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27bd10aff00bed5b9f31db5.png)
宪法学教学大纲(总学分:3 课时数:51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宪法学是一门研究宪法现象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反映了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智慧与经验。
本课程作为法学领域的基础学科,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属必修专业课。
学好宪法课是学习其他部门法学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以中国宪法为核心,将宪法学原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与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宪法制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宪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有关的法律制度,使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制度分析和解决宪法问题,并为学习其他法学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1.宪法基本理论(1)宪法概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宪法学的调整对象、学习方法和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结构、原则,从宏观上对宪法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为以后各章节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宪法产生的思想渊源、西方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掌握英国、美国、法国宪法的发展和我国建国后的制宪活动。
(3)宪法制度: 宪法制度是宪法学的重要内容,需重点讲授和学习。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宪法修改制度、宪法解释制度和违宪审查制度。
2. 国家权力的配置(1)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涉及国家权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分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家结构形式的种类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2)政府组织形式:本章主要讨论立法、执法、司法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双元首脑制三种政府组织形式,我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各自的权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本章主要讨论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政党的性质、政党与选举的关系以及选举方式和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宪法》教学大纲
![《宪法》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86cd628ed630b1c59eeb588.png)
《宪法》教学大纲一、适用说明本教学大纲适用(远程教育)大专起点本科层次法学专业宪法课程,总学时为45学时,均为理论课时数。
学分数为3学分。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法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宪法是现代国家民主和法治的基石,宪法学是法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它的任务主要是研究近现代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国家的本质和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活动程序,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同时也为学习其他法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认识宪法与宪政发展的一般规律,领会和掌握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制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强化我们的宪法和宪政观念,以积极促进我国宪法的实施。
四、课程内容、掌握程度和课时安排绪论(1学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明确学习宪法学的目的与意义,掌握学习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1.宪法学研究对象和范围2.宪法学的体系和特点3.宪法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宪法基本理论(14学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宪法的概念和本质,掌握宪法的渊源、宪法规范、宪法关系、宪法创制、宪法实施和宪法的原则等基本理论,认识宪法与宪政关系以及宪政建设的意义,确立宪法的基本观念。
1.宪法的概念和本质2.宪法渊源和结构3.宪法规范和宪法关系4.宪法创制5.宪法的原则和功能6.宪法与宪政7.宪法的实施二、宪法的产生和发展(3学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熟悉宪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线索,了解宪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中国现行宪法的特点、产生和修改过程。
1.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2.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三、国家性质(4学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国家性质及其决定因素,正确认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多党合作制度,掌握我国的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1.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2.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3.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四、国家形式(5学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理论,掌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认识我国采取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的意义。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3712e21af45b307e871971c.png)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70093课程名称:宪法学英文名称:The Science of Constitu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54学分:3适用专业: 法学、治安学先修课程:《法理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法学基础课,是法学、治安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绪论和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基本实践共三编14章内容,具体涉及宪法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宪法概念、宪法形式和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和宪法原则、宪法价值和宪法作用、宪政、宪法的历史与发展等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创制、宪法实施及其保障、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监督等有关宪法运行的实践内容。
This course is one of key courses of the Science of Law in colleg 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composed of Introduction and three parts i ncluding fourteen chapters. Introduction concerns the concept and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Science of Constitution. The first part, Fundam ental Theories of Constitution, respectivel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 forms and structure, constitutional norm s and principles, the value and roles of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 ism,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itution. The second part, F undamental Norms and Systems of Constitution, includes State Nature, State Forms, State Organizations, citizen’ basic rights and obligati ons, election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political party. The third part, Fundamental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 gives the basic frame of c onstitutional operation including constitutional initiative, constitu tional enforcement and safeguard, and the system of unconstitutional review.三、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熟悉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帮助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宪法学知识分析各种宪法现象,发现国内外宪政的运作规律;为学习其他法学课程打好基础。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7b3f670a417866fb84a8ea1.png)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一、《宪法》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120003(二)课程英文名称:Constitutional Law(三)开课对象:非法律专业本科学生(法政类基础课)(四)课程性质: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属于法政类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法学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价值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研究宪法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以及实施保障等。
(五)教学目的通过宪法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宪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法学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和宪法实施三大部分,具体分二十三章。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宪法理念。
讲授时要注意国家新修订和颁布的宪法修正案和宪法性法律的相关规定。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期授课计划(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八)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绪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历史发展,领会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四、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五、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第一章宪法的概念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正确认识宪法的本质,理解宪法的含义,领会和掌握宪法的分类。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bd87d7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a.png)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宪法课程教学大纲引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宪法教育,制定一份完善的宪法课程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宪法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一个适合的大纲。
一、宪法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1. 宪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宪法的定义和特点- 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2. 宪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宪法的起源和演变- 各国宪法的比较研究3. 宪法的主要原则和价值观- 宪法的基本原则,如民主、法治、平等等- 宪法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如公正、自由、人权等4. 宪法的组成和结构- 宪法的各个部分和章节- 宪法的修订和修改程序5. 宪法的解释和适用- 宪法解释的方法和原则- 宪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和效力6. 宪法的实施和保障- 宪法的实施机制和程序- 宪法保障机构和手段,如宪法法院等二、宪法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宪法课程教学大纲对于宪法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宪法课程教学大纲可以确保宪法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通过明确宪法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教学中的重复和遗漏。
其次,宪法课程教学大纲可以保证宪法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大纲可以规范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确保宪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宪法课程教学大纲可以促进宪法教育的深入和广泛。
大纲可以引导教师将宪法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
三、制定适合的宪法课程教学大纲制定适合的宪法课程教学大纲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
宪法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但随着学生的年级不同,教学内容和深度也应有所调整。
其次,要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宪法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宪法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宪法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0fc9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5.png)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宪法课程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原则、宪法制度和宪法实践的全面认识。
通过宪法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宪法基本知识,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权利保障,具备宪法解释和应用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运用宪法知识和原则。
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培养学生对宪法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包括宪法的含义、宪法的性质、宪法的功能和价值等。
2. 知识目标: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宪法的起源、发展和内容,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权利保障。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宪法问题和解答宪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宪法知识进行法律思维和法律分析的能力。
4. 应用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宪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宪法解释和宪法适用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宪法基本理论a. 宪法的定义和性质b. 宪法的功能和价值c. 宪法的起源和发展2. 宪法的基本原则a. 宪法的权力制约原则b. 宪法的民主原则c. 宪法的权利保障原则d. 宪法的法治原则3. 宪法的基本内容a. 宪法的组成和结构b. 宪法的基本权利c. 宪法的国家机构d. 宪法的法律体系4. 宪法的解释和适用a. 宪法的解释方法b. 宪法的适用原则c. 宪法的修正和变革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和实际案例分析等。
通过讲授,帮助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宪法解释和应用能力;通过辩论和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宪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方式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的参与度和质量;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宪法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对宪法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七、参考教材1. 《宪法学》,作者:杜正胜2. 《宪法》,作者:杨文利3. 《宪法讲义》,作者:黄玉杰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宪法基本理论第二周:宪法的基本原则第三周:宪法的基本内容第四周:宪法的解释和适用第五周:复习和答疑第六周:期末考试本教学大纲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宪法》教学大纲
![《宪法》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5338d51312b3169a451a4f1.png)
《宪法》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5025047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法学预修要求:法理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宪法学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宪法的本质和它的运动规律,国家的本质和形式,国家机构的工作制度,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门学科。
它在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
运用宪法基本原则来分析当代的宪法现象,对于某些宪法性事件进行分析。
同时,本课程要求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结合中国现实,发现宪法问题,提出宪法性建议,并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侧重于宪法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运用宪法基本原则来分析当代的宪法现象,关注我国宪法实践的历史、现实及我国正在进行的宪法性变革,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进行积极的建设性思考,大胆提出完善宪法的建议。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分析宪法事例与引导学生写小论文相结合,并结合教学内容自学有关的论文。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与教材配套使用,以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重点及难点。
为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指导和帮助。
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言》 1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本课程的体系、内容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体系,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体系,学习目的和意义。
难点: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本课程的体系、内容二、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三、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体系四、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习题:1、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宪法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宪法概述 5学时本章讲授要点: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宪法的概念、本质、分类,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宪法的作用。
宪法 教学大纲
![宪法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085c6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8.png)
宪法教学大纲宪法教学大纲:引领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一、引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
宪法教育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宪法教学大纲,引领宪法教育的开展,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宪法教学大纲的重要性1. 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宪法教学大纲能够明确宪法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宪法,从而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通过深入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权利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运行等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和遵从意识。
2. 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宪法教学大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通过学习宪法,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进而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准则。
同时,宪法教学大纲还应当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适用程序和维权途径,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宪法教学大纲的内容1. 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教学大纲应当明确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的根本任务、人民的根本权利、国家的根本制度等。
通过深入学习宪法的基本原则,学生能够理解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国家的根本制度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础。
2. 宪法的权利义务宪法教学大纲应当明确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明白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过学习宪法,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行使,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3. 国家机构与法律体系宪法教学大纲应当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职责,以及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学生应当了解国家机构的运行方式和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学生还应当了解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司法机关的职责,提高对法律的信任度和维权意识。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1678863f5335a8102d22048.png)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为了执行教学计划,科学地组织教材编写,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指导学员自学,特制定本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宪法学》是一门阐述宪法基本理论和传授宪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宪法学》的教学目的是:讲授宪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比较系统和深人的宪法教育,为学习法律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此,要求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掌握宪法理论及其法律地位,为学习法律专业课创造条件;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的认识,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结构《宪法学》的基本内容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1)宪法理论和历史部分根据学员的特点,围绕对“什么是宪法”的回答这个中心,介绍必要的宪法基本理论;在介绍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时,把重点放在介绍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上,提高学员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2)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这是本课程的主体部分。
划分章节时,大体上以现行宪法条文顺序为依据,结合问题的性质,分章介绍。
本课程应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全日制高校法律专业课程有区别。
为此,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必须按照“以介绍中国现行宪法为主”的总要求来组织教学。
《宪法学》课程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第二章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国家性质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第五章选举制度第六章国家结构形式第七章经济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八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九章国家机构第十章国家标志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1、宪法法学是一门带有基本理论课性质的法律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宪法学课程的开设时间应在政治理论课和法学基础理论课之后,法律专业课之前。
2、以宪法这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宪法学课程,涉及到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军事问题、文化教育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政党制度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主形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实际问题,又是理论问题。
宪法教学大纲
![宪法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961ae47a98271fe910ef99e.png)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票据法》法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2.适应专业: 法学(函授本科)3.学时:总学时90,面授学时20,自学学时70。
4.先修课程:通识课等。
5.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与法理分析相结合;历史演绎与逻辑归纳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实际论证相结合;;传统理论讲授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6.考核方式:闭卷考试7.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宪法学知识分析各种宪法现象,剖析国内外宪政的运作状况和规律;同时,为学习其他法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主要内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宪法学的历史发展;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绍宪法学概念,分析宪法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和缘由,引导学生明确宪法学教学的重要理论、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教学重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宪法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 宪法总论主要内容:宪法概念;宪法的创制;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与宪政;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宪法的概念,理解宪法规范的特点、宪法上的分类、宪法的基本原则。
掌握宪法监督的含义。
教学重点: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分类;我国的宪法渊源;宪法的基本原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一般趋势。
掌握宪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的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第三章 国家性质主要内容:国家性质概说;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我国阶级现状,政党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解国家本质、经济制度。
宪法学教学大纲64学时
![宪法学教学大纲64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1c2a18a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7.png)
导论课时分配:2学时。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第一章宪法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宪法概念;宪法的特征;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柔性宪法;宪法的制定程序;宪法性法律概念;宪法惯例概念;宪法判例概念;宪法修改的含义;宪法修改的方式;宪法解释的含义;宪法解释的分类;宪法解释的机关;违宪审查的概念。
2、理解:人民主权、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原则;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区别;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3、掌握:评价权力制约原则的现实意义;如何实施和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课时分配:10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分类;我国的宪法渊源;宪法的基本原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释义二、宪法的本质三、宪法的分类第二节宪法创制一、宪法制定二、宪法修改三、宪法解释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二、人民主权原则三、基本人权原则四、权力制约原则五、法治原则第四节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一、宪法形式二、宪法结构第五节违宪审查制度一、违宪审查的概念二、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三、违宪责任四、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复习思考题:1、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论述宪法的根本性。
3、论述宪法关系。
4、论述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的主要内容、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
2、理解:近代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对1975年宪法的历史评价、对1978年宪法的历史评价。
3、掌握: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基本内容。
课时分配:2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的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宪法学 教学大纲
![宪法学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96c692548d7c1c708a14549.png)
教学大纲目录绪论一、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理论体系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四、宪法学的社会功能第一章宪法原理第一节宪法的概念第二节宪法的结构第三节宪法的作用第四节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第五节宪法秩序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历史发展概述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国家性质第一节国家性质概述第二节我国的国家性质第三节国家的政党制度第四节政治协商制度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第三节我国的选举制度第五章国家结构形式第一节国家结构形式概述第二节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第三节我国的地方制度第六章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概述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第三节非公有制经济第四节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政策第七章国家基本文化制度第一节国家基本文化制度概述第二节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八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第二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第四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五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第九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第二节国家权力机关第三节国家主席第四节国家行政机关第五节国家军事机关第六节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七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第八节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第十章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一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概述第二节居民委员会第三节村民委员会第十一章国家标志第一节国旗第二节国徽第三节国歌和首都。
《宪法》教学大纲
![《宪法》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7461e310b1c59eef8c7b4bb.png)
《宪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宪法、课程名称:、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适用层次:本科、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总学时:周学时:、学分:二、课程概述《宪法》课程的目的,是在大学本科入门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初学者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其学习行政法、刑法、经济法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掌握宪法知识的基本框架,从而对《宪法》学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加强学生在《宪法》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学生在领会《宪法》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熟练运用《宪法》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处理一些常见的法律业务,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计划四、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宪法学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熟悉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掌握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体系。
教学学时: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四、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五、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重要意义(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思考题:.简述德国宪法学发展时期不同学派关于宪法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
.简述马尔佩的宪法学理论。
.简述法国宪法学家埃斯曼的宪法学理论。
.简述西方宪法学发展时期日本宪法学的特点与内容。
.简述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联系与区别。
.试从西方宪法学萌芽和创立时期入手,简述有关“基本法”的思想。
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第一章宪法的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及关于宪法本质的各种学说;、熟悉宪法的定义及分类;、掌握宪法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law2022、课程名称:宪法3、课程名称:Constitution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7、总学时:54 周学时:38、学分:3二、课程概述《宪法》课程的目的,是在大学本科入门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初学者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其学习行政法、刑法、经济法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掌握宪法知识的基本框架,从而对《宪法》学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2、加强学生在《宪法》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学生在领会《宪法》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熟练运用《宪法》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处理一些常见的法律业务,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计划四、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学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2、熟悉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3、掌握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体系。
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四、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五、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重要意义(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思考题:1.简述德国宪法学发展时期不同学派关于宪法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
2.简述马尔佩的宪法学理论。
3.简述法国宪法学家埃斯曼的宪法学理论。
4.简述西方宪法学发展时期日本宪法学的特点与内容。
5.简述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联系与区别。
6.试从西方宪法学萌芽和创立时期入手,简述有关“基本法”的思想。
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第一章宪法的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及关于宪法本质的各种学说;2、熟悉宪法的定义及分类;3、掌握宪法的特征。
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的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释义一、“宪法”词义的演变二、宪法的特征(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三、宪法的定义(一)中外学者的宪法定义(二)宪法定义新探第二节宪法的本质一、认识宪法本质应该注意的问题二、宪法本质的学说评价(一)神的意志论(二)全民意志论(三)阶级意志论三、宪法的本质第三节宪法的分类一、宪法分类的意义二、资产阶级学者传统的宪法分类(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三、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宪法分类四、其它的宪法分类评价(一)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二)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和中立性宪法(三)政治自由主义宪法、君主立宪主义宪法、社会改良主义宪法和独立民族主义宪法思考题:1.简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简述宪法最核心的价值。
3.如何理解“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4.简述宪法分类的意义。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近现代宪法产生发展的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2、了解中国宪法产生、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3、掌握现行宪法的优点和特点。
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一)英国宪法的产生(二)美国宪法的产生(三)法国宪法的产生(四)宪法产生的条件二、宪法的发展(一)近代宪法的发展(二)现代宪法的发展三、宪法的发展趋势(一)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二)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三)宪法保障得以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四)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五)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晚清皇帝、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一)晚清宪法(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二、1954年宪法三、1975年宪法四、1978年宪法五、1982年宪法六、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思考题:1.简述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
2.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3.评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第三章宪法的制定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制定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制宪权主体与制宪机关;3、熟悉、掌握宪法制定程序。
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制定程序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制定权一、宪法制定权的概念二、宪法制定权的性质与基本特征三、宪法制定权的界限第二节宪法制定机关一、制宪权主体二、制宪机关第三节宪法制定程序一、制宪机构的设立二、宪法草案的提出三、宪法草案的通过四、公布思考题:1.简述西哀耶士的制宪权理论。
2.简述制宪权的性质。
3.简述宪法制定的一般程序。
4.简述制宪权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宪法基本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四项宪法基本原则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人民主权原则一、人民主权学说的历史发展(一)人民主权学说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二、人民主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第三节基本人权原则一、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二、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第四节权力制约原则一、权力制约思想的历史发展二、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一)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的分权原则(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监督原则第五节法治原则一、法治原则的含义及其发展(一)法治的含义(二)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二、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思考题:1.法治原则在资本主义各国宪法中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2.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体现第五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的渊源形式,掌握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2、了解宪法结构基本理论,掌握我国宪法结构。
教学学时:2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序言与正文的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形式一、宪法形式的概念二、宪法的渊源形式(一)成文宪法典(二)宪法性法律(三)宪法惯例(四)宪法判例(五)宪法解释(六)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七)权威性宪法著作三、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一)成文宪法典(二)宪法性法律(三)宪法惯例(四)宪法解释(五)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第二节宪法结构一、宪法结构概述(一)宪法体系(二)宪法典的形式结构(三)宪法典的内容结构(四)宪法结构与宪法形式的区别二、宪法的序言(一)宪法序言的分类(二)宪法序言产生的原因(三)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四)宪法序言的功能三、宪法的正文(一)宪法正文的总则(二)宪法正文的分则(三)宪法正文的附则四、我国宪法的结构思考题:1.简述宪法结构与宪法形式的区别。
2.简述宪法正文的总则与宪法序言的区别。
3.谈谈宪法序言的功能。
第六章宪法规范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宪法规范的特点及逻辑结构;2、掌握宪法规范的种类;3、了解宪法规范的效力及变动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规范概述一、宪法规范二、宪法规范的特点(一)宪法规范的政治性(二)宪法规范的组织性与限制性(三)宪法规范的最高性(四)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五)宪法规范的制裁性(六)宪法规范的原则性(七)宪法规范的历史性与概括性第二节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一、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二、宪法规范的种类(一)确认性规范(二)禁止性规范(三)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四)程序性规范第三节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一、宪法规范的效力二、宪法规范的变动思考题:1.简述各国为保障宪法规范的最高性地位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2.如何理解宪法规范的历史价值?3.试论宪法规范的适用模式。
第七章宪法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并掌握宪法关系主体中的公民、国家;2、熟悉并掌握宪法关系的内容;3、了解宪法关系的客体。
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宪法关系的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关系概述第二节宪法关系的主体一、公民(一)政治关系得历史变革是公民成为宪法关系主体的前提(二)公民是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因素二、国家(一)国家的历史演变是其成为宪法关系主体的重要条件(二)国家在宪法关系中的存在方式三、宪法关系的其它主体第三节宪法关系的内容一、权利—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的基本内核二、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宪法关系的基本精神(一)权利制约权力是人民的主权者地位决定的(二)权利制约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三、国家权力的互相制约是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补充第四节宪法关系的客体一、宪法行为是宪法关系得客体二、宪法权利行为三、宪法权利行为四、违宪行为思考题:1.简述公民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
2.简述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第八章宪法的价值与作用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的基本价值;2、了解宪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的价值一、宪法价值概说二、宪法的基本价值(一)人民主权(二)宪政秩序(三)社会发展(四)社会正义三、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第二节宪法的作用一、宪法作用的概念和特点二、宪法的规范作用(一)宪法规范作用的主要方式(二)宪法作用于公民和国家的方式的区别三、宪法的社会作用(一)宪法对政治关系的作用(二)宪法对经济关系的作用思考题:1.简述宪法价值。
2.简述宪法规范作用的意义。
3.简述宪法规范作用的主要方式。
4.简述宪法对经济关系作用的方式。
5.宪法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九章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宪法观念的种类、作用和历史发展;2、了解宪法文化的概念、类型和结构;3、了解当代中国应如何促进宪法文化的发展。
教学学时:1教学重点和难点:当代中国应如何促进宪法文化的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观念一、宪法观念的概念和种类(一)宪法观念的含义(二)宪法观念的种类二、宪法观念的历史发展(一)宪法观念的哲学化时期(二)宪法观念的神学化时期(三)宪法观念的理性化时期(四)宪法观念的多元化时期三、宪法观念的作用(一)宪法观念对宪法的创制作用(二)宪法观念对宪法实施的作用(三)宪法观念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第二节宪法文化一、宪法文化的概念和类型(一)文化与法律文化(二)宪法文化(三)宪法文化的类型二、宪法文化的结构(一)宪法文化的认知要素(二)宪法文化的评价要素(三)宪法文化的情感要素三、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促进宪法文化发展(一)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传播和普及宪政社会的基本理念(二)提高全民族的宪政精神和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宪法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思考题:1.简述宪法观念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