∠=∠,点M 的轨迹为线段26.(2022·福建·厦门一中高二期中)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PA ⊥平面ABCD ,且2PA =.若点E ,F ,G 分别为棱AB ,AD ,PC 的中点,则( ) A .AG ⊥平面PBDB .直线FG 和直线AB 所成的角为4π C .当点T 在平面PBD 内,且2TA TG +=时,点T 的轨迹为一个椭圆D .过点E ,F ,G 的平面与四棱锥P ABCD -表面交线的周长为27.(2022·全国·模拟预测)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P 为棱1BB 的中点,Q 为正方形11BB C C 内一动点(含边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1D Q ∥平面1A PD ,则动点Q 的轨迹是一条线段B .存在Q 点,使得1D Q ⊥平面1A PDC .当且仅当Q 点落在棱1CC 上某点处时,三棱锥1Q A PD -的体积最大D .若1D Q =Q 点的轨迹长度为428.(2022·湖南益阳·一模)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2,点E 、F 分别是棱AB 、11A B 的中点,点P 在四边形ABCD 内(包含边界)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P 是线段BC 的中点,则平面1AB P ⊥平面DEFB .若P 在线段AC 上,则异面直线1D P 与11A C 所成角的范围是ππ,42⎡⎤⎢⎥⎣⎦C.若1PD 平面11A C E ,则点PD .若PF 平面11B CD ,则PF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29.(2022·湖南·长沙市南雅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E 为线段1AA 的中点,AP AB AD λμ=+,其中,[0,1]λμ∈,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12μ=时,11A P ED ⊥B .14λ=时,1B P PD +C .λμ=时,三棱锥1D EBP -的体积为定值D .1λμ+=时,直线1A P 与面11B DE 30.(2022·湖北·襄阳五中模拟预测)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111A B C D 中,E 为侧面11BCC B 的中心,F 是棱11C D 的中点,若点P 为线段1BD 上的动点,N 为ABCD 所在平面内的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E ·PF 的最小值为148B .若12BP PD =,则平面P AC 截正方体所得截面的面积为98C .若1D N 与AB 所成的角为4π,则N 点的轨迹为双曲线的一部分 D .若正方体绕1BD 旋转θ角度后与其自身重合,则θ的最小值是23π31.(2022·广东珠海·高三期末)如图,在直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各棱长均为2,3ABC 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棱锥1A ABC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283π B .异面直线1AB 与1B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2C .当点M 在棱1BB 上运动时,1MD MA +最小值为D .N 是平面ABCD 上一动点,若N 到直线1AA 与BC 的距离相等,则N 的轨迹为抛物线 32.(2022·浙江杭州·高二阶段练习)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B =3,1AA =P 是该正四棱柱表面或内部一点,直线PB ,PC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分别记为α,β,且sin β=2sin α,记动点P 的轨迹与棱BC 的交点为Q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Q 为BC 中点B .线段P A 1长度的最小值为5C .存在一点P ,使得PQ ①平面AB 1D 1D .若P 在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表面,则点P 3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若正方体的棱长为1,点M 是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侧面11ADD A 上的一个动点(含边界),P 是棱1C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当M 为AD 中点时,三棱锥M -BDP 的体积为124B .沿正方体的表面从点A 到点PC .若保持PM =M 在侧面内运动路径的长度为3π D .若M 在平面11ADD A 内运动,且111MD B B D B ∠=∠,点M 的轨迹为抛物线3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已知直四棱柱ABCD -EFGH 的底面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CG m =,点M 为CG 的中点,点P 为底面EFGH 上的动点,则( )A .当4m =时,存在点P 满足8PA PM +=B .当4m =时,存在唯一的点P 满足2APM π∠=C .当4m =时,满足BP ①AM 的点P 的轨迹长度为D .当m 时,满足2APM π∠=的点P35.(2022·浙江丽水·高二期末)如图,在正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3AB ,1AA =P 是该正四棱柱表面或内部一点,直线PB ,PC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分别记为,αβ,且sin 2sin βα=,记动点P 的轨迹与棱BC 的交点为Q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Q 为BC 中点B .线段1PA 长度的最小值为5C .存在一点P ,使得//PQ 平面11AB DD .若P 在正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表面,则点P 36.(2022·江苏·扬州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如图,点P 是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表面上一个动点,则( )A .当P 在平面11BCCB 上运动时,四棱锥11P AA D D -的体积不变B .当P 在线段AC 上运动时,1D P 与11A C 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62ππ⎡⎤⎢⎥⎣⎦C.当直线AP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45°时,点P 的轨迹长度为π+D .若F 是11A B 的中点,当P 在底面ABCD 上运动,且满足PF ∥平面11B CD 时,PF 长度的三、双空题37.(2022·山东潍坊·模拟预测)如图,将正四面体每条棱三等分,截去顶角所在的小正四面体,余下的多面体就成为一个半正多面体,亦称“阿基米德体”.点A ,B ,M 是该多面体的三个顶点,点N 是该多面体外接球表面上的动点,且总满足MN AB ⊥,若4AB =,则该多面体的表面积为______;点N 轨迹的长度为______.38.(2022·湖南·雅礼中学二模)已知菱形ABCD 的各边长为2,60D ∠=.如图所示,将ACB △沿AC 折起,使得点D 到达点S 的位置,连接SB ,得到三棱锥S ABC -,此时3SB =.则三棱锥S ABC -的体积为__________,E 是线段SA 的中点,点F 在三棱锥S ABC -的外接球上运动,且始终保持EF AC ⊥,则点F 的轨迹的周长为__________.39.(2022·浙江·1111ABCD A B C D -中,P 为侧面11BCC B 内的动点,且直线1A P 与AB 的夹角为30°,则点P 的轨迹长为___________;若点1A 与动点P 均在球O 表面上,球O 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40.(2022·江苏无锡·高三期末)正四面体ABCD 的棱长为12,在平面BCD 内有一动点P ,且满足AP =则P 点的轨迹是__________;设直线AP 与直线BC 所成的角为θ,则cos θ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四、填空题41.(2022·广东·广州六中高二期中)在矩形ABCD 中,E 是AB 的中点,1,2AD AB ==,将ADE 沿DE 折起得到A DE ',设A C '的中点为M ,若将A DE '绕DE 旋转90,则在此过程中动点M 形成的轨迹长度为___________.4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N 分别为1BD ,11B C 的中点,点P 在正方体表面上运动,且满足MP CN ⊥,点P 轨迹的长度是___________.43.(2022·湖北·黄冈中学二模)如图,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点P 沿正方形ABCD 按ABCDA 的方向作匀速运动,点Q 沿正方形11B C CB 按111B C CBB 的方向以同样的速度作匀速运动,且点,P Q 分别从点A 与点1B 同时出发,则PQ 的中点的轨迹所围成图形的面积大小是________.44.(2022·湖南师大附中三模)已知棱长为3的正四面体ABCD ,E 为AD 的中点,动点P 满足2PA PD =,平面α经过点D ,且平面//α平面BCE ,则平面α截点P 的轨迹所形成的图形的周长为_________.45.(2022·江西萍乡·三模(理))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M 是边CD 的中点,将ADM △沿AM 翻折到PAM △,连接,PB PC ,在ADM △翻折到PAM △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将正确说法的序号都写上)①点P 的轨迹为圆弧;①存在某一翻折位置,使得AM PB ⊥;①棱PB 的中点为E ,则CE 的长为定值;46.(2022·安徽·合肥一中模拟预测(文))如图,点M 是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的侧面11ADD A 内(包括边界)的一个动点,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___(请填上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①满足1BM A D ⊥的点M 的轨迹是一条线段;①在线段1AD 上存在点M ,使异面直线1B M 与CD 所成的角是6π;①若正方体的棱长为1,三棱锥1B C MD -的体积最大值为13; ①存在无数个点M ,使得点M 到直线AD 和直线11C D 的距离相等. 47.(2022·河南·鹤壁高中模拟预测(文))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P 为棱1BB 的中点,Q 为正方形11BB C C 内一动点(含边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①若1//D Q 平面1A PD ,则动点Q 的轨迹是一条线段①存在Q 点,使得1D Q ⊥平面1A PD①当且仅当Q 点落在棱1CC 上某点处时,三棱锥1Q A PD -的体积最大①若1D Q =Q 48.(2022·北京·高三专题练习)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点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点P 在侧面BB 1C 1C 的边界及其内部运动.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D 1O ①AC ;①存在一点P ,D 1O ①B 1P ;①若D 1O ①OP ,则①D 1C 1P①若P 到直线D 1C 1的距离与到点B 的距离相等,则P 的轨迹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49.(2022·四川南充·二模(理))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M N 为体对角线1BD 的三等分点,动点P 在三角形1ACB 内,且三角形PMN 的面积PMN S =△P 的轨迹长度为___________. 50.(2022·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期末(理))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4,点M 是棱11A D 的中点,点P 在面ABCD 内(包含边界),且MP =则下列四个命题中:①点P 的轨迹的长度为2π①存在P ,使得1MP AC ⊥①直线MP 与平面11BDD B ①沿线段MP 的轨迹将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切割成两部分,挖去体积较小部分,剩余部分几何体的表面积为881)+π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51.(2022·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模拟预测(文))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棱长为3,点E 在边BC 上,且满足BE =2EC ,动点M 在正方体表面上运动,并且总保持1ME BD ⊥,则动点M 的轨迹的周长为__.52.(2022·青海·海东市教育研究室一模(理))已知P 为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表面上的一动点,且满足,2PA AB =,则动点P 运动轨迹的周长为__________.。
中考数学重点难点专题练习-第12讲 运动路径长度问题
中考数学重点难点专题练习-第12讲运动路径长度问题想要对运动路径长度问题掌握得信手拈来,那么建议你对以下知识点进行提前学习会更好:1.《隐圆模型》2.《共顶点模型》-也可称“手拉手模型”3.《主从联动模型》-也可称“瓜豆原理模型”4.《旋转问题》—本系列的第二讲中所阐述的旋转相似模型此外,还需要明白的动点类型还有:5.线段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动点一定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6.角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动点一定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7.三角形中位线——动点到某条线的距离恒等于某平行线段的一半8.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动点到某条线的距离与某平行线段成比例9.两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Ps强烈建议:如果您之前没有对上述模型进行过学习,建议您先到学科网搜索下载独家精品出版的:《中考数学几何模型能力提升篇》专题系列资料包,您一定可以大有提升!一、路径为圆弧型解题策略:①作出隐圆,找到圆心②作出半径,求出定长解题关键:通过《隐圆模型》中五种确定隐圆的基本条件作出隐圆,即可轻易得出结论.二、路径为直线型解题策略:①利用平行定距法或者角度固定法确定动点运动路径为直线型②确定动点的起点与终点,计算出路径长度即可解题关键:解题过程中常常出现中位线,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证动角恒等于顶角等知识点三、路径为往返型解题策略:①通常为《主从联动模型》的衍生版②确定动点的起点与终点,感知运动过程中的变化③找出动点运动的最远点解题关键:解题过程中常常出现相似转线段长、《主从联动模型》中的滑动模型等【例题1】如图,等腰Rt△AOB中,∠AOB=90°,OA=,⊙O与AB相切,分别交OA、OB于N、M,以PB为直角边作等腰Rt△BPQ,点P在弧MN上由点M运动到点N,则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A.B.C.D.【例题2】已知⊙O,AB是直径,AB=4,弦CD⊥AB且过OB的中点,P是劣弧BC上一动点,DF垂直AP于F,则P从C运动到B的过程中,F运动的路径长度()A.πB.C.πD.2【例题3】如图,⊙O的半径为1,弦AB=1,点P为优弧AB上一动点,AC⊥AP交直线PB于点C,则△ABC的最大面积是.【例题4】如图,等腰Rt△ABC中,斜边AB的长为2,O为AB的中点,P为AC边上的动点,OQ⊥OP 交BC于点Q,M为PQ的中点,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C时,点M所经过的路线长为()A. B. C. 1 D. 2【例题5】已知: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0,6),点B在x轴上,且∠BAO=30°,点D是线段OA上的一点,以BD为边向下作等边△BDE.(1)如图2,当∠ODB=45°时,求证:OE平分∠BED.(2)如图3,当点E落在y轴上时,求出点E的坐标.(3)利用图1探究并说理:点D在y轴上从点A向点O滑动的过程中,点E也会在一条直线上滑动;并直接写出点E运动路径的长度.【例题6】如图,Rt△ABC中,BC=4,AC=8,Rt△ABC的斜边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A与原点重合,随着顶点A由O点出发沿y轴的正半轴方向滑动,点B也沿着x轴向点O滑动,直到与点O重合时运动结束.在这个运动过程中,点C运动的路径长是.【例题7】如图1,已知抛物线y=x2+bx+c经过原点O,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2,动点P从抛物线的顶点A 出发,在对称轴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上运动,设动点P运动的时间为t杪,连结OP并延长交抛物线于点B,连结OA,AB.(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当△AOB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3)如图2,⊙M为△AOB的外接圆,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点M也随之运动变化,请你探究:在1≤t≤5时,求点M经过的路径长度.【例题8】如图,OM⊥ON,A、B分别为射线OM、ON上两个动点,且OA+OB=5,P为AB的中点.当B由点O向右移动时,点P移动的路径长为()A.2 B.2C.D.5【例题9】如图1,在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连接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例题10】(1)如图1,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等边△BDE,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2)如图2,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以E为直角顶点的等腰Rt△BDE,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3)如图3,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以D为直角顶点的等腰Rt△BDE,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4)如图4,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以D为直顶点的等腰△BDE,且∠BDE=120°,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例题11】如图,已知扇形AOB中,OA=3,∠AOB=120°,C是在上的动点.以BC为边作正方形BCDE,当点C从点A移动至点B时,点D经过的路径长是________.1.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C=,点P在以斜边AB为直径的半圆上,M为PC的中点,当点P沿半圆从点A运动至点B时,点M运动的路径长是.2.已知线段AB=8,C、D是AB上两点,且AC=2,BD=4,P是线段CD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腰三角形APE和等腰三角形PBF,M为线段EF的中点,若∠AEP=∠BFP,则当点P由点C移动到点D时,点M移动的路径长度为.3.已知线段AB=10,P是线段AB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PE和等边三角形PBF,G为线段EF的中点,点P由点A移动到点B时,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4.如图,AB为⊙O的直径,AB=3,弧AC的度数是60°,P为弧BC上一动点,延长AP到点Q,使AP•AQ =AB2.若点P由B运动到C,则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5.如图,矩形ABCD中,AB=4,AD=6,点E在边AD上,且AE:ED=1:2.动点P 从点A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停止.过点E作EF⊥PE交射线BC于点F.设点M是线段EF的中点,则在点P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的运动路径长为________.6.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在AC,BC边上各有一个动点E,F,满足AE=CF,连接AF,BE相交于点P.(1)∠APB的度数;(2)当E从点A运动到点C时,试求点P经过的路径长;(3)连结CP,直接写出CP长度的最小值.7.如图,AB为半圆O的直径,AB=2,C,D为半圆上两个动点(D在C右侧),且满足∠COD=60°,连结AD,BC相交于点P若点C从A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运动,当点D与B重合时运动停止,则点P所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_.8.如图,A(﹣3,0),B(0,3),C(﹣1,4),P,C,M按逆时针顺序排列,动点P在线段AB上,∠C=90°,∠CPM=30°,请求出当P点从A运动到B点时,点M运动的路径时什么?并求出M点运动路径长度.9.如图,矩形ABCD中,AB=6,BC=6,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AD 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段D﹣O﹣C运动,已知P、Q同时开始移动,当动点P到达D点时,P、Q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1秒时,求动点P、Q之间的距离;(2)若动点P、Q之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求t的值;(3)若线段PQ的中点为M,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直接写出点M运动路径的长度为.10.(2019秋•江岸区校级月考)如图,正△ABC中,AB=2,AD⊥BC于D,P,Q分别是AB,BC上的动点,且PQ=AD,点M在PQ的右上方且PM=QM,∠M=120°,当P从点A运动到点B时,M运动的路径长为.(看成固定三角板滑动处理/或反其道而行之)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C=60°,∠A=30°,CD=BC.(1)求∠B+∠D的度数.(2)连接AC,探究AD,AB,A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BC=2,点E在四边形ABCD内部运动,且满足DE2=CE2+BE2,求点E运动路径的长度.12.已知在扇形AOB中,圆心角∠AOB=120°,半径OA=OB=8.(1)如图1,过点O作OE⊥OB,交弧AB于点E,再过点E作EF⊥OA于点F,则FO的长是,∠FEO=°;(2)如图2,设点P为弧AB上的动点,过点P作PM⊥OA于点M,PN⊥OB于点N,点M,N分别在半径OA,OB上,连接MN,则①求点P运动的路径长是多少?②MN的长度是否是定值?如果是,请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在(2)中的条件下,若点D是△PMN的外心,直接写出点D运动的路经长.13.如图,AB为⊙O的直径,且AB=4,点C在半圆上,OC⊥AB,垂足为点O,P为半圆上任意一点,过P点作PE⊥OC于点E,设△OPE的内心为M,连接OM、PM.(1)求∠OMP的度数;(2)当点P在半圆上从点B运动到点A时,求内心M所经过的路径长.14.(2019•兴化市模拟)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BC边上的动点,连接AP,作PQ⊥P A交CD边于点Q.当点P从B运动到C时,线段AQ的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A.2 B.1 C.4 D.15.(2019•武汉模拟)如图,半径为2cm,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弧AB上有一运动的点P,从点P 向半径OA引垂线PH交OA于点H.设△OPH的内心为I,当点P在弧AB上从点A运动到点B时,内心I所经过的路径长为()A.πB.πC.πD.π16.如图,BC是⊙O的直径,BC=4,M、N是半圆上不与B、C重合的两点,且∠MON=120°,△ABC的内心为E点,当点A在上从点M运动到点N时,点E运动的路径长是()A.B.C.D.17.(2020•河北模拟)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1,P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由点B开始运动,运动到C停止.连接AP,以AP为直角边向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另一个顶点为Q.则点P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点Q的运动路径长为()A.πB.C.D.118.无论a取什么实数,点P(a﹣1,2a﹣3)都在直线l上.Q(m,n)是直线l上的点,则(2m﹣n+3)2的值等于.19.如图,已知点C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的中点,D为弧AC上任意一点,过点C作CE⊥BD于点E,连接AE,若AB=4,则AE的最小值为.20.如图,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以O为圆心,EF为直径的半圆经过点A,连接AE,CF相交于点P,将正方形OABC从OA与OF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90°,交点P运动的路径长是.2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8,0),点P(0,m),将线段P A绕着点P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B,连接AB,OB,则BO+BA的最小值为.22.如图,P为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的边BC上一动点,将线段DP绕P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E (E为D的对应点),M为线段PE的中点,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B的过程中,点M的运动路径长为____________.23.等边△ABC的边长为18,在AC,BC边上各取一点D,E,连接AE,BD相交于点P,若AE=BD,当D从点A运动到点C时,点P所经过的路径长为.24.(2020•武汉模拟)如图,定直线l经过圆心O,P是半径OA上一动点,AC⊥l于点C,当半径OA绕着点O旋转时,总有OP=OC,若OA绕点O旋转60°时,P、A两点的运动路径长的比值是.25.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P是AB边上一个动点,连接CP,过点P作PC的垂线交AD 于点E,以PE为边作正方形PEFG,顶点G在线段PC上,对角线EG、PF相交于点O.(1)若AP=1,则AE=;(2)①求证:点O一定在△APE的外接圆上;②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O也随之运动,求点O经过的路径长;(3)在点P从点A到点B的运动过程中,△APE的外接圆的圆心也随之运动,求该圆心到AB边的距离的最大值.26.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动点E从点A出发,沿边AB﹣BC向终点C运动,以DE为边作正方形DEFG(点D、E、F、G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设点E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运动的时间为x秒.(1)如图1,当点E在AB上时,求证:点G在直线BC上;(2)设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DEFG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直接写出整个运动过程中,点F经过的路径长.想要对运动路径长度问题掌握得信手拈来,那么建议你对以下知识点进行提前学习会更好:10.《隐圆模型》11.《共顶点模型》-也可称“手拉手模型”12.《主从联动模型》-也可称“瓜豆原理模型”13.《旋转问题》—本系列的第二讲中所阐述的旋转相似模型此外,还需要明白的动点类型还有:14.线段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动点一定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15.角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动点一定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16.三角形中位线——动点到某条线的距离恒等于某平行线段的一半17.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动点到某条线的距离与某平行线段成比例18.两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Ps强烈建议:如果您之前没有对上述模型进行过学习,建议您先到学科网搜索下载独家精品出版的:《中考数学几何模型能力提升篇》专题系列资料包,您一定可以大有提升!一、路径为圆弧型解题策略:①作出隐圆,找到圆心②作出半径,求出定长解题关键:通过《隐圆模型》中五种确定隐圆的基本条件作出隐圆,即可轻易得出结论.二、路径为直线型解题策略:①利用平行定距法或者角度固定法确定动点运动路径为直线型②确定动点的起点与终点,计算出路径长度即可解题关键:解题过程中常常出现中位线,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证动角恒等于顶角等知识点三、路径为往返型解题策略:①通常为《主从联动模型》的衍生版②确定动点的起点与终点,感知运动过程中的变化③找出动点运动的最远点解题关键:解题过程中常常出现相似转线段长、《主从联动模型》中的滑动模型等【例题1】如图,等腰Rt△AOB中,∠AOB=90°,OA=,⊙O与AB相切,分别交OA、OB于N、M,以PB为直角边作等腰Rt△BPQ,点P在弧MN上由点M运动到点N,则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A.B.C.D.【分析】解题标签:《共顶点模型》中的旋转相似、《隐圆模型》中的动点定长模型、《主从联动模型》【解析】如图,连接OP,AQ,设⊙O与AB相切于C,连接OC,则OC⊥AB,∵OA=OB,∠AOB=90°,OB=,∴AB=2,OP=OC=AB=,∵△ABO和△QBP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O=∠QBP=45°,∴=,∠ABQ=∠OBP,∴△ABQ∽△OBP,∴∠BAQ=∠BOP,=,即=,∴AQ=,又∵点P在弧MN上由点M运动到点N,∴0°≤∠BOP≤90°,∴0°≤∠BAQ≤90°,∴点Q的运动轨迹为以A为圆心,AQ长为半径,圆心角为90°的扇形的圆弧,∴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故选:D.[本题用《主从联动模型》来接替会更快得到结果]【例题2】已知⊙O,AB是直径,AB=4,弦CD⊥AB且过OB的中点,P是劣弧BC上一动点,DF垂直AP于F,则P从C运动到B的过程中,F运动的路径长度()A.πB.C.πD.2【分析】解题标签:“定边对直角”确定隐圆模型【解析】作DQ⊥AC于Q,如图,当P点在C点时,F点与Q重合;当P点在B点时,F点与E点重合,∵∠AFD=90°,∴点F在以AD为直径的圆上,∴点F运动的路径为,∵弦CD⊥AB且过OB的中点,∴OE=OD,CE=DE=,AC=AC=2,∴∠DOE=60°,∴∠DAC=60°,∴△ACD为等边三角形,∴MQ和ME为中位线,∴MQ=,∠QME=60°,∴F运动的路径长度==.故选:A.【例题3】如图,⊙O的半径为1,弦AB=1,点P为优弧AB上一动点,AC⊥AP交直线PB于点C,则△ABC的最大面积是.【分析】解题标签:“定边对定角”确定隐圆模型【解析】连结OA、OB,作△ABC的外接圆D,如图1,∵OA=OB=1,AB=1,∴△OAB为等边三角形,∴∠AOB=60°,∴∠APB=∠AOB=30°,∵AC⊥AP,∴∠C=60°,∵AB=1,要使△ABC的最大面积,则点C到AB的距离最大,∵∠ACB=60°,点C在⊙D上,∴∠ADB=120°,如图2,当点C优弧AB的中点时,点C到AB的距离最大,此时△ABC为等边三角形,且面积为AB2=,∴△ABC的最大面积为.故答案为:.【例题4】如图,等腰Rt△ABC中,斜边AB的长为2,O为AB的中点,P为AC边上的动点,OQ⊥OP 交BC于点Q,M为PQ的中点,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C时,点M所经过的路线长为()A. B. C. 1 D. 2【分析】解题标签:“线段垂直平分线”产生“平行定距型”【解析】连接OC,作PE⊥AB于E,MH⊥AB于H,QF⊥AB于F,如图,∵△ACB为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 AB= ,∠A=∠B=45°,∵O为AB的中点,∴OC⊥AB,OC平分∠ACB,OC=OA=OB=1,∴∠OCB=45°,∵∠POQ=90°,∠COA=90°,∴∠AOP=∠COQ,在Rt△AOP和△COQ中,∴Rt△AOP≌△COQ,∴AP=CQ,易得△APE和△BFQ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22AP=22CQ,QF=22BQ,∴PE+QF=22(CQ+BQ)=22BC=2×22=1,∵M点为PQ的中点,∴MH为梯形PEFQ的中位线,∴MH=12(PE+QF)=12,即点M到AB的距离为12,而CO=1,∴点M的运动路线为△ABC的中位线,∴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C时,点M所经过的路线长=12AB=1,故答案为:C.[或连接OM,CM,点M运动路径为线段OC中垂线]【例题5】已知: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0,6),点B在x轴上,且∠BAO=30°,点D是线段OA上的一点,以BD为边向下作等边△BDE.(1)如图2,当∠ODB=45°时,求证:OE平分∠BED.(2)如图3,当点E落在y轴上时,求出点E的坐标.(3)利用图1探究并说理:点D在y轴上从点A向点O滑动的过程中,点E也会在一条直线上滑动;并直接写出点E运动路径的长度.【分析】解题标签:“共顶点模型”、“全等或相似转固定角度法确定动点的直线运动”【解析】(1)∵∠ODB=45°,∠AOB=90°,∴∠OBD=∠ODB=45°,∴OD=OB,∵△BDE是等边三角形,∴DE=BE,在△DOE和△BOE中,,∴△DOE≌△BOE(SSS),∴∠DEO=∠BEO,即OE平分∠BED;(2)∵△BOE是等边三角形,∴∠EDB=60°,∵OB⊥DE,设OD=x,则OE=x,∵∠BAO=30°,∠AOB=90°,∴∠DBO=∠ABD=∠BAO=30°,∴BD=2OD=2x,AD=BD=2x,∵OA=AD+OD=3x=6,解得,x=2,∴E(0,﹣2);(3)如图1,在x轴上取点C,使BC=BA,连接CE,∵∠ABD+∠OBD=∠CBE+∠OBD=60°,∴∠ABD=∠CBE,在△ABD和△CBE中,,∴△ABD≌△CBE(SAS),∴∠BCE=∠BAO=30°,∴当D在OA上滑动时,点E总在与x轴夹角为30°的直线CE上滑动,如图可知,点E运动路径的长度为6.【例题6】如图,Rt△ABC中,BC=4,AC=8,Rt△ABC的斜边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A与原点重合,随着顶点A由O点出发沿y轴的正半轴方向滑动,点B也沿着x轴向点O滑动,直到与点O重合时运动结束.在这个运动过程中,点C运动的路径长是8﹣12.【分析】解题标签:“运动路径为来回型”【解析】①当A从O到现在的点A处时,如图2,此时C′A⊥y轴,点C运动的路径长是CC′的长,∴AC′=OC=8,∵AC′∥OB,∴∠AC′O=∠COB,∴cos∠AC′O=cos∠COB==,∴=,∴OC′=4,∴CC′=4﹣8;②当A再继续向上移动,直到点B与O重合时,如图3,此时点C运动的路径是从C′到C,长是CC′,CC′=OC′﹣BC=4﹣4,综上所述,点C运动的路径长是:4﹣8+4﹣4=8﹣12;故答案为:8﹣12.【例题7】如图1,已知抛物线y=x2+bx+c经过原点O,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2,动点P从抛物线的顶点A 出发,在对称轴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上运动,设动点P运动的时间为t杪,连结OP并延长交抛物线于点B,连结OA,AB.(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当△AOB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3)如图2,⊙M为△AOB的外接圆,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点M也随之运动变化,请你探究:在1≤t≤5时,求点M经过的路径长度.【分析】解题标签:“运动路径为来回型”【解析】(1)∵抛物线y=x2+bx+c经过原点O,且对称轴是直线x=2,∴c=0,﹣=2,则b=﹣4、c=0,∴抛物线解析式为y=x2﹣4x;(2)设点B(a,a2﹣4a),∵y=x2﹣4x=(x﹣2)2﹣4,∴点A(2,﹣4),则OA2=22+42=20、OB2=a2+(a2﹣4a)2、AB2=(a﹣2)2+(a2﹣4a+4)2,①若OB2=OA2+AB2,则a2+(a2﹣4a)2=20+(a﹣2)2+(a2﹣4a+4)2,解得a=2(舍)或a=,∴B(,﹣),则直线OB解析式为y=﹣x,当x=2时,y=﹣3,即P(2,﹣3),∴t=(﹣3+4)÷1=1;②若AB2=OA2+OB2,则(a﹣2)2+(a2﹣4a+4)2=20+a2+(a2﹣4a)2,解得a=0(舍)或a=,∴B(,),则直线OB解析式为y=x,当x=2时,y=1,即P(2,1),∴t=[1﹣(﹣4)]÷1=5;③若OA2=AB2+OB2,则20=(a﹣2)2+(a2﹣4a+4)2+a2+(a2﹣4a)2,整理,得:a3﹣8a2+21a﹣18=0,a3﹣3a2﹣5a2+15a+6a﹣18=0,a2(a﹣3)﹣5a(a﹣3)+6(a﹣3)=0,(a﹣3)(a2﹣5a+6)=0,(a﹣3)2(a﹣2)=0,则a=3或a=2(舍),∴B(3,﹣3),∴直线OB解析式为y=﹣x,当x=2时,y=﹣2,即P(2,﹣2),∴t=[﹣2﹣(﹣4)]÷1=2;综上,当△AOB为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1或2或5.(3)∵⊙M为△AOB的外接圆,∴点M在线段OA的中垂线上,∴当1≤t≤5时,点M的运动路径是在线段OA中垂线上的一条线段,当t=1时,如图1,由(2)知∠OAB=90°,∴此时Rt△OAB的外接圆圆心M是OB的中点,∵B(,﹣),∴M(,﹣);当t=5时,如图2,由(2)知,∠AOB=90°,∴此时Rt△OAB的外接圆圆心M是AB的中点,∵B(,)、A(2,﹣4),∴M(,﹣);当t=2时,如图3,由(2)知,∠OBA=90°,∴此时Rt△OAB的外接圆圆心M是OA的中点,∵A(2,﹣4),∴M(1,﹣2);则点M经过的路径长度为=.【例题8】如图,OM⊥ON,A、B分别为射线OM、ON上两个动点,且OA+OB=5,P为AB的中点.当B由点O向右移动时,点P移动的路径长为()A.2 B.2C.D.5【分析】解题标签:“利用解析法计算几何路径长”【解析】建立如图坐标系.设OB=t,则OA=5﹣t,∴B(t,0),A(0,5﹣t),∵AP=PB,∴P(,),令x=,y=,消去t得到,y=﹣x+(0≤x≤),∴点P的运动轨迹是线段HK,H(0,),K(,0),∴点P的运动路径的长为=,故选:C.【例题9】如图1,在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连接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分析】解题标签:“利用解析法计算几何路径长”【解析】如图2,以C为原点,以A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可知0≤t≤4,当t=0时,点M1的坐标为(3,0),当t=4时点M2的坐标为(1,4).设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kx+b,∴,解得,∴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2x+6.∵点Q(0,2t),P(6-t,0)∴在运动过程中,线段PQ中点M3的坐标(,t).把x= 代入y=-2x+6得y=-2×+6=t,∴点M3在直线M1M2上.过点M2作M2N⊥x轴于点N,则M2N=4,M1N=2.∴M1M2=2∴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为2 单位长度.【例题10】(1)如图1,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等边△BDE,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2)如图2,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以E为直角顶点的等腰Rt△BDE,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3)如图3,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以D为直角顶点的等腰Rt△BDE,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4)如图4,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以D为直顶点的等腰△BDE,且∠BDE=120°,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分析】解题标签:“主从联动模型”【解析】22;2;4;26【例题11】如图,已知扇形AOB中,OA=3,∠AOB=120°,C是在上的动点.以BC为边作正方形BCDE,当点C从点A移动至点B时,点D经过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解题标签:“定边对定角”确定隐圆模型、主从联动模型【解析】如图所示,易得点D的运动轨迹的长为=2 π.1.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C=,点P在以斜边AB为直径的半圆上,M为PC的中点,当点P沿半圆从点A运动至点B时,点M运动的路径长是.【解析】如图,连接OP,OC,取OC的中点K,连接MK.∵AC=BC=,∠ACB=90°,∴AB==2,∴OP=AB=1,∵CM=MP,CK=OK,∴MK=OP=,∴当点P沿半圆从点A运动至点B时,点M运动的路径是以K为圆心,长为半径的半圆,∴点M运动的路径长=•2•π•=,故答案为.2.已知线段AB=8,C、D是AB上两点,且AC=2,BD=4,P是线段CD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腰三角形APE和等腰三角形PBF,M为线段EF的中点,若∠AEP=∠BFP,则当点P由点C移动到点D时,点M移动的路径长度为4﹣3.【解析】如图,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H.∵△APE和△PBF都是等腰三角形,且∠AEP=∠BFP∵∠A=∠FPB,∴AH∥PF,同理,BH∥PE,∴四边形EPFH为平行四边形,∴EF与HP互相平分.∵M为EF的中点,∴M为PH中点,即在P的运动过程中,M始终为PH的中点,所以M的运行轨迹为三角形HCD的中位线QN.∵CD=AB﹣AC﹣BD=8﹣6,∴QN=CD=4﹣3,即M的移动路径长为4﹣3.故答案是:4﹣3.3.已知线段AB=10,P是线段AB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PE和等边三角形PBF,G为线段EF的中点,点P由点A移动到点B时,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5.【解析】如图,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H,∵∠A=∠FPB=60°,∴AH∥PF,∵∠B=∠EP A=60°,∴BH∥PE,∴四边形EPFH为平行四边形,∴EF与HP互相平分.∵G为EF的中点,∴G正好为PH中点,即在P的运动过程中,G始终为PH的中点,所以G的运行轨迹为△HAB的中位线MN.∴MN=AB=5,即G的移动路径长为5.故答案为:54.如图,AB为⊙O的直径,AB=3,弧AC的度数是60°,P为弧BC上一动点,延长AP到点Q,使AP•AQ=AB2.若点P由B运动到C,则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3.【解析】连接BQ,如图,∵AB为⊙O的直径,∴∠APB=90°,∵AP•AQ=AB2.即=,而∠BAP=∠QAB,∴△ABP∽△AQB,∴∠ABQ=∠APB=90°,∴BQ为⊙O的切线,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切线长,∵弧AC的度数是60°,∴∠AOC=60°,∴∠OAC=60°,当点P在C点时,∠BAQ=60°,∴BQ=AB=3,即点P由B运动到C,则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3.故答案为3.5.如图,矩形ABCD中,AB=4,AD=6,点E在边AD上,且AE:ED=1:2.动点P 从点A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停止.过点E作EF⊥PE交射线BC于点F.设点M是线段EF的中点,则在点P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的运动路径长为________.【答案】4【解析】如图所示:过点M作GH⊥AD.∵AD∥CB,GH⊥AD,∴GH⊥BC.在△EGM和△FHM中,∴△EGM≌△FHM.∴MG=MH.∴点M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BC的线段当点P与A重合时,BF1=AE=2,当点P与点B重合时,∠F2+∠EBF1=90∘,∠BEF1+∠EBF1=90∘,∴∠F2=∠EBF1.∵∠EF1B=∠EF1F2,∴△EF1B∽△∠EF1F2.∴,即∴F1F2=8,∵M1M2是△EF1F2的中位线,∴M1M2= F1F2=4.故答案为:4.6.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在AC,BC边上各有一个动点E,F,满足AE=CF,连接AF,BE相交于点P.(1)∠APB的度数;(2)当E从点A运动到点C时,试求点P经过的路径长;(3)连结CP,直接写出CP长度的最小值.【解析】(1)∵△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C=∠CAB=60°,又∵AE=CF,在△ABE和△CAF中,,∴△ABE≌△CAF(SAS),∴AF=BE,∠ABE=∠CAF.又∵∠APE=∠BPF=∠ABP+∠BAP,∴∠APE=∠BAP+∠CAF=60°.∴∠APB=180°﹣∠APE=120°.(2)如图1,∵AE=CF,∴点P的路径是一段弧,由题目不难看出当E为AC的中点的时候,点P经过弧AB的中点,此时△ABP 为等腰三角形,且∠ABP=∠BAP=30°,∴∠AOB=120°,又∵AB=2,∴OA=2,点P的路径是l===;(3)如图2,∵AE=CF,∴点P的路径是一段弧,∴当点E运动到AC的中点时,CP长度的最小,即点P为△ABC的中心,过B作BE′⊥AC于E′,∴PC=BE′,∵△ABC是等边三角形,∴BE′=BC=3,∴PC=2.∴CP长度的最小值是2.方法二:由图1可知,CP最小值等于CO减OA,OA就是那圆弧的半径,可得PC的最小值为2.7.如图,AB为半圆O的直径,AB=2,C,D为半圆上两个动点(D在C右侧),且满足∠COD=60°,连结AD,BC相交于点P若点C从A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运动,当点D与B重合时运动停止,则点P所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_.【答案】【解析】解:点C从点A运动到点D与点B从何时,AD与BC的相点P运动的轨迹是一条弧,C,D两点运动到恰好是半圆的三等分点时,AD与BC的相点P是弧的最高点,作AP,BP的中垂线,两线交于点E,点E是弧APB的圆心;由题意知:AD=BD,∠PAB=∠PBA=30°,连接AE,DE,根据圆的对称性得出A、O、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易证△ADE是一个等边三角形,∠AED=60°,在Rt△ADO中,∠DOA=90°,∠PAB=30°,AO=1,故AD=,∴AE=AD=,弧APB的长度==。
2020年中考数学二轮核心考点讲解第12讲运动路径长度问题解析版
【中考数学二轮核心考点讲解】第12讲运动路径长度问题想要对运动路径长度问题掌握得信手拈来,那么建议你对以下知识点进行提前学习会更好:1.《隐圆模型》2.《共顶点模型》-也可称“手拉手模型”3.《主从联动模型》-也可称“瓜豆原理模型”4.《旋转问题》—本系列的第二讲中所阐述的旋转相似模型此外,还需要明白的动点类型还有:5.线段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动点一定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6.角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动点一定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7.三角形中位线——动点到某条线的距离恒等于某平行线段的一半8.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动点到某条线的距离与某平行线段成比例9.两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一、路径为圆弧型解题策略:①作出隐圆,找到圆心②作出半径,求出定长解题关键:通过《隐圆模型》中五种确定隐圆的基本条件作出隐圆,即可轻易得出结论. 二、路径为直线型解题策略:①利用平行定距法或者角度固定法确定动点运动路径为直线型②确定动点的起点与终点,计算出路径长度即可解题关键:解题过程中常常出现中位线,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证动角恒等于顶角等知识点三、路径为往返型解题策略:①通常为《主从联动模型》的衍生版②确定动点的起点与终点,感知运动过程中的变化③找出动点运动的最远点解题关键:解题过程中常常出现相似转线段长、《主从联动模型》中的滑动模型等【例题1】如图,等腰Rt△AOB中,∠AOB=90°,OA=,⊙O与AB相切,分别交OA、OB于N、M,以PB为直角边作等腰Rt△BPQ,点P在弧MN上由点M运动到点N,则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A.B.C.D.【分析】解题标签:《共顶点模型》中的旋转相似、《隐圆模型》中的动点定长模型、《主从联动模型》【解析】如图,连接OP,AQ,设⊙O与AB相切于C,连接OC,则OC⊥AB,∵OA=OB,∠AOB=90°,OB=,∴AB=2,OP=OC=AB=,∵△ABO和△QBP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O=∠QBP=45°,∴=,∠ABQ=∠OBP,∴△ABQ∽△OBP,∴∠BAQ=∠BOP,=,即=,∴AQ=,又∵点P在弧MN上由点M运动到点N,∴0°≤∠BOP≤90°,∴0°≤∠BAQ≤90°,∴点Q的运动轨迹为以A为圆心,AQ长为半径,圆心角为90°的扇形的圆弧,∴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故选:D.[本题用《主从联动模型》来接替会更快得到结果]【例题2】已知⊙O,AB是直径,AB=4,弦CD⊥AB且过OB的中点,P是劣弧BC上一动点,DF垂直AP于F,则P从C运动到B的过程中,F运动的路径长度()A.πB.C.πD.2【分析】解题标签:“定边对直角”确定隐圆模型【解析】作DQ⊥AC于Q,如图,当P点在C点时,F点与Q重合;当P点在B点时,F点与E点重合,∵∠AFD=90°,∴点F在以AD为直径的圆上,∴点F运动的路径为,∵弦CD⊥AB且过OB的中点,∴OE=OD,CE=DE=,AC=AC=2,∴∠DOE=60°,∴∠DAC=60°,∴△ACD为等边三角形,∴MQ和ME为中位线,∴MQ=,∠QME=60°,∴F运动的路径长度==.故选:A.【例题3】如图,⊙O的半径为1,弦AB=1,点P为优弧AB上一动点,AC⊥AP交直线PB于点C,则△ABC的最大面积是.【分析】解题标签:“定边对定角”确定隐圆模型【解析】连结OA、OB,作△ABC的外接圆D,如图1,∵OA=OB=1,AB=1,∴△OAB为等边三角形,∴∠AOB=60°,∴∠APB=∠AOB=30°,∵AC⊥AP,∴∠C=60°,∵AB=1,要使△ABC的最大面积,则点C到AB的距离最大,∵∠ACB=60°,点C在⊙D上,∴∠ADB=120°,如图2,当点C优弧AB的中点时,点C到AB的距离最大,此时△ABC为等边三角形,且面积为AB2=,∴△ABC的最大面积为.故答案为:.【例题4】如图,等腰Rt△ABC中,斜边AB的长为2,O为AB的中点,P为AC边上的动点,OQ⊥OP 交BC于点Q,M为PQ的中点,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C时,点M所经过的路线长为()A. B. C. 1 D. 2【分析】解题标签:“线段垂直平分线”产生“平行定距型”【解析】连接OC,作PE⊥AB于E,MH⊥AB于H,QF⊥AB于F,如图,∵△ACB为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 AB= ,∠A=∠B=45°,∵O为AB的中点,∴OC⊥AB,OC平分∠ACB,OC=OA=OB=1,∴∠OCB=45°,∵∠POQ=90°,∠COA=90°,∴∠AOP=∠COQ,在Rt△AOP和△COQ中,∴Rt△AOP≌△COQ,∴AP=CQ,易得△APE和△BFQ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22AP=22CQ,QF=22BQ,∴PE+QF=22(CQ+BQ)=22BC=2×22=1,∵M点为PQ的中点,∴MH为梯形PEFQ的中位线,∴MH=12(PE+QF)=12,即点M到AB的距离为12,而CO=1,∴点M的运动路线为△ABC的中位线,∴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C时,点M所经过的路线长=12AB=1,故答案为:C.[或连接OM,CM,点M运动路径为线段OC中垂线]【例题5】已知: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0,6),点B在x轴上,且∠BAO=30°,点D是线段OA上的一点,以BD为边向下作等边△BDE.(1)如图2,当∠ODB=45°时,求证:OE平分∠BED.(2)如图3,当点E落在y轴上时,求出点E的坐标.(3)利用图1探究并说理:点D在y轴上从点A向点O滑动的过程中,点E也会在一条直线上滑动;并直接写出点E运动路径的长度.【分析】解题标签:“共顶点模型”、“全等或相似转固定角度法确定动点的直线运动”【解析】(1)∵∠ODB=45°,∠AOB=90°,∴∠OBD=∠ODB=45°,∴OD=OB,∵△BDE是等边三角形,∴DE=BE,在△DOE和△BOE中,,∴△DOE≌△BOE(SSS),∴∠DEO=∠BEO,即OE平分∠BED;(2)∵△BOE是等边三角形,∴∠EDB=60°,∵OB⊥DE,设OD=x,则OE=x,∵∠BAO=30°,∠AOB=90°,∴∠DBO=∠ABD=∠BAO=30°,∴BD=2OD=2x,AD=BD=2x,∵OA=AD+OD=3x=6,解得,x=2,∴E(0,﹣2);(3)如图1,在x轴上取点C,使BC=BA,连接CE,∵∠ABD+∠OBD=∠CBE+∠OBD=60°,∴∠ABD=∠CBE,在△ABD和△CBE中,,∴△ABD≌△CBE(SAS),∴∠BCE=∠BAO=30°,∴当D在OA上滑动时,点E总在与x轴夹角为30°的直线CE上滑动,如图可知,点E运动路径的长度为6.【例题6】如图,Rt△ABC中,BC=4,AC=8,Rt△ABC的斜边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A与原点重合,随着顶点A由O点出发沿y轴的正半轴方向滑动,点B也沿着x轴向点O滑动,直到与点O重合时运动结束.在这个运动过程中,点C运动的路径长是8﹣12.【分析】解题标签:“运动路径为来回型”【解析】①当A从O到现在的点A处时,如图2,此时C′A⊥y轴,点C运动的路径长是CC′的长,∴AC′=OC=8,∵AC′∥OB,∴∠AC′O=∠COB,∴cos∠AC′O=cos∠COB==,∴=,∴OC′=4,∴CC′=4﹣8;②当A再继续向上移动,直到点B与O重合时,如图3,此时点C运动的路径是从C′到C,长是CC′,CC′=OC′﹣BC=4﹣4,综上所述,点C运动的路径长是:4﹣8+4﹣4=8﹣12;故答案为:8﹣12.【例题7】如图1,已知抛物线y=x2+bx+c经过原点O,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2,动点P从抛物线的顶点A 出发,在对称轴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上运动,设动点P运动的时间为t杪,连结OP并延长交抛物线于点B,连结OA,AB.(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当△AOB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3)如图2,⊙M为△AOB的外接圆,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点M也随之运动变化,请你探究:在1≤t≤5时,求点M经过的路径长度.【分析】解题标签:“运动路径为来回型”【解析】(1)∵抛物线y=x2+bx+c经过原点O,且对称轴是直线x=2,∴c=0,﹣=2,则b=﹣4、c=0,∴抛物线解析式为y=x2﹣4x;(2)设点B(a,a2﹣4a),∵y=x2﹣4x=(x﹣2)2﹣4,∴点A(2,﹣4),则OA2=22+42=20、OB2=a2+(a2﹣4a)2、AB2=(a﹣2)2+(a2﹣4a+4)2,①若OB2=OA2+AB2,则a2+(a2﹣4a)2=20+(a﹣2)2+(a2﹣4a+4)2,解得a=2(舍)或a=,∴B(,﹣),则直线OB解析式为y=﹣x,当x=2时,y=﹣3,即P(2,﹣3),∴t=(﹣3+4)÷1=1;②若AB2=OA2+OB2,则(a﹣2)2+(a2﹣4a+4)2=20+a2+(a2﹣4a)2,解得a=0(舍)或a=,∴B(,),则直线OB解析式为y=x,当x=2时,y=1,即P(2,1),∴t=[1﹣(﹣4)]÷1=5;③若OA2=AB2+OB2,则20=(a﹣2)2+(a2﹣4a+4)2+a2+(a2﹣4a)2,整理,得:a3﹣8a2+21a﹣18=0,a3﹣3a2﹣5a2+15a+6a﹣18=0,a2(a﹣3)﹣5a(a﹣3)+6(a﹣3)=0,(a﹣3)(a2﹣5a+6)=0,(a﹣3)2(a﹣2)=0,则a=3或a=2(舍),∴B(3,﹣3),∴直线OB解析式为y=﹣x,当x=2时,y=﹣2,即P(2,﹣2),∴t=[﹣2﹣(﹣4)]÷1=2;综上,当△AOB为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1或2或5.(3)∵⊙M为△AOB的外接圆,∴点M在线段OA的中垂线上,∴当1≤t≤5时,点M的运动路径是在线段OA中垂线上的一条线段,当t=1时,如图1,由(2)知∠OAB=90°,∴此时Rt△OAB的外接圆圆心M是OB的中点,∵B(,﹣),∴M(,﹣);当t=5时,如图2,由(2)知,∠AOB=90°,∴此时Rt△OAB的外接圆圆心M是AB的中点,∵B(,)、A(2,﹣4),∴M(,﹣);当t=2时,如图3,由(2)知,∠OBA=90°,∴此时Rt△OAB的外接圆圆心M是OA的中点,∵A(2,﹣4),∴M(1,﹣2);则点M经过的路径长度为=.【例题8】如图,OM⊥ON,A、B分别为射线OM、ON上两个动点,且OA+OB=5,P为AB的中点.当B由点O向右移动时,点P移动的路径长为()A.2B.2C.D.5【分析】解题标签:“利用解析法计算几何路径长”【解析】建立如图坐标系.设OB=t,则OA=5﹣t,∴B(t,0),A(0,5﹣t),∵AP=PB,∴P(,),令x=,y=,消去t得到,y=﹣x+(0≤x≤),∴点P的运动轨迹是线段HK,H(0,),K(,0),∴点P的运动路径的长为=,故选:C.【例题9】如图1,在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连接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分析】解题标签:“利用解析法计算几何路径长”【解析】如图2,以C为原点,以A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可知0≤t≤4,当t=0时,点M1的坐标为(3,0),当t=4时点M2的坐标为(1,4).设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kx+b,∴,解得,∴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2x+6.∵点Q(0,2t),P(6-t,0)∴在运动过程中,线段PQ中点M3的坐标(,t).把x= 代入y=-2x+6得y=-2×+6=t,∴点M3在直线M1M2上.过点M2作M2N⊥x轴于点N,则M2N=4,M1N=2.∴M1M2=2∴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为2 单位长度.【例题10】(1)如图1,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等边△BDE,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2)如图2,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以E为直角顶点的等腰Rt△BDE,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3)如图3,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以D为直角顶点的等腰Rt△BDE,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4)如图4,已知AB=2,点D是等腰Rt△ABC斜边AC上一动点,以BD为一边向右下方作以D为直顶点的等腰△BDE,且∠BDE=120°,当点D由点A运动到点C时,求点E运动的路径长;【分析】解题标签:“主从联动模型”【解析】22;2;4;26【例题11】如图,已知扇形AOB中,OA=3,∠AOB=120°,C是在上的动点.以BC为边作正方形BCDE,当点C从点A移动至点B时,点D经过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解题标签:“定边对定角”确定隐圆模型、主从联动模型【解析】如图所示,易得点D的运动轨迹的长为=2 π.1.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C=,点P在以斜边AB为直径的半圆上,M为PC的中点,当点P沿半圆从点A运动至点B时,点M运动的路径长是.【解析】如图,连接OP,OC,取OC的中点K,连接MK.∵AC=BC=,∠ACB=90°,∴AB==2,∴OP=AB=1,∵CM=MP,CK=OK,∴MK=OP=,∴当点P沿半圆从点A运动至点B时,点M运动的路径是以K为圆心,长为半径的半圆,∴点M运动的路径长=•2•π•=,故答案为.2.已知线段AB=8,C、D是AB上两点,且AC=2,BD=4,P是线段CD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腰三角形APE和等腰三角形PBF,M为线段EF的中点,若∠AEP=∠BFP,则当点P由点C移动到点D时,点M移动的路径长度为4﹣3.【解析】如图,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H.∵△APE和△PBF都是等腰三角形,且∠AEP=∠BFP∵∠A=∠FPB,∴AH∥PF,同理,BH∥PE,∴四边形EPFH为平行四边形,∴EF与HP互相平分.∵M为EF的中点,∴M为PH中点,即在P的运动过程中,M始终为PH的中点,所以M的运行轨迹为三角形HCD的中位线QN.∵CD=AB﹣AC﹣BD=8﹣6,∴QN=CD=4﹣3,即M的移动路径长为4﹣3.故答案是:4﹣3.3.已知线段AB=10,P是线段AB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PE和等边三角形PBF,G为线段EF的中点,点P由点A移动到点B时,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5.【解析】如图,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H,∵∠A=∠FPB=60°,∴AH∥PF,∵∠B=∠EP A=60°,∴BH∥PE,∴四边形EPFH为平行四边形,∴EF与HP互相平分.∵G为EF的中点,∴G正好为PH中点,即在P的运动过程中,G始终为PH的中点,所以G的运行轨迹为△HAB的中位线MN.∴MN=AB=5,即G的移动路径长为5.故答案为:54.如图,AB为⊙O的直径,AB=3,弧AC的度数是60°,P为弧BC上一动点,延长AP到点Q,使AP•AQ=AB2.若点P由B运动到C,则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3.【解析】连接BQ,如图,∵AB为⊙O的直径,∴∠APB=90°,∵AP•AQ=AB2.即=,而∠BAP=∠QAB,∴△ABP∽△AQB,∴∠ABQ=∠APB=90°,∴BQ为⊙O的切线,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切线长,∵弧AC的度数是60°,∴∠AOC=60°,∴∠OAC=60°,当点P在C点时,∠BAQ=60°,∴BQ=AB=3,即点P由B运动到C,则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3.故答案为3.5.如图,矩形ABCD中,AB=4,AD=6,点E在边AD上,且AE:ED=1:2.动点P 从点A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停止.过点E作EF⊥PE交射线BC于点F.设点M是线段EF的中点,则在点P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的运动路径长为________.【答案】4【解析】如图所示:过点M作GH⊥AD.∵AD∥CB,GH⊥AD,∴GH⊥BC.在△EGM和△FHM中,∴△EGM≌△FHM.∴MG=MH.∴点M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BC的线段当点P与A重合时,BF1=AE=2,当点P与点B重合时,∠F2+∠EBF1=90∘,∠BEF1+∠EBF1=90∘,∴∠F2=∠EBF1.∵∠EF1B=∠EF1F2,∴△EF1B∽△∠EF1F2.∴,即∴F1F2=8,∵M1M2是△EF1F2的中位线,∴M1M2= F1F2=4.故答案为:4.6.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在AC,BC边上各有一个动点E,F,满足AE=CF,连接AF,BE相交于点P.(1)∠APB的度数;(2)当E从点A运动到点C时,试求点P经过的路径长;(3)连结CP,直接写出CP长度的最小值.【解析】(1)∵△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C=∠CAB=60°,又∵AE=CF,在△ABE和△CAF中,,∴△ABE≌△CAF(SAS),∴AF=BE,∠ABE=∠CAF.又∵∠APE=∠BPF=∠ABP+∠BAP,∴∠APE=∠BAP+∠CAF=60°.∴∠APB=180°﹣∠APE=120°.(2)如图1,∵AE=CF,∴点P的路径是一段弧,由题目不难看出当E为AC的中点的时候,点P经过弧AB的中点,此时△ABP 为等腰三角形,且∠ABP=∠BAP=30°,∴∠AOB=120°,又∵AB=2,∴OA=2,点P的路径是l===;(3)如图2,∵AE=CF,∴点P的路径是一段弧,∴当点E运动到AC的中点时,CP长度的最小,即点P为△ABC的中心,过B作BE′⊥AC于E′,∴PC=BE′,∵△ABC是等边三角形,∴BE′=BC=3,∴PC=2.∴CP长度的最小值是2.方法二:由图1可知,CP最小值等于CO减OA,OA就是那圆弧的半径,可得PC的最小值为2.7.如图,AB为半圆O的直径,AB=2,C,D为半圆上两个动点(D在C右侧),且满足∠COD=60°,连结AD,BC相交于点P若点C从A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运动,当点D与B重合时运动停止,则点P所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_.【答案】【解析】解:点C从点A运动到点D与点B从何时,AD与BC的相点P运动的轨迹是一条弧,C,D两点运动到恰好是半圆的三等分点时,AD与BC的相点P是弧的最高点,作AP,BP的中垂线,两线交于点E,点E是弧APB的圆心;由题意知:AD=BD,∠PAB=∠PBA=30°,连接AE,DE,根据圆的对称性得出A、O、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易证△ADE是一个等边三角形,∠AED=60°,在Rt△ADO中,∠DOA=90°,∠PAB=30°,AO=1,故AD=,∴AE=AD=,弧APB的长度==。
中考数学:点动产生路径长问题
点动产生的路径长问题近几年中考,和我们同学做的中考模拟试卷中,不断的出现了因动点计算路径长问题,这种题型因为隐藏的比较深,从而难以发现,计算比较繁琐。
在填空题选择题中比较多。
只要同学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是这种题型,那么点所经过的路径一般就是就是两种结果。
一是线段。
二是圆弧。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这两图形是可以计算路径长的。
其它图形我们目前能计算路径长吗。
哈哈,这样解释印象有没有很深。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会碰到的几种题型。
题型1:简单的图形翻转问题。
解法:这种题型比较简单。
只要找出旋转圆心,旋转时圆的半径,还有圆心角就可以了,然后利用扇形的弧长计算公式来计算。
注意,如果是圆弧旋转的话,圆心的路径是直线。
例题1:一块等边三角形的木板,边长为1,现将木板沿水平线翻滚(如图),那么B点从开始至结束所走过的路径长度为___________试题分析:现将木板沿水平线翻滚, B点从开始至结束走过了4条弧,每条弧是一等边三角形的边为半径的扇形,圆心角为等边三角形的内角,所以 B点从开始至结束所走过的路程长度=4l=点评:本题考查扇形的弧长公式,关键是找出扇形的圆心角和半径,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题2:矩形ABCD的边AB=8,AD=6,现将矩形ABCD放在直线l上且沿着l向右作无滑动地翻滚,当它翻滚至类似开始的位置A1B1C1D1时(如图所示),则顶点A所经过的路线长是例题3:将半径为1、圆心角为60°的扇形纸片AOB,在直线l上向右作无滑动的滚动至扇形A’O’B’处,则顶点O经过的路线长为。
例题4:如图,一个圆心角为270°,半径为2m的扇形工件,未搬动前如图所示,A,B两点触地放置,搬动时,先将扇形以B为圆心,作如图所示的无滑动翻转,再使它紧贴地面滚动,当A,B两点再次触地时停止,则圆心O所经过的路线长是m.(结果保留π)例题5:已知一个半圆形工件,未搬动前如图所示,直径平行于地面放置,搬动时为了保护圆弧部分不受损伤,先将半圆作如图所示的无滑动翻转,使它的直径紧贴地面,再将它沿地面平移50m,半圆的直径为4m,则圆心O所经过的路线长是 m。
蚂蚁最短路径问题的总结
蚂蚁最短路径问题的总结蚂蚁最短路径问题是指一群蚂蚁从一个起点出发,到达终点的过程中,所走的路线最短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在物流运输中,寻找最短路径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本文将对蚂蚁最短路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问题描述假设有一条长度为 L 的木棍,上面有 n 只蚂蚁。
每只蚂蚁的速度相同,且只能向前爬行。
当两只蚂蚁相遇时,它们会掉头。
现在,我们把这些蚂蚁放在木棍的两端,让它们开始爬行。
问最终它们会在哪里相遇?二、问题分析1. 蚂蚁相遇的情况当两只蚂蚁相遇时,它们会掉头,相当于它们的速度变成了相反方向。
因此,我们可以把相向而行的两只蚂蚁看成是穿过了对方,继续向前爬行。
2. 蚂蚁相遇的时间由于蚂蚁的速度相同,因此它们相遇的时间是固定的。
假设蚂蚁的速度是 v,相遇的时间是 t,则两只蚂蚁之间的距离是 vt。
3. 最终相遇的位置由于我们无法确定蚂蚁的相对位置,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它们最终相遇的位置。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它们相遇的位置一定是在木棍的两端之间。
三、问题解决1. 排序法我们可以将蚂蚁按照它们的位置从左到右排序,然后让它们继续向前爬行。
当两只蚂蚁相遇时,它们会掉头,相当于它们的位置交换了。
因此,我们可以把相向而行的两只蚂蚁看成是穿过了对方,继续向前爬行。
2. 模拟法我们可以模拟每只蚂蚁的运动过程,直到它们相遇为止。
对于每只蚂蚁,我们可以记录它的位置、方向和状态。
当两只蚂蚁相遇时,它们会掉头,相当于它们的方向反转了。
因此,我们可以把相向而行的两只蚂蚁看成是穿过了对方,继续向前爬行。
3. 数学法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求解最终相遇的位置。
假设蚂蚁的数量为 n,速度为 v,木棍的长度为 L,则两只蚂蚁之间的距离是 vt。
因此,蚂蚁相遇的时间是 t=L/(2nv)。
当蚂蚁相遇时,它们的速度变成了相反方向,因此,它们会继续向前爬行,直到到达木棍的两端。
因此,最终相遇的位置一定是在木棍的两端之间。
四、应用实例蚂蚁最短路径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在物流运输中,寻找最短路径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
路程速度时间教案教案:路程、速度和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学会使用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的问题。
教学内容:1.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定义2.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3.路程、速度和时间的计算方法4.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步骤:一、引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路程、速度和时间相关的例子,如乘坐公交、步行等。
2.引入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二、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定义(10分钟)1.路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度。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
3.时间: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
三、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10分钟)1.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2.解释:当物体的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当时间一定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四、路程、速度和时间的计算方法(15分钟)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2.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3.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五、实际问题的解决(20分钟)1.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2.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
3.总结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定义及其关系。
2.强调路程、速度和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5分钟)1.布置与路程、速度和时间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了解他们对路程、速度和时间概念的理解程度。
2.习题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路程、速度和时间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运动距离、线段上的动点问题
七年级运动距离、线段上的动点问题介绍本文档将讨论七年级数学中的运动距离以及线段上的动点问题。
运动距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所经过的距离,线段上的动点问题是指在给定的线段上,动点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问题。
运动距离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物体的运动距离。
运动距离的计算可以使用数学公式或几何图形来解决。
例如,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可以使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计算运动距离。
运动距离的计算方法包括计算直线距离、曲线距离和路径长度等。
我们可以使用直线距离公式来计算物体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直线距离,曲线距离可以通过近似曲线为线段来计算,路径长度则是指物体在路径上的实际行进距离。
线段上的动点问题线段上的动点问题是指在给定的线段上,动点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问题。
这种问题常常涉及到计算动点的速度、时间以及距离等。
例如,在一个数轴上,动点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我们可以使用数轴上的单位长度和时间的关系来计算动点的速度和距离。
线段上的动点问题也可以与运动距离有关。
当动点在线段上做匀速运动时,我们可以使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计算动点的运动距离。
总结七年级数学中的运动距离和线段上的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和实际情境等工具来进行计算和分析。
通过掌握运动距离和线段上的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线段上动点的特性。
参考文献:- 张开芳,(2008),《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数学七年级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解析版)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专题说明】近些年的中考中,经常出现动点的运动轨迹类问题,通常出题以求出轨迹的长度或最值最为常见。
很多考生碰到此类试题常常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下手。
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的重要压轴点.受学生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黑洞.掌握该压轴点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动点轨迹问题的基本图形作一详述.动点轨迹基本类型为直线型和圆弧型.其实初中阶段如遇求轨迹长度仅有2种类型:“直线型”和“圆弧型”(两种类型中还会涉及点往返探究“往返型”),对于两大类型该如何断定,通常老师会让学生画图寻找3处以上的点来确定轨迹类型进而求出答案,对于填空选择题而言不外乎是个好方法,但如果要进行说理很多考生难以解释清楚。
瓜豆原理:一个主动点,一个从动点(根据某种约束条件,跟着主动点动),当主动点运动时,从动点的轨迹相同.只要满足:1.两“动”,一“定”;2.两动点与定点的连线夹角是定角3.两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值是定值。
【引例】(选讲)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模型总结】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结论:P、Q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当∠P AQ≤90°时,∠P AQ等于MN与BC夹角)P、Q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AQ(由△ABC∽△AMN,可得AP:AQ=BC:MN)如图,D、E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上的中点,P为中线AD上的动点,把线段PC 绕C点逆时针旋转60°,得到P’,EP’的最小值【分析】结合这个例题我们再来熟悉一下瓜豆模型第一层:点P’运动的轨迹是直线吗?答:是直线,可以通过P在A,D时,即始末位置时P’对应的位置得到直线轨迹,对于选填题,可找出从动点的始末位置,从而快速定位轨迹,若要说理则需要构造手拉手证明.第二层:点P’的运动长度和点P的运动长度相同吗?答:因为点P’与点P到定点C的距离相等,则有运动路径长度相等,若要说理则同样需要构造手拉手结构,通过全等证明.第三层:手拉手模型怎么构造?答:以旋转中心C为顶点进行构造,其实只要再找一组对应的主从点即可,简单来说就是从P点的轨迹即P'P'线段AD 中再找一个点进行与P 点类似的的旋转,比如把线段AD 中的点A 绕C 点逆时针旋转60°,即为点B ,连接BP ’即可得到一组手拉手模型,虽然前面说是任意点,但一般来说我们选择一个特殊位置的点进行旋转后的点位置也是比较容易确定的,比如说点D 进行旋转也是比较方便的.第四层:分析∠CAP 和∠CBP ’答:由全等可知∠CAP =∠CBP ’,因为B 为定点,所以得到P ’轨迹为直线BP ’第五层:点P 和点P ’轨迹的夹角和旋转角的关系P'D'P'答:不难得出本题主动点与从动点轨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要注意的是如果旋转角是钝角,那么主动点与从动点轨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的补角,这个在后面的例题中会出现.大气层:前面提到,如果是选填题,可以通过找从动点的始末位置快速定位轨迹线段,或者通过构造手拉手,通过全等或相似得出相等角然后得出轨迹,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找出从动点P’的轨迹,再作垂线段并求出垂线段的长得到最小值,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答:还可以对关键点进行旋转来构造手拉手模型,从而代换所求线段,构造如下.将点EC绕点C顺时针旋转60°,构造手拉手模型(SAS全等型),从而得到P’E=PG,最小值即为点G到AD的距离.要注意的是因为要代换P’E,所以E点的旋转方式应该是从P’ P,所以是顺时针旋转,求轨迹时的旋转方式则是P P’,注意区分.策略一:找从动点轨迹连接BP ’,由旋转可得,CP =CP’,∠P’CP =60°,∵△ABC 是等边三角形,∴AC =BC ,∠ACB =60°,∴∠ACB =∠PCP’,∴△ACP ≌△BCP’(SAS ),∴∠CBP’=∠CAP ,∵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P 是对称轴AD 上的一个动点,∴∠CAP =30°,BD =2,∴∠CBP’=30°,即点P’的运动轨迹为直线BP’,∴当D P’⊥B P’时,EP’最短, 此时,EP’=12BD +ED =122×+2=3∴EP’的最小值是3P'策略二:代换所求线段将点E绕C点顺时针旋转60°得到点G,连接PG,CG,EP’由旋转可得EC=CG,CP=CP’,∠P’CP=60°,∠ECG=60°,∴△ECG是等边三角形,EG=2∵∠PCP’=∠ECG∴∠PCG=∠EC P’∴△GCP≌△ECP’(SAS),∴EP’=GP,过点G作AD的垂线GH垂足为H,GH即为所求.∵∠GEC=∠ACD∴HE∥DC∵∠GHD=∠ADC∴HG∥DC故G,E,H三点共线,则有HE∥DC又E是AC中点,分线段成比例可知H是AD中点∴HE=11 2DC='=21=3EP GP HE EG==++∴EP’的最小值是3总共提到了3种处理方式:1.找始末,定轨迹2.在轨迹上找一点旋转,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3.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即逆向构造.那么什么具体选择什么方法更合适呢?我们再看一道例题【例题2 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BC上一点,且BE=1,F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以EF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连接CG,则CG的最小值为.【分析】现在,我们分别用上面提到的3种策略来处理这个题目策略一:找始末,定轨迹我们分别以BE,AE为边,按题目要求构造等边三角形得到G1与G2,连接G1与G2得到点G的轨迹,再作垂线CH得到最小值.前面提到过从动点轨迹和主动点轨迹的夹角与旋转角有关,我们可以调用这个结论,得到∠AMG1=60°,进一步得到△MBG1为等腰三角形后,求CH就不难了,可得5=2 CHB A222策略二:在点F 轨迹上找一点进行旋转.我们分别对A ,B 顺时针旋转60°,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对A 点旋转会得到一个正切值为14的角,即1tan tan 4∠G M E =∠A FE=,然后进一步算出最值或【简证】311202EM AE EN NEC IC ⇒°⇒∠,则5=2CH 对B 点旋转得到∠EMG =∠FBE =90°,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策略三: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2N22BABABABABA将点C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H,易证△CGE≌△HFE,则有CG=HF,作MH⊥AB于M,HM即为所求.相比之下,先求轨迹后再求垂线段时,比较麻烦,而反向旋转代换所求线段感觉清爽很多.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BC上一点,且BE=1,F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以EF为底向右侧作等腰直角△EFG,连接CG,则CG的最小值为.策略一:反向构造+伸缩如图从主动点F到从动点G可以理解为,将线段FE绕定点E顺时针旋转了45,反向构造则需要把CE绕点E逆时针旋转45倍,得到EH,显然△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进一步得到FEH GEC△△∽CG≥.策略二:求轨迹——以BE 为底向上作等腰Rt △BHE ,易得G 点轨迹所在直线为BD ,故CG最小值为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F 为AB 边上一点,连接EF ,以EF 为底向右侧作等腰直角△EFG ,连接CG ,则AG 的最小值为 .【分析】虽然是双动点,仍可以操作操作策略一:代换所求线段 ,取AH =AF ,易知FG HFE △A △∽,则有AG HE ≥,变中有不变. 主动点策略二:求轨迹,以BE 为底向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HE ,显然H 点在对角线BD 上,由相似可知∠EHG =90°,故G 点轨迹为BD , 其本质还是旋转相似.其他方法:对角互补+邻边相等可得全等,显然MG =NE ,故BG 平分∠ABC ,则点G 轨迹对应直线B D .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BC =4,点D 是BC 边的中点,点P 是AC 边上一个动点,连接PD ,以PD 为边在PD 的下方作等边△PDQ ,连接CQ .则CQ 的最小值是M【分析】解法一:求轨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T ,作射线TQ .证明△CDP ≌△TDQ (SAS ),推出∠DCP =∠DTQ =90°,推出∠CTQ =30°,推出点Q 在射线TQ 上运动,当CQ ⊥TQ 时,CQ 的值最小.解法二:反向构造代换所求线段在CD 的上方,作等边△CDM ,连接PM ,过点M 作MH ⊥CB 于H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解:解法一:如图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T ,作射线TQ .∵∠CDT =∠QDP =60°,DP =DQ ,DC =DT ,∴∠CDP =∠QDT ,在△CDP 和△TDQ 中,DP =DQ∠CDP =∠TDQ DC =DT, ∴△CDP ≌△TDQ (SAS ),∴∠DCP =∠DTQ =90°,∵∠CTD =60°,∴∠CTQ =30°,∴点Q 在射线TQ 上运动(点T 是定点,∠CTQ 是定值),当CQ ⊥TQ 时,CQ 的值最小,最小值=12CT =12CD =14BC =1,解法二:如图,CD 的上方,作等边△CDM ,连接PM ,过点M 作MH ⊥CB 于H .∵△DPQ ,△DCM 都是等边三角形,∴∠CDM =∠PDQ =60°,∵DP =DQ ,DM =DC ,∴△DPM ≌△DQC (SAS ),∴PM =CQ ,∴PM 的值最小时,CQ 的值最小,当PM ⊥MH 时,PM 的最小值=CH =12CD =1,∴CQ 的最小值为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BC=53,点P在线段BC上运动(含B、C两点),连接AP,以点A 为中心,将线段AP逆时针旋转60°到AQ,连接DQ,则线段DQ的最小值为()【分析】法1:以AB为边向右作等边△ABF,作射线FQ交AD于点E,过点D作DH⊥QE于H.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FQ=90°,推出∠AEF=60°,推出点Q在射线FE上运动,求出DH,可得结论.法2:逆向构造,以AD为边向右作等边△ADF法1:如图,以AB为边向右作等边△ABF,作射线FQ交AD于点E,过点D作DH⊥QE于H.∵四边形ABCD是矩形,∴∠ABP=∠BAD=90°,∵△ABF,△APQ都是等边三角形,∴∠BAF =∠PAQ =60°,BA =FA ,PA =QA ,∴∠BAP =∠FAQ ,在△BAP 和△FAQ 中,BA =FA∠BAP =∠FAQ PA =QA, ∴△BAP ≌△FAQ (SAS ),∴∠ABP =∠AFQ =90°,∵∠FAE =90°-60°=30°,∴∠AEF =90°-30°=60°,∵AB =AF =5,AE =AF ÷cos 30°=10 33,∴点Q 在射线FE 上运动,∵AD =BC =5 3,∴DE =AD -AE =5 33,∵DH ⊥EF ,∠DEH =∠AEF =60°,∴DH =DE ﹒sin 60°=5 33× 32=52, 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Q 与H 重合时,DQ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52,法2:反向构造代换所求线段,将点D 绕A 点逆时针旋转 60°,得到点F ,故△AQD ≌△APF ,52DQ PF =≥3、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3,BC=4,P 是对角线AC 上的动点,连接DP,将直线DP 绕点P 顺时针旋转,使∠1=∠2,且过点D 作DG ⊥PG,连接CG.则CG 最小值为旋转相似:如图,作DH⊥AC于H,连接HG延长HG交CD于F,作HE⊥CD于E.∵DG⊥PG,DH⊥AC,∴∠DGP=∠DHA,∵∠DPG=∠DAH,∴△ADH∽△PDG,∴ADDP=DHDG,∠ADH=∠PDG,∴∠ADP=∠HDG,∴△ADP∽△DHG,∴∠DHG=∠DAP=定值,∴点G在射线HF上运动,∴当CG⊥HF时,CG的值最小,∵四边形ABCD是矩形,∴∠ADC=90°,∴∠ADH+∠HDF=90°,∵∠DAH +∠ADH =90°,∴∠HDF =∠DAH =∠DHF ,∴FD =FH ,∵∠FCH +∠CDH =90°,∠FHC +∠FHD =90°, ∴∠FHC =∠FCH ,∴FH =FC =DF =1.5,在Rt △ADC 中,∵∠ADC =90°,AD =4,CD =3,∴AC =32+42=5,DH =A D ﹒DC AC =125,∴CH =CD 2-DH 2=95,∴EH =DH ﹒CH CD =3625,∵∠CFG =∠HFE ,∠CGF =∠HEF =90°,CF =HF , ∴△CGF ≌△HEF (AAS ),∴CG =HE =3625,∴CG 的最小值为3625,故答案为3625.。
圆中动点路径类问题解析版
考点08 圆中动点路径类问题1.(2020•河北模拟)如图,⊙O内切于正方形ABCD,O为圆心,作∠MON=90°,其两边分别交BC,CD于点N,M,若CM+CN=4,则⊙O的面积为()A.πB.2πC.4πD.0.5π【解答】解:设⊙O于正方形ABCD的边CD切于E,与BC切于F,连接OE,OF,则四边形OECF是正方形,∴CF=CE=OE=OF,∠OEM=∠OFN=∠EOF=90°,∵∠MON=90°,∴∠EOM=∠FON,∴△OEM≌△OFN(ASA),∴EM=NF,∴CM+CN=CE+CF=4,∴OE=2,∴⊙O的面积为4π,故选:C.【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切线长定理2.(2020•武汉模拟)如图,BC为⊙O直径,弦AC=2,弦AB=4,D为⊙O上一点,I为AD上一点,且DC=DB=Dl,AI长为()A.B.C.D.【解答】解:如图,连接IC,作IE⊥AC于E,IF⊥AB于F,IG⊥BC于G.∵DB=DC,∴=,∠DBC=∠DCB,∴∠BAD=∠CAD,∵DI=DC,∴∠DIC=∠DCI,∵∠DIC=∠DAC+∠ACI,∠DCI=∠DCB+∠ICB,∠DBC=∠DAC,∴∠ICA=∠ICB,∴点I为△ABC内心,∴IE=IF=IG,∵BC是直径,∴∠BAC=90°,∴BC===2,∵S△ABC=•AB•AC=•IE•(AB+AC+BC),∴IE=3﹣,∵∠IAE=∠AIE=45°,∴AI=IE=3﹣,故选:D.【知识点】圆周角定理3.(2020•高邮市期末)如图,矩形ABCD中,AB=3,BC=8,点P为矩形内一动点,且满足∠PBC=∠PCD,则线段PD的最小值为()A.5B.1C.2D.3【解答】解:∵四边形ABCD为矩形,∴∠BCD=90°,∵∠PBC=∠PCD,∴∠PBC+∠PCB=90°,∴∠BPC=90°,∴点P在以BC为直径的⊙O上,连接OD交⊙O于P′,连接OP、PD,如图,∵PD≥OD﹣OP(当且仅当O、P、D共线时,取等号),即P点运动到P′位置时,PD的值最小,最小值为DP′,在Rt△OCD中,OC=BC=4,CD=AB=3,∴OD==5,∴DP′=OD﹣OP′=5﹣4=1,∴线段PD的最小值为1.故选:B.【知识点】矩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4.(2020•朝阳区校级月考)如图,OA是⊙O的半径,B为OA上一点(且不与点O、A重合),过点B作OA的垂线交⊙O于点C.以OB、BC为边作矩形OBCD,连结BD.若BD=10,BC=8,则AB的长为()A.8B.6C.4D.2【解答】解:如图,连接OC.∵四边形OBCD是矩形,∴∠OBC=90°,BD=OC=OA=10,∴OB===6,∴AB=OA﹣OB=4,故选:C.【知识点】圆的认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5.(2020•镇海区期末)如图,在等腰Rt△ABC中,∠BAC=90°,BC=2,点P是△ABC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PBC=∠PCA,则线段AP长的最小值为()A.0.5B.﹣1C.2﹣D.【解答】解:∵△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45°,即∠PCB+∠PCA=45°,∵∠PBC=∠PCA,∴∠PBC+∠PCB=45°,∴∠BPC=135°,∴点P在以BC为弦的⊙O上,如图,连接OA交于P′,作所对的圆周角∠BQC,则∠BCQ=180°﹣∠BPC=45°,∴∠BOC=2∠BQC=90°,∴△O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OC为正方形,∴OA=BC=2,∴OB=BC=,∵AP≥OA﹣OP(当且仅当A、P、O共线时取等号,即P点在P′位置),∴AP的最小值为2﹣.故选:C.【知识点】旋转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三边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圆周角定理6.(2020•海珠区期末)已知:AB是⊙O的直径,AD,BC是⊙O的切线,P是⊙O上一动点,若AD=10,OA=4,BC=16,则△PCD的面积的最小值是()A.36B.32C.24D.10.4【解答】解:∵CD是定值,所以当P到CD的距离最小时△PCD的面积最小,过P作EF∥CD,交AD于点E,交BC于点F,当EF与⊙O相切时,P到CD的距离最短,连接OP并延长交CD于点Q,过O作OH∥BC,交EF于点G,交CD于点H,则可知OH为梯形ABCD的中位线,OG为梯形ABFE的中位线,∴OH=(AD+BC)=13,过D作DM⊥BC于点M,则DM=AB=8,MC=BC﹣AD=6,∴CD=EF=10,由切线长定理可知AE=EP,BF=PF,∴AE+BF=EF=10,∴OG=(AE+BF)=5,∴GH=OH﹣OG=8,又∵OP=4,且=,∴=,∴PQ=,∴S△PCD=PQ•CD=××10=32.故选:B.【知识点】切线的性质7.(2020•黄埔区期末)如图,⊙O的半径为2,点C是圆上的一个动点,CA⊥x轴,CB⊥y轴,垂足分别为A、B,D是B的中点,如果点C在圆上运动一周,那么点D运动过的路程长为()A.B.C.πD.2π【解答】解:如图,连接OC,∵CA⊥x轴,CB⊥y轴,∴四边形OACB是矩形,∵D为AB中点,∴点D在AC上,且OD=OC,∵⊙O的半径为2,∴如果点C在圆上运动一周,那么点D运动轨迹是一个半径为1圆,∴点D运动过的路程长为2π•1=2π,故选:D.【知识点】轨迹、坐标与图形性质、圆周角定理8.(2020•江阴市期末)如图,⊙O的半径为2,弦AB=2,点P为优弧AB上一动点,∠P AC=60°,交直线PB于点C,则△ABC的最大面积是()A.B.1C.2D.【解答】解:连接OA、OB,如图1,∵OA=OB=2,AB=2,∴△OAB为等边三角形,∴∠AOB=60°,∴∠APB=∠AOB=30°,∵∠P AC=60°∴∠ACP=90°∵AB=2,要使△ABC的最大面积,则点C到AB的距离最大,作△ABC的外接圆D,如图2,连接CD,∵∠ACB=90°,点C在⊙D上,AB是⊙D的直径,当点C半圆的中点时,点C到AB的距离最大,此时△ABC等腰直角三角形,∴CD⊥AB,CD=1,∴S△ABC===1,∴△ABC的最大面积为1.故选:B.【知识点】圆周角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9.(2020•海曙区期末)如图,三角形纸片ABC的周长为22cm,BC=6cm,⊙O是△ABC的内切圆,玲玲用剪刀在⊙O的左侧沿着与⊙O相切的任意一条直线MN剪下一个△AMN,则△AMN的周长是()A.10cm B.12cmC.14cm D.根据MN位置不同而变化【解答】解:设E,F,G,H分别是直线AC,AB,MN,BC与⊙O的切点.由切线长定理可知:CE=CH,BH=BF.ME=MG,NG=NF,∵AC+AB+BC=22cm,BC=6cm,∴AC+AB=16cm,AE+AF=10cm,∴△AMN的周长=AM+AN+MG+NF=AM+ME+AN+NF=AE+AF=10cm,故选:A.【知识点】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10.(2020•铁锋区期末)如图,AB是⊙O的直径,AB=6,点C在⊙O上,∠CAB=30°,D为的中点,P是直径AB上一动点,则PC+PD的最小值为.【解答】解:作出D关于AB的对称点D′,连接OC,OD′,CD′.又∵点C在⊙O上,∠CAB=30°,D为的中点,∴∠BAD′=∠CAB=15°.∴∠CAD′=45°.∴∠COD′=90°.则△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C=OD′=AB=3,∴CD′=3,故答案为3.【知识点】圆周角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垂径定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11.(2020•潜山市期末)如图,AB是圆O的弦,AB=40,点C是圆O上的一个动点,且∠ACB=45°,若点M、N分别是AB、BC的中点,则MN的最大值是.【解答】解:连接OA、OB,如图,∴∠AOB=2∠ACB=2×45°=90°,∴△O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A=AB=×40=40.∵点M、N分别是AB、BC的中点,∴MN=AC,当AC为直径时,AC的值最大,∴MN的最大值为40.故答案为40.【知识点】圆周角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2.(2020•潮南区一模)如图,Rt△ABC中,∠ACB=90°,AC=BC=2,在以AB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的平面直角线坐标系中,将△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点A旋转至y轴正半轴上的A′处,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解答】解:∵∠ACB=90°,AC=BC,∴△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2OA=2OB=AC=2,∵△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点A在A′处,∴BA′=AB,∴BA′=2OB,∴∠OA′B=30°,∴∠A′BA=60°,即旋转角为60°,S阴影=S扇形ABA′+S△A′BC′﹣S△ABC﹣S扇形CBC′=S扇形ABA′﹣S扇形CBC′=﹣=π﹣π=π.故答案为π.【知识点】坐标与图形性质、扇形面积的计算、旋转的性质13.(2020•伊通县期末)已知矩形ABCD中,AB=4,BC=3,以点B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且⊙B与边CD有唯一公共点,则r的取值范围是.【解答】解:∵矩形ABCD中,AB=4,BC=3,∴BD=AC==5,AD=BC=3,CD=AB=4,∵以点B为圆心作圆,⊙B与边CD有唯一公共点,∴⊙B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3≤r≤5;故答案为:3≤r≤5【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4.(2020•西城区期末)如图,矩形ABCD中,AB=4,BC=6,E是边BC的中点,点P在边AD上,设DP=x,若以点D为圆心,DP为半径的⊙D与线段AE只有一个公共点,则所有满足条件的x的取值范围是.【解答】解:如图,当⊙D与AE相切时,设切点为G,连接DG,∵PD=DG=x,∴AP=6﹣x,∵∠DAG=∠AEB,∠AGD=∠B=90°,∴△AGD∽△EBA,∴=,∴=,x=,当⊙D过点E时,如图4,⊙D与线段有两个公共点,连接DE,此时PD=DE=5,∴当以D为圆心,DP为半径的⊙D与线段AE只有一个公共点时,x满足的条件:x=或5<x≤6;故答案为:x=或5<x≤6.【知识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矩形的性质15.(2020•连江县期中)在△ABC中,AB=2,∠ACB=45°,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解答】解:作△ABC的外接圆⊙O,过C作CM⊥AB于M,∵弦AB已确定,∴要使△ABC的面积最大,只要CM取最大值即可,如图所示,当CM过圆心O时,CM最大,∵CM⊥AB,CM过O,∴AM=BM(垂径定理),∴AC=BC,∵∠AOB=2∠ACB=2×45°=90°,∴OM=AM=AB=×2=1,∴OA==,∴CM=OC+OM=+1,∴S△ABC=AB•CM=×2×(+1)=+1.故答案为:+1.【知识点】垂径定理、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16.(2020•杏花岭区校级三模)如图,矩形ABCD中,AB=,BC=AB2,E为射线BA上一动点,连接CE交以BE为直径的圆于点H,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为.【解答】解:取BC的中点G,连接BH,HG,DG.∵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BC=AB2=,∠DCG=90°,∵CG=BG=,∴DG===,∵BE是直径,∴∠BHE=∠BHC=90°,∵BG=GC,∴HG=BC=,∵DH≥DG﹣HG,∴DH≥﹣=,∴DH的最小值为.故答案为.【知识点】矩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17.(2020春•资中县期末)如图,△ABC中,∠BAC=60°,∠ABC=45°,AB=4,D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以AD为直径作⊙O分别交AB、AC于E、F,连结EF,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为.【解答】解:由垂线段的性质可知,当AD为△ABC的边BC上的高时,直径AD最短,如图,连接OE,OF,过O点作OH⊥EF,垂足为H,∵在Rt△ADB中,∠ABC=45°,AB=4,∴AD=BD=2,即此时圆的直径为2,由圆周角定理可知∠EOH=∠EOF=∠BAC=60°,∴在Rt△EOH中,EH=OE•sin∠EOH=×=,由垂径定理可知EF=2EH=,故答案为:.【知识点】垂线段最短、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18.(2020•青羊区期末)△ABC中,AB=CB,AC=10,S△ABC=60,E为AB上一动点,连结CE,过A作AF⊥CE于F,连结BF,则BF的最小值是.【解答】解:过B作BD⊥AC于D,∵AB=BC,∴AD=CD=AC=5,∵S△ABC=60,∴,即,BD=12,∵AF⊥CE,∴∠AFC=90°,∴F在以AC为直径的圆上,∵BF+DF>BD,且DF=DF',∴当F在BD上时,BF的值最小,此时BF'=12﹣5=7,则BF的最小值是7,故答案为:7.【知识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19.(2020春•富阳区期末)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P是线段AD上的一动点,点E是AB边上一动点,连结PC,PE.(1)当E是边AB的中点时,是否存在点P,使∠EPC=90°?若存在,求AP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设BE=a,若存在点P,使∠EPC=90°,求a的取值范围.【解答】解:(1)∵PE⊥PC,∴∠APE+∠DPC=90°,∵∠D=90°,∴∠DCP+∠DPC=90°,∴∠APE=∠DCP,又∠A=∠D=90°,∴△APE∽△DCP,∴=,设AP=x,则DP=6﹣x,又AE=BE=2,∴x(6﹣x)=2×4,整理得x2﹣6x+8=0,解得,x1=2,x2=4,∴P A=2或4.(2)设AP=x,AE=y,∵△APE∽△DCP,∴=,即x(6﹣x)=4y,∴y=x(6﹣x)=﹣x2+x=﹣(x﹣3)2+,∴当x=3时,y的最大值为,∵AE=y取最大值时,BE取最小值为4﹣=,∴a的取值范围为≤BE<4.【知识点】矩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20.(2020•常熟市期中)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cm,AD=6cm,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cm/s的速度向终点B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BC以1cm/s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P、Q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随之停止运动.(1)几秒后,点P、D的距离是点P、Q的距离的2倍;(2)几秒后,△DPQ是直角三角形;(3)在运动过程中,经过秒,以P为圆心,AP为半径的⊙P与对角线BD相切.【解答】解:(1)设t秒后点P、D的距离是点P、Q距离的2倍,∴PD=2PQ,∴PD2=4 PQ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90°,∴PD2=AP2+AD2,PQ2=BP2+BQ2,∵PD2=4 PQ2,∴62+(2t)2=4[(8﹣2t)2+t2],解得:t1=,t2=;∵0≤t≤4,∴t=,答:秒后,点P、D的距离是点P、Q的距离的2倍;(2)∵△DPQ是直角三角形,∴∠DPQ=90°或∠DQP=90°.当∠DPQ=90°时,∠ADP=∠BPQ,∴tan∠ADP=tan∠BPQ,∴=,即=,解得:t=,或t=0(舍去);当∠DQP=90°时,∠CDQ=∠BQP,∴tan∠CDQ=tan∠BQP,∴=,即=,解得:t=11﹣,或t=11+(舍去),综上所述,当运动时间为秒或(11﹣)秒时,△DPQ是直角三角形.(3)设经过x,秒以P为圆心,AP为半径的⊙P与对角线BD相切于点E,连接PE、PD,如图所示:则PE⊥BD,PE=AP,在Rt△APD和Rt△EPD中,,∴Rt△APD≌Rt△EPD(HL),∴AD=ED=6,∵BD===10,∴BE=BD﹣ED=4,∵PE=P A=2x,则BP=8﹣2x,在Rt△BPE中,由勾股定理得:(2x)2+42=(8﹣2x)2,解得:x=,即经过秒,以P为圆心,AP为半径的⊙P与对角线BD相切,故答案为:.【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21.(2020•镇江期中)在矩形ABCD中,AB=5cm,BC=10cm,点P从点A出发,沿AB边向点B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BC边向点C以每秒2cm的速度移动,P、Q两点在分别到达B、C两点时就停止移动,设两点移动的时间为秒,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1,当t为几秒时,△PBQ的面积等于4cm2?(2)如图2,以Q为圆心,PQ为半径作⊙Q.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t值,使⊙Q正好与四边形DPQC的一边(或边所在的直线)相切?若存在,求出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P A=t,BQ=2t,∴PB=5﹣t,BQ=2t.∵△PBQ的面积等于4cm2,∴PB•BQ=(5﹣t)•2t.∴(5﹣t)•2t=4.解得:t1=1,t2=4.答:当t为1秒或4秒时,△PBQ的面积等于4cm2;(2)(Ⅰ)由题意可知圆Q与AB、BC不相切.(Ⅱ)如图1所示:当t=0时,点P与点A重合时,点B与点Q重合.∵∠DAB=90°,∴∠DPQ=90°.∴DP⊥PQ.∴DP为圆Q的切线.(Ⅲ)当⊙Q正好与四边形DPQC的DC边相切时,如图2所示.由题意可知:PB=5﹣t,BQ=2t,PQ=CQ=10﹣2t.在Rt△PQB中,由勾股定理可知:PQ2=PB2+QB2,即(5﹣t)2+(2t)2=(10﹣2t)2.解得:t1=﹣15+10,t2=﹣15﹣10(舍去).综上所述可知当t=0或t=﹣15+10时,⊙Q与四边形DPQC的一边相切.【知识点】切线的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2.(2020•润州区期中)如图,△ABC中,∠ACB=90°,BC=3,∠A=30°,D是AB的中点,点O为AC上一点,以O为圆心,半径为lcm的圆与AB相切,点E为切点.(1)求线段CO的长;(2)若将⊙O以1cm/s的速度移动,移动中的圆心记为P,点P沿O→C→B→A的路径运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s),则当t为何值时,⊙P与直线CD相切?【解答】解:(1)∵BA切⊙O于E,∴∠OEA=90°,∵OE=1,∴AO=2OE=2,∵∠ACB=90°,BC=3,∠A=30°,∴AC=BC=3,∴OC=AC﹣OA=3﹣2;(2)如图;①当P位于线段OC上时,设⊙P与CD的切点为G,则P1G⊥CD;由于D是AB的中点,所以CD=DA,即∠DCA=∠A,因此P1C=OA=2cm,OP1=AC﹣2OA=3﹣4,∴t=(3﹣4)s;②当P位于线段CB上时,设⊙P与CD的切点为H,则P2H⊥CD;同①可得:P2C=cm,因此P点运动的距离为:OC+P2C=3﹣2+=﹣2,即t=(﹣2)s;③当P位于线段BD上时,P3M⊥CD,过B作BQ⊥CN于Q;易知:S△ABC=,由于D是AB中点,则S△BCD=;而CD=AB=3,可求得CD边上的高为:BQ=cm;∵△PDM∽△BDQ,则=,即=,P3D=;因此P3B+BC+OC=3﹣+3+3﹣2=+4,即t=(+4)s;④当P位于线段AD上时,同③可求得t=(+1)s;综上可知:当t分别为(3﹣4)s、(﹣2)s、(+4)s、(+1)s时,⊙P与直线CD相切.【知识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切线的判定与性质23.(2020•新吴区期中)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DAB=60°.点P从A点出发,以cm/s的速度,沿AC向C作匀速运动:与此同时,点Q也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射线AB作匀速运动,当P运动到C点时,P、Q都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s(1)当P异于A,C时,请说明PQ∥BC;(2)以P为圆心、PQ长为半径作圆,请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P与边BC公共点的个数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并求出相应的t所取的值.【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AB=BC=2,∠BAC=∠DAB,又∵∠DAB=60°(已知),∴∠BAC=∠BCA=30°;当点P运动到点C,即t=2时P与C重合,Q与B重合,也只有一个交点,此时,⊙P与边BC 有一个公共点,综上所述:当0≤t<4﹣6或3﹣<t<2时,⊙P与边BC有0个公共点;当t=4﹣6或1<t≤3﹣或t=2时,⊙P与菱形ABCD的边BC有1个公共点;当4﹣6<t≤1时,⊙P与边BC有2个公共点;【知识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菱形的性质附赠材料:怎样提高做题效率做题有方,考试才能游刃有余提到考试,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大批同学在题海里埋头苦干的情景。
物理运动路程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运动路程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运动路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距离和位移在物理学中,距离和位移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的两个重要概念。
距离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走过的路径长度,是一个标量量纲,单位通常为米。
位移是指物体的位置变化,是一个矢量量纲,有大小和方向之分,单位也为米。
二、常见的运动路程计算公式1. 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保持恒定,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路径长度:路程 = 速度 x 时间2. 直线加速度运动对于直线加速度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路径长度:路程 = (初速度 + 末速度) / 2 x 时间3. 自由落体运动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受重力作用,速度随时间增加,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路径长度:路程 = (初速度 + 末速度) / 2 x 时间4. 二维运动对于二维运动,如斜抛运动或任意角度的抛体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并分别计算路径长度。
三、运动中的位移与位移的特性1. 位移与路径不等距离是描述物体所走过的路径长度,而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矢量量纲。
因此,当物体绕圆形轨道运动时,虽然路径长度可能相等,但位移却不为零。
2. 位移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位移是一个矢量量纲,具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当物体运动时,位移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一致。
例如,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物体做曲线运动时,位移的方向始终指向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3. 位移与时间无关位移与时间无关,只与初始位置和末位置有关。
这意味着无论物体运动的过程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其位移是由初始位置和末位置决定的。
4. 位移的合成对于多个运动的位移,可以使用矢量运算的方法进行合成。
合成位移可以通过将各个位移矢量相加得到。
五、运动的图像和图像的分析1. 位移-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是描述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在直线运动中,位移-时间图像为一条直线,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巧用瓜豆原理,破解初中数学路径问题
解题研究2023年10月下半月㊀㊀㊀巧用瓜豆原理,破解初中数学路径问题◉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三中学㊀许志强1瓜豆原理我们所说的 瓜豆原理 是数学问题中的一个动态问题 主从联动.这类问题涉及到路径问题,因此利用本模型解题,首先要明确 主动点 的路径,再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 主动点 和 从动点 之间的关系,之后确定 从动点 运动路径的形状,最终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1.1模型特征瓜豆原理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轨迹问题,它所涉及到的动点有两个,一个看作是 瓜 ,一个看作是豆 , 主动点 是 瓜 , 从动点 是 豆 ,根据瓜运动的情况来判断豆的变化轨迹,从而根据主动点运动过程中的特殊位置变化,突破从动点运动的路线,将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进行解答.1.2模型思路利用瓜豆原理解题,一般要做好以下五步:第一,根据问题情境确定主动点,并简单作出主动点的运动轨迹;第二,确定从动点,判断其与主动点之间的变化关系;第三,根据运动情况确定主动点的特殊位置,一般是起点或者终点位置;第四,根据问题要求确定主动点的变化特点,从而明确从动点的运动情况,再确定从动点的轨迹;第五,根据从动点运动的轨迹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往往涉及长度㊁最值等问题.2原理应用这类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全等㊁位似及其旋转的知识,故笔者从这三种模型分析瓜豆原理在初中数学压轴问题中的破解方法.2.1全等模型图1模型探究:如图1,P 为әA B C边A C 上的一点,以B P 为边长向一侧作特殊三角形B P E (一般为等边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当点P 由点A 运动到点C 时,判断点E 的运动路径.结论:根据上述图示2,首先确图2定点P 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确定好相对应的点E 的位置,分别记为点M ,N ,则MN 即为点E 的运动轨迹.连接B M 和B N ,根据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判定әA B C 与әB MN 全等,进而得到MN =A C .典型例题1㊀如图3,在等边三角形A B C 中,A B =10,B D =4,B 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 A 方向运动,连接P D ,以P D 为边,在P 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三角形D P 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试求点F 运动的路径长.图3㊀㊀图4分析:如图4,连接D E ,作F H ʅB C 于点H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øB =60ʎ.过点D 作D E ᶄʅA B ,则B E ᶄ=12B D =2,则点E ᶄ与点E 重合,所以øB D E =30ʎ,D E =3B E =23.接着证明әD P E ɸәF DH ,得到F H =D E =23,于是可判断点F 运动的路径为一条线段,此线段到B C 的距离为23.当点P 在E 点时,作等边三角形D E F 1,则D F 1ʅB C ;当点P 在A 点时,作等边三角形D A F 2,作F 2Q ʅB C 于点Q ,则әD F 2Q ɸәA D E .所以D Q =A E =8,从而F 1F 2=D Q =8.于是得到,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为8.2.2位似模型模型探究:如图5,P 为线段B C 上一动点,A 为定点,连接A P ,取A P 上一点Q ,当点P 在B C 上运动时,如图6,线段E F 即为点Q 的运动路径.图5㊀㊀图6结论:根据上述图示6,可以进一步得到E F ʊ4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3年10月下半月㊀解题研究㊀㊀㊀㊀B C ,从而可以确定әA E F 与әA B C 相似,进而得到A Q A P =E FB C.拓展探究:点P 若在一圆(或弧线)上运动时,点Q 的运动轨迹也是成为圆(或弧线).典型例题2㊀如图7,矩形A B C D 中,A B =4,A D =2,E 为AB 的中点,F 为EC 上一动点,P 为D F 中点,连接P B ,求P B 的最小值.图7㊀㊀图8分析:如图8,根据中位线定理可得点P 的运动轨迹是线段P 1P 2,再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B P ʅP 1P 2时,P B 取得最小值.由矩形的性质及已知数据即可知B P 1ʅP 1P 2,故B P 的最小值为线段B P 1的长,由勾股定理求解即可.典型例题3㊀如图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4),☉P 的半径为2,A (2.6,0),B (5.2,0),M 是☉P 上的动点,C 是M B 的中点,试求A C 的最小值.图9㊀㊀㊀图10分析:如图10,连接O P 交☉P 于M ᶄ,连接O M .因为O A =A B ,C M =C B ,所以A C ʊO M ,于是A C =12O M .故当O M 最小时,A C 最小.因此当点M 运动到点M ᶄ时,O M 最小.由此即可解决问题.2.3旋转模型模型探究:如图11所示,A 为定点,øP A Q 为定值,A PA Q为定值,当点P 在直线B C 上运动时,则点Q 的运动路径也是直线.图11㊀㊀㊀图12结论:如图12,当øP A Q <90ʎ时,直线B C 与MN 的夹角等于øP A Q .拓展探究:如图13,A 为定点,øP A Q 为定值,A PA Q为定值,当点P 在☉O 上运动时,则点Q 的运动路径也是圆(如图14虚线所画☉M ).图13㊀㊀㊀图14结论:øP A Q =øO AM ;A P A Q =A O AM =O PM Q.典型例题4㊀如图15,已知扇形A O B 中,O A =3,øA O B =120ʎ,C 是A B ︵上的动点.以B C 为边作正方形B C D E ,当点C 从点A 移动至点B 时,求点D 经过的路径长.图15㊀㊀㊀图16分析:如图16,延长B O 交☉O 于点F ,取B F ︵的中点H ,连接F H ,H B ,B D .易知әF H 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H F =H B ,øF H B =90ʎ.由øF D B =45ʎ=12øF H B ,推出点D 在☉H 上的运动路径是G B ︵,易知øH F G =øH G F =15ʎ,推出øF H G =150ʎ,进而得到øG H B =120ʎ,易知H B =32,利用弧长公式即可解决问题.3模型反思上述模型问题的研究,实际上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操作经历的体验,既考查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检验,又要结合问题情景,对号入座,灵活应用.根据问题所展示的相关内容,对瓜豆原理进行如下总结:其一,两动点之间的变化关系一致;其二,两动点运动路径的比例关系一致;其三,运动过程中路径的形状与大小的变化及其特殊位置的确定.综上所述,瓜豆原理在形式上和解法上给我们提供了简单而又易操作的解题方法,可谓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但是,仅仅掌握这些还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深入研究,不断积累数学经验,能从问题情境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构建数学认知结构,获得模型意识和模型思想,并在解题训练过程中不断进行迁移拓展,形成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综合素养.Z5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
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1.引言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引言部分旨在介绍本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即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几何学中是一个经典问题,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广泛存在于不同领域,例如计算机图形学、物理学、机器人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
本文通过对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本篇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具体的内容和目标。
其中,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的定义,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即利用几何性质求解。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获得对这个问题解决方法的启发和理解。
同时,本篇文章也将在几何学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为解决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将进入正文部分,首先介绍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的定义,为后续的解决方法的介绍做好铺垫。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问题:1.2.1 定义和背景首先,我们将介绍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的定义和相关背景知识。
我们将解释什么是“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以及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解问题的定义和背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研究内容。
1.2.2 解决方法的概述在本节中,我们将概述本文将要介绍的解决方法。
我们将简要介绍解决这个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提供一个总体的框架。
通过这个概述,读者可以对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预估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度和可能遇到的挑战。
1.2.3 方法一: 利用几何性质求解本节将详细介绍一种解决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最短距离问题的方法。
中考专题-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解析版)
专题01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专题说明】近些年的中考中,经常出现动点的运动轨迹类问题,通常出题以求出轨迹的长度或最值最为常见。
很多考生碰到此类试题常常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下手。
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的重要压轴点.受学生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黑洞.掌握该压轴点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动点轨迹问题的基本图形作一详述.动点轨迹基本类型为直线型和圆弧型.其实初中阶段如遇求轨迹长度仅有2种类型:“直线型”和“圆弧型”(两种类型中还会涉及点往返探究“往返型”),对于两大类型该如何断定,通常老师会让学生画图寻找3处以上的点来确定轨迹类型进而求出答案,对于填空选择题而言不外乎是个好方法,但如果要进行说理很多考生难以解释清楚。
瓜豆原理:一个主动点,一个从动点(根据某种约束条件,跟着主动点动),当主动点运动时,从动点的轨迹相同.只要满足:1.两“动”,一“定”;2.两动点与定点的连线夹角是定角3.两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值是定值。
【引例】(选讲)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模型总结】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结论:P、Q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当∠P AQ≤90°时,∠P AQ等于MN与BC夹角)P、Q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AQ(由△ABC∽△AMN,可得AP:AQ=BC:MN)如图,D、E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上的中点,P为中线AD上的动点,把线段PC绕C点逆时针旋转60°,得到P’,EP’的最小值【分析】结合这个例题我们再来熟悉一下瓜豆模型第一层:点P’运动的轨迹是直线吗?答:是直线,可以通过P在A,D时,即始末位置时P’对应的位置得到直线轨迹,对于选填题,可找出从动点的始末位置,从而快速定位轨迹,若要说理则需要构造手拉手证明.第二层:点P’的运动长度和点P的运动长度相同吗?答:因为点P’与点P到定点C的距离相等,则有运动路径长度相等,若要说理则同样需要构造手拉手结构,通过全等证明.第三层:手拉手模型怎么构造?答:以旋转中心C为顶点进行构造,其实只要再找一组对应的主从点即可,简单来说就是从P点的轨迹即线段AD中再找一个点进行与P点类似的的旋转,比如把线段AD中的点A绕C点逆时针旋转60°,即为点B,连接BP’即可得到一组手拉手模型,虽然前面说是任意点,但一般来说我们选择一个特殊位置的点进行旋转后的点位置也是比较容易确定的,比如说点D进行旋转也是比较方便的.P'末P'第四层:分析∠CAP 和∠CBP ’答:由全等可知∠CAP =∠CBP ’,因为B 为定点,所以得到P ’轨迹为直线BP ’第五层:点P 和点P ’轨迹的夹角和旋转角的关系答:不难得出本题主动点与从动点轨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要注意的是如果旋转角是钝角,那么主动点与从动点轨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的补角,这个在后面的例题中会出现.P'D'P'P'大气层:前面提到,如果是选填题,可以通过找从动点的始末位置快速定位轨迹线段,或者通过构造手拉手,通过全等或相似得出相等角然后得出轨迹,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找出从动点P ’的轨迹,再作垂线段并求出垂线段的长得到最小值,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答:还可以对关键点进行旋转来构造手拉手模型,从而代换所求线段,构造如下.将点E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60°,构造手拉手模型(SAS 全等型),从而得到P ’E =PG ,最小值即为点G 到AD 的距离.要注意的是因为要代换P ’E ,所以E 点的旋转方式应该是从P ’ P ,所以是顺时针旋转,求轨迹时的旋转方式则是P P ’,注意区分.策略一:找从动点轨迹 连接BP ’,由旋转可得,CP =C P’,∠P’CP =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ACB =60°,P'∴∠ACB =∠PC P’, ∴△ACP ≌△BC P’(SAS ), ∴∠CBP ’=∠CAP ,∵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P 是对称轴AD 上的一个动点, ∴∠CAP =30°,BD =2, ∴∠CB P’=30°,即点P’的运动轨迹为直线B P’, ∴当D P’⊥B P’时,EP’最短, 此时,EP’=12BD +ED =122 +2=3∴EP’的最小值是3策略二:代换所求线段将点E 绕C 点顺时针旋转60°得到点G ,连接PG ,CG ,EP ’由旋转可得EC = CG , CP =CP ’,∠P ’CP =60°,∠ECG =60°, ∴△ECG 是等边三角形,EG =2 ∵∠PCP ’=∠ECG ∴∠PCG =∠EC P ’ ∴△GCP ≌△ECP ’(SAS ), ∴EP ’=GP ,过点G 作AD 的垂线GH 垂足为H ,GH 即为所求.∵∠GEC=∠ACD∴HE∥DC∵∠GHD=∠ADC∴HG∥DC故G,E,H三点共线,则有HE∥DC又E是AC中点,分线段成比例可知H是AD中点∴HE=11 2DC='=21=3EP GP HE EG==++∴EP’的最小值是3总共提到了3种处理方式:1.找始末,定轨迹2.在轨迹上找一点旋转,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3.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即逆向构造.那么什么具体选择什么方法更合适呢?我们再看一道例题【例题2 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分析】现在,我们分别用上面提到的3种策略来处理这个题目策略一:找始末,定轨迹我们分别以BE ,AE 为边,按题目要求构造等边三角形得到G 1与G 2,连接G 1与G 2得到点G 的轨迹,再作垂线CH 得到最小值.前面提到过从动点轨迹和主动点轨迹的夹角与旋转角有关,我们可以调用这个结论,得到∠AMG 1=60°,进一步得到△MBG 1为等腰三角形后,求CH 就不难了,可得5=2CHEBDAF2EBC2EBC2EBCM 2ECN2EC2EC策略二:在点F 轨迹上找一点进行旋转.我们分别对A ,B 顺时针旋转60°,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 对A 点旋转会得到一个正切值为14的角,即1tan tan 4∠GME=∠AFE=,然后进一步算出最值或【简证】311202EM AE EN NEC IC ==⇒=︒⇒=∠,则5=2CH 对B 点旋转得到∠EMG =∠FBE =90°,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策略三: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讲点C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H ,易证△CGE ≌△HFE ,则有CG =HF ,作MH ⊥AB 于M ,HM 即为所求.相比之下,先求轨迹后再求垂线段时,比较麻烦,而反向旋转代换所求线段感觉清爽很多.EBADFEBADEBA DFEBA DFEBADF NF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BC上一点,且BE=1,F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连策略一:反向构造+伸缩如图从主动点F到从动点G可以理解为,将线段FE绕定点E顺时针旋转了45,反向构造则需要把CE绕点E逆时针旋转45°,倍,得到EH,显然△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进一步得到FEH GEC△△∽,所以=2CG FH .策略二:求轨迹——以BE为底向上作等腰Rt△BHE,易得G点轨迹所在直线为BD,故CG最小值为E主动点HEHEE E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F 为AB 边上一点,连接EF ,以EF 为底 【分析】虽然是双动点,仍可以操作操作策略一:代换所求线段 ,取AH =AF ,易知FG HFE △A △∽,则有=2AG HE策略二:求轨迹,以BE 为底向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HE ,显然H 点在对角线BD 上,由相似可知∠EHG =90°,故G 点轨迹为BD , 其本质还是旋转相似.其他方法:对角互补+邻边相等可得全等,显然MG =NE ,故BG 平分∠ABC ,则点G 轨迹对应直线B D .HEHEEEN M E如图,在△ABC中,∠ACB=90°,AC=BC=4,点D是BC边的中点,点P是AC边上一个动【分析】解法一:求轨迹在CD的下方作等边△CDT,作射线TQ.证明△CDP≌△TDQ(SAS),推出∠DCP=∠DTQ=90°,推出∠CTQ=30°,推出点Q在射线TQ上运动,当CQ⊥TQ时,CQ的值最小.解法二:反向构造代换所求线段在CD的上方,作等边△CDM,连接PM,过点M作MH⊥CB于H.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解:解法一:如图在CD的下方作等边△CDT,作射线TQ.∵∠CDT=∠QDP=60°,DP=DQ,DC=DT,∴∠CDP =∠QDT , 在△CDP 和△TDQ 中,⎩⎪⎨⎪⎧DP =DQ∠CDP =∠TDQ DC =DT, ∴△CDP ≌△TDQ (SAS ), ∴∠DCP =∠DTQ =90°, ∵∠CTD =60°, ∴∠CTQ =30°,∴点Q 在射线TQ 上运动(点T 是定点,∠CTQ 是定值), 当CQ ⊥TQ 时,CQ 的值最小,最小值=12CT =12CD =14BC =1,解法二:如图,CD 的上方,作等边△CDM ,连接PM ,过点M 作MH ⊥CB 于H .∵△DPQ ,△DCM 都是等边三角形, ∴∠CDM =∠PDQ =60°, ∵DP =DQ ,DM =DC , ∴△DPM ≌△DQC (SAS ), ∴PM =CQ ,∴PM 的值最小时,CQ 的值最小,当PM ⊥MH 时,PM 的最小值=CH =12CD =1,∴CQ 的最小值为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5,BC =53,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含B 、C 两点),连接AP ,以点A为中心,将线段AP 逆时针旋转60°到AQ ,连接DQ ,则线段DQ 的最小值为( )【分析】法1:以AB 为边向右作等边△ABF ,作射线FQ 交AD 于点E ,过点D 作DH ⊥QE 于H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FQ =90°,推出∠AEF =60°,推出点Q 在射线FE 上运动,求出DH ,可得结论. 法2:逆向构造,以AD 为边向右作等边△ADF 法1:如图,以AB 为边向右作等边△ABF ,作射线FQ 交AD 于点E ,过点D 作DH ⊥QE 于H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P =∠BAD =90°,∵△ABF ,△APQ 都是等边三角形,∴∠BAF =∠PAQ =60°,BA =FA ,PA =QA , ∴∠BAP =∠FAQ , 在△BAP 和△FAQ 中,⎩⎪⎨⎪⎧BA =FA∠BAP =∠FAQ PA =QA, P∴△BAP ≌△FAQ (SAS ), ∴∠ABP =∠AFQ =90°, ∵∠FAE =90°-60°=30°, ∴∠AEF =90°-30°=60°, ∵AB =AF =5,AE =AF ÷cos 30°=10 33, ∴点Q 在射线FE 上运动, ∵AD =BC =53,∴DE =AD -AE =5 33,∵DH ⊥EF ,∠DEH =∠AEF =60°, ∴DH =DE ﹒sin 60°=5 33× 32=52,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Q 与H 重合时,DQ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52,法2:反向构造代换所求线段,将点D 绕A 点逆时针旋转 60°,得到点F ,故△AQD ≌△APF ,52DQ PF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P是对角线AC上的动点,连接DP,将直线DP绕点P顺旋转相似:如图,作DH⊥AC于H,连接HG延长HG交CD于F,作HE⊥CD于E.∵DG⊥PG,DH⊥AC,∴∠DGP =∠DHA , ∵∠DPG =∠DAH , ∴△ADH ∽△PDG ,∴AD DP =DHDG ,∠ADH =∠PDG , ∴∠ADP =∠HDG , ∴△ADP ∽△DHG , ∴∠DHG =∠DAP =定值, ∴点G 在射线HF 上运动, ∴当CG ⊥HF 时,CG 的值最小,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DC =90°,∴∠ADH +∠HDF =90°, ∵∠DAH +∠ADH =90°, ∴∠HDF =∠DAH =∠DHF , ∴FD =FH ,∵∠FCH +∠CDH =90°,∠FHC +∠FHD =90°, ∴∠FHC =∠FCH , ∴FH =FC =DF =1.5,在Rt △ADC 中,∵∠ADC =90°,AD =4,CD =3, ∴AC =32+42=5,DH =A D ﹒DC AC =125,∴CH =CD 2-DH 2=95, ∴EH =DH ﹒CH CD =3625,∵∠CFG =∠HFE ,∠CGF =∠HEF =90°,CF =HF , ∴△CGF ≌△HEF (AAS ), ∴CG =HE =3625, ∴CG 的最小值为3625, 故答案为3625.。
断层运动路径的长度
断层运动路径的长度
断层运动路径的长度可能会因断层类型和地质环境而异,但一般来说,断层运动路径的长度可能在数百公里到数千公里之间。
例如,板块边
界的破裂带可以延伸数千公里,而较小的断层破裂可能仅限于几公里
的范围内。
断层是地壳中地块之间相对运动不协调的区域,通常由地壳板块构造
理论描述。
这些运动通常是由于地球内部热对流、重力作用、地球旋
转不平衡等因素引起的。
断层运动可能会导致地震、火山活动、构造
山脉和其他地质现象。
因此,断层运动路径的长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结构、地块运动、应力积累和触发因素(如地震或其他构造事件)。
对于特
定的断层和地质环境,需要更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地震学研究来确定运
动路径的确切长度。
轨迹问题
轨迹问题轨迹专题动点的轨迹在初中范围内一般有两种(1)弧线(2)线段判定方法:描出三个点:起点,终点,中间点如果是弧线要做到以下几点:确定圆心(一般按照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来确定)确定半径确定圆心角(把圆心和起点,终点相连)注意:点的轨迹有时候存在返回典例:1、例1、已知AB是⊙O的直径,点C是圆上一个动点,OD⊥AC于D,如果点C在圆上运动一周,则点D运动的路线长是2、一个矩形按照如图翻转61次,AB=2,AD=1,则点D走过的路程为如图,将半径为1、圆心角为60°的扇形纸片AOB,在直线l上向右作无滑动的滚动至扇形A'O'B'处,则顶点O经过的路线总长为______.如图,在半径为1的⊙O中,直径AB把⊙O分成上、下两个半圆,点C是上半圆上一个动点(C与点A、B不重合),过点C作弦CD⊥AB,垂足为E,∠OCD的平分线交⊙O于点P,设CE=x,AP=y,下列图象中,最能刻画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如图,将半径为1cm的圆形纸板,沿着边长分别为8cm和6cm的矩形外侧滚动一周并回到开始的位置,则圆心所经过的路线长约为(精确到0.01)如图,将半径为1cm的圆形纸板,沿着周长为8cm三角形外侧滚动一周并回到开始的位置,则圆心所经过的路线长约为1、如图1,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顶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M是BC的中点。
P(0,m)是线段OC上一动点(C点除外),直线PM交AB的延长线于点D。
(1)求点D的坐标(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2)当△APD是等腰三角形时,求m的值;(3)设过P、M、B三点的抛物线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E,过点O作直线ME的垂线,垂足为H(如图2),当点P从点O向点C运动时,点H也随之运动。
请直接写出点H所经过的路径长。
(不必写解答过程)2、如图,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4),B(5,0),动点P从B点出发沿BO 向终点O运动,动点O从A点出发沿AB向终点B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设从出发起运动了x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已知AB=10,点C、D在线段AB上且AC=DB=2 , P是线段CD上的动点,分
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EP和等边△PFB,连结EF,设EF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C 运动到点D时,则点G移动路径的长是________.
2.如图,将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沿直线l向右翻动(不滑动),当正方形连续翻动
6次后,正方形的中心O经过的路线长是_________。
3.如图,在以O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任取一点A,过点A作AM⊥y轴于点M,AN
⊥x轴于点N,点P 为MN的中点,当点A沿着圆圈在第一象限内顺时针方向走完 45°弧长时,则点P走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_______.
4.在半径为4,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AB弧上有一动点P,过P作PH⊥OA于H.设
△OPH的内心为I,当点P在AB弧上从点A 运动到点B时,内心I所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_____
5.如图,在Rt△ABC中,∠ACB=90°,BC=AC=10,CP⊥AB于P,顶点C从 O点出
发沿x轴正方向移动,顶点A随之从y轴正半轴上一点移动到点O为
止.
(1)若点P的坐标为(m,n),求证:m=n;
(2)若OC=6,求点P的坐标;
(3)填空:在点C移动的过程中,点P也随之移动,求点P运动的总路径
长.
6.如图,一根木棒(AB)长2a,斜靠在与地面(OM)垂直的墙(ON)
上,与地面的倾斜角(∠ABO)为60°,若木棒A端沿直线O N下滑,
且B端沿直线OM向右滑行(NO⊥OM),于是木棒的中点P也随之运
动,已知A端下滑到A'时,求中点P随之运动到P'时经过的路线长.
7.已知Rt△ABC,∠ACB=90°,AC=BC=4,点O是AB中点,点P、Q
分别从点A、C出发,沿AC、CB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达点C、B后停止.连接PQ、点D是PQ中点,连接CD并延长交AB于点E
(1)试说明:△PO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试用含t的代数式来表示△CPQ的面积S,并求出S的最大值;
(3)如图2,点P在运动过程中,连接EP、EQ,问四边形PEQC是什么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4)求点D运动的路径长(直接写出结果).
8.如图①,在Rt△ABC中,∠C=90º,AC=6, 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
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连接PQ.点P、Q 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0).
(1) 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______,PD=______.
(2) 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
理由.并探究如何改变点Q的速度(匀速运动),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求点Q的速度;
(3) 如图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中点M
所经过的路径长.
9.(1)如图1,已知点P在正三角形ABC的边BC上,以AP为边作正三角形APQ,连
接CQ.
①求证:△ABP≌△ACQ;
②若AB=6,点D是AQ的中点,直接写出当点P由点B运动到点C时,点D运动路线
的长.
(2)已知,△EFG中,
EF=EG=13,FG=10.如图2,把
△EFG绕点E旋转到△EF'G'的位
置,点M是边EF'与边FG的交
点,点N在边EG'上且EN=EM,
连接GN.求点E到直线GN的
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