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3ca76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d.png)
• 胃炎:预防胃炎的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 饮食等;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抑酸药、抗炎药等。
• 肠套叠:肠套叠的治疗措施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套叠并恢复肠道 通畅。在肠套叠发生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 方法。预防肠套叠的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等。
05
消化液的分泌
唾液
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可以分解碳 水化合物。
胃液
胃酸可以分解蛋白质,同时激活 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胃蛋白酶
,进一步分解蛋白质。
胰液和胆汁
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分解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胆 汁则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
食物残渣的排泄
粪便的形成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在大肠内形成粪便,通过肠 道蠕动排出体外。
食管通过规律的肌肉收缩,将 食物推入胃中。
食管上段有一处括约肌,能够 防止食物和胃酸反流入口腔。
胃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 负责储存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
胃壁能够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将 食物分解成食糜。
胃还具有调节食物排空速度的功 能。
小肠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排便的调节
儿童的排便习惯逐渐形成,需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 肠道健康。
04
儿童消化系统的疾病与防治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01
02
03
04
腹泻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 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形
状改变等。
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 减少,可能与饮食、生活习惯
等因素有关。
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炎症,可能出 现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肠套叠:肠套叠的治疗措施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套叠并恢复肠道 通畅。在肠套叠发生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 方法。预防肠套叠的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等。
05
消化液的分泌
唾液
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可以分解碳 水化合物。
胃液
胃酸可以分解蛋白质,同时激活 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胃蛋白酶
,进一步分解蛋白质。
胰液和胆汁
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分解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胆 汁则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
食物残渣的排泄
粪便的形成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在大肠内形成粪便,通过肠 道蠕动排出体外。
食管通过规律的肌肉收缩,将 食物推入胃中。
食管上段有一处括约肌,能够 防止食物和胃酸反流入口腔。
胃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 负责储存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
胃壁能够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将 食物分解成食糜。
胃还具有调节食物排空速度的功 能。
小肠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排便的调节
儿童的排便习惯逐渐形成,需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 肠道健康。
04
儿童消化系统的疾病与防治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01
02
03
04
腹泻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 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形
状改变等。
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 减少,可能与饮食、生活习惯
等因素有关。
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炎症,可能出 现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消化系统PPT医学课件
![消化系统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cb6c5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b.png)
25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性病变,本病为常见病。根据尸检资料,发病率为 60%,高年组达80%,根据胃镜检查资料,占活检 的55%~80%,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为 主,萎缩性胃炎(CAG)占15%~20%。表现为黏 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侵润。
34
病理
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继而腺体有 破坏和减少(萎缩)的过程。
浅表性胃炎(CSG)的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 黏膜固有层的表面,腺体则完整。
萎缩性胃炎(CAG)除炎性细胞浸润外,有腺体破坏、 萎缩、消失,黏膜变薄。表面上皮细胞萎缩并失去分 泌粘液能力。
35
肠腺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胃腺转变为肠腺样, 含杯状细胞
4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四)
肠道免疫——婴儿血中SIgA、IgA、IgM均 少,故易患消化道感染
粪 便—— 新生儿(3~4天内)——胎便(墨绿色) 人乳喂养——金黄色软膏样,酸味,2~4次/天 牛乳喂养——淡黄(土黄)色、硬膏状、 较臭、偏碱,可见皂块样物. 人工喂养——介于人、牛乳之间
5
鹅口疮
乙 醇 破坏黏膜屏障 ,引起上皮细胞损害、 黏膜内出血和水肿
胆汁反流 胆盐、磷脂酶A、胰酶破坏胃黏膜, 产生多发性糜烂 。
物理因素 过冷、过热饮食、辛辣及粗糙等食物 对胃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14
二、应 激
急性应激可由严重的脏器疾病、大手术、 大面积烧伤、休克、颅脑外伤、颅内疾病、 精神心身因素等引起。
24
治疗
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 药物,对严重原发病预防性使用抑酸药。
暂时禁食或流质饮食,多饮水。 对症处理: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性病变,本病为常见病。根据尸检资料,发病率为 60%,高年组达80%,根据胃镜检查资料,占活检 的55%~80%,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为 主,萎缩性胃炎(CAG)占15%~20%。表现为黏 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侵润。
34
病理
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继而腺体有 破坏和减少(萎缩)的过程。
浅表性胃炎(CSG)的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 黏膜固有层的表面,腺体则完整。
萎缩性胃炎(CAG)除炎性细胞浸润外,有腺体破坏、 萎缩、消失,黏膜变薄。表面上皮细胞萎缩并失去分 泌粘液能力。
35
肠腺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胃腺转变为肠腺样, 含杯状细胞
4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四)
肠道免疫——婴儿血中SIgA、IgA、IgM均 少,故易患消化道感染
粪 便—— 新生儿(3~4天内)——胎便(墨绿色) 人乳喂养——金黄色软膏样,酸味,2~4次/天 牛乳喂养——淡黄(土黄)色、硬膏状、 较臭、偏碱,可见皂块样物. 人工喂养——介于人、牛乳之间
5
鹅口疮
乙 醇 破坏黏膜屏障 ,引起上皮细胞损害、 黏膜内出血和水肿
胆汁反流 胆盐、磷脂酶A、胰酶破坏胃黏膜, 产生多发性糜烂 。
物理因素 过冷、过热饮食、辛辣及粗糙等食物 对胃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14
二、应 激
急性应激可由严重的脏器疾病、大手术、 大面积烧伤、休克、颅脑外伤、颅内疾病、 精神心身因素等引起。
24
治疗
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 药物,对严重原发病预防性使用抑酸药。
暂时禁食或流质饮食,多饮水。 对症处理:
幼儿的消化系统 ppt课件
![幼儿的消化系统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a8e35b27d3240c8547ef1e.png)
③分泌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变成多个片段。
吸收功能:主要pp吸t课收件 液体类如酒精、水。
6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
4、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分,它的起始部分 是十二指肠。小肠全长5-7米,吸收面积大,可 达120㎡。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 小时,可与肠内的各种消化液充分混合。
肠内有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能消化 糖、脂肪、蛋白质的酶,维生素、矿物质、水 等也能在这里被充分地分解和吸收。
(一)幼儿消化道的特点
1、口腔:幼儿的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
膜干燥,易受损伤和感染。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分泌的全部唾液, 常发生生理性流涎(即流口水)。
2、牙齿:乳牙牙釉质薄,牙本质松脆,牙髓腔较脆,牙根短,易生龋
齿。幼儿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5岁出齐,共20个,2岁 以内乳牙数目约为月龄数减4-6。
ppt课件
17
四、幼儿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注意保护好乳牙
①营养和阳光:钙、磷等无机盐是构成牙齿的原料,需要从饮食中提供。人的皮肤径 杨观众的紫外线照射后,可以产生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
②适宜的刺激:食用烤馒头片,面包干等较硬的或粗纤维的食物,磨磨牙床,促进牙 齿萌出。
③避免外伤:注意冷热刺激对牙齿的影响,不要用牙咬硬果壳等坚硬的东西,防止牙 齿排列不齐。
ppt课件
10
二、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一)幼儿消化道的特点
5、肠道:
①幼儿的小肠相对较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肠粘膜上有丰富的血管 和淋巴管,绒毛数几乎和成人相等,所以吸收能力较强;
②幼儿的肠壁肌肉和弹性纤维发育较差,肠蠕动较弱,食物通过较慢; 大肠吸收较多的水分,易造成便秘;
儿科学常见疾病 小儿腹泻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临床诊疗课件)
![儿科学常见疾病 小儿腹泻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临床诊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4d4de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d.png)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肠 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肠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利于食物的消
化吸收。肠系膜柔软且长,肠管固定性差,易发生肠套叠、肠扭转。 肝
婴儿肝细胞和肝功能不成熟; 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胰腺 3个月以下的婴儿胰蛋白酶和胰脂肪酶的活性较低,胰淀粉酶的活性更 低,故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肠道菌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正常儿童粪便 胎粪: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 人乳喂养儿的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不臭; 人工喂养儿的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厚,有臭味; 添加辅食后的粪便:外观褐色,接近成人。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口腔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黏膜易发生损伤和局部感染。 婴儿3~4个月时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胃 胃容量出生时为30~60ml,1~3个月为90~150ml,1岁时达
250~300ml。婴儿胃呈水平位。胃液中胃酸和酶分泌较少,活 力低,故消化能力差。由于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 发育良好,吸奶时又常同时吸入空气,故易发生溢乳和呕吐。
消化系统疾病儿科PPT课件
![消化系统疾病儿科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e61a2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f.png)
儿科学(第9版)
(二)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
鉴别点 病变范结肠 连续性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累及深度 全层,不对称
黏膜和黏膜下层,四周
内镜特征
纵型深溃疡,肉芽
弥漫性浅溃疡,假息肉
并发症 预后 对治疗的反应 治疗难度
梗阻,瘘管,出血,营养吸收障碍,全身多脏器 出血,结肠扩张(巨结肠),癌变,狭窄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1. 腹痛 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有规律的绞痛 2. 呕吐 初为反射性,含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 3. 血便 为重要症状,约85%的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 4. 腹部包块 多数患儿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 5. 全身情况 病程延长,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
差
相对好
可控制,不可治愈
可控制,可治愈
更大
大
儿科学(第9版)
(三)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等 2. 胃肠道内镜检查 疑似IBD患儿就诊时均应完善全面的内镜检查及活检 3. X线钡剂灌肠检查 可显示IBD病变以及肠管的狭窄、僵硬和内瘘 4. 腹部CT扫描 可以发现节段性肠壁增厚 5. MRI或MRI双重造影 肠腔内、肠壁和肠腔外的结构显示;对比好,多平面,无辐射
儿科学(第9版)
溃疡性结肠炎(1)
溃疡性结肠炎(2)
儿科学(第9版)
克罗恩病(1)
克罗恩病(2)
儿科学(第9版)
(四)治疗
1. 治疗目标 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2. 营养支持 全肠内营养,即停止经口摄食,给予多聚配方或要素配方经鼻胃管喂养 3. 药物治疗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029fe1d5bbfd0a795673e3.png)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消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 质,同时还具有屏障,内分泌和免疫 功能。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口腔、食管、胃、肠及肠道细菌、肝、胰腺、粪便
(一)口腔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粘膜干燥,易发生损 伤和感染 3~4个月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3个月以下因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分泌不足, 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a)水:1.5~2小时 b)母乳:2~3小时 c)牛奶:3~4小时 d)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及肠道细菌
肠管长,黏膜血管丰富,利于消化吸收 肠系膜柔软且长,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 和肠扭转 肠壁薄,通透性高,毒素,消化不全产物 和过敏原易吸收,易发生全身性感染和变 态反应性疾病
(五)肝
小儿5~6个月时唾液分泌明 显增多,但由于婴儿口底浅, 有不能及时吞咽,常发生生 理性流涎。
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 成熟,9个月以下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溢乳。 新生儿胃酸和酶分泌较少,活力低,易致 消化能力差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4.添加辅食后的粪便:
性状接近成人,每日1次
(八)小儿异常粪便
1.消化不良:黄色或黄绿色,稀薄含水分多,或含有蛋花状 小凝块,之不均匀,每日4~6次以上。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海水样大便 3.轮状病毒肠炎:黄绿色或蛋花样,水样便 4.细菌性痢疾:粘液脓血便 5.霍乱:米汤样便 6.胆道阻塞:灰白色或陶土色 7.上消化道出血:黑色大便,大量出血呈柏油样便 8.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赤豆汤洋大便
Thanks!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缘下约2cm触及 婴儿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 肝脏肿大和变性 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胆汁分泌少,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较差
消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 质,同时还具有屏障,内分泌和免疫 功能。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口腔、食管、胃、肠及肠道细菌、肝、胰腺、粪便
(一)口腔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粘膜干燥,易发生损 伤和感染 3~4个月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3个月以下因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分泌不足, 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a)水:1.5~2小时 b)母乳:2~3小时 c)牛奶:3~4小时 d)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及肠道细菌
肠管长,黏膜血管丰富,利于消化吸收 肠系膜柔软且长,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 和肠扭转 肠壁薄,通透性高,毒素,消化不全产物 和过敏原易吸收,易发生全身性感染和变 态反应性疾病
(五)肝
小儿5~6个月时唾液分泌明 显增多,但由于婴儿口底浅, 有不能及时吞咽,常发生生 理性流涎。
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 成熟,9个月以下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溢乳。 新生儿胃酸和酶分泌较少,活力低,易致 消化能力差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4.添加辅食后的粪便:
性状接近成人,每日1次
(八)小儿异常粪便
1.消化不良:黄色或黄绿色,稀薄含水分多,或含有蛋花状 小凝块,之不均匀,每日4~6次以上。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海水样大便 3.轮状病毒肠炎:黄绿色或蛋花样,水样便 4.细菌性痢疾:粘液脓血便 5.霍乱:米汤样便 6.胆道阻塞:灰白色或陶土色 7.上消化道出血:黑色大便,大量出血呈柏油样便 8.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赤豆汤洋大便
Thanks!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缘下约2cm触及 婴儿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 肝脏肿大和变性 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胆汁分泌少,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较差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PPT课件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9c1fb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3.png)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 生理特点ppt课件
目录
• 小儿消化系统概述 • 小儿口腔、食管、胃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小肠、大肠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消化腺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及预防
01
CATALOGUE
小儿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定义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定义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负责摄取、转运、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泄废物 的系统。它由口腔、食管、胃、小肠 、大肠等器官组成。
胰腺通过胰管将胰液排入十二指肠, 参与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 化过程。
肝脏的特点
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如解毒、代谢、合 成和分泌胆汁等。
肝脏分泌胆汁,通过胆道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 吸收。
05
CATALOGUE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及预防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
腹泻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之一,可能是由于感染、过敏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通 过物理和化学方式将食物分解为可被 身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同时将 废物排出体外。
小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口腔
小儿的口腔相对较小,黏膜娇嫩,唾 液腺发育不完全,唾液分泌量少,容 易发生口腔炎和口角炎。
大肠
小儿的大肠相对较短,粪便容易滞留 ,容易发生便秘和感染。
02
CATALOGUE
小儿口腔、食管、胃解剖生理特点
口腔特点
口腔容量小
新生儿的口腔容量较小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
大。
唇部闭合不紧
婴幼儿唇部闭合不紧, 容易造成溢奶或吞咽困
难。
舌系带过短
部分婴幼儿舌系带过短 ,影响吸吮和语言发育
。
唾液分泌多
目录
• 小儿消化系统概述 • 小儿口腔、食管、胃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小肠、大肠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消化腺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及预防
01
CATALOGUE
小儿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定义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定义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负责摄取、转运、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泄废物 的系统。它由口腔、食管、胃、小肠 、大肠等器官组成。
胰腺通过胰管将胰液排入十二指肠, 参与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 化过程。
肝脏的特点
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如解毒、代谢、合 成和分泌胆汁等。
肝脏分泌胆汁,通过胆道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 吸收。
05
CATALOGUE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及预防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
腹泻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之一,可能是由于感染、过敏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通 过物理和化学方式将食物分解为可被 身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同时将 废物排出体外。
小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口腔
小儿的口腔相对较小,黏膜娇嫩,唾 液腺发育不完全,唾液分泌量少,容 易发生口腔炎和口角炎。
大肠
小儿的大肠相对较短,粪便容易滞留 ,容易发生便秘和感染。
02
CATALOGUE
小儿口腔、食管、胃解剖生理特点
口腔特点
口腔容量小
新生儿的口腔容量较小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
大。
唇部闭合不紧
婴幼儿唇部闭合不紧, 容易造成溢奶或吞咽困
难。
舌系带过短
部分婴幼儿舌系带过短 ,影响吸吮和语言发育
。
唾液分泌多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PPT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PPT](https://img.taocdn.com/s3/m/48a5351f4693daef5ef73df9.png)
• 母乳喂养以双岐杆菌占优势 •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各菌群比例几乎相等
•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的致病菌有拮抗作用
• (八)正常小儿粪便
• 1、胎粪 • 定义:新生儿最初排出的深墨绿色粘稠、无
臭味的大便
• 组成: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和吞下
的羊水
• 时间:
• 生后12小时开始排便 • 24小时无胎粪,应检查有无肛门闭锁等
• (五)肝脏
•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缘下触及 • 婴儿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
脏肿大和变性
• 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 (六)胰腺
• (七)肠道细菌
• 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 • 出生后细菌大多集中在结肠和直肠内 •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的影响
力低
•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 水为1、5-2小时 • 母乳为2-3小时 • 牛奶为3-4小时 • 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 (四)肠
• 肠管 长,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利于消化吸
收
• 肠系膜柔软且长,肠管固定性差→易肠套叠、
肠扭转
• 肠壁薄,通透性高,毒素、过敏源和消化不全
的产物易吸收→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 病。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小儿口腔、胃、肝的解剖生理特点 • 难点 • 小儿粪便的特点、小儿异常粪便
•教学内容
• (一)口腔 • (二)食管 • (三)胃 • (四)肠 • (五)肝脏 • (六)胰腺 • (七)肠道细菌 • (八)正常小儿粪便
• (一)口腔
•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黏膜干燥,易发生损伤
和感染
• 3-4个月时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 3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的淀粉酶分泌不足,不
•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的致病菌有拮抗作用
• (八)正常小儿粪便
• 1、胎粪 • 定义:新生儿最初排出的深墨绿色粘稠、无
臭味的大便
• 组成: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和吞下
的羊水
• 时间:
• 生后12小时开始排便 • 24小时无胎粪,应检查有无肛门闭锁等
• (五)肝脏
•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缘下触及 • 婴儿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
脏肿大和变性
• 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 (六)胰腺
• (七)肠道细菌
• 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 • 出生后细菌大多集中在结肠和直肠内 •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的影响
力低
•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 水为1、5-2小时 • 母乳为2-3小时 • 牛奶为3-4小时 • 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 (四)肠
• 肠管 长,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利于消化吸
收
• 肠系膜柔软且长,肠管固定性差→易肠套叠、
肠扭转
• 肠壁薄,通透性高,毒素、过敏源和消化不全
的产物易吸收→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 病。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小儿口腔、胃、肝的解剖生理特点 • 难点 • 小儿粪便的特点、小儿异常粪便
•教学内容
• (一)口腔 • (二)食管 • (三)胃 • (四)肠 • (五)肝脏 • (六)胰腺 • (七)肠道细菌 • (八)正常小儿粪便
• (一)口腔
•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黏膜干燥,易发生损伤
和感染
• 3-4个月时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 3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的淀粉酶分泌不足,不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ppt课件
![儿科护理学-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PPT课件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b88edeba1aa8114531d945.png)
肺炎(19%) 腹泻(18%) 疟疾(8%) 新生儿肺炎或脓毒症(10%) 早产(10%) 产时窒息(8%)。
在所有5岁以下死亡儿童中,53%儿童的潜在死亡原因为营养不良。
导致48%儿童死亡的疾病,如肺炎、疟疾、腹泻和麻疹,是可以预防和 治疗的。
WHO全球儿童死因评估报告,Lancet 2005年3月26日
ppt课件 34
肠腔内渗透压
渗透性腹泻
跳转到第一页
分类
按病因
按病程分
按腹泻程度分
ppt课件 35
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月 慢性:>2月
轻度腹泻
重度腹泻
跳转到第一页
临床表现-共同特点
Clinic Manifestation
急性腹泻:病程<2W 轻型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减低、呕吐;便次 增多、性状改变;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数日痊愈;常由饮食因素、肠外感染引起。
(迄今为止最为准确的儿童死亡原因评估报告)
ppt课件 22
跳转到第一页
2002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
WHO/UNICEF.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2004
25%
18%
23%
ppt课件 23
15%
10% 4% 5%
急性呼吸道感染 腹泻 疟疾 麻疹 艾滋病 围产期疾患 其它
ppt课件 41
跳转到第一页
抗生素诱发肠炎(1)
伪膜性小肠结肠炎(难辩梭状芽孢杆):
重症高热、频泻,黄绿水样便带伪膜、血, 中毒症状重,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便厌 氧培养及菌株毒力鉴定可助诊。
金葡肠炎:
在所有5岁以下死亡儿童中,53%儿童的潜在死亡原因为营养不良。
导致48%儿童死亡的疾病,如肺炎、疟疾、腹泻和麻疹,是可以预防和 治疗的。
WHO全球儿童死因评估报告,Lancet 2005年3月26日
ppt课件 34
肠腔内渗透压
渗透性腹泻
跳转到第一页
分类
按病因
按病程分
按腹泻程度分
ppt课件 35
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月 慢性:>2月
轻度腹泻
重度腹泻
跳转到第一页
临床表现-共同特点
Clinic Manifestation
急性腹泻:病程<2W 轻型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减低、呕吐;便次 增多、性状改变;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数日痊愈;常由饮食因素、肠外感染引起。
(迄今为止最为准确的儿童死亡原因评估报告)
ppt课件 22
跳转到第一页
2002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
WHO/UNICEF.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2004
25%
18%
23%
ppt课件 23
15%
10% 4% 5%
急性呼吸道感染 腹泻 疟疾 麻疹 艾滋病 围产期疾患 其它
ppt课件 41
跳转到第一页
抗生素诱发肠炎(1)
伪膜性小肠结肠炎(难辩梭状芽孢杆):
重症高热、频泻,黄绿水样便带伪膜、血, 中毒症状重,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便厌 氧培养及菌株毒力鉴定可助诊。
金葡肠炎: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c6cd5e680203d8ce2f24fd.png)
39
真菌
40
Cyst
Giardia lamblia
41
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 肺炎、上感、泌尿系感染、中耳炎、皮肤
感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时常有腹泻症状。 肠外感染引起肠功能紊乱 病原菌直接感染肠道 直肠局部激惹(如膀胱感染) 大量应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4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 ):
感染因素-其他菌
• 3)耶尔森菌(Yersinia):除侵袭小肠、结肠 壁细胞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 性腹泻。
4)其他: •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 变形杆菌(Proteus) • 绿脓杆菌(Pseudomons aeruginosa) • 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 •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牛乳营养成分的破坏。 乳具的消毒。
19
人工喂养婴儿易肠道感染
生后3个月内婴儿喂养与感染的关系
胃肠道感染
纯母乳 部分母乳 配方奶 p
n=95 n=126 n=257
2.9 % 5.1 %
15.7 %
<0.00 1
呼吸道感染 25.6 % 24.2 % 37.0 % <0.05
(Howie et al 1990)
13
二、易感因素
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胃酸分泌低、消化酶量分泌少,酶活性低。婴儿饮 食质和量变化较快。 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 容易发生体液紊乱。 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 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真菌
40
Cyst
Giardia lamblia
41
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 肺炎、上感、泌尿系感染、中耳炎、皮肤
感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时常有腹泻症状。 肠外感染引起肠功能紊乱 病原菌直接感染肠道 直肠局部激惹(如膀胱感染) 大量应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4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 ):
感染因素-其他菌
• 3)耶尔森菌(Yersinia):除侵袭小肠、结肠 壁细胞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 性腹泻。
4)其他: •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 变形杆菌(Proteus) • 绿脓杆菌(Pseudomons aeruginosa) • 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 •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牛乳营养成分的破坏。 乳具的消毒。
19
人工喂养婴儿易肠道感染
生后3个月内婴儿喂养与感染的关系
胃肠道感染
纯母乳 部分母乳 配方奶 p
n=95 n=126 n=257
2.9 % 5.1 %
15.7 %
<0.00 1
呼吸道感染 25.6 % 24.2 % 37.0 % <0.05
(Howie et al 1990)
13
二、易感因素
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胃酸分泌低、消化酶量分泌少,酶活性低。婴儿饮 食质和量变化较快。 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 容易发生体液紊乱。 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 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PPT
![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116a06d844769eae109ed22.png)
• Oral fluids were withheld for 30 minutes if the patient vomited, and then were restarted at the initial rate. Patients who vomited 3 or more times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oral therapy were considered to have failed ORT and IVT was started.
小儿腹痛的临床特点
病因
(ETIOLOGY)
腹内病变所致腹痛
急性:炎症,梗阻,扭转,穿孔,破裂,痉
挛
慢性:炎症,梗阻,穿孔,肠寄生虫病,囊
肿,肿瘤
腹外病变所致腹痛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腹 内 疾 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腹内疾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急性腹外
疾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慢性腹内疾病
胃肠动力学检查
• 核素检查 • 胃肠测压检查 • 超声检查 • 胃电图 • pH监测
呼气试验
思考题
液体疗法
FLUID THEREPY
武庆斌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目的与要求
重点和难点
Keyword 关键词
Challenge
体液平衡的特点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总量
三定分段补液法(第一个24小时完成)
三定分段补液法
三定分段补液法
三定分段补液法
小结
Case Discussion
参考书目
谢谢!
ABDOMINAL PAIN OF CHILDHOOD
小儿腹痛
小儿腹痛的临床特点
病因
(ETIOLOGY)
腹内病变所致腹痛
急性:炎症,梗阻,扭转,穿孔,破裂,痉
挛
慢性:炎症,梗阻,穿孔,肠寄生虫病,囊
肿,肿瘤
腹外病变所致腹痛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腹 内 疾 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腹内疾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 急性腹外
疾病
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慢性腹内疾病
胃肠动力学检查
• 核素检查 • 胃肠测压检查 • 超声检查 • 胃电图 • pH监测
呼气试验
思考题
液体疗法
FLUID THEREPY
武庆斌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目的与要求
重点和难点
Keyword 关键词
Challenge
体液平衡的特点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总量
三定分段补液法(第一个24小时完成)
三定分段补液法
三定分段补液法
三定分段补液法
小结
Case Discussion
参考书目
谢谢!
ABDOMINAL PAIN OF CHILDHOOD
小儿腹痛
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儿科学课件)
![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儿科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01002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16.png)
胰腺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增多。但胰淀粉 酶活性较低,12个月才接近成人,故不宜过早地 (生后3个月以前)喂淀粉类食物。
18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新生儿及幼婴儿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
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
19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正常儿童粪便
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 称胎粪。多数生后10小时内开始排便, 2~3天渐 过渡为黄糊状粪便。
母乳喂养儿粪便为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 应,每日2~4次。
21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牛、羊乳喂养儿粪便为淡黄色,较干厚,有臭味, 呈中性或碱性反应,每日1~2次。
15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 为3 ~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 胃潴留。
胃容量:出生时30~50ml,1~3个月90~ 150ml,1岁时 250~300 ml 。
16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足月新生儿舌短而宽,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故生 后即具有较好的吸吮能力;早产儿则较差。
小儿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受损而发生感染。 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及唾液中 淀粉酶分泌不足,导致口腔粘膜干燥而易受损且不 宜喂淀粉类食物。 3~4个月可出现生理性流涎。
10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端贲门括约 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10个月以下小儿常发 生胃食管反流。
13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增多。但胰淀粉 酶活性较低,12个月才接近成人,故不宜过早地 (生后3个月以前)喂淀粉类食物。
18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新生儿及幼婴儿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
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
19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正常儿童粪便
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 称胎粪。多数生后10小时内开始排便, 2~3天渐 过渡为黄糊状粪便。
母乳喂养儿粪便为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 应,每日2~4次。
21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牛、羊乳喂养儿粪便为淡黄色,较干厚,有臭味, 呈中性或碱性反应,每日1~2次。
15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 为3 ~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 胃潴留。
胃容量:出生时30~50ml,1~3个月90~ 150ml,1岁时 250~300 ml 。
16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足月新生儿舌短而宽,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故生 后即具有较好的吸吮能力;早产儿则较差。
小儿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受损而发生感染。 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及唾液中 淀粉酶分泌不足,导致口腔粘膜干燥而易受损且不 宜喂淀粉类食物。 3~4个月可出现生理性流涎。
10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端贲门括约 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10个月以下小儿常发 生胃食管反流。
13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鹅 口 疮
• 鹅口疮(thrush,oralcandidiasis)又称雪口 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粘膜表面形成 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 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 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 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 的乳具感染。
.
[临床表现]
• 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 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 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 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 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整个口腔均被 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 管、气管、肺等处而危及生命。重症患儿可 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 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 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一)口腔 • 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
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 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新生 儿及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 腺不够发达,口腔粘膜干燥,因此易受损伤 和局部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 5~6个月时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 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发生 生理性流涎。
• 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 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 次数多于成人。
.
• (五)肝 •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
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 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 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 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 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 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 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
• (四)肠
•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 倍,或为坐高的10倍。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 运动(蠕动、摆动、分节运动)、消化、吸收及 免疫保护。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 进—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小儿肠粘膜 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 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 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故通透性高, 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 敏原等可经肠粘膜进人体内,引起全身感染 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
• (七)肠道细菌
• 在母体内,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 数小时细菌即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 肠和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 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岐杆菌占绝对优势,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 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 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 致 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婴幼儿肠道 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界因素影 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
.
• 2.人工喂养儿粪便 为淡黄色或灰黄色, 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 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 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 酪蛋白凝块。大便1—2次/日,易发生 便秘。如果只是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 不伴任何不适,不应称为便秘。
.
• 3.混合喂养儿粪便 人乳加牛乳者的粪便 与单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 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 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 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初加 菜泥时,常有小量绿色便排出。便次每日1 次左右。
.
• (二)食管 •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
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 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 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 在8至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 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
• (三)新生儿胃容量
• 约为30~60 ml,1~3个月时90~150ml,1岁 时250~300ml,5岁时为700ml~850ml,成人 约为2000ml,故年龄愈小每天喂养的次数愈 多。但哺乳后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 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完全受上 述容量限制。婴儿胃略呈水平位,当开始行 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 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 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 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 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 排空慢;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 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 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
• (六)胰腺
• 出生后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 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一年,胰 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 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至成人 每日可分泌1—2升。酶类出现的顺序为: 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羧基 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新生儿 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岁~3岁时 才接近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 其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 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
治疗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可用2%碳 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或局部 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 溶液,每日2~3次。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 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 预防应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 加维生素E2和C。
.பைடு நூலகம்
• (八)健康小儿粪便
• 食物进入消化道至粪便排出时间因年 龄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为13小时, 人工喂养者平均为15小时,成人平均为 18—24小时。
• 1.人乳喂养儿粪便 为黄色或金黄色, 多为均匀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 或较稀薄, 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 (pH4.7~5.1)。平均每日排便2—4次, 一般在添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
.
第二节 口 炎
– 口炎(stomatitis)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种感染 引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 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 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 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感染 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 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 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
一、鹅 口 疮
• 鹅口疮(thrush,oralcandidiasis)又称雪口 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粘膜表面形成 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 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 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 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 的乳具感染。
.
[临床表现]
• 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 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 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 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 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整个口腔均被 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 管、气管、肺等处而危及生命。重症患儿可 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 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 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一)口腔 • 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
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 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新生 儿及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 腺不够发达,口腔粘膜干燥,因此易受损伤 和局部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 5~6个月时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 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发生 生理性流涎。
• 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 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 次数多于成人。
.
• (五)肝 •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
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 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 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 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 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 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 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
• (四)肠
•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 倍,或为坐高的10倍。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 运动(蠕动、摆动、分节运动)、消化、吸收及 免疫保护。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 进—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小儿肠粘膜 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 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 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故通透性高, 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 敏原等可经肠粘膜进人体内,引起全身感染 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
• (七)肠道细菌
• 在母体内,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 数小时细菌即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 肠和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 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岐杆菌占绝对优势,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 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 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 致 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婴幼儿肠道 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界因素影 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
.
• 2.人工喂养儿粪便 为淡黄色或灰黄色, 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 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 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 酪蛋白凝块。大便1—2次/日,易发生 便秘。如果只是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 不伴任何不适,不应称为便秘。
.
• 3.混合喂养儿粪便 人乳加牛乳者的粪便 与单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 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 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 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初加 菜泥时,常有小量绿色便排出。便次每日1 次左右。
.
• (二)食管 •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
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 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 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 在8至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 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
• (三)新生儿胃容量
• 约为30~60 ml,1~3个月时90~150ml,1岁 时250~300ml,5岁时为700ml~850ml,成人 约为2000ml,故年龄愈小每天喂养的次数愈 多。但哺乳后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 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完全受上 述容量限制。婴儿胃略呈水平位,当开始行 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 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 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 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 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 排空慢;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 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 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
• (六)胰腺
• 出生后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 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一年,胰 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 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至成人 每日可分泌1—2升。酶类出现的顺序为: 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羧基 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新生儿 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岁~3岁时 才接近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 其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 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
治疗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可用2%碳 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或局部 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 溶液,每日2~3次。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 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 预防应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 加维生素E2和C。
.பைடு நூலகம்
• (八)健康小儿粪便
• 食物进入消化道至粪便排出时间因年 龄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为13小时, 人工喂养者平均为15小时,成人平均为 18—24小时。
• 1.人乳喂养儿粪便 为黄色或金黄色, 多为均匀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 或较稀薄, 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 (pH4.7~5.1)。平均每日排便2—4次, 一般在添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
.
第二节 口 炎
– 口炎(stomatitis)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种感染 引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 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 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 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感染 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 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 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