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

合集下载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

它是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土壤肥力程度的重要标志。

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它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的作用。

物理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中,物理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理作用主要包括土壤结构的形成和土壤孔隙度的形成。

土壤结构的形成是指土壤中的颗粒在水分和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空隙和通道,使得土壤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渗透性和保水性。

土壤孔隙度的形成是指土壤中的空隙和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它对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渗透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化学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中,化学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作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和矿物质的溶解。

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逐渐分解成为小分子的有机物质,这些小分子的有机物质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

矿物质的溶解是指土壤中的矿物质通过水分和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溶解成为可供植物吸收的矿物质。

生物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中,生物作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生物作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根系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矿物质的溶解,还可以通过固氮作用为土壤结构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分泌根系物质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土壤肥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结构和孔隙度等。

土壤的颗粒组成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大小和形状的分布情况,它对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渗透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结构是指土壤中的颗粒间的空隙和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它对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和保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隙和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它对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和保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土壤肥力分级指标土壤肥力是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应性和支持能力的综合表现。

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等。

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宜度和植物所需养分的供应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壤肥力分级指标。

1.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它直接影响土壤中许多重要的化学过程和养分的有效性。

通常认为,pH值在6.0-7.5之间的土壤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

当土壤pH低于6.0时,土壤过酸,会影响植物对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而当土壤pH高于7.5时,土壤过碱,会导致一些微量元素的毒害。

2.有机质含量3.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重要元素,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评价土壤肥力的养分含量主要是通过分析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一般认为,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大于0.15%,全磷含量大于0.02%,交换性钾含量大于0.2%为肥沃土壤。

如果养分含量低于这些标准,则表示土壤肥力较低。

4.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和颗粒团聚状态,它对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和水分的保持能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结构好的特点是团聚体分布均匀,孔隙空间适中,有利于根系的穿透和水分的渗透。

评价土壤结构一般可以通过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和颗粒团聚状态来判断,结构良好的土壤被认为是肥沃的。

5.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根系起到供水的作用,同时还影响溶解态养分的迁移和利用。

评价土壤水分一般可以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黏粒含量来进行。

土壤含水量在25%以上为湿润土壤,15-25%为适度湿润土壤,低于15%为干旱土壤。

土壤黏粒含量越高,土壤保水能力越好。

综上所述,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可以判断土壤的肥力状况,为土壤肥力改良和植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养分和微生物群落,能够支持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它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影响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土壤肥力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有机质、无机养分、微生物和土壤结构等。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机质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有机质中的氮源是植物可吸收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磷和钾则以磷酸盐和钾离子的形式存在。

这些养分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也就越强。

其次,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透性。

有机质中的胶体能够与土壤粘粒结合,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通气性,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有机质还能够减轻土壤的压实和侵蚀,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

最后,有机质还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同时还能够抑制土壤病原菌和促进植物生长。

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也就越丰富,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有机质以外,土壤肥力还包括无机养分、微生物和土壤结构等多个方面。

无机养分包括氮、磷、钾、硫等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同时还能够抑制土壤病原菌和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结构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孔隙度、通透性和保水能力,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土壤肥力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影响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供应能力,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土壤肥力标准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依据,对于科学施肥、合理调控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1.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磷素是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钾素是植物的调节元素。

土壤中这些养分的含量越丰富,土壤肥力越高。

2. 土壤pH值。

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pH值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土壤的pH值在6.5-7.5之间,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

3.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养分,对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强。

二、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

1. 土壤肥力标准的依据。

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作物种类、土壤类型等因素,结合土壤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科学制定合理的标准。

2. 土壤肥力标准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可以将土壤肥力标准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优质土壤、良好土壤、中等土壤、较差土壤等,以便于科学施肥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三、土壤肥力标准的应用。

1.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标准,科学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针对不同的土壤肥力水平,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比例,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2. 合理调控土壤肥力。

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如轮作、深翻、覆盖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水平,保持土壤肥力的稳定。

3. 土壤肥力监测。

定期对土壤进行肥力监测,及时了解土壤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为科学施肥和合理调控土壤肥力提供依据。

四、结语。

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农户朋友们能够重视土壤肥力标准,科学施肥,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土壤肥力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名词解释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及其有效性的综合表现。

它是农田管理和作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了土壤的肥力水平和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

首先,土壤肥力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密切相关。

土壤肥力高低主要由土壤中的可用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含量决定。

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肥力的土壤能提供足够的营养,适合植物的生长,而低肥力的土壤则可能导致植物养分不足、生长发育缓慢甚至死亡。

其次,土壤肥力还与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相关。

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是指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含量。

土壤中的养分存在多种形态,但只有一部分是植物能够吸收和利用的,称为有效养分。

有效养分含量越高,表示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越容易被植物吸收和利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相反,如果有效养分含量较低,植物就会出现养分不足的情况,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此外,土壤肥力还与土壤的肥力保持能力相关。

土壤肥力保持能力是指土壤对养分的保持和利用效率。

肥力高的土壤能够保持较多的养分,避免因流失或淋溶造成的养分损失,提高了土壤对养分的利用效率。

相反,肥力低的土壤对养分的保持能力较差,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养分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最后,土壤肥力还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关。

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等,这些性质对水分和气体的保持、渗透和通透性等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养分在土壤中的传输和利用。

土壤的化学性质则包括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这些性质对土壤中的养分转化和有效性有直接影响。

总之,土壤肥力是综合反映土壤中养分含量、有效性及保持能力的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水平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和提高土壤肥力,对于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和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能力。

土壤肥力标准是对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种科学评价,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专家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从而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标准通常包括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理化性质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首先,土壤养分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它参与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合成,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磷元素则是植物生长的能量转移和储存的必需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和抗病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而钾元素则是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的必需元素,它能够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因此,评价土壤肥力标准时,需要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确保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其次,土壤微生物活性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对土壤中的养分转化和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供给植物吸收利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因此,评价土壤肥力标准时,需要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进行测定,确保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能够维持在一定水平以上。

最后,土壤理化性质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保肥性等理化性质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影响。

通气性好的土壤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和生长,保水性好的土壤能够保证植物在干旱季节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保肥性好的土壤则能够保证土壤中的养分不易流失,供给植物长期生长所需的养分。

因此,评价土壤肥力标准时,需要对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保肥性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确保土壤的理化性质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综上所述,土壤肥力标准是对土壤肥力水平的科学评价,包括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理化性质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土壤肥力标准的评价,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专家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从而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含量及其有效性的综合特征。

它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对于保持农业持续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土壤肥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和其有效性。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它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这些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性受土壤类型、土壤pH值、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另外,土壤肥力还受到土壤微生物、根系、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对土壤肥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对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间的排列和连通性,它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运输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有很多,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其中,土壤pH值是指土壤的酸碱程度,它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有很大影响。

有机质含量是指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土壤结构、水分状况和养分供应都有很大影响。

全氮、全磷、全钾则是指土壤中的氮、磷、钾总含量,它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对土壤肥力的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的维护和提高为了维护和提高土壤肥力,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类型、植物品种和生长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

其次,要加强土壤管理,控制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等,提高土壤肥力的维持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轮作、有机肥料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结语土壤肥力是土壤的重要性质,对于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评价和维护土壤肥力需要综合考虑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和有效性、土壤微生物、根系、土壤结构等因素。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所含养分的丰富程度,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肥力标准是指根据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的丰富程度,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和分类的标准。

根据土壤肥力标准,可以科学合理地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土壤肥力标准的分类。

根据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土壤肥力可以分为贫瘠土壤、中等肥力土壤和肥沃土壤三个等级。

贫瘠土壤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较低,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限制;中等肥力土壤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适中,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肥沃土壤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

二、土壤肥力标准的评价指标。

1.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养分,它对土壤的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可以反映土壤肥力的丰富程度。

2. 土壤全氮含量,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氮含量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3. 土壤速效磷含量,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可以反映土壤中磷的供应情况。

4. 土壤速效钾含量,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可以反映土壤中钾的供应情况。

5. 土壤PH值,土壤PH值可以反映土壤的酸碱程度,对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发育有不同的影响。

6.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含量的丰富程度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土壤肥力标准的意义。

1. 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的评价结果,可以科学合理地施肥,避免盲目施肥造成养分的浪费和土壤环境的污染。

2. 提高产量,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养分的供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保护环境,科学施肥可以避免养分的过量积累和土壤的酸碱度失衡,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四、土壤肥力标准的应用。

1. 农田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的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地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土壤肥力标准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对于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壤肥力标准的内容、制定依据和应用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土壤肥力标准的内容。

土壤肥力标准主要包括土壤养分含量、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其中,土壤养分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

土壤pH值是指土壤的酸碱度,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微生物活性。

二、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依据。

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土壤养分循环特点、作物对养分需求和土壤改良的技术要求等方面。

通过对土壤养分循环特点的研究,可以确定土壤养分的合理含量范围,为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结合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土壤改良的技术要求,可以确定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的肥力标准,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三、土壤肥力标准的应用意义。

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对于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学施肥是指根据土壤肥力标准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避免施肥过量或者施肥不足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施肥的效果。

其次,土壤肥力标准可以指导土壤改良工作,通过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综上所述,土壤肥力标准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施肥、合理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而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对于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对土壤肥力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增加土壤的肥力的方法

增加土壤的肥力的方法

增加土壤的肥力的方法
增加土壤的肥力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施加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由植物残渣、动物粪便等天然原料制成,可以提供植物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

将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且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施加化肥:化肥是指经过工业化生产的肥料,其中包含着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适量施加化肥可以直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快速增强土壤肥力。

但是要注意使用化肥的量要恰当,过量使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合理轮作:轮作是一种种植作物的轮流轮换的方式。

通过不同植物的交替种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种类和数量,避免单一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

合理的轮作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在不使用大量化肥的情况下使土壤保持富饶。

4. 覆盖土壤:将植物秸秆、枯叶等覆盖在土壤表面,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湿润度,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覆盖物还可以分解为有机物,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5. 措施保护土壤:采取措施保护土壤,例如避免过度翻耕和过度灌溉,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和种植密度,以及预防和控制土壤病虫害等,能够减少土壤的脱贫、侵蚀和损耗,保持土壤肥力。

综上所述,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化肥、合理轮作、土壤覆盖和
土壤保护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土壤肥力的概念及类型

土壤肥力的概念及类型

土壤肥力的概念及类型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养分以及土壤对于植物生长的适宜性。

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土壤肥力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养分含量:土壤肥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铁、锌等。

这些养分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

2.土壤结构:良好的土壤肥力还与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关,如土壤的质地、结构、通气性等。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和气体交换。

3.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性,同时也是微生物的重要来源。

4.土壤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植物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作物对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合理调整土壤的pH值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5.微生物活动: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对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起到了关键作用。

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需要有利于这些微生物的活动。

根据土壤中主要养分的含量,土壤肥力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高肥力土壤:各种主要养分含量丰富,有机质充足,土壤结构良好,适宜植物生长。

2.中等肥力土壤:养分含量适中,植物在这种土壤中能够正常生长,但可能需要适量的施肥来维持产量。

3.低肥力土壤:主要养分含量较低,可能需要通过施肥和其他土壤改良手段来提高土壤肥力。

4.贫瘠土壤:养分含量非常低,植物难以正常生长,需要大量的施肥和改良来改善土壤状况。

合理的土壤管理、施肥和土壤改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土壤肥力的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的名词解释

土壤肥力的名词解释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丰富、适宜作物生长的能力。

它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因此,了解土壤肥力的含义和其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土壤肥力的内涵土壤肥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养分丰富度、土壤肥力供养能力和土壤肥力保持能力。

养分丰富度是指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多样丰富、平衡合理,能够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土壤肥力供养能力是指土壤能够有效地供应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包括土壤吸收能力、供应速度和供应量的维持能力;土壤肥力保持能力是指土壤对养分的保持和减少养分损失的能力,包括保水保肥和抑制养分流失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1. 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的质地、容重、通气性、保水性等对土壤肥力有直接影响。

例如,砂壤土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容易养分流失;粘土壤土保水性好,但排水性较差,容易引起水渍;土壤容重过大会限制根系发育,影响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

2.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的pH值、养分含量及其比例对土壤的肥力有重要影响。

pH值对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有直接影响,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作物生长。

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有所差异,养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合理调配对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至关重要。

3. 土壤微生物及其活动: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转化养分形态,促进土壤养分的供应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微生物活动越活跃,土壤肥力也就越高。

4. 土壤管理措施: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农作物种植中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施肥量,合理轮作、深耕等都能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的覆盖措施和植物残体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三、土壤肥力的调控与提高提高土壤肥力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采取一系列的土壤管理措施可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概念

土壤肥力概念

土壤肥力概念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等条件的能力。

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肥力的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保持土壤肥力的第一个方面是水资源保持。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土壤肥力与水资源的保持密切相关。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水源,而土壤对水分的保持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状况。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也有所不同,例如,黏土和壤土可以保持更多的水分,而砂土则容易流失。

通过耕作和改良,可以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效果。

2.养分管理土壤肥力的第二个方面是养分管理。

土壤中的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关键元素,包括氮、磷、钾等矿物质元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养分含量密切相关,它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和耕作,可以控制养分的供应和分布,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不同土壤类型和质地对养分的保持能力也有所不同,例如,砂土容易流失养分,而黏土和壤土则可以更好地保持养分。

3.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肥力的第三个方面是土壤质地与结构。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合比例,它直接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水分保持能力。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空隙度,它对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重要影响。

通过耕作和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的质地和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4.土壤呼吸与生物活性土壤肥力的第四个方面是土壤呼吸与生物活性。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是土壤中有机物分解的关键环节之一。

微生物的活性直接影响了土壤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从而影响了土壤肥力。

通过耕作和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从而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

5.土壤酸碱度与氧化还原状况土壤肥力的第五个方面是土壤酸碱度与氧化还原状况。

判断土壤肥力的指标和判定方法

判断土壤肥力的指标和判定方法

判断土壤肥力的指标和判定方法
判断土壤肥力的指标和判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肥力较好。

可以通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化学测定方法来确定。

2. 土壤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通过测定土壤中这些养分的含量,可以判断土壤的肥力水平。

一般来说,养分含量高的土壤肥力较好。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土壤养分测定仪和土壤养分试剂盒等。

3. 土壤pH值:土壤的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性的指标。

不同
植物对土壤pH值的需求不同,但一般来说,酸性土壤的pH
值在6以下,碱性土壤的pH值在8以上,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通过土壤pH值的测定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的肥力水平。


用的测定方法包括酸碱度测定荧光试剂法和酸碱度电位测定法等。

4. 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是指土壤的颗粒组成和排列方式。

优良的土壤结构应该松散、透气性好、保水性强。

通过观察土壤的颗粒组成和手感等方式,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的肥力水平。

5. 植物生长指标:植物的生长状况也可以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参考指标。

例如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速度、叶片颜色、根系发育情况等,如果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往往说明土壤肥力较好。

综合运用以上指标和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土壤的肥力水平。

但需注意不同作物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同,因此判断土壤肥力时应考虑具体作物的要求。

同时,判断土壤肥力也要结合其他因素,如水分、温度、土壤质地等因素综合考虑。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

土壤肥力标准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量和养分供给能力的综合指标。

土壤肥力标准是根据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供给能力,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和分类的依据。

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对于科学施肥、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从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依据、评价指标和标准分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依据。

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

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受土壤类型、土壤结构、土壤pH值等因素的影响,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则受生长期、品种特性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制定土壤肥力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的含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情况。

二、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1. 土壤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土壤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铁、锰、锌等。

通过对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的测定,可以初步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

2. 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是指土壤对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

它受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性等因素的影响。

评价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指标包括土壤固氮能力、有效磷酸盐含量、土壤微生物活性等。

3. 土壤pH值,土壤pH值对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土壤pH值在6.5-7.5之间对植物生长最为有利。

三、土壤肥力标准的分类。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供给能力的不同,土壤肥力可以分为高肥力土壤、中等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和贫瘠土壤四个等级。

其中,高肥力土壤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和供给能力,适宜种植高产作物;中等肥力土壤养分含量和供给能力一般,适宜种植中产作物;低肥力土壤养分含量和供给能力较低,适宜种植低产作物;贫瘠土壤养分含量和供给能力极低,不宜种植作物,需进行养分补充和改良。

综上所述,土壤肥力标准的制定依据土壤养分的含量和供给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土壤养分含量、供给能力和pH值,标准分类包括高肥力土壤、中等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和贫瘠土壤四个等级。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简介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土壤肥力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

2分类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特性的综合表现,也是土壤不同于母质的本质特性。

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二者相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

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

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各种自然因素质量、数量及其组合适当与否。

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它能自发地生长天然植被。

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土壤的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才能用以为人类生产出充裕的农产品。

经济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统一,是在同一土壤上两种肥力相结合而形成的。

仅仅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壤,不存在人类过去劳动的任何痕迹。

而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壤,由于其中包括人工肥力,则凝结有人类的劳动。

由于人工肥力是凭借人的生产活动形成的,人们就可以利用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促使人工肥力的形成,并加快潜在肥力转化,使土地尽快投入生产。

3原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创造人工肥力,充分发挥自然肥力作用的动力。

土壤肥力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土壤肥力变好变坏既受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也受栽培作物、耕作管理、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名词解释土壤肥力

名词解释土壤肥力

名词解释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含量和颗粒组成的综合指标。

它反映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和支持作物高产的能力。

土壤肥力包括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质地两个方面。

一、土壤养分含量是指土壤中的养分元素的含量。

主要有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铁、锌、锰等。

这些养分元素是植物进行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并且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养分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高。

氮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参与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的合成,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磷是植物对根系生长和营养吸收、繁殖生长起着重要作用的元素,能加速植株早熟,增强抗寒能力。

钾元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促进根系生长,并参与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过程。

不同的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不同,土壤中的这些元素含量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二、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组成和大小分布。

主要分为黏粒、沙粒和壤粒三种类型。

土壤的质地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保持和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黏粒含水量高,透气性差,面积小,容易团聚,有助于保水保肥;沙粒含水量低,透气性好,面积大,容易渗水渗肥;壤粒介于黏粒和沙粒之间,具有保水保肥的中等特性。

土壤质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土壤肥力的高低。

良好的质地可以提供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需求。

而贫瘠的质地则会导致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使土壤肥力降低。

总的来说,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和质地两个方面的综合指标。

只有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合理施肥,才能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高效和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土壤肥力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所含有的各种有机质、无机质、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等对农作物生长所起的作用,是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土壤肥力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提高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所含有的各种有机质、无机质、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等对农作物生长所起的作用。

这些物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养分、氧气和碳源等,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二、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1.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其肥力也不同。

例如,黄壤、赤壤等土壤肥力较高,而沙壤、砂壤等土壤肥力较低。

2.土壤pH值:土壤pH值对土壤中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土壤pH值在6.5-7.5之间时,土壤肥力较高。

3.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也就越高。

有机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同时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4.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肥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降低土壤肥力。

5.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

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1.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时,土壤肥力较高。

2.土壤pH值:土壤pH值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土壤pH值在6.5-7.5之间时,土壤肥力较高。

3.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中,氮、磷、钾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其含量越高,土壤肥力也就越高。

4.土壤保水能力:土壤保水能力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保水能力越强,土壤中的水分也就越充足,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

四、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1.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化肥等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名词解释土壤肥力

名词解释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全部过程中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养分和水分能力,同时自动地协调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适宜的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能力。

肥沃土壤的标志是具有良好的土壤性质,丰富的养分含量,良好的土壤透水性和保水性,通畅的土壤通气条件和吸热、保温能力。

土壤肥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类型、水肥管理、农作物种类和气候条件等。

其中,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主要包括砂土、壤土和粘土。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和耕作方法。

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力充足时,农作物生长良好,产量高,品质好,对农业生产的收益也有所提高。

相反,土壤肥力不足时,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低,品质差,对农业生产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施肥量,避免过度施肥和不当施肥。

2. 改善土壤质地:通过客土置换、土壤改良等措施,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

3. 合理耕作: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如轮作、间作、覆膜等,减少土壤侵蚀和压实,保护土壤肥力。

4. 增加有机质: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绿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5. 保持土壤水分: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保持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土壤肥力解释

土壤肥力解释

土壤肥力解释
土壤肥力的定义是,一种土壤的生物学和化学性质,用来测量这种土壤在促进农作物生长方面的能力。

它是按照不同土壤因子,如有机质,磷,钾,钙等元素的浓度,以及基质中其他氮磷酸盐,类土壤微生物等,建立的土壤肥力等级体系。

土壤肥力的测定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由经过专业认证的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出土壤中各种有机物、酸性、碱性、有机碱和镁等磷钾等元素,以及土壤细菌、真菌、藻类、原核生物等材料的数量。

土壤肥力检测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确定农业栽培系统对土壤质量的要求。

除了确定土壤中肥力有多强外,还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土壤的有机质、碳素及其它元素的质量,从而有效地给出有针对性的补给肥料建议,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土壤肥力测试结果可以作为农业栽培监测的重要依据,有助于科学地进行农业生态精细化管理,及时调整不同密度种植规模,适应土壤类型的变化,使农业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展。

综上所述,土壤肥力是衡量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指标,其测定技术的发展及在农业精细化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也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土壤导热性: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 土壤导热性:单位土层厚度,
3.土壤吸热性和散热性
土壤的吸热性: 土壤的吸热性:是指土壤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性能 土壤吸热性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土壤颜色、 土壤吸热性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土壤颜色、地面状 况和覆盖等。土壤颜色深、地面凹凸不平、 况和覆盖等。土壤颜色深、地面凹凸不平、地面 无覆盖利于土壤吸热。白天土壤以吸热为主。 无覆盖利于土壤吸热。白天土壤以吸热为主。 土壤散热性:是指土壤向大气散失热量的性能。 土壤散热性:是指土壤向大气散失热量的性能。主 要与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辐射有关。大气越干燥, 要与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辐射有关。大气越干燥, 蒸发越强烈,土壤散热越多,降温越快。夜间土 蒸发越强烈,土壤散热越多,降温越快。 壤以散热为主。 壤以散热为主。

(三)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 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
土壤通气性的强弱, 土壤通气性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土壤通气孔隙 的数量,常用通气孔隙度表示。 的数量,常用通气孔隙度表示。作物生长发育适 宜的通气孔隙度为10% 10%~ 宜的通气孔隙度为10%~20% 1.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 改善土壤的孔隙状况。 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 1.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改善土壤的孔隙状况。 2.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2.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3.合理灌溉 开沟排水。 合理灌溉, 3.合理灌溉,开沟排水。
2.膜状水:在土壤吸湿水外围,靠土粒 膜状水:在土壤吸湿水外围, 膜状水
剩余分子引力吸附的液态水膜。 剩余分子引力吸附的液态水膜。
受力:土粒表面剩余分子引力, (1)受力:土粒表面剩余分子引力,比 吸湿水受力小。 吸湿水受力小。 • 具有液态水的性质,但移动缓慢, (2)具有液态水的性质,但移动缓慢, 溶解力较弱,植物能吸收其中一部分, 溶解力较弱,植物能吸收其中一部分,弱 有效水。 有效水。 • (3)萎蔫系数:植物因无法吸收水分而发 萎蔫系数: 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有效 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 水的下限。 水的下限。 •
第四节 土壤肥力因素 • 一、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是植物生长的 基本条件,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之一。
)、土壤水分的类型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
1.吸湿水:干土粒从土壤空气中吸收的气态水。 吸湿水:干土粒从土壤空气中吸收的气态水。 吸湿水 • (1)受力:土粒表面分子引力作用;远大于植 )受力:土粒表面分子引力作用; 物根系吸水力 • (2)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能移动,无溶解力, )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能移动,无溶解力, 植物不能吸收,无效水。 植物不能吸收,无效水。 • (3)影响吸湿水大小因素:土壤质地,有机质 )影响吸湿水大小因素:土壤质地, 含量,空气相对湿度。 含量,空气相对湿度。 • (4)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是土壤吸湿 )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 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 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
锄头底下有火也有水
中耕不仅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 中耕不仅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 提高地温, 提高地温,而且通过浅中耕措施还能切断底层 土壤与表层的毛细管水通道, 土壤与表层的毛细管水通道,并在表层形成疏 松覆盖层,能减少底层土壤水分损失。 松覆盖层,能减少底层土壤水分损失。由于根 系在表土层( 厘米内)分布量很少, 系在表土层(0~5厘米内)分布量很少,表 土层土壤水分对根系有效性很低, 土层土壤水分对根系有效性很低,所以浅中耕 增加水分损失的量主要是无效水分, 增加水分损失的量主要是无效水分,而有效水 分的量得到保持,有明显的保墒效果。 分的量得到保持,有明显的保墒效果。所以说 锄头底下有火也有水” “锄头底下有火也有水”。
(二)、土壤热特性 )、土壤热特性
即土壤热容量、导热性、 土壤热特性 即土壤热容量、导热性、吸热 性 和散热性。 和散热性。 1.土壤热容量:单位重量(1g)或单位容积 土壤热容量: 土壤热容量 单位重量( ) (cm3)的土壤,温度每升高 ℃所需要吸收或 )的土壤,温度每升高1℃ 放出的热量( )。重量热容量,单位: )。重量热容量 放出的热量(J)。重量热容量,单位:J/g.℃; ℃ 容积热容量,单位: 容积热容量,单位:J/cm3.℃。 ℃ 两者关系:容积热容量=重量热容量×容重 两者关系:容积热容量 重量热容量× 重量热容量 土壤热容量的大小决定于土壤中固、 土壤热容量的大小决定于土壤中固、液、气体物 质的组成及比例。 质的组成及比例。
(二)土壤温度的调节措施: 土壤温度的调节措施:
• • • • • 1、增施有机肥。 2、深耕深松向阳垄作。 3、地面覆盖,建温室及大棚。 4、设置风障;建立防风林。 5、灌溉排水:如早春和晚秋低温时灌水保 温;夏季高温时灌水降温。低洼地排水提 高温度。
四、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 • (一)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土壤水分一般是肥力因素的关键因 素或主导因素, 素或主导因素,但事物的变化是复杂 的,水、肥、气、热肥力因素是互相 影响的、相互制约的。 影响的、相互制约的。在不同的条件 肥力的主导因素也有不同。 下,肥力的主导因素也有不同。
3.毛管水:依靠毛管力保持在毛管孔隙
中的液态水。
• (1)受力:毛管力,比植物根吸力小。 • (2)具有自由水的性质:可以上下左右移 动,移动速度快,溶解力强,数量多,植 物吸收利用的主要形态。 • 毛管水的两种类型: A 毛管悬着水:降水或灌溉后,靠毛管力 保持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分。
•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 (即所有毛管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 水量。 • 是有效水的上限,也是灌溉水量的上限。 其大小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 松紧状况影响。
2.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的相互关系: 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的相互关系: 二者同时占据孔隙,互为消长; ①二者同时占据孔隙,互为消长; 土壤结构良好时,水气协调。 ②土壤结构良好时,水气协调。 土壤温度与水、气的相互关系: (2)土壤温度与水、气的相互关系: 土壤、 气的比例关系, ①土壤、水、气的比例关系,影响土壤温度的 变化; 变化; 土壤温度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微生物活动) ②土壤温度影响土壤空气的组成(微生物活动) 和气体交换速度; 和气体交换速度; 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的运动和地表蒸发。 ③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的运动和地表蒸发。
土壤水、 (3)土壤水、气、热与土壤养分的 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
• ①土壤空气和温度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 土壤空气和温度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 • ②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 温度升高,胶体吸收的养分易解吸,增强供 温度升高,胶体吸收的养分易解吸, 肥能力; 肥能力; • 温度升高,植物吸收水分增加, 温度升高,植物吸收水分增加,加快养分吸 收速度; 收速度; • ③土壤养分状况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 举例,如土壤中磷钾丰富,增强抗旱力, (举例,如土壤中磷钾丰富,增强抗旱力,提高 对水分利用率)。 对水分利用率)。
2.土壤导热性:土壤传递热量的性能 土壤导热性: 土壤导热性
1℃时,每秒流入单位面积土壤断面 ℃ (1 cm2)的热量。 )的热量。 • 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含水量、松紧度和 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含水量、 孔隙状况。 孔隙状况。 • 干燥、疏松的土壤热量传导慢,潮湿、 干燥、疏松的土壤热量传导慢,潮湿、 紧实的土壤,热量传导快。 紧实的土壤,热量传导快。随着土壤 含水量的增加,导热性能提高。 含水量的增加,导热性能提高。
(二)土壤肥力因素的调节
• 1.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有效减少自然因素对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肥力因素的不利影响。 肥力因素的不利影响。 • 2.深耕改土,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 深耕改土, 深耕改土 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 强蓄水保肥能力,协调肥力四因素。 强蓄水保肥能力,协调肥力四因素。 • 3.合理轮作,用养结合。 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 用养结合。 • 4.合理灌排,以水调气、调热,改善养分状 合理灌排, 合理灌排 以水调气、调热, 调节肥力四因素。 况,调节肥力四因素。 • 5.科学施肥,增加有机肥;因土选择肥料、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 增加有机肥;因土选择肥料、 施肥方法和施肥量。 施肥方法和施肥量。
3.水层厚度 水层厚度: 水层厚度 一定面积一定厚度土层内土壤水的总贮量。 用水层厚度表示。 便于比较和计算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 作物吸水量、灌排水量的关系。 水层厚度(mm)= 土层深度(mm)×土壤含水量×容量
4.水的体积(m3/hm2)
• 在实际灌溉时,由于水量一般常用m3/hm2 表示,应将水层厚度乘以每公顷地的面积,变 成水的体积。因水层厚度单位是mm,应换算 成m。 • 水的体积(m3/hm2)= 水层厚度(mm) × 10
三、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热量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微生物的 活动都有直接影响,它还影响土壤水、 活动都有直接影响,它还影响土壤水、气 和养分状况,因此, 和养分状况,因此,土壤热量也是重要的 肥力因素之一。 肥力因素之一。
(一)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 土壤热量的来源: 土壤热量的来源:
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热, 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热,其次还有生 物热(有机质矿化分解, 物热 有机质矿化分解,释放能量)和地热 和地热 (对土温影响小)。
• B 毛管上升水 :地下水位较高(地势低洼处) 的土壤,地下水借毛管力作用上升保持在毛管孔 隙中的水分。 • 一般地下水位在1.5—2.5cm,毛管上升水可达到 根系活动层,它是作物所需水分的重要来源。
4.重力水 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后, 4.重力水: 重力水
受重力作用沿大孔隙向下渗漏的水分。 • 最大蓄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土壤全部 最大蓄水量和饱和含水量。 孔隙都充满水时土壤含水量。 • 土壤经大水漫灌或大雨后,会暂时出 现这种水分,重力水也是地下水的重 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